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虞美人的下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虞美人的下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1张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

 

叶梦得

雨后同干誉①、才卿置酒来禽②花下。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③,惟有游丝罥④千丈晴空。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怀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⑤时。

 

注释①干誉:皆叶梦得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②来禽:林檎(qín)的别名,今称花红,北方又称沙果。③半残红:花已飘零过半。 ④游丝:飞扬的柳丝。罥(juàn):缠绕,悬挂。 ⑤酒阑:酒醉。译文落花在风中飞舞,又送走黄昏时的风雨。清晨以来,庭院里处处是被风吹落的花,只有飘飘荡荡的游丝,在天空中飞来荡去。我们以前曾在花前携手同游,满怀情意举杯痛饮。佳人不要因这时刻的惜别而伤心愁苦。我情意深厚,只是酒尽时分,我也对人生无常感到无可奈何。鉴赏这首小词以健笔写柔情,以豪放衬婉约,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上片写景,景中宴情。昨夜一场风雨,落花无数。晓来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内容极为简单,写来却有层次,且有气势。从时间来看,重点清晨,也即“晓来”之际;昨夜景象是从回忆中反映出来的。意境颇类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但李词较凝炼,叶词较舒展。一般写落花,都很哀婉低沉,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均极凄婉之致。可是这里却用另一种手法,不说风雨无情,摧残落花,而以落花为主语,说它风前飞舞,把“黄昏雨”给送走了。创意甚新,格调亦雅。晓来残红满院,本易怅触愁情,然词人添上一句“唯有游丝千丈晴空”,情绪遂随物象扬起,给人以高骞明朗之感,音调也就高亢起来。下片抒情,情真意切。前二句正面点题,写词人雨后同干誉、才卿两位友人来禽花下饮酒。来禽,即林檎,南方叫花红,北方名沙果。此时词人盖已致仕居湖州卞山下,故能过此闲适生活。“殷勤花下同携手”,写主人情意之厚,友朋感情之深,语言简练通俗而富于形象性,令人仿佛看到这位贤主人殷勤地拉着干誉、才卿入座。“花下”当指林檎树下。还“更尽杯中酒”,一方面见出主人殷勤劝饮,犹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所说的“劝君更净杯酒”;一方面也显出词情的豪放,如欧阳修《朝中措》中所写的“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结尾二句写得最为婉转深刻,曲折有味。所以明人沈际飞评曰:“下场头话,偏自生情生姿,颠播妙耳。”(《草堂诗余正集》卷二)古代达官、名士饮酒,通常有侍女或歌妓侑觞。此云“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美人”即指侍女或歌妓而言,意为美人愁眉不展,即引起我不欢。其中“酒阑时”乃此二句之规定情境。酒阑意味着人散,人散必将引起留恋、惜别的情怀,因而美人为此而敛起蛾眉,词人也因之受到感染,故而设身处地,巧语宽慰,几有同其悲欢慨。明人毛晋称其词“不作柔语殢人,真词家逸品”(《石林词跋》),确为有识之见。全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抒的是念国之情,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深沉。尽管词作篇幅短小,但余味无穷,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堪称为婉约派作品之绝唱。[1]

 

 2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词人:李煜朝代:南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2] 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②了:了结,完结。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④应犹:一作“依然”。⑤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⑥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译文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赏析这首词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为宋朝的囚犯,不仅仅失去了居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更残酷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这使他产生了特有的悲与愁。这首词倾泻的就是作者的怀念亡国之痛,哀叹朱颜已改的情怀。

  “春花秋月”和小楼“东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信息变得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哀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触发起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故国的伤痛。“故国不堪回首”,连回忆一下故国的过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东风呢。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哪。这与李煜当时所处的境遇是分不开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未所发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喻,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了,将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思变成了有形的、永无止境的一江春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这也成了李煜词的主要特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作品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3题考 碧鸡漫志:「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又梦溪笔谈云:「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观此,[虞美人]一名,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考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4词例 《虞美人》李煜[3] 《虞美人》李煜《虞美人》辛弃疾《虞美人》 梁寅《虞美人》 王国维《虞美人·听雨 》 蒋捷《虞美人·梳楼》 蒋捷《虞美人》 秦观《虞美人》纳兰性德《虞美人》叶梦得5作法 本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完全相同。四用韵,两平两仄。第一句为七言句,平起仄韵。第二句为五言句,仄起仄韵。第三句亦为七言句,换平韵平起平收。第四句九字协平韵。又第四句也有写成7+3句式的(如下例中李煜词作),且形成7/7/3三句押韵的格式,与常见格式比,多出一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示意符号:⊙可平可仄;○平声;●仄声;△平韵;▲仄韵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6085/5375735htmfr=aladdin#2 

1 茶乡 阅读答案

茶 乡

竹村坐落在杭州市郊的青龙山脚下。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间那蜿蜒曲折的溪水便潺潺地流入村前的青龙河中。

村后,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那高大挺拔的是青竹,那纤巧细嫩的是茶树,相互掩映,(编织 组合)成翡翠的绿衫。||

春天,茶农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地摘春茶。姑娘们身背茶篓,迎着朝霞,踏着晨露,穿梭般地巡回在茶树旁。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里面又如钢琴家娴熟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一大捧一大捧鲜嫩的茶叶装进了背篓。她们那五彩的衣裳(映衬点缀)着明丽柔和的绿色海洋,引得那小蜜蜂看花了眼,忙着追逐那不断晃动着的花朵儿。

太阳升上发头顶,露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隐没了身子。背篓快满了,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山歌在山坡(回荡飞舞)。小鸟争先恐后,像开赛歌会似的在枝头叽叽喳喳。空气中(散发 弥漫)着早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空,小鸟归巢了,晚霞也回家了。村里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缕缕青烟。崎岖的山路上晃动着姑娘们的衣衫,小扁担吱嘎吱嘎地响着,把一担担冒尖的新茶挑下山来,焙制成驰名中外的龙井。||

每当我品尝这甘醇晶莹的碧茶时,心中便涌起阵阵乡思……||

理解练习

1、填空。

⑴我们曾品尝过清新爽人的碧螺春;现在,我们又品尝到 的龙井茶。同时,我们还能品味出作者 的情感。

⑵短文3~5自然段为第2大段,是按 的顺序叙述描写的。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⑴沁人心脾:

⑵驰名中外:

3、从短文的括号中选择正确的词语,用“√”标出。

4、《碧螺春》一课是这样描写采茶情景的:“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请你同短文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作个比较。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我喜欢: ,因为

5、当作者品味着一杯新茶时,他一定会浮想联翩。他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你写下来(至少两个)。

他会联想到: ;他还会联想到: ……

6、正确连线。

崎岖 形容山路高低不平 一碧千里 绿得范围广

蜿蜒 比喻道路曲曲弯弯 苍翠欲滴 绿得程度深

坎坷 坑坑洼洼高低不平 万古常青 绿得时间久

7、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字。

一( )阿姨 一( )鲜花 一( )大树 一( )苹果

一( )轮船 一( )汽车 一( )飞机 一( )老牛

一( )乌云 一( )乐曲 一( )楼房 一( )国画

一( )大炮 一( )导弹 一( )黑发 一( )狂风

2 品茶 阅读答案

①滚烫的水刚一冲进杯子,原来那些干巴巴的茶叶忽然如惊飞的蝴蝶,在水中上下翻舞起来。卷曲的叶片渐渐舒展开了,原来都是最嫩的芽叶,透过水,可以看见它们暗暗的叶脉。水面上的泡沫消散了,漂起的茶叶伸展着、伸展着,然后一片跟一片慢慢沉降下来,就像秋天里以各种姿势飘落的树叶,只是显得更悠闲、更沉静。茶叶落到杯底后,有的还会一直竖立着,随着水的波动轻轻摇曳。杯底渐渐泛起了一片烟色。这烟黄的颜色越来越浓,弥漫开来,染透了整个一杯水。我的茶刚泡好,还没喝,人已先沉醉了。 ②我没想到,普普通通一杯茶中会有这样的景致。就好像一个人游遍了名山大川,看惯了繁花似锦,忽然置身于乡间的小村落里,这才发现,原来茅屋瓦盆、阡陌炊烟才是最美的。这美不宣扬,不打扮,却又那样真真切切地打动人心。她真是无所不在,甚至会不经意地隐身于茶色之中,耐心地等待着你去发现。 ③许多人不喜欢喝茶,也许是还没有发现这种美吧。或者,是因为茶苦?茶水初入口,确实有一种淡苦的味道,但那是一种清凉的苦味,使人心中的浮躁闷气一下子消去一半;苦味过后,就只剩下甘香--味自然也是淡淡的--留在唇齿之间。一杯茶冲上三回,就已经很淡了,可那种清爽的余香却久久不去。 ④沉浸在茶的清爽余味中,恍惚觉得茶味便是生活的真味了。不是么?我们的生活品一口是苦的;再品一口,人心已沉静;品第三口时,才真正体味到了她的甘甜。有时不由地想,生活和茶一样,最好不要"滴滴香纯",否则反倒会无味了。谁咽下了初尝的苦涩,谁就能品到最终的甘甜。 ⑤看来,古人说的"茶乃水中至清之味",这话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正因为茶味的"至清",才有了品茶时的一种独特的情调。在辛苦工作之余,能和朋友一起品茶,那是妙不可言的。我们可以促膝而坐,毫不设防地谈诗、谈生活、谈自己,看茶的热气飘摇着在我们之间袅袅升起。。不以利交的朋友,只要一杯茶--一杯茶就足够了。 ⑥这就是我所钟爱的茶,普普通通,人人都见惯了。而它的美却是那样含蓄而意味深长。和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比起来,茶实在是太清贫了,但是,我怎么能不爱它那种贫而不贱、苦而不涩的胸怀呢? ⑦难怪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对茶始终有着那么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握住一杯热茶,就好像轻轻地握住了这个民族温热的跳动不息的脉搏。 13为什么说"我的茶刚泡好,还没喝,人已先沉醉了"?(2分) 14"谁咽下了初尝的苦涩,谁就能品到最终的甘甜"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15第五段中"至清"在朋友交往中的表现是什么?(1分) 16"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什么精神?(2分) 17作者是怎样从茶叶联想到乡间美景、从茶苦联想到生活真味的?又是怎样从茶联想到民族精神的?(3分)

抛砖引玉,借花献佛!

3 梦溪笔谈 沈括 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士衡为馆职 使高丽 是哪一篇

〔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九)

〔译文〕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以使者身份出使到高丽去,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手去处理。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装船时,这个副手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浸湿或漏落。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完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这个副手在仓皇之时准备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也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手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4 语文:饮茶的阅读答案

读理解能力,下面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饮茶》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喝茶是我国传统生活的一部分。

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公元780年,学者陆羽用几十年的工夫研究茶,写了一本《茶经》,总结了中世纪我国喝茶的经验。从此饮茶的艺术便日益精进。不单茶叶有多种多样,茶具、烹茶的水和烧水的方法也日新月异。

一般的茶叶可分为不发酵的绿茶,经过发酵的红茶,半发酵的乌龙茶,蒸软后压成的砖茶和用茉莉、珠兰、玫瑰等香花窨(xūn,同“熏”)制的花熏茶。这些茶又因茶种、产地和制法不同而有无数的名称和品种。

在古代,我们的茶是煮的,这种茶汁液十分浓涩,需要加盐、香料、薄荷、枣等调味品来中和它。现在我们沏茶都用开水冲泡。泡饮的方法不仅手续简便,更主要的是充分发挥了茶叶本身的色、香、味等特点。我们喝一杯龙井,就感到它翠色可爱,香气清洌、略带甘涩。喝一杯红茶,那紫红丝绒似的颜色和浓厚甘醇的香味,又给人以迥然不同的感觉。

陆羽认为烧茶的水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讲究喝茶的人分辨得出水的味道。现在都市里的人,喝茶都用自来水煮沸冲泡,但在江南农村则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用杂质较少的雨水或雪水烹茶。这种茶味道纯清,更能显示茶的真味。

在我国,喝茶的工具——杯、壶和茶灶,也有无穷的品色。因为茶的品种和冲泡方法不同,茶具有各种不同的考究。

阅读题:

1本文依次介绍了我国饮茶的历史、___、___ 、___、茶具等内容。(3分)

2画线的句子在全文的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3分)

3用开水冲泡茶有哪些优点?(4分)

4根据上下文,请你简单解释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意思。(4分)

参考答案:

1(3分)茶叶的品种、泡茶的方法、烧茶的水

2(3分)总领下文。

3(4分)不仅手续简便,更主要的是能充分发挥茶叶本身的色、香、味等特点。

4(4分)泡茶的水最好的是山泉水,其次是河水,最差的是井水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1)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2)坐下以后,让人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 (3) 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胜:有名,出名。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原文是“北人初不多饮”,而不是不喝茶。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相继”“山积”“色额”、“教摊”“故事”“鄙”、“诣”“无所”,“而已”。

参考译文:

茶,采得早的叫作茶,采得晚的叫作茗。《本草》说:“茶能止渴,使人不想睡觉。”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多喝茶。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称降魔师的和尚大力提倡禅宗,坐禅时必须不打瞌睡,又不吃晚饭,于是允许和尚们喝茶。和尚们各自携带着茶,到什么地方都煮茶喝。从此,人们互相仿效,喝茶就成了风俗。从邹、齐、沧、棣等州,直到京城,城镇里大都开设店铺煮茶卖,不管是僧道之徒,还是世俗之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

楚地人陆鸿渐写了一篇《茶沦》,论说茶的功效以及煮茶的方法,又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用大篮子装着。远近四方的都钦佩、羡慕,喜欢新鲜事的人家里也都收藏了一套这样的茶具。有个叫常伯熊的人,又根据陆鸿渐的论说作了大量修订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到临淮县客舍的时候,有人说常伯熊精通茶道,李季卿就请他表演。常伯熊身穿黄披衫,头顶乌纱帽,手拿茶器,口报茶名,安排指点,使旁观者刮目相看。茶煮熟了,李季倾喝了两杯才住口。到了江南以后,又有人说陆鸿渐精通茶道,李季倾又请他来表演。陆鸿渐身穿山野居民的服装,带着茶具进门。坐下以后,吩咐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茶事结束后,李季卿让奴仆拿出三十文钱,说是酬答煎茶博士的。陆鸿渐游历长江一带,与名流一向交好,受到这次讥笑后感觉羞愧,又写了一篇《毁茶论》。常伯熊喝茶过度,就患了风气病,晚年也不鼓励人多喝茶。

吴国皇帝孙晧每次宴请群臣,都强近他们喝醉。韦昭酒量不大,孙晧暗中让用茶代酒。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这说明人也喝茶,但不像现在的人这样过分沉迷,从白天喝到夜晚,几乎成了风气。起初在中原地区流行,后来传到塞外。往年回鹘入京朝见,带来大批好马,买了茶叶回去,也真够奇怪的。

《续搜神记》说:“有个人因为生了病,能喝茶十二斗(一斛为十斗),有客人劝茶,他又喝了五升多,就吐出一个东西来,形状像牛的胰脏。放在盘子里,用茶灌下去,正好装十二斗。客人说:“这叫作茶肿瘤。”

6 茶乡的阅读答案

《茶乡》 1身背 迎着 踏着 巡回 2(1)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似乎品尝到清香宜人的龙井茶。

同时,我们还能品味出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思念的情感。 (2)短文第3-5自然段为第二大段,是按时间的顺序描写的。

3沁人心脾:文中指弥漫着早茶清香的新鲜空气让人感觉非常舒适。 驰名中外:文中指龙井茶的声名传播很远。

4编织 映衬 回荡 弥漫 5喜欢文中划线的句子。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采茶姑娘们采茶动作的灵巧敏捷。

6答案略 7答案略。

7 求《品茶》节选阅读答案

1绿叶听过鸟声虫鸣,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赋予茶人格化,品茶其实就是品人生。

所以在这里十分合适用拟人手法。 绝不简单的经历是指茶叶生长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经历过风雨和艰难困苦,从侧面隐射了人生的不平凡。

2作者在前面提到“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止停留于物品的色、香、味、形,而是联想到物品不平凡的来历及其蕴含的艰辛、忍辱、牺牲等等内涵,那我们与这些物品相遇,就是与生命和命运遭遇,它们就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身体,而且深入了我们的灵魂。”我们能品出多少?在于我们经历多少,我们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就能品出什么样的味。

3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它更是一种有意味的东西。其实茶就是作者自己,茶的一生就是作者的一生,作者赋予茶以自己的灵魂。

我认为茶是活出人生的一种境界,有茶就有思想,有茶就会体悟与世界关联的一切。 4看到这篇文章,我突然想起贾平凹的《丑石》,当人们不知道她的来历的时候,她就是普通的一块石头,当知道她是一块天外之石后,她就可以补天。

也可以举别的例子,当一件事物被赋予了象征和灵魂后,它就会变成你心中的指导,再如鲁迅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可以说之前,在我心中,枣树就是枣树,但当我读了以后这篇文章后,枣树在我心中就是希望,看到枣树我就看到了希望。

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人为什么要做梦,不做梦会有什么反应呢? 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学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断人做梦的实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即被唤醒,不让其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异常,如血压、脉搏、体温以及皮肤的电反应能力均有增高的趋势,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知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显而易见,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 由于人在梦中以右大脑半球活动占优势,而觉醒后则以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在机体24小时昼夜活动过程中,使醒与梦交替出现,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因此,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人的注意力、情绪和认识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 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损害或有病的一种征兆 最近的研究成果亦证实了这个观点,即梦是大脑调节中心平衡机体各种功能的结果,梦是大脑健康发育和维持正常思维的需要。倘若大脑调节中心受损,就形成不了梦,或仅出现一些残缺不全的梦境片断,如果长期无梦睡眠,倒值得人们警惕了。当然,若长期恶梦连连,也常是身体虚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预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县。唐时属河中府。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唐人海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惜乎大浪淘沙,历史无情。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这一首《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真是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七十一:《梦溪笔谈》

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在中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作者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进士,曾任负责天文、历法的提举司天监,负责兵器制造的判军器监。负责全国财政的权三司使,负责边关政务和防务的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又曾出使辽国,并曾多次巡察地方政务,相度农田水利,后因边事获罪被贬。他博学多才,为一代学问大家,史称:"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宋史》本传)本书乃集其一生学识和见闻之精萃而撰成,因成书于梦溪园,故名《梦溪笔谈》。

其最初版本为30卷,条数可能亦较多,但早已亡佚。现存26卷本至迟在南宋初年之前亦已流行。《补笔谈》2卷、《续笔谈》1卷则为本书成书后,作者所写的补稿。《补笔谈》为作肯或后人所编,《续笔谈》则为后人所辑补。把原书与补、续合编成册,最早出现于明代会稽商浚在万历年间所刻《稗海》的再印本。现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胡道静先生的校正本最为流行。胡先生对原书的不少错讹进行了订正,并加有大量注释、解说,又把书中条文按顺序编加序号,计分为609条,使阅读、寻检更为方便。

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17门,涉及典章制度、财政、军事、外交、历史、考古、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广阔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如叙典章制度,有官制、礼制、兵制、舆服、仪卫、文牍、掌故。叙财政,有茶法、盐法、均输法,以及北宋历朝铸造铜钱之情况。叙军事,有阵法、兵器、筑城、屯边、战守、粮运、谋略。叙外交,有作者熙宁八年(1075年)受命使辽,与辽方谈判边界争议的记述,为史籍中关于宋辽使节往来之最翔实、精确的实录。其于史学,除全书所记述大多为可靠史实外,又有很多记述,为其他史籍所无,或较其他史籍记载翔实。如王小波、李顺起义事件,以及不少科学技术发明事略,即是如此。这些记载,弥补了史料之缺陷,或考证了史料之错讹。其于考古,对各种出土文物之时代、形状、花纹、文字等,均有细致的考证,对宋代考古学之发展,其影响颇大。其于文学,除文字流畅、洗练,描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本身就是一部笔记体文学佳作外,于诗、词亦有独到之论。其叙艺术,有书法、绘画,音乐方面更有清乐、雅乐、燕乐,以及律制、音制、乐器等。书中强调把形式、内涵、情感、技巧融为一体,再行升华,追求"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的艺术境界,如是等等,可见全书极富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本书之著名,尤以科学技术价值见称。

全书所论及之科学技术内容极为广泛,据英国专事中国科技史之大家李约瑟博士统计,书中有关科学技术之条文有207条,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强。内容包括有天文、历法、数学、地质、地理、地图、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农学、医药学、印刷、机械、水利、建筑、矿冶等各个分支。

在天文方面,记述有作者改进浑仪、浮漏、圭表之事迹,开了宋元时代天文仪器改革之先锋。又记述有作者利用改进后的浑仪,连续对北极星进行3个月之观测,绘制星图200余幅,得出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之结论;利用改进后之浮漏,进行长达10余年之测量,第一次从理论上推导出冬至日长度"百刻而有余",夏至日长度"不及百刻"的结论。对岁差、日月五星之运行、二十八宿距星等,亦均有所论及。

在历法方面,记述了作者主持编订《奉元历》之始末,民间天文学家卫朴之成就和在改历中之贡献。又论及历代历法之疏密,以及历法推步之术。书中所记载的"十二气历",以节气定历,为一纯阳历制度,乃对传统阴阳合历所作的一根本性变革,是作者之首创。19世纪英国气象局采用的肖伯纳历,与此相似。

在数学方面,记述有作者首创之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为一种求解垛积问题的方法,属于高阶等差级数求和之范畴。会圆术为一种已知弓形圆径和矢高,求弧长的方法,属于求解高次方程的问题。这二种方法,开辟了中国传统数学新的研究方向,对宋元时期中国数学的高度发展,其功甚大。

在地质、地理、地图方面,记述有浙江雁荡山"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西部黄土地区"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等地貌特征,指出此乃流水之侵蚀作用所造成。又记述了河北太行山之山崖间,往往衔蚌壳之化石,在石壁上横亘如带,从而推断这里为昔日之海滨,华北平原乃泥沙淤积而形成。又记述有作者利用木屑、面糊和熔蜡,以及用木刻等方法,制作立体地理模型,并被推广的情形;还有作者"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按"二十四至以布郡县",绘制天下州县图"守令图"的情况。

在物理学方面,记述有指南针乃方士(即风水先生)利用铁针磨磁石磁化所发明,当时有四种使用方法,即水浮法、置指甲上、置碗唇上和悬丝法,并指出指南针不全指正南,而常微偏东,指南针有指南、指北二种。这是关于指南针发明、应用,及地球磁偏角之发现的重要史料。又记述有作者关于球面镜成像的实验。指出凹面镜照物时,有一处叫"碍"(即焦点),在此点之上照物无所见,在此点之外照物成倒像,在此点之内照物成正像,并用小孔成像、细腰鼓、船上橹担等现象作比拟,来解释凹面镜成像原理。指出凸面镜只成小于原物的正像,并解释古人铸镜,镜大则平,镜小则凸的道理。

此外,还记述有演示月亮盈亏的模拟实验,演示声音共振的实验。对于海市蜃楼、虹、雷电等现象,以及透光镜,也都有所记述,并进行解说。

在化学和矿冶方面,记载有利用铜铁离子置换反应,而发明的湿法冶铜方法"胆铜法",以及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方法灌钢法。又记述了石油、井盐、池盐,以及青堂羌族的冷锻铁甲法。

在农学、生物学方面,记述有不少作物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特征和分类,并对一些古生物进行了考证,使这些早已灭绝的生物让人们有所了解。

在水利方面,记述有作者在汴河分段筑堰,逐段进行测量,测得从汴京(开封)上善门起,经420公里,至泗洲(今江苏泗洪)淮河口,水位落差64.95米的事迹。又记述有当时木工高超在治理黄河时,发明巧合龙门的三节压埽法。

对于漕渠复闸、苏昆长堤和淤田法等,亦皆有所记述。

在印刷技术方面,记述有庆历年间(1041-1048年)布衣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以及活字印刷的工艺过程。这是关于活字印刷术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建筑学方面,记述有著名匠师喻皓加固杭州梵天寺木塔的事迹,以及其所著建筑学专著《木经》的片断。《木经》早已佚亡,人们仅藉此方知这部重要著作,并了解其内容之一斑。

在医药学方面,记述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并阐述了食物、药物、空气进入人体后的运转过程,以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原理。又记述有大量植物、矿物药物的特征、性味、采制和功效,以及用药配方的原则。

对于全书所记述的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当然不可能予以一一列述。但从上列各端,即可看到本书科学价值之高。可以说,本书反映了11世纪时中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其中不少成就在当时世界科学技术领域中居于领先的地位。因此,本书被视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里程碑式之典籍,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1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