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自护教育活动是以儿童的年龄特点为基础的吗

安全自护教育活动是以儿童的年龄特点为基础的吗,第1张

是的。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所以安全自护教育活动是从儿童小时候就开始培养教导儿童安全正确的行为是安全教育的第一步,当我们要教导孩子自我保护的观念时,需要考量孩子目前的发展阶段及本身特质所带来的问题,这是因为每个年龄因其发展状况所面对的问题将有不同。

6到12岁之儿童安全自我保护:这个阶段是正式学校教育的开始,因此称为学龄阶段,儿童在此阶段更为独立自主,学校老师与同学在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属于儿童自己独处或与同侪互动的时间也增加许多,懂得自我保护相形重要,由于身体发展已趋于成熟,相较于前两个发展阶段更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并且能够自主的从各种管道获取资讯,家长或老师可以运用多方资源,例如:网络游戏、戏剧、小说、**等媒材与学童互动,讨论各种情境可能发生的危险状况,有何种应变的措施,如果能再辅以角色扮演或学习单等实际演练或评核的方式,可帮助学童在实际发生危险时马上反应。

以下提供儿童自我保护原则:首先就是要求孩子尽可能的结伴同行,且不独自去人少或空旷的地方,并且应提供孩子校园与社区中的死角地图,避免其落入危险。还要提醒孩子,走在路上不要把钱、照相机等贵重物品拿在手上,避免歹徒引起抢夺的念头,由于学龄儿童的心智未达成熟,也避免让其随身携带贵重物品。平时还需要教会孩子熟悉自己上下学、甚至是去一些比较常去的路线,避免发生迷路的情形。家长平常还应该就以聊天的方式与孩子讨论,若遇到陌生人搭讪时的应对方法。最后就是可以的话,要让孩子了解当遇到危险时求救的对象有哪些,如果能与邻里保持良好的互动,共同关心孩子的安全协助看顾,更能达到保护儿童安全的目的。

以上提供孩子到了需要安全教育的重点与教导方式,让家长与照顾者参考,需要知道的是,孩子渐渐长大,虽然逐渐有能力自我保护,但毕竟不够成熟,经验与判断能力都不足,因此成人的保护仍是必要的,家长须有正确的安全观念与敏感度,方能保障儿童安全,确认环境的安全性并教导儿童自我保护的方法,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即能因为应变得宜,而避免严重伤害的发生。

《自我保护》 nktd

近年来,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而且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识所造成的 。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尤为重要。

“缺乏安全感”,这是现时人们对于日益复杂、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的一种真切感受。同时,由于现在农村的家庭基本也只有一两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人身安全感到更加忧虑。有的孩子读小学五六年级了,上学放学家长还要亲自接送。有的孩子回家后不准独自出外与小朋友玩,只能关在窄小的空间范围内;家用电器、炉具一律不准孩子摸,怕有意外。孩子在家里就像个被捆住了手脚的机器人。

还有的孩子当受到不法侵害或遇到危险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茫然失措,或忍声吞气,或逃避躲避,使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

其实,家长的消极举动并不能起到保护孩子的实质作用,关键还是要培养孩子自己建立起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在培养孩子自己建立起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上,家长需要做些什么呢?

(1)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对于小学生,完全可以把一些安全知识教给他们: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煤气炉具的安全使用;化学物品、药品的标识及使用;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上学放学路上要与同学结伴走,不要随便与陌生人搭话或吃陌生人给的食物;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能让硬物、锐器损伤身体任何部分等。儿童天生好奇、好动,不能硬性限制其活动,但一定要让其掌握安全知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教给孩子意外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如懂得一些自护自救知识,如怎样止血、防毒、防火、防冻、防震等;煤气泄漏时要先切断气源,开窗通风,千万不能马上开灯打火,否则会引起爆炸;遇到意外,比如遇到他人敲诈勒索时,会打报警电话、急救电话如110、119等;万一被人强行拐带走,要懂得找机会逃脱或找当地公安机关、政府部门等。

(3)教育孩子掌握或了解保护自己的相关法律知识。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社会治安管理条例、交通法规等,家长要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给孩子详细讲解某些具体条款。

(4)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有的孩子也懂得安全知识,但天性淘气、贪玩、贪吃,自控力差,有时玩起来忘了安全,造成自己受伤或损伤别人,或控制不住自己,吃陌生人的东西而上当受骗。因此,家长平时要教育孩子不可随意接受陌生人的邀请或好处,以免误入陷阱;注意孩子防范不测和自控能力的培养。

  创设良好的环境

  安全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首先,要精心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学校的大部分用品都要从安全适用出发,减少不安全因素;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标记贴在显眼处以警告学生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如在楼梯口贴上靠右行的标记,转角处贴上标记提醒学生不要跑等。

  其次,要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由于小学生敏感于成人的言行,他们会因为成人担忧焦虑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所以教师要经常给孩子以拥抱、微笑或身体接触等,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给孩子以情绪情感上的安全经验。当孩子出现一些危险行为时,不能一味训斥、制止,而是和孩子一起讨论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如何避免危险发生的经验等,自己总结基本的安全行为规则,增强安全自护意识。

  建立并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完善学校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明确教师安全职责,监护措施,制定户外活动组织安全制度、课间操安全制度、午睡管理制度、用药安全制度、门卫安全制度、家长接送孩子安全须知、上下学安全须知等,以提高教师、家长安全责任意识;成立安全管理小组,每周定期检查安全工作,消除隐患,确保安全。同时,让孩子轮流当安全员以监督同伴活动中的安全行为。

  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在培养孩子安全自护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家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于家庭中,教师不便直接指导。因此,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需要配合的事项。同时,结合学生安全教育主题,学校、学生网站,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相关知识、方法,如异物塞进口鼻怎么办等。此外,还可有效利用家长资源,通过医院、公安局、消防队等家长提供一些或实例,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宝贵及安全的重要。

  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如在防地震安全主题活动中我们从网上下载地震发生时的画面,引导学生观看并讨论,上发生了什么灾难,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在地震中能勇敢地生存下来?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逃生等。在防火灾主题中,我们也利用以上方法,让学生深切感受火灾带来的危害,以及消防队员勇敢救火的场面,增强自救意识,主动学习防范的知识及自救的方法,提高生存能力。组织开展一系列自救自护的演习活动,在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演习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1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