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汉字资料

我爱你汉字资料,第1张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歇后语: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题(蹄)难出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苍蝇飞进牛眼里 -- 找累(泪)吃

豆渣贴门神 -- 不沾(粘)

豆箕柴着火 -- 着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数(荤素)

豆腐乳做菜 -- 哪还用言(盐)

两口子锄地 -- 不顾(雇)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 -- 想(响)到一块来了

旱魅拜夜叉 -- 尽(精)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谜语:

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 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 用

四个山字山靠山, 四个川字川套川, 四个口字口对口, 四个十字颠倒颠。 田

头是一,腰是一, 尾是一,其实不是一。 三 说起旧社会,两眼泪淋淋, 我家十口人,只有草盖身。 苦

一个大,一个小, 一个跑,一个跳, 一个吸血,一个吃草。 骚 千字不象千,八字排两边, 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 魏

守徐州失去大半, 战吕布打掉巾冠, 骂候成盗去花马, 恨董卓有心无肝。 德 说它小,能代表一国, 说它大,填不满麻雀肚皮。 米

一点一横长,一甩去南阳, 南阳两棵树,长在石头上。 磨 遇水立成河,同伴就称哥, 头顶大得奇,傍人又如何。 可

某字生来横,老是躺着困, 若要问本事,样样是头名。 一 一堵大围墙,墙外水汪汪, 水从左边来,冲走右边墙。 汇

中字加横不加点,莫做申字猜; 若做申字猜,不是真肚才。 神 去头是字,去尾是字, 去头去尾还是字。 申

上八是倒八,下八是正八, 十字当中架,人人需要它。 米 两个动物并排站, 一个游泳,一个吃草。 鲜

上头在水里,下头在天空, 要问家在哪,老家在山东。 鲁 一座石灰山,出产各种炭, 石墨、金钢石,也是它生产。 碳

十个哥哥,体重真轻, 重一千倍,才一公斤。 克 有耳能听到,有口能请教, 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烦恼。 门

外面会说话,里面飘雪花, 里外合起来,大家爱着它。 图 木字加一笔,猜对是稀奇, 本未木术禾,一个也不是。 札

范濂

范濂,云南蒙化(今巍山)人。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研究生院。1949年获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农学院家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建国后,历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河南农学院教授、副院长,河南省第五至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河南省委第六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第三届理事,河南省农学会第二届会长。长期从事小麦育种和生物统计的研究。主持育成小麦优良品种豫麦一号、三号、九号,在黄河以南繁殖推广。著有《培育作物新品种的田间试验方法》、《农业试验统计方法》。

中文名:范濂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

出生日期:1919年

逝世日期:2016年5月1日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

主要成就:主持育成小麦优良品种,在黄河以南繁殖推广。

代表作品:著有《培育作物新品种的田间试验方法》、《农业试验统计方法》。

籍贯:云南蒙化(今巍山)

人物简介

范濂,男,1919年生于广东,云南巍山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经系。1942年年考取浙江大学研究生,1944年获硕士学位。1944年四川农业公司技术室组长。1947年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不久转入依阿华大学学习。1949年获硕士学位回国。1950年东北工业会计统计专科学校副教授、统计系主任。1954年大连工学院副教授。1956年河南农学院农学系副教授、图书馆副馆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院长。1979年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兼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1981年12月至1998年1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八届河南省委主委,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农学会第二至三届理事会会长。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5月1日11点22分在郑州逝世,享年97岁。

范濂教授喜迎九十寿诞

2009年6月6日,是原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科协副主席、我校著名小麦专家范濂教授九十寿诞暨设立“范濂奖学金”仪式在郑州举行。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怀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河南省委主委储亚平,担任过省级领导职务的王明义、张世军、刘广祥、秦科才、胡悌云、刘玉洁、张世英、胡廷积,全体校领导到会祝贺。庆典活动由校党委书记程传兴主持。

程传兴向参加庆典活动的嘉宾介绍了范老从教50余载的坎坷经历。他说,范老是享誉海内外的小麦遗传育种家,是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一直奋战在科研创新的第一线,6天前,范老还不顾高温,深入田间地头,查看优良小麦品种的生产情况。范老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言传身教、培育英才50余载,桃李满天下。范老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河南省第五届至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民盟河南省委主委、民盟中央常委,河南省农学会会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对我省民主法治建设、农业科技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校长张琼向范老90寿辰表示热烈的祝贺。她说,范老把自己的美好年华和聪明才智奉献给了祖国科技教育事业。正是因为有范老等老一辈杰出科学家,我们这所百年老校愈发显得历史厚重。范老90年来人生旅程所折射的爱国强国的赤诚情感,所体现的精神,所蕴含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近日,我校部分海内外校友发起成立范濂奖学金,由河南农业大学校友会管理,用于奖励有志钻研农业科技的优秀学子,准备在学校百年校庆时隆重颁发。学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新一代农大人一定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埋头苦干,锐意进取,把河南农业大学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小麦9023的选育者许为钢、矮抗58的选育者茹振刚等省内小麦育种专家向范老献上了他们选育的优秀小麦品种。九名小朋友为范老唱响了生日歌,送上了九层宝塔生日蛋糕。

储亚平在致辞中说,范濂教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是著名的农学专家和我省重要的社会活动家。我们要学习范老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科学发展,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范老始终与中国***真诚合作、肝胆相照的坚定信念;学习范老努力工作、奋斗不息的可敬精神和优秀品质,激励大家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敬业奉献,在本职岗位上做出好成绩,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原崛起贡献智慧和力量。

范濂教授在典礼上致辞。他激动地说,自己生于乱世,长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而立之年迎来了中国***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好时代。在河南工作生活了50多年的他,见证了河南快速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他表示,将尽自己所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为农学教育和农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儿童抽动症就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多发于儿童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具体的病因还没有明确说法,患儿主要表现为眨眼、耸肩、斜视等等,会不自主的抽动,在紧张、焦虑等状态下症状会加重的。

    抽动症的表现:

    1、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当这些部位的肌肉收缩抽动时就会发出声音,简单的如“喔、噢、啊”等,也可表现为清嗓、咳嗽、吸鼻、吐痰、犬吠等声音;复杂发声性抽动由有意义的单词、词组或句子组成,表现为与环境不符的不由自主地重复无意义的词句或无缘无故地骂人,这是少数抽动症患者的首发症状。

    2、运动性抽动: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表现出来频繁眨眼、蹙额、厥嘴、缩鼻、伸舌、张口、摇头、点头、伸脖、耸肩、挺胸等动作。随着病情进展,表现形式会由简单地抽动发展为复杂抽动,由单一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发展成两者兼有,发生频率也增加。

3、抽动-发声综合征: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或多发性抽动。有研究表明,抽动症至少有30%患者出现秽语症。严重患者还会出现模仿动作、模仿和重复语言、强迫动作或猥亵行为。

孟津宁一峰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计算机专家,他于1961年出生于河南省孟津县。在他小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数学和计算机的极大兴趣,这让他在学业上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他在1982年获得了河南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学士学位,之后又在1985年获得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硕士学位。他在学习期间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学习成绩,被认为是学院的明珠和未来的科学家。

之后,孟津宁一峰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先后在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多所知名学府任职,成为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翘楚。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分布式系统、数据存储和管理、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在这些领域中,他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和突破。

除了在学术界的成就,孟津宁一峰还是中国计算机产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曾经担任过多家知名企业的技术顾问和高管,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战略指导。他还是多个国际标准组织的成员,为他们制定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孟津宁一峰作为一名科学家和企业家,在计算机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贡献不仅是在学术领域,还在产业界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中。他的成功经历和精神鼓舞着无数的年轻人,成为他们学习和追求的目标。

这种病,并非专家就专!往往一线的医生更有经验。除非专家自身有过切身体会,那才是真正的专家。一切理论的知识并不管用,全靠药物来缓解。医生用药有经验了,你遇到了,且有医德,恭喜你,你的病可以控制缓解了

那女的叫辛唐米那,以前就是不出名的网络作家,很烂的一个人,最近靠着贵州卫视的《人生》上说爹妈娘才红了的,基本上和芙蓉姐姐是一样的人,作为一个作家,她只是体现她语言的犀利,却没有文学上修养,总之这样的人就是垃圾。别看《人生》,那就是档垃圾节目,本来讲的事情就很气人,有了辛唐米那这类人就更让人生气了。

学院书记:不磕头没关系,关键是感恩

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武东晓说:“为父母磕头只是感恩父母的一个活动形式,学生也可以不磕头,鞠躬也行。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武东晓认为,不能说磕头属于封建迷信,它是中华民族古老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并不是故意难为学生,而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民俗专家:没必要恢复这种传统礼节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夏挽群说:“我认为没必要非得把这种传统恢复。”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传统也有不同的理解。对父母表达自己的孝心是一种传统美德,但是方式可以自己选择。

当然,夏挽群还认为,磕头绝对不是落后的礼节,它是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最尊重、最能表达崇拜之情的礼仪。

礼仪专家:磕头是感恩的最高礼节

郑州大学礼仪专家薛建红说:“磕头是中华民族感恩的最高礼节。传统需要代代传承。”薛建红认为,有些特定的礼仪在特定节日出现,比如平常与同事见面,大家只是握手,到过年这一天就应该行抱拳礼了。

薛建红认为,磕头并不只属于春节,磕头下跪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表达,不是为某个节日而磕。

对父母感恩非得磕头吗?

磕头、跪拜等专制社会里的礼仪实质上意味着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并不陌生。实际上,磕头并不和感恩情绪的深浅简单对应,磕头、跪拜等繁文缛节,是封建纲常伦理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以漠视和牺牲个体的权利、尊严为代价,被动地服从家国一体化的等级社会。其背后的道德规范,早已被现代文明抛弃了。

在越来越文明进步的当今社会,在弘扬先进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仍有人将情感表达的神圣感、肃穆感寄托于彼立我伏、彼尊我匐的磕头上,着实让人感叹。这种违背现代文明的礼仪,将把本应是自然、淳朴、融洽、和谐的亲情关系导向何方?它究竟是倡导孝道,还是把孝道庸俗化?

感恩教育也需要“走形式”

对于高校大力开展感恩教育,社会一向持赞赏态度。但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所布置的“磕头作业”却引发了诸多质疑之声。

有一种担忧似乎很有道理——孝敬父母应该,但绝对不能让磕头这种包含着“臣服”意味的“腐朽礼仪”死灰复燃。然而,民俗中节日里的“磕头之礼”与“腐朽礼仪”是不能划上等号的,数千年传承下来的民俗,由于时代文化的浸染,早已脱离了“腐朽”的本意,给父母长辈磕头拜年,是尊敬的表现,与“臣服”无关。

还有人认为,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磕一千个头也毫无价值;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也没必要非得磕头。诚然如此,但换个角度看,如果学生有一颗感激父母辛勤养育、供养读书的心,春节里按照传统民俗,给父母磕一个头、鞠一个躬,又有何不可?事实上,在很多农村地区,即便是学校不布置“磕头作业”,学生给父母拜年磕头也不是稀罕事;而在城市,子女向父母鞠躬问声春节好,更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

感恩教育也需要“走形式”。检验学校感恩教育的成果,让课堂上、书本中的感恩教育在实践中提升效果,必须要依托某些形式来完成。在我看来,给学生布置一个“磕头作业”,与要求学生回家帮父母干家务一样,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让学校感恩教育付诸实践的形式。

文化价值颇像饺子

2500多年前孔夫子说过一句话: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内容比形式更重要。有心才最重要。就像学生们说:“我经常给父母打电话,春节回家也会帮妈妈做家务,这比磕头实际多了。”两相比较,谁的做法更符合圣人的教导,更符合传统文化的精髓,似乎不言而喻。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还有专家说这磕头是民俗,民俗应该保留下来。这话听上去有道理,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尽管我们不太情愿,可文化符号的演进与变化,却从来没有因为人们的良好意愿而停止。比如我们背古诗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还有吗?现在换成对联了吧。屠苏是什么?您现在还知道吗?这都是民俗呀,现在都变了,影响我们做中国人了吗?你非要把对联再改回桃符?这多浪费木材,多不环保呀。

所以这文化的价值颇有点像咱们中国人吃的饺子。饺子不光是口感鲜美寓意吉祥,更重要的是它主副食搭配合理营养均衡,他是既有科学又有文化,这才是它经久不衰、享誉中外的原因所在呀。这磕头、鞠躬,乃至其他,不正如三鲜馅与牛肉馅,只要味美营养,又为什么不能由人选择呢?

磕头式感恩:愚孝文化的程序裹尸布

这道被某些教育工作者言之凿凿的“感恩”作业题,无疑是人们视野所及最标新立异、匪夷所思的一次校园行为动议。表面看来,它的决策驱动源直指亲情感恩、孝悌倡行等重要的人伦主旨,可由于其所圈定的情感和行为表达方式、手段的“复古”与不寻常,而必定引发仪礼乃至文化合理性层面的强烈质疑。事实上,此类行为动议已不是第一次高调呈现于公众视野。许多读者可能还记得,在2006年春节前夕,河南某民俗学者曾发布《保卫春节宣言》一文,其中明确宣示:“晚辈在春节向长辈磕头是不为过的,是虔诚的敬意表达”。同样是在中华文化历史重地的中州大地,“磕头”议题被一再论及,并迅速由个人宣示上升到了学子行为作业题(某种程度上的行为硬约束),其在大众世俗层面的生命力之顽强是令人惊异的。

稍谙传统历史文化的人都知道,以磕头、跪拜为代表的故旧行为符号实质上意味着什么,它绝不仅仅只是虔诚、敬意、感恩等情绪外溢化的肢体语言表达,更不可就此与虔诚、感恩情绪的深度、浓度、厚度简单对应论;这就如同,曾在历史上流布千载的三叩九拜“至尊大礼”,绝不必然意味至高至诚至贵的情感对应关系的存在一样。恰恰相反,以磕头、跪拜为代表的繁文缛节的源起与存在,只不过是很无奈、很不幸地充当了封建纲常伦理文化的仪礼婢女而已,它是以漠视和牺牲个体的人格、权利尊严,以被动服从家国一体化、父家长制的等级社会架构为代价的。甚至可以说,它所遵从的一些仪礼要义,早已如同形式极端、悖谬的庸孝、愚孝文化的程序裹尸布,被现代历史文明的进步与理性浪潮所坚决摒弃与埋葬了。

很难想象,距首先倡言废除见长辈磕头、跪拜等繁文缛节的康有为时代已一百多年,距明文昭示并彻底摒绝这些封建陈规陋习的民国也已近一个世纪的今天,仍有人将情感与道德的仪礼“神圣感”、程序感、肃穆感寄望于彼立我伏、彼尊我匐的磕头表达上,着实让人无语而叹。问题是,这种悖逆现代文明方向大潮的肢体尊卑主义、形式主义陷阱,将把本应自然、淳朴、融洽、和谐的血脉亲情关系导向何方?它究竟是践行孝悌还是将亲情孝道作片面性阐释,并将其“僵尸化”、愚化、庸俗化?面对一辈匍匐一辈、一代匍匐一代的磕头式感恩,在怪诞的程序主义“快感”中煎熬的长者,是否还需滑稽地呼应一句:“孩子,你跪安吧!”

喻意

对信仰和长辈的一种尊敬之情的表现方式

国内外看法

现代人以为社会的进步就要摒弃旧的礼仪,然而他们却忘记了,虽然磕头只是一种形式,但他代表了一个人,就好比基督徒的祷告。国外对中国的这种礼仪也抱有极大的尊敬,而在大陆却被无知者嘲笑,就好像当端午节被别人注册才想起保护,说是你的。  在中国现代很少人能说上三代以上的长者的姓名,就更不要说感恩和怀念了,他们的记忆只有钱,而在国外他们会津津乐道于他们的家族事迹,并引用为傲,所谓的专家之言只是一种为自己无礼行为的开脱,丑陋和虚伪的礼仪并不是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而是心的麻木,以及让愚蠢表现的更肆无忌惮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38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