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七位降辈分跳门的艺人,师父为啥变师爷?

相声界七位降辈分跳门的艺人,师父为啥变师爷?,第1张

相声行业的陈规陋习不少,虽然他们努力学习京剧等行业,但在一些事情上却总是带着自己的江湖气,比如这个师承问题。

其他曲艺行业也都有师承问题,但没有哪个行业把师承弄得跟帮会一样,徒弟要出去单干也要被扣上叛徒帽子。

但是,你要说相声行业特别重视师承问题吧,可一样存在大量跳门拜师的案例,只不过有些平辈跳门在观感上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比如郭德纲从杨志刚门下跳到侯耀文门下,师父都是文字辈,辈分不变,只要原来的师父同意就不会有什么争议。

但是,相声界还存在很多改辈分跳门的艺人,其中跳辈跳门的比较罕见,降辈跳门的倒是常见。

降辈跳门,那就意味着你原来的师父以后见面得叫师爷,你原来的师兄弟再见面得叫师叔,在特别重视辈分的相声行业,自己就这么轻易矮了一辈,图个啥呢?

本文就盘点一下七位降辈跳门的相声艺人,看看他们都是为了啥,按辈分排序:

一、高峰师爷班德贵

班德贵1933年13岁时拜师张杰尧,艺名班松侠,他的哥哥也是张杰尧的徒弟,艺名班松林。张杰尧是德字辈艺人,因此班德贵应该算寿字辈的。

1938年班德贵出师到天津谋生,从此认识了马三立,曾和马三立一起在茶社说相声。而他的师父张杰尧一直在全国各地巡游。

1953年班德贵跳门拜师马三立,由于马三立是寿字辈,因此班德贵等于是降辈成了宝字辈艺人。

班德贵这次跳门,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岁数确实小,马三立1914年出生的寿字辈还有人嫌他岁数小呢,因此班德贵当寿字辈确实不太好和同行相处。另一方面张杰尧和相声同行发生过矛盾,他解放后定居陕西不在天津。班德贵想在天津立足,最好的选择当然是拜一位天津德高望重的前辈。

再有,班德贵确实也仰慕马家相声,晚年他和马敬伯合作曾表演了马家经典《夸住宅》。

二、奇志

原名杨其峙,1953年生于山西的大连人,部队转业后倒插门去了湖南,在湖南带出了一个小徒弟大兵,两人经过几年努力一飞冲天成为和牛群冯巩并列的著名相声组合。

奇志曾经拜师常宝华,也就是说他应该是文字辈的,他这个岁数的文字辈也没什么不可以。不过后来他在成名之后还是跳门改拜了侯耀文,从文字辈艺人变成了明字辈。

奇志跳门拜师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当时曲艺团有潜规则,想进团就得拜团里的台柱子为师,不管你是不是跳门。这也是当初郭德纲要拜李金斗传闻的由来,也是郭德纲拜师侯耀文的一个原因。

进曲艺团尤其是像铁路文工团这样的大单位是一个好事,出于徒弟的前途考虑,一般师父都不会有意见,再加上本来常宝华和侯家就关系好,因此奇志的跳门除了辈分小点之外应该算是皆大欢喜。

三、大兵

说奇志就不能不说大兵,大兵本名任军,出生于1968年的长沙人,十几岁时遇到了奇志,跟着奇志学相声,因此奇志算是大兵的启蒙老师和师父。

不过大兵成名以后经过姜昆和侯耀文介绍拜了李金斗为师,而李金斗是明字辈的,大兵拜了他之后就比奇志小了两辈,后来奇志也跳门拜侯耀文之后,两人的辈分重新回到差一辈,倒也和谐。

大兵拜李金斗多少还是拜门,他的本事都是奇志教的,跳门之后大兵走上了成名的快车道。

四、大山

本名马克·亨利·罗斯韦尔,1965年生于加拿大,他的爷爷在抗战时曾在河南商丘行医,因此他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感情,本科毕业后被派到北京大学进修中国语言文学。

当时侯宝林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大山也结识了侯宝林的爱徒丁广泉,随后开始和丁广泉学相声。

不过,后来大山还是改拜了姜昆,丁广泉比姜昆大一辈,大山等于是降辈了,原先和他一起学相声的老外们都成了他的师叔,丁广泉成了他的师爷。

大山的跳门应该是也是有借势的因素,丁广泉培养了他,但不能给他更大的平台,当年如日中天的姜昆可以帮助大山在相声上做出更大的成就。因此丁广泉非常支持大山的跳门,爷俩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五、周炜

周炜1975年生于天津,15岁就考上北方曲艺学校,毕业后加入了二炮文工团,后来又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不得不说,周炜这起步在北方曲艺的毕业生里算是相当牛的了。

周炜一开始的师父是唐杰忠,这个起点也相当高,师徒俩还一起说过一段《师生斗智》的相声。

不过后来周炜还是改拜了姜昆为师,据说这也是上级的意见,一开始姜昆并不乐意,毕竟这是唐杰忠的徒弟,但唐老师以大局出发力劝姜昆收下周炜。

周炜的跳门原因相对比较复杂一些,毕竟中间还有组织上的参与,可以说既算是个人的登攀也算是组织的培养,事实证明,周炜跳门之后的路是越走越宽。

六、应宁

1979年生于北京,从小喜欢曲艺,加入了赵小林和马贵荣的笑哈哈儿童曲艺团学习相声,同学里有王玥波、张伯鑫和孙越等人。小时候的应宁还在电视剧里演过少年刘宝瑞。

应宁的启蒙老师是回婉华先生,长大以后拜的则是赵小林,赵小林是文字辈艺人,因此应宁和孙越等人一样是明字辈的相声演员。

只不过,后来应宁得到了一个进入煤矿文工团的机会,按照惯例,他需要拜团里的台柱子王谦祥为师,王谦祥是明字辈艺人。

对此应宁是忐忑不安,他倒不是因为要降辈而是担心对不起赵小林和马贵荣,但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赵小林夫妇(当时还没离婚)为了应宁的前途考虑,对他的跳门非常支持,于是应宁顺利进入煤矿文工团。

应宁这个跳门就和奇志有些类似但还是有些不同,因为他毕竟是事业刚起步时期,进入煤矿文工团对他的人生来说很重要。

七、李根

1986年生于天津,如今的艺名叫李云天。

李根小时候拿过天津少儿曲艺大赛一等奖,堪称曲艺神童,后来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相声大专班,师父是相声名家李立山,李立山师承高元钧,是文字辈相声艺人,李根也就是明字辈的了。

2005年,19岁的李根曾经上过春晚,他给郭冬临和牛莉的小品《男子汉大丈夫》贴板,就是用快板和牛莉吵架的那个。

之后李根加入了德云社,在那里一呆就是十几年,一开始他叫李根,后来在西河门拜师郭德纲得艺名李景麒,再后来还是跳了门,在相声门也成了郭德纲徒弟,得艺名李云天,这样他就从郭德纲的师弟变成了徒弟。

对于李根的跳门,其实和应宁差不多,都是为了一个前途考虑。

综上,相声行业的跳门尤其是降辈跳门,多数还是为了一个目的,吃饭。

或者,吃更好的饭。

甲 你会看,瞧不出来我是怎么个人吗?

乙 您恕我眼拙。

甲 我是个学生。

乙 学生啊!

甲 啊。

乙 咱们哥儿俩拉拉手。

甲 你也是学生。

乙 我是畜生。

甲 那差多啦!

乙 有你这样脑袋的学生?

甲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念过书。

乙 是啊!

甲 我还念过书,我还开过讲。

乙 还讲过书?

甲 就这《三字经》我讲过通本。

乙 《三字经》不过是一部《纲鉴》嘛。

甲 要那么讲起来,不成笑话了吗?得按照新闻讲。

乙 能讲出新闻来?

甲 啊。当初有一座山。

乙 叫什么山?

甲 你没有念过《三字经》啊?

乙 没有。

甲 叫“有连山”。

乙 有这么一句。

甲 你没有去过吧?

乙 我没有去过。

甲 你爸爸去过。

乙 我爸爸去过?

甲 光绪二十六年他逃难到那儿,在山底下藏着过。

乙 有这么一句吗?

甲 “有归藏”嘛。

乙 有龟藏,我爸爸在那儿藏着?挨骂!

甲 山左有一个地方。

乙 什么?

甲 叫“此四方”。

乙 唔。

甲 那儿住着亲哥儿俩。

乙 亲哥儿俩姓什么?叫什么?

甲 大爷姓人,叫“人之初”。

乙 哦!

甲 二爷姓人,叫“人之伦”。

乙 这是亲哥儿俩?亲哥儿俩呀怎么这样不挨着?

甲 分居,不在一块儿过。

乙 因为什么分居?

甲 大爷是个做官的,二爷是个混混。

乙 大爷做什么官?

甲 “著六官”。

乙 呀!

甲 二爷在前门里头后门外头混混。

乙 干吗在前门后门混?

甲 《三字经》上写着呢,“南北混”,南边踏实在南边混。

乙 北边踏实呢?

甲 在北边混。

乙 南北都不踏实呢?

甲 那就上青岛忍着去吧。

乙 青岛混?

甲 大爷“人之初”的太太娘家双姓。

乙 姓什么?

甲 复姓赢秦,“赢秦氏”,二太太娘家复姓有左,“有左氏”。

乙 哦!

甲 大爷跟前的少爷今年六岁,叫“人所同”,二爷跟前的少爷今年十二岁,叫“人所食”,大所、二所亲叔伯哥儿俩。

乙 叫你都给对付到一块儿去啦。

甲 不信你问问去。

乙 我问谁呀?

甲 “人之初”拜了二位把兄弟,大爷姓习叫“习相远”,没在北京,是外任的县知事。

乙 做哪儿的县知事?

甲 做“终于献”的知县。

乙 终于县属哪儿管?

甲 属于战国。

乙 走一天?

甲 一天到不了,坐火车不通,得坐船,坐“十八传”,借点儿“日国风”,使上“当讽咏”,架上“日水火”,走了“四百年”,才到了“终于献”。

乙 四百年才到终于县?

甲 一去四百年,回来四百年,凑到一块儿“八百载”。

乙 那怎么去啊?

甲 南苑有飞机,坐上飞机,四个钟头就到了。

乙 南苑有飞机呀?

甲 唔。

乙 《三字经》里没有飞机。

甲 有哇,“创国基”。

乙 创国基,是飞机?

甲 闯过那一国就过去啦。习相远上任了没携带家眷。

乙 是啊。

甲 “习相远”的太太在西河沿住家。

乙 习相远的太太是谁呀?

甲 “昔孟母”。

乙 昔盂母和习相远是公母俩?

甲 那是夫妻俩。

乙 好么。

甲 把兄弟二爷姓窦,叫“窦燕山”。

乙 窦燕山也是做官的吗?

甲 乡下财主,种地的。

乙 种多少地?

甲 “有义方”,就种一方。

乙 这么个一方啊!

甲 方才我讲的你听明白了没有?

乙 我听明白啦!

甲 窦燕山家中很阔呀!

乙 唔。

甲 人财两旺。

乙 怎么?

甲 跟前有六个儿子。

乙 这不对。

甲 怎么不对?

乙 燕山五桂,是五个儿子。

甲 不错,地根儿是五个儿子。

乙 怎么你告诉我六个?

甲 后来“长幼序”,又续了一个。

乙 长又续,又续了一个?

甲 你说的那五个的小名儿我都知道。

乙 叫什么?

甲 都叫扬:大杨、二扬、三扬、四扬、五扬。

乙 《三字经》有这么一句?

甲 “教五子,名俱扬”,小名都叫扬儿。

乙 是啊!

甲 六少爷不叫扬儿。

乙 叫什么?

甲 叫融儿。

乙 多大啦?

甲 今年才四岁。

乙 《三字经》有这句?

甲 “融四岁”。

乙 哦。

甲 知道“曰仁义,礼智信”,“讲道德,说仁义”。

乙 哦。

甲 买个梨呀,他都不吃。

乙 怎么样?

甲 有叔叔大爷让让,要不怎么圣人爱他,写上了“融四岁,能让梨”,让大家吃梨。

乙 要是吃香蕉呢?

甲 那就“融四岁,能让……”他不爱吃香蕉。

乙 不爱吃香蕉?

甲 那年请个教书的师爷,教这哥儿六个念书。

乙 教书的是谁呀?

甲 若先生。

乙 官印?

甲 “若梁灏”。

乙 若梁灏教学?

甲 若先生在东单牌楼裱褙胡同住,门牌九号,家里头新近还安了电话啦,电话东局“八十二”。

乙 东局八十二?

甲 “若梁灏,八十二”。这是电话号码八十二。

乙 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

甲 哎,那是错误,这是正根儿。

乙 不知哪儿是正根儿。

甲 窦燕山把若先生请了来啦,说:“六条小犬,恳求先生,教训成名,大展雄才。”

乙 唔。

甲 先生说:“不要客气,跟我念书啊,只要‘学且勤’,只要他们‘尚勤学’。”

乙 你听。

甲 “‘教不严’为‘师之情’,‘幼不学,老何为’。”

乙 是。

甲 “后天上学,明天约你吃个饭罢。”

乙 吃饭?

甲 若先生说:“不要花钱啦,人多我去,人少我不去。”

乙 好热闹。

甲 窦燕山请客。

乙 请谁呀?

甲 “为人子”、“乃曾子”、“夏传子”、“方读子”、“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一大群,全去啦。

乙 也不知道这都是谁跟谁。

甲 前门外头煤市街吃的饭。

乙 煤市街哪个馆子呢?

甲 叫“三易详”。

乙 三易详谁开的?

甲 三个掌柜的开的,因此叫三易详。

乙 三个掌柜的都姓什么叫什么?

甲 我认识一位姓周,叫周易。

乙 周易,这才俩字,不对呀!

甲 三个掌柜的不是有他嘛!

乙 是呀!

甲 “有周易”,开“三易详”。

乙 周易究竟是谁呀?

甲 煤市街馅儿饼周。

乙 馅儿饼周叫“周聚成”。

甲 北边分号叫三易详。

乙 由性儿糟改!

甲 大伙儿下了电车,进三易详,里头请坐吧。“友与朋”,刚落座,又进来六位做陪的。

乙 哪六位?

甲 宋四爷、梁三爷、彼五爷、至六爷、金二爷、及老爷,进来了这么六位。

乙 宋四爷是谁呀?

甲 “宋齐继”。

乙 梁三爷是谁呢?

甲 “梁陈承”。

乙 彼五爷呢?

甲 “彼既成”。

乙 及老爷?

甲 “及汉周”,六十多岁,大胖子,有点儿近视眼。

乙 至六爷呢?

甲 “至孝平”。

乙 金二爷是谁呀?

甲 金二爷在东交民巷当过牧师。

乙 《三字经》没有那么一个金牧师。

甲 有,“木石金”。

乙 你给反了过儿啦!

甲 不反过来我哪儿找去呀?!

在87版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分别是在第三集和第十六集和第三十五集。

第三集:刘姥姥家里收成不好,日子过得很是贫苦,想起自己在贾府还有一点儿的关系,于是刘姥姥进荣国府攀亲求财。凤姐趾高气扬地在刘姥姥面前做足贵族架子,恩赐了不在乎的一点银子,却是刘姥姥的救命钱。

第十六集:刘姥姥带着板儿又来到贾府,这次还拿了些瓜果蔬菜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妇人,却生来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也经历不少,便把些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说与贾母。

见贾母高兴,哥儿、姐儿的都爱听,说到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正合了贾母、王夫人等人的意。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并要求惜春给刘姥姥画大观园图。

第三十五集:刘姥姥闻知贾府被抄,四处打听凤姐下落,几经周折,才得与凤姐狱神庙相会。她听说凤姐的女儿巧姐被舅舅王仁卖到了瓜州,便下狠心:拼了一把老骨头,也要把巧姐找回来。凤姐洒泪跪拜。关在男牢里的宝玉扶着木栅栏向刘姥姥拜别。

扩展资料

刘姥姥简介

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她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与王夫人的娘家连过宗的王家子孙,叫王狗儿。刘姥姥本靠着两亩薄田度日,女婿王狗儿因青儿板儿姐弟无人照看,便将她接到家中过活。

刘姥姥靠女婿过活,便一心一意为女婿一家生计操劳着,这一年年关将近,家中贫寒,连过冬的一应吃穿都没钱置办。

王狗儿在家闲寻气恼,刘氏也不敢顶撞,刘姥姥看不过,便提出叫王狗儿寻王家救济,王狗儿觉得打嘴现世的不肯去。刘姥姥说出了极有劳动人民大智慧的话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刘姥姥便带着孙儿板儿,去了荣国府,寻找曾经的王家二**,如今的贾家荣国府二房的二太太王夫人,寻求救济。因此引出了红楼梦里两次经典的刘姥姥进荣国府,还带来孙儿王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贾巧姐的一段姻缘。

刘姥姥她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前八十回,一进为求帮助,她小心谨慎,奉承周瑞家的,又奉承王熙凤,希望能够得到救济;二进是报恩,她带着劳动人民的质朴作为,被林黛玉戏称是母蝗虫,薛宝钗等也是哄堂大笑夸她诙谐的好,突出了林黛玉等人的不知劳动人民的辛酸艰苦。

续书后四十回的三进,则是映照了金陵十二钗之一巧姐的判词“余留庆”,是为了还王熙凤的恩情救助她的女儿巧姐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076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