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俄罗斯的喀秋莎是什么意思,第1张

俄罗斯的喀秋莎原为一个苏联传说中的美丽女人,有清纯美丽的意思。喀秋莎作于1938年,由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首次演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是一首二战时苏联经典歌曲。

《喀秋莎》是作者勃兰切尔用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写成的。1938年,张鼓峰事件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夏秋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

喀秋莎这首歌曲诞生的背景就是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1938年,张鼓峰事件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夏秋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把它谱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

喀秋莎的背景故事

喀秋莎这首歌曲诞生的背景就是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1938年7月末8月初,苏军与日军在图们江下游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有一位叫喀秋莎的姑娘嫁给了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夫,并随军前往了丈夫的驻地,张鼓峰事件发生后,喀秋莎自告奋勇前往军队医院工作,被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勋章。

“张鼓峰事件”在苏联引起了极大震动,喀秋莎的事迹在苏联各大报纸广为刋登。虽然第一半部分歌词创作于“张鼓峰事件”之前,伊萨科夫斯基在回忆录中曾谈到,他最终向作曲家交出了先后七份不同的《喀秋莎》样稿。因此认为:美丽的喀秋莎、柔曼轻纱笼罩的图们江、漫山遍野的苹果梨花、翱翔的草原雄鹰,以及遥远的边疆战事等元素,都构成了当时图们江地区独特的景象。

喀秋莎是俄罗斯风格女孩的名字,沙皇俄国时期一般用作比喻情人或心爱的姑娘。

在前苏联时期,作了一首歌的歌名,后来用早期多管火箭炮工程的代号出于保密的考虑也叫作喀秋莎,随着多管火箭炮一战成名之后,喀秋莎也就成了火箭炮的代名词。

喀秋莎是一首中国人非常喜欢的前苏联歌曲,这首歌曲诞生于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词作者是伊萨科夫斯基,曲作者是勃朗捷尔。

歌曲取材于俄罗斯民歌的旋律,结构简明,曲调流畅,感情真挚,朗朗上口,它是一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流淌在红军战士情感深处的心曲,至今不仅在俄罗斯,而且在中国仍脍炙人口,广泛流传。

喀秋莎创作背景

作于1938年,由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首次演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是一首二战时苏联经典歌曲,2020年6月24日我国三军仪仗队在俄罗斯阅兵上再次唱响此歌,喀秋莎是作者勃兰切尔用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写成的。

1938年张鼓峰事件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夏秋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

喀秋莎,是一首二战时苏联歌曲。此曲于1938年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由知名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首次演唱。然而有评论家指出卡秋莎并非由勃朗捷尔所作,而是源自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玛伏拉》(мавра);同时前苏联时期bm-13火箭炮也被称为喀秋莎。

《喀秋莎》这首歌,描绘的是前苏联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这当然是一首爱情歌曲。这首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因而多年来被广泛传唱,深受欢迎。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这首歌对于那场战争,曾起到过非同寻常的作用。虽然喀秋莎非常有名,但它并不如卡琳卡般属于俄国民谣 。

中文歌词:

(寒柏译)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扩展资料:

《喀秋莎》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一首俄罗斯传统民谣,其实它是一首作曲家谱写的政治宣传歌曲。1939年,苏联与日本在伪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坎发生了战争,苏联桂冠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写了一首抒情诗《喀秋莎》。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

虽然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完胜日本关东军,但《喀秋莎》当时并未因战争的胜利而流行开来,而是在两年之后的卫国战争中,这首歌才伴随着炮火硝烟传遍了整个苏联。

喀秋莎既是俄罗斯常见的女性名字叶卡捷琳娜的爱称,也是苏联卫国战争时候一种火箭炮的名字,昵称叫作斯大林的管风琴。当苏军终于攻打到柏林城下时,他们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攻城臼炮轰击柏林,每一颗炮弹都有半吨重。与这些臼炮一起怒吼的,还有成千上万蔚为壮观的“喀秋莎”。

参考资料:

-喀秋莎

其实第一次听过《喀秋莎》这首歌,的时候是在我高一军训的时候,那一天下雨了,于是,教官带着我们班班里去看了阅兵,我们的教官就给我们放了这首歌,我们教官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首歌,我感觉这首歌有很高的历史意义,他记述了俄国的很多事情,而且这首歌的旋律也是非常好听的,让人感到一种积极昂扬的奋进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68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