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小孩爱偷拿别人的东西看心理医生有用吗?

10岁小孩爱偷拿别人的东西看心理医生有用吗?,第1张

孩子偷东西时,家长应该怎么办?——这是我们作为家长经常遇到却不愿进行探讨的问题之一。儿童偷东西的原因各异,而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纠正这种行为。

幼儿是不会故意偷窃的。4岁或5岁以下的幼儿对于“物品所有权”没有任何概念。他们并不知道拿走属于他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孩子上小学时,他们就应该明白偷窃是一种错误行为了。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拿走他人物品通常是因为他们缺乏自控能力。

对于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或者13-19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偷窃通常是为了寻求刺激或是盲目模仿周围的朋友。青少年试图借此获得主宰人生的良好感觉,或是填补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空虚。

无论孩子在何种原因的驱使下发生了偷窃行为,父母都需要运用智慧来解决这一问题。假如家长仅仅由着性子来对待偷窃事件,他们勃然大怒的过激反应肯定是完全错误并且极具破坏性的。

(一)儿童偷窃行为的诸多原因

第一,儿童无法控制自身行为。

较为年幼的儿童在自控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哪怕他知道偷窃是不对的,他也有可能拿走某样东西,这仅仅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家长必须培养孩子通过诚实方式获得所需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父母也必须将物质诱惑最小化。

第二,儿童的基本需求没有获得满足。

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儿童来说,他的衣食住行都要完全依赖自己的父母。倘若孩子感觉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最终会选择自己动手。最为简单的解决之道莫过于 “自取所需”。

人的需求源自主观思想。尽管父母可能觉得小孩子不会追求物质方面的东西,但这不代表孩子真的没有要求。譬如,如果他学校的朋友都有零花钱,他自己肯定也会想要。如果孩子没有零花钱,即使其他方面应有尽有,他也会觉得若有所失。如果禁不住诱惑,这种类型的孩子很可能会偷钱,只有这样,他才能和大家一样都有零花钱。

第三,儿童需要更多关爱。

孩子觉得生活里缺乏情感和关爱——这可能是儿童偷窃行为更加普遍的诱因。如果小朋友的情感需求无人问津,他们内心深处会觉得空虚,就有可能通过偷窃来填补这份空白。有偷窃习惯的儿童通常比较孤独,在学校人缘一般,与朋友相处也会有问题。他们缺乏表现自身感受的渠道和机会。

许多孩子没有得到他们想要那种关爱。他们觉得没有人爱自己,或者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这可能是真实情况,也可能是孩子的臆想。笔者在《如何改善儿童行为》里曾经提到,相对于家长关爱的多与少,孩子如何感知这份关爱更为重要。无法感知家长关爱的孩子有可能将情感需求转化为物质欲望。偷窃成为他们表达不满以及需求满足的方式。

第四,儿童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

儿童对于自身弱点有着非常强烈的意识。他们缺乏对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部分孩子在这方面确实有困难。如果孩子的依赖感觉出现了问题,他们可能会进行偷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控制感或者反叛感。

第五,来自同龄人的压力。

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喜欢模仿朋友们的行为。如果他和一群通过行窃来寻求刺激的孩子混在一起,为了成为团体的一员,他也会加入偷窃行列。有的时候,孩子偷东西可能是为了向伙伴们展示自己所谓的勇敢。如果孩子和一群不良少年纠缠不清,家长需要采取很多具体措施。这方面可以参考《青少年交友不慎应该如何应对》这篇文章。

(二)如果怀疑自己的孩子有偷窃行为,家长应该怎办?

第一,保持冷静。

不要反应过度。虽然孩子发生了偷窃行为,这不意味着他变成了小偷或是朝着犯罪生涯一路狂奔。偷窃行为和孩子的其他错误实际上没有任何区别。

第二,不要认为孩子在故意作对。

获得关爱是儿童偷窃行为的动机之一。如果家长认为孩子从自己那里偷东西是故意跟自己对着干,孩子进行偷窃的动机会就进一步强化。

第三,不要责骂孩子或者与其当面对峙。

这点需要特别强调——家长必须当场捉住孩子的偷窃行为,只有这样,其中的道理才能不言自明。

绝对不要通过间接证据与儿童进行对质。这样做只有两种结局:第一种,孩子欺骗家长或被迫撒谎,第二种,他们承认自己的偷窃行为。倘若孩子承认错误但家长却惩罚了他,家长就向孩子灌输了“撒谎也值得”这种观念。两种情况都会令家长在解决问题时陷入僵局,因此,间接证据是毫无用处的。

从他人那里听说孩子有偷窃行为对于解决问题也是没有帮助的。假若孩子对此表示否认,家长也不得不相信他的说法。如果家长提出质疑,就等于向孩子表明自己不信任他。

没有什么事情比知道父母不相信自己更能怂恿一个孩子变得不诚实。如若孩子承认了错误,家长就不能惩罚他。

即使家长完全确定自己的孩子存在偷窃行为,责骂孩子也不是明智之举。比方说,家长查看自己的钱包,发现昨天刚从银行取的50块钱不见了,结果却在收拾孩子的换洗衣物时找到了藏匿其中的崭新钞票。但是,家长并没有当场捉住孩子的偷窃行为。有很可能是别人丢了一张崭新的50块钱,而孩子碰巧捡到了。也有可能是家长不小心把钱弄丢了,正好被孩子拾起来了。除非家长目睹小孩子从钱包里翻出并拿走了50块钱,否则就不能算发现偷窃行为。

第四,确保孩子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对于较为年幼的儿童来说,这点尤其重要。

(三)当捉住孩子的偷窃行为时,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不必要求孩子进行解释,只需告诉他不可以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令人厌烦的陈腐说教要不得,举些简单例子就足够了。

例如,“偷东西是不对的。你肯定不希望别人拿走你的玩具。所以你拿走别人的玩具就是做错了事情。”

绝对不要在言辞里暗示孩子的品行不端。偷窃是不良行为,但孩子本身是可爱的。千万不要用“做贼”、“撒谎”、“骗子”之类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小孩,你绝对不会希望他成为这种人的。当你给孩子贴上某种类型的标签时,他也会逐渐向着这方面发展。

(四)如何纠正偷窃这种错误行为?

第一,假若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行窃:孩子必须向别人归还所物品。

如果孩子在商店或者邻居家里偷窃,在事发之后家长必须监督他归还物品。要求孩子进行道歉并表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在道歉时,家长应陪同孩子前往,这样他更容易改正错误。

第二,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偷钱:估计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钱,并向他说清楚这些钱必须偿还。

孩子可以通过帮忙做家务来还钱。家长给孩子的“工资”应足够让他在一个月内还清这笔钱。告诉孩子家长知道他需要更多的零花钱,并给他一些钱或者增加零花钱的数目。

第三,隐藏物质方面的诱惑:不要把钱放到孩子能够轻易找到的地方。

告诉孩子的兄弟姐妹,你要暂时看管他们的零花钱,但不要向他们说明具体原因。不要让孩子拿着大面额钞票去商店替你买东西,因为这样营业员会找他一大堆零钱。

第四,已经发生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找出孩子偷窃行为的根本原因。

如果孩子需要更多关注,家长就要更加关心他。如果孩子渴望控制自己的生活,家长需要给他更多零花钱以及更大的支配自由。如果孩子需要借助某件东西来融入自己周围的同龄人,那么就买给他吧。

第五,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偷窃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质不好或行为不端。

家长不会希望自己对事情的过激反应令孩子走向极端。小朋友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满足家人对他们的期望。倘使家长把孩子看成喜欢小偷小摸、行为不端或经常撒谎的人,孩子极有可能如其所愿,变成这样家长所形容的这种人。

第六,家长要担当诚实楷模:儿童是通过观察家长的一举一动来学习做人的。

家长应该注意保护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假使家长总是把办公室的办公用品拿回家私用,或者经常因为超市收银台算错了帐而沾沾自喜,孩子也会觉得诚实与否是无所谓的。

(五)结论

儿童偷窃属于常见问题。和孩子犯下的其他错误一样,家长要用平常心来对待这一问题。这种错误行为必须给予纠正,但千万不要矫枉过正。倘若家长能够恰如其分地采取措施,迅速解决儿童偷窃问题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答:在面对7岁孩子偷东西的情况时,作为父母或者监护人,我们应该及时、理性地处理这个问题,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帮助他纠正错误的行为。

一、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

首先需要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孩子偷东西的背后或许有一些复杂的情感或心理因素。孩子年龄尚小,可以和孩子展开沟通,了解其行为的背景和原因。或者家庭缺失或者受到不良环境或处境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及时主动关心和帮助孩子,帮助其消除不良思想和行为。

二、及时制止和纠正

孩子的行为虽然可能存在很多原因,但是不能让其继续沉浸在错误的行为中。作为家长,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并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不好的。如果孩子发现偷东西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也需要告诉他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符合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三、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

在制止孩子行为的同时,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互动,通过交流和沟通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可以向孩子解释偷东西的行为对他人的伤害,并帮助他思考如果换位思考会感受到什么,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犯的行为是有害和不道德的,学会如何遵守社会道德和价值规范。

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孩子的偷窃行为可能是因外界刺激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但这个问题不一定是孩子个人造成的。

因此,家长需要帮忙建立起孩子的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学会道德、积极向上的行为,并加以培养和浸润,从而避免再次犯错误的行为。

总之,孩子偷东西是一种不良的行为,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并处理,通过向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来帮助孩子正确的成长。

有限引导孩子

对于发现7岁孩子偷东西的问题,家长应该及时处理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因为孩子此时处于成长阶段,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都还不够成熟。

1、及时与孩子沟通

当发现孩子偷东西时,家长首先要冷静对待,要合理处理自己的情绪,并尽快与孩子进行沟通。在谈话时,家长采用平和的口吻,理性地与孩子交流,要真切地向孩子传达自己的关注和关怀,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并且应该强调偷东西是不对的,并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

2、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对于孩子偷东西这种行为,家长不应该简单地进行惩罚,而是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需求,理解背后的原因,避免孩子内心发生层次性问题。基于这一点,家长应该细心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为之后的引导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孩子能够安心、快乐地成长。

3、找出偷东西背后的原因

当孩子偷东西时,要找出孩子偷的原因,比如是因为好奇、贪玩、缺乏自信等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如果孩子是因好奇心而偷东西,家长可以多带他们去认识世界,带他们体验不同的活动,让他们理解到通过正当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孩子是因为心理安全感缺乏而偷东西,家长可以多与孩子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规则,增加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在面对孩子偷东西这一问题时,应该秉持教育孩子的原则,清醒地认识到偷东西行为的严重性。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明白偷东西会伤害到别人,破坏自己的道德底线,有损于自己未来的发展,让孩子明白价值观的道理。教育孩子要遵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等,观念被树立时,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易偏倚到不好的方向。

5、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孩子偷东西是不良习惯的一种表现,家长应该在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通过榜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增长孩子的道德修养,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爱心意识。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逐步引导孩子增强自我意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律、自控,快乐地成长。

总之,家长需要通过理性引导、情感引导、学术引导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全方面而具体的引导,让孩子能够在不断的成长中逐步发展出真正属于他们的特长能力,提升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和舒适感,成为一名优秀、有责任心、有信仰的人。

  从现有的临床研究资料来看,对于偷窃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也无一个公认的定论。学者们在对偷窃癖患者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之后发现,三者在偷窃癖的发生中都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在生物学方面,有研究发现大脑疾病和精神发育迟滞与偷窃癖有关;部分病例可发现皮质萎缩。侧脑室扩大等大脑器质病变以及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对神经介质的研究也发现,脑部单胺代谢障碍尤其是5-HT代谢障碍与偷窃癖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还有些研究报道,偷窃癖与其他一些精神障碍如情感障碍、进食障碍、强迫性障碍有一定的其患率,有一项国外的报道发现,将近25%的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同时符合偷窃癖的诊断标准。

  在心理学方面,对偷窃癖的心理学解释主要来自于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偷窃行为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这种冲动行为可以使患者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并产生快感。国外还有学者认为这种冲动行为的意义不在于获得快感,而在于解除痛苦,患者试图通过这类冲动行为使自己从焦虑,抑郁等内心痛苦中解脱出米,以获得轻松感,

  社会心理学者认为,家庭教养与社会环境在偷窃癖的形成过程者也具有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偷窃癖患者多有幼年家教不良的历史,或其父母及兄弟姐妹中也有偷窃行为肯。家庭暴力、父母亲吸毒、酗酒、性滥交等反社会行为也会对患者的成长以及心理发育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从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偷窃癖的发病与发生机制可能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而的原因均有关系,很可能是三种因素共同作用或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所造成的。

发现孩子偷东西是一件令人非常担心和不安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冷静分析情况。不要过度激动或惩罚孩子,首先应该冷静地分析情况,了解孩子偷东西的原因和背景,以及偷了什么物品和影响。

与孩子进行开诚布公的谈话。在谈话中,要让孩子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有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同时也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需求。

与孩子一起找出解决方案。一起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让孩子认识到偷东西的后果,对被盗物品进行赔偿,并制定合适的纠正措施。

帮助孩子寻求心理支持。如果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心理或情感问题有关,可以考虑帮助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处理负面情绪和情感问题。

提高孩子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孩子提高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从根本上预防孩子偷东西的问题。

总的来说,当发现孩子偷东西时,父母应该冷静、理性地处理,与孩子进行开放、诚实的沟通,寻找解决方案并帮助孩子提高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65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