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但是在疼爱孩子的同时更不能溺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家长该如何面对?
一、孩子之间的争吵与大人不同;
孩子与孩子之间吵架和大人们之间的吵架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打闹有很多原因是因为玩游戏引发的争执,他们在打闹中有时候是一种玩耍,就像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看到自己的小伙伴,会毫不犹豫的扑上去,甚至会把他绊倒,以此来取乐,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吃不吃亏这一说。但是我们大人不同,大人们的解决方式是通过争吵之后责怪别人来获得一种心理安慰,这不是我的错,这是别人的错。
二、小孩之间的争吵是正常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表现;
通过孩子之间的争吵可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为他人着想的性格,通过孩子们之间的争执、打闹、让孩子们学会相互妥协、相互包容、相互让步、从而达成共识。这不就是人际交往的意义所在嘛。
三、超出普通争执范围,家长不能袖手旁观;
在孩子们超出 了争执范围后,造成打闹的现象后,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保护方法,教孩子要大声向对方表示抗议,让对方知道他的行为是错误的。当然,,父母更不能用指责的口气责怪自己的孩子,否则只会让矛盾升级,也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孩子是看着父母学会为人处事的,父母的行为无时不刻影响着孩子,所以,我认为,对待小孩子们之间的争执,家长不要有过多的参与,让他们独立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化解矛盾,处理问题。
一、共情:非常理解您的感受,相信您为了教育孩子,尝试了各种方法,但孩子就是没法听我们的话,这让您也感到比较沮丧。
二、具体化:您可以具体描述下孩子是怎样脾气大?以及平常家长都是怎样与孩子沟通的吗?
三、探讨问题的成因,并具体分析:
a “发脾气”这件事情是有效的:无论对孩子的态度是软还是硬,孩子在与爸妈的沟通中习得了“发脾气”这种态度对父母是有效的,所以会一再运用。
解决:无论是发脾气、耍小性子、还是哭闹等,家长如果减少对这些行为的关注度,那么孩子自然不会用这类行为来应对。但不关注,并不等于完全“漠视”,家长也要保持对孩子相对的关心,在孩子“闹情绪”结束后,再和孩子一起探讨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b 经常用负面语言教导,引得孩子逆反:如果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评价、批评过多,不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也可导致孩子不与他们交流。
解决:减少对孩子直接的评价,减少用负向语言批评孩子,和孩子站在同一层面上沟通,先建立与孩子的信任感。
c父母过于强势与控制:无论是“软话”还是“硬化”,父母无非都是想要告诉孩子“你得按照我说的做”,这就让孩子有很不好的感觉。
解决:接纳孩子,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孩子表达的父母不认可,也要给予孩子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并认可他有自己的想法这件事,再讨论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之间是没有任何的共同话题,在这个时候可能是因为平时孩子想跟我们进行沟通的时候,我们并没有选择去跟孩子进行沟通,反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所以在这个时候也是导致了孩子不喜欢跟家长进行沟通。那么小编也是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去跟自己的孩子谈论一下,或者是多关心一下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是非常爱他们的。
一、为什么孩子跟父母之间变得无话可说?首先,孩子跟父母之间是有非常大的代沟,可能是因为孩子之前在跟我们进行沟通的时候,父母选择去忽略孩子的感受,跟孩子之间发生了非常多的争吵。比如说孩子说自己非常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父母总是去打击孩子,这样的话也是会导致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可理喻,从而不喜欢跟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还有就是有一些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并且家长平时也疏忽了,对于孩子的陪伴,对于孩子的关心,所以在这个时候,孩子也不愿意跟父母沟通。
二、该如何跟孩子变得有共同语言?首先在孩子跟我们表现出一些兴趣的时候,我们不能够总是去打击孩子,而平时孩子做错事情之后,家长也不能够直接的去批评孩子,应该要耐心的跟孩子讲一些道理,告诉孩子该如何进行解决。当我们发现孩子的情绪非常低落的时候,也应该要跟孩子去聊一聊,关心一下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
三、总结。如果说家长总是表现出一种不理解孩子的态度,也是会导致孩子越来越讨厌父母,而且也会导致孩子越来越讨厌跟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各位家长一定要注意下这个情况,多关心孩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一,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6岁以下的孩子对父母充满了依恋,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但父母吵架时,平日里温馨、亲切的氛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这种反差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当父母吵得比较激烈的时候,容易迁怒于孩子,将孩子当作出气筒。这很容易使孩子将父母吵架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父母不爱自己了”,从而产生恐惧、焦虑、悲伤、无助等消极情绪。
第二,使孩子形成自卑、暴躁的性格。父母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容易使孩子误以为父母吵架的原因与自己有关,产生“自己不够好”的想法,从而经常怀疑自己、否认自己,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甚至发生自残行为。比如,在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夫妻俩歇斯底里地吵架、摔东西时,儿子当当拿出小刀割破自己的手,以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阻止他们争吵。另外,父母吵架时情绪失控,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常常变得非常暴躁。
第三,影响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孩子生活在充满冲突的家庭中,容易变得不合群,无法与同伴正常交往。遇到问题后,孩子不是畏畏缩缩、胆小怕事,就是暴跳如雷、大打出手。这两种情况都妨碍他们与同伴建立信任关系,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
第四,影响孩子的婚恋观。经常面对家庭冲突的孩子,容易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容易对未来的婚姻产生恐惧感。比如,对婚姻产生错觉,认为婚姻都是不幸而可怕的,不愿意结婚,徘徊在婚姻的边缘。
美国研究者于1999年对1021名1-3岁发育迟缓的儿童进行家庭情况分析后发现,有一半以上(621名)患儿在哺乳期内,父母吵闹离婚,母亲情绪不佳,身体经常分泌出有害物质,并通过乳汁进入要婴儿体内,使婴儿各个脏器、神经等各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毒害,免疫功能下降,致使发育迟缓。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心理学家尼古拉斯瓦尔什博士及其同事对58名17-19岁青少年的大脑活动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者让其父母回忆孩子从出生至11岁期间所经历的家庭问题,如父母争吵、言语或身体暴力及家庭成员间感情淡漠或缺乏沟通等。研究者据此将这些家庭分为“好家庭”(家庭问题为较少)和“坏家庭”(家庭问题较多)。结果发现,11岁前经历过中度及以上家庭问题的孩子小脑部分相对较小。小脑与学习、压力调节及感觉运动控制关系密切。儿童小脑较小可能会导致成年后患精神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瓦尔什博士指出,发生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不畅、争吵斗嘴、缺少关爱、情感淡漠和关系紧张等也会对孩子大脑早期的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孩子带来了更多责任和压力,让夫妻之间面临更多的分歧和矛盾。比如,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饮食问题、孩子的卫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夫妻共同协商和解决,如果双方看法不一,就会容易引起争吵。
其次,带孩子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夫妻间的交流时间变少,甚至出现疏远感。夫妻之间的情感疏离也是吵架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育儿观念不同也是导致夫妻吵架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夫妻在育儿观念上存在差异,比如对孩子的要求、教育方式、时间分配等等。如果父母看法不一,就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
以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为例,我们家也曾经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两口子激烈争吵了一场。当时孩子正在上幼儿园,老师反馈说孩子不够听话,不喜欢安静下来读书。我认为孩子的性格是比较活泼的,老公则认为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应该引导孩子多读书。我们就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直到孩子哭醒了,才意识到自己的过激行为。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夫妻间需要相互理解、宽容和包容。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共同制定孩子的教育计划,加强沟通和交流。其次,要学会分担压力,让孩子不成为夫妻关系的负担。最后,要多关注夫妻关系的维系,保持爱情和感情的传递,从而使夫妻关系更加和谐和稳定。
总之,解决夫妻在带娃时容易吵架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而且要有耐心和理智,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用爱与关心填满家庭与子女的每一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