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吵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1张

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总是围绕“依恋”进行的。

如果沟通是以促进彼此亲密的方式进行的,两人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他们的依恋关系会越来越巩固。

可如果沟通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进行,两人就会产生很多矛盾和误解。

归纳起来,不良的沟通方式有三种:

本篇,我们先来讲第一种不良的沟通方式:争吵。

你肯定有这样的经验: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跟伴侣吵架。

比如,谁该倒垃圾、谁该洗碗、约会为什么会迟到之类。

吵着吵着,自己也觉得累了,想停却怎么也停不下来。难得不吵的时候,会跟对方说:我们要好好的,以后不要再吵了。

可是没过几天,争吵又开始了。

伴侣之间,引发争吵的事情是五花八门的。可是争吵的模式都是类似的:就是不停指责对方,谁也不肯让步。

有一对夫妻,妻子对丈夫说:

“我也希望有个老公能陪我逛逛街,能陪我说说话。可是你呢,不是在外面跟朋友玩,就是回家对着手机玩游戏。你有一点对家庭的责任吗?”

丈夫也很生气,他说: “那你自己做得怎么样?我工作这么忙,压力这么大,你有体谅过我吗?那几天我加班,每天回到家都11点了。有时候连饭都没吃。别说给我弄点夜宵了,你有过一声问候吗?”

妻子冷笑了一声:“人总是要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啊。”

丈夫就更生气了:“好,那这么说,日子就没法过了。都别过了得了,谁怕谁啊!”

这是典型的争吵模式。夫妻都觉得自己有很大的委屈,都在指责对方对自己不好。

妻子的每一句话,都变成丈夫愤怒和反击的刺激源,反之丈夫的每一句话,也变成了妻子愤怒和反击的刺激源。

丈夫觉得妻子是争吵的源头,妻子觉得丈夫是争吵的源头,却看不到这是一个没有开始,也没有尽头的循环。

怎么才能停止这个痛苦的循环呢?

要想停止争吵,就要先了解争吵背后的原因。

我有个朋友和她老公关系一直不错。有一天,她老公约了一个要离职的女同事一起吃饭,事先没告诉她,回来才跟她说。

她觉得非常委屈,可是这种委屈又很难表达,说出来就好像自己小气了。所以她说了两句,就躲到厕所里一个人偷偷哭。

这个举动既有她的伤心,当然也还有希望老公看到的意味。她原来的设想是自己在厕所躲了一会儿,老公应该发现,并来安慰才对。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没动静。再一听,好像卧室里传来了均匀的打呼声。出来一看,老公已经睡着了。

她心有不甘,就跑到客厅,把电视声音开大,可是老公还是没动静。最后她实在气不过,就跑到卧室,拉开老公的被子说:“醒醒!快起来!”老公睡眼惺忪地坐起来问:“怎么了?”

她说:“我都难过成这样了,你居然还能睡得着!”

这是夫妻交往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哭的时候,委屈是不想让对方看到的,只能躲起来哭,暗暗希望对方能发现。可是愤怒的时候,冲对方发火却容易得多。

如果对方也不是一个包容的人,那愤怒的情绪也许就变成夫妻争吵的开端。

为什么向爱人表达愤怒容易,表达委屈和悲伤却难?

委屈和悲伤这种情绪,是出自本能的,是初级情绪。而愤怒这种情绪,是由悲伤这样的初级情绪引起的,是次级情绪。

先有了委屈和悲伤,才有了愤怒和指责。人通常用愤怒来阻止悲伤,愤怒是悲伤的防御。

那亲密关系中的悲伤到底是什么呢?

所以 人会用愤怒表达抗议,并暗暗希望对方能看到自己愤怒背后的悲伤和需要。

可是在亲密关系中,悲伤和愤怒的功能是不同的。

悲伤让人靠近,而愤怒却会把人推开。悲伤会引来安慰,而愤怒会引来同样的愤怒。

当亲密关系中的一方用愤怒和指责表达自己在关系中受到的伤害时,对方也会陷入防御的状态,因为愤怒和指责会被对方解读为“你觉得我不好”。很有可能,对方也用愤怒和指责来回应。

这时候,伴侣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指责的模式,表现出来就是没有休止的争吵。

答案很简单, 回到依恋的源头。看到自己和对方愤怒背后的悲伤,并且能够说出这种悲伤背后的需要。

以刚才说的这对夫妻为例。当妻子对丈夫说:

“我也希望有个老公能陪我逛逛街,能陪我说说话。可是你呢,不是在外面跟朋友玩,就是回家对着手机玩游戏。你有一点对家庭的责任吗?”

而丈夫说:“那你自己做得怎么样?我工作这么忙,压力这么大,你有体谅过我吗?那几天我加班,每天回到家都11点了。有时候连饭都没吃。别说给我弄点夜宵了,你有过一声问候吗?”

在丈夫看来,他听到的是:妻子在指责他没有责任感。

但实际上,他的妻子是在说:她希望能有个老公陪她逛逛街,能陪她说说话。

同样的,丈夫想说的其实是:他想有一个体谅自己的妻子,他想有一个温暖的家。

经过疏导,妻子理解了这一点,然后忽然就变得扭捏起来。她看着丈夫,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最后她鼓起勇气说:“你能不能多陪我逛逛街,跟我说说话呢?”

我能理解她的扭捏。有时候人们会误以为,这种扭捏只是矫情,是老夫老妻了,不习惯再说甜言蜜语的话。

其实不是,而是人们害怕一旦说出自己的需要,就会被拒绝,而拒绝会产生伤害。

为了不让拒绝发生,人们很难说出自己的需要,而是习惯给自己的需要加上愤怒或者指责的包装。

人们希望对方看见自己的需要,又因为对方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而生气,这就是发生争吵的开端。

当你因为对方的忽略而生气的时候,也混淆了一件事,那就是对方到底是不想满足你的需要,还是不想接受你的指责和愤怒。

有时候,当你鼓起勇气表达需要的时候,又会非常小心翼翼。如果对方说出“不”字,或者提出交换的条件,你又会受伤和愤怒,并告诫自己:“下次绝不能再这么傻了。绝不能再给他伤害我的机会了。”

有些人可能会这么说:“我需要你陪我。可是你肯定做不到!”

为什么要加预想中的拒绝?只是因为自己害怕失望,所以提前拿起了盾牌。可是你防守的盾牌会变成刺向对方的利剑。

好在在这个案例中,妻子没这么说,丈夫也没这么说。丈夫说的是:“我当然愿意了。以后我一定会多陪陪你的。”

听到丈夫这么说的时候,妻子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从害怕说出需要会被拒绝,到用愤怒表达需要,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变成了拳击台上冷酷无情的对手。明明是在自我防卫,却非要击倒对方,才肯放下拳头。

外表强硬,内心却期待对方能够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这样的战斗不会有赢家,却一定会有一个输家,那就是双方的感情。

你和伴侣曾因为什么事争吵?

这背后有你们各自什么样的需要?

下篇,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消极的沟通模式:追逃。

大部分小学生打架,尤其是男孩子,原因都是微不足道,甚至是匪夷所思的。班级里有班干部,平时班会我也会和学生强调团结有爱,一旦发现班级里有打架的行为,班干部和同学们该如何制止?这些应对打架的方式方法已经让孩子牢记于心。所以大部分打架行为都属于小打小闹,没有实质性伤害。1选择理解和认可学生的认错态度,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件。聪明的老师,一般都不会主动告诉家长,除非家长来问,或者打架的次数增多后,才会通知家长,和老师一起处理孩子打架的问题。因为没有实质性伤害的打架,基本上老师快速处理后,打架双方都能很快和好如初。所以,大事化了是一个一线老师比较常用的办法。2、 向家长实事求是说明情况,以及老师的处理结果对于严重的打架事件,班主任应该主动向家长说明情况。而且在解释打架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本着实事求是不偏袒任何一方的原则。很多家校矛盾,都是因为班主任老师带着有色眼镜,没有了解事实就断然下决定,既委屈了孩子又对家长不负责,造成的家校矛盾。而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也应先把处理结果和建议,以及双方孩子的表现主动向家长告知。这样可以第一时间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其实很多家长在处理孩子打架问题的时候,都讲打架归纳到不好好学习,上来就会先训斥孩子,为什么打架?因为矛盾处理不好,还有学生家长也会打起来的现象。所以,班主任老师的沟通技巧,一定是要反复斟酌,把真实的情况尽快向家长告知。3、 根据打架的严重程度和次数,选择性地告诉家长其实对于每一次打架事件,班主任老师可以根据打架的严重程度和次数,选择性地告诉家长。但并不是让老师去隐瞒,而是在处理家校关系上要有的放矢。要知道,打架这种恶劣的事件,一旦告知了家长,很可能就老师、学生、家长的三方矛盾,稍有处理不慎,学生厌学、讨厌老师,家长对老师也有意见,认为老师没有秉公处理,还包括学校,也不会认可老师的教学工作,认为老师没有能力来管理好班级。所以,沟通打架事件,对老师的考验还是很大的。在处理小学生打架的问题上,我一贯的原则就是要保护好我的学生,打架本身就是已经伤害了两位同学之间的关系,如果家长再训斥和不分青红皂白地埋怨孩子,就会给本来就简单的打架问题,增添了更多复杂的因素。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更应该经常宣传打架的坏事,团结好班集体。让家长教育不到的问题,由学校来教育,让家长信任,就是处理打架问题的沟通准则。相互的尊重和理解,才能保护我们的学生不再受二次的伤害。

  年纪越小的孩子,越下手没有轻重,他们的世界还没有任何关于成年人对暴力的考虑,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种可以让自己开心表达自己愤怒的行为,他们不会考虑到你的感受,只知道自己很爽这样,他们的这种行为大多都不是自己主动产生的,是来自父母或者他们某次亲眼见过的一种行为而已,这是被动产生的一种行为。

  小小年纪为什么会这么狠,因为她们对暴力没有概念,对产生的后果没有概念,小孩子其实最干净也最狠,她们没有经验,她们知道全力以赴,且没有极限。

  我们开玩笑会轻轻地拍一下而已,她们会用尽全力打到你的身上,你觉得超级疼,她只是觉得真好玩,我们对待弱小的生物,一般都是呵护或者保护,孩子不是,她们没有这种想法,在她们眼里都是玩具,都是新奇的,这个可以玩,生命和尊重不存在她们的概念里。

  小孩子的心理和她们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和他们所见所闻有很大关系,父母在身边打架,她们都在学习的阶段,而且爱模仿,你在她们面前很生气的互甩巴掌,她们就知道生气的时候就可以打脸,这种现象不会只表现在女生身上,有一次我回老家过年,几个年纪很小的男孩子,看见我经过,把手里的爆竹往我身上扔,还哈哈大笑,我只能一个个就过来甩几巴掌才纠正了他们这样不对,希望他们哭着回家找妈妈的同时这辈子对爆竹都有阴影。

  小孩子的年纪和心理都小,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必须教育,如果任其不管,这个孩子以后长大一定是个祸害,这句话没有模棱两可,是一定会长歪。把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教育好啊,唉,这样的孩子也一定有一个失败的父母。

你好!

个人认为同学之间的争吵大多数原因是:

1 每个人价值观不同

2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3 每个人处于事情的位置不同

4 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

希望能帮助到你!

1小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行解决问题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您如何保证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矛盾?

2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小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解决能力?如果不够,将会怎样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

3在小学生之间出现矛盾,往往存在权利不平等的情况,例如强势者欺压弱势者等,这时候自行解决可能会导致受伤害的一方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请问你该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4自主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但是有部分小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原因(如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等)无法把问题表达清楚,这时候该如何处理?

5矛盾的解决还需要一定的妥协能力和视野,但是小学生受限于经验和能力,也可能存在难以妥协的情况,这时候又该如何解决呢?

6自主解决需要一定的信心和勇气,但是小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可能会出现胆怯或者不自信的情况,请问你该如何引导他们?

7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部分小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过于苛刻,甚至会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这时候该如何处理?

8自主解决需要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也可能会犯错和偏见,这时候该如何指导和纠正?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培育新生代使其进入社会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场所,校园暴力首先直面学校从宏观角度而

言,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1 、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倾向是引发校园暴力的关键

虽然我国已逐步开始强调素质教育,但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不是朝夕之间即能完成的,事实上,

我们现在实行的依然是一种无情的淘汰式教育,分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学生及教师的前途学生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像进了战场,一路冲锋陷阵,学生“为教而学”,教师“为教而教”许多教师还惯于用制度和规则来约束学生,用成绩和分数来评价学生这种做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一是学生和教师均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致于情绪紧张,容易诱发暴力性事件

世界儿童发展组织曾在调查了75 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发布了一个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 个不良压力,其中包括学习压力、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同学竞争压力、教师言辞压力等,[2 ]这些压力显然都是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的压力太大,一旦达到个体无法承受的程度,其极端的宣泄方式就是暴力

二是成绩较差者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挫折感

从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来看,当人类受到挫折时,即会产生攻击行为,而暴力行为正是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教育失败和学校对这种失败的反应结合起来,决定了反社会的后果[3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差生自暴自弃,在盲从和厌恶中产生逆反心理,对优等生、对教师怀有强烈的敌意以致无事生非、滥施暴行这实际上是由于他们不能接受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强加给他们的“失败角色”,而意图通过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教师关注与同学“承认”的结果

三是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

一方面少数学生动辄以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违法犯罪尚不自知,另一方面受害的学生大多乖乖就范,不懂得寻求保护自己的途径由于各类学校都把及格率、升学率、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因此在教育的内容上有所偏失,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法制教育也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另外,性教育作为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也迟迟难登大雅之堂,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小学女生把同学遭受“性暴力”当作挨打的无知局面[ 4 ] 这种无知,无疑给了诸多校园施暴者以可乘之机,以致其一再恣意妄为

2 、教师权威的传统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良好的人际互动,为师生间的暴力冲突埋下了隐患;

而矫枉过正又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致使校园暴力不断升级良好的师生关系犹如“润滑剂”,能够很好地抑制双方暴力心理的冲动但是师生关系是相当复杂而微妙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说停留在口号阶段而之所以导致这一局面,则不能不谈到教师权威的传统在以往的社会中,教师拥有社会所赋予的绝对权威,能够行使包括体罚学生在内的各种权力,以传达一种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学生则被要求尊师重道,不折不扣地听从教导不难发现,权威时代是极度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个体权益的正因为如此,随后的教育改革便提出了师生关系等、要给学生尊严的主张“, 学生主体”思想也开始被广泛倡导然而实际生活中,却有一部分教师始终抱着“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错误观念不放他们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不允许任何反叛本来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就有较强的反抗权威的倾向,尤其是在这种“教师权威”已然式微的背景之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学生及其家长更是拥有了诸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之类的坚强后盾来向教师叫板,如果少数教师

仍以其自身于权威时代受教育的经验加诸今天的学生身上,无形之中,就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筑起一堵厚墙,隔绝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与日俱增这种冲突日益增加,发生教师为了表现权威而效仿权威时代的做法体罚学生的事件,以及学生为了反抗权威、证明自身存在而攻击教师的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实践中也有教师权威矫枉过正的现象,这种情况同样是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原因事实上,我们只是主张教师权威弱化,并不是说师道尊严也要丢掉,而且教师还有凭借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而形成的另一种威信,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因此有的教师在学生犯错时一味迁就忍让,害怕因为反击而被说成是虐待体罚学生,这是极不正确的,结果只会使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

3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漏洞也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从教师培训过程来看,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而忽略了执业技巧,尤其是人际关系处理的

学习,以致有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虽然教学成绩突出,却基本不懂如何与学生沟通,引起学生的普遍反感假如教师除了旧式教育体制下的严厉苛责、打骂等方法外,对师生间冲突的解决完全一筹莫展,那么在双方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就很有可能使冲突升级,演化成暴力事件

其次,从教师任职过程看,虽然一般要进行考核,取得教育局和学校发的教师执业资格证、教师聘

任证、上岗证、技术专业证等才能任教,但这种考核并不十分严格如某禽兽教师案的犯罪人,便是由校医当上教师,作案后才拿到资格证书的正是这种教师管理上的漏洞,让一部分缺乏教师特质或具有暴力倾向的人混进了师资队伍,直接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从师德建设过程看,一直以来都是正面宣传多,而严肃批评少事实上,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

学生的行为,倘若教师以暴力为表率,则学生亦必形成暴力倾向由于实践中忽视师德教育,故教师对学生滥施暴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也间接促进了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形成另外,对待教师通常是表彰奖励重而依法处罚轻如有的教师殴打学生之后,只支付了部分医药费和住院费,仍在学校上课,学校和城区教育局也没有做出任何处理[ 5 ]如果学校包庇袒护教师的暴行,则容易引发学生及其家长针对教师的新一轮校园暴行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因此,校园暴力,

主要是学生的暴行,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归纳而言,促成校园暴行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家庭教育的失败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

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6 ]其中前三种态度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们均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在专制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较高,且倾向于采取“棍棒式的强制”,来督促子女成材结果子女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暴力行为,不知不觉中沾染了“暴习”,遇事即想到用暴力解决在此,家长的反面“熏陶”增强了子女在校实施暴行的可能在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子女有着过分的保护欲望,对其百依百顺,袒护放纵曾经有一个调查,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学打时作何反应,有45 %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因为他们从上幼儿园起家长就向他们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7 ] 因此,家庭过分的溺爱也容易养成子女的暴力倾向,进而发展为实施校园暴行而在放任型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值一般较低,或者期望虽高而子女无法达到,令其丧失了管教的信心,于是在强迫命令的同时,多对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态度极易使子女变得自暴自弃、放荡不羁,形成攻击性人格另外,父母本身有暴力犯罪行为劣迹的,子女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几率更大

2 、家庭结构的缺陷

家庭结构上的缺陷,通常是指婚姻关系不完整,血缘关系不完整,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父母双亡等情况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是较低的,而父母之间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度则较高由此,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情绪不稳,缺少同情心,具有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因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的感情危机、家庭暴力等常常表露出来,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动时期,整个社会显得脱序而迷乱,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其中

有的对校园暴行的发生,亦起着重要影响

1 、暴力文化的泛滥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原有的道德价值观不断被解构,不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侵蚀未成年人原本纯洁的心灵,而且暴力文化肆虐横行大量暴力案件的发生让人们对血腥的场面习

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社会或全人类的精神价值取向———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而这正是暴力的基础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广大学生,为了求得社会的认同,亦必吸收这种暴力文化的不良暗示于是在校园中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许多学生盲目模仿不良书刊、影视作品、游戏中所渲染的暴力手段,在其行为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日益增多的挑衅性不少学生更将影视作品和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大侠、英雄视为自己的偶像,在模仿其实施的“英雄行径”中,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教师的暴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这

种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大众传媒的影响

如果进一步探究暴力文化这一社会背景形成的因素,则应看到大众传媒的负面作用姑且不论改革开放后,一些单位和个人置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于不顾,将充斥凶杀、色情及腐朽没落思想的不良影视书刊推向文化市场,由此使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因羡慕而模仿,从而增加其实施暴力犯罪的潜在危险,即便是那些通常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些所谓健康的影视书刊也有可能造成负面后果众所周知,对暴力犯罪新闻的报道已是媒体活动的重要内容为迎合观众与读者追求感官刺激的口味以赚取商业利润,许多媒体过分频繁地报道暴力、色情新闻由新闻本身简明扼要的取材原则所决定,这些报道一般很难避免主观片面的流弊,因此,暴力犯罪的报道内容究竟是否与现实相符尚不无疑问如果这种报道过度渲染、夸大事实,对暴力的细节作详细描述,则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更易激发其欲望,导致校园暴行的产生一项心理实验曾证明:“电视节目中的暴力行为可以解除青少年和成年人热衷攻击、寻衅的抑制力,使他们由此学会种种攻击的动作,得到相机攻击他人的方法他们视攻击行为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有效手段电视实际上是在传授这类攻击行为经常观看电视中的暴力节目将使更多的观众因自身的某种原因而使他们的举止行为变得好攻击、寻衅”[8 ]其他传媒途径对校园暴力的影响方式也大致如此

3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也是将学生引上暴力犯罪歧途的重要诱因我国目前尤其是城市各小学、中

学、大学附近,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录像厅,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于是有为了游戏机费而抢劫、勒索同学的;有因为整天逃学上网,精神颓废,对教师的教育粗暴反击的;有禁不住**录像的诱惑强奸同学的可见,校园周边环境不加以整顿,必然成为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四、主体自身的原因

学校、家庭、社会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一般而言只是为暴力案件的发

生提供了外在契机,其不良影响必须内化为主体自身的行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主体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从而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其中未成年学生因具有以下生理、心理特征而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体:

1 、好奇心强,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极易接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由未成年人认知结构的不完整性所决定,许多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低下,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社会环境的感染,接受不良因素的暗示同时由于他们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严重缺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性质,因而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喜欢模仿别人,常常错误地将一些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视为英雄行为

2 、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极易为外界诱因的驱使而激发冲动

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因而在校学生一般情绪易于激动,性格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在受到环境刺激时,容易因冲动而使用暴力手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事实上,当他们冷静下来,大多都会为自己逞一时之快的行为感到后怕和悔恨

3 、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崇尚武力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一方面精力充沛,喜好追求刺激,另一方面年轻气盛,爱走极端,因此

一遇矛盾冲突,即任性而为,采用暴力手段,完全不顾后果的严重性

4 、叛逆心强,反抗权威意识浓烈

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一些学生在行为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偏执性,妄图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显示个体存在因此在受到父母、老师的约束,尤其是其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当时,内心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行为即失去常态学生针对教师的暴力报复便是这种心理严重失衡的典型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711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