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三万里、五千仞等词写出了沦陷在金人手里的祖国河山的_范围之广

诗最后两句表现了沦陷区百姓_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

作者2岁时,北宋被金灭亡,所以他从小立志要杀敌报国,后来更是多次亲赴前线。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他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对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苍劲悲凉,充分表现出诗人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心情。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诗中运用夸张和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前两句是写景,描写祖国北方的壮丽河山,“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三万里”和“五千仞”是夸张的语言,赞叹黄河的长远和华山的高耸。“东入海”写出黄河浩浩荡荡奔流入海的磅礴气势;“上摩天”表现了华山巍峨高峻直刺云天的壮美雄姿。后两句是在写景的基础上抒情,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失望。“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多年来,在金兵的铁蹄下,沦陷区百姓不知遭受了多少苦难,眼泪都流干了。“泪尽”二字,包含着无限的辛酸,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南方,盼望朝廷军队前来收复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所等来的只有失望和痛苦。一个“尽”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苦难的深重。一个“又”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对南宋朝廷的彻底失望。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诗的前两句用壮阔的景色来衬托后两句悲凉的心情,使诗中的感情更加沉重,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诗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心情但不是从主体角度直抒感情,而是从客体一方下笔,写遗民“南望王师”叙事富于变化,构思颇费匠心胡尘,即胡马扬尘,形象地表现出侵略者统治的横暴“泪尽”的“尽”,表明遗民受蹂躏极深,以致欲哭无泪“南望”的“望”,表现出沉沦半个多世纪的遗民翘首盼望的心态两句用词确有“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的效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中原地区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人民痛苦的同情,对宋王朝不图收复失地而偏安一隅无比的愤慨和希望宋王朝能尽快收复中原的盼望。表达了作者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希望能够和平相处的思想感情。

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作品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白话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诗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心情.但不是从主体角度直抒感情,而是从客体一方下笔,写遗民“南望王师”。

叙事富于变化,构思颇费匠心.胡尘,即胡马扬尘,形象地表现出侵略者统治的横暴,“泪尽”的“尽”,表明遗民受蹂躏极深,以致欲哭无泪,“南望”的“望”,表现出沉沦半个多世纪的遗民翘首盼望的心态.两句用词确有“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的效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6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