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架,对孩子的伤害太大!想“停战”并不难

父母吵架,对孩子的伤害太大!想“停战”并不难,第1张

相信大多数人的童年,都经历过父母吵架的场面。

在这场争吵中,最受伤的不是当事人,而是作为旁观者的孩子

据相关科学研究和实际个案表明:

父母争吵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性格敏感、悲观厌世、不自信、亲情淡漠、社交恐惧等不良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出现 人格障碍问题,影响到未来的恋爱择偶与家庭生活。

争吵会代际传承

并制造情绪不稳的孩子

我的一个闺蜜雨佳,找我倾诉心事。

她35岁,和丈夫育有一个4岁的女儿柔柔。

最近,女儿柔柔出现了敏感、易受惊吓、尿床、爱发脾气扔东西等症状。

雨佳告诉我,最近她正因为一些事情和老公闹别扭呢, 没想到先出问题的,是孩子。

雨佳是一个敏感的女性,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在婚姻中,和丈夫有诸多的摩擦,相处时难免争吵。

一开始争吵,他们觉得孩子比较小,听不懂,也就不避嫌。

没想到,这个4岁大的小不点却对父母争吵产生了巨大的反弹:

“你们别吵了!”孩子可能会发出更大的声音,站在他们之间,去阻止他们吵下去。

“有时,我和她爸只是拌拌嘴,有时并没有吵起来,只是一种带着情绪的观点不和,柔柔都要介入阻止。

同时女儿还发生了父母争吵后遗症:变得敏感、易激惹、易怒等。

当我问到雨佳情绪上为何如此容易和丈夫发生碰撞时,她停顿半响,告诉我说:

“ 我似乎在和丈夫的关系中,很难找到足够的安全感。尽管丈夫对我很好,对家庭很负责任,但怎么也很难产生很被爱,很幸福的感觉。”

于是,雨佳会通过疯狂购物等方式来排遣这种不舒服的情绪,内在似乎有一个容易破碎的小孩。

后来,在我的帮助下,她回忆自己的原生家庭时,才慢慢找到了一点答案——

其实,在雨佳的原生家庭里,充斥着父母不停的争吵!让她不自觉产生了:“自己不被爱,总生活在要被抛弃的危险里”的感觉。

她回忆道: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雨佳的童年,每隔一两个月,可能会发生一次。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心理摧残。

雨佳努力变得更懂事听话,甚至去做父母的粘合剂,但是她始终没有逃避开父母吵架带来的伤害。

她为了亲密关系,花了很大的功夫, 但却有很深的挫败感,一直很脆弱。

边缘性人格

“青睐”严重矛盾依恋的人群

著名心理疗愈的书籍《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这样描述类似雨佳这类,在亲密依恋中总是感觉矛盾重重的女性:

说白了,雨佳就是把童年的父母相处模式,在下意识带到自己家庭。

从雨佳的例子可以看出,

原生家庭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不顾及地争吵、冷热战,但又没有和解的相处模式,已经伤害了孩子的心理 健康 ,

让孩子在亲密依恋关系中变得矛盾、焦虑、易受惊吓,严重的, 甚至有变成边缘性人格的可能性。

那么,什么是边缘性人格呢?

基本特征是一种 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 情感 的不稳定以及显著冲动的普遍模式, 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

出现以下5种情况,建议及时咨询心理师,寻求专业帮助,当然,生活中大部分人只是具有边缘人格倾向而已。

正念练习

将争吵变成一门艺术

那么,父母要怎样正确处理自己的矛盾和分歧,而不至于发泄给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甚至代代相传的心理创伤呢?

以下几个步骤不妨参考:

1、注重场合,处理分歧尽量避开孩子。

其实,车上或卧室里,应该是一个父母之间处理彼此分歧的好地方。

避开孩子处理夫妻间的矛盾, 是任何时候都该坚持并如一贯之的原则。

等你们矛盾处理差不多了,再回家,或者再打开卧室门。

给孩子营造一个比较平和有序而柔和温馨的家庭背景, 保护孩子的情绪。

2、降低分贝,化争吵为交流。

当你感觉夫妻关系中,有一些不爽,不舒服,情绪即将爆发时,

不妨进行正念练习,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五分钟。

只是单纯地观察呼吸,且慢慢让呼吸变得再深一些,再缓一些。

此后,你再来看你们之间的分歧,是不是不那么激动了?

当你想要高声呵斥伴侣时,不妨变为低声交流的态度。

给双方各倒上一杯咖啡,放一首缓慢的爵士乐或古琴,坐下来慢慢谈,调低分贝,降低姿态, 给双方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氛围。

3、聆听与和解,平衡左右脑。

你有没发现,争吵的时候,我们的左脑是不开窍的。右脑充斥着苦恼纠结情绪亟待发作。

花几分钟安住于身体上。

同时,我们还可以稍微启动一下左脑功能,不妨给对方十五分钟,

让他尽情倾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你只是倾听,然后换位来谈。

过程中,你不插话。

同时,增加一些肢体语言的互动,比如支持性拥抱、按摩以及眼神的交流等。

让孩子能够看到你们就算争吵,但也有和解和平的方法,以减轻孩子的情绪负担,帮助孩子缓解负面情绪压力。

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家庭风雨飘摇,自己即将被抛弃的不安和边缘情绪。

这也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父母吵架,几乎是每一个子女最为头疼的问题。若是父母老是吵架,我该怎么办?在这篇经验中,我们就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解决方法/步骤

父母老是吵架,在所难免,所以,作为我们子女来说,首先,我们自己不可以慌张,保持镇定,思考之后再进行解决。因为稍有不慎,或许,会将矛盾更加的激化。

另外,我们需要知道,他们是为什么而吵架?是为了一些琐事,还是为了一些重要事情而相互责怪?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判断出父母之间的感情是浓还是淡。

若是父母因为琐事就经常吵架,那么,很有可能他们之间因为相处的时间太长,感情没有当初那么浓,彼此之间都有一些厌烦了,但并不是说没有感情。若是因为重要的事情而吵架,那么,则不必过于惊慌,这是正常的,稍微劝劝就好了。

所以,我们最为头疼的,就是父母总会因为生活琐事而大吵大闹。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或许有一方面正是指的这个吧。不过,并不是不可以解决。而解决的钥匙,就是作为子女的我们!

父母老是吵架怎么办?不要忘记,我们我父母最爱的人。若是我们都只在旁边干着急的话,自然没有多少帮助。所以,对于父母吵架的现象,我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不要害怕父母不听你的。只要你的父母爱你,你就有成功的机会。而且这个机会还很大!因为当你主动说出一番真情话之后,父母,必然会认为他们生了一个好孩子,或者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火气,也会消掉一点,再者,父母一般都喜欢听懂事的孩子的话!

父母老是吵架我该怎么办?一切,就看我们是如何去做的了。人无完人,人的一生中总有错误,而我们,则是对父母吵架因素中错误判断的中间人。

处理父母吵架的问题,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吵的架,有一种对待的方式,可能大家认为此法纯粹是胡扯,但如果你仔细品味,此法实为最好的方法,只有境界超凡的人方能做到,那就是不管不问法。凡事既然发生,必有原因,事情的发生原因不是我们所左右的,当然解决的方式也是我们所左右不了的,虽然通过种种方法能得到暂时的缓解,但终归问题的症结没有消除,矛盾始终存在 ,争吵始终不息,事物在矛盾中发展,这是世界万物生生不息的法则,我们没有能力左右,也无需妄图左右,一切顺其自然。争吵的过程就是优化的过程,就是在互相取长补短的过程,夫妻之间会因争吵矛盾而朝向最优化发展,甚或离婚,也是最优化,因为不相爱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无疑是最大的痛苦,所以,不要太想让事情朝自己意愿发展,因为,事物自始至终,都在朝着事物本身的最合理的存在方式的方向发展,而不为任何外力所改变。

两位家长因为小孩子买零食然后分享给了另外一个小朋友吵架,家长吵架,就当没看见。后面怎么说老师是三无产品?那也当没看见。因为老师归学校管。家长吵架,你能做什么呢。最多劝劝。一般在网络上吵架不要劝。劝不好,二人反过来一起和你吵。除非你想参加进去。老师只管学生的。参考而已。

我接待了一位来访者,是一位妈妈在接到老师的电话,说是她孩子在学校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了争执,然后吵着吵着就抽动晕厥了。老师吓坏了,赶紧给她打电话。后来她和老公一起把娃送到了医院,医生给出的诊断是“抽动症”。后来这位妈妈通过介绍来找到我,我了解后才知道,原来,他们夫妻俩,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吵架。这位妈妈脾气火爆,她老公也不知道忍让,再加上还有一个爱搅事的婆婆,家里的关系可谓剑拔弩张,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闹。

可是父母作为孩子最重要的亲人,俩人一直关系不够好,还互相谩骂,指责,甚至拳打脚踢,恶语相向。孩子的心理肯定也不好受,由于孩子太小,不知道怎么排解心理情绪,一直压抑着,时间长了,孩子的心理防御会转化成躯体方式体现出来,于是就出现了抽动症的症状。其实,有些孩子的这种情况根本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需要心理疏导。

通过以上这个案例可以发现父母打架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父母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夫妻之间经常吵架,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达32%,父母争吵比离异带给孩子的伤害更大,而且这种伤害像是种慢性病,内隐,且病程漫长。

下面我就和大家聊一下,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打架给孩子会造成哪些影响。

第一、孩子比较容易焦虑多疑

父母家暴过程中,往往会丧失理智,说许多尖酸刻薄的话,甚至粗话、脏话,有时甚至大打出手。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恐惧感,更严重的是容易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会分开,他们不要自己了”,让孩子丧失基本的安全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家庭的态度,无疑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之间天天争吵不断,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应有的安全和温暖,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很容易丧失对婚姻的美好期待。有研究表明,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长大后可能对建立亲密关系感到恐惧,尤其对将来的婚姻产生恐惧。

第二、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绪

父母之间家暴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控制不住情绪,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之下也会变得脾气暴躁,产生暴力倾向。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在家里面对暴力,无法反抗,就会产生让自己变得强大再去欺负比自己弱势的群体,产生欺软怕硬的心理。一方面就是学习父母的这种暴力行为,可以说孩子已经麻木了,并不会意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压抑自己,不敢表达自己

很多父母吵架打架,都会迁怒于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一看到家长就感到害怕,不敢跟家长说话,甚至不敢靠近家长,变得唯唯诺诺。不仅不敢跟父母提要求,也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不论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论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样长期的压抑下,孩子慢慢会变得焦虑、抑郁、懦弱等等。

有一位女士来访者,她的父母在她小时候经常吵架和打架。几乎每次打架都是因为她。目睹了最亲爱的人不断上演互相伤害的画面,给她内心的创伤可想而知。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因为她不喜欢与人交往,也不大合群。最要命的是,她经常无意中的话就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给伤了。倒不是她说的话有多刻薄,而是她的语调和她所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我们曾说过,一个人说话时,她传达给对方的意思里,文字只占7%,语调却要占到38%。因为这个缺点,她在大学时只跟宿舍的人来往,也没有男朋友。后来结了婚,幸亏老公能包容她这个语调伤人的问题,但也争吵不断。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争吵,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如上两个案例中的心理负面影响。而且会导致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的人际观,他们从小就没有学会正确的交往技巧,自然就无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很可能会在未来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上不断受挫。

长期生活在家暴环境中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两个情况:一种是自卑,不愿或不善与人交往,有的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就是孩子的是非观念模糊,认为只要自己够横、够强势,就能让别人听自己的。而且这样的孩子内心会非常缺乏安全感,甚至在心中留下阴影,成年后也难以抹平,会对婚姻更容易失望和恐惧。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完全不能发生任何争执。有时候,父母之间发生建设性的冲突是为了明确边界,释放情绪,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坦诚告诉孩子,大家有意见不一致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没有两个人能在所有的事情上完全意见一致。如果彼此的争执无法以和平的态度进行讨论,变得激烈起来,也无须自责。可以坦诚的告诉孩子自己争吵后的不开心,可以告诉孩子“这次争吵使我很累,有些失望。”或者告诉孩子“你爸爸/妈妈有自己的看法,那都是为了我们好,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不赞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说:“你爸爸/妈妈很不讲理,他使我很累。”更不能在孩子面前批评、责骂对方。如果自己情绪崩溃,哭了,也可以告诉孩子这是正常的情绪表达,所有人都会有难受的时候,当情绪达到一定程度,眼泪就会掉下来,没关系。当彼此冷静下来后,彼此虽然可以坚定自己的立场,同时也要为自己的情绪向对方道歉。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明白:首先,激烈的情绪是不对的,是需要道歉的。其次,激烈的冲突也可以处理,无须惧怕。这样当孩子自己面对冲突时,他就懂得如何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以通过轻度或中度的含有妥协以及相互支持的冲突而获得成长。当然,上面提到的都是权宜之计,最根本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和家暴。切记!

怎么平息家长群里争吵“曾经有一段时间,老葛班主任一度想关闭班级微信群,问其原因,其皱着眉头说:是家长们的‘热情’太过了!事情是这样的:

老葛每次在微信群里说一句话,哪怕只是最正常的布置作业,就会有大波儿的家长回应: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太棒了!谢谢老师!……

有家长甚至还沿着这个话题闲聊起来。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手机‘滴滴’地响个没完,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如此一刷屏,很多没有第一时间看手机的家长,很有可能错过老师公布的重要信息。还有妈妈会指名道姓地说:那个XX的妈妈太烦人了,刷屏大王!XX孩子的爷爷、姥爷、爸爸、妈妈都在群里,一家子有时还在微信群里聊天,真是太过分了!……

这是个问题吗?绝对是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

“有办法解决吗,方法很简单,只需要老师逐条列出一些规则,在微信群里公布一下就可以了,相信家长看了之后,家长群会越来越有规则。”

千万不要做五种类型的家长

写这篇文章作者是位儿童文学作家,名叫 乐多多,她曾多方采访及与班主任商讨,建议家长们千万不要做这几种类型的家长。

第一种

讨好刷屏型

老师一发话,马上回应:您辛苦了,保重身体”。

老师布置的作业、公布的消息,看到即可,不需要回复,为了防止没必要刷屏,“收到”两字都无需回复。一条信息几十人回复同样内容,很快一条重要的信息就这样被“淹没”了。

群外私聊,切不可肆意刷屏。

晚上尽量不要在群里聊得太晚,以免影响他人休息,有重要事情可以跟老师直接联系。

第二种

炫富显摆型

炫耀孩子的成绩。

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默默伤害那些成绩差的孩子及家长的心。晒各种旅游的照片。类似这种私人的照片,在朋友圈晒晒也就可以了,发班级群只会引起大家反感。时不时把小孩得到的小贴画、完成的作业、写得工工整整的字贴上来,骄傲地请大家点赞,其实是希望老师给予关注。

即使家长不到处晒,一个孩子的优秀锋芒也是遮挡不住的。低调的“才子”“才女”才是最令人佩服的,也最令老师喜爱。

第三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496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