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
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
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
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5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6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7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土希洛8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
“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灯》是现代文学家巴金于1942年在桂林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灯光”为情感线索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现实的观察,有历史的回顾,也有传说故事的引证,表明了作者的一个信念:“灯光是不会灭的”。
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某一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描写和赞扬“灯光”,意在讴歌光明、迎接胜利。文章取材广泛,立意集中,开阖自如,奇正相生;全文语言简约、明快、庄重、隽永。
这篇散文结构灵活而严整。作者以各种各样的“灯”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时而对眼前的现实运笔,时而对往昔的回忆着墨,时而叙述真实的例子,时而引用典故,勾勒出了一部人类的“灯火”传承的历史。
事件层层深入,强化了“灯”与象征体希望、信心、力量和光明的对应关系。与象征手法对应,文中景物虚实结合,语言含蓄平实,意味隽永。
扩展资料:
巴金(1904-2005),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1928年在法国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一生著作颇多,主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散文集《随想录》。
1982-1985年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称号。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参考资料:
巴金先生的散文《灯》创作于1942年。文章开篇就用“噩梦”、“窒闷”、“漆黑”这些词写自己的心情及周围的环境,然后话锋一转,分辨出了“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因为:“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这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当时真实的心态。因为这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大片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整个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之中,作者此时此刻。为民族、为国家、为他挚爱的人民遭受如此巨大的灾难感到痛苦,甚至感到失望、苦闷、傍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消沉下去。因为他看到了“扫淡黑暗颜色”的灯光,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就为全文的写作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下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第四至第八自然段我们可以看作是这篇散文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写由眼前的灯光所引起的广泛的联想:眼前的灯光“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接着联想到自己一次风雪夜行时对于灯光的感受:“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眼前无边无际的黑暗,没有路、没有尽头。但“一点豆大的灯光”给我指引丁路途。这里,作者把眼前的灯光和记忆中的灯光交织描写,并更深一步地描写灯光不仅给夜行者带来光明,指明方向,而且还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心灵的安慰、鼓舞:“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 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表达了作者对灯光的赞美之情。
如果说前两部分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赋予灯光代表光明希望这样的意义的话,那么文章的第三部分,则是拓宽一步,灯光不仅仅寄寓着希望。代表着光明,而且通过灯光抒写了作者对爱的渴求,对爱的讴歌。这主要是通过文中三处对灯光的描写来体现的。第一处是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这里灯光象征着姐弟之爱,表现的是人间亲情。作者在写这篇散文的前一年。曾写过另一篇散文《爱尔克的灯光》,在这篇散文里,作者是借这个古老的欧洲传说。表达了对亡姐的爱和怀念之情的;第二处是通过古希腊传说:“女教士希洛为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燃起火炬”来描写灯光。火炬的光芒象征着男女之爱,表现的是人间的爱情;第三处是通过一个投河友人的故事来描写灯光的,当这位友人怀着“必死之心”投入水中却被陌生人所救,醒来时看到了“一盏油灯”,“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使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友人从而改变了生活态度。“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里,灯光象征着普通人之间的爱,表现的是人间真情。这三处对灯光的描写含义是十分深刻的,灯光在此又象征着亲情、爱情、友情,而这三种情感代表了也概括丁人问的所有情感。因而这篇散文中灯光的象征意义,如果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只是象征着光明和希望,我认为是不全面的,也使得这篇散文在感情的表达上失却了含蓄隽永的丰富性。巴金先生曾经说过“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的事物,这就是我从法国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育。”可见,广博的爱心,一直浸润着巴金先生,文中对光明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不正是缘自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吗对爱的讴歌,也使得这篇散文具有更为撼人心魄的感染力。而且这种爱永远也不会消失,正如“灯光是不会灭的”,这种爱也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爱他的读者。
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认知和追求,对自己理想的无限追求。
爱尔克的灯光原指一个欧洲的古老的故事,姐姐爱尔克等待出海远航的弟弟,为怕弟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总是点上一盏灯为弟弟引航,结果最终死去也没有等到弟弟回来。
巴金的经历跟这个故事很像,他出了远门不久姐姐就去世了,所以引用了这个标题。 文中提到了三种灯光,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像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爱尔克并没有等到弟弟归来),而“我的心灵之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写作手法不同。
吴伯箫的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形散神不散,散文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运用笔法,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着重表达“我”的思想及感受。
巴金的灯文章用象征的手法,含蓄的表达了人类向往光明、鉴定信念、正义必胜的愿望,抒发生命需要精神支柱的感想。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