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长以为,抑郁症只是现代社会中大人们易患的疾病,自己的孩子还是个学生,怎么也得了这种病呢?其实抑郁症不分年长年幼,这些年更趋向低龄化,在大、中、小学生中都较为多见,而且又各有特征,与非病理情绪行为具有相似性,往往令人难以分辨。家长、老师及非专业人员,倘若发现孩子有下列情况,并持续了一定时间(3个月以上),脑子里就该多一个问号:他们是否患了抑郁症?
1儿童抑郁症。主要见于小学生,年龄范围在7々12岁之间。诱发因素有:在学校受到某些小挫折和委屈,听见父母吵架,有的女生发病在月经初潮阶段。
特殊表现:(1)情绪悲伤。变得经常哭泣,产生一些奇怪的念头,如“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不喜欢我了”,“没选上班干部”,“没得到小红花”,“我以前做过某某错事”等,有时会突然说出“活着有什么意思,死了算了”这种不着边际、令人费解的话来。(2)行为退缩。较长时间不去上学,对学校有种说不清理由的回避。无论家长如何做工作,孩子就是举步维艰。有的孩子也为耽误了课程着急,答应明天一定去上学,但到时还是不能去。(3)抑郁躯体化。孩子变得体弱多病,经常诉说头痛、胸闷、腹痛,不愿进食等,做检查没发现什么问题,按躯体疾病治疗或吃些补养品也不管用。
2少年抑郁症。见于初中学生,年龄范围在12—16岁之间。诱发因素有:自尊心受挫,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父母离异,痴迷上网等。
特殊表现:(1)过分自责。当一两次考试成绩下降,别人超过自己时,就持续郁郁寡欢,脑子钻进“自己很差,以后周围的人会瞧不起我”的牛角尖中,任凭家人如何劝说,始终不能从痛苦中摆脱出来。(2)情绪偏激。经常发脾气,见什么都烦。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节奏变得缓慢和杂乱无章,无论家长指出的对否,总是以对抗的姿态加以反驳。(3)心理闭锁。变得孤僻,无言无语,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与家人谈话交流,其内心想些什么,为何这样,说也说不清楚。(4)节食减肥。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原本体重正常却偏要减肥,每天三餐小心谨慎,斤斤计较,当减得面黄肌瘦、无法学习时也不思悔改,抑郁与厌食形成恶性循环。
3青年抑郁症。高中生和大学生中来诊较多,年龄范围在17—23岁之间,高中生抑郁症的诱发因素有:高度紧张的学习氛围,睡眠不足,单调枯燥的生活方式等。
特殊表现:(1)学习障碍。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脑子老走神,有时一片空白。平时会的知识,有时觉得什么都不会了,大考成绩比平时测验差得多,随着情绪越来越悲观,学习成绩滑落越大。(2)过分猜疑。脑子里经常想着同学在模仿自己,背地里在议论或谩骂自己,他们的举动是在向自己挑衅等。认为自己的眼神不正常,不敢抬头见人,说话低声下气,甚至认为自己或家人被监控。(3)躯体感觉异常。把正常的生理状态当成病态,每天大部分精力用在想“病”的严重性上。如反复说自己鼻子呼吸有声音,嗓子里有东西,肚子老是跳,脚脖子凸出一块。到医院反复检查,无论医生如何解释,他们坚持己见,含泪不停诉说这些痛苦。
大学生抑郁症的主要诱发因素有:大学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矛盾,家庭贫困,失恋等。
特殊表现:(1)精神萎靡。到大学后感到与想像的不一致,认为所学的东西将来也没什么用。一个人整天沉默不语,独来独往,集体活动不沾边,经常回宿舍躺在床上似睡非睡。害怕考试不过关,出现一门或几门课程不及格。(2)休学退学。休退学理由反常,说不清楚为什么,反正不想念了。(3)自杀行为。大学生抑郁症自杀率较高,事先难以被发现。自杀方式以跳楼居多,其次是服安眠药、割腕。自杀不成功者经救助后仍有反复自杀意念或行为。
此外,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还有这样的特点:其一,有的学生发病有原因,有的学生并没有,当消除了诱发因素,他们的病情并不能随之好转;其二,学生抑郁症易与强迫、焦虑、厌食症共病,也可有精神病性症状,但主要临床症状是抑郁,抗抑郁治疗会同时治愈其他并发症;其三,学生抑郁症大都被家长和老师误认为思想品德问题,长期反复做思想工作不见效,病情反而加重。
家庭经常争吵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
1 心理健康问题:不断的家庭争吵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感,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症、消极情绪和其他精神健康问题。
2 教育成绩下降: 孩子在一个家庭环境中很难专注于学习,这样会导致他们的学业成绩下降。争吵还可能使孩子因为担心或情绪紊乱而无法入睡或早起,从而失去注意力。
3 社交困难: 不良的家庭环境也容易让孩子形成内向、自闭、沮丧等负面性格特质,影响与同伴、亲友间的相处关系,并有可能借此形成暴躁怒气;
4 情感发展受损: 如果父母之间总是打架吵嘴、谩骂冷战,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看到如何建立作为夫妻真正的合适沟通方式,缺少视角上的弯道超车的思路(多视角思维)对人际关系不利,家庭争吵使得孩子产生了严重挫折, 无法顺应儿童情感发展中最需要的安全、稳定和善意环境
5 社会适应困难:如果孩子在一个充满争吵的家庭中成长,他们可能会学到一些不好的态度和习惯。比如说,他们可能会用相同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将导致违反社交规范或敬业精神等存在代码(misconduct)行为,或者萌发出旷野怒火的暴力倾向。
总而言之,频繁的家庭争吵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并可能给其今后的职场、经济和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父母必需通过沟通、理智分析原因以及良性教育引导机制与良好样板积累让孩子在积极正能量的家庭氛围下成长发展。
经常被父母骂的孩子会得抑郁症吗
经常被父母骂的孩子会得抑郁症吗,最容易遭到语言暴力的是孩子。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调皮捣蛋时,就会不自主地要动口骂,实际上谩骂是对孩子有伤害的,经常被父母骂的孩子会得抑郁症吗。
经常被父母骂的孩子会得抑郁症吗1实孩子的抑郁和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长时间被骂的孩子,很容易患抑郁。
前段时间,微博上一个话题引发了3亿多人的关注,一位网友患有抑郁症,痛苦挣扎了7年,想要自杀的念头一直没有消失。
当她开口告诉母亲这件事,想要从母亲那里得到帮助的时候,母亲的回答却是—“你总是这样,这都多少年了?你就特么……不能自己忍着吗?”
这条微博的下面,很多人都联想到了自己的遭遇。
孩子的身体生了病,做父母的会带她去看医生,可是当孩子心理生了病,苦苦挣扎的时候,父母却一无所知,甚至责怪他们太“矫情”。
心理学上,抑郁的孩子会有很强的自我厌恶和低自尊感,这也让孩子的童年蒙受了一层阴影,这种被压抑的情绪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源自于家庭的影响。
父母的羞辱贬低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远比刀枪剑戟更加无情冷漠。
有一个网友分享了这样一件事,他在医院看病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十岁左右的病友,孩子在等号的间隙看书,医生表扬了她一句,“这孩子真爱学习,以后一定能好好读书。”
本以为能够得到母亲夸赞的女孩失望了,她的母亲立刻回道,“用功也是假用功,装给外人看的。”
哪怕这位母亲的本意不是伤害孩子,但是有些父母就是忍不住要用这种讥讽的语气和孩子交流。
医生辛苦修补孩子心理上的创伤,家长轻飘飘的一句否定就能让医生和孩子的努力前功尽弃。
拼尽全力爱孩子的人,也可能是伤孩子最深的人。
长期受到父母的打击和辱骂的孩子非常不自信,他们不管做什么都是小心翼翼,孩子的内心会形成两种极端情绪,一种是想要让父母认可自己,另一种则是对父母的厌恨。
经常骂孩子,并不会因此改变孩子,反而只会让孩子越来越麻木。
网上有一个热门问答,“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
有一位网友写下自己的答案,让无数人心痛不已。
“钱被偷了被骂是我不诚实,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被骂是我先找事儿,父母会说,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父母的评价,就是孩子认识自我的通道。
当孩子遇到难处却只有讥讽和指责的时候,信心被一点点消磨掉,最终患上抑郁。
作为家长,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式吗?
经常被父母骂的孩子会得抑郁症吗2父母经常骂孩子的后果
1、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被父母骂,时间一长,孩子见到父母就会立刻产生恐惧心理,继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猥琐、胆小怕事的性格,对人对事往往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这样的后果,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2、孤独
经常挨打挨骂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僻、难以接近。
3、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就骂。孩子为了避免承受皮肉之苦,往往会对父母说谎,避免受到责罚。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但是孩子的谎言很容易就会被家长识穿,为了惩罚孩子的说谎行为,家长的态度会变得更加的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种强化作用使得孩子的说谎变得习以为常,构成恶性循环。
经常被父母骂的孩子会得抑郁症吗3知道这5点很多父母不忍心再骂孩子
1、身体伤痛和情绪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
密歇根大学的EthanKross博士一项实验发现,情绪和身体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当一个人说感到“心碎”的时候,“心碎”其实已经不完全是一个比喻了,他神经系统可能真的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可能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2、言语侮辱会改变孩子发育中的大脑结构
大脑结构除了受到基因影响,还会受到后天经历影响,孩子大脑正在发育,尚未定型,他们对言语暴力调节能力比成年人差很远。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言语侮辱会造成孩子大脑“损伤”。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当环境充满了压力,并且需求常常被剥夺,人类的大脑为了调整状态适应环境,会转换为“求存模式”。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
这也是我们会见到有些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他们成年后生活环境已经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他们也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很多人仍然像过去一样过于谨慎、胆怯、吝啬、,倾向于讨好他人,躲在角落希望不被人注意等等。
3、言语攻击造成的消极后果难以用“爱意”抵消
如果父母中一方言语中充满爱意,能否抵消掉另一方言语攻击造成的消极效果呢?
研究显示,不太可能。
如果母亲是一个温和充满爱的人,而父亲则常常辱骂孩子,母亲的慈爱也没办法抵消孩子受到来自父亲的消极影响。
此外,如果父母对孩子态度不稳定,时而言语温和、充满爱意,时而又恶意攻击,那些温柔的时刻也很难减少攻击时刻造成的影响。
4、故意的情绪伤害影响效果更久远
想想你身上的伤口,比起“无意的”或“不小心”造成的伤害,有人故意给你造成的伤害,痛苦持续时间更久,疼痛程度也更甚。
人们对给自己造成伤害的人的动机评估也会影响对痛苦的感受。刻意的侮辱对一个人伤害远大于无意中的伤害。
如果一个孩子时常都被他人故意言语攻击,贬低,即便这些话语听上去可能只是一句“嘲讽”,孩子受到的伤害也非常严重。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在遭受外界持续的言语侮辱,来自同学、老师、兄弟姐妹等等,作为父母你必须要立即干涉,让他们停止这么做,因为这和持续殴打你的孩子没什么太大区别。
5、言语攻击会变成“内在的批判声音”
我在《孩子胆小、没自信,根源或许只有一个》这篇文章中提到过“内在的批判声音”,这是一种内化了的批评声,常常存在于一个人的大脑中,会在他做某些事情或者评价自己时出现,有点像自言自语,但是却对自己充满了否定和批判,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自卑。在一些消极事件发生时,有些人脑中会出现这种声音,比如“我不够好,所以好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者“倒霉的事情就会发生在我身上,因为我一无是处”等等。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承受着外界的苛责与批判,他们人格中消极一面就会得到滋养,不断壮大,这一面被称为“反自我”。
也就是说,常常被苛责的孩子,即便成年后苛责他们的人已经不存在了,他也会把这个人对他的态度变成自己对自己的态度,时常苛责自己。
作为父母,你要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言语伤害对孩子影响深远,它所有的痕迹都刻在了孩子心里,而且确实会改变人的生理结构——大脑结构。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带着一个“受损”的大脑结构一直到成年,就别在成长过程中用“暴力语言”伤害他。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比修复一个破损的成人容易得多。
做一位能够和孩子好好说话的父母,比送孩子什么礼物都好。
一般而言,如果某种疾病有明确的原因,我们的感觉可能好一些。但是,与许多其它严重疾病类似,在没有任何诱发事件或疾病的情况下,抑郁症也可以发作。抑郁症往往是各种遗传、心理和环境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请继续阅读以更多地了解这些因素。
1生物化学。
一个人患有抑郁症时,大脑中往往有某些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出现减少。人们认为,如果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之间不平衡,就可以导致抑郁症或焦虑症。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常常导致情绪低落、动力下降以及食欲和性欲改变。
2遗传因素。
与许多其它疾病一样,抑郁症往往在家族中集中出现。若父母中有一人患抑郁症,则孩子患该病的机会增加10%~13%;在完全相同的孪生子中,这个数值还要大。如果孪生子中有一人患抑郁症,那么另一个人在一生中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70%。然而,在有明显抑郁症家族史的人中,许多人甚至在持续紧张的情况下也从来不得这种病。反过来,有些患抑郁症的人根本没有抑郁症的家族史。
3社会与环境因素。
一些研究提示,不良生活事件,如离婚、重病或屡遭不幸,可导致抑郁症。日常压力对我们的身体也有看不见的不良影响,事实上可以促成更大范围的疾病,包括心脏病、感冒和抑郁症。对于已经容易患抑郁症的人,如果持续处于暴力、忽视、虐待或贫穷之中,那么更可能会患上这种病。
4躯体疾病 。
许多躯体疾病和状况,如中风、心脏病发作、癌症、慢性疼痛、糖尿病、激素紊乱和晚期疾病,往往可以导致抑郁症。如果你或者你认识的人患有躯体疾病,而且有淡漠症状或者无法解决自己的基本生理需要,应该与医生联系。这些症状可能是对躯体疾病的情绪反应或主观反应,也可能是这个人合并有需要治疗的抑郁症。
5人格因素 悲观、自信心低、有不良的思维模式、过分烦恼或者感觉几乎无法控制生活事件的人较容易发生抑郁症。
6其它因素 一些药物可以造成抑郁症(如利血平)。更多信息请向医务人员咨询。另外,经常过多饮酒有时也可以导致抑郁症。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有些事情却事与愿违,孩子长大后不仅没有成为父母理想中的样子,还抑郁了,这时父母才感到后悔, 也不敢对孩子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了,只要健健康康就好。
孩子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禁不住接连的打击,有些话语在父母看来没什么,脱口而出, 而对于孩子来说却是致命的,是在伤口上撒盐。
关键是孩子向父母提醒后,父母并不在意,我行我素,时间长了, 有的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甚至退学 ,父母后悔不迭,早知这样,就不逼孩子了。

家里有这种气氛,会让孩子抑郁,父母情绪稳定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1、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并不关注孩子本人
父母对孩子的成绩非常上心,孩子或许在小学成绩一直优秀,而到了初中和高中,学 习功课难度高几个等级,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孩子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心理情绪,可能会达不到成绩优秀的标准。
父母紧盯孩子不放,成绩有一点儿落后就十分紧张,经常数落孩子,而不是鼓励, 仿佛孩子考得不好,就是丢了父母的面子。 孩子在青春期阶段,因为年龄段的特点,情绪很不稳定,感觉到父母喜欢的是成绩,而不是自己,时间长了很容易抑郁。

父母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孩子学业难度加大,要摆正心态,帮助孩子解决当下的问题, 鼓励孩子,科学调整学习方法,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请教老师和周围的同学,要有必胜的信心,加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慢慢赶上来, 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互动和亲子关系十分重要,是稳定孩子成绩的法宝。

2、父母情绪不稳定,经常吵架
父母不会管理情绪,脾气急,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 完全不注意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只管发泄,孩子很受伤。
孩子年龄小,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关爱,可父母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忽略了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长大的孩子,走不出自己的家庭, 无法排解内心的情绪,容易抑郁。

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相亲相爱,父母的关系是否和谐,关系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也会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婚姻观。
一家人就要和和睦睦,有话好好说,心平气和地说,不要出口伤人, 保护孩子脆弱的心灵,多一些安全感。

3、父母经常否定孩子
父母怕孩子翘尾巴,骄傲自满,经常打击否定孩子,还总是拿孩子和更强的孩子比,结果是越比越没自信, 孩子完全没有了锐气,感觉事事不如人 。
孩子在父母接二连三的否定之后,是没有了骄傲之心,也失去了自信,不 愿意和父母交往沟通,因为得到的总是负面评价 ,或许这不是父母内心的真正想法,但是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孩子,产生抑郁心理。

父母不要纠结于别的孩子比咱家的孩子有多强,而是多看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都说”孩子是自家的好”,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多鼓励肯定孩子 ,只要孩子精通一样技术或才艺,条条大路通罗马。
孩子最不喜欢和别人比较,做好自己,横向比较, 看看孩子今天和昨天相比有什么进步 ,哪里还需要改进,让孩子自己琢磨思考,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和上进心,重要的是努力的过程。

管理好情绪是一项重要的艺术, 父母和孩子都上好情绪管理这一课 ,不是说有情绪必须要忍着,可以说出来个人的不满,进行双向的良好沟通,更好地解决问题。
如果父母和孩子吵过之后,却发现亲子关系愈来愈牢固,彼此更珍惜当下的和谐气氛, 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 。
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父母和孩子都要学会良好的沟通 ,父母和孩子互相尊重,有话好好说,彼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父母情绪稳定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