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各类选秀、唱歌跳舞类比赛节目层出不穷,一批又一批的明星偶像被送入年轻人的市场,孩子们闲时谈论的话题变成了自己的偶像,房间的墙纸抱枕也变成了偶像的海报或其他有偶像照片的东西,家长们对此焦虑不已。
但是当你走进孩子的内心,就会发现,很多初中、高中的孩子,他们不是盲目的追星,而是在偶像的影响下,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就是偶像的力量和价值。
再通俗点来讲,对孩子来说,家长或老师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了一万句“好好学习、学习很重要”,可能并不见得有多大作用,也不会真正推动他去投入学习,但是他们从偶像身上汲取到的学习的价值、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动机,会激发他们主动去努力、去拼搏、去认真学习。
一位李健的听友写道:“信仰使人坚定,一如你之于我,我一路追寻,似乎是为你,似乎不是;我一路跋涉,是为了遇见你,也不仅仅是为了遇见你。我曾见过你,以灵魂,以足迹。我曾见过你,在虚拟,在现实。”
毫不夸张的来说,偶像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孩子,偶像的存在对孩子成长路上至关重要。
为什么偶像对孩子这么重要?
其实,崇拜偶像是孩子寻找自我的过程。心理学认为,崇拜偶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印象,把自己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
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初中阶段,是孩子建立自我价值的时期,他们需要通过对一些成年人或同龄人中的偶像人物的认同,来确认自我的价值,也就是孩子在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中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外表形象等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
所以说,崇拜偶像是孩子成长中正常的表现,我们应持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需要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的过程来寻找自我、实现自我。
善用偶像的力量
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
曾有学校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85%的优秀生都有美好的人生理想,而那些后进生大多没有人生目标。孩子只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了目标,他才能拥有方向感。”
而追星正确的打开方式,往往就是偶像给予孩子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在自己初高中的时候明确的知道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想要考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专业,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逐渐长大后,却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孩子时期,几乎人人都有崇拜的人,崇拜的对象可能是明星、杰出人物或是父母师长等等。在年少时遇见了什么样的偶像,就有了什么样的目标,并为而努力。
梁启超谈及育儿经时,曾说过:
“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的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读史者皆因如此。”
心怀偶像的孩子,能够不断用偶像的事迹鼓励自己,也能够在挫折面前生出坚硬的翅膀。
所以,对孩子而言,好的偶像就是成长的捷径。会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能够让孩子变得向上、自律,并且为目标不懈努力。
不仅如此,偶像还能和孩子互相激励,让孩子变成更好的自己,一起聚集成星河灿烂的夜空。
善用偶像的力量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一档关注00后青少年的脱口秀节目《放学别走》中,撒贝宁一针见血地说到:“追星,其实你是在追自己,你其实是在为自己设计一个你理想中的生活人设状态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其实最终追来追去,你追的都是你自己的影子。”
用干练的话语道出了追星的真谛。孩子如果相信,并按照这条路走下去,最终,就会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喜欢的人,想要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偶像身上有正向的、积极的、励志的正能量,也正是孩子需要的。偶像是镜子,折射的是孩子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
“我想让所有人记得,曾经有个很帅的男人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过,他叫张国荣。”
尹正是张国荣的头号迷弟。小时候跟着妈妈看《纵横四海》,被桥上的张国荣先生迷住:“哎哟,这个叔叔好好看啊”,在尹正这个小迷弟心中,张国荣一直陪伴着他的成长。
因为喜欢张国荣,尹正考进了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而后又成为演员,这怎么看都很像张国荣的事业轨迹,不仅如此,在演艺事业上的精益求精也是为了向哥哥靠近。
而他对于偶像的那一份执着的思念也令人感动,成为明星之后,尹正每次有机会上综艺展示才艺就要向张国荣疯狂致敬。
追星并不是狭隘的近距离接触偶像,而是在精神层面上无限向他们靠近。追着偶像努力的步伐,也能成长为同样优秀的自己。
在偶像不断推出新的作品,刷新自己成绩的同时,也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不一定要和偶像做一样的事,但要尽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得优秀。
偶像是陪伴,共同成长,各自精彩。偶像的意义,是带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可能是因为这个老公是婚姻里“好好先生型”的背叛者,遇到这样的男人,女人们对于他们更多的是原谅,甚至会想用生孩子的方式来挽回这段婚姻。
事实上,在我近20年的婚姻情感咨询案例中,见过不下几百例这样的女人。
尤其是在我们外人看来明明要颜有颜,要钱有钱的成功女性,依旧逃不过这个魔咒,甚至还有出面为男人说话的。
对很多还没有踏入婚姻生活的现代女性来说,这似乎是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
如果放在上世纪的女性还可以理解,因为那时的女性没钱也没地位。
但现在的情况明显不是。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咨询室中经常能见到被背叛的女人,她们是这么跟我说的:
“他说只是一时糊涂,他爱的还是我。”
“我不甘心,明明我那么爱他,为这个家付出了那么多!”
“家里人劝我,忍忍就过了,都是那么过来的。”
许多女性来做咨询的目的首选并不是来疗愈自身,而是想为背叛婚姻的老公找个理由。
她希望从我这里获得支持:
就原谅他吧,看在过去的情分上,你也一直爱着他,忍一忍婚姻才能走得长远。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如果你碰到一个十足的渣男,在爱过、痛过后还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而婚姻中,最怕遇见的反而是那些平日里对你关怀体贴的“好好先生”。
所以,经常会有女性说:
“虽然他背叛我了,但他一直对我很好。”
我也总结了那些选择原谅老公背叛,甚至还会当做没发生一样给他生孩子的女人,大致有以下两个原因:
1情感依附
这种类型的女性,从小就被灌输诸如“男人是天,男人是女人的一切,女人的最大价值,就是服侍好男人”这种思想。
她们被彻底洗脑,为了这个男人可以付出她的一切。
美国医学博士亨利·马西在其著作《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中写道:
“每个人都会跟养育者产生情感依附,并且会对养育者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适应模式,最终这情感依附的能力会复制到另外的关系里,成为我们一生的情感底色。”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生命最初的情感依附方式,决定着我们未来在亲密关系里用怎样的方式去获得情感。
这样长大的女性可以轻易原谅男人的所有错误,精神层面上过于依赖对方,就像一株寄生草,要依附别人而活。
2沉没成本
有的时候,婚姻就像是一场赌博。
女性用自己的青春、资源、财力,去赌一个男人的良心。
而这些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就称为“沉没成本”。
通常来说,我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自己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投入的成本。
如果在一段婚姻中女性的投入过多,就算老公出轨,婚姻变得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是经过仔细考量过后,依然会选择原谅。
企业史上,很多崛起的明星企业因为方向选择错误而陨落。
美籍华人王安所创办的王安实验室,于1951年研发出最早的电子计算器之一——“磁芯存储器”。后来又在1976年推出文字处理机,该系统可以储存信息,允许用户进行文本编辑,电动打字机渐渐推出市场。
雄心勃勃的王安定下的目标是夺取巨头IBM在电脑行业的龙头地位。1981年,IBM将个人电脑推入市场,迅速成为热点。有着以往的重要发明,王安公司研发个人电脑不是问题。然而对文字处理机的爱和对IBM的敌对情绪,使他迟迟没有做出进军这一领域的决定,企业因为转型过晚而衰落。
1983年,贵格公司CEO史密斯伯格收购体育饮料公司佳得乐,成功将佳得乐打造成体育饮料的著名品牌。1994年,他又收购主要经营冰冻茶和果汁饮料的思乐宝,要将其打造成“第二个佳得乐”。可是这次收购是灾难性的,思乐宝与桂格管理层从来没有成功磨合。这次失败收购导致桂格的衰落,并于2000年被百事公司收购。
探究其原因,思乐宝与佳得乐其实是两家很不一样的公司。佳得乐被收购前蒸蒸日上,思乐宝开始走下坡路;收购后,佳得乐团队依然留在公司,与桂格管理上可以慢慢衔接磨合,而思乐宝管理团队基本上已全部走完;佳得乐管理完善,而思乐宝库存与生产已经开始混乱。这些在收购前的尽职调查报告可以获悉的信息,为何被桂格管理层忽略?
为何这些“精英”也会做出明显错误的决策?在《避开错误决策的4个陷阱》一书中,3位管理学大师给我们理清了头绪。他们分别是悉尼·芬克斯坦——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商学院教授,乔·怀海特——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附属的企管研究所机构策略管理中心主任,曾任职于波士顿咨询集团,还有安德鲁·坎贝尔,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教授。他们3人都致力于研究“决策为什么会失败”,相关的成果集结在此书。
1 、大脑决策的3个思维惯性
模式识别
你以为你看到的都是真实存在的?其实不然。我们的大脑擅长用仅有的信息碎片创造自己的“现实”。在接收外界的部分信息后,我们的大脑便会对其粗略估计,并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填补空缺,对其“定性”,做出决策。
虽然是新的信息,但我们是匹配过去的经验来对其识别,所以很容易会误读自己不熟悉的情况。例如专业的网球选手,充足的训练经验,使他们在比赛迎接从对面飞来的球时,可以迅速判断应该跑去那个位置、如何挥拍、何时挥拍。而一旦遇到例外情况,例如海拔不同、球拍长度变化时,他们也会出现判断失误。
模式识别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它有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判断,有时又误导我们对当前情况过快判断。
情感标记
大脑存储某一事件或动作的记忆时,也会储存与之相关的情感,这就是情感标记。情感标记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情感标记使我们在行动时更有信心更果断。大脑偏好积极的情感标记。
在决策的最初,模式识别对全局做了预判。而我们一旦做出预判,就会倾向于接受与预判相符的正面信息并抵制负面信息。大脑通过对正面信息搭上积极情感标记并给负面信息打上消极情感标记来做到这一点。结果是我们的思维过程更重视看到的正面信息,忽略负面信息。这个思维过程被称为“认知失调”。
桂格收购思乐宝时,对收购会成功的预判很可能使他们只看到了符合预期的信息,而忽略了思乐宝与佳得乐很不一样的其他信息。
一次一计划
我在我们公司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老板当月只制定一个业务目标,即使那个目标有点难,但基本上所有员工还是能完成。而一旦老板制定3个以上目标,那么不管目标是否简单,最后大部分员工都只能完成一项或两项。
人,很多时候,都仅能做到“单线程”运作。
表现在做决策方面,“我们的大脑一次只能评估一个行动计划,我们生来不会列出选项并替换方案。”直到当我们发现按照这一行动计划,结果与想象中不一样,我们才会重新寻找另一个计划。
客户们用个人电脑替代文字处理机,公司盈利大幅下降后,王安的公司(依然不是王安!)才最终决定研发个人电脑,可惜为时已晚。
2 、影响决策的4个思维陷阱
由上面的思维惯性看来,真的是很容易一步错步步错。一旦模式识别做了错误的预判,我们的情感标记会加强对这一预判的肯定,鼓励我们按预判行动。一次一计划又使我们极少尝试列出其他备选项,直到出现与预想不符的结果。
当然,模式识别预判成功的话,那就是另一番风景了。
什么情况下,模式识别、情感标记会导致决策过程一步错步步错?这是3位作者重点讨论的部分。思维惯性中的4个陷阱具体为 误导性经验 、 误导性预判 、 不恰当的个人经验 和 不恰当的情感依附 。
A 误导性经验和误导性预判——模式识别自动匹配了不符合实际的过往经验
桂格上次收购佳得乐后,与佳得乐很好地契合,成功将其打造成运动饮料第一品牌。而思乐宝和佳得乐一样是饮料品牌,桂格依然是一间成功的公司,所以桂格当然有能力运营好思乐宝——这就是桂格管理层的决策过程。从思乐宝的简单而不全面的属性出发,将它与佳得乐类比,又将收购思乐宝与收购佳得乐的成功经验类比,做出这一收购也会成功的误导性预判。
识别误导性经验和预判可以试问3个问题:
(1)该决策中的主要不确定性是什么?
(2)主要决策者是否有充足的相关经验能够对这些不确定性做出权威判断?
(3)如果问题2答案为否,那么主要决策者是否具有可能误导其对任何不熟悉情况做出判断的类似经验?
与此类似,辨别误导性预判可以试问3个问题:
(1)决策中的主要不确定性是什么?
(2)主要决策人对这些不确定性是否做出了预判?
(3)预判有客观证据支持吗?如果没有,它们可能具有误导性。
B 不恰当的个人利益和不恰当的情感依附——情感标记左右我们的行为
前面曾经说过,情感标记通过将信息标记为积极和消极,来影响我们的行动力。
什么最能触动我们的神经,迅速为一件事打上喜欢或厌恶的标记?那就是涉及个人利益或个人情感的时候。
在工作决策中,驱动我们的利益有:获取奖金、工作特权、职位晋升、提高信誉、获得同事认可、获得更好生活方式。决策者倾向对与这些个人利益相符的决策打上积极情感标记。当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冲突时,做出的决策明显不利于公司。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新任CEO知道原来的经历能力不够,却一直没有解雇他,因为他怕同事们因此不喜欢他。最终公司收入下降。
与个人利益类似,当决策一旦涉及个人情感或者与决策者有情感依附的人时,我们倾向于产生积极情感的决策,而不是对公司最好的决策。
王安对自己的文字处理机打上了积极的情感标记,对IBM以及IBM研发的个人电脑有厌恶情绪,甚至认为“个人电脑是愚蠢的东西”。个人情感已经扭曲了王安的认知。所以他对文字处理机抱有巨大的热诚,因此迟迟不向个人电脑方向转型。
所以,为了更客观,我们应判断决策中是否有哪些选项与决策者的利益、情感相关。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3位作者讨论了如何在决策过程中提出红旗警示并提出相应防御策略,这一部分,非常适合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阅读,因为它提出的方法更适用于有着决策流程的组织。
针对个人决策方面,本书并没有提及,如果读者想进一步了解,建议阅读史蒂芬·P·罗宾斯的《做出好决定》。
再聪明理智的人,也始终具有情感和利益牵扯;经历再丰富的人,也不能穷尽各行各业的经验。人生的美丽与哀愁,我们在决策路上也继续负重前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