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形成于汉魏六朝时代,兴盛于唐代,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被称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派。
(二)整体感知:
学生背诵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整体感知边塞诗的意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学生得出意象:塞外、衡阳、雁、角声、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燕然、羌管、霜、将军、征夫
总结边塞诗的主要意象:
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凉州、玉门关、天山、长城、瀚海、荒城、辕门等。
事物意象: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号角、鼓。战具:金鼓、旌旗、烽火、弓、戈、战车。
景物:大漠、烽烟、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飞雁、鹰扬、箭飞、马走。
人物意象:胡、羌、羯、夷、单于、戍卒、将军、征夫(三)学生分析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表达的感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体现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从燕然未勒归无际体现出作者深沉的忧国爱国的感情。教师总结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四)教师找出典型的边塞诗,学生分析情感,教师总结。
1。初唐诗和表达的情感: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诗和表达的情感: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和表达的情感: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总有些悲壮,惋伤之情。)
4。宋代诗和表达的情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虽然洋溢着爱国的热情,却有了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多了一些凄厉,一些惆怅。)
教师总结表达的主要感情
1、抒写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2、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人借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含蓄表达自己对妻子和家人的思念。
3、描写战争场面的惨烈。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通过描写战争的惨烈,表达战士想要报效GJ的豪情。
4、描写壮志难酬的感伤。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通过戍边战士到老守边的事实,表现想要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伤。
总的来说是总的来说有建功立业的渴望,遍地生活的艰辛,战争场面的惨烈,将士的思乡情绪,壮志难酬的感伤。
(五)总结常用手法
夸张用典比喻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学生简单组织答案)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秋思》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3]两首诗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1)都以戍边为题材,都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辛。
(2)相同点:都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的角度写。不同点:诗偏重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等词语;词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片尤为明显。
(3)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九)高考链接(重点讲解)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十)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凉州词(其一)张籍
注 ①碛(q):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丁当清脆入耳。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边塞诗教学设计2教师寄语: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练就一点读的功夫,终生受益无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1、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2、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
3、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一,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其二,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其三,王昌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王昌龄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缜密,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为补反映复杂内容时短章的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为军旅苦辛之辞。其中第二首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托之以高天秋月照长城的苍凉景色,苍凉中又弥漫一重壮阔的情思氛围。
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王昌龄身上有种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之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他的《出塞二首》(其一)感慨边将无能,致使千百年来不得安宁和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语言含蓄雄放而意境高远深沉,被明人李攀龙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该诗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卫l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249。(2015年10月真题)
本题知识点: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
有的诗人还能超越狭隘的民族眼光,对战争给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深表同情,寄托了各民族和平共处的美好希望“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崔颢《雁门胡人歌》)、“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裘”(岑参《赵将军歌》)对胡汉民族在和平时代和谐相处的描写,本身不就昭示着和平给人们带来何等快意的生活了吗这些布满深厚情感的
描写和广泛深刻的思考,又始终是建立在“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五首》其五)、“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李白《战城南》)这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所以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和高适《燕歌行》诗中的战士,面对流血牺牲以及军中不平待遇,仍主张为国尽节,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