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怎么在战争中生存

穷人怎么在战争中生存,第1张

不完全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没错,战争也是国家和势力实现利益诉求的暴力手段,但是用私欲这个词不太对,因为统治阶级并非是几个人,而是一个集体打个比方,德国二战前的容克资本家、新贵族,美国南北战争中的自由资本主义者,所以战争行动可以视为统治阶级谋求更高发展的手段,但是使用私欲这个词是不准确的。

还有一些战争是由于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的这里排除不同阶级的矛盾,因为上面已经说过了,比如宗教或者民族。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比如说反恐战争和防御性战争,前者是由于国家主体阶级保护本身利益导致的,后者则是国家时任领袖为本国创造更好的战略环境引发的,这些都不是所谓“私欲”造成的。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吞并小的诸侯国的战争以及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是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战争,破坏性十分严重,所以有人说“春秋无义战”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实际上这种看法不够全面,而且缺乏辨证法:

(1)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当时的中原地区,除了社会生产力比较高文明比较先进的华夏族外,还有比较野蛮落后的戎狄及夷人,他们经常进攻华夏族(特别是华夏族的小国),给社会生产带来严重的破坏,这些小国抵抗戎狄入侵的战争起着维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和先进文明的作用,是进步的和正义的。

(2)在上述情况下,一些大国的国君如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华夏族共同抵抗戎夷蛮狄的入侵。虽然他这样做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树立霸主地位,但客观上起着捍卫华夏族先进文明先进生产力不受破坏的积极作用,是带有正义性的进步战争。所以,连孔子也加以肯定,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没有齐桓公和管仲,我们要被夷狄征服,成了披着头发,衣带往左扣的野蛮人了!)

(3)即使纯粹的争霸战争,也不能一概否定。因为它使得诸侯国的数目大量减少,使整个中国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4)战争客观上还使华夏族与周围的戎夷蛮狄接触更加频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到了秦汉时期,逐渐形成了汉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可见,春秋时期的战争从历史的高度,从长远来看,积极意义是主要的。

不是这样的。战争说到底就是为了利益。富贵的为了得到更大的富贵,可以战争,也可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富贵发动战争。穷人一般都是为了活命发动战争,很少为一开始就为富贵战争的,但最终结果是争富贵——穷人的战争都会为富人摘果子。俗语云: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社会资源的重分配。

当然是这样的,统治阶级毕竟是少数,他们如果开掐,那不叫战争,叫打群架或者火并,构不成战争规模。

战争很多都是因为生存引起的,比如天旱造成草场枯死,牲畜死亡,高纬度的游枚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所以他们会南下入侵低纬度度的农耕地区,掠夺粮食和妇女,前者是为了解决个体生存,后者是为了加大繁殖,解决种族繁衍。由于生死攸关,所以这些南下的游牧民族表现的非常强悍和勇敢,不惧危险。

在发生自然灾害或者社会变革时,首先失去生存能力的是家里没有隔夜粮的穷人,所以穷人的参战意愿要高于 富人,最早死的和大量死的,都是穷人,富人因为家里有余粮,他们还有可能选择避战。官员远离战场,他们也不会死。

春秋战争规矩:并非单纯的迂腐或礼节,是实在的利益行为

宋襄公因为遵循这个周礼,坚持不攻击半渡的楚军,导致自己战败负伤,并且因伤死亡,成为历史上的笑柄。宋襄公是真的迂腐,真的傻吗?看春秋的历史,宋襄公虽然没有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主地位牢固,但论五霸的话,宋襄公是排名前五的人选,至少前七名的位置肯定是有的,也是公认的五霸之一。

齐国、晋国、楚国和秦国都是典型的大国,宋国作为一个小国,并且是商朝后裔受备受歧视的国家,靠宋襄公混到这个位置,宋襄公能是傻子吗?

在那古代长期“霸”和“伯”是通用的,当时的叫法是伯,伯这个字有长者、老大哥的意思。我们今天霸这个字代表蛮横霸道的意思出现的很晚,《水浒传》里揭阳陵三霸的时候,才有我们现在的意思。要解释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要回到西周初年。

西周实行分封制,以各个诸侯带着少量国人散布在各地分封建国,统治当地大量的野人。国人虽然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由于周公的宗法制、分封制、周礼、井田制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使得周天子与各个诸侯国形成了战略同盟,共同对付野人稳固自己的统治,而周天子成为整个系统的纽带。

各地的野人虽然人数众多,但文化和战略都处于分散状态,虽然反抗不断,但总体上处于不断被消灭和融合的不利境地。从第一个层面看,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影响力大减,纽带作用急剧下降。野人的反扑有抬头的趋势,北方山戎、犬戎、白狄等蛮族不断进攻各个诸侯国;南方的楚人不服周的体系也开始北上扩张。

所谓的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局面下崛起的:

齐桓公击败山戎挽救燕国,接着存邢救卫击败白狄,又南下制止楚国的进犯,并召开诸侯会议,在治理黄河、诸侯继承、通商等问题上达成一致。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的情况下出兵齐国,平定齐国内乱,并召开诸侯会议维持齐桓公的盟约,打击楚国的北侵势头。

晋国与秦国的霸业虽然没有齐宋典型,但基本上也是围绕着这个逻辑进行的。而南方的楚国、吴国和越国相对不怎么讲规矩,是当时的非主流。这里面的逻辑就是周天子不能维持局面了,强大的诸侯站出来替周天子维持局面,一方面抵御异族的入侵,另一方面维护内政,同时霸主的国家自然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好处。

所以被称为“霸主”或者“伯”,就是老大哥的意思,周天子是名义上的老大,霸主是实际上的老大,尊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宋作为小国,国力本身不足威慑力不够,又要玩霸主这一套,只能在尊王上做文章以赢得中原各诸侯的支持了。

如果玩横的玩阴谋,以宋的国力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你阴楚国一次顶多一时得意,但楚发狠一次宋就完了。宋襄公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当上的霸主,实力不够但是仁义够的。而且宋做到这个份上,楚国还怎么好意思冒天下之大不韪灭宋?楚国真要灭宋,也会面临诸侯的道德谴责和军事上的围攻。

宋襄公其实这个做法是政治上的极大得分项,不仅有利于下阶段跟楚国的和谈,这也是一个国家的道德资本,这种资本是无形而无价的。一直到战国时期,楚国想灭宋,墨子带着弟子嗷嗷叫就要跟楚国拼命。齐国贸然灭了宋国,很快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而宋国这套“仁义”的做法为啥会有诸侯的认同呢?难道他们都说迂腐之徒吗? 其实想明白当时天下趋势道理就很简单了。因为当时天下局势空前的混乱,各地的野人还没有摆平,各国少量的国人还要跟野人去融合内斗;

边境的蛮族还在入侵,需要诸侯去驱逐,尤其弱小的诸侯国需要联合和大国的支持才行;而周天子已经没有这个能力维持局面,有个霸主出来虽然有自己谋利的成分,但还有很大的成分是为了天下的局面。

为啥春秋时期的战争没有那么残酷,这绝对不能用仁义这种幼稚的观点去解读。其实主要问题就是各个诸侯国内有庞大的野人群体需要控制和融合。他们在边境问题上有矛盾,该吵架就吵架,该打架就打一架,但是核心的问题还是内部的国人与野人问题。边境问题只是局部利益问题,内部的野人问题才是生死存亡问题。

所以他们的战争都是低烈度的,决出胜负就可以了,打败的认栽吃点亏得了,战胜的有面子再有点好处就行了,也不会追杀到底。因为他们的军队都是国人组成,可以简单理解为都是贵族,他们都要回国内统治野人的。

如果把邻国的贵族收拾干净了,邻国的野人乘机崛起,再跟本国的野人联合起来反对他们,那绝对是血亏的买卖,所以邻国的贵族战败了是不能追杀到底的,因为他们是有共同的阶级利益的,这才是春秋时期战争讲礼仪的根本原因。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战争越来越残酷,国人与野人的融合也多了,所谓的变法其实就是解决国人与野人的隔阂问题,谁解决的彻底谁就最先强大。

所以主要国家完成改革后,国内的国人与野人矛盾解决了,他们再也没有顾忌,因为没有共同镇压野人的需要了。国人与野人打破隔阂成为利益共同体,消灭对方的国家占领其土地和人口大家都有好处,所以战争开始空前的惨烈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12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