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大亨罗伯特·默多克迎来第4次离婚,他与现任妻子杰瑞·霍尔,6年的婚姻也迎来结尾,众多网友的热议纷纷表示,目前默多克的净资产为177亿美元,两人离婚之后对于财产的分割受到外界的热议,作为媒体界的大佬,他具有众多的媒体公司涉及众多领域,打造了横跨欧美亚欧几大洲的媒体帝国,例如美国的福克斯新闻《纽约邮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太阳报》等等诸多知名媒体均是默克多旗下的公司。
对于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他的婚姻情史才是网友关注的焦点,默多克的首任妻子则是帕特里夏·布克也是他众多妻子当中存在感较低的一位,他作为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空姐,两人在1956年结婚之后生下了长女普鲁登斯,这段婚姻维持了9年之久,便草草收场,最终默多克获得了女儿的抚养权,并向其妻子支付了一笔分手费,在离婚的这一年当中,他迅速的与自己交往5年的女友安娜·托芙,开启了自己的第2段婚姻,两人相识于一次采访之后,两人便相恋,之后默多克便带着自己的妻子前往英国发展报业这一段情感,也是维持时间较长的一段婚姻,共31年在此期间,两人共有了女儿伊丽莎白和两个儿子,拉克兰,詹姆斯,随着两人异地分居关系也渐渐变得生疏,最终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选择了离婚。
离婚之后的默多克也已经68岁,这时他与自己的第3任妻子邓文迪选择结婚,邓文迪作为默多克的随行翻译,两人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渐渐相恋,最终两人的恋情逐渐公开,两人的婚姻最终没有得以继续维持,在2013年选择终结,两人的关系也难以收场,在结束第3段婚姻之后,默多克则是进入了两年的空窗期,直至他相遇杰瑞霍尔,他作为美国的超级名模以及演员,两人在刚结婚时也是格外甜蜜,并且成双入对的出入各种活动场所,两人在公开恋情之后便选择结婚,16年的时候两人在伦敦举行了婚礼,没有想到这段感情维持了9年之久,便再度传出离婚的消息,离婚之后他也可以获得非常丰厚的非分手费,两人在婚后也共同置办了很多产业以及住宅农场等等价值不菲。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加强了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但造成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日益明显
过去,我国社会有稳定的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社会宣传及学校教育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现在,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从传播学意义上说,我国传统社会是冷的社会,现在的大众社会是热的社会(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冷的社会是高度集中、秩序化、强调服从的社会,热的社会是高度参与、自由化、强调个性与创新的社会),①这种转型正是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冷的社会向热的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介舆论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转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判断是非好恶的标准、为自己人生准确定位有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道德发展始自学习。青少年是成长中的一代,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认知学习来适应社会道德要求,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众传媒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学习途径。大众传媒从报纸、**、广播、电视到现今的互联网络,已经集看、听、说、动、玩于一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接受,突破了识字率对受众规模的影响;它还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使得成千上万的人们尤其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跟风”心理极强的青少年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传媒的接受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发布的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底,我国上网计算机达2083万台,www站点已达371600个,互联网络用户已达5910万,而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这些用户中,青少年是主体,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373%,18~24岁的用户占373%,25~30岁的用户占170%。其中,学生就占了280%,教师占62%,公务人员占80%。现在各种传媒的普及率都已比较高,而且正呈上升趋势,正因为如此,大众传媒的刺激和动员对正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特别是那些思想道德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甚为剧烈。
按照人们的一般观念,大众传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但1970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P·J·蒂奇诺提出了著名的“知沟”理论假设:在大众传媒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产生一种“马太效应”,即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并非无条件的消失,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观察到在信息和知识方面“富者更富,贫者更贫”,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②许多研究发现,“知沟”现象确实存在。过去由于受受众规模和媒介传播信息容量的影响,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存在但并不是十分明显。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知沟”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新传播技术采用带来的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使得“老的知沟”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沟”又不断出现,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知沟”现象的存在与扩大,对那些信息贫穷的青少年来说,道德认知特别是“道德文字”、“道德图像”、“道德声音”的缺乏,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道德素养的获得,进而影响他们的道德感,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难以转化为他们的个人品德,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当然,“知沟”现象的存在与扩大还造成了教育对象分为更多的层次,对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挑战。究其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P·J·蒂奇诺认为除了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因素以外,接触媒体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经常与媒体接触的青少年,其信息量之大,占有知识面之广之快,就整体而言,是未接触的青少年所不能相比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对策,缩小社会的“知沟”,如继续推进大众传媒的廉价化、大众化和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特别要培养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或素养。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环境,但使得环境更加复杂且管理趋难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主要可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社交环境。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各种信息以惊人的速度飞越空间,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大量传播可复制的讯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且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不仅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受到冲击,而且也给传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带来了变化,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插入了“第三者”——大众传媒,它在大众社会起着一种“认同中介”的作用,即大量传播、复制的信息使社会取得文化认同和意识共识。③受教育者在这种环境中接受教育,“媒体现实”的道德培养作用是非常强的,J·格伯纳的研究确认了大众传媒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对受众成员的主观现实的影响。④广大青少年由于日常接触面过窄,直接经验太少,往往靠大众传媒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加上青少年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东西多信少疑,就更增加了它的信度和效度,使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潜移默化地形成或改变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
大众传媒的发展在为我们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新环境的同时,也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化了。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众传媒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它一方面为青少年学习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秽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信息同时并存,广大青少年如果有意无意地浏览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影响力强大的虚拟环境,而且使得国内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发生碰撞和激荡,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负面影响。
在大众传媒不发达或大众传媒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社会和家庭可以很容易地选择有关报道内容和过滤有关信息予以有效控制,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连网络这种新的道德教育环境不仅复杂,而且教育者对它的管理(控制)也越来越难。虽然政府、法律对传播信息进行了控制,但一些传播媒介为了最大可能地盈利,采用各种方式传播不健康、低格调的内容。这些都是钻管理上的空子来传播低级庸俗的内容,招来一些低层次的读者,扩大发行,以此赚钱,殊不知在刺撞青少年眼球的同时也在毒害他们的灵魂。当然,传统的媒介形式还可以通过“把关”来控制不良信息,但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媒介组织的“把关人”角色越来越淡化,甚至失灵,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对于广大教育者来说,应该高度重视大众传媒这一新的道德教育环境,要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抢占和利用大众传媒这块道德教育阵地,并加强研究,管(对大众传媒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导(以积极健康的主流信息进行引导)、建(积极建设道德教育媒体)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更好地发挥它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很长时间里,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灌输说教来实现的,基本上隶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式德育;后来,书籍、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介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的宣传、鼓励、教育、引导、批评等道德教育功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现代德育逐渐走向开放。但这些方式传播道德教育信息的速度、容量、效率都是比较低的。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物质条件,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第一,大众传媒使得信息多样化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由教道德向教青少年如何选择道德转变;第二,大众传媒使得信息有很强的渗透性,这必然要求我们的道德教育由公开、正式转向隐性、渗透;第三,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了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媒介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第四,利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大范围的社会宣传教育和小范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直接而强有力的影响作用。最后,网络的应用,出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远程教学和网上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为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而且变传统的单纯语言表达为借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的表达,加深了印象,强化了效果。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是不容置疑的。它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第一,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处在一个信息的海洋之中。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交织在一起,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形象、色彩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精神意义明显削弱,情感教育缺乏,而且使青少年对大众传媒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大众传媒正侵蚀着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心理环境,使他们无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有效控制,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干扰。第二,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污染对广大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使青少年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出现反叛和回归的波折,可能使部分意志薄弱者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甚至走向犯罪,以致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第三,西方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在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上进行信息资源的垄断和信息输出,使得外来文化与日俱增,在扩大文化交流的同时,文化霸权也愈发明显,这就使广大青少年接受的信息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他们已接触到的道德要求产生新的矛盾和对抗,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育的效果。第四,现代大众传媒具有极大的自由和交互性,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特别是互联网络还提供了似乎没有时空限制、没有道德约束的虚拟环境,广大青少年更愿意与其双向交流,而不愿意把信息反馈给教育者,从而导致教育信息反馈的弱化,进而影响教育的效果。最后,过去我国的大众传媒机构大多作为事业机构而存在,是非盈利性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传媒不得不走向市场,需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大众传媒市场化的进程中,许多媒体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而流露出媚俗、猎奇的心态;同时为追求利益使得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等现象屡禁不止;加之目前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这些都严重弱化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
前几日,在网上搜查了些关于传媒这个行业的信息来看,然后自己做了一些梳理和分析。
「我知道这个输出知识和心得的过程非常艰难,但是也必须硬着头皮上。难受的时候,不要逃避,不要逃避,不要逃避。咔咔就是干!」
关于传媒行业,如其他行业一样,必然有一个科学的定义。所以首先,这个地方要搬运一下定义:传媒产业是指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部分所构成的产业群,它是生产、传播各种以文字、图形、艺术、语言、影像、声音、数码、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特殊产业。
看了比较完整的阐释,再来看看我的理解,基本意思应该还是能对应上。我的理解是,传媒,是使用能记录下来的方式传播信息,或者说依靠媒介传播信息。
我的重点在于,传媒的最根本任务,就是传播信息。然而它和平常人与人之间通过交谈传递信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了能记录的方式,能保存下来。它可以实现大范围地传播,而不是简单的对话交流,转瞬即逝。这样它必然会产生影响力,影响力的大小和程度则能表现出它是否完成了它的本命任务。如何把这种影响力扩大,如何把影响力加深,也就成了传媒业提升自身价值的必然目标。「刚才一想,我的理解还是有些狭隘,它的记录不一定是要能保存下来。即使人人口口相传,也都是传播媒介。这么说来,重要点应该在于产生公众影响力吧。」
(我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把媒介进行了以下几个分类: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互联网)
这个分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逐渐依次发展出来的。因此也不消多说,最后出现的互联网,作为新媒体,在当今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在这个媒体上,人人都是传播媒介,都是自媒体,都可以在吃饭、打游戏、上厕所的时候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出一条广而告之的信息,美食图,游戏直播,很无聊。。。。。。任何信息都可能被相距十万八千里的人得知。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是它的特征。这样的媒体环境,也就充斥着海量的信息,没有经过筛选的信息,真假充斥,良莠不齐。在速度和点击率上制胜的新媒体,比起传统的传播媒介,它的可信度偏低。
正在被互联网盖过风头的广电行业,使用的音视传播方式比纸媒的冲击和渲染力强,然而互联网的多资源和方便快捷却比它在传播上具备更大优势。因此据说对广电的唱衰风,也越来越盛。结果如何,纸媒低迷的现状是否也是它的结局,我,不知道。)
「呃,翻笔记发现还有很多内容没有用上,呃呃呃,肿么办?另外,我也不知道我上面这三段,是想探讨个啥?本来想一一介绍细分行业,但是又觉得这些东西,一搜网上都有的么,我又何必翻抄一遍自己的笔记,一条一条罗列优缺点,读起来也很无聊啊。要为了不无聊,那就得揉碎了讲一遍,可拉倒吧!但但但,我写这篇文不就是为了捣鼓捣鼓笔记?纠结型人格又溜出来了,还顺利跑偏本来的重点。我上面三段到底在讲啥??算鸟,舍不得删,打上括号!」
以下内容,关于进入这个行业的基本思想,真的是纯纯的自我理解了。
思路:
一:公司招聘用人要求
1一家公司运营的目标是什么?
—— Excuse me?—— 一条:利润最大化
—— 分为两条: 增加收益,降低成本
2为了这个目标,公司做哪些努力?
—— What?—— 核心在人
—— What?答非所问
—— 用人有要求
—— 什么要求?
—— 能使公司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
3哪样的人能为公司降低成本,能为公司带来收益?
—— 降低成本: 对公司资源 消耗低 的人,省时,省力;带来收益: 速度质量产量 居前的人
4什么样的人消耗资源少?
—— 能力好,公司不用教;学习能力强,公司教学投入少;为人处世好,省心
5什么样的人增益指标居前?
—— 速度快,灵活,熟练,行动力;质量优,技术过关,能力好;产量大,勤奋努力
6综上,公司对招聘用人有哪些要求?
—— 做个总结,清晰可见
—— 招人的第一要求肯定是要增收,其次才看能否在这基础上降成本
—— 1)专业能力和技巧
2)经验和头脑
3)工作态度
—— 4)学习能力
5)人际能力
二:传媒业招聘用人要求
1 传媒业的目的?
——传播信息
—— 收取回报
2 回报是什么?
—— 产生效果,产生了 影响力
3 更大的影响力能给传媒业意味着什么?
—— 受到更多的认同和被接受
—— 得到更多的投资
——获取更多的资源
—— 责任越大,更大的影响力
4 为了达到更大的影响力,传媒的内容需要达到哪些要求?
—— 及时准确; 吸引力;价值
5 为了 节目内容 能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在用人上有哪些要求?
—— 及时: 积极敏感 :能快速抓取到信息,第一时间抓到有用点;准确: 严谨 :保证信息真实可靠,耐撕
—— 吸引力: 有趣,满足需求,制造需求 : 情商高 ,能把握观众心理,机智
—— 价值:能引起共鸣, 思考或情感 : 有见解力,有思考力,有艺术鉴赏力
6 在 制作技术 上,对用人有什么需求?—— 专业技术能力
7 符合 一般公司招聘要求
三:我如何去契合招聘要求?
1公司需要对应聘人员的了解,从时间上来说,有三个方面:
1)过去有哪些经历或经验表现出能做这份工作
2)现在是什么样子的人,具备哪些才能和特质适合这份工作,现在具备什么价值
3)将来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对公司能做出什么更多贡献
2公司的用人要求,从两方面考虑,增加收益,降低支出:
1)我能带来什么?
2)价值是否大于支出?
APP下载

搜索
论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报道中的感性与理性
2021-10-12温雅馨陈爽
新闻研究导刊订阅 2021年15期收藏
关键词:民生新闻感性融媒体
温雅馨 陈爽
摘要:传播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新媒体,多种媒体介质载体的融合被称为融媒体,而民生新闻是反映百姓生活、揭露生活问题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受众对民生新闻的多样化需求,民生新闻的报道途径越发丰富,从业人员大量涌入,在带来受众关注度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把握民生报道中的理性和感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融媒体;民生新闻;感性;理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096-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智慧城市视角下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可行性路径研究——以辽西地区为例”成果,项目编号:JFW202015402
一、融媒体环境下对民生新闻的理解
融媒体下的民生新闻是指通过各种媒体介质和多种传播方法,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点充分融合,利用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民生热点,反映民生情况。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注重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有些学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可以称作“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百姓参与到新闻当中,充分行使媒介接近权和使用权,更加突出了民生新闻的三个特点: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媒体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报道民生新闻,通过记者采访、跟踪报道、现场直播等方式,突出体现新闻的实用性、娱乐性和情感价值,通过新兴的报道形式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1]。所以,民生新闻占有比例越大,越会加大人们对民生新闻的重视,使社会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推动社会进步。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多样,传播距离更远,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内容更加饱满丰富,受众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受众从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变为接收者和传播者双重身份,传播模式从固定的单向直线传播发展成循环传播。人们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获得新闻信息,还可以参与评论与网友互动。在融媒体平台上有很多社交网站和媒体,大家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接收信息或传递信息,每个人都是传播者,能够随时随地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从而形成一种互动过程,使信息多元化。现今社会的新闻传播手段越来越多,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等发展,多种技术在同一平台上的融合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对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慎重,不容许出差错。如今人们利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技术将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涌现出新媒体宣传的新观念:资源与内容相适应、宣传和利益相融合。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全面整合,提升报道质量,严格把关内容,认识和理解报道中的理性分析,同时重视人的感性想法,把握好二者的平衡才能使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二、民生新闻报道中的感性与理性
(一)传统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感性与理性
在传统媒体中,民生新闻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软新闻,要求真实、客观、公正,切实体现群众的需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娱乐,科普文化知识,真正地为百姓着想[2],让人们能感受到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出媒体对百姓的关注。因此,在传统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群众,以平等的身份与传播对象接触,不再以采访者的姿态自居,用一颗真心解决问题,关注新闻报道后的反馈,感性地接近新闻源头并且增强对事件的感性认识,让报道内容真实丰富,更有人情味。在过去,传统媒体采集新闻资源的时候,一些新闻工作者发掘新闻事件是为了报道新闻而寻找新闻,这样做很容易失去报道的灵魂,而且新闻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当代的新闻工作者要靠敏锐的新闻嗅觉找到即将成为新闻的线索,或是已经成为新闻的信息,以受众的视角思考事件,全身心地投入采访中,想民所想,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尊重民生新闻的感性层面,并不意味着停留在新闻内容的表面,也不是新闻工作者对事件抱有主观看法,而是随着报道的不断深入,新闻工作者挖掘事件真相,有声有色地进行报道,更要尊重理性事实。对于一些新闻事件中的负面人物要采取感性采访的形式,多方面了解新闻事实,客观掌握当事人的情况,准确地报道新闻,深化报道内容,不拘泥于信息表面。
(二)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感性与理性
新闻报道是对大量信息的理性提炼,对事件内容的升华。新闻从业者需要用客观的心态看待得到的新闻素材,提取和总结中心问题,并用客观和富有逻辑的语言进行报道。融媒体迅速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5G时代即将全面来临,海量信息从四面八方涌入人们的生活,民生新闻的获取途径也因此变广。从庞杂凌乱的信息中提取中心内容变得更加困难,所以新闻从业者需要具备理性判断能力,避免立场偏颇而造成新闻报道内容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融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传递信息的权力,越来越多的人对信息进行二次创作,网民的大量加工很容易造成新闻失实。所以,报道要尽量避免主观,避免想当然,避免所想即所得,要注重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主观的个人喜好歪曲新闻事实,避重就轻,从而改变新闻本身含义。新闻的理性不仅在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有所体现,更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能力,体现在采访、编辑、后期制作等各个方面。当今融媒体快速发展,对那些未经过筛选和处理的信息,从业者要本着“理性思考,客观求证”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为受众呈现真实的事件背景。报道民生新闻要以理性为基础,深挖事件背后的内涵,一个新闻点反映的不只是单单的一个问题,必须借助这个新闻点的扩散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大多是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事情,一个典型会起到由点及面的效果。当然,大量的新闻素材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虚假内容,新闻工作者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理性思考,筛掉虚假信息。
三、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中如何把握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一)报道内容中的感性与理性
感性和理性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两种思维方式。感性思维是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第一反应,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去思考判断,包括感觉、习惯、直觉等,具有敏感、片面、不系统等特点;理性思维是人们根据后天学习的知识或掌握的科学方法去思考判断[3]。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于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从业者来说,很多从业人员不是专业出身,可能对新闻事实把握不准确,容易有失偏颇,所以平衡好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很重要的。新闻工作者在最初接触新闻事件时都会本能地带入自己的情绪,但是随着调查、采访、报道的深入,必须学会运用理性思维,客观理智地报道新闻内容,尊重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的过程,才能保证新闻质量,提升新闻价值。
(二)用理性的角度看待客观事实
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应该在接触新闻的时候就与新闻采访对象建立联系,了解事情的脉络,后期对事件报道的加工就是对内容的理性提炼。新闻报道的内容要凸显事件的核心意义,对受众要有一定程度的启示、教育、警示作用[4],能够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强媒体在大众中的广泛影响力,通过网络使信息得到快速广泛传播。民生新闻报道工作的展开强调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理解,表现出对新闻事件的足够尊重,重点对以新闻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讨论,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地深度挖掘。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的时候要具备新闻责任感,以理性思维为前提,增强新闻的灵活性,满足受众需求。同时,加工新闻时一定避免强加于受众个人看法,作为信息的传递者、记录者,新闻工作者应该阐述客观事实。
(三)在理性思维中加入感性思维
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在接触新闻素材时会以“共情”的态度了解新闻事件,与采访对象共同感受新闻过程。首先,新闻工作者的任务是传递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人际传播,是带着感情的自然交流,而不是像传统媒体一样进行单向传播。其次,新闻报道并不是一项生硬的任务,尤其是报道民生新闻,采访、编辑、写作和评论等过程都要注重受众的感受,不仅做到全面、真实、客观地传递信息,更要“思民所思,想民所想”。
(四)职业道德对思维的约束
作为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求。职业道德是社会责任,是忘我的敬业精神,是有原则、有底线,是不断学习专业技能并能够活学活用,是政治责任,是爱党爱人民的集中体现。新闻媒体在社会上有很重要的导向性,新闻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百姓,代表着政府,每位媒体人都应记住自己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一个好的记者。新闻工作者要以正当的方式传播信息,尊重新闻的特点,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新闻内容,引导社会舆论。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在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并存,强化对新闻事件广度和深度的把握,贴近百姓生活,保证新闻质量,发挥新闻价值。民生新闻报道重点表现的是人文关怀,让受众感同身受,这种新闻价值体现在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方面,需要记者用心灵、用头脑报道,把握好感性和理性的运用。既不能在感性报道的部分感情用事,也不能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思辨影响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富有人文色彩,同时也保证了融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报道中感性和理性的充分平衡。
参考文献:
[1] 何晓丽报纸民生新闻感性采访与理性提炼方法[J]地市在线,2017(15):62-63
[2] 周志远报纸民生新闻的感性采访与理性提炼[J]今传媒,2005(6):37
[3] 郭月昌报纸民生新闻感性采访与理性提炼方法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9,3(12):117
[4] 王平晚报民生新闻要加大创新力度[J]新闻爱好者,2010,8(15):3
作者简介:温雅馨(1999—),女,辽宁辽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媒介融合与管理。
陈爽(1979—),女,辽宁兴城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广告理论、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传媒是指用来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方式。
比如图书、光盘、广播、电视、报刊、电脑网络及相关的活动等。人类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传媒方式进行广泛的交流,以达到情感或信息交流的目的。在现代社会中,传媒作为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主要包括新闻出版、通讯以及因特网等。
传媒的四种理论和作用
权威主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大众传媒的哲学假设一般包括人的本性,社会与国家的本质。人与国家的关系,基本哲学问题、知识和真理的本质。
传媒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监督与纠正不良现象、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引导大众、传播资讯。
传媒是指用来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方式。比如图书、光盘、广播、电视、报刊、电脑网络及相关的活动等。
人类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传媒方式进行广泛的交流,以达到情感或信息交流的目的。在现代社会中,传媒作为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主要包括新闻出版、通讯以及因特网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信息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以传媒作为手段和工具,更突出了多样性和快捷性的新要求。
传统的媒体一般包括四大类,分别为: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此外,还有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可以是私人机构,也可以是官方机构。传播管道有纸类(新闻纸,杂志)、声类(电台广播)、视频(电视、**)还有现代的网络类(电脑视频)。
分类其实有多种说法。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作为术语,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
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入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产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