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孤独六讲》:孤独很好,让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蒋勋《孤独六讲》:孤独很好,让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第1张

文| 大和 沐风

图|来源网络

有时候站在繁华的街道上,看着人来人往,心里会涌现出一种“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的感觉。

人与人之间那么拥挤,距离靠得那么近,却几乎没有任何视线交集,完全不知道彼此心里在想什么。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种孤独,是现代人的一种通病。但其实这不是孤独,而是寂寞。

寂寞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上。

被誉为“台湾文化教父”的蒋勋先生在他的著作《孤独六讲》中说到:

在《孤独六讲》这本书中,蒋勋先生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 情感 切入孤独,但他要谈的是:

在网络与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内心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却愈发沉重。

以前每天打开报纸、电视消磨时间,现在一部手机就足以占据我们一天睡眠以外的16个小时。

那个沉默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时每刻,只要打开手机,热闹滚滚的新闻都会扑面而来,人们跟随着各种媒体的喧哗,急着对事件的人事物指指点点,习惯性地不断发言,同时也习惯没有机会把话说完。

因为只有人在说,而没有人在聆听。

每个人都只是在不断被刺激的情况下,焦急地把想说的话倒出去,根本无暇顾及别人说了什么,更无法安静下来,给点时间与自己的内心谈话。

当往外说得越多的时候,向内面对自己的机会就越少,所以人也就越来越孤独了。

东方国度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比较深远,崇尚中庸之道,歌颂群体文化,排斥特立独行,于是“孤独”成了一种不被理解和认同的缺陷。

然而从小到大,我们却总能在各种热闹的聚会中,感到难以言喻的孤独。

小时候会常常被问到:“学习成绩好吗?”“考试排名第几了?”

长大了就学会彼此嘘寒问暖:“工资多少?”“买什么车?”“买房了吗?”“何时结婚?”“何时二胎?”“妻儿好吗?”

我们在各种打着“关心”旗号的问答下,几乎丧失自己的所有隐私,不诚恳回答都是“不给面子”。

因为大家一方面自己害怕孤独,一方面不允许别人孤独,所以容不下别人的“不透明”或者特立独行。

因此,在群体规则的 社会 里,我们从小就被训练“与众合一”,穿一样的衣服,剪一样的头发,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情,否则就要受歧视或者惩罚。

前阵子开学,有位高一的女生放学后来找我哭诉,说那天被训导主任记过了,因为她那头“不听话”的头发。

学校要求女学生都要剪统一的齐耳发型,这位女生的发质天生卷曲蓬松,剪这种发型,如果不做特定造型,整个头就会像“炸”过一样。

她家里的条件不太好,做一个头发造型对她来说是一种负担,所以她一直都是扎头发的造型。

头发和装扮是个人的事,放到群体中,却变成了大家共同的事情。

本来在校园中也无可厚非,只是 当群体“求同”过于苛刻,对特立独行做最大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

曾生活在华人大家族中的张爱玲说:

“在传统的 社会 里,人是没有隐私的。一大清早不把门打开,就是在做坏事。即使关了门,纸糊的窗户,舔一舔也就有了可以窥探的破洞。”

所以经历过华人“大同”的生活,也体验过西方 社会 “孤独”的生活之后,张爱玲最后选择了后者,选择“孤独却完整”的自己。

在西方,“孤独”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在各种语系里,孤独是“太阳”或“惟一”的意思,有一种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意境。

蒋勋先生在书中写道:

人们很容易因为害怕孤独,而拼命往外寻找摆脱孤独的方法,走进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者呼朋引伴大醉一场。

到最后却发现,其实这样更孤独。

因为不能与自己相处的人,也是很难和别人相处的。

一旦与别人相处不来,很容易就会感到空虚,从而更想快点去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如此便陷入一个无解的循环中。

有时候速度与深度是相悖离,跑得越快,孤独越是穷追不舍,人也就一直处在孤独的状态中。

反而慢下来的时候,给点时间和耐心慢慢与自己对话,酝酿出一种类似于“与自己谈恋爱”的 情感 时,就不再感到孤独了。

因为学会体察自己、爱自己的时候,才真正有能力与别人相处,并且喜爱上别人。

终究,那些我们认为可以简化的东西,其实都很难简化,恰好相反,它们甚至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空间和精力去与之对话和相处,从而使它慢慢沉淀下来。

那时候会发现,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的那半个缺失的“另一半”,其实在周围的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找到相符的东西。

如此,我们就将更不感到孤独,甚至有机会觉得生命是圆满的。

蒋勋作品里面的语录句句都是经典,要一起来欣赏一下吗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蒋勋经典作品语录大全,希望你喜欢。

蒋勋经典作品语录

1) 文明不是权力的蛮横,文明不是财富的贪婪。 --蒋勋 《多情应笑我》

2) 当我们要追寻一条历史发展的主流线索时,往往不得不做一些去除枝节的工作,从纷繁杂乱中理出一条主干。一种“发展”的,或“史”的介绍,便不得避免每一个断代特色的强调,因为,所谓的“发展”,所谓的“史”,正是一个断代过渡到另一个断代的联结关系,它内在有一个隐秘在层层文物史料之下的有机生命。我们把“历史”看做一个有机的生命,正是因为它每一个段落都在生长和发展,它不只是一堆无生命的资料,而是要剥开这些数据复活了这本体的生命。 --蒋勋 《美的沉思》

3) 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大智慧,因为在生命里我们会作假,我们甚至会塑造出一个假的自我出来,甚至越来越觉得这个假的自我是真的自我。 --蒋勋 《蒋勋说宋词》

4) 唐代楷书大多与政治历史息息相关,或是奉诏立碑书石,都有特殊纪念意义。宋代名帖更多是个人生活兴之所至的文稿诗词札记,更接近东晋文人的书翰手札,书法回归到平淡天真自在的真性情流露,远离政治,也远离历史,没有伟大的野心,只是要回来做真实的自己。 --蒋勋 《汉字书法之美》

5) 宋代瓷器也大多追求单色,定窑的纯白,汝窑的雨过天青,建阳窑的乌金,都不再是色彩的炫耀喧哗,而是回归到更内敛、含蓄、朴素的色彩本质。书法是一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宋代的书法美学也如同水墨山水,追求素净空灵,追求平淡天真,渴望从时代的伟大里解放出来,更向往个人自我的完成与个性的表现,不夸张宏伟壮大,宁愿回来做平凡简单的自己。 --蒋勋 《汉字书法之美》

6) 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我们永远都会在两种性格之间矛盾。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应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而活下来。我们在内有在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两者间平衡,正是大智慧。 --蒋勋 《蒋勋细说红楼梦》

7) 有一些记忆,不那么具体,好像是一种气味,我可以闭着眼睛,完全放心,相信母亲这么近,我被一种难以形容的气味包围着,是母亲身体的气味。 --蒋勋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8)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蒋勋 《孤独六讲》

9) 在这世上,如果有一个人是你关心的,那你就为他做一点事,给他一点温暖。当他忧伤时,让他靠着你的肩膀,这绝对是最重要的幸福感来源。 --蒋勋

10) 冰冷和灼热交替着,肉体里经历着受伤和愈合,经历着冷热,经历着痛和安抚,经历着毁坏和生成的过程。他异常清醒地凝视自己的痛,仿佛这同时纷乱欲望里肉体唯一的救赎。 --蒋勋 《因为孤独的缘故》

11) 他经过的小径就开满了油桐花。 他每次回头,都觉得漫天飘扬的花瓣全都静止在空中,没有一朵坠落在土地上。他便一次一次回头,好像在语文课中,带着孩子重复念诵同样一个 句子 。 “是大雾使花的坠落变得缓慢吧。” --蒋勋 《少年台湾》

12) 面对遗憾时的从容,也许是发生美非常重要的时刻。 --蒋勋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13) Ming,我停在信仰的前面很久。我看着这个门口,我要何时进去我要如何进去我会在信仰的中心和你相遇吗我要静静绕进回廊,在每一个阒暗的角落寻找你。 --蒋勋 《吴哥之美》

14) 魏晋时代的这些人物,只是提醒我们,从青少年时代一个单纯的生命成长为大人,我们跟世俗妥协了多少。我常常问自己妥协了多少我觉得世俗希望你那样做,那就做给他们看吧。可是每一次做的时候,其实都放弃了人性最本质的一些东西。因为它在磨损,会变成表演,也会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不知不觉地认为只要有形式就好,真正本质的东西好像反而不重要了。 --蒋勋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15) 生命的意义要等到对死亡有了充分的把握才能完满,在这之前,我们不过是大街小巷上流浪着的一个疲惫的行客罢了。 --蒋勋 《忘言书》

16) 记忆并无好坏的差别,最好的记忆与最坏的记忆,都因为无法忘记,会一而再,再而三从身体里跑出来 --蒋勋 《少年台湾》

17) 嵇康说,不是每一个人都配听《广陵散》。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 每次读向秀写的《思旧赋》总会为之动容,生命孤独的出走,却整个粉碎在群体 文化 的八股教条之下。 --蒋勋 《孤独六讲》

18) 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 --蒋勋

19) 有时候回想起来,仿佛一次漫长的旅程,就只是这不断的、偶然的聚散。有时候会那么不经意地浮现一二个人的笑貌,也只是因为他曾经是那逐渐淡忘岁月里一个同行过的伙伴。 --蒋勋 《无关岁月》

20) 下一个秋天,我们约定向深山走去吧。让自己在满山红艳前发呆,让自己辞穷,让自己画不出一笔,让自己沮丧颓唐,但是,也让自己领悟:我们看到的,其实不是色彩与光的变化,我们是在一弹指顷,看到了千千万万生死变灭,刹那间我们听到了洪荒以来自己每一次重来与离去的哭声。 --蒋勋 《此时众生》

关于蒋勋经典作品句子语录

1)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亲近水的心情跟亲近山的心情的确是非常不一样的,水比较柔软,比较温和,比较顺从,也比较沉静和反省。山是比较稳定、雄壮、大气的东西。这两个东西带出了两种不同的美学 经验 ,尤其到南宋以后,因为定都在杭州,就是所谓“临安”,所以它的水的经验更明显。 --蒋勋 《蒋勋说宋词》

2) 人在禁忌中麻木地活著, 和死亡没有太大的不同。 --蒋勋 《解除达文西密码》

3) 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里,一个市镇中,因为我们尊敬之前的历史和传统,以后的人才会尊敬我们留下来的东西。 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 --蒋勋 《品味四讲》

4) “舍身救鸽”“投身饲虎”,北朝的壁画,描写了又痛厉怖惧又崇高庄严的生命情态。人不再只是放在人的世界里讨论,而是放在“生物的”“动物的”世界来讨论。这里哀悯的人生,不再是汉代在儒家人情之常中的人生,而是与虎、鹰、鸽、鹿并列,等同看待的“众生”。儒家的人伦世界被扩大了,人被放置在所有的生命中来重新考察,老庄的逍遥与豁达受到了阻碍,生命不再是肯定与喜悦,而是随伴着无尽的灾难、痛苦。这些形彩斑斓的壁画,是用最惨厉的 方法 直指生命的有无,是在大悲哀与大伤痛中要人顿悟生命的空无与幻灭。 --蒋勋 《美的沉思》

5) 所以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宋代所有领军的人都是科举出身的文人,比如我们提到的范仲淹、韩琦、苏东坡等人,都曾经在陕西领军过。文人领军的形态,在对待整个战争的态度和方式上会不一样,他们不太会采取以力服人的手段去征服敌人,而是会采取尽量避免战争的方式。避免战争的心态跟一个主动去触发战争的心态比较,会形成非常不同的政治走向,所以我们在这里很清楚地看到宋朝的开国,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很特殊的文化风格,其实跟它很多的政治制度有关。 --蒋勋 《蒋勋说宋词》

6) 一个爱诗的人,是爱生活的。如果人用一两个字就能说出生命的答案,是会害人的。生命太丰富、太复杂了,以至于到最后连是忧愁还是喜悦都不一定能分清楚。 --蒋勋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7) 生活美学里每一种美都有自己的生态和背景,有时人们更换环境后,会对不了解的事情大惊小怪,可是真的见多识广以后就会见怪不怪了,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族群自己发展出来的生活美学。 --蒋勋 《品味四讲》

8) 人与人之间,一是生离,一是死别,其实并没有第三种结局。 --蒋勋

9) 文同在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各有一张“墨竹”。“墨竹”在北宋成为绘画主题,明显是用书法的撇捺笔法线条来入画。文人画里的兰、竹,在宋元之际大为兴盛,演变成后来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实是宣告了画家的基本功必须建立在书法的撇捺功力上。 画墨竹,画兰草,用笔其实和写字一样。 --蒋勋 《汉字书法之美》

10) 我刚才提到说人类其实最深的两个悲伤是时间的不可寻找跟空间的不可寻找,也就是时间的无限性和空间的无限性。宋朝因为有一个理学的背景,所以文人们都在碰时间跟空间问题。“斜阳”是一个时间的哀伤性,“芳草无情”又是一个空间的无限性。所以他用无情去拟人斜阳跟芳草。 --蒋勋 《蒋勋说宋词》

11) 我们会发现,唐朝的画面里都有人,而宋朝的画面经过五代以后,人走掉了,有一点像欧阳修讲的“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样一个感觉。所以你在宋以后的画里看不到人了,因为人远离了。“平林新月人归后”是把人拿掉以后看到的风景,在唐朝没有机会看到没有人的风景,或者不从人的角度去看的风景。从人的角度看到的风景都是征服的,不从人的角度看的风景,才是宋朝提出来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它使你自己以一朵花或者一片雪片的经验去看宇宙自然,使你自己成为大自然当中的一部分。 --蒋勋 《蒋勋说宋词》

12) 我们都在透过各种的解诗的方法,想了解生命的神秘性,不管是星座,还是看 手相 ,可是我们又始终对那个神秘性无法完全掌握。诗本身也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可解的时候是因为你把生命投射进去了,不可解是因为可能冥顽不灵,因为你始终不愿意去解读生命的本质现象。 --蒋勋 《蒋勋说宋词》

13) 这无限、未完成的空白,仿佛是创作者对未来的邀请。这空白使诗句出现、使印鉴出现。使空间与时间、介于现实与抽象之间,产生了错综迷离的效果。 --蒋勋 《美的沉思》

14) 扬弃了兽的图腾,中国人并没有放弃部族共存的观念,只是把它更理想化、现实化了。落实在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百态上,肯定了现世中的人。对自然没有畏惧,对神没有向往,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中国人。这种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在春秋萌芽,体现在最早的人向艺术上。经过战国前后各种地方色彩的激荡,在理性与感性、纪律与浪漫各个极端摆荡,到了汉代,完成了一种庶民文化的典型。不同于埃及,不同于希腊,不同于印度,是现世而朴素的,是平凡而广泛的,成为中国以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 --蒋勋 《美的沉思》

15) “耽”的迷人之处在于,所有的理性都分析完了,结论也有了,但是第二天可能又会全盘摧毁。如果生命中没有了“耽”,还有什么意义不同的年龄耽溺的东西有所不同。理性是一个人的 思维方式 ,非理性也是。非理性对生命的影响更大,它也是生命构成中的巨大力量。这种非理性的能量一部分往哲学发展,一部分往文学发展。如果是文学,就绝对不是一种逻辑,而是一种情感。 --蒋勋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16) “心长焰短”是一个生命的状态,它不是在讲蜡烛,是在讲一种极大的热情已经燃烧得要到最后了,就是你内在的激情还那么多,可物质能够提供给你燃烧的可能性已经那么少了。 --蒋勋 《蒋勋说宋词》

17) “诗书画三绝”第一个在作品上集大成的人物,应该是赵孟頫。 赵孟頫具体说出:画奇石用了书法上的“飞白”皴擦,画枯木用了古篆字的笔触,画墨竹需要了解精通写字的“永字八法”。 赵孟頫重新界定了“书画同源”这一古老 成语 的全新理解,也清楚昭告了新文人美学以书法主导绘画的精神实质。 --蒋勋 《汉字书法之美》

18) “情动于中”是所有艺术里最重要的内容。 --蒋勋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19) 人类文明里一些从传统经验留下来的最美的品质,不应该因为工业快速的量产就全部消失了。 --蒋勋 《品味四讲》

20) 一般人所说的宋代四大书家--苏(东坡)、黄(山谷)、米(芾)、蔡(京或蔡襄),是四种非常不同的个人风格。唐楷强调时代性超过个人性,宋代恰好相反,个人书风的完成超越了时代一致的要求。 --蒋勋 《汉字书法之美》

蒋勋经典作品 名言 语录

1) 我恐惧自己的改变,恐惧自己不阅读,不思考,不做身体的锻炼与心灵的修行,失去了反省与检查自己行为的能力。在镜子里凝视自己,看到肉体日复一日衰老,但仍能省察鉴定的品格与信念,如同对你如此一清如水的爱恋。因此,我并不恐惧失去你,我恐惧着我们的爱恋也像许多人一样变成一种习惯,失去了共同创造的意义,变成一种形式,失去了真正使生活丰富的喜悦 --蒋勋 《欲爱书》

2) 在生活美学里,我们一直比较希望强调的是:什么是美有自己独特的品味才叫美。 一个人把别人完成的东西毫不思考地放在自己的身上,这个人绝对不是有创意的人。 如果并不合适,仍然谈不上创意,谈不上有美感。我们知道所有的美是被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会说这个人好棒哦。他穿衣服真是有品味,有自己的独特性。 我们既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也该了解自己的个性,所以服装最能够反映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部过程。 --蒋勋 《品味四讲》

3) 人生的豁达,人生的从容,大概都来自于不必非去坚持非此即彼。能够悠游于生命的变化里,耐心地看待某一段时间中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意义。聚跟散是变化,花开花谢是变化,月圆月缺是变化,可是在某一段时间我们不知道变化的真正意义的时候,会沮丧、感伤甚至是绝望。可是如果知道它是一个自然过程,为什么要去感伤呢,那么这个时候,就会用一种恨豁达的的心境去看这些事物。 --蒋勋 《蒋勋说宋词》

4) 《起解》,只用了两个角色 ,便完成了生命的两种情态。而我们,大部分在青春之美的耽溺,与老年的智慧通达中挣扎着,等待着有一天,繁华去尽,沧桑之后,也要能平视这少年的红颜和苍苍白发,在悲凄中侃然放声一笑吧。 --蒋勋 《忘言书》

5) 美是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放弃,而不是贪婪。当许多东西在你面前时,你要有一种教养,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其中哪几项就好。 --蒋勋 《天地有大美》

6) 美并不是占有,也许相反,常常是要领悟美无法占有。当然,廉价的购买,霸道的占有,更是对美最大的伤害。 --蒋勋 《解除莫内》

7) 我想这真是大唐的声音了,是大繁华,却没有浮夸的得意;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凄怆与喜悦 --蒋勋 《忘言书》

8) 所谓天意,大概就是人力不可挽回。 --蒋勋

9) 因为快感是感官刺激,这个快感可以有刹那的爽,可是结束之后往往会产生落寞跟空虚的感觉,那种空虚会变成无法弥补的黑洞。心灵上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蒋勋 《天地有大美》

10) 人性坦荡得一清如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而当一个人有了心机,所有东西就都不见了。这个“迷”其实是迷失了。有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会觉得所谓的迷失是因为执着,你一旦刻意要某个东西,肯定就找不回来了。 --蒋勋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11) 我相信物质永远不会变成真正美的东西,物质会变美,是因为人给出很多的情感,就是你真正很细心去烹调的那一道菜,你很精心地去洗出来的一件衬衫,你付出的爱使物质变美了。 --蒋勋 《天地有大美》

12) 所以《醉翁亭记》为宋代文学开创了非常重要的文风,是因为它的一派天真。这个天真当然有它的时代背景,我想各位一定记得宋代在澶渊之盟以后有一百二十八年的和平,所以文人会觉得文以载道不太那么需要老谈政治、老谈战争、老谈军事了。他们会比较从容,没有那么大的压迫感,不觉得一拿起笔来一定要讲“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还在讲这个,欧阳修就觉得干吗那么累呢。“先天下之忧而忧”,绝对是知识分子在忧国忧民的状况下,觉得这个天下没有你就完蛋了。而欧阳修觉得老百姓都过得蛮好了,这个时候他写《醉翁亭记》,也就写出了一个非常轻松的东西来。 --蒋勋 《蒋勋说宋词》

13) 所以我一直希望在生活美学里,我们要强调的美,并不只是匆忙地去赶艺术的机会,而是能够给自己一个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我会从这样的基准点去重新审视“美”在现实生活面的角色。 --蒋勋 《品味四讲》

14) “名牌“以讹传讹,大家争相抢购,最后往往掩盖了“名牌“真正存在的核心价值。 --蒋勋 《解除达文西密码》

15) 徐冰对汉字的颠覆,表现在八零年代的《析世鉴》(又称为《天书》)作品中,徐冰一共刻了四千多个能懂的汉字,在大张的连续宣纸上印满他所创造的新字,并以垂挂方式铺满天花板和四面墙壁,另有一套四册的传统线装书,用宋版印刷的风格,印满这些无人能懂的字。《天书》的第一次展出,是在年的北京中国美术馆。 年,徐冰又创造了“方块 英文书法 ”,他将英文个字母改造成类似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然后把英文单字合成类似中国的方块字,并用毛笔以颜体楷书书写出来。 与《天书》看似可读而实际不可读正相反,方块英文字是看似不可读但实际上可使用的文字,对懂得英文的人来说,方块英文的阅读、书写都极具游戏性。 --蒋勋 《汉字书法之美》

16) 宇宙之间存在的东西常常因为我们看不见,变成不存在;可是看似不存在的东西,如果你在意,也会变成存在。 -蒋勋 --蒋勋 《蒋勋说唐诗》

17) 生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经验,能够感受到春天花的绽放的人,大概必然要在某些时候看到花的凋零的哀伤。 --蒋勋 《蒋勋说宋词》

18) 我们不要忘记汉字里有一个字是非常非常应该去反省的,就是“忙”这个字。 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 --蒋勋 《品味四讲》

19) 大概就在庙宇的周遭,那里变成一个生活的重心;我相信是因为那里有传统,有历史,还是信仰的中心。我总觉得当心里有信仰,有历史感时,连吃的滋味都会不一样。 --蒋勋 《品味四讲》

20) 商周的动物图像,到了春秋战国被简化成曲线和直线为主的各种勾连,在均衡又不断律动的线条与圆点的交替中形成一种视觉的交响,这些线似断而连,若连实断,如相斗的龙蛇,夭矫蜿蜒,组合成活泼而热烈的战国之美。 战国时期,秦与楚的工艺风格十分对立。楚国的工艺造型,一般来说,倾向于抽象的变化,线条刻意夸张,造成飞动轻盈的效果。漆器的 彩绘 以黑红二色为主,造成强烈对比,常常是在黑底上施以鲜红的云纹勾连,流动与速度的感觉特别强烈。秦是以绝对严格的写实主义做他们工艺风格的基础的。 --蒋勋 《美的沉思》

蒋勋经典作品语录大全相关 文章 :

1 张晓风的作品经典语录

2 蒙马特遗书经典语录

3 青春正能量励志语录精选

4 成功名人语录

5 早上好的励志语录分享

自序

有自信的人,对自己所应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第一讲:新价值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人真的应该常常在镜子中面对自己,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你如果有办法把文化的根弄好,后面很多东西就很顺利,但我们现在的做法却是相反,追求枝微末节的东西反而把“本”失掉了。

老子一直在讲“空”,他说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而是“无”。

如果你的心被物质塞满了,最后对物质也不会有感觉。

譬如冰激凌店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淇凌,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起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激凌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第二讲:新官学

要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跟健全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会忙着这个样子?没有时间停下来倾听孩子的心事,没有时间揉揉孩子的肩膀。

第三讲:新伦理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当众人在指责一个人的“恶”的时候,我觉得最大的恶意是在众人之中,而且众人的恶意是杀人的动力,大家都急于把一个人判死刑、要他死,这是很恐怖的。我们的媒体不回去检讨这样的东西,甚至去“伪善”,我觉得那才是最可怕的事。

我想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一味地向外指责时,他就没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东西,他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和媒体煽动。

信仰本身是一个过程,它并不在于终结点,也就是说,你不是真的要崇拜一个人或盼望一样东西,而是保持心里面的崇拜感,这个崇拜感的对象可以是宇宙、可以是不可解的海洋潮汐、可以是人世间复杂的因果。这种信仰、崇拜感是经过思考的,不是像过去有一段时间被迫要崇拜英雄伟人,这种强加的崇拜是权力者的愚弄,所以我们会觉得很痛苦。

艰难是一种教育,没有艰难感就没有珍惜。

时代快速地进步,伦理不断改变,人要在这么不稳定的状况下自处,应该是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 ,重新去体验追求本身代表的那种高贵性,才是永恒不变的。

第四讲:新信仰

知识并不能等同于智慧,知识没有办法解决信仰的问题。

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在佛教经典中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深”两个字就是强调实践。

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开始就有信仰,让他信服,让他知道头顶之上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在做引导,会让他学会谦卑,对于他日后的成长,会有正面的影响。

信仰里面最可贵的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有多贪心、有多赖皮、有多恐惧。你知道了以后,再回到现世里,在做人处事上都会有一些不同,平常的咄咄逼人可能会收敛一点点,平常的予取予求可能会稍微少一点点,其实只是平衡而已。

最重要的是思想课程不能落入考试的陷井,如果学生只是急着要把答案背好,通过考试,他根本就没有思考的过程。

当精神太空虚时,只好随便抓一个东西来补充,就好比一个人在汪洋大海中载浮载沉,任何一片浮木漂来他都会牢牢抓住,他没有办法判断这块木头的本质。

所有的宗教最后都是教我们从自己身上找到力量。

第五讲:谈物化

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上及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引导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

我相信还是有很多有为有守的人,在他们的岗位上,努力平衡社会的物化趋势,即使他们不完全成功,都是让人钦佩的。他们就是所谓的先知、先觉在一个社会里面,这里人所做的的事情非常重要。

第六讲:创造力

神话有一个无限领域,可以同时满足幻想的创造力与科学的创造力,所以小孩读神话,他可能将来变成科学家,也可能变成文艺家。

越令人害怕的东西,往往跟生命关系越密切。

第七讲:文学力

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

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是应该轻视的。

如果没有文学,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喜欢或不喜欢去评判一个人,有了文学之后我们化身了,会聪别人的角度重新思量。

我想文学了解天地之心,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我们没有办法决定任何一个生命是不是应该存在,也没有权利让它消失。

文学就是让人透过文字产生切身之痛,即使是在不理解的状况下都可以暂时让一个生命存留,不会消失。

谁是非常纯粹的东西,大概诗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一种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个性,才会去写诗。

文学的效果很难估量,他不是直接给人答案而是给人多一点机会去思考。

在一个图像逐渐取代文字的世界里,我会更希望留存一个文学的媒体,因为我觉得文学的反省力远高于图像。

第八讲:爱与情

在临终的时刻,怎么看待自己这一生的爱的功课,会是一个圆满的分数,或是不及格,甚至零分?

期待太强了,欲望太强了,整个心都是出于被干扰的状态。

对于无因无果的事情,带着一种从容与尊敬的观察,不是介入,因为心是静的。

我想人生大概也是这样,如果你对于人生前面的事情有了清楚的概念,甚至人生的终结也都很清楚了,就是“远离颠倒梦想”。

爱,也是一种介入。

你为什么爱,因为你欠缺——柏拉图

千万不要觉得有一纸婚约就能保证爱情,只有爱情能保证爱情。

爱情与婚姻不同,法律对爱情是无效的,可是我们常常把他们混淆了。

我相信我可以跟一个人在一起20年,大都是新鲜的、迷人的,而且我也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在他面前不可以太差,我不会让自己发胖,让自己讲话言不及义。我想如果因为跟一个人结婚变得庸俗,或是对方便庸俗,我真的不觉得厌烦。

我的意思是,千万不要让婚姻变成恋爱的句点,它应该是可以延续的。

爱情的问题真的很复杂,如果要下一个定论,我想,真正的爱是智慧。

真正能限制爱情的方法,就是彻底拿掉限制,让对方海阔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量,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让他出去,他都不想跑,这真的需要智慧。

而爱情的本体是自己,自己永远不应该放弃自己,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进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如此以来,别人会离开你吗?

每个人生命里的爱的支点要多一点,支点就是你所倚靠、你的爱赖以支撑的对象。在物理学中物体如果只有一个支点是很不稳定的,就像一座高大的建筑物,地基要有很多支点支撑才能平衡、才能稳定。

我认识很多朋友,他们年纪越长越有魅力,甚至有一个女性朋友到六十岁了,还是被宠爱着。所以绝对不要认为人的生命就是逐渐走向衰老,爱的机会也会逐渐减少,相反的,爱和智慧是随年龄一起在滋长的,爱也会因为智慧越来越饱满。

没有一种东西是不会失去的,即使是在空间上你没有失去,总有一天你也会在时间上失去。所有的宝贝你都只能暂时保管,用一种暂时保管的心情去面对爱情,其实会好过一点、宽容一点。而且,既然是个宝贝就绝对不会只有你一个人爱,如果只有你一个人爱,它就不是宝贝。

第九讲:情与欲

情欲在我们的文化种,会变成一种恐惧,而使人不敢去正面凝视。

我常会建议很多人做自己的“身体备忘录”,记录下所有会让身体有反应的事物,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开始描述自己身体时,你才能开始认识身体,并且用平常心看待你的身体。

虽然礼教不能少,可是必须要能够严肃地面对情欲,才是一个健康的礼教,当它不能够面对健康的情欲,而是处心积虑地要压制时,情欲就会反弹。

什么叫做启蒙,就是把蒙蔽的东西拿掉,没有启蒙,就没有对话,文学书写扮演的就是启蒙的角色,把蒙蔽的东西拿掉,让大家更逼近真相。

我很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读到一本很美的爱情小说,或是几首情诗 ,让他保有对爱情的希望,才不会完全堕入到欲望的刺激中。很多人担心谈情的结果,就是欲的泛滥,我认为正好相反,情反而是欲升华出来的状态。

此部分推荐阅读《金瓶梅》《西厢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红楼梦》。

第十讲:新食代

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一种新价值。

你们为什么要快餐?吃饭是一个好快乐的过程,吃饭的时候可以跟很久不见的朋友和家人聊聊彼此发生的事,当然需要很多时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用一种“吃到饱”的心态去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标准,他的性、他的伦理、他的婚姻都要吃到饱,否则不划算,不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吗?如果从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价值再去衡量,怎么会让一个孩子成这样?应该是教他怎么吃,才能营养均衡,不是吗?

我们吃东西不只是求饱,也在消化一份情感,土地的情感、物的情感、人的情感。

在新食代,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缓下自己的脚步,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食物用繁复的手工步骤细心料理。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11(3分)示例一:

我觉得蒋勋先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学布道者,他在各个领域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在美学教育和传播访友,,不遗余力,在两岸掀起了美学热。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出现一些所谓“硬伤”在所难免。我们不应该对这样一个在美学方面“布道”的人过于苛责。

示例二:

我觉得蒋勋先生是个有成就的人,在文学、书画、美学等很多领域都很有造诣。但作为美的教育和传播者,出了这些知识性的低级错误,在不应该。因为这些错误可能会误导听众和读者,也有损他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

12(4分)示例一:

美的力量能唤醒心灵,能唤醒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听一首美妙的乐曲,那一个个音符会点点入心,心中会涌起一些美妙的感受;欣赏一朵小花,悠然心会间,一些细腻的情感就悄然苏醒过来。母亲的一句叮咛,朋友的一次回眸,春天的一声鸟鸣……都会唤醒我,让我感受生活处处都闪烁着美,让我一点点调整自己,去领悟这个世界的丰富与美妙。

示例二:

读泰戈尔的诗,我觉得处处布满美点。这些诗句像轻轻的絮语,又像温暖的叮咛,品读之时,我的心中一些不易觉察的美妙的感觉慢慢被唤醒。诗中的车辇、海滩、夏花、秋叶等纷至沓来,点点叩击我的心扉,美的力量是其他任何东西难以替代的,就像泰戈尔的诗无法替代一样。这种阅读,让我的心变得透明、美丽、闪亮、敏感,让我不知不觉在某些方面改变自己。

有时候读什么书就像是有一种缘分在冥冥中牵线,比如元宵节这天读的这本书。

蒋勋,很久之前就“认识”,若干年前拜读他的《孤独六讲》就折服于他的文字和美学思想,后来陆续买了他的《此时众生》和《蒋勋说宋词》,断断续续看着,没看完,现在也回想不起来讲了什么,只是有一种淡淡的感觉,这是我喜欢的文人,喜欢的美学家,就像年少时喜欢的席慕容一样,他们都有着那个年代台湾文人的温暖样子。

去年底冰糖送了kindle,闲逛商店时不经意间就将这本书收入了“我的图书馆”,让它在里面栖息了一段时间。

元宵那天早上和蓓姐聊天,蓓姐谈到要转变心态,让有限的时间多去享受美好的事物,少关注不能改变的糟心事,真有点“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而最近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将古诗词送上热门搜索,各路公众号和朋友圈连续几天都见到相关文章。我没有看过这个节目,也不太喜欢以“赛”的形式来比拼古诗词。虽然这届诗词大会有很多感人的人物出现(公众号文章见闻),诗词也的确融入了他们的人生,但赛制里答题和飞花令终究摆脱不了传统的“考试”的烙印,网络传播“复旦才女武亦姝”时也是重点放在她的诗词量上,总觉得这样一来又带偏了诗词在人的生活中本来的样子,哪里不对,我说不出来,就是有一种不那么好的感觉,担心,担心的不是参赛中那些真正认识到诗词与人的关系的人,而是那些又把诗词量作为重点而手中又有“权”的人所做出来的行为。

幸好,有蒋勋,在他的书中,我读到了诗词等文学在我们生命中的本来样貌。

元宵这天,无意中点开《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看完了第一章——“《诗经》,初民的情怀”。

蒋勋对诗在生命中的位置做了很恰当的描述,我十分赞同,他说:

他说:

蒋勋在第一章中选取了《诗经》里的四篇诗文来讲,分别是《氓》、《黍离》、《绵》和《女曰鸡鸣》。

《诗经》被蒋勋讲的真是美极了,这里的美说的不是词藻的华丽,而是蒋勋把诗经里那种丰富的情感都讲出来了,这真实的情感就存在于人类世代的生命中,生活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除了雅的《绵》,其他几首《氓》、《黍离》和《女曰鸡鸣》,你会觉得那些情感亘古不变,而且一经蒋勋讲完,根本不用背诵,眼前就出现一幅幅画、一段段人生景象,就大致能用差不多的语句复述这份“情”了,因为那也是我们的心情、我们的生活,或者说我们体验过的心情,我们憧憬过的生活。

最后用蒋勋的这段话结束:

刚开始还以为是一本解读《金刚经》的书,看了开头1/3不免困惑,这和《金刚经》解读并无全然的关系,但是细想之下,却又明白蒋勋老师的苦心和解读的高度,是自己格局太小、太局限了。《金刚经》之于蒋勋老师,已是全然内化于其生活、做人,蒋勋老师看的景色、品的茶、赏的画、读的诗全都能和《金刚经》的经文了然呼应,看似没有一一解读经文,其实通过蒋勋老师生活中的体会、经历、感触,全然将经文一一解读其中,明白了这层意思,再去看书,顿时觉得赞叹,不得不佩服。大师果然是大师,写出来的文字观天观地观心,却又不仅仅是观天观地观心,参透佛法、人生、自然,内化于外,浅显易懂,却又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得到的。不得感叹,真的是厉害,他的书真好看。蒋勋老师的好习惯,大家也可以试一试,带一支细毛笔,一方砚台,在陌生的环境抄经,能瞬间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安心下了,和周围的环境熟悉起来。

读《舍得,舍不得》,仿佛天地山水画卷在我眼前悠然展开。

我也想去清水看一眼那一丛一丛的芒花。

也想趁冬天梅花开的时候,再去感受那梅花的暗香浮动。

也想去一次池上稻田艺术节,闻一闻成熟的稻香。

也想看一看云门舞集,看一场《流浪者之歌》。

也想去清迈无梦寺听蝉鸣,看微笑的佛像。

也想看一下春天的西湖杨柳依依、夏天的西湖荷花迤逦、秋天的西湖落日余晖、冬天的西湖断桥残雪。

我也想去一趟日本京都禅林寺,看一眼永观堂回头的佛像,欣赏一片霜叶红于二月花,听一声禅林寺的钟声。

我也想去台北故宫博物院,看一眼王冕《南枝春早图》、黄公望《九珠峰翠》、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马麟《静听松风图》的真迹。

也想去看一眼加拿大奈恩瀑布,看那岩石里迸发的激流。

也想去莫奈的花园,看一眼睡莲的色彩,也想去马蒙坦莫奈美术馆看一眼油画《日出印象》,也想看一眼《从玫瑰园望过去的房子》以及莫奈画了八年的干草堆系列,看一看那光影的变幻莫测。

也想去法国奥塞博物馆看一眼雷诺阿的油画《煎饼磨坊的舞会》、《游艇上的午餐》,看一看作者所说的新中产阶级恣意的神采飞扬。

我也想好好品一品唐诗,而不是只拘泥于读文解字,拆解释义,而是单纯品味唐诗的美好及诗句间的活力。

也想品读黑塞的书及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再把艺术家蔡国强老师的《天梯》回顾一遍。

我也想去一趟吴哥窟,看一看那里的美的沉淀。

这是蒋勋老师带给我们的美的财富、美的意识,美的品味,在大自然面前,个人的大悲大喜也就不算什么了,在大自然面前,才能真正做到《金刚经》所说的“不惊,不怖,不畏”。

一切的不舍,最终都要舍得。“就像那只白鸽,它可以进来,也就可以出去吧”这一句是全书中带给我最大震动的一句,我生命中的一切,一切不舍,就像这只白鸽一样,它可以进入我的世界,也一样可以离开吧,它是自由的,想让它一直停留在我的生命里,不过是我自己的执念而已。

很高兴阅读了蒋勋老师的书,在我烦杂错乱、心事重重的现在注入一股清流,我的烦恼也随着流水逝去,留下的是如湖水一般的清澈透明。

为何诵读金刚经呢?“我其实不十分清楚,只是觉得读了心安吧,就读下去了”蒋勋老师说。

1就像那只白鸽,它可以进来,也就可以出去吧。

2生命如果不是从一点点小小的欢喜赞叹开始,大概最后总要堕入什么都看不顺眼的无明痛苦之中吧。什么都不对,什么都骂,结果世界并没有好转的机会,自己也没有好转的机会,只是一起向毁灭的深渊沉沦吧。

3烛光一灭,月光顷刻汹涌进来,像千丝万缕的瀑布,像大海的波涛,像千山万壑里四散的云岚,澎湃而来,流泻在宇宙每一处空隙。感同身受,柔和的月光,是现代人不多的记忆。

4莫奈眼睛曾经如此犀利聪明,为此,他要用一生八十六年的岁月,来让身体上其他的眼睛一一打开。

5 “多情应笑我”是我最爱的句子:生命自喜,有缘都是多情众生,也都可以在生命豁达处心心相印击掌哈哈一笑。

6修行途中,自己与自己相遇了,一个完成修行的自己,一个仍然苦苦思索真理而不可得的自己。

7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无论甘心,或不甘心,无论多么舍不得,我们最终都要学会舍得。

8这是一个留不住记忆的城市吗?如果没有记忆,我们今天引以为傲的文明与繁华会有任何意义吗?

9“不惊,不怖,不畏”,还有这么多惊吓慌张,还有这么多舍不得,害怕失去,害怕痛,害怕苦,害怕受辱,害怕得不到,害怕分离,害怕灾难,害怕无常。每一次听到、看到一个人因为“舍不得”受苦,就热泪盈眶。

10记忆像曾经握在爱人手中的一枚硬币,掉在城市角落,找到的时候,还感觉得到爱人体温。

11岛屿许多记忆的快速消失,使人愕然,记忆突然消失的惊愕,或许常常是烦躁焦虑的开始吧。上一代的记忆无法传递到下一代,下一代也无法相信自己建构的世界可以天长地久,我们毁坏了过去,我们建构的一切不会被下一代毁坏吗?挖掘机开挖,很轻易摧毁积累半世纪、一世纪岁月的建筑,岁月与记忆一起被摧毁,人对物无情,常常也就是对人无情的开始吧?因为没有任何事会长久,也就难以有坚定的信仰。

12人在长卷里,走走停停,像人在岁月里,也有轻重缓急,走来走去,终究要知道自己不会是主角。以为自己是主角,不会看的懂宋元最好的山水长卷里的云淡风轻。

13柔软是智慧,能柔软就有包容,能柔软就有慈悲。

14懂得眼前风景只是有缘,能有平等心看眼前色相,晴日或下雨就都是好的了。

15宇宙巨大辽阔,人的存在如此渺小,只是永恒宇宙中偶然走过的行旅、过客。个人的哀、乐、悲、喜,不足挂齿;个人的惊叫、怨怼,得意或失意,在大宇宙里也都是微不足道的琐碎唠叨。一整个夏季的蝉嘶,一整个夜晚池塘的蛙鸣,如此鼓噪,却一样是天地都寂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69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