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李清照如梦令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第1张

  答案

  《 如梦令》描绘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表达了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

  作品原文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品译文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忆诗。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法,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做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她曾写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名句;她曾留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经典诗词;她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美称;她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她就是李清照。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是书香门第,有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环境,家中常常书香满溢。父亲进士出身,是宋代大才子苏轼的弟子,藏书甚富,善于写文章,又工于词。母亲是状元之女,也颇有文学修养,再加上李清照自幼聪慧,她少年时代便能诗善词,小有名气。

佳人配才子,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还流传下一段佳话。据说,赵明诚小时候曾做梦,梦中他吟诵出这样四句真言,即“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醒来后十分困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请教父亲。父亲哈哈大笑说道:“言与司,乃词字,安上已脱,为女字,芝芙草拔则是之夫二字,合起来便是词女之夫”,二人应梦成婚,真是一段天赐良缘,好一对天作之合。

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如胶似漆,但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经常远游。新婚不久便出门收集金石之学,李清照苦于相思,每日倚于阁上,“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运转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天尽头处,云自卷舒,无人将寄锦书来,秋易凉,人易老,独上兰舟,无人相伴,不知那有情郎在何处。那么既然是独自相思,又为何是“两处闲愁”呢?这两处:一是己处,一是有情郎处,可谓是心有灵犀。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就如同李清照站在眼前,苦苦思念,她的词让她穿越古今,来到我们面前。

在这段婚姻中,两人是幸福的,是美好爱情应有的样子,两人志趣相投,可谓是彼此的灵魂伴侣。恋爱中的女人真的会变傻吗,李清照和丈夫的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据说写完《醉花阴》后李清照将它寄给了丈夫,赵明诚看了后大为称赞,觉得自己不如妻子,但同时又有些不服气,于是以《醉花阴》为名,写了50首诗,将它们混在一起,拿给朋友砍看,朋友从这五十首《醉花阴》中选取好的,却还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句,赵明诚只好回答道:“正易安作也。”

写到这我不禁停下笔来,心想:这便是爱情该有的模样吧。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料,忽闻金兵大举南侵,野蛮的铁蹄无情践踏中原大地,甚至把宋徽宗、宋钦宗都掳了去,史称“靖康之变”。所以岳飞愤而在《满江红》中大呼“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无国哪有家,这时在李清照心里家国之恨早超越了儿女情长。

李清照与赵明诚双双南下,行至乌江,李清照站在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回想起他无脸见江东父老,便诵出了《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时的李清照情感已经发生了转变,由“凄凄惨惨戚戚”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时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弱女子,而是拥有爱国思想的豪杰人物。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她将自己代入到项羽的胸怀中,所以才写出如此淋漓尽致的豪迈诗句。国破之时,家又亡。赵明诚不久急病发作身亡,爱情从此刻离李清照远去。

李清照的一生颠沛流离,也许不是几千字就能描述完的,之所停在这里,是想留下她幸福的人生时刻!

为何说李清照是历史上伟大的女子呢?她的伟大之处在于推动文坛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多的绝妙诗词,除此之外,我对她的伟大之处还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我从李清照的一生,看到的是与其他古代平凡女子命运不同的一面,她懂得爱,却不低眉顺眼,她心系家,却也情牵于国!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她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饱经沧桑之后,内中许多难言之苦,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了出来。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

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注释

挼(ruó):揉搓。

海角天涯:犹天涯海角。本指僻远之地,这里当指临安。

萧萧两鬓生华: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李清照三个时期的情感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1、第一个时期

1)特点:

词作风格缠绵清丽且纯真质朴,写景抒情投射出**的淡淡哀愁,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风格以明快活泼为主偶有愁绪;

2)原因: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 心情舒畅,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

2、第二个时期

1)特点:词作风格率真凝重且飘逸婉约,在别离相思的痛苦中仍有等待的希望;

2)原因:李清照与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岁月。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甜美的爱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在词作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挚缠绵的柔情。

3、第三个时期

特点:李清照的词意境开阔、格调低沉而凄苦,感情沉郁顿挫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蕴含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原因:汴京沦陷,词人颠沛流离、国破夫死,生活孤寂凄苦、彻底绝望,促使其词风转变,在婉约中又增添了几分豪迈奔放。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夏天来了,天气慢慢热起来了,夏天的早晨,一派生机勃勃,大家沐浴在晨风中。下面的内容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夏日绝句 李清照表达的情感(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日绝句 李清照表达的情感(赏析)(篇一)

  夏日绝句这首古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二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二、反思课堂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平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于是我搜集了五处资料进行整理、组合、浓缩、改编,尽量做到了精炼,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可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配上旋律把《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可以归结果来看,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出报刊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他的诗集上画上了美丽的插图,会不很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的。

  教学中以“英雄”为主题,深入了解历史背景,阅读诗中所含的三个典故故事,以两个故事、两个成语感受项羽这个英雄的英雄气概,以“借古讽今”感受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学生过去只是背诵古诗,却不知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却有如此气势,他们深深地被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李清照的才气和豪迈折服。

  “老诗”用新法,感觉不错。

夏日绝句 李清照表达的情感(赏析)(篇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全文赏析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写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夏日绝句 李清照表达的情感(赏析)(篇三)

  在北宋时期,朝廷遭到了金兵的侵略,却不思恢复,依然过着奢靡的生活,而百姓们却苦不堪言。这一切都被李清照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果不其然,不久后,两个皇帝都先后被掳走,百姓们陷入了无限的恐慌中,可是,他们也只能够独自唉声叹气,希望朝廷能够重整军队,将侵略者赶跑。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一向对朝廷苟且偷安的可耻行为感到反对,见此景象,他们两人也却只能掩面叹息。

  这时,朝廷爆发了叛乱,当官的`赵明诚居然从城墙上放下一根绳子沿着墙偷偷地逃跑了。李清照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向正义凛然的丈夫竟然会做出这种背叛朝廷的事情!她的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失望得整天目中暗淡无光。

  于是,当她路过乌江时,她想到了那位大英雄——项羽!是啊,项羽当初被刘邦打得落花流水,带领区区几十兵马来到了乌江岸边。他的下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来了一条小船,劝项羽渡过乌江。可是,他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父老呢?于是,他拔刀自刎,虽然失去了生命,却留下了一段佳话!她想着自己的处境与那爱国的项羽,不禁吟诵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一剪梅》中李清照抒发了思夫之情,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于婚后不久赵明诚出门游学之时。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现存《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李清照的无人问津,孤独寂寞,在此种表露无遗。

“常记溪亭日暮欧鹭”---忆昔词。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同样也是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代表。

“昨夜雨疏风骤绿肥红瘦”---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寂寞深闺望断归来路”---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上片抒写伤春之情,下片抒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蹴罢秋千却把青梅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突然少女发现有人,害羞跑开,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首词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靖康之乱前,李清照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明快。)

“莫许杯深琥珀浓烛花红”---写女主人晚来用酒遣愁,梦里醒来的孤寂,隐含无限的离情别绪。通过梦前梦后的对比,把年轻**沉重的愁苦情思从侧面烘托出来。

“小院闲窗春己深恐难禁”---这是一首惜春的词。春色已深,梨花欲谢,不胜惋惜,言外还流露出对人生的淡淡伤感。

“淡荡春光寒食天湿秋千”---通过暮春风光和闺室景物的描绘,抒写了女词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髻子伤春慵更梳辟寒无”---上片首句写人,接下来两句写景。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这是一首反映贵族女子伤春情态的小调。运用正面描写、反面衬托的手法,着意刻划出一颗孤寂的心。

“绣幕芙蓉一笑开约重来”---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63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