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该做怎样一个妈妈才是好妈妈

生活中该做怎样一个妈妈才是好妈妈,第1张

生活中该做怎样一个妈妈才是好妈妈

要做一个好妈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和学习,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重在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成为孩子健康生活和成长的导师。能让孩子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成才,成为造福家庭、有益于社会的人,就是一位好妈妈!

在此,为您提供一个学习典范,但不能照搬,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教育的方式要因人而宜。

李振霞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她有四个孩子,而今,这四个孩子分别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中国清华大学这四所世界名校的博士、博士后。这个家庭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个“家庭博士群”,李振霞被称为“中国最成功的母亲”。那么她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成功母亲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她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五点:

1、给孩子创设一个温暖、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

2、让孩子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3、培养孩子强壮的体魄和独立的精神;

4、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建立自信心;

5、孩子犯了错误在“谈话小屋”中单独交谈,不在饭桌上批评孩子,不在客人面前批评孩子,不在全家人面前批评孩子,不在孩子情绪不好时批评孩子。

李振霞的教育艺术,其核心意义我总结为:呵护,环境,唤醒,生成。

呵护——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的生命的良好基因要素如创造性之求知欲、问题意识等与生俱来,应当说每个孩子都有,但又是很脆弱的,如同种子,首先需要的是呵护,不要令其霉变、溃烂,以保证它能正常萌生。教育的双刃剑效应,培养人发展人的同时,有时也在扼杀人,而扼杀的往往就是创造性。因此教育孩子首先要学会呵护。

环境——人为其人,首先具有社会化或人文化生长机制,但这些不会纯自然地生长或自然生长的效率是不高的。教授、训练、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里,良好的土壤,适宜的空气与阳光,加上科学地培植,才有利于生命的生长。因此给孩子创设一个温暖、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特别重要。

唤醒——与生俱来的人的主体性往往是沉睡的,需要唤醒。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人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因素的启用,便是实现了主体精神的觉醒。所以李振霞特别重视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建立自信心。

生成——李振霞特别重视的是孩子主体的自我生成,自主发展,无论知识技能学习的自主建构,还是品性养成的自我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而且,生成是具有历史性的,动态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可见:呵护、环境、唤醒与生成伴随生命生长的全过程,这几层要义既是层层递进的,也是并列共生的。李振霞营造了一个适宜孩子生命生长的环境:氛围放松,关系和谐,心灵自由,对话,合作……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主体得以凸现,能成为博士家庭,就容易理解了。亲爱的父母们,你能成为又一个“李振霞”吗?我想会的!

怎样做才是个好妈妈?

绝对是个大的话题,也是值得很多父母去探讨的问题。 首先,妈妈这个称呼是一种社会角色,是作为子女的母亲。先要知道这个社会角色所需要承受的社会责任。 其次,知道了这个角色的责任后,要用适当的,子女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责任。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过程比结果重要,比如,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为了子女好,但是他不接受你用的那种方式去表达,然后整个过程大家都不开心,那么就算结果对他再有好处,都已经失去的意义。学习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是需要技巧的,这个需要多看点家庭教育的书籍,很有帮助的。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子女小时候是人格心理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且很多他的观点都是从这个时候形成的,然后以后就变成他的性格,从而影响他的一辈子。他的这些观点和价值观形成的依据,基本上来源于身边的长辈,尤其是父母。所以你们在做一个决定的时候的选择,可能也是他以后的选择方向。因为他们已经在默默的学习你们的方式。 所以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来教育和领导子女,往好的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另外一个方面,很多父母喜欢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叫子女不要说谎,而自己却经常说“善意谎言”,经常让孩子要勤快,但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又很懒惰。经常对孩子有很多要求,自己却都做不到。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很为难的,他们会很困惑,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些矛盾。当然最后他们还是会学习看见的,而不是学习听见的,就是他们会学习父母所做的不好的做法。这个问题每个父母都要注意!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记住以身作则!

什么样的妈妈才是好妈妈

理解孩子、能耐心与孩子沟通、能够正确引导孩子的妈妈

全职妈妈 VS 在职妈妈 哪个才是好妈妈

好妈妈不能从全职在职来衡量,而要从对家庭的付出,责任感,对支夫的关照,对子女的养育等方方面面进行权衡。

为什么60分妈妈才是好妈妈

深度心理学告诉你 60分的妈妈才是好妈妈

心理治疗室里,高大威猛的男人一言不发,突然他揪住医生把他按到视窗要把他扔下去,医生冷静地盯着他眼睛一字一字地说:我不是那个小时候打你的爸爸,我是医生。男人停顿迟疑了,他慢慢放开医生,坐回到位置上……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在治疗室里发生的关系模式,就是过去的重现,可以在童年找到根源。

上周,著名精神分析学专家曾奇峰在杭州润本心理咨询中心主讲了深度心理学课程。以实际案例阐述深度心理学(即精神分析)的理论精髓,以实际案例呈现深度心理学治疗的基本操作技术和过程。

我们撷取了曾奇峰本次讲解的深度心理学领域里较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呈现给广大读者。正如他所说的,每个人特别是为人父母者,都应该了解一些深度心理学的知识,才能知道怎样的亲子关系才是健康的,知道怎样培养出人格健康的人。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缺失的部分,每一个成年人都要补课。

精神分析(即深度心理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治疗体系。精神分析学的核心理论就是: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或者她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跟其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也就是说,现在你是如何对待你的伴侣、朋友,乃至周围的人,就是童年时与你父母或养育者关系的重现。

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就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机制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是不成熟的、脆弱的。了解精神分析或者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使这些措施变得成熟与坚固。

关于教育孩子,你应该知道的

60分的妈妈才是好妈妈一个孩子自己爬到桌上下不来,开始哭泣。如果他哭到声嘶力竭妈妈还不来,这是“坏妈妈”。如果哭到焦虑,但未到顶点,妈妈来了抱他下来,这是“60分妈妈”。如果孩子一哭,妈妈就把他抱下来,那就是“完美妈妈”。生活中有很多完美妈妈,她们会时刻监视著孩子,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高度控制。完美妈妈无法忍受孩子把衣服弄脏或不小心摔跤,不允许孩子出错,不能忍受孩子的不完美。

从深度心理学看,在完美妈妈的潜意识里,孩子的不完美会导致母亲的全能感受挫而感到焦虑。这样的妈妈的控制行为会导致孩子的无能甚至心理、人格障碍。

父母应将孩子“温柔推开”在心理学意义上,心灵的成长意味着孩子跟父母的空间距离在扯远,孩子的人格成长得越好,他们越是有能力远走高飞成就事业。但是,很多父母会混淆这两种分离,做出妨碍孩子心理成长的事。

深层心理学有一个说法,叫做“温柔一推”,意思是,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有意识“温和地把孩子从身边赶走”,以便孩子更好成长。每个孩子心理都有独立和依赖两种愿望的冲突,父母应该更多支援孩子成长的那一方,因为独立的方向就是成长的方向。

分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和幸福。健康成长的孩子,是成功与家庭分离的孩子,这样孩子的特点和外在表现是:内心和谐,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发展自己潜能的倾向,富有创造性,独立自主,能够享受生活,有更高的现实成就。

过度上网的孩子即所谓的“网瘾”,是孩子在现实层面攻击性被压抑的结果,因此转向虚拟世界。孩子在家庭中缺乏自由和自主权,内心的攻击力一直向内压抑,最终崩溃而导致行为失控,自制力失控,情感失控。所以心理医生对于过度上网孩子干预的重点不在孩子身上,而应该在家庭关系上。

溺爱不是爱,是控制父母用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比如一个孩子往前爬著,要去拿一个玩具,母亲立刻就帮他拿过来递给他。其实就是在潜意识里告诉孩子,你是没有能力的,你只能依靠我,你永远离不开我。从小就一直这样的教育,长大后,孩子的潜意识就会是自己是没有能力的,永远需要依靠他人。

妈妈的潜意识一个女孩从小缺少关爱,因为她的妈妈工作很忙常常没空来学校看她。在这个女孩长大也当了妈妈后,也把孩子放在外婆家,往往一周才会去看一次。以深度心理学视角可以看到这个女孩这么做的深层原因,是因为所有母亲在潜意识里都想把孩子制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

哮喘是妈妈导致的幼儿与母亲的关系过于紧密,容易患哮喘。这是因为母亲对于幼儿的照顾让幼儿在潜意识中感到“窒息”,无法呼吸,这样的幼儿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因此很多哮喘的孩子应该做心理治疗。

叛逆期根据深度心理学,孩子的叛逆期的说法是不对的。其实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还想以以前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潜意识中并不期待孩子长大,怕孩子长大后就离开自己。如果孩子不反抗,不表现出叛逆,那才是糟糕的事。

父母的焦虑父母严格管教孩子学习,这其实是父母把对未来的焦虑和不确定,传递给孩子。只有看到孩子在学习,才能减轻他们自己的焦虑。而一个除了学习外,什么都不让干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惧怕异性,不敢追求女孩子。爱被压抑在潜意识,意识层面则表现为恨和疏离。

专家名片——曾奇峰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办人,首任武汉中德心理医院院长;德中心理治疗院委员和中方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副组长,中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委员会精神分析学组秘书长,杭州润本心理文化集团首席心理督导师。

用深度心理学来认识自己和他人

●爱和恨就是硬币的两面,你恨一个人是因为你爱他;你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没有的;你讨厌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有的东西;你经常在别人面前批评某人,其实潜意识中是想接近他。

●如果你觉得世界充满爱,生活很美好,那是因为你自己内心充满爱和美好。如果有人对你说周围的人都对他不好,是因为他内心有对别人的敌意。经过心理防御机制的“化妆”,投射成是别人在恨他并且攻击他。这种人内心的“自我评价”较低,因此自我防御机制过强,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当你想到一个人,只有喜悦的感觉,那并不是爱。因为当你爱上一个人,想念他而他不在身边的时候,会产生抑郁的内心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的当下都被记忆或者幻想污染了。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高度控制自己的伴侣以及身边人,这种人往往是从小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紧张环境中长大的。潜意识中,他要保持对过去的忠诚,不能“背叛”过去。当他将这种状态传递给别人,就会让他和身边人都缺乏幸福感,这就是过去对现在的“污染”。

●有的人在人群中能谈笑风生,用快乐和愉悦感染大家,让人感到很有趣,这表示他的潜意识里没有压抑自己。若他是一个很无趣、拘谨的人,很有可能他从小的生长环境是压抑的。

●在没有宗教传统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突然信仰宗教,是早年创伤的延迟性反应。但是相反,如果在有宗教传统的家族中长大的孩子,身心会很健康,而且还比别的孩子更纯净,更舒服。

●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哪怕是被深埋被压抑的。爱过的会寻求再爱,恨过的会寻求再恨,被虐待过的会寻求再被虐待。如果实在被压抑得太深,人体就会以疾病的方式来表达。心因性疾病,如胃溃疡、神经性皮炎、口腔溃疡,还有一切没有原因的疼痛,都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完美主义者是因为无法容忍自己的瑕疵,把坏的部分投射给别人,于是就可以指责别人了。

●每个人都只对心中有的东西敏感。如对金钱吝啬的人,会对别人“小气”很敏感。

●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是很倒霉的,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那别人也会认为他是倒霉的。所以一个老师面对一个认为自己很差劲的学生,怎么能被他教会呢?老师要坚定地认为他是好孩子有优秀的一面,那才能帮助他提高。否则老师就变成被“教会”的学生了。

●安慰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我陪你一起哭”,这是“共情”。人类最高级别的安慰,就是理解别人的痛苦,并陪伴他。

首席妈妈,什么样的妈妈才是一个好妈妈?

但妈妈的饮食可以关注孩子的,健康学习生活,我感情上面了,各种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怎样才是一位好妈妈?

首先你要爱你的孩子!

然后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知道你的小孩喜欢吃什么,玩什么,认真去教他,让他从小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懂得事非道理!

从小多讲些道理告诉他,在他任性的时候尽量采用讲道理的方式,不要太溺爱他了!

同时,你要尊重你的孩子,不要觉得你觉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就让他按照你的步伐走路,如果你的小孩有哪方面的天赋,不要埋没他,尽量培养他!

总之当一个好妈妈不是那么容易的,等你真成了妈妈,很多事情你都会慢慢体会的,不需要我们这些旁观者多说的,祝你成为一个好妈妈!加油!

职场妈妈怎样做好一个好妈妈

一封歪歪扭扭的信

我想整容,找个男朋友养,不上班住大房子

“急切地开启,一看,都要崩溃了,差点气晕过去,又怨自己没有管好孩子。”

最近,桑梓收到一封女儿写给她的信。

女儿只有8岁,读小学二年级,撕下作文本里的一页纸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信是用铅笔写的,字迹稚嫩、歪歪扭扭,有两个错别字,有一个片语写颠倒了,落下一个标点符号,不会的字还用拼音代替。

就是这样一封信,开启来,里面的内容却让桑梓吓了一跳——

“亲爱的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了(,)求求你,王×她们说我长得丑,又是生女(女生),还说没得男同学给我买吃的,还说我以后只有去查(擦)皮xié,妈妈我想去正(整)容当明星了,找个男朋友养,不上班住大房子。女儿:××”

桑梓收到女儿的信,是几个星期前的星期三。那天,老公出差了,8岁女儿又一直是爷爷奶奶在带,下了班,桑梓就去爷爷奶奶家吃饭,一来自己一个人懒得做饭,二来看看女儿。

桑梓一进门,奶奶就交给她这封信,“我很惊喜哦,心想囡囡也晓得写信了,长大了呀,肯定是爸爸妈妈经常不在身边,她有很多话要跟我们说。我很好奇,急切地开启,一看,都要崩溃了,差点气晕过去,又怨自己没有管好孩子,真没想到囡囡写给我的第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些。”

一个职场妈妈的反思

工作真的是忙得顾不上孩子?

“周一到周五把她丢给爷爷奶奶,周末又把她丢给各种兴趣班,陪伴她、帮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时间少之又少。”

桑梓说,她当时忍着没有发作,心里头非常乱,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话、做出什么反应,吃过饭,亲了亲女儿就赶紧回自己家了。路上,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说了女儿的事,结果老公比她更生气,还在电话里埋怨她不亲自带孩子。

“当晚,我没有睡着,是不是我只顾着忙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周一到周五把她丢给爷爷奶奶,周末又把她丢给各种兴趣班,陪伴她、帮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时间少之又少……可是,我也很委屈呀,我在外贸公司上班,她爸爸是建筑设计师,平时我们都很忙,哪有功夫带孩子?如果带孩子,肯定要牵扯工作精力。”桑梓说,第二天上班的路上,她一直默默流泪,不知道该在带孩子和忙工作之间做怎样的取舍。

怎样做好一个好妈妈

做一位好妈妈还是比较困难的,看过去还是现在优秀的女性没有自称为“好妈妈”, 自己不光要知道很多的专业知识还得用心才行, 其实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妈妈就很了不起了。 祝福你

求采纳

怎样才算是一个好妈妈

你在他心目中是好母亲是多年以后他对你的看法,而不是现在你的目标岁月的沉淀,你对他的好他回忆起来就会说你好了千万别惯着他,他现在说你是个好妈妈或许只是因为你又为他买了他想要的无聊的东西,多年以后他就会说为什么当初为什么你那么惯他放任他就这样

结婚不只谈彩礼,还要看这几件事情。

婚前双方要确定的事项:

一、基础建设:1、房、车、装修预算是多少谁来买如果共同出资,比例是多少,怎么还款2、彩礼、嫁妆当地习俗是多少,父母什么想法最终是给父母还是作为小家庭的启动资金3、个人债务,婚前是否负债,还剩多少没还4、 生宝宝基金需要提前储蓄多少5、谁管钱谁来理财,还是各管各的6、家庭支出两个人怎么分担,有哪些是固定支出比如水电费、房车贷、柴米油盐。7、 婚礼怎么办在哪办,办几场,费用如何分担8、存钱、理财,每个月存多少,有多少可以拿来投资9、旅行、买东西、大小节日庆祝每年拿多少钱用于家庭消遣10、人际关系,孝敬父母、过年给小孩红包,花什么钱需要双方共同商量决定还是不希望对方过多干涉。

二、家庭人际关系:1、双方父母的关系,婚后是否要跟父母一起住长住还是短住2、过年过节去谁家拜年意见如何分配在男方还是各回各家哪些事是你坚决不希望父母过多干涉的哪些事是可以适当听取他们意见的3、对方家庭是否有负担,是否还有其他兄弟姐妹需要接济或抚养父母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有退休金是否需要对老人提供财力、精力上的支持

三、生活分工、育儿:1、家里大事谁说了算,小事谁说了算谁主外谁主内家务活怎么分工2、婚后啥时候要宝宝,孩子随谁姓会重男轻女吗生了孩子谁来带父母是否会帮带每次孕检谁陪同去月子怎么坐3、如何应对因生育导致的失业或收入降低问题,什么时候重返职场还是做全职妈妈4、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未来的教育规划教育基金的储备等。

四、赡养老人、事业规划:1、父母养老方式有哪些多长时间回家看老人一次老人要来小家短住,怎么安排和处理矛盾2、如果父母生病了,要怎么应对是接到身边照料,还是雇护工或养老院3 怎么平衡家庭和事业考虑双方对家庭的陪伴时间、收入水平、账务稳定性等。如果一方失去工作没收入,如何应对如果一方换城市工作,如何应对4、如果一方要拼事业,另一方是否愿意妥协和牺牲支持对方妥协到哪一步未来定居在哪儿

五、双方不能接受的点:1、是否会翻对方手机是否会养宠物是否会经常应酬频率多少2、与异性朋友交往的边界是什么重要节日怎么过比如结婚纪念日、生日等。3、吵架的时候怎么处理谁有理听谁的还是一方忍让另一方不许人身攻击和辱骂父母!底线是什么对方踩了哪些底线会离婚

爸爸抱着宁宁上楼以后,小家伙看见餐桌上面的鸡蛋了,就说蛋蛋,然后要过去吃。爸爸说,爸爸先给宁宁洗手,然后再吃鸡蛋。爸爸到卧室给宁宁脱掉短裤,想顺便给宁宁把尿呢,爸爸给宁宁洗手以后,要给宁宁把尿,宁宁拒绝了,爸爸把宁宁放在地上,让宁宁去吃饭,小家伙要爸爸抱着,爸爸抱着宁宁到餐桌边上以后,小家伙却不吃了,在爸爸怀里打挺,估计是宁宁嫌爸爸给吃晚了。好不容易让宁宁开始吃了,小家伙吃着吃着就把鸡蛋吐出来了,爸爸生气了,抱起宁宁,打了宁宁的屁股,爸爸使劲的打了三巴掌,宁宁在爸爸怀里大哭起来,爸爸感觉右掌有一丁点儿的麻木,爸爸抱着宁宁,小家伙在爸爸怀里大哭,爸爸开始后悔了,爸爸怎么又打宁宁了呢?姥姥在旁边说,该打,爸爸就有点不高兴了,抱着宁宁回卧室了。姥爷跟着爸爸进去了,在后面给宁宁讲道理,宁宁就更委屈了,哭得更厉害了,姥爷要抱着宁宁,刚刚抱过去,宁宁就伸手找爸爸,爸爸好惭愧呀,爸爸打了宁宁,宁宁还是要找爸爸,爸爸心疼了。爸爸抱着宁宁回到客厅,姥爷也跟着过来了,爸爸和姥爷说,不要理宁宁了,待会就好了。

姥姥知道宁宁可能是饿了,就给宁宁冲奶粉,爸爸在卧室抱着宁宁,听见声音了,就问宁宁,是否是饿了,小家伙拍着肚子,然后,宁宁又哭了。姥姥拿着奶瓶进来,爸爸要给宁宁喂奶粉,姥姥说,爸爸吃饭去吧,爸爸把宁宁给姥姥了,小家伙在姥姥怀里还是要找爸爸,不让爸爸走,爸爸就在旁边陪着宁宁。姥姥抱着宁宁跟着爸爸出来,在沙发上面喂宁宁喝奶粉,爸爸吃早饭。宁宁喝完以后,因为奶粉不够,宁宁又哭了。爸爸吃饭以后,去抱着宁宁,抱着宁宁在北窗那边,宁宁要吃香蕉片,爸爸就给宁宁拿了吃。爸爸把宁宁放在窗台上面,把香蕉片吐出来一点,姥爷过来了说,不要吐呀,就顺便要把宁宁抱走,小家伙又哭了,还是找爸爸,爸爸就抱着宁宁。接着,小家伙又去拿饼干吃,姥爷说,这个饼干时间太长了,爸爸说,那就扔了吧,不要放在这里了,宁宁拿了一片,其余的都扔掉了,姥爷让宁宁给姥爷吃,姥爷就尝了一下,说,还可以,顺便要抱宁宁,宁宁又拒绝了,还是要找爸爸。爸爸抱着宁宁回到卧室,把宁宁放在蚊帐里面,小家伙把蚊帐里面的凉席和床单都拿出来,自己躺在里面,把饼干扔掉了,还是要哭闹,小家伙就起来玩小青蛙,玩的时候,自己把板子打在自己的头上了,宁宁把板子往地上扔,被爸爸拿住了,宁宁想了一下,就开始哭了,爸爸抱着宁宁起来,小家伙要去窗台,爸爸把宁宁放在窗台上面,小家伙站在那里尿尿了,宁宁尿完以后,爸爸拿着纸巾要把宁宁抱起来,给宁宁擦拭,结果,小家伙还拉屎了,正好碰在爸爸的手上,爸爸就喊姥姥来帮着爸爸收拾,爸爸抱着宁宁到座便器上面,小家伙又拉了许多呢,小家伙抬头看着爸爸,喊着爸爸,爸爸就朝宁宁笑着。宁宁拉完的时候,说,没有。爸爸让姥姥给宁宁擦屁股以后,爸爸在水盆上面给宁宁洗屁股。

待会,姥姥进来告诉爸爸,都8:30了,爸爸说,没有办法呀,姥姥就和宁宁说,外边好像有结婚的,带你去看看?宁宁就往窗台那边去,姥姥说,到客厅去看,小家伙就往外走,刚刚走到门口,马上就跑回来,要哭了,拉着爸爸的手,爸爸就抱着宁宁出去看了,到了阳台,宁宁推着晾衣服的架子,要走到窗边上去,姥姥把架子推开以后,和宁宁说,姥姥抱着宁宁进去,爸爸进不去,姥姥抱着宁宁去了,宁宁没有回头找爸爸,爸爸就离开去洗漱去了,爸爸洗漱以后,在门口穿鞋,准备要走了,爸爸没有看见宁宁,但是听见了宁宁说爸爸的声音,爸爸打开门,悄悄的走了。但是,爸爸担心,宁宁肯定会听见爸爸关门的声音的,不知道爸爸走了以后,宁宁是否会大哭呢?

有位妈妈问:

陈启凡老师:

先说结论:

下次生气,想发火前先喊一句:我现在很生气!

有些人会从孩子行为模式分析到心理健康发展,讲为什么不能发火。然而这位妈妈的困扰是,事后也很后悔,下次遇到了,可能依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讲的好像是亲子问题,其实是成人的情绪处理。

所以讲再多孩子心理是不对症的,会陷入“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怪圈。

关于情绪处理的书有很多,这里只介绍阿尔伯特·埃利斯《控制愤怒》里的方法。埃利斯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先驱,研究课题很多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人为什么会愤怒?

愤怒的源头之一是对他人潜在义务的期待。

比如经常请同事吃饭,心里期待着下次轮到他回请了,结果他没有,于是生气了。

比如朋友说好了要合租,房子找好了,他却说不租了。做人怎么可以这样子?不仅愤怒,还要找人吐槽他的人品。

具体到这位妈妈,一个人全职在家带孩子做家务,老公呢,每天十一点才回来,他就不能分担一些吗?

孩子要碰遥控器或危险物品,我叫他不要碰了,他怎么就是不听话呢?非得妈妈发火摔东西了才行?

这种期待是“作为……,遇到这种情况,他应该……”的好孩子心理在起作用。

为什么是好孩子呢?因为“我”是好孩子,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如何如何。

即便偶尔做不到,我也会感到抱歉,因为“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

换到别人身上,怎么就行不通了呢?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他们凭什么这么对我?

如果你愿意想,还可以想出很多理由来,然后义愤填膺。

破除这种愤怒,埃利斯的办法是三步:

1 、和引发愤怒的信念辩论。

我请同事吃饭,同事一定要回请吗?我觉得礼仪上应该这样,可这会不会是我生活环境的礼仪,在别的地方就不是这样?同事知道我希望他回请的期待吗,还是他明明知道就是故意不请?我在请他吃饭的时候,就把这种期待暗暗的加在了他身上,合适吗?

说到孩子,他拿遥控器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想玩,还是想要破坏?妈妈叫他放下,满足他这种需求了吗?孩子不配合,是为了惹妈妈生气吗?他想玩遥控器,绝对不可以吗?可不可以有人把遥控器当玩具?

2 、接纳别人可以不完美。

不是每个人都是“好孩子”。

同事就是小气,可他业务水平很高,我能不能接受这一点?还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希望他一定要回请,否则我们没法做朋友?

老公就是比较懒,这点可能谈恋爱时就发现了,后来为什么还是愿意跟他结婚?

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要接受对方不完美的一面。这点是最难的,因为接受了,才谈得上不会有潜在的义务期待。

3 、可以有合理的负面情绪,并且正视自己有负面情绪这一点。

很多人讲父母不能生气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是要他们成为圣人吗?

没生孩子之前抽烟喝酒拉屎放屁,生了孩子之后就不食人间烟火了?

做回人的前提条件是:该有情绪就有情绪,并且承认自己就是有情绪。

很多情绪之所以会产生破坏性,就是因为当事人没有“承认”过它。当事人都不愿意承认它,别人更加不会看到它。它只好不断升级,直到产生让人无法回避的破坏力。

比如生气,有的人会摆脸色,说话变声调,拍桌子,撞椅子,摔东西,打人……唯独不敢说一句“我生气了”!

是的,不敢。

他们害怕承认自己有情绪,这会暴露自己性格的弱点,会像是在乞求别人的关注,像是说自己的问题。

他们不能面对自己,只好诉诸外部,变成对他人的指责,或是前述破坏行为,期待让别人看到他的愤怒。

结果不好意思,别人要么看不见,要么注意力转移到他的破坏行为上,唯独没有看到他的心情。

所以希望别人看到,先要自己看到;希望避免破坏行为升级,就要让情绪清晰、直接的表达出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 说—出—来!

说完不管用怎么办?言传更要身教,语言制止不了,就行动制止;孩子犯错了,让他接受自然结果的处罚,比如砸坏玩具了就没得玩了,不会为了哄你再买个一模一样的。光在语言、情绪上升级是没有用的,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正确的,以及妈妈“生气了”会有什么后果。

当前提还是要表达清楚你的情绪。下次你先说“我现在很生气”,后面可能就用不着摔东西了。孩子也可以从妈妈身上学会几点:

生完孩子之后,要不要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

我想这是每一个女人在生完孩子,甚至是怀孕的时候就会去考虑的一个问题。

但是奶油妈妈想提醒所有女性同胞一件事,就是全职妈妈并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因为: 家底够厚,家里有钱,才是全职妈妈,没钱的只能叫家庭主妇。

所以建议大家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好先看一下你老公的工资单,以及你们家现有的存款和每个月的固定开支,在心里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全职妈妈的条件和资本。

如果你只是因为自己生了孩子,想要更好的照顾孩子,或者是因为老公的一句: 没事,我养你 ,就脑子一热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那我一定要劝你一句: 全职有风险,辞职需谨慎。

作为一名曾经在家全职带娃两年的全职妈妈,今天我只想跟你说三点,如果你也在考虑究竟要不要全职,或则是正在做全职妈妈,我希望你可以耐心的把这篇文章看完。

相信每一位妈妈,在打算辞职的时候,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白天娃醒着的时候,带着娃一起听听音乐,陪娃读读绘本,给娃做点有营养的辅食,带着娃逛逛公园。

但是真正开始全职之后, 你就会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幼稚。

现实中带娃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

早上起来自己胡乱吃点早饭,然后就开始帮孩子穿衣服,给孩子喂奶,冲奶粉,然后抓紧时间洗个脸,接下来孩子自己可以稍微玩一会,然后你开始一边打扫卫生,一边清洗收拾昨天老公脱下来的脏衣服,臭袜子,还要一边操心着孩子有没有摔着,磕着,碰着。

收拾完这些之后,开始推着孩子出门买菜,然后就是做午饭,吃完饭,还不能哄孩子睡觉,因为担心孩子吃完就睡对消化不好,所以你也不能刷碗,还要陪孩子再玩一会。

接下来,就是孩子午睡,你收拾厨房,然后你也困了, 刚想躺下睡会,发现孩子午睡醒了。

抬头一看,已经下午四点了,算了,带孩子去公园溜达会吧,然后再次准备买菜,做晚饭。

好不容易盼到老公下班,结果老公回家就躺沙发上开始玩手机。

你刚跟他提了一句:孩子奶粉就剩下半罐了。接着老公就开始一边打 游戏 ,一边抱怨: 怎么又没钱了,我上个月不是刚给你转了2000吗?你知不知道我在外面赚钱有多辛苦呀,你就不能省着点花?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现实!

所以,千万不要幻想,全职在家,女人也可以工作,带娃,生活,三者兼顾,梦想跟现实之间的差距真的挺大的,全职在家的你, 会被柴米油盐的生活琐碎搞的一地鸡毛 ,你的梦想和自尊也会随着这些鸡毛消失殆尽。

在超过90%中国的家庭中, 经济能力决定着话语权

选择全职就是放弃了自己创造经济价值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你会在家里丧失话语权。

因为当你开始 手心向上找老公要钱 的时候,你就失去了跟老公平等对话的权利。

跟老公没矛盾的时候还好,一旦出现争吵和拌嘴, 钱的问题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老公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我赚钱养你,你就应该绝对的服从我。

再加上全职在家之后,总是会想着把孩子,把这个家收拾得更好,所以,自己的时间,精力,注意力就会不自觉地全部放在家庭琐事上,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跟老公聊不到一起了。

甚至有的时候老公还会嫌弃你,你就不能选个好看点的睡衣么?你身上这件衣服都穿多少年了?

他在公司的趣事,遇到的烦恼,新谈下来的大单子,渐渐地也不愿跟你分享了, 唯一能让你们坐下来聊聊的除了孩子的学习就只剩下老人的身体了

这样的婚姻生活和状态,想要全职的你,还真的要认真思考一下看看,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一说起,全职妈妈,很多人都说自己是想要更好的照顾孩子,所以才会选择全职,那我们就来看看,孩子眼中的全职妈妈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看完这篇作文有没有感觉很扎心?

自己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为了照顾孩子牺牲了自己的梦想, 明明自己也是受过高等教育,也是具备工作能力和赚钱能力的, 只是为了照顾孩子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的,为什么到头来,却被孩子说成是没用的中年妇女?

因为在孩子的眼里,你天天在家干的都是洗衣做饭,收拾家务的活,可不就是跟保姆差不多么?

所以,究竟要不要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呢?我的意见是: 不要。

如果确实家里条件不允许,那我建议你在生完孩子的前三年,全职在家,安心陪伴孩子,三年之后,孩子上幼儿园,你再去考虑外出工作的事情。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你 不需要总是抱着愧疚的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给家里提供经济支持,也 不需要一直回忆自己在职场的高光时刻 ,认为自己全职在家,是做出了多么巨大的牺牲。

我唯一建议你要做的事情就是, 抽时间学习一些科学 育儿 知识,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理念 ,这些东西不会花费你很多时间,但是一旦你了解了,他会让你跟孩子相处起来更加和谐,作为新手妈妈,你也会不再茫然无措,在面对孩子成长问题的时候,你也能够游刃有余的去应对,你的孩子也会成长的更优秀。

我想这才是每一位女性作为妈妈最大的心愿,也是妈妈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

所以,不用再纠结要不要全职这件事情,全职不全职不重要,重要的是, 你要具备无论做出哪种选择,你都有能力有信心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勇气和能力。 同时,我也相信之前那么优秀的你,也一定能做得好带娃这件事。

重要的作用。

第一,培养孩子健全的品格。孩子不仅需要母亲的优秀品质,更需要父亲的优秀品格,尤其是男孩子。我们需要孩子们具有阳刚坚毅、辖达大度、遵纪守法、勇于挑战、敢冒风险、不怕困难挫折、不畏权威名流的意志品质。孩子在温室里长不好,唯有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茁壮成长。父亲的特点能够引导孩子实现这一点。

第二,培养孩子理性思考能力。父亲的逻辑思维能力明显高于母亲。理性思考,合乎逻辑的推断,迅速抓住问题关键,而不是感情用事,头脑发热冲动处理问题。这样才能使孩子形成冷静的理智,条理清晰的做事,始终保持不急不躁的良好第三,培养孩子良好的探索知识的学风。父亲普遍的文化教养水准、文明水准决定了他应该引导孩子探索知识的浓厚乐趣,同时给孩子学习上的启发式邦助,但决不可包办代替,逐渐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有可能,应指导孩子扩大课堂上没有的新知识面,同时与实际观察、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心态

第四,培养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中国的孩子与西方国家相比,死读书的不少,书面成绩也不错,但实际动手能力则很不理想。父亲在家庭中往往是动手能力强的一个,他往往承担了维修工的责任。应该教育孩子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在实际动手中增长才干,这样小发明小创造就很有可能诞生了。

第五,培养孩子与社会人际交往的能力。社会不需要书呆子,事业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良好的社会人际沟通能力。父亲的特点就是与社会人际交流广,应从小使孩子善于与人沟通,养成开朗的性格。西方的孩子很多课余时间当报童,既赚到了零花钱,又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可谓一举二得。

第六,培养孩子的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精神。现在的独生子女孩子,动辄被戏称为小皇帝、小公主,可见生活优越了问题也出来了。父亲应肩负起孩子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热爱劳动、珍惜财物的好品德。父亲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让孩子知道什么东西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让孩子懂得好日子是来之不易的,全靠大家艰苦奋斗才有今天。

第七,公正实施奖惩。父亲要当好法官,不袒护孩子的错误,该惩戒的就得惩戒,不能迁就。就象一棵正在生长的小树,该修剪的就该修剪,否则如何长成挺拔的大树。谁叫你的角色分工必须是严父呢?话分二边,孩子的教育主要还是表扬为主。表扬是一种正面的激励手段,我们在表扬孩子时一定要让他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会得到赞尝,同时你承诺的奖励措施一定要兑现。言必信,行必果,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让孩子牢记这里面的深刻哲理。

第八,以身作则树立表率。孩子需要成长道路上的偶象,除了母亲,父亲是首当其冲的第一人。父亲优秀,小孩崇拜,有意无意地模仿你、学习你;父亲平庸,小孩迷糊,失去人之初模仿学习的对象。为人父者,请记住:现在孩子为你而自豪,将来就有你为子女骄傲。不耕耘毋论收获。

职场妈妈VS全职妈妈,都很伟大。

做家庭主妇可以,做职场妈妈也可以,要看你们是否明白选择背后的收益与风险。

你们是否对风险有了准确的评估,并切实做了相关合理合法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发生?

你们是否给自己留好了退路以保证东山再起的资本?

大家请尽可能抛开感情因素,理性评估收益与风险,把担忧说给伴侣听,一起商量。每个阶段的婚内财产协议、分工协议、忠诚协议等等都可以签订,尽可能让它们合理合法。

不要羞于或耻于和伴侣谈这些,不要在世俗面前装清高。伴侣不切实解决你的担忧,显然你选择的风险将过高,高到你承担不起后果。

如果你选择做家庭主妇,请把孩子可以得到高质量陪伴的想法更换为:

我是否想更好陪伴孩子?

我想陪伴孩子多久?

我想怎样陪伴?

我是只享受陪伴孩子的过程,希望孩子自由成长?还是希望孩子能按照规划成长?

如果花费时间陪伴最后长成熊孩子,我是否接受挫败感,是否接受付出全打水漂?

陪伴的过程中,希望伴侣怎么支持我?

如果他下班回家当大爷,是否会破坏我陪伴孩子的心情和初衷?

我是否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

我是否能忍受伴侣的不配合?

如果不能忍受我该如何做才能恢复陪伴孩子的动力?

选择做职场妈妈,请把能让家庭经济宽裕的想法更换为:

回归职场我期望的收入是多少?

我的收入将拿出多少补贴家用,多少自己支配?

补贴家用的部分主要负责家庭开销的哪一块?

补贴家用部分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多少?

我的补贴家用和老公补贴家用部分比,谁的比例更多?

我和老公双方对收入用于家庭开销有着怎样的规划和想法?

越详细越好,只有这样,在迎接风险时,你才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不会拿孩子、家庭为借口逃避事实,不让自己陷入焦虑、不甘心、恐惧的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没有丈夫更多支持和保障的全职妈妈,会焦虑。同样没有丈夫更多支持和保障的职场妈妈,也会焦虑,大家都感到异常辛苦和劳累。前者焦虑孩子的成长问题,后者焦虑自己脱离家庭的生存问题。

但是无论家庭主妇还是职场妈妈,都很伟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466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