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1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夏天里的成长》。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也是文章的(中心句)。那么围绕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
二、研读文本,感受成长
(一)品读第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进一步感知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成长。
2、同学们读书的时候可真认真。是啊,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可是夏天的长是
3、学生汇报。
(1)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
过渡:你们知道一寸是多长吗?一寸大约是三厘米多一点,几寸就是几个三厘米那样长。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植物生长的视频,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吧。看,瓜藤生长得多快,这也说明了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竹子林、高粱地: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过渡;竹子真像作者写的那样长得那么快吗?让我们看一段视频。竹子果真长得那么快,那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竹子、高粱那拔节的声音呢?(指名读)
(3)苞蕾: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过渡: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蒲公英生长过程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里,作者为了突出植物长得快,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让我们再读这句话,感受植物那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昨天——今天——明天)
(4)石头、草坪菜畦等。(欣赏)
(5)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过渡:“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呢?如果是你们,一个月能长多少呢?是啊,很难发现,可是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却已经有妈妈的一半大了,它们的长可真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这些词语是表示什么的词语呢?(时间。)是啊,作者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利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那你能不能也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语,仿照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在夏天里飞快的长的事物呢?
4、听了几位同学的汇报,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齐读第2自然段。
(二)品读第3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向我们描写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成长呢?
2、学生汇报: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过渡:山是怎样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的呢?“丰满”是什么意思呢?在文中,“丰满”指的是多而密,那是什么多什么密呢?(草多,树木密。)是啊,也就是说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那么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还有哪些事物在夏天里成长呢?
3、铁轨柏油路怎么也在长呢?有知道的吗?
(物体遇热膨胀,体积增大,所以铁轨的缝隙越来越小,柏油路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路面好像是高起来了。)
4、是啊,不热不大,不热不长,因为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所以什么都在生长。无论是有生命的植物动物,还是没有生命的山水、铁轨都在长,这也说明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那么谁愿意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呢。
(三)品读第4自然段
1、的确,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也是一样,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有些是看得见的长,有些是看不见的长,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升级、跳班。)是啊,每到夏天,暑假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从一个年级进入到高一年级,这些是我们看得见的长。我们不仅是年级在增长,还有什么在增长呢?(知识、能力、智慧。)这些是我们看不见的长。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看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朗读文中你最感兴趣的事物,读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是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在夏天都有力地生长着,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人生中的夏天同样有力地生长。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感受夏天的生机勃勃。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2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3一、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后分小组讨论
(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
(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
(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
3、逐步讲解
问题:
(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
(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
(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
(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
(5)齐读这一段
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
问题三:(先不讲)
(三)过渡:
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
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
3比较句子
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
蝉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螳螂要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黄雀正要啄食螳螂
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
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
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
(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
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
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让吴王发现他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9从中你看出少年是怎样的人吴王是怎样的人
(少年:勇敢机智,爱国)
(吴王:知错就改)
10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五)口语交际训练
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螳螂捕蝉”这样的事呢说一说。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4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入情入境,感受泗水河边浓浓的春意。
2、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走进孔子高尚的精神世界。
3、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艺术气息,感受语文学习的博大和美丽。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吟春诵春,引入春景。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首歌吧。会唱的跟在后面唱,不会的哼哼也行。
2春天,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妆点着世间万物。你们能找到春天吗“春回大地千山秀”,中国还是一个文化的国度,你能从诗歌之中找到春天吗
3、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也有一段写春的语句,找出来读读看,看什么地方打动了你,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4、出示: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1)说说,感动你的是什么哪个词
(2)在作者的笔下,大自然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引导想象,描述自己脑海中的形象。
(3)在你的想象中,大自然还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导读:这是一位美丽的母亲……这是一位多情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4)配乐朗读。
(5)读到这个地方,我不禁想起了我最喜爱的一首歌,或许,我们在欣赏完这首歌后,我们对这段话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歌曲:《多情的土地》
(6)再读课文。
(7)过渡:这么美的春景,一定也激起了同学们对春天的美好回忆和无限向往,这位伟大的母亲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赞颂的地方。我们也能用这诗一般的语言赞美她吗
()是她()的()
()是她()的()
(二)孔子论水
过渡:就在这美丽的泗水河畔,1510年前的一天,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来这儿尽情地游玩。他们在游玩之时都谈论了些什么呢
(1)了解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走进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读读他的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让我们凭借着孔子的话,走进孔子伟大的精神世界……
出示: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 2 )指名读。
( 3 )你知道孔子的这番宏论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展开的吗
( 4 )你又知道孔子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吗
( 5 )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呢孔子看出了水有哪四种精神
( 6 )你能围绕其中的一点说说你的理解吗
( 7 )相机指导朗读,引导深入理解。
( 8 )同学们,孔子仅仅赞美的是这泗水河里的'水吗他赞美的是水的精神,更准确地说是诸如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教化等等等等这样被他称之为“君子”所具有的精神。
( 9 )什么是君子那是堂堂正正的人,那是壮怀激烈的人,那是虚怀若谷的人……孔子一生都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征程中完美着、践行实自已这颗“君子”的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同学们,孔子,这是单单说给学生们听的吗不,他也是说给自己听的呀,那也是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啊。说这句话的时候,孔子47岁。一个四十七岁的人还对自己精神的修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是多么了不起啊。
(11)也正是孔子这伟大的精神,赢得了历史的高度评价——(出示)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
(12)还记得课前听的《论语》吗这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语录的,这是我们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食粮,想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孔子还有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四、教学结束:
让我们带着对孔子的崇敬,再读一遍。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5教材解读:
《孔子游春》主要写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欣赏春景,观水施教和谈论志向的情景,展现了孔子的学说思想和大家风范,从而给学生以启迪和教育。
“观水”取自于《荀子·侑坐篇》所记述的孔子和子贡濒临东流之水时的对话,“论志”则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两件事在历可能非同一天发生,但是,把“观水施教”和“师生论志”的活动置于春意融融的泗水河畔,既考虑了一定的史实,又兼顾了文学的创造性。这样以“游春”为线索,将自然之春与师生之情融合起来,将自然之景与世事之理融合起来,改编很合理。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言
3揭示课题:孔子游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每句话。
②用“——”画出本课中的成语,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说课文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示成语:
桃红柳绿意味深长司空见惯情不自禁
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手舞足蹈
(3)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②引导评价,适当范写。(突出字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笔顺)
③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师生论志向)
五、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及本课中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第八自然段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分组听写词语
1)阳光普照桃红柳绿翩翩到来草色青青绿草如茵
2)波澜起伏不知疲倦奔流不息荡涤污垢善施教化
3)意味深长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手舞足蹈
2、利用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泗水河边的----真美啊,令我们如痴如醉!可是,同学们知道吗孔子的心情却很不平静。他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
二、解读“游春”,识君子
1、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潺潺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又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3——9自然段,找出孔子那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语言。
2、交流
出示“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水是真君子啊!”(指生读)
3、理解这句话
1)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水是真君子啊!)
2)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联系孔子的话想想填填。出示:
水是真君子,好像有德行,因为
水是真君子,好像有情义,因为
水是真君子,好像有志向,因为
水是真君子,好像善施教化,因为
3)你能围绕其中的一点说说你的理解吗
4)这段话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5)事实上,孔子的这番话是有感而发的。是眼前的水,调动起了他这么多的感概!找一找,孔子眼前的泗水是怎样的试着揣摩孔子的内心,把孔子没有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
6)水,生活中随处可见。课文中用了那个成语
7)让我们走近这位“真君子”,去感受它的伟大。(齐读这段话)
8)哪些人是君子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吗学生交流
4、其实,孔子就是一位真君子。交流对孔子的认识和理解
5、齐读第8自然段
三、领悟用心,指名志向
1、孔子意味深长地给弟子们谈水,弟子们领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9——19自然段,边读边想。
2、交流
1)子路是怎样回答老师的询问的呢能把他的志向和水的品质联系说说吗子路的话该怎么读呢(子路:像水一样有情义,和顺温柔、和朋友有福同享。朗读时要表现子路是歌急性子)
2)颜回呢(像水一样默默无闻,滋润万物,不为自己表功。朗读时要表现颜回的温文尔雅)
3、同学们,假如我们跨越千年,来到了泗水河边,来到了孔子的身边,成了孔子的一名弟子,你能谈谈自己的志向吗
四、拓展阅读,亲近孔子
1、孔子是一位不凡的老师,他循循善诱,利用大自然的一切来教育学生。孔子一生中留下许多经典的名句,被他的学生收集在《论语》一书中。“练习7”中就有孔子的名言。
2、出示孔子论学习的名言,学生诵读、积累。
板书设计
孔子游春
循循善诱有德行
充满智慧有情义真君子
有志向
善施教化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本应得到学生青睐,但在日常教学中,语文却经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怎样才能让学生热爱语文,感知语文的美呢? 一涵泳工夫兴味长——朗读的魅力
读书的声音是语文的声音。只有重视了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构建语文教学,才能实现高效。《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从朗读方法的变化,到朗读内容的择取,从朗读时机的把握,到朗读体验的感受,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不断规范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而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朗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作品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通过朗读能清楚地显现。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带着浪漫或豪放、温馨或壮美,带着喜怒或哀乐从远方走来,走进学生的心里。
二人生若只如初见——重视学生的阅读初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生发个性体验。整体感知文章首先要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知道文章“为什么而写”。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它包括让学生自学字词、理解文章内涵,体验文章所蕴含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也包括让学生感知段落、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阅读初体验是不可替代的,老师不能越俎代庖。只能以问题引导或方法指导来督促进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总有一睹为快的好奇。要利用这种好奇,通过设问“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来让学生自行通读文本,留下自己的阅读体验,组织语言,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在课程之初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行感知文本,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是不能逾越的学习过程。
三字斟句酌品悟深——鉴赏语言的美
文章的魅力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语文课堂不能脱离文本,不能忽视鉴赏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表现在多方面:音韵美、辞藻美、修辞美、炼字美、意蕴美等。一处精彩的字词可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独具匠心的选择、雕琢语言可以使文章表情达意上更为动人。音律的和谐,语言的流畅,以及句式的选择等都可以使语言自由灵活,错落有致。
在初步领略文本之后要引导学生咀嚼文字,去触摸,去感悟,去玩味,去涵咏,通过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碰撞学生的语感,打开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窦桂梅说:“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课堂,才可能持久,才给生命以底气。”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从名家的文笔长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自身驾驭语言的能力。通过文字塑造的形象美,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百般红紫斗芳菲——个性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芽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养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释放自我个性。课堂上学生主动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与教师照本宣科的填鸭效果差别极大。词语的理解,难句的把握,课文内容的领悟等都可以交给学生。教师提供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引导组织课堂讨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告诉我,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不在于教材内容讲了多少,而是取决于教学效果,如果不敢放手,学生得到的知识也是死板不会灵活运用的,而且很容易遗忘。为了真正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就应充分相信学生,多给他们自己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议论品评中自己去尝试、理解。好的语文课,应将课堂讨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品透,各抒己见直观地感受文本。
五绝知此事要躬行——把知识内化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把学生扶上马,引导他们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并且让他们踏花归来马蹄香。“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感知把握文本,理解学习知识,也要让学生深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收获,比如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巧妙地言语运用技能,良好的语感,深刻的的人文素养等,这些要求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后有一个内化落实的过程,需要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或者将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相融合,也可设计专项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并从生活中去梳理内化知识。
林筱蕾,王新安,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