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情感

什么是高情感,第1张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高情感应该是对情感的要求更高

高情感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要体现和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要重视语文课对学生在文学、情感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一、依托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教学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是情感满溢的海洋。这些课文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披文以入情”,把握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感悟思想情感的真谛。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直以来都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读罢让人泪眼朦胧,就在于它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子之情。在学习中教师紧紧抓住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几个饱含深情的字眼,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父亲对儿子真挚、深厚的情感,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体悟父亲对自己关心的点点滴滴,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真情。这样,就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开启学生的情感世界,给学生以亲情的启迪,进而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融入感情,营造和谐人文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倾入感情,进行情感教学,让特定的情景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诱发学生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也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得到体验。比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最后一个场景时,不是一般性的朗读、讲述,而是声像并举,充满激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就在这一位学生满带感情的朗读刚停,寂静笼罩课堂的刹那间,录音机里骤然响起“当、当……”12响沉重而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惊又诧,全神贯注。趁学生惊诧之际,她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五个大字的彩色,要求学生图文并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要求他们在认真品读的基础上用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当时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待,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学生观察、阅读,沉醉于文本之中,情不自禁地朗读,畅所欲言地谈起了自己的看法。于老师大加赞扬,并加入他们的行列,深情地谈起了她自己在抗战时,家乡的小学即将解散,音乐老师教唱《苏武牧羊》的一段亲身经历。她说,从此这首歌不断在胸中激荡,构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学生聚精会神,在心中弹奏爱国主义的最强音。融入了情感的语文课堂是充满诗意的世界,也惟有用充满激情的教学才能唤醒、激励、鼓舞学生,感动、感染、感化学生。

三、超越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多元价值又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辨别,但学生因知识、经验、年龄的影响,很容易受错误价值观的诱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直接的思维碰撞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把自己体验后形成的观点与教育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用共同价值来对自己的选择作适当的修正,使学生对价值取向进行自我判断,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著名特级教师窦建梅在教授《难忘的一课》时,就很好地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选择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深入的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课堂上,窦老师要求学生随着课文人物的需要一遍又一遍高声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给学生以深度的触动,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此时,窦老师又用低沉而有感染力的声音朗读了席慕容的《乡愁》一诗,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当学生再自己品读这首诗时,感情的闸门被打开,情感得到升华,不禁泪流满面。此时学生不是在用嘴读,而是用心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台上台下已融为一体,都在心里翻滚着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熏陶。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突破单纯地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把学生的生活积累、感情积累充分调动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并最终积淀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品位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呼唤学生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念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有教师在教《生命的意义》一课时,讲诉了一段故事:1999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忽然间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浩。此时,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和FIASH动画。听歌曲时,许多学生都在啜泣。然后,在音乐声中,教师开始提问:“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展示文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二、点拨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首先,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之前,要熟透教材,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其次,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情感的表达能力,把其中的内涵化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学生,以情动人,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时的情景,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喃喃自语,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这样,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便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达到唤起学生情感的目的。再次,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的过程中,要用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课堂的收效往往出乎意料得好。学生回答中肯、陈述精彩时,教师包含激情地来一句“看,这就是我们班同学的真正风采!”,学生回答很糟时,来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我吧,给一点鼓励。”……凡此等等。

三、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去引领学生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成语“爱屋及乌”便生动而典型地概括了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第一,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在生活中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的爱就像滴滴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转校生,他因为在原来的学校经常与语文老师发生矛盾,导致语文成绩一落千丈,一上语文课,他就会感觉头疼,不想进教室。来到我班后,我仔细地找他了解情况,分析到他与原来的语文老师发生冲突的原因竟是该老师看不惯他走路的姿势,于是处处为难他,而这个学生也不愿服输,结果造成矛盾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他讲解了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有的礼仪行为。最后,这名学生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上课不喊头疼了,也爱听讲、爱提问了。

四、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

现在青少年感情匮乏,究其原因是生活的单调而平淡。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没有多少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感性思维,当然最终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应该由家庭与学校配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走向文化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现实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桥梁建筑,让学生近距离观赏桥梁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三十六个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提供了脚本,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其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总而言之,无论从教育教学还是从语文学习等方面来考虑,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已经成为教育之本、教学之源。语文教师应坚持情感教学观,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情感资源,在充满积极情感的环境中,教师带着情感去教,学生带着情感去学,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感染,才能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做好,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情感是理想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麻木或邪恶者与幸福和快乐无缘,丰富高尚的情感是人生最可贵的财富。但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与其他智慧一样需要开发。每个个体都有情感成长的基因,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有情感觉醒的快乐,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爱的快乐。情绪却是人人都有的,环境的任何刺激都能在自我心里产生情绪,有的情绪自我自觉得到,即显意识;有的情绪却不可名状,即潜意识。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情绪,如不高兴就啼哭,高兴就微笑,虽然主体不知道这情绪。但情绪不是情感,我们研究的就是如何使情绪升华为情感。二者的不同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情感是高度自觉的,而情绪是自发的。情感既表现为情绪,又受思想的控制,知道为什么爱或恨,并懂得爱或恨的价值,自觉地压制消极的恨并追求高尚的爱,即理性地培养情感。但情绪却是本能的,而且常常处于潜意识状态,只有达到相当强烈的程度才能发现,但并不知道有效地控制,往往造成严重后果才觉悟到情绪的错误。德育的重大使命就在于唤醒情绪,培养情感。有多少生命长期被消极的情绪主宰,在蒙昧中浪费青春以至整个生命,一辈子没有体验到爱的快乐和幸福。不少学生十几年厌学却终于不知道,最后荒废学业。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结婚(即不懂得爱情),在蒙昧中备受婚姻的折磨而全然不知。芸芸众生为生计奔忙为欲望摆布,在黑暗中渡着所谓生命之舟,最终像虫子似的死去。二、情感是永恒的,而情绪是短暂易逝的。情绪由环境的刺激而生,由时间的流逝而灭,纵然是失去亲人的大痛大悲,时间也能很快治愈,来无踪去无影。潜意识的情绪能较长时间地统治着自我的心情,但随着潜意识依赖的环境的消失而消失。回顾过去,那些惊涛骇浪的情绪也只剩下一抹淡淡的印迹,不曾改变生活的轨迹,也不曾改变自我。欢乐的情绪似乎更浅薄,留不下什么记忆。情感却是春天播下的种子,不仅不会坏掉消失,而且一定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生命不息承载情感的使命不了。情感是生命的动力,推动生命之舟驶向成功的彼岸。有了思想和意志,情感永远生长得枝繁叶茂,演尽生命的精彩。爱是生命的支柱,是幸福的寄托,是快乐的承诺。要是生命失去爱,孤独和绝望就像癌症一样蚕食生命,生命之舟是注定来装载爱的。三、情感是积极健康的,情绪是消极蒙昧的。情绪带有极强的偶然性,在环境的刺激下突然而来,像飓风一样带走理智,把生命掷向毁灭的深渊。一时的愤怒可能使自我大打出手,一时的绝望可能使自我轻生,一时的悲痛可能使自我痛不欲生,一时的欢乐可能使自我乐极生悲。这些情绪都会给自我带来消极的后果,但由于主体对情绪的浑然不觉,只能任情绪摆布。情感却全然不同,不论怎样的刺激,都不能动摇自我的意志,冷静地控制着情绪,用理性的光辉照亮情绪,使之升华为情感和思想。情感知道恨反射到对方身上,恨就加倍;爱投放到对方身上,爱也会加倍。如果世上确有太多邪恶,请把愤怒化为义愤,又把义愤变成改造自我的动力,不然愤怒之火会烧化理智。情感自觉地用思想来培养积极的情绪,消灭消极的情绪,把自我导领到智慧人生。情感的觉醒就是自觉到情绪并使之升华为情感,是自我觉醒的标志。情感的蒙昧导致整个人生的蒙昧,不管主体有怎样的高分,也绝对没有作为。情感的觉醒是从情绪的觉悟开始的,知道自我不快乐就是人生的大发现,然后才能思索“不快乐”正确吗,为什么不快乐,然后才能把情绪引向积极的情感。阿Q分明活得很窝囊,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但他却苦中寻乐,满足于虚妄的精神胜利中,这就是蒙昧人生,必然带来悲剧结局。情感的觉醒往往从自觉到自尊的伤痛开始。如果环境以鲜明的态度表示对自我价值的抹杀,情绪的刺激来得特别猛烈,于是反抗的呼声划破蒙昧的厚幔,情感觉醒了。情感的觉醒为自我指明人格发展的方向,仿佛突然间照亮全部黑暗的心灵。自爱是人生发展巨大的动力,把自我从环境和习惯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他爱”的觉醒使自我找到幸福的真谛,使自我超越狭隘自爱,开辟出更广大的人生天地。不知道在茫茫人生中,还有没有比这二者更重大的发现。情感的觉醒并非必然,有的人终身蒙昧,没有体验到爱的快乐就默默地死去。情感的觉醒与三种因素有关:生活遭遇、外部教育和内部教育(反省)。情感的觉醒也与遗传基因有关,天赋敏感的心灵自然容易觉醒。先说生活遭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人生的许多道理都从生活中悟出。上帝的公平表现在,给你一帆风顺,则造就人生的平庸和情感的蒙昧;给你磨难坎坷,则造就杰出人生,并体验到最深刻的幸福。情感的觉醒必需不幸来刺激,只有不幸才能使自我的情绪最充分地暴露,而激烈的情绪正是情感觉醒的契机。没有经历艰难困苦的折磨,自我就是一张白纸,只能在蒙昧中安享生活。独生子女所以是垮掉的一代,就是因为大人为孩子准备好了一切,孩子不过是来领受,从来不需要打斗,自我就是蒙昧的空白。自我必需面临精神的绝境,受到心灵的重创,才能痛悟到情感的真理,把自我铸炼得坚强。要唤醒亲情,非经历家庭的艰难困苦而不能,对家庭的苦痛没有深切地体验,就无法触动肺腑,亲情被父母的爱封锁着,似乎永没有觉醒的一天。家庭的祸不单行,特别是父亲的人生沧桑,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在父亲爬过铁道的一刹那被唤醒。为什么《背影》在当时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他的亲情的觉醒引起知识分子的共鸣,唤醒读者的亲情。如果我们的孩子永远沉湎于被爱的种种安逸中,不能自觉勇敢地创造艰苦,爱的觉醒就成为人生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家道艰难的孩子常常容易觉醒,这正是学生中少数优秀者。然而不幸只为情感觉醒提供可能,并非必然,不少家庭不幸的孩子被不幸淹没,学业荒废,像父辈一样沦入贫穷愚昧中。教育的价值正体现在这个时候,教育使不幸成为情感觉醒的契机。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孩子去认识不幸的价值,把不幸放进心灵中去加工去反省去发现,把情感的力量生动地向孩子展示,把思想和意志的智慧向孩子昭示,把爱的美景向孩子描绘,激励孩子成为命运的主人。如果教育是人类精神的启蒙,那么情感的启蒙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导师,首先是唤醒潜意识的情绪,把生存的状况生动地描绘出来,把命运的神秘面纱揭开,让学生看清生存的面目,刺激情绪的觉醒,唤醒自尊和反抗。然后抓住生活刺激的良机,因势利导,把情绪升华为情感,即一切向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情感方向引导。自尊、反抗和爱的情感特别有利于自我发展,不失时机地塑造勇敢坚强反抗等优秀个性。教育不刺激情感的觉醒,不自觉培养爱的情感,不教给学生爱和处世的智慧,就是蒙昧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文明的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从自尊到自强,从自立到学会处世,从自爱到爱他人,从爱他人到爱自己的祖国,最后把民族的需要与生命的使命统一。我们渴望不久的将来,除了冷冰冰的应试教育,还有温情的情感教育。正是情感教育使不幸成为情感觉醒的契机,也正是应该教育使孩子越来越迟钝麻木。同时,自我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切教育都必须经过自我反省才能最终产生效果。这还是教育的责任,先进的教育是培养善于思索的人才,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书呆子。还有什么比思索和反省更好的习惯呢?我们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干预世界,做自己和国家的主人。我们要用宽容来海纳不同人格,鼓励学生讲真话,激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把教育变成思想的自由论坛,变成人生智慧的发祥地,推翻应试教育的严酷统治,用自由民主的光辉照亮孩子的心灵。然而,只要真正关心孩子的教育者,就一定能发现,我们的教育(包括应试教育)统治得比任何政治还要残酷,师生间没有交流只有专制,没有爱只有怨恨,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有奴隶。纵然是应试教育也不会发展到如此令人忧心如焚的地步,一切都因为考试(特别是高考)被社会利用,考试成为不同阶层的人们钻营投机的工具,而学生总是唯一的牺牲品。自我教育就是把生活遭遇与教师的教育有机结合,借教师的智慧之光照亮生活际遇,发现生活际遇里蕴藏的情感和思想,唤醒情感,从情绪的奴隶中解放出来,做情感的主人。这种反省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和实践,是自我成长为杰出青年的必由之路。自我必须自觉地培养思索的习惯,塑造思索型的富有智慧的个性。应试教育就是蒙昧教育,把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不是去启发学生探索生活际遇,反而把学生投入题海中浸泡得失去自我,堕落为生活的麻木的看客。书籍也是教师的一种,有的学生在书籍的启发下发现情感的真谛,产生情感的革命,唤醒情感。揭示生活际遇的必然性,把握外部教育的正确方向,培养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就一定能使情感的觉醒成为必然趋势。自我努力的目标在于,用敏感的心灵去拥抱生活,把生活的每一次微小的刺激看成生活的赐予,化成心灵的巨浪,催萌情感的觉悟;把教师当作人生的导师,把教师的每一句话化为照亮心灵黑暗的阳光,敏锐地发现情感;高度自觉地训练丰富敏感的心灵触觉,热爱生活,把生活化成锤炼个性的舞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70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