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和她妈妈吵架了,可以这样安抚她:
一、母亲毕竟是长辈还是要尊重她
母亲可能会有错误,但是毕竟是长辈。作为子女还是应该尊重她,如果母亲有说得不对的地方,以后再心平气和地沟通,不要和她硬碰硬的吵架,这样会伤害母女感情。
二、我知道你是对的。
我知道你是对的。你的母亲的看法有片面的地方,你现在可能很伤心,但是事情也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等你母亲心平气和以后她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你现在也不用太伤心了,事情会往好的方面发展的。
三、我永远支持你。
我是你的坚强后盾,我永远支持你,如果你想哭,我可以借给你肩膀靠一靠我真的希望你能够很快地恢复愉快的心情,因为你这样子我很心疼。
1、无力改变,保护好自己
父母经常吵架,吵架是常态,不吵架是非常态,对于这种情况,孩子能做的就是任由他们吵去,因为作为孩子,你既然无法阻止他们吵架,无力改变他们的相处状态,能做的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保护好自己。
2、不用操心,父母自己就能解决
父母平常其实相处很好,偶尔吵架,那孩子的应对方法是,放宽心,因为这世界上可能压根就没从来不吵架的夫妻。有时吵一吵,反而能更好的沟通,方便父母相互理解,能够更好的生活下去。这种孩子当然不用操心,该干嘛干嘛,要对父母有信心,他们是成年人,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3、寻求亲友帮助
不只是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摔东西砸东西的,这种家庭里的孩子,想躲也难躲清静,也没法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种就要借助大人的力量,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还比如亲近的长辈亲戚们,总之,自己是无力劝解的,就寻求帮助吧。如果有家暴,还可以求助如妇联警察等。
总之,父母吵架时,孩子应该做的其实是:先保护好自己,防止自己被伤害到。如果情况非常严重,要学会求助。如果是一般性吵架,可以置之不理,相信父母能处理好他们的事情。
很多朋友问我的, 大语文启蒙和阅读启蒙的区别是什么 。
目前大语文的概念界定还比较泛,我从涉及范围来跟大家说说。除了 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 的提升之外,学前孩子学好语文需要的拼音、识字、组词句、字体/笔画、古诗、成语、国学、 历史 等综合性语文系统学习,这些都可以在范围内被归到大语文启蒙领域。 它强调的是提升孩子的整体文学和人文素养。
大语文启蒙更多的是帮助孩子全方面打基础, 为后面的语文深度和广度学习打好地基。
而 阅读启蒙更多的是给5-12岁孩子准备的 ,学而思之前也出过一套标准,是孩子的“六大阅读能力标准”,如果课程和教材能够更好地专项支持到这些领域能力的精进,那么就从范围内属于阅读启蒙课程。
从六大能力的描述也可以知道,孩子想要学好语文,阅读理解这部分是重中之重。
在孩子8岁之前,其实这一阶段的能力靠刷题是培养不出来的,但帮助孩子去理解语言,包括但不限于看图写话类的小 游戏 、小练习,都可以提升孩子的文学基础。
像《小猴语文》里, 老师会带着孩子深入 了解句子的结构, 还结合实际生活,教孩子学习 如何丰富短句子, 比如利用时间、地点、心情等描述,把短句变成丰富的长句……这也是帮助孩子去感知和亲近语言。
课堂上这些阅读启蒙的开拓思路,坦白说,对陪学家长的启发都是有帮助的。所以我就顺着这个思路,跟大家好好说说, 在日常陪娃中,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 体会汉语的魅力 ,以及阅读理解汇中那些 实用的小方法和小技巧
弟弟家的小朋友小学二年级,入学后每次单元测验和期中期末的成绩都处于 “数学100分,语文总是要丢不少分”的状态 。
这学期期中考试又是这样,孩子有点小沮丧。上周特意跟我说: 姑姑你给我讲讲语文吧,我怎么老是考不好。
小学低年级的知识点真的是没有多少,但是从小朋友的成绩和卷面可以看出来一点问题,就是 小朋友对语言的感知停留在实用的层面,而我们大语文讲的那种宽阔的、融会贯通的语言,以及中文的美感,他不大有体会 。
妈妈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亲子阅读热热闹闹开开心心,讲完了一本又一本,忽然你停下来问孩子:
霸王龙为什么又不吃小动物了呢?
他不是爱吃肉吗?
孩子懵懂的大眼睛,会眨巴眨巴看着你说:
不知道呀!
这时候你匪夷所思: 刚才热闹了半天,敢情他压根儿就没读懂 ?
虽然在启蒙阶段对孩子语言的消化能力和水平不做什么硬性的要求,我们更多要顺从孩子的天性和喜好进行阅读启蒙。
但是,启蒙到了一定的阶段是需要孩子的理解能力提升的,即使识字多也不代表对语言的理解就好。
我们语言的训练其实也是这样的逻辑, “阅读与理解”中,“阅读”是基础,也是启蒙的重点,“理解”是语言的目标和宗旨。 其实,除却孩子要面临的语文考试,能够欣赏和运用才是关键。
什么叫理解呢?
先说一个看似有点学术的概念: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这是一个传播学领域的概念,由美国学者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简单翻译一下就是:
低语境文化里面,我表达什么你就接受了什么,不需要多想,整个表达直接了当。
而高语境文化里面,我此刻说的这句话有可能有很多言外之意,有可能我的真实意思并不是我所表达的,这需要具体分析当时的上下文的语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咱们中国为代表的大多数东亚国家都属于高语境文化。
或者用一张图也可以看清它们的区别:
所以,我们看到美剧和动画片,无论男女老少,I love you, I love you so much 三句不离口,但中日韩我们这些东亚国家却很少这样勤于说爱。
比如在日语中,出自夏目漱石之手的 “今晚夜色真美”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爱你”。
同时,在日语中的 “夏天结束了” ,并不是仅仅只是想说夏天过去了,它也暗示着爱慕的心绪不了了之。
而作为日语汉字文化的源头,我们的诗词就更是这种描摹心境含蓄美丽的集大成者。所以我们说想念对方会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想你不说想你,说忘不了你衣领的颜色,这么含蓄的语言没点领悟能力哪里能领略其中的妙处呢?
这种语言的美感就充分体现了高语境文化的魅力所在。
早年间联合国教科文调查就指出, 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就是汉语。 除去其书写方式的复杂外,对于低语境文化国家最难以琢磨的还是其蕴含在文字中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积淀。
所以,只有阅读不能代表理解就到位了,在汉语里尤为如此。
你以为这是很不接地气的理论?
No no, 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姑娘,都知道在路过蛋糕店的时候跟妈妈说:
妈妈,你猜那个粉色的蛋糕是什么味道的?
而不是说:我就想吃那个奶油蛋糕!
这就是高语境, 高语境的命门就在于:要理解言外之意,理解信息中的信息。
我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越深入,理解的词语越多,阅读效率就越高。这就好比同时都读一篇文章,有的小朋友叙述出了故事的一个概要,也许只理解50%,有的小朋友能够讲述其中很多人物的细节,甚至对某些细节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这样就是完全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孩子学古诗,离不开背诵,也叫做诵读。这是共识。
但诵读并不能保证孩子一定能领悟古诗,读懂深意。
尽管不必苛求每个字词,但诗歌大意、 历史 渊源和整体基调是孩子需要了解的内容。
我们的古文不是基于逻辑的,而是一种体悟性的语言。 这和前面我们讲到的高语境文化是一致的,是我们的语言传统。所以,理解力在诵读的过程当中会逐步加强,却并不是只要进行了诵读,就会达到同步的理解。
想要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同步增长,那还是需要借助很多家庭的外力。
上次说到如何和孩子“捧哏”(点击这里查看:《听我劝,多花时间跟孩子扯闲篇儿,准能让孩子学习早开窍》),后台收到了广泛的留言,其中一个妈妈的留言我觉得非常有代表性。
“女儿问,这两首诗立意那么接近,实际上有什么不同,写法有什么不同?”
你看,小朋友能够感受到两首诗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但是难于把这种体会通过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就是一次闭环的学习过程。能提出问题就是一大进步,我们一定要鼓励小朋友多提问。
那么这个区别,我们家长怎么讲述呢?
是讲述其中每个字的差别,诗人所处的朝代的 历史 差异,还是讲述这首诗歌具体写作场景的区别?
这些知识有很多书本可以做到,有很多网络资源可以做到,但是不能替代的是, 用和小朋友理解能力相匹配的语言去讲。 毕竟最了解孩子的就是父母,父母如果能简单生动的表达就最好了。
这对我们的家长看似要求很高,其实我们只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再带着问题和小朋友一起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就能一起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随便找一本唐诗讲解的书去照本宣科地讲。
如果我给孩子讲两首诗的对比,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 把握两首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对比 ,然后再大致讲一下诗句的大意,对于细节的字词不会特别强化。
还以这两首诗歌为例:
我会这样说:
我们一起来看这两首诗,最大的区别我觉得就是热闹还是冷清,你有这样的感觉吗?
哪首诗表现出一种热闹的样子呢?没错,是《江上渔者》,第一句就写了江上人来人往,就像咱们过节时候去逛街,商场里人好多呢。但是诗里面第二句就写了大家在江岸上往来的原因就是想吃从江里新鲜打捞上的鲈鱼,味道太鲜美了。
这么一看, 《江雪》这首诗不仅不热闹,甚至太安静了呀。 你看,咱们一读都感觉到很寒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没有鸟也没有人的足迹,寒冷的冬天一个人在江边垂钓。
不过呀,我们在《江上渔者》里看到后半段也看到诗人不光写了热闹的场景还写了他的思考,那就是这么鲜美的鲈鱼是渔民冒着风险辛苦从江里打捞的,非常不容易。
所以, 第一首表面上看到描写的场景非常热闹,其实还是很辛酸的,作者非常同情渔民的艰辛。
这样的过程就是引导孩子在阅读的同时去理解,去体验文字背后的涵义。
这看起来都是我们在大学的文学专业的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词语,这么小的孩子能理解吗?
其实,学习语言也许就是一个学习从口语到书面语表达的一个过程。对应到我们日常生活里, 思辨就和我们的逻辑相对应, 情感 对应的,就是我们的感受 , 这其实非常直观。
为什么小学里面要从 看图写话 开始进行写作训练,就是训练文字在使用过程中的逻辑表达和感受表达。
先说逻辑
对于刚入小学的孩子来说,逻辑体现在结构和衔接词当上。 刚开始的阶段来说,无非就是在看图写话当中,要有一个说明事物的顺序。所以,家长在给孩子辅导看图写话时候,首先要看看孩子说的话是不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尽管逻辑顺序是一个看起来比较刻板的条条框框,很多文学大家也不一定遵循这样的顺序。但是在写作的初期,这还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有了这样的基本功,再在此基础之上创新,那是加分项,但表达是否具有逻辑,这是一个基础题。
结构表现在:要么是从总到分、或者从分到总,要么是总分总的结构。
衔接词就是在其中让我们的结构表达得更清晰。比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或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总的来说。这都是最简单明了的用衔接词来表达逻辑。
比如描述一个小动物,也可以引导孩子分为几个大块儿,用咱们上次分享过的一个花瓣模型去描述它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我怎么一起玩儿等等。这里面都有着内在的逻辑线索。
再说感受
感受体现在各种各样细节里。 比如 说,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其实都表达了人物的感受。
那小朋友去如何用文字来描述感受呢?
我和弟弟家的小朋友进行探讨的时候我就发现,他能够描述出当中事情的变化,但是注意不到心情的变化。
比如说这一组图。
小猴子看到小鸟飞,也学小鸟飞,然后摔下来了,这个信息他完全能捕捉到。
然后他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猴子看到小鸟能飞也想飞。他从石头上往下一跳,结果一下摔死了。
四幅图能用两句话就概括了,不得不说,小朋友概括能力还很强。
这时候我们家长能做什么呢?
我告诉他,你 可以尝试从四个点让你的文章“好看”:分别是心情、动作、细节、想法。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截取:
PART-1 心情
我:小猴子看见小鸟飞,他是什么心情呢,也就是说他有什么样的感觉?高兴、满足、快乐、伤心、无奈、羡慕、反感、厌恶等等,这些都是感觉。
他:它很羡慕小鸟会飞。
PART-2 动作
我:小猴子学小鸟飞,那他是怎么学的呢?动作是什么样的呀?我要是没看见这张图的话你能给我详细说一下吗?
他:他张开手假装是翅膀。
我:对呀,我们把手张开真的像小鸟的翅膀。
PART-3 细节
我:上所有的东西其实你都能用一些你学过的词去描述它。你写的详细一些,看你文章的人就好像也看到了这幅画一样。比如小鸟怎么飞的?小猴子它站在什么地方?
他:小猴子站的山很高,都看见白云了。
PART-4 想法
我:你还可以写写你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
(这一步我知道我也陷入了我们小时候不喜欢的那种:总结中心思想。但是,我现在发现,不经历这个步骤,小朋友确实很难从画面的思维转换到思辨层面呀。目前,我还没有想到更好的引导方法,欢迎大家也一起思考支招儿。)
我尝试引导他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特长,就跟每个小朋友一个样,每个人擅长的都不大一样。
结果没想到,小朋友说:我想到了小猴子一学小鸟就丧了小命儿,哈哈哈。
好吧,最后一步,我感觉已经失败了,所以放弃了。
然后,他开始对刚才的作品进行修改。
最后,他修改后的作品是这样的:
小猴子看见小鸟展翅飞翔。小猴子很羡慕小鸟,它也想飞起来。他学着小鸟的样子,伸直胳膊,从高高的山顶上跳了下去。结果,小猴子摔死了,丧了它的小命。
这绝对是西游记和水浒传听多看多了的文风,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感觉到了一丝单田芳老师的味道······
很想保留小朋友自己的思路和灵光,所以我没有强求他一定要往主旋律上走。虽然没有导向我们想要的那个所谓的“中心思想”,但是我觉得整体上是生动了很多的。
居然寥寥几笔就写了一个又 搞笑 又悲伤的故事,真是只有小朋友做得到。
所有辅导过孩子看图写话的家长应该都有过各种啼笑皆非的体验,真的,小朋友的思路太有趣了。
前面我讲到的心情、细节、动作、想法,这几个要素,我进一步引导小朋友:其实我们的比喻句也可以描写这些感受。比如说什么像什么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你能不能尝试用一个比喻句来说说我提到的这几个点呢?
小朋友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我说不如来试着说说妈妈吧。
于是,他写出了这一个小时里的高光句子:
妈妈生气起来就像老虎一样凶恶地盯着我,把我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
是的,心情、细节、动作、感受,以及修辞,融合的无比完美。
孩子,你胜利了。
这只是一次写实的日常生活的小记录,其实也说明了 孩子的语言理解和感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小朋友不断去学习各种的细节的描述,后期还要在细节之外学会取舍和详略,都需要漫长的过程。
我和琳都很喜欢跟孩子聊天,日常生活中,他们随时有无数个鬼灵精怪的念头灵光闪烁,每每让我们惊得目瞪口呆,这“惊”里面有吃惊,也有惊喜,甚至还有惊吓。
就像我今天跟孩子们去爬庐山山道,本来残雪季节路面就很容易打滑,我在旁边牵着俩孩子走了一段平路,然后看到前面的险峰路段一堆积雪,我们就停止前行,往回走了。
孩子们自然知道安全为重,但是回去路上又嗨起来了,一个劲儿说, “如果我下索道的时候一不小心摔倒了,那我就会变成一个小皮球,在这条路上左翻右滚还乱跳,最后就只能躺在山底下,不省人事。”
弟弟总结一下,正儿八经跟我说, “不止,人肯定没了。”
我当时脑海中立刻就浮现出两只小皮球在索道上翻滚的情景,觉得很 搞笑 怎么办,明明我们那么胆战心惊地走在残雪的山道旁。
小朋友的小脑袋瓜里真是有一个庞大神秘的世界啊!
所以,帮助孩子找到打开自己“心情、细节、动作、想法”的方式,从引导孩子思考到帮助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要是在过程中孩子再附赠给你几个这种捧腹大笑的段子,感觉你的日常启蒙就都赚到了呢。
正在上班的李姐接到幼儿园的电话,得知女儿顺顺在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吵架时忽然出现异常的动作和吼叫声,已经被老师送进了医院。李姐赶到医院时顺顺已经恢复正常,检查结果是儿童抽动秽语综合症。
李姐通过医生了解了这个病具体情况后内心悔恨不已,原来顺顺在家里经常看到妈妈和爸爸吵架,有时候两人还会动手打架,顺顺每次都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悄悄地哭,整天提心吊胆,有一点动静都会被吓到,由于长期精神紧张又被压抑才会突发病症。
曾经有一项调查表明,孩子生活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里,心理出现问题的几率为32%,生活在离婚家庭则为30%。吵架与离婚相比,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会更大,父母吵架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严重。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家问》中说:“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事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都会受到父母吵架的影响泰国有一部获奖的动画短片《吵架的父母》中一个小女孩在睡觉之后听到父母的吵架时,她悄悄地打开门,光着脚丫走到楼梯口,通过楼下发黄的灯光看到的不是吵架的父母而是两只正在发狂打架的怪兽,小女孩惊恐无比。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吵架才是最真实的恐怖片。
很多父母会简单的认为,孩子年龄小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育和承受力不同,但不代表不会受影响。
★0-3岁:在孕期五个多月的时候,胎儿就已经有了听觉、触觉,就能够感受到妈妈的各种心情,也包括痛苦、愤怒。婴儿时期强烈的吵架声会让宝宝神经紧张,身体僵硬,自我封闭。如果婴儿经常受到这种感受的刺激,就会影响到知觉、视觉,以及大脑的发育。
★3-6岁: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看到父母吵架内心会十分恐惧,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但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会有如此激烈的举动,也不能分辨是非,所以,有的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错,强烈的自责会影响到未来的自信心,安全感也会受到严重打击。
★6-12岁:父母吵架会让这个年龄的孩子产生强烈的反感与抵触,他们会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差很远,尤其是看到同学一家三口在一起开心时的情景,还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怨恨。这种心态会导致孩子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也没兴趣去做任何事,得过且过的情绪会在心理慢慢长起来,这将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
★13-18岁:青春期正是孩子身体和心理快速发育的时期,也是孩子三观成形的最后时期,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经常吵架,经常把离婚挂在嘴边,不仅会让孩子形成扭曲的价值观,还会对未来产生怀疑,痛恨爱情,所以,这个阶段离家出走的孩子会非常多。
作家苏芩曾经说过,“父母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观察力和领悟力。一对不幸福的父母,永远不可能带给孩子真正的幸福。”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要认为孩子小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其实正相反,这种影响会导致孩子未来的生活是否幸福。
孩子在父母吵架中长大后形成的性格特征有这样一位女性朋友,她从小是在父母的打架中长大的,心理受到创伤非常大,生活里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她也不喜欢交朋友。工作时经常是说一句话就把别人得罪了,到不是她有多刻薄,而是她的语调和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在年龄比较大的时候终于结婚了,但和老公关系不是很好,也是经常吵架。
从小在父母吵架声中长大的孩子,在性格、心理、三观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表在《社会与个体关系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家长每天争执不休会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使孩子性格变得敏感、脆弱,成年之后甚至出现社交障碍。
●怯懦、胆小;自卑、敏感;孤僻且叛逆,这些形容一个人性格的词会在那些受到父母吵架影响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婴儿时期如果经常看到爸爸和妈妈吵架,甚至动手打架、摔东西的话,这样的孩子一般都会胆子很小,原因很简单,就是被吓的。有些大一点的孩子会非常痛恨父母吵架,逐渐就会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会有一个健康的性格。
●生活是灰暗的,对人生充满悲观。有人曾说过,当一件事发生时,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积极、好的结果,而悲观的人看到是负面、坏的结果。在一档情感节目中,一位年轻的妈妈不断地痛斥对丈夫的不满,因为她总是担心丈夫所做的事会伤害到自己和孩子,可心理专家却认为这位妈妈是一个极度悲观主义者,在年幼的时候一定受到过家庭的影响,当专家分析完之后,揭开了压抑在妈妈内心隐藏很久的情绪,直接在现场崩溃了,从小在父母吵架声中长大的她,已经形成了悲观的人生态度。
●人际关系差甚至有社交恐惧。小时候父母吵架,孩子一般都会躲在房间的角落里,不敢出去,也不敢跟任何人说,把所有的情绪都压抑在心底,这样的孩子从小就不会喜欢去交朋友,对任何人都会有一种防备心理,长大之后就算有些人可以侃侃而谈,但真正能够有知心朋友的却没有,因为没有人能走进他(她)的心里。
美国心理学家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或许会影响到他的一生。”所有成年之后所发生在自己身的一切都和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父母有着直接的联系。父母吵架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可怕的,一次吵嘴可能不会怎么样,但当这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时候,那么孩子也会慢慢向错误的方向成长。
发生争吵后应该这样去及时补救天下没有不吵架的父母,人总有控制不住的时候,很多时候两个人往往先是争论,然后演变成了争执,最后变成了争吵,严重时会出现各种漫骂、指责,摔打东西、互相动手。如果真的出现了争吵,那么在吵架之后一定要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美国**《怦然心动》里面有这样的一幕,因为父亲一直攒钱照顾傻弟弟,女儿朱莉被朋友嘲笑,妈妈为此与丈夫大吵了一架,这是父母第一次当着女儿大吵,朱莉吓得哭了起来。看到难过的女儿,夫妻俩分别找到女儿并向她道歉。
爸爸说:对不起,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妈妈告诉朱莉,“自己其实非常爱父亲,因为他的坚强善良。”
**中的这对夫妻的确在孩子面前发生了争吵,但在争吵之后表现得近乎完美,因为他们让孩子知道了三件事,第一,爸爸妈妈吵架不是因你的原因;第二,爸爸和妈妈不想让你受到任何伤害;第三,爸爸妈妈彼此之间是相爱的,争吵只是没控制好情绪。
所以,当父母真的在孩子面前发生吵架时,为了补救对孩子的伤害,一定做到这三点:
1第一时安抚,不要回避已经发生的事。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在看到父母吵架后一定会被吓着,所以要在第一时间安抚孩子的情绪,不要让孩子长时间陷入在恐惧的状态里。年龄大一些孩子,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和好如处,让孩子看到家长之间是和睦的,就像小孩子吵嘴一样,吵完还是好朋友,还是在一起玩。
2让孩子知道吵架不是因为他的错。很多家长在吵架时会拿孩子做为原因,孩子看到父母吵架也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所以,为避免孩子产生愧疚心理,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父母吵架不是因为你的原因,爸爸和妈妈都是爱你的,不要认为因为你我们才吵架。
3如果无法维持,离婚也好过表面的伪装。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夫妻之间的问题或许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必然的结果是长期积累出来的,但孩子是无辜的,冷默的家庭一样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每天看着父母伪装出来的样子,对孩子的伤害会更大,所以,如果真的不能维持,就及早面对,让孩子可以在早期去解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调查显示,排在孩子认为的人生中最重要事情里,第一位就是“有一个温暖的家”。因为只有温暖的家才能让孩子得到幸福、快乐、健康的一生。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就不要给他们一个吵架的父母。
当你自己的女儿和自己的妈妈吵架了,我觉得首先不应该去劝一下自己的妈妈,不要跟这样的小孩子生气。因为老人的确很不容易,在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些理解和支持,所以作为孩子的你就应该为老人分忧解难。
这次不管是什么原因?你要对自己的女儿说,尊重长辈,只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为人美德。因为你的妈妈毕竟是她的奶奶和姥姥,所以我觉得作为小孩子,尤其是多维女孩子,应该尊重长辈,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应该和老人吵架。
作为中间人的你,我认为应该尽力的调解,让你这一些家庭的矛盾能够缓解。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后心理阴影四法化解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后心理阴影四法化解,都说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但生活中难免会有出现矛盾的时候,当孩子面吵架后需要及时的进行补救。来看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后心理阴影四法化解。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后心理阴影四法化解1情景再现
在超市看到真实的一幕:父亲和儿子一直排在收银台迟迟不买单,原来等的是去买西瓜的妈妈,这时爸爸发火了。
爸爸:买什么西瓜啊,都等你老半天了!
妈妈:我买西瓜怎么了,还不是为了你们!
爸爸:什么为了我们,我和儿子都等老半天了!
两人全然不顾旁人开战起来,同样等得很累的儿子无辜的看着争吵的父母,眼神中闪现一丝怨气……
可怕后果
可是爸爸妈妈可别只顾着吵架,别忘了小孩子都会有样学样。如果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吵架,就会让他以为吵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如果他跟小朋友发生矛盾了,
可能就会学着爸爸妈妈,跟小朋友吵起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坏习惯哦!父母吵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如果真要吵了要怎么办呢?下面给您支几招,只要遵循这几个原则,能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化解妙招
夫妻吵架化解方法一:冷静下来多倾听
同住一个屋檐下,夫妻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比如家里的某件家具应该怎样摆放、应不应该给孩子吃零食、周末要不要回娘家等等,
在这些事情上,夫妻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往往因为吵架吵得都没时间解释了,这样是不利于矛盾的化解的。
比如在吃晚饭的时候,妻子提出说想趁着周末比较空闲,想带着一家子回娘家去,而丈夫却一脸犹豫,这时候妻子就容易生气,
觉得丈夫不情愿跟自己回娘家,开始数落丈夫,丈夫听烦了,也会压不住脾气,就容易吵起来,可是别忘了,孩子也在一旁吃饭呢!
其实这个时候夫妻双方都应该冷静下来,倾听各自的想法。丈夫可以冷静地说:“你先别急,我也很想陪你们回去,
可是我明天……”像这样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原因,妻子也比较容易接受,就可以避免一场“恶战”啦,
而且小孩子在一旁看着爸爸妈妈是这样解决矛盾的,日后他也会学着冷静得处理跟小朋友的冲突,这样不仅化解了矛盾,而且还给小孩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呢。
夫妻吵架化解方法二:吵架要有艺术
有时候夫妻吵架是因为对方的一些言行让自己不舒服了,比如说妻子总爱在家里唠唠叨叨、丈夫总爱乱丢袜子、妻子忙着打扫的时候丈夫却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看球赛等等。
因为受不了对方的行为就容易有怒火,可是这些小事时常发生,要是经常吵架,让孩子看到了可不好哦!
夫妻吵架在所难免,但吵架也是有艺术的哦!首先,夫妻对于对方身上的小缺点要学会容忍,
比如说丈夫一直就是个很随性的人,东西喜欢随处摆放不拘小节,这样的小习惯是很难一时改掉了,妻子应该做出理解和容忍;
其次,妻子如果想让丈夫给自己帮忙,可以笑着对丈夫说“来帮帮我吧,我一个人打扫真累啊”,而不是一脸抱怨地数落“我都忙成这样了,
你还在看球不来帮我一下!”这样反而会使丈夫觉得反感,产生矛盾;还有,夫妻吵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就大吼大叫,这样不仅容易惊动孩子,
而且会使情绪更加激动,小吵就变成大吵可就麻烦了。
夫妻之间虽然只是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吵架,但如果没有正确地处理,容易使矛盾越来越激烈,最后可能还会影响到夫妻之间的感情。
除了学会一些吵架的艺术,夫妻之间还可以做一些约定,比如说每个月最后一个周末陪妻子回娘家、每两个星期一起打扫家务等等,这样也可以避免发生矛盾,让夫妻之间感情越来越好哦!
夫妻吵架化解方法三:要及时妥协
夫妻吵架多是互不相让造成的结果,双方都不服软,心里觉得先妥协的一方会没有面子,所以才会一直僵持,最终小吵变成了“持久仗”。夫妻相互板着脸,影响了家庭生活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呢。
夫妻吵架时,如果越吵越激烈了,要及时妥协,不要因为面子问题而互不相让。如果妻子因为丈夫不帮忙而一直生气,那丈夫可要适当地妥协,讨好妻子说“好了好了,不要生气了,有什么要帮忙的,给我做吧。”
见到丈夫妥协了,妻子也要见好就收,放下脾气,让丈夫跟自己一起打扫。这个时候也可以叫上孩子,一家子一起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融洽的家庭气氛也有利于更好地化解夫妻矛盾呢。
夫妻吵架化解方法四:每次只针对一件事情
许多夫妻都会不自觉地数落对方的缺点,喜欢翻旧账,把以前对方的错事拿出来说,像这样越扯越多,老是看到对方的缺点,
更容易让自己产生反感的情绪,更加不愿意妥协了。硬碰硬的结果只能导致吵架越来越激烈,而且已经忘记了是为什么吵架了。
爸爸妈妈是大人了,吵架的时候可不要像小孩一样,喜欢搬出以前的错事来压制对方,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像本来是在说丈夫总是不帮忙,
说着说着,妻子就开始说以前的旧事了“像上次去谁谁家也是不帮忙,一点都不客气,我都觉得丢脸”等等,这样更容易把丈夫激怒,可能他本来已经准备妥协了,听你这么一说就更生气了。
每次吵架只针对一件事情,想着怎样把这件事情解决了,吵架的时候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慢慢地冷静下来听听对方的想法,这样才能迅速地化解矛盾,避免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还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
父母对小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小孩子最喜欢模仿爸爸妈妈的言行,所以父母要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激烈的争吵,给孩子一个快乐地成长环境。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后心理阴影四法化解2父母当孩子面吵架后怎么样补救?
发现孩子被吓到,立即停止吵架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吵架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有的甚至会被吓哭。
如果发现孩子被吓到,应该立即停下来。然后安抚好孩子,并告诉孩子两个人之所以会有争吵,只是对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你们仍然很爱彼此,也很爱他。
孩子虽然可能不理解,但是看到父母不再争吵,也会安心很多。
帮孩子疏解情绪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会感到害怕、无助。等孩子情绪平复以后,父母应该好好跟孩子聊一聊,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孩子的想法。
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父母可以多给孩子一些抱抱,亲吻等安抚行为。
在孩子面前和解
如果两个人吵架影响到了孩子,例如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莫名大哭,父母则应该尽快当着孩子的面和解。
在孩子面前给彼此一个拥抱,并告诉孩子你们虽然吵架了,但依然很爱对方,还很有必要跟孩子说一声对不起,给孩子做了一个坏榜样。
劝解孩子不要把吵架原因归于自己
吵架后要告诉孩子,大人间吵架的事跟他无关,不要让孩子认为是自己不好,避免孩子产生自责心理。让孩子知道,不论你们之间是否争吵,那么都是非常爱他的。
当孩子面吵架的6大弊端
1、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冲击
平日里父母对孩子又疼又爱,孩子对父母也充满依恋。但夫妻之间吵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嗓门高八度,一反往日的温柔、亲切。这种巨大的转变容易吓着孩子,使孩子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
有的父母吵得激烈的时候,对孩子的哭喊也听而不闻,甚至拿孩子赌气,不照顾他,这会让他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从而产生恐惧、焦虑、悲伤、无助等消极体验。
2、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由于能力有限,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容易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他们会分开”。
日后,孩子会变得特别“粘人”,不容易哄。如果父母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惶恐之中,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巨大伤害,影响今后的心理健康。
3、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
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孩子会变得攻击性很强,性格发展出现扭曲。如果不良的家庭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从这样的家庭中走出的孩子往往感情冷漠,
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长大后,容易走入歧途。
4、给孩子提供了攻击性的坏榜样
孩子不是被动的成长,而是时刻在观察学习。父母的行为不论好或不好,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吵架时往往会说出许多刻薄话,甚至大打出手。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用语他都有可能学到。
另外,夫妻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会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5、容易使孩子陷入人际交往障碍
调查显示,85%的孩子最怕父母吵架。孩子在充满冲突的家庭中生活,容易变得退缩、自卑,与人交往时往往不自信、不主动,不能很好地与人建立信任关系,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
6、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以后的婚姻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们对待家庭的态度,无疑会影响孩子。如果夫妻间每天争吵不断,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应有的温暖和安全,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意义,很容易丧失对婚姻的美好期待。
以上就是父母当孩子面吵架后怎么样补救,当孩子面吵架后怎么办,请大家继续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