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第1张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首词,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晶莹的梅织成了一幅画,写得如梦如幻,空灵优美词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喻、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从正面

刻画梅花形象在对寒梅作了总体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笔点染其形象美和神态美同时,此时做到了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赞颂了梅花超尘

绝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格李清照该首词也是有寄托的,作者在于通过咏梅花讴歌自己美好幸福的婚姻爱情“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

玲珑地”,造化偏偏让明月分辉,花月相照,花好月圆这使得自然联想到赵明诚李清照那神妙离奇的婚姻故事……真是天做良缘,花月相照,花好月圆,婚姻幸福

美满故夫妇两人共同举杯,为明诚得一才华横溢、梅花一般高雅芳洁的词女而干杯,为自己美好幸福的爱情拼得一醉显然,此词李清照以高格独迥、孤标逸韵、

冰清玉洁的梅花自喻

《渔家傲秋思》全词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原词:

《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8、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释义: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渔家傲秋思主旨: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渔家傲·秋思》主旨句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在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的同时,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渔家傲·秋思》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在边塞秋天一来风景就变了,来自衡阳的大雁也没有留下来的意思。

边塞的号角声从四面传来,方圆千里,只有没落的城池。

饮一杯浊酒想到家在万里之外,燕人没有歼灭还没有办法回去。

夜里响起的羌笛声仿佛结下满地的冰霜,人们都睡不着,将军白了头发,将士们偷偷哭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69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