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大好,为何古代诗人却有“春怨”之情?

春光大好,为何古代诗人却有“春怨”之情?,第1张

春天往往是积极向上的代名词,往往能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中感受到那内在的美好与别样的触动,也并非每一篇写春景的诗都是“春怨”诗,而古代诗人的“春怨”之情往往产生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产生一种冲突的美感;二是自身情绪的影响。一、产生一种冲突的美感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蓬勃的季节,这是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公认的,当行走在无限的春光之中,会感受到那独属于春天的花红柳绿、千里莺啼,会感受到万物的欣欣向荣,能够扫去一切的老气、一切的沉郁,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人人都可以保持着进取的快乐,可以获得那不断前进的力量。

但是,诗人如果在此时写下“春怨”诗,就有一种别出心裁之感,在与其他人的快乐对比之下,如果表现出一种悲伤、幽怨的情感,就更能产生一种突显的效果,从而带来一种冲突的美感,也可以让读者惊叹于这样一种巧思,如果运用得当,就会让读者更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悲情。

二、自身情绪的影响

诗人写诗词,如果想要表达自身的幽怨与伤感,其实是无论什么事物都可以被拿来用作表现悲伤,也可以说只要处在了悲伤的情绪之中,无论看什么都会蒙上一层悲伤的滤镜。那么不论是春天、夏天、秋天或是冬天,都可以用来表达自身的情感,自身的悲伤。

那么春天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信手拈来的意象,当触景生情之时,当有所感怀之时,暮春也可以是一种缅怀的象征,初春也可也是一种徘徊的凌冽,并不是春就是十全十美,就能让每个人感受到彻底的快乐,所以,即便在春天,只要诗人的情绪到了,就会产生“春怨”之情。

春怨①

金昌绪

名句: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导读

金昌绪,临安(今浙江余杭)人,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一首,即本诗。

原诗

打起黄莺儿②,莫教枝上啼③。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④。

注释

①春怨:题一作《伊州歌》。②打起:赶走。③莫教:不让的意思。④辽西:辽河以西。

译诗

快拿竹竿将黄莺鸟打起,

莫让它叽叽喳喳地鸣啼。

啼叫声惊醒了我的好梦,

使我不能随夫去到辽西。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妇女闺中幽怨情思的小诗,在唐诗中独具特色。

诗的一、二句写一位女子拍打树枝,意在赶走树上正啼鸣的黄莺鸟。三、四句用“啼”字紧承前两句,运用顶针手法,点明赶走黄莺的原因:黄莺的啼鸣吵醒了这位女子与在辽西的丈夫团聚的美梦。

这首诗最主要的特点是构思精妙,角度新颖。诗人摄取了一位 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却反映了一个重大题材,即当时唐王朝与在东北边境的契丹等民族战争频仍,不断调兵戍边,广大人民希望早日和平,亲人团聚,过安定的生活。这样的题材,作者并没有正面去描写和表现,却巧妙地选取了一个新颖的角度,以一个闺中 在梦中与戍边的丈夫团聚却被黄莺惊醒,嗔而赶鸟的生活片断,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和哀怨情绪。这种以小见大、语短意长的写法很值得称道。

春怨古诗原文解释如下:

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屋里没有人,使人感到孤寂,没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梨花飘落满地,显得凄凄惨惨,把门关上。

作者简介

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金昌绪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此诗是写一位女子思念远征在外的丈夫之情

前两句是起铺垫作用的,借景色来衬托心情可以想象这位女子怎么思念丈夫以致嗔怒黄莺

本诗构思巧妙不正面写女子思夫而从侧面写出,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所以最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7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