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上山采蘼芜》 《上邪》《怨歌行》表 现是三种怎样的爱?

比较《上山采蘼芜》 《上邪》《怨歌行》表 现是三种怎样的爱?,第1张

上邪表现了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至死不渝,上山采蘼芜则反映了弃妇的悲惨遭,怨歌行抒发了失宠妇女的痛苦心情。

上山采蘼芜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这是一首写弃妇的诗。全篇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

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怨歌行这首诗借美人在宫中的得宠与失宠不定的悲惨命运,来抒发诗人自己得不到君王恩宠的失意心情。

与文人词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相反,在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来表现她们对于幸福爱情无所顾忌的浓烈追求。《上邪》收于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是一位勇敢热情的北方姑娘向心爱的男子表达的爱情誓言。因为言辞出奇,情感热烈,千百年来每读此诗,女孩呼天抢地为爱表白的那份执着,仍能清晰跃然于纸上。

首句“上邪”是指天为誓,犹言“天啊”!古人敬天畏命,非不得已,不会轻惊动上天的威权。现在这位少女开口便言天,可想见她神情庄重,有异常重要的话要一吐为快。原来,她珍藏于心,几次想说而又苦于没有机会的秘密是对一位男子的倾慕:“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相知”就是相爱,相好。姑娘经过自己的精心选择,认定这位男子值得相爱,想要和他相知相守。“长命无绝衰”是说两人的命运永生永世连结在一起,两人的爱情永生永世不会衰退。

前一句是表白爱情的态度,后一句是进一层表白爱情的坚贞。爱情,只有与坚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无比纯洁美好的。姑娘当然懂得这一点,因此她要进一步表明心迹。不过,她不愿再从正面直说,而是通过出人意料的想象,从反面设誓表达爱情的决心。

她先举出了五件非常之事作为设誓的前提:“山无陵,江水为竭”,是说世上最永久的存在物发生了巨变;“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说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天地合”是说整个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然后吐出了“乃敢与君绝”五个字。

由于这五个字以五件非常之事作为支撑点,字字千钧,不同凡响;又由于设誓的前提没有一个会出现,因此“乃敢与君绝”的结果也就无从说起了。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可谓句句在理。

这首古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桔。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不仅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如出一辙,而且连举多种特例来反衬主人公坚贞不屈爱情的手法也是的。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上邪》(“邪”读作“yé”)出自于汉乐府民歌。《上邪》是一首情歌,它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女主人公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上邪》情感真挚,气势豪放,感人肺腑,表达欲突破封建礼教的女性的真实情感,其被誉为“短章中神品”,琼瑶经典小说《还珠格格》也引用其诗句表达福尔康与夏紫薇的爱情。

《上邪》:短章之神品 痴情之誓言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出自于汉乐府民歌《鼓吹曲辞》中的《饶歌》。汉乐府民歌是自《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歌文学创作上的又一丰硕成果。汉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收集、整理和保存下来,可以合乐而歌的汉代诗歌称。乐府的原义是指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官即官府。乐府的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词和组织演奏歌唱外,还有组织文人创作和采集和整理民歌的任务。汉人称合过乐的歌辞为歌诗,至六朝时期人们把由乐府机关收集、整理和保存下来的,可以合乐而歌的诗歌称为乐府,乐府便由音乐机关转为诗体的名称。汉乐府诗歌有民间的作品,也有帝王、贵族、文人的作品。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歌词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乐府诗集》集录了两汉至唐五代的乐府诗,也兼及先秦歌谣,全书共一百卷。郭茂倩将乐府诗分为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其中汉乐府诗歌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一、内容解读

《上邪》开篇两个字,上邪,可以理解为“天啊”。大家千万可不要小视或忽视这两个字所产生的情感力量。在中国,天是被当作一个实在的天体加以膜拜的,因而才有仰望青空,向“苍天”祭拜的仪礼的源远流长。今天民间还在尊称“天公”、“天老爷”(老天爷)。其实早在殷商(公元前16世纪—前ll世纪)已经尊天为“帝”了。现在北京具有中国宗教特色的当属四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而在四坛中,最有名、保护最完好的是天坛。天坛,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几乎任何一座古都城都有天坛。大约从西周开始,古代的君王就在一个土台上,点燃柴禾,祭祀老大,后来的朝代沿袭了西周的这一做法,只是越祭越高,后来发展成到泰山顶上去祭天。因为祭天是君王的专利,老百姓是不能祭的,所以,祭天一般都十分隆重。北京的天坛十分雄伟,高高的祭坛被各种白色大理石雕刻、装点得庄严肃穆。坛面上正中有一块圆石,以这块圆石为圆点向外铺了9层石条,每层都是9的倍数,如第一层9块,第二层18块……最后一层81块。站在坛的中央,确实有一种近天的感觉。天坛正北方,有一大殿,号祈年殿,顾名思义,这是皇帝祭天时祈祷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国家安泰的地方。祈年殿下有“三音石”,四周有“回音壁”,也算是名胜。祈年殿实际上是个神殿,里面供奉着各种天神,有管风的,有管雨的,也有管平安的。一个个天神法相肃穆,个头足有2米,或威武,或庄严,或高深莫测,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中国的上古神话是以“天”为中心展开的,许多著名的神迹都和“天”有密切关系。例如,“开天辟地”的神话涉及盘古、伏羲、女娲、混沌、黄帝等神;“女娲补天”的神话涉及女娲、祝融、共工等神;“天倾西北”的神话涉及视融、共工、大禹等神;“十日并出”的神话涉及太皋、羲和、后羿、嫦娥、西王母等神。可以说,天神话是一条红线,它能穿起中国许多神话和古神。中国的“天神话”可以说自成体系。 现在流传的关于天的俗语、成语也有许多。如:“天诛地灭”“天命难违”“天理难容”“听天由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无法无天”“苍天在上”“天理昭昭”“替天行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机不可泄露”“天、地、君、亲、师”“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与娘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这样认为,古人对天的重视是无与伦比的。 而这个女子开始便提到天,虽然不是直截了当的使用“天”这个字,而是用了一个带着讳饰色彩的“上”字,紧跟其后便用一个叹词“邪”字,(正确的读音应为“yi”,这样才能与后面的“知”压韵)“邪”(“yi”)立即让人想到央视版《笑傲江湖》主题曲的开头那个“噫”,两字合到一起,其中蕴涵的情感态度可谓庄重严肃到极至了。这就是直抒胸臆,呼天为誓。让我想,这么庄重严肃,后面应该承接的是“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之类的重大事项,但是,紧跟的第二句却为:“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大胆直率,毫无顾忌,既无羞涩扭捏之意,又无矜持遮掩之心,可以说是“大逆不道”“触犯天条”的话,或者可以说简直是赤裸裸的表白。因此,我们说,《上邪》一开始抒发的感情基调便可谓撼人心魄,振聋发聩,其感情之强烈、口气之决绝、意念之坚定,都让人想见作品主人公爱情心理的律动。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怎么解读呢?“相知”,相亲。“命”,使。衰,应读cui,如“乡音无改鬃毛衰”。大概的意思是:上天啊!我要与我的如意郎君相亲相爱、长相厮守,爱之信念,永不改变。细节决定人生,细微方显真谛。什么是“相知”,简单理解为“相亲”虽然不为错,但不足于我们理解这位女子真实的内心情感。 “相知”,古时大体分为三类:知己、知心、知音。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三国演义》中那段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是出于对孔明才学的喜爱和对其人品的敬重;诸葛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无怨无悔,这样的知己才是真己。互为敌人而“英雄相惜”也是知己的一种类型,曹操与刘备可谓是死对头,但他们“煮酒论英雄”,这也是知己。 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在交流中让彼此的心靠近,最后达到恨不能“穿一条裤子”,这叫知心。古代有左伯桃和羊角哀的故事,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春秋时,楚元王为了争霸天下,广招贤士。左伯桃、羊角哀结伴而行,投奔楚王。时值隆冬,突然风雪交加,寒风彻骨。二人正行在荒郊野岭中,衣服单薄,干粮殆尽。左伯桃暗忖:前去百余里,绝无人家,两人继续前行,都会饿死、冻死。于是毅然脱光衣服,连同干粮,一并献给羊角哀。羊角哀百般推托,但左伯桃执意如此,也无可奈何。后来,羊角哀在楚国很受器重。不久,他告假前去安葬左伯桃。夜间,伯桃的阴魂对羊角哀说,他的坟地与荆轲墓相连近。荆轲“神极威猛”,屡屡欺凌他。角哀听后,十分悲恸,想将荆轲墓掘了,当地人誓死不从。于是羊角哀“掣取佩剑,自刎而死”,变成鬼去助伯桃。“是夜二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喊杀之声闻数十里。清晓视之,荆轲墓上,震裂如发,白骨散与墓前,墓边松柏,和根拔起。庙中忽然起火,烧作白地……”看来,在羊角哀的帮助下,左伯桃战胜了荆轲,得到个安息之地。茫茫人海,知音难觅。像左伯桃与羊角哀二人这样肝胆相照结成刎颈之交,实在令人欣羡。莫逆之交遭别人欺辱,即使对方是威猛盖世、名冠天下的荆轲,也决不委曲退让的气魄,即便是以卵击石也在所不辞。 现代的“小风仙”将知心故事演绎到了最高境界。一个是权倾天下,能呼风唤雨蔡锷将军,一个只是青楼而歌,被人视为草芥的弱女。这样的天差地别,在知心面前都能成为一片坦途。 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不幸早逝,俞伯牙悲痛万分,竟摔琴谢知音。“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最动人的知音故事。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也可谓知音的典范。 但在本诗前后的时空中,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从来不曾达到本诗所谓的“长命无绝衰”的语言程度。所以说,用“撼人心魄,振聋发聩”来形容这个女子对感情的真挚尚显力度单薄,我看应该用“石破天惊,疾风骤雨,山洪爆发”这样的词了,尤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的情感是被压抑、不允许被表露的那种年代。 在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这位女子并未平铺直叙,顺承而接,却是从反面设誓,正话反说,不仅大大加强了誓词的分量,而且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揭示得更为深刻。主人公设想了下列五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 “山无陵”——高山夷为平地;“江水为竭”——海枯石烂;“冬雷震震”——气候异常;“夏雨雪”——六月飞雪;“天地合”——世界末日。 这位MM设誓,原本是为了强化“长命无绝衰”之意,而设誓的结果,却使人们看到,原来MM对这五件非常之事的选择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在正常情况下,山陵是坚定不移的,江水是源远流长的,冬雪夏雷是合情合理的,皇天厚土是永存不变的。现在这一切都从反面设誓,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就不可能发生,更谈不上共同发生了。这就把主人公不可动摇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了,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可谓“短章之神品”。 MM的精神世界之丰富及爱情观之美好,亦不难从中窥见。由相反相成所造成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使MM的形象显得极为可爱可敬可亲。并且,在这一连五句排比中,或用三言,或用四言,读起来章节短促,语句跌宕,语气显得十分连贯而紧迫,使女子的感情如狂风暴雨迸发而出,与少女吐露爱情时感情动荡、心潮起伏的声口相吻合,极好地突出了她敢与命运抗争的坚定性格与热烈心情。另外,全诗语言质朴直白,多用口语,清新自然,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感情可谓真挚动人,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由《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新的源头。 无怪乎清代的张玉毂在《古诗赏析》中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可谓句句在理。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认为:“这首诗用语奇警,别开生面。先是指天为誓,表示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为终身伴侣。接着便连举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用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移,其中每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出现的,至于五种同时出现,则更不可能了。”继而称“作品由此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内心的情感如火山爆发,如江河奔涌,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遏制。” 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也说到“山无陵下其五事,重叠言之,而不见其排,何笔力之横也。”不过《上邪》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它突破了人类社会中语言、逻辑、风俗三层过滤把“末日”原型展现在我们面前,(关于其如何突破过滤需要复杂的论证,举个例子冬雷夏雪就是反逻辑的同时超语言的)我们更多的是被诗歌中气势磅礴的爱情宣言所深深打动。重点还是为什么几乎每个读这首诗的人都不约而同的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波动与共鸣呢?!原因在于,人生区区有涯,于此孤独宇宙偶遇知己,该如何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呢?且立下誓言,一辈子太短,永恒太渺渺,就爱到世界的尽头吧!就是这种情结! 再看看当代的一些爱情诗歌,实在让人心酸,一个个象脱光了毛的呆鸟,样子稀奇古怪。而有人还好意思说,这是先锋诗歌。这与现代人的示爱形式是吻合的,也是和现代人的浮躁、功利心态相匹配。二、比较解读

《上邪》全诗所渗透的这种非凡的甚至于现代女性也难于言表的“女性意识”,尤其是渴望爱与被爱的意识是极少见的。我们不能说对爱情的忠贞或盲目的忠贞就是封建残余,就是对女性的歧视,特别是当有些MM是甘愿付出并且甘愿坚贞时,她们的自我感觉是幸福的,因此我觉得“女性意识”应该是女性的一种平等意识,独立意识,自我承认,个性自我张扬的意识!!当然主要应该体现为女性的一种话语权,拥有女性自我的观点,并且敢于表现自我的观点,这便是“女性意识”的核心体现。对于有学识、有学养的人来讲,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也许更为重要。 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具体的《上邪》文本,更会让人真真切切的感觉到真爱的美好与张扬。让我们看看另一篇汉乐府民歌《有所思》。《有所思》是写一个女子知道爱人有他心的时候,恨得立刻把正要送给他的礼物摧毁了,表示一刀两断的决心,但是当回忆起当初定情幽会时的甜蜜生活时,便又觉得不能一刀两断,显出了一种痛苦矛盾的心态。有所思①,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②?双珠瑇瑁簪③,用玉绍缭之④。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⑤。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⑥!鸡鸣狗吠⑦,兄嫂当知之。妃呼豨⑧!秋风肃肃晨风飔⑨,东方须臾高知之⑩。①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②何用:何以。问遗(wèi慰):“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③瑇瑁(dàimào代冒):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④绍缭:犹“缭绕”,缠绕。⑤拉杂:堆集。这句是说,听说情人另有所爱了,就把原拟赠送给他的替、玉、双珠堆集在一块砸碎,烧掉。⑥相思与君绝:与君断绝相思。⑦鸡鸣狗吠:犹言“惊动鸡狗”。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⑧妃(bēi)呼豨(xūxī):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⑨肃肃:飕飕,风声。晨风飔(sī思):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飔当为“思”,是“恋慕”的意思。一说,“晨风飔”,晨风凉。⑩须臾:不一会儿。高:是“皜”、“皓”的假借字,白。“东方高”,日出东方亮。这二句是说在秋风飕飕的清晨,听到晨风鸟求偶的鸣叫,我的心更烦乱了,太阳是会察知我的心的纯洁无瑕。表达出一个痴情女子由热烈的相思,到对负心汉的痛恨决绝,以及忧郁又彷徨的缠绵过程。男子的行为既然已使她如此愤怒和失望,既然爱情已经不存在,那为何不能勇敢地下决心“与君绝”?“夫有恶行,妻不得去”便是最好的回答。 而《上邪》中这个有着火一样热情的女孩子,似乎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她的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没有任何的世俗功利色彩,她要的只是能够和自己的心上人终生厮守,其他一切不在考虑之内。可以说,同期的汉乐府诗歌中,没有象《上邪》中的这位女子,为了爱情不惜回天转地,倒转乾坤的。 从历时的角度来考察“女性意识”,可以凸现探讨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 汉代以前的女子没有像《上邪》一样表现出如此的果敢、斩决、刚烈、火爆和大胆,汉之后的封建时期的女子,也未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女性意识”。《上邪》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诗中的MM并没有古代妇女那种从一而终的落后思想,也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现实的鲜明的提出了合作协议——友好分手的5大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此条件是写在情书上的,也就是他们感情融洽之时。类似于现代妇女在结婚登记时就写好离婚如何分配家产)这在那个时期实属罕见和难得。即便是才女卓文君,面对婚姻的危机和挑战,也仅仅是无奈的从情出发,诉说闺怨之苦而已。相传司马相如在长安,被封为中郎将的时候,曾经兴起休妻的念头,一天,他派人送给卓文君一封信,信上写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大字,并要卓文君立刻回信。文君收到书信后看信中无意(亿),于是写下了此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据说司马相如收到回信后,心中惊叹不已。文君的一往情深,使他心弦受到很大的震撼,於是很快地打消了休妻的念头。文君尚且如此,何况一般人呢?但是本诗富有元曲风格,应不是卓文君所写。 汉代之后和《上邪》接近的是敦煌曲子词申的《菩萨蛮》,但《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上邪》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桔。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是,《菩萨蛮》的口吻像是一个女子对男人的要求,且这要求是在枕前,以身相许作为代价后的要求,搀杂了交换条件,远不如《上邪》来得干净纯洁,隐隐地已埋下了始乱终弃的伏笔,明明是没有把握,说来自己哄自己罢了。 毕竟,当时的年代还正像班昭《女诫》中所言,“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罔也”。 直到舒婷《致橡树》一诗横空出世,我国女性的爱情婚姻观才提升到新的高度。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三、现实解读

随时代更迭,男女相悦相许的前提越来越多,人们离爱情的本身也越来越远了。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超越了《致橡树》的时代,却又是如何的轻许诺言呢?动辄“海枯石烂”,“执手偕老”,一转身便不记得牵着的是谁的手;轻言要爱的死去活来,要爱得明明白白,但哀愁的是明天我将成为他人的新娘。我们已经被蒙蔽了,在纷繁善变的意识的假象面前,犹如身处乌云密布,水汽缭绕,暗流汹涌的大海上,迷失方向,遍寻真爱这座小岛而不可得。只有穿梭于一段又一段的感情中,爱上的只是爱情的面孔。在现代爱情里,这种“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情感是否还存在?我无以作答。因为现代的爱情里充斥了太多别样的东西,爱情好像已经不是谈恋爱的当事人双方的事情,和金钱、地位、名利以及对方的父母等粘合在一起, 我只想说,如要与君相知,就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准备好享受那份甜蜜与幸福,准备好承受那份心痛与失落,准备好面对那份无奈与离别!但《上邪》是一道划破天幕,倏忽即逝的闪电,用瞬间光亮为我们揭开“真爱小岛”朦胧面纱之一角,虽惊鸿一瞥,但动人至深。 我们还没有在《汉乐府》或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找到男子的类似《上邪》的誓言。我听说过“苍吾让兄”的故事,那几乎不近情理了。我听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的故事,那只是演义而已。我还听说过古代一个叫尾生的GG,为等自己的心上人,遇大水竟也不避,最终抱柱而死,但并未留下什么誓言。包括陆游,一曲《钗头凤》流传千古,实际上却使自己的情人唐婉郁郁而终,那陆游却得到长寿,他也只是在耄耋之年,留下“春波桥下伤心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而已。难道是因为女人比男人更懂爱情吗? 情,自古乃是人间第一绝唱,而真情尤为可贵,真情流露者,可惊天地、泣鬼神,山河为之倾倒,风云为之变色。无怪乎元好问发出了如此慨叹: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还是《大话西游》中那句经典对白:“曾经有一份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我不知道珍惜,现在想起追悔莫及,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我注意到了这个镜头,那一刻,星爷的眼角竟滴下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是的,在现代人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份纯真与挚诚。但现今的世人,做的怎样?快餐式爱情、一夜情泛滥,许多人在欲海中浮沉。《上邪》这个古老的誓言,她的美丽如夜空的流星,绚烂但短暂。红尘滚滚,悠悠过客,时间永恒的车轮碾碎了现代人一个个脆弱短暂的生命,生命的短暂又使人们企盼抓住爱情的永远,最终在爱海中沉浮,或喜或悲,然而,永远有多远? 但我还是要强调,就像钱币有着不同的两面一样,爱也要有附着,才可能更为长远,爱更多的是经营和呵护,随时间流逝,当我们的爱成为亲情,那也许正是爱的本原和至爱。当你握住他的手,就像左手握右手,那不是爱的淡退,更可能是爱的升华。

导读:《上邪》出自于汉乐府民歌。《上邪》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女主人公“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上邪》情感真挚,气势豪放,表达欲突破封建礼教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被誉为“短章中神品”。

《上邪》

汉乐府民歌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作品注释

① 上邪(yé)!:天啊!。上,指天。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② 相知:相爱。 ③ 命:古与“令”字通,使。衰(shuai):衰减、断绝。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 陵(líng):山峰、山头。

⑤震震:形容雷声。

⑥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⑦ 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⑧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2]

作品译文

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赏析:

《上邪》为《铙歌十八曲》之一,属乐府《鼓吹曲辞》。

《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认为当与《有所思》合为一篇。《有所思》是考虑决裂,《上邪》则是打定主意后做出更坚定的誓言。《乐府诗鉴赏辞典》认为两者相互独立。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 ,“相知”即相亲相爱。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 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一个“欲” 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群山消失不见,除非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寒冬雷声翻滚,除非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出自:汉朝无名氏《乐府诗集》。

创作背景:

《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

扩展资料

鉴赏:

文人词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相反,在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来表现她们对于幸福爱情的无所顾忌的追求。

这首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北方姑娘向其倾心相爱的男子表述爱情。

由于这位姑娘表爱的方式特别出奇,表爱的誓词特别热烈,致使千载之下,这位姑娘的神情声口仍能活脱脱地从纸上传达出来,令人身临其境。

-上邪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上邪》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女主人公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上邪》情感真挚,气势豪放,表达欲突破封建礼教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被誉为“短章中神品”。这首诗采用杂言体,从二言到六言,错落相间,显得活泼奔放。用语朴实,口语色彩浓厚。《上邪》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申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是一首用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爱情篇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01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