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领悟出的人生哲理

喝茶领悟出的人生哲理,第1张

喝茶领悟出的人生哲理如下:

喝茶,并不是只有老了才可以享受的权利。年轻的时候学会喝茶,会让你受益一生,胜过世界上所有的道理和经验。

年少轻狂,总是心高气盛,非黑即白,凡事总想争出孰是孰非,年轻的我们时刻觉察到自我的存在,这个自我有思想,有主张,计划生活并试图掌控生活,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自我甚为渺小,总是令人惊奇,已经走到本以为永远不会去到的地方。

喝下这杯茶,保持空杯心态,学会汲取和接纳,对任何事物不只看表面,而看它内在的逻辑,看它对于自己的正面意义,空杯心态能让自己更充满正能量。

学会喝茶,学会像茶一样包容。茶能够包容牛奶制成奶茶,能够包容果汁,能够制成酒品。茶的包容性极强,做人也要学会像茶这样,有宽敞的思路、宽宏大量的胸怀。想得开一些,思维空间大一些,心胸宽阔一些,处事宽容一些,眼睛就会明亮一些。

学会喝茶,拉近与人之间的距离。茶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媒介,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紧密。中国人家里常备茶,无论天南地北,总有一杯热茶在等你。明白这杯茶的意义,懂得了茶,无论去哪里都能说几句,聊几句。

学会喝茶,静下心来处世。年轻人总是心浮气燥,时常碰壁,往往会钻牛角尖。喝茶能够帮助人心平气和,凡事看淡,也就心地淡然,胸怀坦然。属于我的,当仁不让,不属于我的,千金难动其心。喝下一杯茶,固守自己的所得,珍惜自己的幸福,与世无争,简单而又快乐。

茶友,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茶是包容的、内敛的,喝茶让人学会冷静,变得理性,喝茶结交的茶友,大多数人会成为你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通过与茶友的交流,丰富人生阅历,获得更多人生感悟。

《茶经》成书的出发点与其中“精行俭德”等命题的深刻性可与当代的以人为本与人性化等相联系 ,以及其传承的历史意义。 .《茶经》的思想核心——“精行俭德”

陆羽的文学成就,人们自然可作见仁见智的认识,但相比于《茶经》的文学华彩②他曾以“词艺卓异”而闻名 ,其结构的合理完整与思想的深刻性更为突出。《茶经》从茶的生物起源、性状功效到器具制造,直至历史上文献的汇集与其相关精神文化的结晶而成的“茶之事”,体系清楚、内容完整而重点突出。也因为如此,它成为历史上茶学与茶文化的经典。这里,我们重点对其核心思想进行以点带面的分析与阐述。

“精行俭德”是《茶经》一书的思想核心,为后人尊为茶道精神或精髓。“精行俭德”,是针对茶事与行茶事之人的;把它折分开来理解,“精行”是以茶事为对象,俭德,虽为茶的自然品性,更多的是指行茶事人,连在一起可理解为茶人要依茶品茶性,让茶的内涵与品质尽可能地发挥,予人以积极影响,给社会增添和谐。

1.精,精华,精细也;行,品行,行为,行事。精行,可理解为以精行慎对茶品茶事。陆羽在烹茶时反复强调、追求“精”,以发挥大自然的至真尽美,达到至美的善举。好的质材茶或茶具等 ,只有“精行”,才有尽物之性,不负大自然的孕育和恩赐。从茶之源到茶之饮,是否都要历经“精行”﹖回答是肯定的。陆羽在《茶经》中反复强调“精”,是与“育华”有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他对茶事中的茶器也颇讲究,连盛放茶渣的滓方、洁器用的茶巾,在制作材料和规格上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在“五之煮”中说,“第一者为隽永”、“至美者曰隽永”。这是由精而及“美”。从茶之“出”,到茶之“造”,以及品饮,甚至于与此相关的因地制宜的茶叶生产与制作,配之以针对性的工艺和器具,造就众多非凡的名品茶,都少不了“精行”的道理③。任何美好与精彩或育华,都少不了由“精行”而出,把它与茶道的宽广性相联系,有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意义。

2.“俭德”,是与精行相辅相成。俭德,节俭的品德,人品的基础。孔子提倡的“温、良、恭、俭、让”五德,俭即在其中。精行与俭德互为呼应,并可与茶的人性化找到缘由,“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系辞传》 “俭”是茶的自然属性,细微中见出精神与人情——人情或关爱,不是高谈阔论,应该体现于精细如感情等。情感来自思想,思想滋润情感,情感寓于思想细腻丰富是优雅情感的源泉;茶予人以细致的潜移默化的人性化温润,即可与此联系。茶中蕴含“精行”思想,可与为人处事相联系,这在《茶经》中没有明示,但对茶认识深刻的人,会有此感应;至于引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那自然只能是当代之事。作为茶道的精髓,“精行俭德”,还具有普遍的、推而广之的意义,让人感受自然的恩赐与由体察入微与努力所得来的收获。

《茶经》中有开宗明义之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提纲挈领,也是对茶作出意味深远的赞美“嘉木”的“嘉”,含有高度的善和美的意思④)。这与《茶经》中的核心内涵——“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形成呼应。以茶品茶性与予以人的感应为依据,陆羽赞茶树为“嘉木”,可谓是最恰当不过的。而以“精行俭德”所体现的茶予人以观照,还为茶的人性化价值与人格化感应埋下了伏笔,为后人留下想象与拓展的空间⑤。

《茶经》可谓是陆羽一生的追求,也是标著其人生观的成就。这一成就,除了时代的因素,还与其性格个性、信仰与情感等有着复杂的联系。“性格决定命运”是后来西方人的名言,然却在陆羽身上得到明显的体现。陆羽年幼时弃山门而出,虽说是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可认为是欲挣脱命运的选择。此后有缘为朝廷贬官李齐物所赏识,该是他因生计所迫而结缘于业伶之故,并藉此而与更有文学才华的崔国辅结交三年之久。陆羽得以与朝廷命官有交往,因缘于不凡的才华至少在文学上是如此 。他俩在与陆羽的交往中得到诸如精神上的安慰,弥补了他们在官场仕途上不顺而带来的失落;但反过来,陆羽因此得以在文学上长进外,思想上所受的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齐物与崔国辅先后被贬至竟陵,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思想在人生的仕途上遭遇了重要曲折,这自然影响了陆羽对世道的认识,这种影响在不久后到来的社会动荡中得以加深;而儒家的忠孝教义恰巧是陆羽离寺而出的由头。可以推想,青年时期的陆羽,思想与观念已不同于先前,并表现出在儒佛之外去寻找并表现他的精神追求,亦即道家的思想意识愈来愈浓其时的唐玄宗也是推崇儒道思想、并想藉此以治国 。陆羽性格中早就有过的“叛逆”行为,也当是道家思想那不囿于现实的一种表现。崔国辅在应召回朝廷与陆羽临别时以“白驴乌犎一头……宜野人乘蓄,故特意相赠。”是他对陆羽后来人生走向的明确性暗示与指向,其所暗示陆羽的道家情怀十分明显。陆羽后来的成就也与此不无关系。除了《茶经》及相关的史学与文学成就外,陆羽还是一位有成就的地理学家或曰“研究山水和编写地方志专家”)①,这在当时例应以“四书五经”正统之外“形而下者”的技艺而认识。陆羽在思想艺术相关方面所表现出的成就,如他在《茶经》中对烹茶“育华”那深情而诗意的描述,即是自然情怀的深刻反映。

对陆羽在青年时期思想变化的分析还基于以下分析。一、陆羽在著《茶经》之前,有过对人生与自己命运的思考。这是人类一直在追问与思索的问题,不同的人可有各自的理解,并会作出不同的选择;陆羽对人生的思考与自己命运的选择与他前半生的经历、及复杂的思想所形成的价值观密不可分。诚如朱自振先生所说,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他在精神上,“就长期处于一种积极昂扬和消极颓丧的矛盾状态。”“他早年的艰苦生活,和流落社会底层滚爬的伶界经历,这些虽不能决定他的出身和后来的阶级地位,但对他后来一生的思想还是有影响的。如陆羽早年的坎坷生活,使他一生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在业伶阶段,由于直接生活于劳动人民中间,决定他比一般寒士,更了解和熟悉劳动人民,更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二、作为深刻关切社会的有识之士,“性格决定命运”的怪圈,让陆羽在社会变革中,作出与他性格相关的使命性选择;“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与漂泊过程中遇到的、令他心动的人与物事,成就了他后来的事业与命运的抉择。例如,在社会动荡不安的特殊期间,劳苦大众的民不聊生,会促使他对佛教思想的反思、领悟,也包括怀念,正如他那对智积禅师的尊敬与感怀;同样,陆羽心中早就有的儒家思想,也受时代与经历的影响而更多地表现为忠君思想与忧国忧民,以及记百姓疾苦于心中、视改善民生为己任的抱负;以自然情怀为显要的道家思想,在他的性格中有充分的表现,并左右着后来的生平;等等。这些的丰富思想可共同汇聚象征安详与节俭、且能寄托自然情怀的茶事中去。生活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文化需要物质载体,茶所表现的文化与民生相联系,可寄寓深意于日常中;它是平民百姓的密友良朋,被文人雅士引为知己,它一方面能把民众的茶风茶俗汇入雅文化的诗情画意,同时又能把圣贤们诗思哲理,化作涓涓细流,泽被四野八荒。与《茶经》中的思想内涵与深意有着联系。三、《茶经》的完成,标志着他在漂泊之后及游历包括茶产地 考察过程,积累相关的丰富资料,并为其思想与情感的积蓄到了一定程度后,他把自己的博学多才且学有所长,以出乎传统文人常规的方式聚焦于“茶”,抑或侧身于茶;其影响随着茶在安史之乱后借助佛教的传播而得以广泛流传;后来的诗人梅尧臣有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陆羽的贡献与《茶经》的影响之大,决非偶然。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对茶道的感悟的文章,一起来看看。

  对茶道的感悟的文章1

对茶道的认识与感悟

1997年因某种原因我与佛结缘,我信佛敬佛拜佛至今,但我的心静不下来。牵挂太多,总有烦恼,一句话,放不下。我很失望,我知道自己的资粮不够,心想等到我70多岁,那时候能静下心来修炼了吧。

在2011年的金秋十月,庆广叫我去喝茶,于是又与茶道结了缘。我满心的欢喜,这种浪漫的修行方式,试试吧!其实茶道之歌真的很好,它唱出来喝茶的真谛,茶能生善,爱心宽容,反闻自性,已是千载本相通,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新的修行方式,与远古的苦行僧有所不同,但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那苦行僧的很难让人做到,年轻人更是不可能。

上周三(11月30日)福昌主泡,我看见他铲了四五茶匙茶倒入一大壶里泡茶,泡出来的颜色深深的,像老红糖。我喝不出来什么特别的味道,也不好问是什么茶,真希望都长点见识。福昌泡这款茶时,介绍了茶的名字,还说价格不菲,告诉我们要懂得喝茶,要明白为什么喝茶。两巡后,我头顶像有什么罩住了压下来了,只觉得头的上半部沉沉的,我知道这是茶汤的作用力,也就是能量在给我加持,我静静地体悟那种感觉。

主泡点名让我唱歌,我很勇敢地站起来与庆广唱起了《天路》这首歌,我也从中感悟到为什么在喝茶时唱歌,因为在茶汤的作用下,让我们用歌声抒怀,让真情在茶汤中流淌,一切顺其自然,增强了磁场的能量与亲和力,太妙了!

更妙的是,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我与往日一样用淡盐水洗鼻咽部,从鼻吸入,从嘴呼出,我发现了好多碎污浊,沾满了整个脸盆。于是我不忙着冲洗,我去叫老伴来欣赏。他不肯停止自己的按摩,我偏拉他到卫生间,他也呆了,问怎么回事。我笑了,对他说,我们喝茶时用闻香杯来回闻香,我还用暖杯温我的鼻两边,觉得特舒服,怎么样有效果吧他也明白,意思就是让他支持我参加喝茶。这还真神奇,茶能让这些藏在鼻子深处的污浊全都渲泄出来。我在想是否又与昨晚头疼的反应也有关系,这种加持可不小啊!

在浪漫中分享茶道的幸福,在抒怀中让真情、真爱源源不断地涌出。我们与佛更贴近了。感谢行家茶送我一片云朵,我愿乘着这片云朵飞到彼岸。

 对茶道的感悟的文章2

学习茶文化的体会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对茶道的感悟的文章3

茶禅与人生感悟

根据《中国茶叶大辞典》对“茶禅一味“这一条目的注解,以河北茶史上东晋时僧人单道开饮茶、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史料、唐代禅门“吃茶去“公案为蓝本来着重诠释。茶禅入性明心见境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和长兴大唐贡茶院的文字展示中,都把中国禅和茶相合之地指向河北临漳昭德寺。河北赵州“吃茶去“公案被奉为中国茶禅文化和“茶禅一味“的金科玉律和经典。

茶蕴禅意,只在平常之间茶蕴禅意,只在平常之间茶与禅一直有着神秘的关联,茶意可通禅,至于是渐悟还是顿悟,就要看个人造化了。传说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出关后眼皮无法张开,便把它们撕了下来,丢在地上,那地方长出一株矮树。他的弟子们摘下树上的树叶泡水饮用,发现这水竟然神奇异常,可以令坐禅的人保持头脑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彻地领悟佛的真谛,于是便有了“禅茶“一说。有人说,会喝且能有茶喝并能品味出禅意的人是种洒脱,无茶而能直入禅趣的人是种超脱,有茶而不拘泥于茶趣或是禅趣的人是种超越,无茶而能处处与茶道禅心相应的人则是奇迹。在我们看来,品茶悟禅无须刻意,禅意佛心也并非深不可测的玄机。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这一饮一食的平常之间。

我们安排茶席,有茶壶、茶则、茶叶、茶碗之类,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无,则一概不列。俭约是一种美,留下空白,是为美留下时机、局面和想象。茶道不宜繁杂、琐碎,因为这背离茶道历史和文化本质。茶道之中的空白和简约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说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后,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了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最佳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1 最早的“茶道”两字因茶的意境而来.意境承 载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两字,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它先出自诗僧和茶僧美称的皎然之诗作《饮 茶歌诮崔石使君》。诗的开头是茶事的描写,接着的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然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 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闷。”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来的非凡意境,“茶道”两字 在最后一句“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通读该诗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从 一饮之前的茶事情景铺开,尔后逐渐深入,直至妙不 可言,才有“道”与”茶道”,意境高远,也真可谓“道可 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诗怍(《饮茶歌送郑容》) “丹五羽人轻玉石,采茶饮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 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 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把茶的蕴意与友情连在 一起,诗的意境也让人联想到皎然与茶圣陆羽的关 系(可有相关的茶诗为证)。陆羽与皎然是忘年交,皎 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陆羽的影响。陆羽也正是在湖 州与皎然结识,进一步积累学识,并终成博学之士, 并完成《茶经》的最后定稿(颜真卿也受影响,并著有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的诗句)。

蕴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华的茶文化,由历史沉 积而来,也与茶的意境相伴随,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积 极作用和影响。具体地说,是人们在经过茶事、茶文 化思想内涵的感受和体验后,受那由茶所带来的美 妙意境等影响而对人产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体验茶的精神(如“精行俭德”般的内涵).并把它 与人的精神追求相结合,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们把 这种影响,以虚幻的方式来表示,可称之为与茶相关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础或重要内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响,也与其中的意境深远分不开。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构架,为不同时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来,已历经·—千多年。当 今的茶文化专家设想从当代的实践出发、以不同的 角度对历史上以高深著称茶道作”见仁见智”的认 识,有简有详,认识深刻;但茶文化初识者较难把握 (客观上还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实践与理沦的影响), 甚至有“茶道”一词内涵,不说还行。越说反而越模糊 的反映,这主要与茶事实践的程度与范围、研究者的 出发点、及价值取向有异所致,初学者难以觉察、认 识和把握,也就不足为奇。一般说来,茶道是人们受 茶事感受并进入较深意境而生发,茶道与茶的意境 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会因为个人(修养、兴趣和事 件背景等)的差异,产生不同程度的体验和感受,即 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认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 主题,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当然,要想从茶中得到深 刻的感悟和意界,还要求对茶与传统文化、乃至个人 的修养有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 也有人喻此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的情景,而欧阳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属此意。人们对 广泛推崇的“精行俭德”(茶道精神)的领会.尽管因 人而异(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载可意会 而难于言传的意境之体验后,由茶而感发认识的进 步与修养的提高等。在当代,有人以杜甫的诗句“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 及人文“观照”,也是通及茶道后的感应。与茶道精神相关的意境,自然不会偏离茶道。

由于社会的发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会环境 和对象等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现代人即使能“打造”,能体会到诸如”人与 大自然之间,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的虚幻缥缈意境 的,也不在多数。但茶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史实已证 明:已经历数千年的茶事。人们想通过茶事来获得心 灵效应或人文观照,有必要刘茶道作与时俱进的认 识。即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去感觉和体验茶能给人带 来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感悟,如人们通过茶而进入自 感美妙的、或意想中的理想意境及体会,并受其潜移 默化的影响,而不应该过多地讲究、追求形式。这就 是本文强调的,与茶道相联系的茶的意境,它能体现 茶道精神,顺应当代茶事的时代要求。如现代人喜欢 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烟的萦绕,人们因此会在茶中 停留,会有意无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如 能引导有意识的茶事实践,寻找并获得感悟,就是我 们常说的由茶事而带来的精神欢愉。茶的意境.是不 同时代茶事的共同点。

3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顺应时代的进步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代替具体的茶道程式, 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等,是人们把茶道局 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时代的发 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小桥流水的场景已退缩至公园 或家庭—‘角;人们为赶上经济大潮适应紧张的了作 节奏,即使留恋,也只能把诸如对传统文化等恪守深 刻于内心,换之以“浅然”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花花 绿绿的消遣和娱乐也应运而生。显然,历史上文人雅 士式的品茶,会使年轻人感到气氛颇为严肃。它代表 的是延袭—种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沉积。人们对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况是高深或神秘 的茶道。好在历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国人就会喝 茶,人们喜欢茶的“可口、可乐”,由此而能带来的意 境,自然不会拒绝,毕竟,茶香在口,通过认识与引 导,还有助于为生活的诗化增光添彩,何乐而不为 呢!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当代茶艺,也可理解为在茶 的“可口、可乐”的基础上,引导茶的意境与茶道相 通,展示“真、善、美”的内涵。

现代茶科学的发展,难以对历史上文人墨客或 得道高人专利式茶道的解释,但倒是有利于作“意 境”式的诠释。茶之感人是通过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 发挥而绐人带来舒适的感受,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可 以通过了解茶的自然科学性,如学习茶的自然品质 特性——茶理.来体会茶给人带来的妙趣,像如人希 望般的品性和情境——“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 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的化身”(韩素音)。皎然所提 “茶道”诗句中的“全尔真”,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 是茶为真正健康文明的饮料。茶的自然科学性表明: 茶无愧于是21世纪的理想饮料,茶有助于养性、静 心。在健身方而有如中医般的功效和调理机能。二是 茶与“人的自然天性”相联系,也即人性中近于“道” 的本质(有“茶道即人道”的说法)。有人换了一种角 度说:当人们为诸如人性本善或本恶争吵不休,茶性 及与此相伴的意境却给人以启示:喝茶时人们所体 现的最初的一面却是最为“自然”的。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 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称举杯饮茶之“举”,理解为一种期待, 颇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说:“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 导,让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壶茶,包 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与“即茶即道”相联系了。

4 茶的意境的启示,俗及日常生活、深通传统文化精义,与茶道相通

茶的意境.能从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国传统文化 的深层。茶的历史实践已表明:茶与儒、道、悱的境界 相互渗透,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 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儒释道三者之中.给人感觉 最为深切的是那种闲适的情感,所以许多隐士大多 有嗜茶的习惯,过闸云野鹤的日子当然少不丁具有 闲情雅志的茶了,手举一杯茶,神情清爽,荡涤心间 污秽,这可非一般饮料所能比。但闲情适意的消极生 活方式仍不全是茶的意境所体现的内容,它含有积 极的因素,如茶之精神,苏东坡也有“叶嘉传”之赋, 这是茶文化的支柱之一;茶不同于烟酒,可为过把瘾 就“死”的短暂性“解药”,从文化本义而言,茶不应该 是什么解烦之“药”。它只是赋予人一种“静”的心态, 在你的思绪随着茶的“性致”飘散开去的时候,喝茶 者的思想在“治愈”自己的烦恼。让你重新振作。茶在 这方面的功效被许多人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尚守中庸和“礼”,应该说儒家这种源远流长的影 响还是对茶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论是过去,还 是现在。中国人把茶事作为礼的一种形式,茶更成为 尚礼的一部分,如广泛存在于民俗民风中。这些可看作是儒家思想的影踪(或民族的“血液”所致)。至于茶事所能体现的“与人乐”这一儒家思想,早已实践于茶是人们沟通与联谊的理想媒介。

“茶道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修养和境界,借饮茶而 相互(还包括自己的身心———笔者注)交流,文明优 雅,而且与佛教的禅宗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例如,陆 羽、皎然的佛门渊源,以及深刻的“茶禅一味”之说。 这里所说的“深”,就是意境之不同。禅宗崇尚“顿 悟”,也即凡人也可以成佛,只要注意修行,且修行至 一定量时,“开窍”是迟早的事。它的修行远不是苦 行,后来还崇尚凡事皆是修行,就依所作所为的原因 (这不违背佛教创立者的初衷)。喝茶作为修身养性 的习俗流传至今,而茶的名贵与否也不为大茶人所 倚重,都可谓是茶与佛理相应,也如当今的“无我茶 会”所要求:人们应戒好恶之心,合茶之本意,并入茶 之意境。把喝茶与修行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在茶的 意境中遐想……

茶之意境,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内涵相通融, 是穿越时空的茶道构架。“茶道是一种产生于特定时 代的综合性文化形式。它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 佛家淡泊的出世节操,同时洋溢着道家羽化升天的 烂漫理想,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这也不正是一种与 茶相关的意境

最后,引用一段与茶之意境相关的文字,以供欣 赏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种行为,在人们心目上的含义却早已 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 化。有时候,喝茶是一种享受,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 交流更为流利;有时候喝茶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回 到自我,也记起过去,还纯真是人的本质,只有在茶 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 有时候,茶是一种激励,感受茶那一丝苦涩,抛弃那 一点惘怅,在茶水与心情共鸣的瞬间抬起迷惑的双 眼,让清新的空气吹过,你又可以站起来面对一切。 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显示出 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让你更加清醒,也让你更 加从容。对于我们这些不会品茶的茶客,这种意境, 就是陶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06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