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据史料记载:从《旧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新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可以明显看出,李世民对于这个儿子还是赞赏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韬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贞观十七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被废,此时李世民“阴许”立魏王李泰,但因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李治,并且因为“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乃幽泰于将作监”,遂立晋王。但因疑晋王李治仁弱,故欲改立吴王李恪,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
因贞观十一年李恪在藩地打猎闯祸被弹劾罢官,贞观十二年李恪复官赴任时,太宗赐恪书的以下一段对话:“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当时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一句,他对于李恪还是相当怜爱。
李恪的隋杨血脉,这个问题比较的微妙,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
至于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更是视其为眼中钉,假如不是他当时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恐怕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史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自尽,年约三十四岁。
至此,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独揽朝政的一切障碍。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说。唐朝的宫廷可谓是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后世评价〗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
《新唐书》600多字专门写李恪,很大篇幅是说他“封官的经历”:先是“长沙王”,后来又封“汉王”,没多久,又叫“蜀王”,然后是“吴王”,最后死了,还被改封“郁林王”,一生大部分时候是在京城外地转,也所谓“王运多舛”。为什么会这样呢,李世民对臣子们说出了实话,“不是我不想常常见到李恪在身旁,但太子皇位早已有主了,让他在外地当官,这样即使我死后,他们兄弟间也不会自相残杀。”(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
这话里看出了李世民是比较喜欢李恪的,甚至一度认为他很像他自己,是心目中比较完美的接班人,《旧唐书》说“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新唐书》里不仅认为“恪善骑射,有文武才”,也记载了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的话,“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你长孙无忌是不是不把李恪当作你外甥,其实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将来说不定也能像对待亲舅舅一样对待你,保护你的。)
但这番话并没有打动长孙无忌,李世民最终也没有选择李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让他的嫡子,也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长孙皇后生的李治当了皇帝,这注定了李恪后来的悲剧所在。
李世民临死前,长孙无忌成为托孤大臣,自然对他的亲外甥——高宗李治格外关照。关照的一个具体行动,就是帮李治镇压反叛、清除异己。李治当皇帝的第四年,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和总给他戴绿帽子的老婆,也是李世民真正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试图谋反被朝廷察觉,长孙无忌借题发挥(叫“因遂诛恪”),不仅杀了房遗爱、高阳等几个人,顺带着荆王李元景和“时任”吴王的李恪也一并干掉了,“以绝天下望”(就是让那些希望李恪当皇帝的人彻底死了这份心)。李恪当然不服气啊,“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意思是诅咒长孙无忌不得好死,全家死光光。后来这话果然应验了,长孙无忌因当初阻止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结果事后被武则天逼得上吊自杀,还好家族成员只是流放边疆,没有灭族而已。
这史书上除了说李恪的优点和不幸遭遇外,有没讲他的坏处或者说真正想篡位的野心呢?也有,《新唐书》载,李世民曾经给李恪写过信,告诫他要遵循礼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乱想。(“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这说明李恪确实曾经表露过想当皇太子,继承皇位的端倪。相比懦弱无能的李治,文武双全又很得父皇欣赏的李恪有这样的念头并不奇怪,怪就怪他没有一个像长孙无忌那样的好舅舅罢了。
至于有些朋友考证出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就是大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他爹)就是李恪的几世孙,并追尊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终于一圆李恪的皇帝梦,这实在有些误会,因为李昪追认的这个祖宗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四个儿子李恪,并不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恪。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 恪天然帝王的资质,又深得太宗的器重,仅仅是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爱女,他便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对这一点看得很深也很透彻,所以他才能当机立断,决意清心寡欲,远离长安这权力的中心,在偏远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远的吴王。然而,最终,他还是被褥冤枉地连坐于房遗爱的谋反案件。
史书里描述恪是“甚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
恪是宫廷里孕育出来的一个温文尔雅的伟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着极尽奢欲的隋炀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孙贵族。他拥有最最非凡的气质。 他的唯一把柄是和他的妹妹,高阳公主过从甚密,最后这段情感的暧昧竟被长孙无忌专权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旧《唐书》都大大地为吴王李恪鸣不平,说长孙的诛戮李恪是“以绝天下望”,是“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李氏家谱》称这支李氏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之后,且附有李世民敕封李恪为吴王的水诰(诏书),并列有李恪自唐至民国末期的后世子孙46代,纲目清楚,演变迁徙代代有据。因此,谱中尊李恪为这一支李氏之始祖。
《武则天传奇》中,武媚娘和李恪共舞是在75集,
武媚娘和李治吵架的是在76集,
《武则天传奇》是高翊浚执导的古装历史剧。该剧由范冰冰、张丰毅、李治廷、张钧甯、张庭、周海媚等人主演。
该剧刻画出一个全新、除掉各种妖魔化的脸谱、还原一个最为真实的武则天。它较以往那些关于武则天的作品有着一个全新而又独特的视角。故事主要从武则天在家乡的成长讲述到她14岁入宫闱后的权力斗争的故事。
该剧于2014年12月21日登陆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2015年1月10日将登陆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2014年12月28日晚起,《武媚娘传奇》突遭停播,2015年1月1日19点30分继续播出。
2015年3月31日该剧未剪辑版在台湾中视和台湾中天播出。2015年4月26日该剧粤语剪辑版在香港翡翠台、高清翡翠台播出。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又被称为武则天或武后,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薨于永徽四年(653年3月6日),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中国唐朝第三任皇帝(649—683年在位),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逝世,武后令上金、素节二王,义阳、宣城二公主听赴哀。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
出自《屋塔房王世子》,一般推断王世子李恪的原型是景宗李昀(1688年-1724年),他是李氏朝鲜的第20代君主,1720年至1724年在位。
理由:
1、剧情交待是300年前发生了穿越,而且王世子25岁,所以王世子年龄按虚岁算的,出生年应该是1688年,正好是景宗出生的年份。而且景宗即位是在1720年,25岁时正是世子身份。
2、第二集中他们被关的时候曾经被问到出生年月,结果分别是庚午年,辛未年,戊辰年,在300年前,这三年分别对应的是1690、1691和1688年,年龄与世子相仿,佐证了世子原型是景宗这样的说法。
3、历史上的景宗,在位时间只有4年,英年早逝,无子嗣,这样才会像结局交待的一样,死后灵魂穿越回到泰瑢身上。
4、关于景宗的真实史料,也在剧情中得以体现。
史料一:根据历史记载,景宗生母是肃宗时代权倾一时的张禧嫔,肃宗二十七年(1701年),禧嫔张氏被赐死,大臣们担心景宗即位后会如同燕山君一般为母亲之死进行报复,所以一度请求改立世子。这个史料和剧情最后一集中王世子同反臣的对话十分吻合。
史料二:关于景宗的死因,根据《英祖实录》记载,英祖(景宗的弟弟延礽君)三年1月16日,在祭拜景宗陵墓归反的路上,某人李天海当众指控英祖轼君,称英祖通过仁元王后殿中的厨房,以有毒的酱螃蟹毒死了景宗;
或说因为当时景宗违反了医学上有关食物相克的学说,同时进食蟹酱与柿而身体不适,延礽君在医师反对之下,仍然为景宗奉上参茶,结果令景宗病情恶化而死。这段史料与剧中交待的王世子不能吃酱螃蟹也完全吻合。
扩展资料:
《屋塔房王世子》是韩国SBS电视台2012年制作的水木剧。由申尹燮执导,李熙明编剧,朴有天、韩志旼等主演的一部穿越题材的爱情喜剧。
剧情简介:
该剧为朝鲜时代穿越到现代首尔的素材。讲述的是朝鲜时代王世子李恪(朴有天饰)和三位臣子度智善(崔宇植饰)、于龙戌(郑锡元饰)、宋万宝(李敏豪饰)在调查世子嫔的死因时,意外地穿越了300多年的时空,来到21世纪首尔朴荷(韩志旼饰)居住的屋塔房里;
同时也在现代遇到与逝去世子嫔相貌相同的洪世娜(郑柔美饰),从而展开的一系列诙谐感人奇幻浪漫的故事。
王世子和这两姐妹之间的感情纠葛错综复杂,并且这种宿命在300年后也没能结束。时空的齿轮转动,奇幻的命运让他们再次相遇。
21世纪的大韩民国,在这里骑着白马的古代王世子和开着一吨卡车的现代灰姑娘相撞。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否也能相撞呢?穿越时间的宫廷罗曼史拉开了序幕,爱情很多时候也是需要运气和缘分的,要把握住才可以拥有最重要的感情。
参考资料:
我也很喜欢李恪 只可惜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很少 历史上的记载真的只有这么多
《新唐书太宗子列传》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 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显庆五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 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光宅中,仁遇赦还,适会荣以罪斥,故得袭郁林县男,历岳州别驾,爵郡公。尝使江左,州人遗以金,拒不内。武后遣使者劳曰:“儿,吾家千里驹。”更名千里。自天授后,宗室贤者多株剪,唯千里诡躁不情,数进符瑞诸异物,得免。中宗反正,改王成纪。未几,进王成。节愍太子诛武三思,千里与其子天水王禧率数十人斩右延明门以入。太子败,诛死,籍其家,改氏“蝮”。睿宗立,诏还氏及官爵。 玮蚤卒,中宗追封朗陵王。子袨,出继蜀王愔。开元中,以傍继国改封广汉郡王,迁太仆卿同正员,薨。 琨,武后时历六州刺史,皆有名。圣历中,为岭南招慰使,安辑反獠,甚得其宜。卒,赠司卫卿。神龙初,赠张掖郡王。开元中,以子祎贵,追封吴王。 祎少有志尚,事继母谨,抚异母弟祗,以友称。当袭封,固让祗,中宗嘉其意,特封嗣江王,以继嚣后。开元时,亦以傍继徙信安郡王。累为州刺史,治严办。迁礼部尚书、朔方节度使。初,吐蕃据石堡城,数盗塞,诏祎与河西、陇右议攻取。既到屯,诹日进师。或谓:“城险,贼所爱,必固守。今兵深入,有如不捷,吾军必奔,不如持重伺贼势。”祎曰:“人臣之节,岂惮险不进乎?必众寡不敌者,吾以死继之。”于是分兵迮贼路,督诸将倍道进,遂拔之。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地至千里。玄宗喜,更号其城曰振武军。契丹牙官可突于叛,诏拜忠王为河北道行军元帅讨之,敕祎以副。王不行,故祎率裴耀卿诸将分道出范阳北,击二蕃,破之,禽酋长以还,余部窜伏。加开府仪同三司,领关内支度营田采访处置使,授二子官。祎功多,执政害之,赏不雠,为当时所恨。久之,擢兵部尚书,为朔方节度大其它影视剧李恪剧照(7张)使。坐事下除衢州刺史。历滑、怀二州。天宝初,以太子少师致仕。明年,迁太师,未拜,薨。祎治家严,教子有法度,故峘、峄、岘皆显。 峘性质厚,历宦有美名,以王孙封赵国公。杨国忠乱政,悉斥不附己者。峘由考功郎中拜睢阳太守,以清简为二千石最。方入计,而玄宗入蜀,即走行在。除武部侍郎,兼御史大夫。俄拜蜀郡太守、剑南节度采访使。郭千仞反,与陈玄礼共讨平之。上皇还京,迁户部尚书,改越国。乾元元年,持节都统江淮节度宣慰观察使。都统之号,自峘始。明年,宋州刺史刘展有异志,诏拜展为淮南节度使,密诏峘与杨州长史邓景山图之。时展强扈,既受诏,即悉兵度淮,峘、景山拒之,战寿春,败绩,峘走丹阳。诏贬袁州司马,卒于官,赠扬州大都督。弟岘别传。 祗封嗣吴王,出为东平太守。安禄山反,河南、陈留、荥阳、灵昌相继陷,祗募兵拒贼,玄宗壮之。累迁陈留太守,持节河南道节度采访使。历太仆、宗正卿。代宗大历时,祗既宗室老,以太子宾客为集贤院待制。是时,勋望大臣无职事者皆得待诏于院,给飧钱署舍以厚其礼,自左仆射裴冕等十三人为之。 子巘,以廕补五品官。祗薨,兄岵得罪,乃以巘嗣王。累至宗正卿,检校刑部尚书。薨,赠太子少保。性介直,面刺人短。历官清白,居室不能庇风雨。收恤甥侄,慈爱过人,家无留储,公卿合赙乃克葬。 璄,神龙初封归政郡王,历宗正卿,坐千里事,贬南州司马。 《新唐书太宗本纪》 (武德九年)是岁,进封子长沙郡王恪为汉王,宜阳郡王佑楚王。 (贞观)二年正月辛亥,长孙元忌罢。兵部尚书杜如晦检校侍中,总监东宫兵马事。癸丑,吐谷浑寇岷州,都督李道彦败之。丁巳,徙封恪为蜀王,泰越王,佑燕王。 《新唐书列传二十五》 久之,由御史中丞进尚书左丞,出为西韩州刺史。徙吴王长史。王畏其直,善遇之。齐王佑不奉法,帝素奇万纪能左右吴王者,乃徙为佑长史。 《新唐书职官志》 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吴王恪,太宗第三子也。武德(误,应为贞观)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十年,又徙封吴王。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及将赴职,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此段,于《全唐文》也有全文收录)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母,隋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有子四人:仁、玮、琨、璄,并流于岭表。 寻追封恪为郁林王,并为立庙。又封仁为郁林县侯。永昌元年,授襄州刺史。不知州事,后改名千里。天授后,历唐、庐、许、卫、蒲五州刺史。时皇室诸王有德望者,必见诛戮,惟千里褊躁无才,复数进献符瑞事,故则天朝竟免祸。长安三年,充岭南安抚讨击使,历迁右金吾将军。中兴初,进封成王,拜左金吾大将军,兼领益州大都督,又追赠其父为司空。三年,又领广州大都督、五府经略安抚大使。节愍太子诛武三思,千里与其子天水王禧率左右数十人斫右延明门,将杀三思党与宗楚客、纪处讷等。及太子兵败,千里与禧等坐诛,仍籍没其家,改姓蝮氏。睿宗即位,诏曰:“故左金吾卫大将军成王千里,保国安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永言沦没,良深痛悼。宜复旧班,用加新宠,可还旧官。”又令复姓。 玮早卒。中兴初,追封朗陵王。子袨,本名褕,出继蜀王愔。景龙四年,加银青光禄大夫、秘书少监。开元十三年,改封广汉郡王、太仆卿同正员,薨。 琨,则天朝历淄、卫、宋、郑、梁、幽六州刺史,有能名。圣历中,岭南獠反,敕琨为招慰使,安辑荒徼,甚得其宜。长安二年卒官,赠司卫卿。神龙初,赠张掖郡王。开元十七年,以子祎贵,赠工部尚书,追封吴王。 璄,中兴初封归政郡王,历宗正卿,坐千里事贬南州司马,卒。 琨子祎。祎少有志尚,事母甚谨,抚弟祗等以友爱称。景龙四年,为太子仆,兼徐州别驾,加银青光禄大夫。少继江王嚣后,封为嗣江王。景云元年,复为德、蔡、衢等州刺史。开元后,累转蜀、濮等州刺史。政号清严,人吏畏而服之。渐见委任,入为光禄卿,迁将作大匠。丁母忧去官,起复授瀛州刺史。又上表固请终制,许之。十二年,改封信安郡王。十五年,服除,拜左金吾卫大将军、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摄御史大夫。寻迁礼部尚书,仍充朔方军节度使。先是,石堡城为吐蕃所据,侵扰河右。敕祎与河西、陇右议取之。祎到军,总率士伍,克期攻之。或曰:“此城据险,又为吐蕃所惜,今总军深入,贼必并力拒守。事若不捷,退则狼狈,不如按军持重,以观形势。”祎曰:“人臣之节,岂惮艰险?必期众寡不敌,吾则以死继之。苟利国家,此身何惜?”于是督率诸将,倍道兼进,并 力攻之,遂拔石堡城,斩获首级,并获粮储器械,其数甚众。仍分兵据守,以遏贼路。上闻之大悦,始改石堡城为振武军,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地千余里。十九年,契丹衙官可突干杀其王邵固,率部落降于突厥。玄宗遣忠王为河北道行军元帅以讨奚及契丹两蕃,以祎为副。王既不行,祎率户部侍郎裴耀卿等诸副将分道统兵出于范阳之北,大破两蕃之众,擒其酋长,余党窜入山谷。军还,祎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关内支度、营田等使,兼采访处置使,仍与二子官。祎既有勋绩,执政颇害其功,故其赏不厚,甚为当时所叹。二十二年,迁兵部尚书,入为朔方节度大使。久之,坐事出为衢州刺史。俄历滑、怀二州刺史。天宝初,拜太子少师,以年老仍听致仕。二年,迁太子太师,制出,病薨,年八十余。上闻而痛惜者久之。祎居家严毅,善训诸子,皆有令命。三子:峘、峄、岘,皆至达官,别有传。 祗,神龙中封为嗣吴王(这句,就是李恪复爵土的时间下限)。景云元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天宝十四载,为东平太守。安禄山反,率众渡河,凶威甚盛,河南陈留、荥阳、灵昌等郡皆陷于贼。祗起兵勤王,玄宗壮之。十五载二月,授祗灵昌太守,又左金吾大将军、河南都知兵马使。其月,又加兼御史中丞、陈留太守,持节充河南道节度采访使,本官如故。五月,诏以为太仆卿,遣御史大夫虢王巨代之。 《旧唐书太宗本纪》 二年春正月辛丑,尚书右仆射、齐国公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徙封汉王属为恪(蜀)王,卫王泰为越王,楚王佑为燕王。复置六侍郎,副六尚书事,并置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前安州大都督、赵王元景为雍州牧,蜀王恪为益州大都督,越王泰为扬州大都督。 《旧唐书高祖本纪》 (武德三年)六月壬辰,……皇孙承宗为太原王,承道为安陆王,承乾为恒山王,恪为长沙王,泰为宜都王。 《旧唐书职官志》 正第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已上职事官。王, 爵。《武德令》有天策上将,九年省。 从第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及特进不带职事官者,朝参禄俸并同职事,仍隶吏部也。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已上职事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 爵。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二曰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三曰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四曰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五曰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六曰县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七曰县伯,正四品,食邑七进户。八曰县子,正五品,食邑五百户。九曰县男,从五品,食邑三百户。凡名山大川,及畿内诸县,皆不以封。至郡公有余爵,听回授子孙。其国公皆特封。凡天下观有定数。每观立三纲,以道德高者充。凡三元诸斋日,修金录、明真等斋。凡道士、女道士簿籍,三年一造。凡外命妇之制,皇之姑,封大长公主,皇姊妹,封长公主,皇女,封公主,皆视正一品。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视从一品。王之女,封县主,视正二品。 《唐会要卷七十八》 贞观二年五月,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册府元龟●卷二百六十六◎宗室部•仪貌•材艺》 吴王恪太宗第三子少善骑射太宗甚爱之。 《大唐新语酷忍第二十七》 吴王恪母曰杨妃,炀帝女也。恪善骑射,太宗尤爱之。承乾既废,立高宗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谏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戒。储位至重,岂宜数易?”太宗曰:“朕意亦如此,不能相违,阿舅后无悔也。”由是恪与无忌不协。 高宗即位,房遗爱等谋反,敕无忌推之。遗爱希旨引恪,冀以获免。无忌既与恪有隙,因而毙恪。临刑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 族灭!”不久,竟如其言。 《魏郑公谏录与儿子常一处》 吴王恪奉见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于儿子,常欲一处。但家国事义,实亦不同。欲令其子孙代代 桓继,且又绝其觊觎。朕今供养太上皇,与私亦异,以镇抚四海,不贻太上皇忧。为孝则天子之孝也。”公对曰:“臣闻孝行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 养。今陛下立身扬名,富有天下,华夷安泰,此实大孝,岂同进饘粥侍左右之孝也。且以四海之主,岂比庶人若与子孙同在一处,非所以保根固本之策。 《贞观政要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贞观七年,授吴王恪齐州都督。太宗谓侍臣曰:“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分,绝觊觎之心,我百年后,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也。” 《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 贞观二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疏曰:‘窃见密王元晓等俱是懿亲,陛下友爱之怀,义高古昔,分以车 服,委以藩维,须依礼仪,以副瞻望。比见帝子拜诸叔,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礼,岂合如此颠倒昭穆?伏愿一垂训诫,永循彝则。’太宗乃诏元晓等,不得答吴王恪、魏王泰兄弟拜。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吴王恪曰:“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而知也。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之,将如之何?或汉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骄纵,诪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诛之,则身死国除。夫为臣子不得不慎。”(此段于《资治通鉴》上记于十七年十二月,故时间有争议)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贞观十年,太宗谓荆王元景、汉王元昌、吴王恪、魏王泰等曰:‘自汉已来,帝弟帝子,受茅土、居荣贵者甚众,惟东平及河间王最有令名,得保其禄位,如楚王玮之徒,覆亡非一,并为生长富贵,好自骄逸所致。汝等鉴诫,宜熟思之。拣择贤才,为汝师友,须受其谏诤,勿得自专。我闻以德服物,信非虚说。比尝梦中见一人云虞舜,我不觉竦然敬异,岂不为仰其德也!向若梦见桀、纣,必应斫之。桀、纣虽是天子,今若相唤作桀、纣,人必大怒。颜回、闵子骞、郭林宗、黄叔度,虽是布衣,今若相称赞道类此四贤,必当大喜。故知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汝等位列藩王,家食实封,更能克修德行,岂不具美也?且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 ” 《贞观政要直谏(附)》 贞观七年,蜀王妃父杨誉,在省竞婢,都官郎中薛仁方留身勘问,未及予夺。其子为千牛,于殿庭陈诉云:“五品以上非反逆不合留身,以是国亲,故生节目,不肯决断,淹留岁月。”太宗闻之,怒曰:“知是我亲戚,故作如此艰难。”即令杖仁方一百,解所任官。魏征进曰:“城狐社鼠皆微物,为其有所凭恃,故除之犹不易。况世家贵戚,旧号难理,汉、晋以来,不能禁御,武德之中,以多骄纵,陛下登极,方始萧条。仁方既是职司,能为国家守法,岂可枉加刑罚,以成外戚之私乎!此源一开,万端争起,后必悔之,将无所及。自古能禁断此事,惟陛下一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岂可以水未横流,便欲自毁堤防?臣窃思度,未见其可。”太宗曰:“诚如公言,向者不思。然仁方辄禁不言,颇是专权,虽不合重罪,宜少加惩肃。”乃令杖二十而赦之。 《资治通鉴》 (武德九年)是岁,进皇子长沙郡王恪为汉王,宜阳郡王佑为楚王。——《卷一百九二十》 (贞观二年正月)丁巳,徙汉王恪为蜀王,卫王泰为越王,楚王佑为燕王。——《卷一百九十二》 (贞观十一年)辛卯,以吴王恪为安州都督,晋王治为并州都督,纪王慎为秦州都督。将之官,上赐书戒敕曰:“吾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不如得此一言耳。”——《卷一百九十四》 (贞观十一年)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上曰:‘长史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柳范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止畋猎,岂得独罪万纪!’上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独引范谓曰:‘何面折我?’对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尽愚直。’上悦。——《卷一百九十五》 (贞观十七年)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癸巳,太子遣左庶子于志宁辞之。上曰:“吾不欲使子孙生于微贱耳。今既致辞,当从其意。”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无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上乃止。十二月,壬子,上谓吴王恪曰:“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可不戒!”——《卷一百九十七》 司空、安州都督吴王恪母,隋炀帝女也。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为类己,欲立为太子,无忌固争而止,由是与无忌相恶。恪名望素高,为物情所向,无忌深忌之,欲因事诛恪以绝众望。遗爱知之,因言与恪同谋,冀如纥干承基得免死。——《卷一百九十九》 (永徽四年)春,二月,甲申,诏遗爱、万彻、令武皆斩,元景、恪、高阳、巴陵公主并赐自尽。上润谓侍臣曰:“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匄其死,可乎?”兵部尚书崔敦礼以为不可,乃杀之。万彻临刑大言曰:“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岂不佳,乃坐房遗爱杀之乎!”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卷一百九十九》 《全唐文》——《荆王元景等子孙代袭刺史诏》: 皇王受命,步骤之迹以殊;经籍所纪,质文之道匪一。虽治乱不同,损益或异。至於设官司以制海内,建藩屏以辅王室,莫不明其典章,义存於致治,崇其贤戚,志在於无疆。朕以寡昧,丕承鸿绪,寅畏三灵,忧勤百姓,考明哲之馀论,求经邦之长策。帝业之重,独任难以成务;天下之旷,因人易以获安。然则侯伯肇於自昔,州郡始於中代。圣贤异术,沿革随时,复古则义难顿从,寻今则事不尽理。遂规模周汉,斟酌曹马,采按部之嘉名,参建侯之旧制,共治之职重矣,分土之实存焉。已有制书,陈其至理,继世垂范,贻厥后昆,维城作固,同符前烈。荆州都督荆王元景、梁州都督汉王元昌、徐州都督徐王元礼、潞州都督韩王元嘉、遂州都督彭王元则、郑州刺史郑王元懿、绛州刺史霍王元轨、虢州刺史虢王凤、豫州刺史道王元庆、邓州刺史邓王元裕、寿州刺史舒王元名、幽州都督燕王灵夔、苏州刺史许王元祥、安州都督吴王恪、相州都督魏王秦、齐州都督齐王裕、益州都督蜀王愔、襄州刺史蒋王恽、扬州都督越王贞、并州都督晋王治、秦州都督纪王慎等:或地居旦、#93;,夙闻《诗》、《礼》;或望及闲平,早称才艺。并爵隆土宇,宠兼车服。诚孝之心。无忘於造次;风政之举,克著於期月。宜冠恒册,祚以休命。其所任刺史,咸令子孙代代承袭,有司仍准前诏,详为条制奏闻。俾克本枝之盛,随天地而长久;刺举之荣,与山河而无绝。 《全唐文》——《授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 门下:体国经邦,资懿亲而作屏;设官分职,俟方岳以宣风。用能式固本枝。克隆盘石。前安州都督吴王恪等,并识量明允,体业贞固。礼高彝器,望重维城。学艺之誉日新,忠孝之风早茂。分命有典,佥议攸归。可依前件。 《全唐文》——《诫吴王恪书》 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这是太宗给李恪一人的书信。当时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后人不便过度推测。但是“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一句,足见他对于李恪还是相当怜爱和思念。) 《文献通考》 五代史苌姓谱零陵人善属文呉王恪镇宋州辟为判官谓苌曰逆贼未殄君有济物才若垂顾黎元有望矣苌嘉其意乃应召多所裨賛境内肃然。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关于南唐认“祖”的史料(《新五代史》记载是建王恪,宪宗之子): 二月,乙亥,改太祖庙号曰义祖。己卯,唐主为李氏考妣发哀,与皇后斩衰居庐,如初丧礼,朝夕临凡五十四日。江王知证、饶王知谔请亦服斩衰;不许。李建勋之妻广德长公主假衰绖,入哭尽哀,如父母之丧。 辛巳,诏国事委齐王璟详决,惟军旅以闻。庚寅,唐主更名昪。诏百官议二祚合享礼。辛卯,宋齐丘等议以义祖居七室之东。唐主命居高祖于西室,太宗次之,义祖又次之,皆为不祧之主。群臣言:“义祖诸侯,不宜与高祖、太宗同享,请于太庙正殿后别建庙祀之。”帝曰:“吾自幼托身义祖,向非义祖有功于吴,朕安能启此中兴之业?”群臣乃不敢言。唐主欲祖吴王恪,或曰:“恪诛死,不若祖郑王无懿。”唐主命有司考二王苗裔,以吴王孙祎有功,祎子岘为宰相,遂祖吴王,云自岘五世至父荣。其名率皆有司所撰。唐主又以历十九帝、三百年,疑十世太少。有司曰:“三十年为世,陛下生于文德,已五十年矣。”遂从之。 卢损至福州,闽主称疾不见,命弟继恭主之。遗其礼部员外郎郑元弼奉继恭表随损入贡。闽主不礼于损,有士人林省邹私谓损曰:“吾主不事其君,不爱其亲,不恤其民,不敬其神,不睦其邻,不礼其宾,其能久乎!余将僧服而北逃,会相见于上国耳。” 三月,庚戌,唐主追尊吴王恪为定宗孝静皇帝,自曾祖以下皆追尊庙号及谥。 其他: 国朝大邦土有以亲王或宰相遥领者则副大使知节度事始於贞观八年以蜀王恪遥领益州都督 《李恪墓志铭》——现存西安市长安区博物馆: [志盖]大唐故李君之墓志铭 [志文]大唐故恪墓志铭并序
恪字厶,陇西狄道人也。太祖武皇帝之孙,太宗文皇帝之第二子也。弗遵大训,侮慢彝则,譬以周德休眀,管、蔡为文王之子;汉邦隆盛,胥、旦为武帝之男。爰自髫绮,早纡宠命,封汉中郡王。太宗龙德既升,帝业方远,康建茅社,式固盘石,进封蜀王,仍授大都督益简绵嘉邛隆六州诸军事益州刺史。纶绂已行,輶轩未驾,大开盛府,高选僚属。第优逰於未邸,又育景於宸扃。改授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乃拥旆梁岐,駈马岍雍,度关山而眀月,逾陇首而吟箫。跨蹑尽於华戎,刺举穷於河渭。七年,还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居鲁卫之亲,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宰司申切责之旨。改封吴王,徙授潭州都督,不行,转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十一年,又与诸王同诏代袭安州刺史。天爵弥厚,逸情转纵,逞骛豊淩践稼穑,扼青兕於云泽,褫文豹於平林。大马悠悠,掩旬弥晦。主相之奏,屡闲於丹陛;士师之请,频造於青蒲。天子算前王之辙迹,念姬德之仁厚,虽王赫斯怒,物皆无妄,而思贷之,旨恕以更新,自是颇修外迹,怀卷凶戾。今上以大眀纂位,敦序九族,饫赐加等。荣望益隆,策拜司徒,徙授梁州都督,寻又重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任揔方隅,位升台辅,履霜弗诫,坚氷转积。潜构之恶,情灭於人理;干纪之衅,罪极於常刑。皇帝冕旒常宁,思八辟而兴念;公卿进执,三刺而无舍。春秋卅有五,以永徽四年二月六日罄于有司之别舍。呜呼哀哉!积恶数稔,自贻灰灭,虽行父之志,鹜鹰鸇而不已;姬文之泣,寔有怆於 宸衷。乃下诏曰:恪等性各凶愚,识皆庸鄙,苞祸心於睥睨,彰逆节於家国,虽不义所割,旬人之制难亏;深衷所悼,私亲之情何已。以其年四月十五日,优赐国公之仪,葬於高阳之原也。攅涂夙启,遣罇宵溢。悼精魄之离散,闵生灵之永毕。遵陇路之超远,望松庭之箫飋。卷嚻雾於韬扛,翳愁云於豊卛。负深衅於重壤,背休眀之白日。庶千载而申鉴,纪凶德於泉室。其铭曰: 地纪効灵,天枢来庆。宗文祖武,光临寳命。帝喾才子,姬昌公姓。玉叶载敷,金柯以映。诞维凶戾,赤叨嘉福。属系琁景,气分青陆。接萼文昭,连华武穆。照曜光宠,声眀事服。拥万里,锡壤千城。履危忘惧,[注一]招满遽。辚辚车马,靡靡旃旌。駈驰原陆,骋须麋麖。乾鉴匪谌,临下有赫。警无妄肃,[注二]敛凶迹。大眀载纂,重滋宸泽。燮衮台衡,董司方伯。履霜既积,祸滛斯著。清问靡辞,金耕有附。三千莫比,八辟奚恕。敛衽眀刑,甘心泉路。圣慈恻隐,庸被哀荣。蜃宵引,悲笳夜惊。凄凉原野,寂漠坟茔。勒铭申诫,永志佳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