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正所谓“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历史上最早的姓氏来源于祖先们的图腾崇拜。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现存的姓氏中,许多姓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根据最新的姓氏统计,全国的“王”姓和“李”姓人口已经有一亿多人。
祠堂图
几千年来,姓氏文化悠久,因此也产生了许多和姓氏有关的俗语或者故事。比如民间至今还存在岳姓和秦姓不通婚的说法,反映的就是秦桧迫害岳飞的历史。又比如我们今天讨论的这句俗语:“一家不容三姓”,这句话又有着怎么样的历史渊源和深意呢?“三姓”说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容三姓?有没有道理呢?
古代最开始母系社会,后来随着劳动关系的变化,逐渐过渡到男权社会,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利用宗法关系来维系宗族关系,对姓氏非常的看重。
祠堂图
古人所谓的“一家不容三姓”,正是通过姓氏来体现宗族的地位。在古代,为了保障自己宗族的利益,同时也为了保证宗族能够香火永续,女子嫁到男方家后,会把自己的姓改成丈夫的姓。比如一个李姓女子嫁给了姓王的男人,那么她嫁过去后,别人就不再叫她李氏,而叫王氏,或者叫她王门李氏。
改嫁女子图
古代社会最重视伦理纲常,正所谓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男女有别,别在何处?三从当中, 在家从父, 即嫁从夫又作何讲?除了上面提到的女子嫁到男方家中后要改随夫姓,甚至有改嫁到男方家中的,女方带过去的儿子也要和继父保持一个姓。
这一点上,最著名的例子可能就是北宋的范仲淹。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为了养育他和供他读书,不得不改嫁给一个叫朱文翰的男人,于是范仲淹的名字就被朱家改为朱说。甚至连范仲淹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仍叫朱说,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他的母亲过世,范仲淹才改回原来的姓名,认祖归宗。和他同时期的欧阳修,也有类似的经历。
祠堂tu
说了这么多,所谓一家不容三姓,其实并不是说具体指代哪三个姓,这里的“三”是“多”的意思。一家里不许有多个姓,就是指一家里以父亲为尊,儿子、母亲必须随父姓,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夫为妻纲”和“父为子纲”的一方面表现。
三纲五常
在古代,这种宗法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一个家族的利益。保证家族的利益不仅仅是保护自己的资产不被侵吞或分割,还可以保护有的家族得到的皇家赐予的爵位等财产之外的东西。
旧的世俗观点认为:伦理规是铁律,就像数学运算中的公式。就连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有类同的伦理规则,科学家居里夫人,英国前首相萨彻尔夫人都是在婚后将本名隐去,冠以夫名加上夫人二字,和中国人夫为妻纲,即嫁从夫有点相似。
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封建社会旧观念,和今天的男女平等的文明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应当被抛弃。
网友一:很简单,只要男方给彩礼、买婚房、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自然不会有女方跟你来争冠姓权,如果以上男人做不到或者不愿付出,那么女方比男方经济上付出多或者付出一样的情况下 孩子又是女方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生下来的自然跟女方姓!简而言之就是谁付出多谁就拥有冠姓权!
网友二:跟母姓可以,家里不反对就行了。如果家里反对,就不要强求。为了孩子跟母亲姓,搞得家庭关系破裂,夫妻离婚,两家人跟仇人似的,这就不对了。遇到男方家比较传统的,孩子不跟男方姓,很可能严重影响男方家对孩子的感情。假如结婚男方坚持不给彩礼,女方家里人会开心吗,肯定宁愿不结婚也不同意啊。所以一句话,家里商量好了随你孩子跟谁姓。男方家里不同意的话,就安心过日子吧。
网友三:姓氏是母系社会时期女人强加给男人的枷锁,迫害了男人几千年,现在新时代了,难得女人也愿意不让孩子跟男人姓,我们男人也应该努力打破枷锁,把姓氏还给女人,真正为自己活一回,背负了传宗接代的枷锁和责任,男性一辈子都不能为自己活,我就想不通,姓氏到底有什么好处,男人们能得到啥,争这玩意有什么用,女人要给她们不就完了。就像我老婆,房子属她名,她更愿意还贷,孩子我要求跟她姓,她死活不干,跟她姓了,我就可以光明正大让她爸妈都帮我们,减轻我的责任感,我落的清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