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第1张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

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不然,对自己的神态举止尤其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小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5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旋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谈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又不能任其发展,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对于单相思和失恋者,要注意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恋爱是以双方自愿为原则的,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当然,这里的“行为”一词是广义的,泛指一切可观察的动作或活动,包含了人类功能的几乎所有方面。其所以采用“可观察的”这种字眼,是为了使心理或行为的研究成为客观的科学研究。

  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有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在我认为,心理障碍是对刺激的反应的异常表现。

  人们承认心理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有着实质性的差异,不能不加区分。坚信自己的行为、情感受到“最先进电子仪器控制”,断言“思想被窃听”的人不能被认为心理仍然正常。因此,在心理正常和异常之间必然存在一种界限,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心理正常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到处适用的绝对标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界限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变动,是不能绝对确定的。换言之,这种界限是相对的,是相比较而言的。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变态,只有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通过和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并和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较,才能判断他有无心理变态以及心理变态的程度如何。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能为常人所理解,即使他有时出现轻度情绪焦虑或抑郁现象,也不能认为他的心理已超出正常范围。换言之,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

  心理异常的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据WHO的估计,在同一时刻里,几乎可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一般仍按下述系统对其进行分类。

  (1)严重的心理异常:①精神分裂症;②躁狂抑郁性精神病;③偏执性精神病;④反应性精神病;⑤病态人格和性变态。

  (2)轻度的心理异常: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

  (3)心身障碍:①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包括肝、肺、心、肾、血液等内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胶原性疾病,代谢营养病,产后精神障碍和周期性精神病。②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所引起的心理异常。

  (4)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a中毒性精神病;b感染性精神病;c脑器质性精神病;d颅内感染所伴发的精神障碍;e颅内肿瘤所伴发的精神障碍;f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g颅脑损伤伴发的精神障碍;h癫痫伴发的精神障碍;i锥体外系统疾病和脱髓鞘疾病的精神障碍;j老年性精神病;k精神发育不全;l聋、哑、盲、跛等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5)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异常:①某些药物、致幻剂引起的心理异常;②特殊环境(航天、航海、潜水、高山等)下引起的心理异常;③催眠状态或某些特殊意识状态下的心理异常。

  人类精神活动是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从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活动。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识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均可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即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互不协调或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均可表现为精神异常。最常见的精神活动障碍为焦虑、恐怖、幻觉、妄想、兴奋、抑郁、智力低下,品行障碍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等。

  除了精神障碍,常见的心理障碍还有感知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行为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睡眠障碍等。

  由此可见,形成心理障碍的生物因素包括人体疾病、遗传素质、生化改变和药物影响等。

  古希腊医生Hippocrates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内体液失调可引起心理异常,如黄胆汁分泌过多,可暴躁;黑胆汁分泌过多,可致忧郁。18世纪时,Gall提出脑和头盖说,认为心理障碍定位于大脑某些特殊部位,其学说虽属谬误,但指出了脑病变对异常心理的病因作用。其后,很多临床病理研究证实,脑部疾病如脑炎、脑萎缩、脑肿瘤、脑血管病均可引起精神障碍、变态行为。癫痫病人常伴有发作性精神障碍和行为改变,同时可发现异常脑电活动。Penfield研究发现,轻微电刺激作用于颞叶皮层可引起回忆往事的心理反应。Sperry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人脑功能的认识。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脑病变与神经生理过程失调可引起精神障碍,发生变态行为。

  感染、中毒、代谢障碍能导致脑代谢障碍,也是心理异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例如,高热谵妄、低血糖症引起的意识模糊,甲状腺功能亢进伴随的兴奋、易激惹和恐惧感,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伴发的抑郁,都已为肯定的临床事实。

  遗传因素与心理异常的关系在精神医学领域内有过很多的研究。采用家系调查、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和染色体研究等方法,揭示了遗传因素在不同精神疾病中的作用。例如,先天愚型为遗传因素所决定。在躁狂抑郁症患者家族中有较多的同类患者,其遗传因素的作用也较为明显。但心理社会应激对发病也有“扳机”作用。甚至在焦虑症与强迫症患者中,其近亲发病率也较一般居民高。通常认为焦虑症、强迫症中心理社会应激有重要作用,可能遗传等因素形成的易患素质和心理社会应激共同导致了发病。这种易患素质常以某种人格特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体内生化改变可以伴发心理和行为变化。对情感性障碍的研究揭示单胺类神经递质有代谢障碍,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可有增加或减少。阻断多巴胺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等,用后可使患者镇静,减轻幻觉与妄想症状。反之,苯丙胺等促神经递质释放的药物,恰可引起类似精神病样的反应。

  碳酸锂治疗躁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改善抑郁,表明生化变化可导致情绪变化。根据抗抑郁药的生化机制,人们研制出许多新型抗抑郁剂,这有力地说明了人的情绪受到生化过程的影响。

  Mesmer认为人体内有一种磁性的液体,并称之为“动物磁性”。如此磁液过多或过少,可致精神失常。他还认为,这种磁液可与别人互相传递,互补不足。他在其巴黎的诊所中间放一只盛铁砂与水的大木桶,桶四周有许多铁棍,病人围着木桶,把铁棍触于身体有病部位,Mesmer围着他们走着,同时用铁棍碰触病人身体,宣告病人磁液已恢复正常,促进病人入迷,许多病人痛苦若失。后来人们知道这是暗示作用。虽然Mesmer的理论是错误的,但他导致了催眠术的应用。在催眠的状态下,可再现痛苦的根源,而这些隐蔽的心理冲突或精神创伤,是导致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这种观点为后来的精神动力学学说所采纳,精神动力学学说的创立与系统化,应归功于Freud。

  Freud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并不仅仅是人们思维和意志的结果,而且是人们心底深处的情感与愿望的结果。人们在幼年生活体验的情感和愿望,在文明社会中却遭到厌弃和禁止,从而受到压抑。但是,这些情感与愿望继续活跃在潜意识中,而且常常以象征的方式出现在睡梦、自由联想和那些似乎是非理智的举动中。因此,他认为,人的行为问题与心理障碍乃是遭到压抑的心理导致矛盾冲突的症结。只有当患者能发现、分析、理解和对付自己的心理障碍时,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Freud认为人格由伊特或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它们互相协调时使人能够有效而满意地进行与外界环境的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反之,当人格的这三大系统互相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伊特是指本能所在,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指较高级精神活动过程的领域,是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超我可以说是社会化的产物,代表人的良知。如果自我过弱,不能控制和统辖伊特或超我,那么冲突就会发生,人会感到烦恼、焦虑。为了缓和焦虑,人可以用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固定作用、倒退等心理防御机制自我调整。

  人的心理障碍之所以形成,来源不在精神活动内部,而是对环境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

  形成心理障碍的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态环境和家庭、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社会的迅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欲求也不断增加。人际关系日益广泛和复杂,对现代人类的社会适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心理上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科学发达、工业发展、人口密集的都市,各种噪声、空气和水源污染,生活节奏加快,交通拥塞,竞争激烈,住房困难,人际关系矛盾增多,所有这一切均易令人焦虑、紧张,成为心理障碍的重要根源。

  孤独,可导致人的抑郁不安,这在老年、社会支持缺乏者中尤为显著。某些出国人员因为语言关未通过也会感到孤独。老年人由于子女离家或出国探访、子女上班、外出无人照顾,整日独居,深感寂寞,心理问题接踵而来。

  心理障碍的内容与表现,也与社会文化有关。如穷乡僻壤,不知窃听器、电子计算机为何物,其症状内容亦无此类反映。同样,40年前国人所想者为温饱的满足,今日人们则考虑合理之膳食,避免脂肪过多或过分肥胖,甚至有少女因追求苗条而节食以致发生神经性厌食者。

  性别也是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过去女性经济、社会地位与男性不同,因此男女之间心态有异。现在妇女参加工作,有独立自主的经济权,其间差异不如过去显著。但还有不同之处,如女性的更年期心理障碍较男性为多,这是既有生理改变又有社会因素影响之故。

  临床上常见精神障碍的症状:

  人类精神活动是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从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活动。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识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均可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即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互不协调或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均可表现为精神异常。最常见的精神活动障碍为焦虑、恐怖、幻觉、妄想、兴奋、抑郁、智力低下,品行障碍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等。

主要表现按心理活动的不同以及心理过程的异常特征,可以分为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识障碍等类别。

一是感知障碍,就是感觉和知觉障碍,感觉障碍包括了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倒错和感情不适,知觉障碍包括了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二就是记忆障碍,包括了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等。

三是思维障碍,即思维联想活动量和速度方面发生了异常,具体的表现有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破裂,思维散漫,思维中断等等。

四是情感障碍,包括了情感高涨,欣快情感,低落,焦虑情感,淡漠情感倒错情感爆发等。

五是意识障碍,包括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意向倒错和矛盾意向。

产生以上一种或者是同时几种心理障碍的病人,大多对自己的不正常心理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自己处在心理疾病状态,这些人必须在监护人的帮助下,去专科医院进行救治。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表现为情绪波动剧烈、情感不稳定和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消极影响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

情绪波动大:在一天内或几天内,情绪会从极端高涨到极端低落,情绪的波动比普通人更加剧烈。

自我感觉糟糕:自我感觉不良或没有价值感,认为自己是无用的或者缺乏意义。

恐惧被拒绝:经常担心被拒绝或遭受孤独,也会因为这种担心而去追求不健康的关系。

心理疾病的伴随症状:例如焦虑、抑郁、强迫症、自杀或自伤行为等。

变化的关系:情感不稳定常常导致关系不稳定,可能出现频繁的分手和和好,也可能出现对恋人或配偶的不信任感和猜忌。

无法控制的行为:可能会出现自伤、滥用药物或酒精、暴食等不健康的行为,以缓解情绪不稳定的症状。

需要指出的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双向情感障碍的症状也可能有所不同。如果你怀疑自己可能有双向情感障碍,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1)情感高涨

情感活动显著增强,表情生动欢喜、兴奋、乐观、易激怒,易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我们这类人是以过度欢乐轻松的状态对周围环境给予反应,心理活动仍然保持完整,属病理现象,多见于躁狂症。

(2)情感欣快

表现为异常轻松、诙谐、滑稽、讲话时眉飞色舞,爱取乐于人,这类人从外表上看与情感高涨者颇有类似之处。

(3)时常焦虑

表现为惶然、不安,如大祸临头,坐立不安。难以专心工作,并常伴有心慌,出汗或躯体不适感。在这类人中,有的与青年时期心理发展中形成的性格缺陷有关,有的属于更年期忧郁症。

(4)情感爆发

表现为哭笑无常,叫喊吵骂,打人毁物,常伴有娇作、幼稚和戏剧性动作,多见于癔病。

(5)恐怖性情感

对某种境遇所产生的特殊畏惧和恐慌,常见有死亡恐怖、广场恐怖、触物恐怖、对人恐怖等。多见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早期。

(6)病理性激情

表现为有短暂的情感爆发,自己难以控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暴虐行为。

(7)易激惹

表现为遇到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易怒,甚至怒不可遏。

(8)情感淡漠

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对悲、欢、离、合、爱、憎均漠然视之,如亲人亡故无任何表示。

(9)情感低落

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悲观失望、抑郁愁苦,与情绪高涨相反,常有寻思自杀或自我惩罚行为。

(10)情感衰退

表现为患者对周围环境发生的任何事物都引不起情绪反应,丧失自己相应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呆滞,行动缓慢、生活不能自理。

(11)情感脆弱

表现为常为小事而伤感,严重时情感失禁,其情感活动的自制能力完全丧失。

(12)情感倒错

表现为情感反应与内心体验不一致,这是由于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协调丧失而引起的脱节现象,如对亲人死亡不仅不悲哀,反而表现出喜悦的情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3)矛盾情绪。

表现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如既爱又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4)表现倒错

表现为在不感到悲伤时而号啕痛哭,这是内心体验与表情动作之间不相协调的原因。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大学生常见的社会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亦称“情感障碍”或“心境障碍”。是指正常情感反应的夸张、混乱和减退。断定情感反应是否正常或病态,需根据以下三个条件,即情感反应强烈程度、持续时间的久暂和是否与所处的环境相符。

情绪障碍症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心理疾病,只要很小的诱因,就会引发疾病,甚至出现不可挽回的破坏性局面和损失。情绪障碍症主要发生在15岁左右的中学生群。去习惯上称为儿童神经官能症或儿童神经症。

情绪障碍症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过去成为儿童神经官能症或儿童神经症。由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年龄特点,其临床表现与成人的神经症有较明显的区别,日前倾向使用情绪障碍一词。

另外,情绪障碍症也可以被称为轻郁症,是忧郁症的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有情感淡漠、情感高涨、情绪抑郁、情感倒错、情感爆发、病理性激情以及焦虑恐怖等等。

情绪障碍病因:

导致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引发情感活动变化的外界活动及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的心理活动可能忍受的范围。此外,在不同水平的神经结构和神经体液系统中第一个环节的故障、遗传、疾病及儿童时期的不良教育方式也可以造成情感障碍。

情绪或情感障碍的发生与违法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关系,能够引发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例如,情感高涨和欣快症发作并伴有性欲亢进时,可出现性犯罪活动;情感爆发和病理性激情可以引发攻击伤害行为或损毁器物行为,甚至导致恶性杀人案件。

双相情感障碍也分轻、重类别以及混合类别,即:分一型和二型、混合类。

一型,则是典型的重度躁狂重抑郁,即抑郁症和躁狂症的严重程度是一样的,都很严重。

而且重度躁狂的症状表现有些丧失人性的表现,比如:摔东西、发脾气、完全丧失了情感的召唤、甚至有些人会控制不住地伤害自己,比如:割自己的手与手臂,看着血流的麻木感,而潜意识里又觉得心疼不应该。

类似这种一型的双相情感障碍之躁狂发作,需要及时就医治疗,治疗的方向必须先采用心境、情感稳定剂类的药物为主,具体使用何种药物,要针对其症状对症下药,先使用一段时间的心境、情感稳定剂之后,再来联合使用抗抑郁症、抗焦虑的药物。待症状缓解些了,结合心理咨询治疗,可以收到很好的干预效果。

当然,如果睡眠不好,也可以前期联合心境、情感稳定剂一起使用。

而二型,则是典型的轻躁狂重抑郁,即轻度躁狂症,其程度明显低于抑郁症发病的程度。

二型轻度躁狂,如同文章开头的案例一样,在抑郁症发作期间时,虽然有想死的想法,但是想死却不敢死的,往往不算是躁狂的表现,而是痛苦的表现。你也可以说是矫情,当然这是外人的理解。

轻度躁狂的表现,往往不会表现出摔东西、攻击人、发脾气,而是更为和谐的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如文章开头的案例极其符合又疑似轻度躁狂的症状,那么轻度躁狂的表现有哪些?为了帮助大家梳理清楚,这里把一些常见的精神疾病症状罗列出来,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得根据患者实际体验为主,再来判断才是符合科学的。

因为人类的情感体验是复杂的,复杂性在于一个人的人格和环境以及结合以往的表现来全面综合判断,不可单一性就作出结论,文章旨在普及一些常识和理念、提醒,仅此而已。

1、双相情感障碍症状表现:

抑郁状态与亢奋来回切换,时而低落时而兴奋,低落时就是抑郁症状,亢奋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脾气暴躁、不睡觉也不困、行动力变多、过度夸大自己的能力、冲动做些丧失理性的事情,比如:过度消费、冲动做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这种抑郁与亢奋来回切换后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频率亦是如此。

躯体症状如抑郁时躯体症状一样,如:头晕、头痛、心慌、肠胃不舒服、颈椎腰椎酸痛等等。

亢奋时,躯体症状不明显。

2、 抑郁症症状:

主要是心境低落、丧失兴趣、怕压力,怕社交、自卑、不爱说话、喜欢封闭自己、爱哭、脆弱、轻生念头浮现、觉得活着毫无价值与意义、食欲下降、失眠(少部分患者出现嗜睡情况,属于逃避现实的本能反应)、性欲降低、不怕死,并伴随有躯体症状:头晕、头痛、心慌、肠胃不舒服、颈椎腰椎酸痛等等。

3、 焦虑症症状:

主要是坐立不安、惶恐不安、担心有害怕的事情发生、失眠、怕死、疑心严重、无心做任何事情、眼神游离等等,并伴有躯体症状:心跳加快、惊恐发作、腹泻、肠易激、颈椎腰椎酸痛、喉咙有异物感等等。

4、 精神分裂症:

感情缺失麻木,出现幻觉、幻听、幻想、幻嗅等等,主要以幻听为最常见,并伴随有被害妄想症,对事情的理解思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扭曲,不同普通人。

有些患者还有自言自语的行为,逻辑思维混乱等等,躯体症状如同抑郁焦虑症的表现类似。

当然精神分裂症的人,伴随抑郁焦虑症是很常见的,重叠概率也是非常高的。

还有一种双相情感障碍叫:混合型的。主要是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

 专家指出,大学生若出现心理障碍后如不尽快摆脱,不仅妨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而且极易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严重者将导致神经失调、精神分裂。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2000字论文篇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浅谈》

 摘 要:当今大学生,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学习和就业,而是人际交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误区,以至出现像自卑、孤独、嫉妒和报复等交际心理障碍,怎么样才能消除这方面的障碍,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他人的认可,成为大学生们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4-010-2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将无法生存。只要走上社会,就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我认识的不足,产生的认知障碍;

 (2)仅凭情感的好恶,来决定人际交往方向,产生不良后果,进而形成的情感障碍;

 (3)因人格的差异,在交往中带来误解、矛盾与冲突,产生的人格障碍。其中情感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这种同学在学校中为数不少。

 其二,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

 其三,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

 其四,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种心理给报复者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阻力和压力。当然,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除了上面的内容外,还有社交恐惧、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面对上述这么多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们如何克服,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人际交往中平等、相容、互利的原则。首先,要坚持平等,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次,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是与对他人的包含、容纳和忍让,所不可分里离的。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再次,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第二,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第三,有技巧的进行人际交往。大学生若想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如: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等等。

 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自己要有所改变,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并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身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烨子清华人生规划新华出版社,2002,第一版

 2 凡禹人际交往的艺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3 张雯,张凯等守护精神家园--给大学生海燕出版社,2000,第一版

 4 夏伟东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73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