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爱玲:冷眼看红尘

人物|张爱玲:冷眼看红尘,第1张

(一)

这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一首诗,《遥寄张爱玲》。字里行间的惋惜和追思不难看出。张爱玲的人生,就如她自己所说,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何尝不是呢!生命是这样绚丽,又是这样苍凉。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原名张煐,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年改名为张爱玲。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出身名门闺秀。1942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析。23岁时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赴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公寓。

张爱玲,她英文名字的中译,当时她母亲为她报名上学时匆匆起就的名字,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姓名,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日,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

(二)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大臣,祖母李菊耦则是清末重臣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同时她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她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几乎都是以上海、香港等大都市作为背景的。她特别敏感都市生活的大雅大俗,一份独特的见解,一种越轨的笔致,十分耐人玩味。

张爱玲从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金锁记》、《琉璃瓦》、《年青的时候》、《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等》,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事实上,张爱玲在五十年代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创作,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赤地之恋》、《半生缘》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和颓废的大城市中铺张旷男怨女,演义着堕落及繁华。在张爱玲的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当数《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写一对精明过份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这是一部香港式的“传奇”故事,却深刻地反映出乱世中的人情全然没有些许纯真,使人性得到稳定和规范的竟是险而又险的“传奇”力量,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张爱玲的这些作品曾被当时的评论家评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三)

如果说三十年代文坛上最为杰出的女子,我想,把这个称谓送给张爱玲是最为合适的。喜欢她的东西,不为别的,就为她的文字里刻画的人物都是鲜活的,而又血肉丰满。她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彻底的坏和彻底的好。那些人物那些心理是那样熟悉,虽然背景是隔了一个世纪的上海,可是我们似乎依然能够在现在的生活里发现他们的影子,哀怨的流苏,那柳原更活脱脱是现在随处可见的有点小资、崇尚自由又离不了女人的男人;还有无奈的振宝,红玫瑰和白玫瑰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就随处可见那样的三角故事。男主人也许不是都如振宝那样看上去忠厚老实的一个人,也许不是所有的红玫瑰和白玫瑰都一样,可是那心境,那无奈,那苦痛却似乎一模一样;还有薇龙,她的心情就象每一个少女成长过程中都要遇到的,初遇爱情的羞涩与激动,经历后的成熟与现实,似乎都是心窝里掏出来的。其实,现实的我们有多少能演绎那些琼瑶式的爱情故事呢?感天动地的只是我们的幻想。人们也许不喜欢她的故事,不美丽并且似乎更多阴暗,可是这人生,这尘世,有多少美又有多少阴暗。我们这些在尘世中瞻前顾后、有些虚荣、有些自私、却又柔软而善良的平凡小人物该最懂得生命的矛盾和人的复杂。所以我们读她的故事只是惊异,怎么那么熟悉,怎么那么在理,似乎我们曾经都那样有过。那些人物谁都没有做过什么真正的大坏事,都只是在自己的思想里挣扎,为了自己的那点情感,那点小幸福,那点虚荣心。这些人物不是虚幻的,他们真实得就象生活在我们身边。也许人们看不惯这样的小家子气,那些惊天地凄鬼神的故事似乎更能让人感动,让人惊叹。只是张爱玲的故事却能让人感到实实在在的美丽。她抓出我们最平实厚重的人生,她告诉我们生命即使荒凉,即使充满了痛苦悲哀,可是有了生命就是该坚强地活下去。因为,生命到底是一袭华美的袍。

如果说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对于未来可以先知的哲人的话,那么她就是可以预见未来爱情与生活的哲人。起码我自己是这样想的。三十年代的上海,在满眼的繁华中透着一丝丝的颓废与荒凉,那是因为这座繁华的城市中有着黑夜里特有的无奈和残酷。谁可以说自己是真正智者呢?谁可以看穿这些而保持着自己的独特?张爱玲可以,因为她的文字里没有阶级性,也唯有她,能够用她那特有的文字,勾勒出了上海这座城市那种沦陷的堕落的美和人性中最为真实的一面。无论是《倾城之恋》还是《半生缘》,表面看起来都是在说一段爱情故事。其实不过在阐述着张爱玲的思想:爱虽然是人生的主题,但是绝不是唯一的一个。因为人在生活中无法逾越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注定没有完美的爱情,太完美的东西只会在走近的时候容易破碎。因为完美所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完美所以无望,所以注定是种无法回头的悲剧。因为无望所以这样的爱情就化为了永恒,因为是悲剧所以注定都有遗憾,正因为如此,她的文字里没有嚣张,没有硝烟,没有战火,有的只是哀婉,细腻,和如栀子花般的感伤与一声叹息后的深深惆怅。

(四)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她笔下的人物都是悲剧似的人物,因为她们都无法去摆脱环境带给她们的境遇,无法让自己冲破束缚和樊篱,就这样在无望与痛苦中慢慢挣扎,有的是直到死去,有的是慢慢回忆,而更多的是留在心中变为遗憾而终老一生。张爱玲执着于真实的人性,作品中充满了在古老腐朽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和变态。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想要挽住时代的巨轮,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丑恶到荼毒亲生侄女。为满足自己的情欲,竟以侄女为诱饵来吸引青年人,人性变得何其冰冷,何其可怖。《花凋》中,作者通过对一个没落时代家庭的叙述,揭露了一个虚假、做作的旧家庭,展示了“家”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下,人情、亲情的虚伪、自私、做作。而把腐朽文化、欲念对人异化展示的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金锁记》——被以苛刻闻名的傅雷认为是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曹七巧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金钱,甘愿侍侯一个残废男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也变成了残废。她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锁压得她心理畸形,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为此她宁可牺牲哪怕短暂的快乐。她的人性已被黄金枷锁所扭曲、摧残,她自己已被黄金蚕食了,她的青春和爱情也被黄金枷锁给扼杀了。最终,她从一个曾有青春的温情回忆的曹大姑娘变成了阴鸷、凶狠、残酷得近乎精神分裂或心理变态的姜老太太。“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残酷地扼杀了自己的情欲和希望,也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儿女的幸福,在她眼里全变成了恶毒的嘲笑,她嫉妒所有人的和睦婚姻,亲手扼杀了儿女的爱情和家庭。她毁掉了自己的生命,又拉上子女作为陪葬品,她的变态令人毛骨悚然。张爱玲围绕着欲望的沉沦把人性心理的暗角揭示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人性真实而残酷地暴露,张爱玲的平静如此锋利,让人曾一度怀疑,张爱玲是前世之石,还是冷月无声。

张爱玲曾说,自己是写不出“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的,也不打算写,她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在她看来,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恋爱与婚姻是张爱玲的中心题材。她用“男女问题”作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悲剧,但大量的“情爱”故事中却无法找到一个纯粹精神意义上的健康的、正常的爱,情爱在游戏中进行,情与爱的结局指向虚无。男女间虚伪、欺骗,男女的世界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的腐烂的气味。婚姻无爱,脱离感情的范畴,婚姻是枷锁,妄想用它来锁住别人,锁住爱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的,结果只能毁了自己。

张爱玲笔下的感情没有一样不是千疮百孔的。男女间无真情,只是在玩着“爱情”的游戏。情爱婚姻套上了种种枷锁。在将婚姻作为职业时,金钱成了衡量婚姻的准则。白流苏追慕范柳原,“无非是图他的钱”,《心经》中的绫卿甘做可当自己的父亲的峰仪的情妇,也无非如峰仪所言:“因为我有钱,有地位。”他们或许有一点真心,但在“金镂衣”下,他们的这点真心显得多么卑微,多么可怜。同时,腐朽的没落文化强大而又残酷,它封锁住男女间的情爱,种种情爱被禁锢,被异化,当封锁打开时,真实的原欲才纷纷现出原形,率真自然的感情才得以迸发。

(五)

张爱玲如同一个形容词。她的贵族血液里流淌的是谜一样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她,研究她,推崇她。因为推崇,所以有人摹仿。然而她的文章不可学,没有经过钟鸣鼎食、末落大家余晖氤氲浸染的人,写不出这样精致的颓废。那些午后的章回小说,线装书的陈香,弥漫在她的眉梢眼角,绮丽成她的冷艳之笔,行走出一道通幽的回廊,每一道雕栏都刻着一段传奇,每一个角落都埋藏着一个故事,然后像流言一样蔓延开来无可救药。沉香屑里的第一炉香,还没有燃尽,灰烬也成了古董。因为那凄幽的美丽韵味悠长,所以有了几多看破红尘的追随。她敏感而早熟的心灵,过早地感受到了亲情的淡漠、爱情的破碎、家族的算计、世俗的可讽,幼小的心灵早早感受到彻骨的苍凉。苍凉,如胡琴的调子,不是低低地怨诉,而是冷静的表白,更见惨伤。读来没有泪,但觉无边无际的悲凉漫过来,人生原来如此无常。没有这片苍凉的底色,强求的愁伤,只是一幅滑稽的漫画。当看过了人生舞台的繁华与苍凉后,她再没有兴趣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给人看,只在人性的高处看滚滚红尘。她穿着大团花、滚镶边的晚清长袍,微笑着扬起下巴,细细地赏玩人生,文字成了她手中把玩的珠玉,闪烁着变幻的光泽,掷地声声,也是一道凄哀婉转的音乐,流淌到那没有光的所在。她不同于三毛,亲手扼断了自己的韶华,将美好的生命血淋淋地撕给人看,她认认真真地完成了自己,直到大限来临。如果说她是悲剧人物,那就有一丝同情的意味,然而她绝不需要同情,不屑于同情。她是把借来的人生当成了章回小说,工工整整、认认真真拟了回目,而后冷静、娓娓地诉说,撩拨着看官们生生不息的欲望

当丝丝情愫欲理还乱时,不经意想起张爱玲的闲看花落,神闲气定。当万千琐碎纠缠不去时,闪回过张爱玲穿着奇装异服招摇市,微笑只是回应自己的心情。当无尽的寂寞惘惘袭来时,想起她在大洋彼岸长达十年与世隔绝的红楼梦魇,心中有一个世界,哪管外面四季轮回。

也许人生只求这样恣意生长一次,纵情地开放,从容地告别。

目录

一分钟了解张茂渊

218万 1'10"

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张爱玲(16)

109万 4'8"

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张爱玲(15)

96万 4'44"

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张爱玲(14)

76万 3'41"

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张爱玲(2)

43万 4'38"

>

张茂渊

张茂渊(1901—1991),女,张爱玲的姑姑。大部分人对她的感受与了解都是来自张爱玲的作品,她清高智慧,张爱玲在她面前,也常常感觉到自己生活上的愚钝。张爱玲和张茂渊的合影,可以看出这个身材高大的女子,长相也还说得过去。她在张爱玲的身边,有着自己的职业,说着一些“冬之夜,视睡如归”的俏皮话。

在张爱玲的文字里,从未有对姑姑的情事描述过。原本以为,张茂渊的情感世界一如她给人的感觉,是湿凉的。及至看到一场50年的等待,才生出许多疑惑来。

中文名

张茂渊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日期

1901613(光绪27年四月廿七)

逝世日期

1991年6月

人物关系

李开弟

丈夫

张爱玲

侄女

快速

导航

个人生活

人物轶事

人物评价

早年经历

张茂渊的父亲张佩纶,是晚清名臣,曾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母亲李菊藕是李鸿章的女儿,下嫁给张佩纶为妻后生了一男一女。儿子张廷重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女儿即是张茂渊。[1]

1925年,张茂渊出国留学。在从上海赴英国的轮船上,她遇到了风度翩翩的李开弟。那一年,她25岁(也有人说23岁)。李开弟毕业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嘉定人。此时,李开弟乘船去英国利物浦大学就读硕士学位。据说,当时海上风大浪大,张茂渊吐得一塌糊涂。这时,颇有绅士作风的李开弟跑前跑后,殷勤照顾同行的两位女士(另外一位是黄逸梵,张爱玲的母亲)。当天傍晚,张茂渊在船头欣赏海景的时候,一件衣服搭在了她的肩上。搭衣服的人,正是李开弟。

李开弟曾送张茂渊一块霞帔。对此,张爱玲在《姑姑语录》中写道,“她手里卖掉过许多珠宝,只有一块淡红的帔霞,还留到现在……每隔些时,她总把它拿出来看看,这里比比,那里比比,总想把它派点用场,结果又还是收了起来,青绿丝线穿着的一块宝石,冻疮肿到一个程度就有那样的淡紫红的半透明……”

李开弟结婚以后,与张茂渊仍然保持着正常的交往。这期间,她的身上表现出一名现代女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她曾经投资股票,万贯家产化为乌有。但也仅仅一笑了之。与张爱玲对金钱的痴迷不同,她的身上似乎有一种传统知识分子的淡泊。有段时间,张茂渊在无线电台上报告新闻,诵读社论,每天工作半小时。她颇为感慨地说:“我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到几万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说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个钱。”

这个女子,其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个人生活

张茂渊与李开弟

就是这样一个对亲人表面上冷淡如冰的女子,却在心底,保存着52年的爱。在她78岁时,嫁给了初恋情人李开弟,演绎了一段令人泪下的为爱执着的传奇。

张茂渊与李开弟在年轻时是一对恋人,却无奈李开弟有一位父母指婚的未婚妻(另一说法,李开弟很介意张茂渊的出身),两人只得分手,留下海誓山盟,暂时各奔归宿。李开弟与未婚妻结婚,而张茂渊决定终身非他不嫁。其后两人关系一直很好,张茂渊还曾托李开弟照顾去外地的侄女张爱玲 。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52年,张茂渊因为与哥哥(即张爱玲的父亲)不和,一直在外独居(期间短时间与爱玲、爱玲母亲共同居住),52年来,尚未成婚。

52年后,李开弟妻子因病而亡,临终前,她拉着张茂渊的手,深情地说:"我早知道你和李开弟是情投意合的一对,当初李开弟对你的出身抱有偏见,对你的个性也不甚了解,他是一个粗人,就断然拒绝了你的初恋,贸然和我恋爱并结婚了。真的,当初我一点也不知情,你把你的恋情暗藏在内心深处,我竟然一点没有察觉出来。等李开弟了解你的为人个性,了解你的坚忍不拔的恋情之后,我已经怀孕,和李开弟再也分不开了。李开弟苦恼过,悔恨过,内责过,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晚了。你作为李开弟的初恋情人是那么地专注于爱情,在长达52年不间断的交往中,你没越雷池一步,这点是我在暗自观察中的深刻认识。李开弟也是一位谦谦君子,你视我儿子为己出,李开弟视张爱玲为己女,这一切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将不久于人世,我过世后,希望你能够和李开弟结为夫妇,以了结我一生的宿愿,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会死不瞑目。"

徐悲鸿买画

一次徐悲鸿在一家画店发现一张很有名的画,便想把它买下。他问店主此画卖多少钱,店主回答说300元大洋。徐悲鸿认为贵了些,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画店回去后越想越觉得此画画得好,实在想把它买下,便又去画店问此画能否便宜些,店主不同意。

徐悲鸿很失望的回家后,认为此画实属珍品。便又第三次去画店,最终以300元现大洋将此画买下。心中十分高兴。这天,张大千到徐悲鸿家作客,徐悲鸿兴奋得对张大千说买了一张珍品画,边说边取出这张画让张大千欣赏,张大千将此画反复观看后,对徐悲鸿说此画是仿制徐悲鸿听后很是不快,张大千即用水将画的右下角浸湿轻轻撕开,上面就显露出大千仿制字样。徐悲鸿不禁惊呆了,张大千执画哈哈大笑遂用三百元将画买回。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因此,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怕穷的,为了不过穷日子,在当时女性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婚姻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式和目标。

1929年(9岁)入小学,报名时母亲一时踌躇,觉得"张英"不够响亮,"胡乱译两个字",取名"张爱玲"。后来,她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说:"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其原因就在于对母亲送她上学的珍贵回忆。跟着母亲读老舍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二马》,并从此喜欢上老舍的小说。后父母协议离婚,父亲再娶,母亲再次出洋。父亲和后母都吸鸦片,家里总是云雾弥漫。

1931年秋,母亲将11岁的张爱玲送入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后,再次出洋。张爱玲也愿意住在学校,很少回家。家庭的不幸使得有家不能归的张爱玲把几乎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学习和写作中,曾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并时有习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载于学校的校刊《凤藻》和校外的《国光》等报刊杂志。1937年夏天张爱玲毕业时,母亲再次回国,向父亲提出让张爱玲留学英国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母借此与张爱玲发生冲突,父亲歇斯底里地将张爱玲禁闭在家中。张爱玲病在床上,多日无人照应,几乎丧命。

1938年,在困境中终于长成大姑娘的张爱玲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考验。她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1939年秋,张爱玲终于时来运转,得到了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的机会。此时,《西风》月刊也发表了她的散文处女作《天才梦》。然而,张爱玲仍然未能摆脱多舛的命运,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就与她的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上海。后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又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为了生活的自立,只得为《泰吾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1 关于李小龙:一个真实的故事

几年前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节目,是采访一位刚从非洲实地采访归来的年轻女记者,她告诉全国听众那时他们一批中国工作小组是中国第一次派的实地进入神秘非洲进行考察的,在一次采访工作结束,天近黄昏,她正赶往下一个村子和队友会合,经过一片丛林,忽然冒出四个黑铁塔似的彪形大汉,拦住她,眼看就要动手抢她了,女记者急中生智猛的大喊一声,并摆出一个李小龙惯用的姿势。

但她心中早已吓的直冒冷汗,(因为她并不会武功),谁知对方突然一怔,其中一个便用英语问她是哪里人,女记者便用英语告诉对方她是中国人,是Bruce lee那里的人,那四个非洲青年更是尊敬的向中国女记者一抱拳说对不起,然后竖起大拇指告诉女记者:中国功夫 very good 中国人 very good 李小龙 very very good 然后尊重的放中国女记者走了

那天女记者讲了好多非洲见闻,但她说这件事让她终生难忘,李小龙的影响早已遍布全世界,这次是她真正见识了。

这件事已过多年(93年还是94年我已记不清了),但惟独对女记者讲的这件非洲 历险记忆深刻,当时如果不是龙哥的庇佑,第二天的当地和中国新闻将会出现中国女记者非洲遇难或受辱等等的报道。

李小龙把中国功夫带向全世界,把中国人坚强不屈的精神带给世人 给中国人带来了无比的尊严 ,使得欧洲人,非洲人,美洲人,日本人等一些外国人甘愿接受李小龙这个华人英雄(要知道李小龙在精武门,猛龙过江中打的就是他们日本人,美国人,) 而我们中国人却有人仍然在漫骂,诋毁李小龙,呜呼唉哉!谁的悲哀?

在非洲人的心目中,中国功夫有着至高无上的威力;而每一个在非洲的中国人,都可能是身怀武功的侠客。在肯尼亚街头走过,经常会有一群孩子围住记者,吵着要学中国功夫。当我们装模作样比划出个姿势时,胆大的孩子极其崇拜地望着我们,而绝大多数小朋友吓得撒腿跑开。 

; 近日“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举行大选,前去采访的我们惊讶地发现,当地人对中国武术更是敬畏有加。如果在路上被抢,你只要比划两下“中国功夫”,抢劫者马上俯首就擒。这个高原国度的人们对中国功夫如醉如痴,中国武术学校在这里不仅数量多,而且名声大,武术之花可谓开遍了非洲屋脊。 

“要练一辈子中国功夫”

  5月中旬的一个傍晚,我们根据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中心广场的广告,很容易就找到了附近的一家中国武术培训中心。这个名为“龙虎”的武术学校坐落在路边一个小胡同里,当听说我们是中国记者时,办公室的阿贝贝**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

一位加纳的黑人朋友跟记者聊起李小龙:“Bruce Lee,非常强大,没有人能够打败他。李小龙是非洲人的偶像,这个名字在非洲确实已经成为中国功夫甚至是中国人的代名词

  书信是表达情感常用的一种文体。那么,银行行长致员工的一封信要怎么写呢下面我整理了行长致员工的一封信范文,供您参考!

  行长致员工的一封信范文一

 员工们:

 这次省分行来我行用正反两方面教育,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促使我提笔给大家写这封信,喜的是王红梅是省分行和我行培养的典型,典型就在我们身边,用典型的言行激励员工,感染员工,树正气,扬新风,谋发展,大力弘扬先进典型,进一步提高全行员工职业道德水平,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要求。忧的是听了吕梁交城张佩川案件令人心情沉重,发人深省。张佩川触犯法律,付出惨痛的代价,给建行带来损失,给家人带来巨大伤害。艾青曾写到:人的一生有许多的岔路口,但紧要处只有一、两次,你走错一步,将会影响你的一生。正如: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我们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应该走得明白,不要再让吕梁案例在我们身边发生。

 听了案例,我们来结合规章制度的要求作一些对照,究竟出错、违规、漏洞在哪里如果多一点防范意识,不盲从,不轻信,对疑点不放过,能按章操作,合规经营,犯罪分子还有多少可乘之机呢正因为有的员工法律意识淡薄,追求金钱利益物质享受,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的是处心积虑,机关算尽,终难逃法网。张佩川案件的发生,长达十几年,且多次作案,如果多一点防范意识,多一些防范措施,是否可以防范于未然首先在防止员工自我犯罪方面,一是要纯净自己的社会交往,维持良好纯洁的人际关系,对员工思想教育不松懈。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为生活上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失去理智,不为贪图享乐而纸醉金迷;三是要自警自励。当一个人成为金钱的奴隶时,他的一只脚就已经迈进监狱的牢门。“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欲望似乎无穷,所需其实有限。黄金万两,一日三餐,又何必贪得无厌;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又何必孜孜以求其次,在防止他人犯罪方面,我认为不但要时刻保持 。 警惕,更重要的是要熟悉自己工作业务的每一项流程、手续和细节,并且严格按照规定工作,这样,漏洞和虚假被疏忽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为此,我提几点要求:

 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抵御不良思想意识的侵蚀,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珍惜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生涯发展,奉公守法,安心本职,勤奋工作。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做到讲原则,不盲从。

 二、要真正做到有规必依,按章办理,合规操作。分清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做好本职工作。

 三、加强员工行为排查。要做到不走过场,发现不良行为和微小的违规,都应加以重视,及时进行处置和教育,把案件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四、要深入组织开展“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活动,广泛宣扬各类先进模范人物,特别注意宣传模范遵守职业操守和敢抓敢管的先进典型,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倾向有人抓”的良好风气。

 五、将“树正气、扬新风、谋发展”进一步引深,在“树、扬、谋”上做文章。在各项活动中,要把剖析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紧密结合起来,使员工在思想上真正受到触动,但要以弘扬积极因素为主,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六、要充分发挥各级管理者的作用。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在此基础上搞好对员工的教育,防止教育中的“灯下黑”现象。党委中心组成员带头写这次职业道德教育心得体会,各行、各部门也要积极撰写报宣传部,及时在网站刊登,教育引导员工。

 七、要运用多种载体搞好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要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载体充分利用起来,使员工时时处处、抬头低头都能受到教育和熏陶。

 最后,我用一首词作结束以自励: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愿将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XXX

 年月日

行长致员工的一封信范文二

 亲爱的招行全体员工:

 今天,2013年5月31日,是我和大家说再见的日子。招商银行新一届董事会上午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决定聘任田惠宇同志为总行行长,我已从今天起从行长职务上正式卸任。

 从1999年1月2日到总行报到算起,我在招行工作了14年又5个月。在近15年时间里,能和大家并肩携手,风雨兼程,书就招行的故事与传奇,我感到无比荣幸。在我去职之际,感谢各方面对招行和我的肯定与评价。但我深知,招行的辉煌与荣耀,决不是因为我个人的能力与作用有多大,而是二十六年来全行上下共同奋斗的结果。

 我已经说过许多感谢的话,但此时此刻,我还想再一次对你们,奋斗在祖国大江南北包括异国他乡的几万名招行员工说一声:衷心地感谢大家!是你们的智慧与拼搏成就了招行,是你们的品格与追求鞭策着我,是你们的深情与挚爱让我度过了一生中最充实愉快的15年,你们是最让我热爱、最使我感动、最令我留恋的同志与朋友!

 你们爱行敬业,无私奉献,好学上进,为百年招银的事业无怨无悔地付出青春和汗水,体现了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招行的员工队伍最优秀”,是你们出类拔萃的最好礼赞;你们用心服务,点点滴滴,千锤百炼,感动了千千万万客户,打造了招行优质服务的金字招牌,“因您而变、葵花向阳”,是你们服务客户的生动诠释;你们团结友爱,齐心协力,精诚合作,表现了卓越的团队精神,营造了家庭般温暖的氛围,“愉快工作、幸福生活”,是你们的真实写照;你们满怀爱心,赈灾救灾,扶贫助学,志愿投身公益事业,塑造了招行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美德换美誉、真心换真情”,是你们高尚品德的贴切注解。

 15年的记忆有如潮水,但我最难忘的还是与你们在一起的一个个瞬间与片段。忘不了年终假日、网点慰问和分行调研时,见到的那些亲切的脸庞、灿烂的笑容、忙碌的身影;忘不了在招银E报、招银文化、招银社区上,读到的那些至情的博客、激扬的诗歌、不讳的直言;忘不了在员工论坛、业务座谈会与分行食堂餐桌上,听到的那些生动的案例、不俗的见解、开心的故事;忘不了在文艺汇演、运动比赛、分行庆典活动中,看到的那些精彩的节目、矫健的身姿、蓬勃的朝气;忘不了在员工婚礼、生日欢庆、节日聚会上,举杯畅饮、开心释怀的那些场景与氛围……所有这些,都会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这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15年的相濡以沫,让我和你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从感情来说,我舍不得离开大家、离开招行。但从事业发展来说,我到了告别大家、惜别招行的时候了。任何事业,要想基业长青,都需要新陈代谢,都需要后浪推前浪。每一个人的生命对历史而言,都是瞬间的过程。相对打造百年招银的历史长河,虽然我任职15年,但这个过程也只是一个瞬间。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薪火相传,一代代地接续。所以,对于此次新老交替,我早有思想准备,而且是内心所愿。

 首先,这个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领导者。有媒体评论,包括我在内的几位行长近期卸任,是一代银行家的淡出。“家”并不敢当,但“代”确是我们的幸运。回顾过去十几年,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置身于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银行规模、效益的高增长。然而,今天中国银行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几年前我们曾预见的经营环境与经营模式的历史性变革正成为现实。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传统经营方式难以为继。惠宇同志这一代年轻的行长登上历史舞台,这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他们肩负着以银行转型促经济转轨的历史重任,使命非常艰巨。但他们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锤炼成长起来的,对现代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有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因而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谱写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其次,大变革需要创新求变的新思维。为顺应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招行比较早地提出并实施战略转型,目前正处于二次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要将二次转型进行到底,巩固和扩大招行的领先优势,必须彻底颠覆传统思维方式,特别是在管理上进行大变革。我在招行工作了15年,尽管我为适应新形势,认真学习,努力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挑战自己,但正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所言,“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更困难”,惯性思维难以克服,15年形成的思维定式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创新变革的决心。惠宇同志从大银行加盟招行,而且比我当年从央行来到招行还年轻几岁,他既有丰富的基层经验,又富于创新精神,也没有习惯的约束,一定能够从创新的角度思考招行的变革与发展,为招行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再次,年轻人需要青春向上的领头人。周恩来说过,“谁掌握年轻人,谁就掌握未来。”当今的社会,更是年轻人的社会,消费的主力军、潮流的先锋队、创业的拼搏者、网络的聚焦点,无一不是由年轻人所主宰。而招行也是一家年轻的银行,员工平均年龄刚过30岁,充满活力。我深知,要率领年轻人去赢得竞争,首先必须懂得年轻人。多年来,虽然我一直努力这样去做,每天晚上都要抽时间上微博学网络语言,多和年轻人沟通,努力减少代沟,但毕竟不是一代人了,感觉和兴趣的磨合并不那么容易。而惠宇同志就是你们年轻人中的一员,一定能与大家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心意相通,带领大家志同道合地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当前,在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深化、利率市场化提速、同业竞争加剧、银行监管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招行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更需要全行上下集中智慧和力量,弘扬招银精神,同心协力,加快二次转型,努力开创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对于招行的未来,我充满着信心。首先,新班子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有着很强的职业精神,完全能够带领大家直面挑战,勇往直前。而且,我们的战略方向既定,只要推动执行,一定能结出硕果;我们的品牌蜚声内外,只要倍加珍惜,一定能更加闪亮;我们的队伍骁勇善战,只要认准方向,一定能无往不胜;我们的文化积极向上,只要传承发展,一定能基业长青。这些是我们创新取胜的最大优势,也是奠定百年基业的良好基础,我和惠宇同志对此有过深入的沟通和高度的共识。我衷心希望,全行员工像支持我一样全心全意地、坚定不移地支持惠宇同志,在以惠宇同志为班长的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迎难而上,锐意创新,大胆改革,开拓进取,在招行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再创辉煌!

 人生峥嵘几度秋,岁月悠悠情长留。虽然我离开了招行的领导岗位,不能再与大家朝夕相处,但在我心中,招行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大家庭,同志们永远是我的好兄弟好姐妹。深深地感谢大家、深深地祝福大家!愿招行的明天更美好!

 你们永远的朋友:XXX

 2013年5月31日

行长致员工的一封信范文三

 同志:

 你好!

 来信我已经看过了,你在入行6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多岗位锻炼,平时还勤于学习和思考,感悟和感受谈得很真切,字里行间透露出年轻人刻苦努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感到十分欣慰。

 你在信中提到,看到身边有同事选择离职跳槽,情绪有些低落,思想有些彷徨和迷茫,并期待有更好的平台来证明自己。我觉得,年轻人特别是学历高的基层青年员工,产生这些想法也正常。这里说两点:首先,我们尊重员工的职业选择,但事实证明有很多员工离开中行后都后悔,并且从后来职业发展看,绝大多数都不成功。所以,要慎重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珍惜现在的岗位,不能意气用事,这山望着那山高。成功的路其实并不拥堵,只是一直坚持的人并不多。其次,中行本身就是很大很好的事业平台。近年来,我行各项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同业中,主要指标增额和增速在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中名列前茅,先后荣获政府和监管部门多项殊荣;系统中,我行核心业务指标及利润贡献度已排到全国34家一级分行前十,综合实力和品牌形象显著提升。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为了员工”的理念,能够取得上述业绩,凝聚着包括你在内的全行员工的辛勤努力,同时广大员工在薪酬待遇、职位晋升等方面,也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近五年的3次调薪基层员工薪酬涨幅远高于全行平均增幅,近年来选拔的各级管理者80%都来自基层一线。尤其这些年来,我行补充了不少新鲜血液,35岁以下青年员工占比已达到55%,这是我行最宝贵的资源财富,承载着安徽分行的希望和未来。省行党委一直高度重视青年员工的培养,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员工到基层建功立业,并尽可能地为其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一大批年轻人因此得到迅速成长和进步。你今天的进步,也正是得益于组织的关心、教育和培养。因此,能够成为安徽中行“大家庭”的一员,我们都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关于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一方面要靠组织教育、引导和培养,更关键还要靠自身的努力。借此机会,也提几点希望和要求:第一,要保持激情。年轻人正处在干事创业的关键阶段,不能有混日子思想和消极、懈怠心理,要保持蓬勃的朝气,保持工作的激情,在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第二,要脚踏实地。年轻人不能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成长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潜心修炼和长期的积淀,急于求成反而会耽误个人发展,甚至毁了自己。因此,要趁着年轻多在基层和一线摸爬滚打、增长才干,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台阶,行稳才能致远。我本人就是从扒柜台、接单据做起的,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只想做好本职工作,一步步才走到今天。第三,要抵住诱惑。年轻人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利益的侵扰和诱惑,大家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追求,稳得住心,沉得住气,不因一时的潮起潮落而随波逐流,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优秀员工。第四,要志存高远。年轻人今后的路还很长,况且每个人的成长路径也不一样,不要计较一时得失,少一点对外界的抱怨,多一些对自己的要求,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天道酬勤,总有成就事业的机会。

 以上是我看到信件后的一些感想,与你简单做个交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成绩,与中行共成长。

 XXX

 年月日

1 行长致员工一封信

2 写给银行行长的一封信

3 致银行领导一封信

4 公司领导致员工的一封信

5 总经理致员工一封信

6 给银行行长的一封信

● 星座名人:

● 温柔中显刚毅 双鱼女子杜丽射落奥运首金

● 《名扬花鼓》之双鱼曾宝仪

● “马拉天使”--双鱼张佩金

● 歌坛“大姐大”--双鱼毛阿敏

● 俏皮可爱的邻家女孩--双鱼李枫

● 活力四射的青春女孩--双鱼尹萱

● 令人惊艳的俄罗斯宝贝--TATU

● 情浓双鱼--情浓朱丽叶-比诺什

● 楚楚动人的灰姑娘--双鱼陈怡蓉

● 平衡木上的“璇美人”--双鱼刘璇

● 最炫的韩国辣妹组合--SES

● 清纯外表下的诱惑--双鱼小泽圆

● 性感迷人的演技派明星--双鱼丰川悦司

● “甜蜜公主”--双鱼张娜拉

● 日本新一代广告天后--双鱼菊川怜

● 青春靓丽不留白--双鱼张洋

● 好莱坞的“坏女孩”--双鱼德鲁-巴里摩尔

● 日本艺界的“资深”美女--双鱼中山美穗

● 好莱坞“性感炸弹”--双鱼莎朗-斯通

● 浪漫的“爱情天使”--双鱼谢雨欣

● 红得一塌糊涂的“小燕子”--双鱼赵薇

● 性感的清纯美少女--双鱼宋慧乔

● “落入凡间的精灵”--双鱼伊能静

● 韩国女孩最想嫁的艺人--双鱼张东健

● 长不大的“平民天后”--双鱼徐怀钰

● 最经典的楚留香--双鱼郑少秋

● 韩国第一美女--双鱼金喜善

● 终极性感美神-双鱼辛迪-克劳馥

● 清新甜美的香江“美人鱼”--李绮红

● 喜欢水晶皂的“双鱼”--范晓萱

● 永远的“天使心”--双鱼徐若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26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