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唉 打的半死,手酸死了。
希望能帮到你
有时侯明白人的一生当中,深刻的思念是维系自己与记忆的纽带。它维系著所有的过往。悲喜。亦指引我们深入茫茫命途。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供大家欣赏。
:永久的思念
父亲和母亲离开我们已经许多年了,每当清明节的前夕,总会让我更加思念起我的父母亲。
我十三岁时,父亲因肺心病去世,终年四十九岁。后来,母亲患父亲同样的病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三岁。母亲的骨灰与父亲的遗骸合葬在一起,坟地在我的家乡湖南湘潭的乡下。
二十多年前,大哥去老家探亲扫墓,他在父母亲坟前照了张像寄给我,照片上坟堆长满衰萎的野草,四周杂草丛生,连墓碑也被杂乱的茅草遮挡完了,荒芜一片,满目凄凉,让人好生难受。相比之下,我们兄弟姊妹当时的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都比较好,而父母却住在那样的地方,我们作儿女的怎么能不伤心呢在大哥的倡议下,我们兄弟姊妹七人通过电话和书信共同商议,本着朴素从简的原则,决定将父母亲的坟墓重新修缮一下。
翌年,我们委托乡下的堂弟请人重新立了块水泥碑,取代原先因风化致使上面的文字都看不清的麻石碑,为了阻挡雨水、泥沙的冲刷,顺着山坡修了一道一米来高呈半圆弧形的墓墙,坟堆上也用水泥砂浆抹得光光生生的,修整完的坟墓显得干净、整洁,庄重、简朴。这样,我们的心才稍稍安宁下来。
如今我们兄弟姊妹天各一方,我们现今居住的城市距离父母的坟地都很远,但对于二老的思念,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我每隔两三年都要去坟前祭拜,时间不一定恰好是清明时节,一般多在春、秋。有两次是兄弟姊妹作伴一起去的,其中1993年“十·一”假期那次最齐全,我们这七个子女从北京、武汉、广州、太原、重庆会聚在父母的坟前,一个也不少;另一次是2006年,纪念父亲和母亲诞辰100周年,我们这些儿女们和孙子辈——外孙女、外曾孙女,还有侄儿、侄媳都来参加了,一共15人,人数最多。还有一次,是我和妻子、女儿去的。另外几次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去的,默默地在坟前跪拜。
我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父母亲在世时,我没能很好地关心、体贴、照顾他们。相反,在二老一心为我学习、生活操劳,平时免不了絮叨几句时,我总是不耐烦,甚至很反感,遇上我心情不好时,便无端地烦躁起来,大声对他们发脾气,蛮横不讲理,还怒气冲冲地给他们脸色看……如今想起来,这样的态度是非常要不得的,实在对不起生我、养我,辛辛苦苦把我们培养教育大的父母亲。父母在世时,我没有尽可能地给他们带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愉悦,还说些不尊重他们的话,做出一些不孝敬的行为,长久以来,我一直内疚不已,心里充满负罪感,让我后悔不迭。现在,我们成家立业,懂事了,经济宽裕,衣食无忧,如果能够弥补的话,或许我的心里会好受些,可是永远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我虽不够孝顺,但对父母亲的感情却是深的,我们的父母亲不仅是世界上最负责的父母,还是是世上最难得的一对忠诚伴侣。
我生活了大半辈子,看多了周围的人和事,像我们父母这样一生一世、和和睦睦的夫妻还真是少见,在他们一辈子中,在任何时刻,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健康还是疾病,二老永远相依相伴,患难与共,同甘共苦。不论解放前我家生活条件优越,还是土改后的艰苦环境中,父母亲都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不离不弃。正如大哥在他写的《饮水思源》一书中所叙说的那样:“父亲和母亲虽然是包办成亲,两人还是互敬互爱,伉丽情深,他们年轻时享受过优裕的生活,土改后也经历过最艰难的生活,他们相濡以沫,互相安慰,真正的做到了同甘共苦地度过一生。”
的确,像我父母亲那样,能够互相关心体贴、互相宽容体谅,从不相互抱怨,从没红过脸,从未吵过架的夫妻实在少有,我们七兄弟姊妹的哪对夫妇也未能做到这样。
父亲和母亲是同年生人,父亲比母亲大两个多月,父亲出身于乡间大户人家,是一个知书达理、性情温和的旧知识分子;母亲出身于小城市的中等家庭,端庄大方,贤淑能干。我们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和谐、和睦的家庭之中。
我们的父母亲一生没有什么大的能耐,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目标,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培养成为思想品德好,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们把教育孩子作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务和事情,在他们心里,小孩子不能放任自流,不能学坏,只有读好书,长大了才能对社会做些有益的事,这就是他们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为了能让我们长大成材,他们拼尽全力,殚精竭虑也要让我们走正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把我们都培育成为一个个都有文化、有出息的人。
小时侯,父母亲为了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平日教我们唱“苏武牧羊”这首古曲:“……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还教我们唱岳飞的《满江红》词:“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悲壮的曲调,高尚的情志,至今仍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为了勉励我们学习,经常给我们讲“孟母择邻”、“三娘教子”、“头悬梁,椎剌骨”、“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故事;为了陶治我们情操,又给我们讲了不少唐伯虎、苏东坡等文人的轶闻趣事,还有国四大名著中的一些故事片段。
上小学前,父亲就开始教我们读书、写字,总是手把手地教,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在父母亲心中,不读书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至今我仍记着他们教育的这句话:“小孩子,不读书,长大了,没有用。”
父母亲很重视我们的品德修养,大到做人要善良、真诚、宽容,做事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能吃得苦中苦;小至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站要有站相,坐有坐相,寝不言,食不语,吃饭时不能掉饭粒,不能端著饭碗四处游荡……
今天,如果我们还有一些好的品德,如果我们还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多少有点用的人,这都是和父母亲的谆谆教导和精心培育分不开的。
父母亲对待我们的学习是全力以赴的,即使在我们家境处于最困难的时期,父母亲不顾自己多病羸弱的身体,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地支撑起这个破落的家,父亲宁肯不看病、不买药,一天只吃两顿没有油水的饭,也要一文钱一文钱地省下来;母亲不顾年老体衰,风雨无阻地去外面做缝纫、摆书摊、打石子,能赚到一文钱是一文钱。他们就是这样地苛待自己,心甘情愿地忍受苦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能耽误我们上学读书这件大事,再苦再累无论如何也要让我们一心一意地去完成好学业。
在父母亲的全力支援下,我们兄弟姊妹都很争气,从小学读到大学,而且全都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学业,相继参加工作,为国家、为社会尽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大哥,湖南大学毕业,参加了中国人民 ,任文化教员,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先后在中业、大学任教,曾任教务处主任兼校长助理;
二哥,武汉大学毕业,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甘蔗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三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军旅生涯一生,从事军事学院教学工作,大校正师级;
大姐,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事城市规划总图设计,高阶城市规划师;
二姐,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长期从事水利电力工程设计,省水利学会理事,高阶工程师;
小弟,华中师范学院毕业,在中学、大学教书,曾任大学组织部部长、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
我,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毕业,从事过建筑安装工程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业务,高阶工程师,
我们能有这样一些出息,全靠父母亲的养育和教诲,如果二老能够看到今天的我们,该有多高兴啊!
回想起来,我们的这点作为,全都离不开父母亲的培养,他们用自己的心血浇灌我们,用忍受生活的痛苦来帮助我们成长。如今,我们总算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一个个都成为了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每个家庭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可惜父母亲没有能够看到这一切,作为子女,我们对于父母亲的大恩大德永远也无法给予回报。
湘潭知名作家冰静先生在读完我写的怀念父母亲的文章后,他感叹地写道:“一个家道中落的大户人家,严父慈母,以病弱之躯,于艰难竭蹶之中养育著七个儿女,一个个都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学业,成为国家有用之材,这是何等的功绩和功德!这种养育之情,再造之恩,大如天地,天有多大,情有多大!地有多大,恩有多大!”
这是一位文化人对我父母亲抚育子女所发出的感慨,作为他人尚且有如此浓烈的情感,更何况我们自己呢!
如果父母亲在天有灵,能知道此刻我对二老的思念吗
清明节又要到了,我身在远离故土几千里的他乡,不能去二老的坟前献上一束鲜花,只能写下这篇短短的文字,告慰父母亲在天之灵。
:思念如墨
弹几曲琵琶语,弹不尽缠绵情思;写数句流光字,写不完难忘缱绻。
夜深沉,风微起,心骤凉。起身揽衣,展纸执笔,欲诉尽衷肠,然不知从何而起惟忆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誓言绕心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辗转回眸时,红颜碎一地,手足无措间,竟不知该如何拾起,如何扭转乾坤泪眼婆娑,血于心间直流,青丝变白发亦如何,比翼双飞鸟只得各自奔天涯。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掬一抹冷月,斟一盏浓酒,伴着厚重的思念,萧瑟呼吸间,落下一笺泪漪。
常想,若那日马嵬坡上不畏惧,千难万险不离不弃,结局会将如何今生誓言今生兑,惜,成千古罪人,遗臭万年。思此,不寒而栗。若妃是朕,情义两难时,手中剑能否断情丝忆往昔,倾国倾城并可怜,勾魂摄魄貌让人不忍忘;轻歌曼舞,夜夜笙箫,恍然如梦。霓裳羽衣舞,芙蓉如面柳如眉,挥袖、袂飘,恍若仙子,念此,寸寸柔肠,盈盈泪珠,化为片片相思。物依旧,人已去,情难忘。容颜易逝,幸福易碎。思念如丝,织尽魂牵梦绕的旧梦,只恨旧梦难圆,岁月的泪痕处,空留几许怀念。思念为墨,心为笔,梦为笺,空篓的深处,凋零繁华终成茧。寂寞蘸月影,轻摇如纱往事,一剪旧梦渐行渐远,一钗一钿,人仙两茫茫,痴情难断,留与惆怅同眠。
只道是,一月清辉红尘梦,半世醉红颜。情深缘浅,天荒地老成虚妄。斑驳岁月,镌刻万世悔憾。点点涟漪,荡漾几生牵绊。三生石上,熟悉的字眼,何时消逝,竟不曾知。忽迷忽醒间,辨不清孰是孰非月下残荷,奋力撑起清涟点点,池旁,曲径通幽处,只愿飘然如絮的心事,静静地沿着这条幽径漫向妃的心岸,盼彼日,天上人间相逢时。
思乡是人类最为纯粹、最为深沉的情感之一,它凝聚了人们对故乡、亲人、朋友、童年等各种美好事物的眷恋和怀念。要写好思乡的散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写下对故乡的深情怀念:思乡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写思乡的散文,应该要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可以从故乡的山水、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故事传说等多个方面,寻找具体的感受和情感,并通过生动的描写,表达出对故乡的浓浓怀念。
描绘故乡的美丽和独特:每个人的故乡都有着独特的美丽和魅力,这是与生俱来的情感纽带。在写思乡的散文时,应该尽可能地描绘出故乡的美丽与独特之处,展现出故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通过回忆表达情感:回忆是思乡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回忆,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和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散文中,可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重温童年时光,描述那些曾经感动自己的人和事,让读者共情自己的情感体验。
展示思乡对内心的影响:思乡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它会对人的心灵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写思乡的散文时,可以通过对内心感受的描述,表达出思乡对人生、价值观、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展示出思乡情感的内在动力。
综上所述,要写好思乡的散文,需要从个人情感出发,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出故乡的美丽与独特之处,表达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同时也要透过思乡这一情感,展示出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认识。
从古至今,故乡一词在人们的脑海中都是美好而温暖的存在,是一种任何人群和事物都无法淡化的地方,是你念及就能够浮想联翩,引发说不完道不尽的回忆,游荡于脑海之间。
故乡既是你第一个脚印的起始地,又是你想将最后一个脚印停留的落脚地,自然也是你人生过程中一切情感的依傍之处。每每思及故乡,总会有千丝万缕的记忆,而最让你难以忘怀的那份记忆一定藏着许许多多你如何也说不清白的情思。
在念人的散文《故乡的罗猛塘》一文中,作者的情思融汇在罗猛塘里面,更为准确的说是交杂在童年记忆的罗猛塘之间。可以说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故乡都有一种剪不断的情结,而作文者常常用文字来传达绵绵不断的情思。作者寓情于故乡景,融爱念于罗猛塘。
一、潜藏在传说里的喜爱
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够让人记忆深刻,其原因大多是那个地方曾经有过一段感动人心的故事。在念人的《故乡的罗猛塘》里,作者喜爱的罗猛塘就有着一个真挚感人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一个财主之女爱上穷秀才,却遭到财主的反对,最后双双投入罗猛塘自尽,化作香蕉树,每逢七月初七相会的传说,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这样的行文也正是散文之“散”。
文辞相比较于其他笔墨之处,传说的部分更为朴素,没有在表现散文之“美”;其传说的真实性也是没有任何考证的,故而此处也没有在表现散文之“真”;而是在体现散文之“散”的自由。
诚然,作者在此处用一个传说穿插进散文的枝干部分,也是在契合读者对于真挚情感的内心需要。当读者看到穷秀才和财主女儿双双逝世的悲剧结局时,不免会生出惋惜之情,但因为二者最后能够化作香蕉树在七月初七相会的神话传说结局,从而产生接受这个故事的心理。
这也正是传说和真实故事的区别所在。传说往往能够在最为悲惨,让人深痛的结局发生后凭借不符合常理的情节来回转故事,从而形成一个能够让人接受的美好结局。当然,有关罗猛塘这样的美好传说,也是作者对于罗猛塘记忆犹新的原因所在。
由于作者对于这种情感的认可和期许,使她爱上这个传说,并可以由此爱屋及乌,对罗猛塘也是十分喜爱。
二、浸透在回忆中的挚爱
儿时的经历总是那样的清晰自然,以至于在内心形成一缕悠长的白光,蔓延到肌肉里,撺掇在细胞间,这便是儿时的记忆。作者对于罗猛塘的记忆,除了父亲所说的传说,就属自己和罗猛塘之间的经历了。
如作者所描绘的那样,小时候的罗猛塘是清澈的,每逢五月初五,村子里的小孩就会拿着鸭蛋去“洗龙水”,八月中秋,团圆时分,全村人员纷纷进入罗猛塘抓鱼。
相信读者看到这样的情境,一定有着一种身临其境的轻松愉悦之情,自然也带有一种祥和之气。接着作者在后面写出了罗猛塘之水可以在灌溉干涸的土地,可以洗涤新鲜的空气,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田。
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乡村的淳和罗猛塘之水的纯净。而呈现在读者眼里的文字,是作者笔下的罗猛塘,是一份纯洁至上的情感。此时此刻,清澈的罗猛塘之水,一定是冰冰凉凉地浸透在作者笔尖,浸透在读者心上,乃至形成深刻的回忆。无论何时,只要想起故乡的罗猛塘,便会心驰神往。
三、隐匿在对比间的偏爱
读过全文,我们可以从读者的角度看出,这篇散文类属于记事性的散文。作者先在传说和游散的儿时记忆之间寻找她关于罗猛塘的记忆,显而易见,那段记忆是不可抹去的美好。
但是经过时光的打磨,抽象的记忆可以像鹅卵石那般在时光流水间更加地精致光滑,可是实在之物罗猛塘却今非昔比,大不如从前了,甚而与儿时比较,形成的天壤之别。故而,作者的内心对于罗猛塘的前后变化,也产生了对比。
曾经的罗猛塘四季常青,景色宜人,不论是清晨,亦或是黄昏傍晚,男女老少、黄发垂髫皆在享乐游玩,傍晚时分,村民常常漫步塘边,是散步,也是赏鱼。划船的男女青年还会哼歌,会撒网。这无疑让读者联想到大家网住的不仅仅是鱼儿,还有更多的幸福美满。
可是,现在的罗猛塘因为经济变更,村民的挖掘修建,早已失去了它原先的纯净。也没有了昔日的美好,只留下它给人的记忆,和那一个不知真假的传说。
作者将罗猛塘的今昔对比,态度很坚决地表明自己对于旧日的罗猛塘是偏爱的,作者不愿看到的是此刻被挖掘得刺草丛生,十分荒凉,就连夏天的蛙声也不再听见了。
一般而言,读者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作者是喜爱童年时期的罗猛塘的;读者或许也会因为罗猛塘的今昔之比而察觉到作者对那个秀丽美好的罗猛塘的逝去感到惋惜;又或许因为作者最后一句对于罗猛塘的期待而想到作者内心充满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作者更多的情思在于对故乡的思念和不舍,思念着旧时的故乡,思念着儿时的自己,不舍得时光的流逝,不愿看世间的变迁,想要留住美好,想要停留在童年时期的纯真质朴。
我不喜欢“乡愁”这个词,用得滥俗,再用都矫情。
但我坐在南卡罗来纳州Greenville市中心的一条河边看风景时,乡愁突然涌了上来。
其实景色平淡无奇。一群孩子在一个人工小瀑布旁玩水,不断欢笑尖叫。旁边的河里有野鸭,水清澈得能倒映出这些野鸭的每一根羽毛。一些老人搬着便携椅子坐在河边,时而看孩子,时而看野鸭。
有一点引人注目的是河对岸那个庞大粗糙的建筑,它曾是一个纺织厂,红砖高墙,现在窗户全无,成为一个空荡荡如同恐龙骨架一样的地方,但却常常被用来举行婚礼或者Party。
这些,以及短短几天的采访让我回想起我的家乡常州。我可以草率将它归结为一种感觉,但一定要理性地说理由,也找得出来——这曾经是一个纺织业聚集的城市,现在有更多制造业聚集,政府积极招商引资。
在这个城市,许多厂房都被保留下来,而且并不显得突兀丑陋,反而别致。我去的那些餐馆中不止一家是由仓库或厂房改造而成,保留着高大的屋顶和红砖的墙壁,甚至有些还保留着木头和铁皮制成的门,足以让文艺青年们拿起iPhone往Instgram和Path上发上一大堆照片。
据说在这个城市,曾经有条高架公路穿越过城中心,后来被拆毁——只是为了露出桥下的`一个小小的瀑布。这使得在我造访时,这个在城市中心的天然瀑布让人觉得惊艳,一群我叫不出名字的水鸟更像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无论是否有路人,都会在小瀑布的上游悠然梳理羽毛。
我的家乡呢?我记得我初中学校是年代久远的木质结构建筑,当男生在走廊上推推搡搡时,整个楼板都会震颤。校门口有口钟,当电铃因为停电而无法响起时,门卫会将钟敲响,钟声悠悠远远。停放学生自行车的停车处几棵高大健硕的银杏,到秋天金灿灿的**能美得令人窒息。
然而这一切在我初中毕业一年后就没有了,因为市政府决定将那拓建成一个广场。
还有常州篦箕巷,我小的时候那里似乎有吵闹并乱糟糟的集市,留在我记忆里的还有一些老建筑笨重但精致的门。在我上大学回家的一个假期,我发现那桥边水边老旧的建筑突然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白墙黑瓦但处处露出赝品气息的仿古建筑,像涂了太多粉底。
朦胧记忆里的总是好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常年不在家乡的人。
那天采访的时候,采访对象提到Greenville老城区时,礼貌地加了一句:“虽说是老城区,但没有中国的历史那么老啦。”但他们不知道,他们保留下了更多的历史,而我们的历史被硬生生切断了,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
然后,在异乡的某个日暮,我这样还保留着关于过去一些记忆的人,就突然被河岸对面的老厂房击中胸膛,感到疼痛。
文:赵春华
图:来源网络
每个人大凡都是有自己的故乡的,没有故乡的人大概是极少的。只不过有的人有着浓郁的故乡情结,故乡给了他很多的东西,甚至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和人生态度;有的人对故乡没有什么印象,也没有那么深刻的感受罢了。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人都是有自己的故乡的。
在城市,很多的年轻人由于自己家已经几辈子生活在这里了,天天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故乡的概念了。因为故乡应该在另一个地方,不是你现在生活的地方。这样自己的心中就少了一份挂念,少了这样一种故乡的情结。这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遗憾,这种遗憾是无法弥补的,永远都无法弥补。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故乡,就自然少了故乡的情怀,少了人生最重要的经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生深刻的感受,当然也就不会对生活有什么深刻的考虑了。
即便是生活在都市的人,很多人也是有自己的故乡的,而他们的故乡又往往都在农村,甚至在很远的地方,不论是美丽富饶的水乡,还是在贫穷偏僻的山村,但它都会给予一个人一种特殊的东西——那就是故乡赋予他们的一种个性,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品格。
我的故乡并不遥远,虽然自己生活在京城这么多年,但故乡距离京城交通十分方便,不怕麻烦的话,可以每天回去。即便不是每天回去,一个月回去几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城市再怎么好,在我的心中还是故乡占据的位置更大,对我更富有吸引力。我认为故乡给我的东西比都市给我的东西多多了,对我人生观的形成,对我生活态度的形成,对性格的培养与熏陶,故乡都是站在第一位的。
二十多年的故乡生活给我的太多太多,这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也是无法替代的。我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幼年、童年、少年和青春最初的日子,也是与母亲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光,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都是那样的熟悉,也感到是那样的亲切,那样地充满深情。我的善良,我的真诚,这些美好的品质,都是故乡给的,都是母亲给的。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吗?还有什么比这些东西更重要的吗?
所以我始终都把自己的故乡看成是我一生中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她是当之无愧的。我在那里吃过苦,受过罪,有过欢乐也有过痛苦。但我认为:这些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对我的一生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如果没有在故乡那二十多年的生活,那二十多年的体验,我想自己也不会是现在的样子,特别是性格和思想上, 情感 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上;我想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没有这样的丰富,也没有那么多人生的感受。
在故乡生活的二十年,是我人生的起点,也是我成长的关键时刻;在这里,我了解了自己的母亲,了解了故乡的人;故乡的质朴,故乡人的质朴,已经在我的心中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种烙印永远也是抹不掉的。我在这里几乎得到了我一生的东西,这种收获是巨大的。我的小学和中学是在那里度过的,我青春最绚丽的那几年也是在那里度过的,我的内心,我的血液里也时刻奔腾着对故乡的感情啊!
故乡给我的太多,太多;母亲给我太多,太多;吃糠咽菜的日子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不会忘记那艰难困苦的日子,不会忘记母亲的含辛茹苦,不会忘记那山山水水,在那山山水水之间自己留下的足迹;割草,打柴,刨药材,很多的时间都与大山为伴,大山天天都在视野当中,是大山坚定了我的意志,坚定我的信念,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走着,始终也没有被困难吓倒。我想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品格,很多都是故乡给的,都是母亲给的。这些对于我来说相当的重要。
我写了很多的东西,都寄托着对故乡的 情感 ,对母亲的 情感 。如果没有故乡,没有母亲,我也不会有这么多激情和灵感,也不会在文学创作上有这么大的收获。我相信:故乡和母亲给我的力量,是能够支撑我、鼓舞我走向灿烂辉煌的明天的。
我的老家是太行山脉狼牙山下一片平原的小村庄,儿时我经常回老家渡过学生时代的寒暑假。那里是我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我对老家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时间的变迁我只记住一些小事,以告慰我的心灵、告慰我的祖辈:我没有忘记你们。在我们村子里姓刘的绝对是一大户,而且都是亲戚。每逢回到老家拜访长辈都需要几天的时间,同辈的兄弟姐妹随处可见,真是其乐融融。
我家的'老宅是一套典型的四合院:两扇高贵的大门打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高大的屏风。正对面的北房三间耳房两间,西房两间是自家的牲口棚,东房两间。从住房来看祖辈是一个比较富有的家庭。
几十年前的我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小孩,清晨爷爷奶奶还没收拾屋子时,我已玩耍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家家户户的炊烟随风飘动,闻着老家饭菜的味道,听着浓重的河北口音在相互问候……乡亲们极其纯朴,那时与全国一样,生产资料和食品极度匮乏。尽管如此无论你走进哪一家,都可以享受到属于那个年代的美味佳肴,就是现在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中午时分艳阳高照,乡亲们托着疲惫的身体,面目表情略带倦容,手拿肩扛农用工具回到家中。享用与早歺毫无差异的午歺后,会很快进入午睡时间……
生产队铸铁大钟急促的敲打声,惊醒了刚入睡的农民们,预示着下午的劳作又要开始了。此时的我也会跟着大人们一起到集合地点,听从小队长分配具体农活。年复一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重复劳作。他们经过二百多天的辛苦劳动,换回一年的口粮。丰收的成果就是在老宅子房顶多出一屯子一屯子的包米、山芋、花生。我做为不劳而获的孩童时代真是乐此不疲。每当想起几十年前的老家,仍然激动不已。因为老家的房子记载着很多的故事,老家的水哺育着我们长大,老家的袓坟沉睡着我的袓辈,老家的大山记载着无尽的回忆……
当季节的钥匙打开秋天的大门时,秋风吹过,一阵亲切而熟悉的香气扑面而来,带着醇醇的热意,沁入心脾,在人的腑脏间久久回荡。这是稻香,是稻子进入成熟时期特有的芳香味,就好像那种刚煮好的新米饭揭开锅时飘溢出来的第一阵香,谁闻到都会倍感亲切温馨。
生长在农家,很早就与稻子有着深厚的情感。秋天到了,水稻也日渐成熟了,那些坚硬的谷子在阳光的炙烤中悄然变黄,那成串成串沉甸甸的谷穗承载着农人一年的希冀和梦想;金灿灿的稻田在一阵阵微风中轻轻荡漾,它们似乎在炫耀着自己的成熟与美丽,随着那些闪光的稻花谷粒被收割下来,它便芳香四溢,和着秋风,香满了整个田野,香满了整个季节。
稻子熟了,乡村沸腾了。人们找出镰刀,挑着农具,在田埂间来回走动,就连小孩子也跟在大人后面,帮着递送割下来的稻穗,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儿,田间地头到处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丰收的喜悦浸染着人们的心田,以至于日光的毒辣都抵挡不了他们风风火火的干劲。
儿时的我常常光着小脚丫跟在母亲身后蹦蹦跳跳。清晨趁露水还没消失时来到自家的稻田边,一路上谷子的清香萦绕着我们,任你深呼吸浅呼吸都挥不去,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的心旷神怡,那是一种劳动的温存和喜悦,能在稻田中呼吸到这种香气是幸福的,它可以使一个浮躁的心灵宁静下来,可惜当时我太年幼没有体会到这种宁静和幸福。而面对上下飞舞盘旋的蜻蜓,左飞飞右飞飞的蝴蝶我倒是表现了浓厚的兴趣,随着我们脚步的临近,小小的青蛙一拨一拨地往田里跳,撞得稻株直摇,欢快地翻起一层波浪。一只蜻蜓在我的衣袖上飘舞,我轻轻地捉住它,它有着透明的翅膀和黄绿色的腰身,在我的手指上颤动,显得惊惶失措,我松手放开了它,看它不慌不忙地飞回稻株上。玩够了,趁大人不注意我顺手撸下串黄中带青的稻穗,轻轻一搓,吹去谷皮,一粒粒晶莹透亮的新米就留在我的手心里,粒粒都很饱满,闪着光泽,煞是喜人。然后,我拿出几粒丢进嘴里,慢慢地咀嚼,虽然还不是十分硬朗,但是满口生香,有些甜味。
时过境迁,那些走在田间小路闻着稻香,看着蜻蜓、青蛙,收割稻子的美好时光已成为一种记忆。经年离乡,我依然怀念着故乡的秋天,怀念着那撩人情怀的稻谷芳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