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不买玩具就哭闹怎么办

儿子不买玩具就哭闹怎么办,第1张

要求提得不合理,这是幼儿的一般特点。由于幼儿年龄小,智力低,他们只能从自己当时的兴趣,爱好愿望出发提出要求,而不能考虑自己的要求是否合情合理,这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独生子女中,爱提无理要求的现象尤其突出。这种现象的原因实际上跟父母平时对孩子纵容,娇惯有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有许多孩子平时在家里养成了说一不二的毛病,家长不及时引导,教育孩子,而是一味地满足,迁就,让孩子觉得在家里“唯我独尊”,稍不顺心,便大哭大闹,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敢以此来“要挟”父母“就范”。父母觉得只要答应了孩子,就息事宁人了,而没想到长此下去,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危害,看起来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害孩子。首先,当孩子向家长提出要求时,做父母的要注意分析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并且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应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就应向孩子讲清道理加以拒绝。例如,孩子要求买儿童读物,这反映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应该满足;要是玩具很多,没玩多久就嫌旧,又要求买新的,这就不应满足,而应教育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让他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错误的,父母是不会同意的。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满足与否,往往取决于自己的情绪:高兴的时候,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就都答应;不高兴的时候,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不答应。很清楚,家长的严格要求,既不能是严而无格的,也不是严而过格,而是合情合理,是孩子能接受的。如果有的孩子又搬出往日的“伎俩”,撒泼打滚,家长不要心疼孩子哭闹而顺着他,更不要怕自己难堪而迁就、让步。家长可以装着毫不理会他的样子,径直往前走,或者干脆告诉他:“乱买东西不是好孩子,我自己先回家了。”一般情况下,孩子见大人走开了,不理睬自己,会站起来追上家长,可能还会哭哭啼啼,但已经由原来的“必须要”变成了“请求买”。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使幼儿的精力集中到故事情节上来,明白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那样孩子就不会再坚持自己的无理要求了。家长平时在家里,可以让大一点的孩子参与家庭开支计划,让孩子知道钱都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如果一个人乱花钱,其他人的生活就要受影响。让孩子知道这些情况,当父母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时,他会觉得父母的话是有道理的。平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和自己一起收拾玩具,这样可以使孩子对自己的玩具有印象,不致于到商店里乱要。有些玩具家长可以先收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如果都放在哪儿,孩子倒不觉得新鲜了。另外,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块自己动手搞些小制作,小玩具,对那些破损的玩具,改改修修。给洋娃娃做一件新衣服,给小卡车安个顶篷,让孩子觉得惊喜。这自然节省了开支,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外面买得好,不如自己动手做的好。所以,拒绝孩子的合理要求,家长既不能妥协,也不能暴跳如雷,而应冷静、严肃、态度坚定。任何一种严格要求,尽管是合理的,但对孩子来说,毕竟是外部的东西。要使合理的教育要求变成孩子的意识行为,用简单命令和急于求成的办法都是达不到目地的。这就要家长循循善诱,平时多对孩子进行教育,严格要求,不能宠爱、溺爱他们,要意识到现在的放任自流,只能是害了孩子。

学员小A提问:

儿子4岁,最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逛超市,一到超市立刻就钻进儿童玩具区,看见喜欢的玩具就紧紧抱着,一定要买,有时候告诉他不能买也没有用,一直抱到收银台那儿,如果最终没有得到这个玩具,小朋友会很愤怒,生气得在路上大哭大喊,真是很尴尬。有几次甚至攥着小拳头打妈妈。这让小A感到挺震。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

问题:

一、孩子每到商店或者超市,就很兴奋的想买玩具。我们真的不能每次都满足他,怎样处理比较妥当?

二、最近孩子一遇到生气的事情就打人,甚至还打妈妈,应该怎样教育?

由于篇幅的原因,今天这里我们先解答第一个问题:

孩子为什么不知满足的想买玩具?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有小孩的父母都知道,小孩子总是不厌其烦的想要买玩具。如果一段时间爱上了小汽车,他就恨不得把商场里的所有小汽车买光,家里的玩具骑车不说上百,几十辆总是有的。可每次去商场,孩子总是会要求再买新的玩具。似乎再多的玩具都不能满足孩子的欲望。

我们经常可以在商场里看见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不能买,上次已经买,这才没多久你怎么又要买呢?”

“这孩子怎么能这样?不能这样贪心。”

“同学有这个玩具你就一定要买一个吗?这么小就攀比?不行!”

“这个玩具有什么好看的?哪里有你家里的玩具好?乖,这个不好,听妈妈的,不要!”

上面的这些“教育”在我看来都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否定了孩子的感觉。

孩子觉得某样东西好,在他的视角看来,这就是好的。如果父母否认他的感觉,强调这件东西是不好的,那孩子的自我就会分裂出一个假自我,这个假自我以父母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活出父母想要的样子。但这个假自我也以孩子的真自我为食。真自我会停止成长,越来越虚弱。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提出了真自我与假自我的概念。 这首先在与妈妈的关系中形成,而后扩展到其他所有关系中。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先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

后者的悲哀是,他自动地寻求别人的感受,并围着别人的感受转,他为别人而活。

咨询室里我们遇到很多这样的来访者,随着年纪增长越活越乏力,越活越没有价值感。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陪伴他去找到真自我,重新陪着真自我长大。

第二,否定了孩子的欲望。

成长的秘密就是新奇的东西感兴趣,这是人的天性。孩子容易对玩具喜新厌旧,其实很自然。我们不能打压孩子的这些欲望和天性。否定和打压孩子的欲望,无疑是在告诉我们的孩子,我不配得到,我不配拥有。

我有一位来访者,其实有钱,却把还日子过得紧巴巴。买东西总是买廉价的,老公和孩子很有意见,就是因为在她心里日子过得紧巴巴,不能有太多的欲望和享受,这样的生活才是自己熟悉的味道,才和自己相配。

第三,家长不诚实

我一直认为,做父母的可以不完美,但是对孩子一定要诚实。

我们觉察一下自己,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真的是因为孩子错了,还是我们自己的不承担?

我并非是主张孩子要的所有东西做家长都应该给他们买回来,满足他们。是的,我们都是普通人,不可能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

但是,我们真的是在孩子面前诚实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没有能力满足孩子,或者不愿意满足孩子,迅速演变成了:孩子有问题?

承认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孩子满足孩子,会让我们自恋受损,我们难以承受这样的感受,于是甩锅给孩子,怪他们有太多的欲望,不知节制。

承认我们因为自身内心的匮乏,因为自身的惩罚感而不愿意满足孩子,太丢脸,太难堪,于是又甩锅给孩子,怪他们太爱攀比,太虚荣。

于是孩子含着眼泪,带着罪疚感,压抑了愤怒服从了我们。

然而,这场所谓的“教育”没有谁能真正获益。孩子的内心被扭曲,压抑否定了自己的感受和欲望,而父母错过了看见自己的机会。

写到这里,也许大家已经明白了,当我们遇到相同情形应该怎么应对了。

是的,避免以上三点就可以了。

第一点,承认孩子的感受和欲望。

“哇,这个玩具车的确很特别。颜色也挺鲜艳。你看,还能发炮弹哟!”

”宝贝好想把它带回家,是不是?妈妈看见这辆车也好喜欢。”

第二点,诚实的告诉孩子不能买的原因。

“但是,宝贝,今天妈妈不能给你买回家。因为,妈妈今天没有计划钱来买这辆车。”(如果能够在进商场前给孩子提前预防,告诉他今天妈妈计划不买任何玩具。孩子的愤怒会小很多)

不要期望孩子听了我们的诚实表达,会平静的接受这一切,那就不是孩子的正常反应了。接下来,孩子会生气,会愤怒,甚至会有攻击性。(关于孩子的愤怒和攻击性这部分,以后会和大家分享)

那么,作为父母,这时候我们需要抱持孩子的这些愤怒和悲伤。作为一个稳定的容器,让孩子的愤怒由爆发到平静,不加任何评价。就像暴风雨,总有过去的时候。

但是这里的寥寥几句,要想做到非常不易。但只要我们认真去做,带着自我觉察去做,你会发现孩子一次比一次更宽容,更能接受。记住,虽然遗憾会有,但是一定不会有创伤。

孩子间相互争吵怎么办

孩子间相互争吵怎么办,孩子间相互争吵是父母最感头疼的事。一方面怕争吵时打架,伤害孩子或对方,另一方面怕伤了与对方父母的和气,那么孩子间相互争吵怎么办呢?

孩子间相互争吵怎么办1

其实,孩子在一起玩耍,争吵是普遍而自然的现象。现在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倔强,是每个家庭中的“特殊人物”,所以容易形成不合群、自顾自、独占一切的坏习惯。

他们在一起玩耍,争吵的现象是难免的,从孩子心理上讲,他往往以自己为中心,不了解别人的心理和要求,不容易接纳同伴的意见,常常是通过争吵的形式来争辩说理,来了解对方的想法。

另一方面,孩子通过争吵来激发自己表达内心世界的语言,从争吵中学习说话,学会忍让、宽容、接纳别人。孩子一般不会像大人一样因利益冲突而记恨对方,他们争呼以后会马上和好,往往大人气还没消,孩子又到一起玩了。

因此,父母发现孩子争吵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把大人之间的矛盾带到孩子中间去。孩子间相互争吵怎么办

1、 父母要耐心听,不要急于解决。发现孩子争吵时,只要不是那激烈,不会发生过头现象,不会造成伤害,父母就要耐心听他们为什么事争吵,

做到心中有数,一般不要急于管,让他们争吵一会儿,他们把话说完了或是意见统一了,自然就不争吵了。

2、 先转移注意力,后冷静处理。当孩子争吵非常激烈,有打架的趋势时,父母可先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说:“××你的衣服怎么样了”或父母拿件玩具说:“这玩具是谁的呀”这样两方孩子的注意力马上转过来看衣服或看玩具,顾不上争吵了。等他们冷静下来以后,大人再询问争吵的原因。

3、 听清原因,不要轻易评判。父母发现孩子间争吵,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开始就说“不要吵了”,“谁吵我就打谁”,或是用恫吓的方法吓唬孩子说:“你们都是坏孩子,再呼和浩特我就把你们送公安局去!”

这样做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因为孩子争吵必定会有原因,或是谁拿谁的玩具,或是谁打了谁,或是谁不跟谁玩了等等。即使很小一个原因,孩子也会争吵起来,所以父母一定要问清原因,不能轻易评判。

孩子间的争吵,反映着双方关系不协调。暂时有了障碍,只要父母采取调和的手法,说说双方的优点,鼓励他们有勇气承认错误,让他们互相说声“对不起”,孩子就和好了,父母不要非评个谁是谁非不可。

4、 父母不要急躁,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发生争吵,必然声音大,态度不好,父母看 ,千万要冷静听听他们争吵什么,手里拿什么东西,在不了解原因前不要横加指责,各打五十大板。这样简单、粗暴地处理,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5、 孩子争吵,父母要很进行引导。对孩子争吵如果引志不当,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因为孩子心理和语言发展水平有限争吵大多利用动作方式,难于展开语言争辩,所以父母要很好地加以引导。

比如:“××是讲道理的”,“××说得对”“××听父母说的话”等等,以鼓励表现好的`来诱导表现不好的,这样会立即奏效。

6、 孩子间相互争吵,父母要给以正确的评价。孩子争吵,父母一定要以理服人,不要以谁会说,谁的力气大就说谁占理。这种不公正的评判,会使孩子是非不分,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以致影响孩子正确认识做人的标准。

孩子间相互争吵怎么办2

同住一个小区的灵灵妈和奇奇妈经常带着孩子到草坪玩。一次,灵灵看到奇奇的小汽车比自己的好玩,就问他:“我们换着玩好吗?”奇奇不答应,两人吵了起来,灵灵还把奇奇的小汽车摔在地上。奇奇也不甘示弱,一把将灵灵推倒在地……

听到孩子争执哭闹的声音,奇奇妈赶紧走了过来,扯过儿子就是一顿训斥:“你怎么把小妹妹给弄哭了?真不像话!”

灵灵妈则叫过灵灵,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并让灵灵自己分析刚才的举动是否正确。最后,让灵灵主动找奇奇道歉,两人重归于好。

分析:

争吵,是孩子间很常见的事情。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但由于其社会性甚弱,不了解他人和自己有不一样的需要和感觉,不懂得体谅别人和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事情,

故而在和同伴相处时,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应该顺应自己的需求。在不能如愿的情况下,就易发生争执吵架的行为。日常生活中,引发孩子争吵的具体原因主要有:

·玩具、用品支配权的争夺。自己明明已经有一大堆玩具,却偏要别人的那个,觉得人家的玩具更好玩;或霸占着某种食物,不肯与同伴分享等。

·同伴身体间有意或无意的触碰,或所搭建的积木被踢倒、破坏等,都可能因此而起争吵。

·大人处理事情不弄清谁对谁错,或者一味强调大的就要让着小的,使较大的孩子对成人不公平的处事态度心生不满,就会将气愤的情绪发泄到同伴身上,引起纷争。

另外,有些孩子特别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很可能是存在某些家庭问题,如父母离异、家长要求过于严厉苛刻、在家就是个小霸王等;

或因生活习惯不好,容易讨人嫌或被人嘲笑等,都容易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内心缺乏安全感,从而稍不如意就会与人争吵。

面对孩子间的争吵,家长的介入需要理性。在上述案例中,奇奇妈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只会加深孩子对同伴的仇视和对大人处事不公的不满。而灵灵妈能够在第一时间唤开孩子,问清争吵缘由,并让灵灵自己分析判断。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另外,家长们还可以参照如下的原则和方式去处理孩子间的争吵:

不急于干涉

发现孩子吵架时,先要保持冷静,持中立态度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及时转移孩子注意力

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性,将其中一位迅速带离现场,或者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让他远离争吵。

保留孩子的尊严

如果确实需要对孩子进行明确的批评教育,也不要对孩子的个性和人格作出侮辱式的评判,避免给他人心目中留下坏孩子的错误印象,从而嘲讽、排斥他,使孩子生活在自卑当中。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

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分析对错,了解他对事情的看法,从而帮助他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的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是有特点的。比如15到2岁多的孩子,由于不会用过多的言语还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通过发脾气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玩具玩的不成功,有的孩子想请大人帮忙,但是不会表达自己,就会通过发脾气来吸引大人的注意。

我并不赞同在这个时候采用转移注意力,或是说教的方式。在成年人眼里,孩子是在玩玩具,但其实这就是他的“工作”,他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从而建立自信。

孩子玩玩具不成功就哭,其实是非常正常的。想想我们成年人,如果在生活或是事业上遇到了挫折,也会产生很多脆弱的情绪。

这个时候,帮孩子转移注意力,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忽视自己的感受,而说教的方式之所以不管用,是因为孩子仍然陷在情绪里的时候,你跟他说什么他都是听不进去的,反而增加他的烦躁。

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把他受挫的感受说出来,你需要耐心地倾听他,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感受。

内心充满脆弱感、外表却表现出愤怒,通常就是因为孩子这些脆弱的感受不被父母接纳,也不被他自己所接纳。

你需要迈出第一步,接纳他对挫败的感受。如果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了,他的愤怒就会变成痛苦委屈的泪水,你只需要陪着他,让他内心的情绪自然流淌出来。

宣泄过后,你再给孩子一点鼓励,甚至在他允许的情况下,给他具体的帮助,一起攻克这道难关。成功的体验,会帮孩子消除这种无力感,你的支持同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我们总想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但情绪本来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没办法消除它。同样地,回避和逃跑也不能让情绪消失,只会让它一直堵在内心深处,伺机爆发。只有学会怎么样去面对情绪,我们才有可能做到与“情绪”和平共处。

今天在平和堂游乐场看到两个小孩因为玩具吵架。首先小女孩X 在玩堆积木,这时候来了个小女孩B把X 手中的积木抢走,A就对B说把我的积木还给我,B不给,X就想直接从B手中拿回积木,B大X两岁左右,X 力气不够拿不回积木,于是X打了B一下,B仍不给,这时X的妈妈对X说玩具一起玩,不要打人哦,B的妈妈在旁边一直看着,看到自己女儿抢X玩具就不出声,见X打了自己小孩,就大声斥责X,一直把X骂哭为止,这时候X的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起身冲B的妈妈走去,说她这行为不对,B的妈妈还反过来说X的妈妈不管好自己的小孩,X的妈妈说自己小孩打人是不对在这里说对不起,但B也不对要玩别人的玩具应该征求人家的同意。B妈确一个劲要B不要跟X玩,还对X说要她走开些。

像B妈这样的妈妈我是见也见多了,如果你是家长,你会觉得如何处理比较好呢?到底是B妈对还是X妈对呢?

每个妈妈都是心疼自己的宝宝的,这之间没有那么多的对与错,爱没错,但是爱的方式错了,两个妈妈都应该明白而且让宝宝们也明白分享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情,妈妈们要让宝宝们明白抢别人的东西或者打人都是错的,无论错是谁先或者谁后,也不要认为这是小朋友之间的小问题,认为小孩子抢东西和打人是正常的,是因为小不懂事,这不能成为袒护自己小孩的借口,该是错的就应该和小孩及时纠正,小不是借口,很多家长正是因为在宝宝小的时候错误的行为不去改正,错误的观念不去纠正养成了坏的习惯,长大之后就很难改掉了,爸爸妈妈们的一个轻易的袒护或者教育上的一点疏忽,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成长。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幼龄教育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而且都是独生子女,想要什么大人们就会满足他们,没有人和他们抢,也没有人和他们争,长此以往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家里的老人更是不用说了,总是一味地溺爱孩子,造成了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特别的自私,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分享。有句老话是:这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好吃的、好玩的都给自己的孩子。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幼儿园就不一样了,因为幼儿园里有很多的小朋友,而且玩具也是有限的,不可能玩具就给你一个人玩,所以在幼儿园幼儿要学习怎样与人分享,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老师应多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同时也要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333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