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吵架后离家出走怎么办?

如果父母吵架后离家出走怎么办?,第1张

以前离家出走过一次,但现在不会了。离家出走是很不理智的行为。

离家出走是小时候做过的最愚蠢的一件事了!小的时候因为不想被逼练琴和老妈吵架后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出门就后悔了!大冬天零下好几度我没穿外套就走了!在楼下暴走了一圈后实在扛不住了只好特别怂的回家敲门,结果我妈居然不开门!

在楼道里又冷又饿的呆了三个小时,然后又被迫特别屈辱地签订了练琴的不平等条约才回到有暖气的家……在外面的时候我每时每刻都埋怨自己蠢…楼道里除了齁冷齁冷的穿堂风外还有各家各户做饭的味道,我边抖着脚边恨自己,要走也要带外套带钱带够吃的东西带够能生活的东西再走啊!

我唯一的一次离家出走给我上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在自己没有能力自立于世界的时候,人就得委屈求全,在家里好好呆着。只有自己有挣钱能力的时候,才能硬气地选择自己的生活。

后来也知道那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大都成为社会上的流浪儿,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没有一点人身和安全上的保障,有的以捡破烂为生,有的则被不法分子盯上,走上了犯罪道路。离家出走真的很不理智,我也很庆幸自己没有胆量走远。

可能是小时候离家出走的情结给我影响太深了,我现在就跑到地球上离家最远的地方了,可笑的是感觉有的时候和小时候那次离家出走也挺像的。所以有的时候年轻人跑到北上广纽约洛杉矶巴黎满世界漂着寻找机会,其实也是一种离家出走吧!

失去至亲是人生中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需要一定时间和精神上的调整来逐渐适应。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帮助的方法,可以帮助你走出失去至亲的痛苦:

1接受你的情感。失去亲人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允许自己感受和体验这些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抑制或者压抑自己的感受,而是学会正视它们并接受它们。

2倾诉你的感受。与家人或者朋友谈论你的感受可以帮助你释放你的情感,并得到理解和支持。如果你不想与身边的人交流,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3寻找支持。加入一个支持群体或者参与慈善活动可以帮助你与同样经历过失去亲人的人建立联系,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4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尝试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例如做一些新的爱好、参加社交活动、锻炼身体等,以帮助你摆脱痛苦和焦虑。

5寻找时间和空间。失去亲人是一种需要时间来治愈的伤痛,所以给自己时间去逐渐适应。同时,给自己创造一些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反思和自我成长。

请记住,每个人处理失去亲人的痛苦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果你感到无法自己处理或者情况变得越来越糟,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转移注意力,这是最好的办法,不去想就能少一点悲伤。

1、去最想去的地方旅游

在过去的日子里,由于工作忙,由于家庭拖累,总之由于种种原因,人可能心里总是有一个最想去却一直未成行的地方,这个地方或者是故乡,或者是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或者是梦里想去的地方,那么不妨在这个时候就放下一切去旅行吧,回来一定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心情。

2、替亲人完成未完成的遗愿

做这件事情是最好也是最让自己心安的缅怀亲人的一种方式,你会觉得亲人一直陪伴着你,也会淡化悲伤的情绪。如果你的亲人喜欢写作,你可以像杨绛先生那样为钱钟书先生整理书稿,完成逝者未完成的梦想;如果你的亲人喜欢做公益去老年院帮助孤寡老人,你可以帮助他继续去做。

3、我们会由物想人

任何与去世的人相关的景,物都会勾起我们痛苦的回忆,我建议尽量远离这些景物,控制心情,比如把家里的房子卖掉,他的东西扔掉和烧掉,不是不尊敬,不是不想念,我想去世的人也不愿看到我们活在痛苦里。

4、做简单而容易投入的事情

做简单的事情更容易投入,比如看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如果书中的情节很打动你,会淡化你失去亲人的痛苦;打一个自己喜欢的游戏,在不断通关中淡化痛苦;找一个棋友一起下棋,在不断地厮杀中也可以暂时忘记痛苦;写日记,把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全部写出来等等类似的方法,都有助于淡化痛苦。

当父母中的一位离去,你一定要坚强,因为你还有一位最亲的人在等待你,你是他(或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我们作为子女不能让活着的人更加痛苦,我们要振作,安慰在世的亲人。

实验一名男子与家人吵架赌气后离家出走8年,当地民警在巡楼的时候发现了这名男子经过沟通终于打开了,这名男子的心结及时帮助他联系到了这名男子的家人,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名男子是一名成年的男性,当然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和家人吵架,其实家人永远都是我们的亲人,不管吵得多凶都不应该做出这么极端的行为,可能当时这名男子那个时候还年轻,所以和家里面的人发生了矛盾,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了,碍于面子所以一直都没有回家,如今民警帮助他找到家人之后,这名男子非常的感动,而且见到家人之后还留下了泪水。

可能对于这名男子来说,他很早就已经想回家了,但是又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去见家人,而且他应该也知道自己已经错了,其实我们和家人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也没有必要做出离家出走的事情,而且这名男子已离家出走就是8年,想想他的家人应该有多伤心,民警将这名男子送回家的时候还告诉他一定要和家里面的人好好相处,好好生活,以后再不要做出这种离家出走的事情了,毕竟8年时间并不短,我们又有多少个8年能和亲人在一起呢?与其这样赌气,还不如一起好好幸福的生活。

那么家人失联后该如何处理呢?相信这名男子的家人当初肯定是报警处理了的,因为他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去,而且也没有和家人联系,其实当我们的家人如果出现失联的情况应该在规定时间内选择报警,因为吵架离家出走的人很有可能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其实有的时候吵架归吵架,没有必要选择离家出走,这种是小孩子的行为,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生离死别是每个人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话题。但白岩松说,中国人的死亡教育只有小学水平。为什么?

古往今来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之所以讳莫如深,是因为丧亲太痛苦了。疫情下的丧亲更是剧痛,因为亲人去得太快,去得太密集;因为无法见最后一面,无法及时哀悼;因为悲伤的同时还需要担心自身的安危……

痛定思痛,是否有办法让这种痛苦变得可以承受?如何不被痛苦击垮,而是从痛苦中获得升华和觉醒?其实可以从哀伤心理学找到答案。

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在这个COVID-19为伴的清明节,期待以下结合实例的专业分享能帮到大家。

遭遇亲人死亡,

正常的心理反应过程是什么?

一、麻木震惊期

通常在亲人离世一周内发生。这个阶段,有些人茫然无措,完全乱了分寸。有些人除了按部就班地处理丧事,没有任何情感反应,日常生活继续,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二、否认追寻期

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亲人离世既成事实,但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们,常常无法接受。 有的想方设法追寻逝者, 一位妻子罹患新冠去世的中年男性哽咽道:“她走后,我每天拨很多次她的电话,我总觉得她有一天会接听……我每天都给她整理衣柜,给她准备碗筷,我总觉得她会回来…” 有的抱怨他人, “就是因为当时医生不给安排住院,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有的埋怨逝者, 一位丈夫自杀去世的女士“你怎么这么狠心,抛下我们母女就走了……” 还有的人试图跟佛祖讨价还价, 一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妈妈到庙堂许愿,“佛祖在上,孩子那么年轻,她不能走,请您准我折寿20年给她续命……”

三、混乱沮丧期

进入这个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接受和面对亲人永久离去的事实。此时, 一方面需要适应亲人离去后,生活改变带来的暂时混乱,另一方面还需要处理对亲人离世无能为力的沮丧感。 一位平时有父母帮助照看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倾诉道,“父亲在世时不仅帮我接送老二,还辅导老大学习。现在父亲突然心梗去世,两个孩子都不适应保姆,母亲承受不了父亲突然离世,整夜失眠,仿佛天塌下来了……”一位丈夫去世的女性啜泣道,“我特别后悔,我那天晚上怎么就关机了,如果开机了,还能送他最后一程……我怎么这么狠心,他走的前几天,我还跟他吵架……”

四、重组恢复期

到这个阶段, 人们已经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可以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追忆逝者,并且开始启动新的生活。 在此阶段,人们开始允许自己过正常化的生活,比如,不再一谈及逝者就情绪失控,不再为穿漂亮衣服感到罪恶,不再通过杜绝与其他人联系来表达对逝者的忠诚……尽管仍旧对逝者无比缅怀,尤其到忌日、清明这样的特殊日子,会特别伤感,但是可以通过实现逝者遗愿、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等各种建设性的方式寄托哀思。有的经历生离死别的痛苦后,甚至发生觉醒体验,心理学家欧文·亚隆书中提到:他们开始注重生命的意义,开始跟随自己的内心,真实地活在当下……

出现以上反应,我们可以做什么?

锦囊一 学习哀伤疗愈的三个过程

01 接受死亡发生的事实。

我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丧葬仪式,包括停灵、下葬、守七等,有助于增加亲人亡故的现实感,帮助我们接受死亡的发生。需注意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除迷信糟粕。 传染病疫情下, 由于无法使用传统仪式完成对逝者的告别,因此需灵活使用线上公墓等 在线方式 ,及时对逝者进行 道歉、道谢、道爱、道别 ;隔离期结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线下方式,完成以上四个“道”。

02 接纳自己的哀伤反应。

任何的哀伤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需要被接纳的,尤其需要被当事人自己接纳。因为只有接纳了这些反应,才有机会面对与这些反应相关的悲伤和痛苦,才能最终从悲伤中获取力量,继续未来的生活。例外:如果继发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比如悲伤过度,准备自杀追随逝者,或者愤怒过度,不经调查就报复所谓的“凶手”),需要及时制止。

常见问题1: 当出现麻木或仿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的反应时,常常被解读为被吓傻了?是个冷血无情的人?

自我调适: 这是哀伤初期的正常反应,是人们隔离自己强烈悲痛情感的自我保护的方式,并非吓傻了,更不能单凭表面现象就解读为对逝者冷血无情。相反,与逝者感情越深厚,出现麻木震惊反应的概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动情感隔离后,多数人大脑就能恢复自我调节,进行思考和行动。

常见问题2: 始终认为亲人去世跟自己有关,过度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

自我调适: 亲人去世,怎么做都会有不到位的地方,不能过度强求自己;如果我们尽力了,相信逝者能感受到;如果我们没有尽力,可以在忌日与逝者表达道歉,并帮助逝者完成他们生前未了的心愿……

本次疫情下的丧亲者: 不仅需承受丧亲的痛苦,还需要承担自己可能感染的焦虑,因此哀伤反应会更复杂。比如,一位母亲去世的女士表示,“我当时怎么那么胆小,我没有早点送我妈妈看病,都是我的错……”因此,疫情下的丧亲者,有必要了解自身面临的多重压力,进而接纳无能为力,允许自己做不到,同时学习自我关爱和减压技巧(可见如下链接:心灵线上加油站合集|北大六院心理应急救援队致抗击肺炎疫情的人们)。使用上述方法仍难以自我调节者,可求助专业人士。

03 以新形式与逝者连接,

重构未来生活的意义。

1997年,8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的独生女患癌症去世,1年余后,丈夫钱钟书也离世了。杨绛先生虽然经历晚年丧女和丧偶的双重痛苦,但她并未放弃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一直淡泊宁静的活到了105岁,2004年还撰写了《我们仨》,这本书不仅以追忆的形式与丈夫和爱女再次连接,而且帮到100余万名读者。如何在未来生活以新的形式与逝者连接,如何活出未来生活的意义,杨绛先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锦囊二 学习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反应 必要时及时求助专业人员

尽管绝大多数哀伤反应都是正常的,需要被接纳的,但如果哀伤反应持续时间、痛苦程度、对生活的影响超出一定范围,就需要求助专业人士了。本次疫情带来的丧亲常常是家庭聚集性、突发性的,对丧亲者的冲击性更大,是导致病理性哀伤的危险因素,丧亲者有必要不定期自我评估并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具体区分点包括:

1持续时间。 多数哀伤反应在半年内自行消失,如果哀伤反应持续1年以上,需要找专业人士协助评估。注意,持续一年以上指的是,哀伤反应在1年后还持续频繁地出现。如果1年后哀伤反应明显缓解,只是到清明、忌日这样的特殊时间,初期的哀伤反应出现反弹,属于正常现象。

2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比如丧亲1年以后,仍旧封闭社交,无法娱乐,一旦娱乐就有强烈负罪感等,就需寻求专业评估。

3痛苦程度。 比如悲伤过于强烈和持久,远远超出自己承受和调节能力等。

4特殊症状。 比如愤怒情绪过于强烈,甚至攻击他人;比如自责现象过于持久和严重,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观念和行为;出现显著的紊乱言行,比如语无伦次,持续性凭空听到声音或感觉不安全等,都是提示需要及时寻求专业评估或干预的信号。

锦囊三 支持家中未成年人

1不同年龄段,支持的侧重点不同。

5岁及以下的儿童,尚没有死亡概念。5-9岁,对生命和死亡有模糊的理解。9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具有与成年人类似的认知。

因此,针对9岁以下儿童,需要先用儿童“语言”诠释生命和死亡的现象和意义,然后再进行哀伤相关的支持和辅导。比如通过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引导孩子。

2成年人“向死而生”修通自己,然后再支持和引导孩子。比如通过阅读《直视骄阳》,学习如何处理死亡焦虑;通过学习哀伤辅导,处理自己的哀伤反应。

3使用儿童特色的“语言”工具来沟通交流,比如游戏,绘本,故事等。

需要提醒的是, 如果家长自身还没有充分的死亡教育准备,或者没有把握,可以先请教专业人士。

锦囊四 激活周围的支持系统

生离死别对任何人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我们的各种脆弱和无力在此刻都可能会出现,如果周围能有家人、朋友、同事等来陪伴、倾听、支持我们,我们的哀伤情绪可能能获得充分的宣泄,我们的哀伤过程也会变得容易。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不要羞愧自己的各种反应,更不必担心自己是在给其他人添麻烦而不告诉他们。

一位失去父亲的朋友曾经分享,“当时我谁也没说,担心给大家添麻烦。结果事后不少好朋友埋怨我没有拿他们当朋友,并告诉我,下次一定要喊他们。虽然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跟朋友倾诉,我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情绪。很感谢这些朋友,愿意倾听我,很感动这些朋友,他们的埋怨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关爱。”

丧亲令人痛苦,但痛苦可以帮我们获得觉醒

丧亲使人悲伤,但悲伤能够帮我们寻找力量

注:文中部分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一、安慰失去亲人的话

1逝者安息,生者奋发。

2逝者已登仙界,生者节哀顺变。

3节哀吧,走的人不期望你不快乐。

4节哀顺便,不要太难过了。照顾好身体。

5亲人一向都会在你身边。只是你看不到他了。

6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要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7亲爱的,你为亲人的离逝而悲哭,我的心随同流泪。

8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难过。

9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10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去世是她最终的规宿,不必太伤心。

二、如何安慰失去亲人的人

1人总有天走会走,如果他走的开心,那他也没什么放心不下的了。

2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要太伤悲,你的孝心他会感应得到的。

3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老人家,只有好好工作才对得起他的在天之灵。

4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现象;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常活我心中。

5不要让他们挂念就好了,你也不要伤心,毕竟人死不能复生,加油吧。

6亲人失去痛离别,苦为人之湿短袖。不知何时再相见,天上人间月满花。

7亲人以乘黄鹤去,人去音存楼不空。但以笑颜慰慈恩,从来此恨最无穷。

8亲的亲人了,相信我,我一定负起责任让你幸福的,一定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

9亲人会在天上注视着你。陪伴着你。亲人一向都会在你身边。只是你看不到他了。

10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爷爷虽然离开他了,但是爷爷留下了许多东西,永远活在他的心中。

以下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和痛苦,不妨一试。

●准备一条冷毛巾,随时擦脸,以助清醒。

●脱掉鞋袜,用脚尖走路,走上几分钟,心中的烦恼便会跟着走掉了。

●找一位乐观的朋友或同事倾诉,发泄一下情绪。

●喝一杯酸梅汤或果汁醋,疏通肝气。

●闭上眼睛,尽力想身体后面的景物,平衡前后脑的压力。

●读你最崇拜人的格言,并认真思考,有镇定的作用。

●多赞美及鼓励自己,不要遇到挫折就苛责自己。

●做到晚上十点前睡觉,早上六点起床。

●多看喜剧片,开怀大笑一番。

●简化自己生活及欲望,因为生活越复杂,压力就越大。

●自己动手做东西,会使你更满足,更快乐,如可以烹饪或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不要总是抱怨麻烦事情落在自己头上,而是要想老天让我与日俱增经验和智慧,生活因此更丰富。

●经常到书店走走,读一些励志的书籍、漫画及幽默文选。

●不断告诉自己,要能容纳别人不同的观念或行为。

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会使人们的观点、态度、希望也随之变化,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中,人们常常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出现情绪上波动和生理上变化,从而产生心理压力。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承受压力,不防问问下面这几个问题:

经常显得不耐烦、暴躁、焦虑、易怒。

睡眠品质较差、失眠,经常打哈欠、发困。

健康指数明显下滑,经常感到不舒服,容易生病,感冒、头痛、胃痛、消化不良、溃疡、记忆力下降等。

经常体验到神经性抽搐或肌肉痉挛,很难放松,腰酸背痛。

情绪容易沮丧、低落,波动大、情感倒错,对现状与未来常感到无能为力,有挫折、空虚的感受。

人际关系变得不和谐,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不快。说话冷言冷语,感情迟钝,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谈话都倾向负面的描述。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压力,如果以上判断持肯定的占多数时,那就是一个警钟,是在压力下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可采取下列的方法舒缓情绪,排解积累的压力。

(1)面对现实

现实生活是极其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有所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应该建立在实际的、力所能及的基础上。人们所以感到工作、生活受到挫折,往往是因为自我目标难以实现,就感到自卑失望,过高的期望只会使人误以为自己总是倒运而终日忧郁。有些人是“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都希望十全十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客观地评价事情、评价自己,得意黯然,失意泰然,在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同时,拥有一颗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心情舒畅。另一方面,每个人又都有各自的性情、品格和所长所短,别人不会都迎合你的意思,就像你自己也未必符合别人的要求一样。对别人的要求越高,自己的不满情绪会越大。如果对别人的要求较低的话,那么稍微符合你的愿望,你就容易得到满足。所以,既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苛求别人。

(2)宣泄法:

宣泄法是一种将内心的压力排泄出去,以促使身心免受打击和破坏的方法,通过宣泄内心的郁闷、愤怒和悲痛,可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恢复心理平衡。“喜怒不形于色”不仅会加重不良情绪的困扰,还是导致某些心身疾病。因此,对不良情绪的疏导与宣泄是自我调节的一种好办法。一位运动员受到教练训斥后很沮丧,不久引发了胃病,药物治疗也不见效。心理学家建议他在训练中把球当教练员的脸狠狠地打,采用此法后他的胃病果然好多了。这种不损害他人,又有利于排解不良情绪的自我宣泄法,可以借鉴。

不过这种宣泄应该是合理的。简单的打打砸砸,吼吼叫叫,迁怒于人,找替罪羊(丈夫、妻子、孩子、同事),或发牢骚、说怪话等都是不可取的。宣泄应是文明、高雅、富有人情味的交流。有人说:“一份快乐由两个人分享会变成两份快乐;一份痛苦由两个人分担就只有半份痛苦。”如果把自己的烦恼、痛苦埋藏在心底里,只会加剧自己的苦恼,而如果把心中的忧愁、烦恼、痛苦、悲哀等等,向你的亲朋好友倾诉出来,即使他无法替你解决,但是得到朋友的同情或安慰,你的烦恼或痛苦似乎就只有半个了,这时你的心情就会感到舒畅,该哭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释放积聚的能量,调整机体的平衡,大雨过后有晴空,心中的不良情绪会一扫而光。

(3)注意转移:

其原理是在大脑皮层产生一个新的兴奋中心,通过相互诱导、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中心(即原来的不良情绪中心)。当与人发生争吵时,马上离开这个环境,去打球或看电视;当悲伤、忧愁情绪发生时,先避开某种对象,不去想或遗忘掉,可以消忧解愁;在余怒未消时,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散步等活动,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可使情绪理到缓解。例如,司马迁惨受宫刑而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歌德因遭遇失恋才写出世界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们应该多接触令人愉快、使人欢笑的事物。避免和忘却一些不愉快的事。与其“不懈奋斗、孜孜以求”,最后 “衣带渐宽”,面容憔悴,不如潇洒一些,干点快乐的事。

人们面对困境、情绪懊丧时,不防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这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发生良性变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从前,有个老太太整天愁眉苦脸:天不下雨,她就挂念卖雨伞的大儿子没生意做;天下雨了,她又忧心开染房的二儿子不能晒布。后来,有个邻居对她说: “你怎么就不反过想想呢?如果下雨了,大儿子的生意一定好;如果不下雨,二儿子就可晒布。”老太太一听恍然大悟,从此不再愁眉不展。这个故事就是反向心理的极好诠释。

对于这个问题,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讲得更为明确。曾有一名记者问萧伯纳:“请问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区别在何在?”萧伯纳回答:“这很简单,假定桌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见这瓶酒的人如果说:‘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有人对这瓶酒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那就是悲观主义者。”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逆境、厄运的时候,运用一下反向心理调节,从不幸中挖掘出有幸,使情绪由“山穷水尽”转向“柳暗花明”摆脱烦恼。

压力无所不在,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心理压力问题,并及时地、适当地通过情绪调节来缓解心理压力,为它找个出口,它就不会给精神带来太重太大的伤害。希望上述方法能帮助你用稳定的情绪、健康的心理去直面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

(以上是专家建议,我个人认为,睡觉可以减轻痛苦,还有就是不要让自己孤独,多和好朋友在一起.)

楼主``希望你父母能微笑的面对生活``祝你们全家幸福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511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