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两个孩子发生冲突,就会有一方吃亏,碰到这种情况,吃亏一方的家长往往会表现出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惹不起,躲得起”,把自己的孩子一把拉开,带回家去,关起门来,尽量限制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来往,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内向、怯儒、孤僻,冷漠的性格。另一种是“代儿骂、代儿打”,在听说自己的孩子吃了亏以后,就怒火中烧,拉着孩子与对方去“算帐”。轻则指指戳戳,重则抢前一步教训对方。这样做的结果同样会使自己的孩子变得不合群,或者形成孩子“不敢独立对外凡事依赖父母”的心理,或者学父母的样骄横于同伴中。这样的举动当然还会使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正确的做法是,无论哪一方家长,当孩子发生争吵时,应先让孩子分开,然后让争执的双方陈述一下自己的理由,再根据情况耐心地和他们讲清道理。在说理时,应注意“亲者严,疏者宽”,并尽量做到让孩子重新握手言好,互相说一声再见。对那些一时说不清、解不开的问题,家长无须去搞个“水落石出”。因为孩子之间争吵、冲突,一般都是非原则性的,而且一般都不会是一方绝对有理,另一方绝对无理。再说,孩子毕竟是孩子,情绪容易冲动,也容易发生变化。大人如果仔细观察孩子玩时的全过程,就不难发现往往经过“三步”:第一步是按章来玩,井然有序;第二步是矛盾发生,争吵打闹;第三步是相互协调,重归于好。孩子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自然地提高了处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意志和性格。这也许是孩子的父母没有想到的。
由此看来对于孩子间的争吵,家长不必动气。孩子与孩子今天勾大拇子表示不睬,明天勾小拇指表示合好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或者应该看成是童心、童趣的体现。相反,如果孩子从不与人交往,或过分斯文,受了欺诲也不敢吭声,只会哭鼻子,那倒未必是件好事哩!
孩子之间发生打闹、吵架、冲突都是特别常见的事,一般情况,起因都非常简单,不是你碰了我一下,就是我撞了你一下;不是你抢我的玩具,就是我手欠抓你,这些事都不大,但要想解决得好,其实也是挺考验家长能力的。
前两天,从幼儿园放学的小朋友都在广场上玩,整个广场上大部分都是3-6岁的孩子,有凑在一起蹲在地上画画的,有三、四个孩子赛跑的,有踩着平衡车满广场“钻”的,也有几个小孩拿着充气气棒互相打的,广场上孩子的叫喊声,大到在小区门口都能听见。
这个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几个小孩子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只见一个满脸愤怒的奶奶拉着满脸泪水、哇哇大哭的孩子,冲着另外一个孩子吼道:“你凭什么踢我们孩子,我踢你成吗?”,“来,你也踢他,踢他。”边说着还边使劲拽自己的孙子。
两个孩子看上去年龄差不多,也就是5、6岁的样子,另外一个孩子的奶奶赶紧走过来说:““赶紧说对不起,向人家道歉。”可另外那位奶奶依然不依不饶,“哪有这样的孩子,往哪踢呢,道歉有什么用,我踢你成吗?”说着说着,这位奶奶真的就伸出了脚要去踢那个孩子,这时候周围的邻居们赶紧给两人分开,踢人的孩子奶奶,见势态愈演愈烈,赶紧带着孩子走了。
在整个过程中,两个孩子一个哭,另外一个始终没说话,全程都是两位奶奶在“交流”,结果是不欢而散,问题好像并没有解决,又或者这就算是解决了。那么,面对孩子间发生冲突,家长应不应该出手管呢?
支持观点:孩子打闹,家长必须要管,该出手时就出手。
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不在少数,基本上大家想法是“凭什么你们家孩子打了我们家孩子,我们就得吃亏,我打你成吗。如果我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侮了,作为家长如果都不管,那还能叫父母吗?”,“再说了,孩子淘气、不懂事,难道不应该管吗?你们家长不管,那就我管。”
同事小李就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有一次,小李带着3岁多的女儿去公园玩,玩的时候女儿被一个5岁多的男孩撞倒了,孩子没伤着,只是被吓了一下,小李心疼女儿,气得找那个男孩的家长要说法,那边家长问清情况,知道理亏,赶紧又是道歉又是哄,最后,说了半天这才结束。
小李觉得,“别说什么孩子是无心的,孩子无心但要是真出了事,没有家长能担得起这个责任。”,“现在大部分家庭还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心肝宝贝,凭什么总叫我的孩子吃亏。”
另外,小李觉得,经常打人的孩子一定在家庭教育上是有问题的,这是孩子家长的责任,既然家长管教不好造成的结果,凭什么就得我去理解呢。这种孩子就是不能不管,越不管将长大了就容易出大事。
反对观点:孩子间冲突要让孩子自己解决,家长不要介入,否则会将冲突升级。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并不会出面去解决,而是希望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同时,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出现打闹、抢玩具的情况很正常,问题是出在孩子的父母身上,不能因为孩子父母的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这样是不公平的。
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没什么,“吃亏是福嘛”。如果孩子能够解决,这对孩子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如果家长介入,反而能让矛盾、冲突升级。有很多新闻里都报道过,两个孩子出现矛盾,结果双方家长大打出手,最后都进了派出所。
邻居乐乐的妈妈觉得,孩子小的时候都会很闹、很调皮,出现问题与其去教育孩子,不如让家长先教育好自己,就算你去骂孩子,又能怎么样呢,只是为了出口气吗?那自己怎么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呢。所以,家长不要过于去管孩子间的问题,其实孩子是有能力解决的。
教育专家观点:管或不管没有绝对,适时插手、理智处理更恰当。
在讨论孩子间冲突的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明白道理,但更多的时候是冲动扩大了矛盾。家长自己不理智,孩子还没怎么着呢,家长先急了,恨不得冲上去把人家孩子揍一顿才解气。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可以理解,但一个成年人去打别人家的孩子,就是理所当然的吗?这肯定是不对。
其实,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管或不管并不是绝对的,从教育以及保护孩子的双重角度去考虑,当孩子间出现冲突时是可以理智解决的。
教育专家提出:“解决孩子间的纠纷,家长应该适当介入,而不是介入过多。”
1在确保自己孩子没有受伤的情况下,宽容对待。
当两个孩子之间发生纠纷、矛盾时,家长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孩子没有受伤,这是第一位的。如果孩子都受伤了,再谈什么大度或者体谅是没有意义的。孩子如果没有受伤,那么作为家长来讲,也不要过于计较对方,应宽容对待。
2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面对问题,提前做好预警。
与其发生时去解决,不如提前做好预警。家长应该提前叮嘱孩子注意安全,并且不要撞到其它小朋友,如果发生冲撞应该第一时间找到父母。不要让孩子在问题发生时手足无措,除了大哭之外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当然,这需要家长耐心引导教育。
3面对无理家长,既然无法讲理,那就秉公处理。
不讲理的家长肯定是有,而且可能还很多,面对这样的家长,无论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错,首先要保持理智,不能因为对方的蛮不讲理,而让自己也同样失去分寸。是自己的错,该道歉道歉,如果对方不能原谅,那么,可以通过报警解决。如果是对方的错,但对方家长却置若罔闻,那么,也不需要留什么面子,直接报警,让警察处理。
总之,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要以身作则。那么,当孩子之间发生纠纷、冲突时,就是体现家长智慧的时候,家长做得好,不仅可以教育到孩子,也能树立好的榜样,否则,给孩子带来的除了心理上的阴影之外,还会影响孩子未来性格、价值观的树立。
我们在小的时候所受到家长的一些教育对我们未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那个时候我们没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很多事情都是完全依附于父母。在这种情况之下,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教育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和其他孩子出现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就需要家长们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教导孩子。
1讲道理永远比一味的批评来得有效
很多的家长在自己家的孩子犯错之后,只知道一味的批评责骂,甚至是出现动手动脚的行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有用,孩子会变得非常听话,而这种听话几乎都仅仅只停留于表面,孩子往往没有办法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自然也就不能够保证下次自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他们错在哪里。大人们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会引发打架的原因是在谁的身上,本身打架这个行为都是非常错误的。
2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指作为家长,我们要试着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说的话给说出来,这个时候家长只要选择静静的聆听就好,之后再以孩子的想法为出发点,言传身教,给他讲一些他们并不懂得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更能够让孩子记忆深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