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梵希与奥黛丽赫本有哪些不解之缘?

纪梵希与奥黛丽赫本有哪些不解之缘?,第1张

奥黛丽赫本是时尚圈里非常有名的品牌代表人物,她一生有40年左右都是与纪梵希合作,给他们代言这个品牌,他们之间算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具有比较深的友情,纪梵希先生是设计师,而奥黛丽赫本则是代言人,两人合作默契,只可惜这对不是夫妻关系。

奥黛丽赫本和纪梵希相识,一个26岁,一个24岁,携手进退40年,缔造了一个时尚神话,才子佳人,本应地造一对,可人世间,最深沉的爱,不是卿卿我我,朝朝暮暮,耳鬓厮磨终其一生。三段婚姻,三个男人,陪伴的岁月抵不过42年的纪梵希陪伴。

两位世界十分著名的女性——奥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和杰奎琳·肯尼迪(Jackie Kennedy),共同演绎了纪梵希的经典的设计风格:精致高雅典范。其中上世纪50年代,好莱坞女星奥黛莉·赫本与时装设计大师休伯特·德·纪梵希的完美组合缔造了时装史上一段深入人心的佳话。

纪梵希与奥黛丽·赫本保持了长达40年的友谊。纪梵希深谙赫本纯洁高雅的气质,并成为她一生的形象设计师。而赫本作为纪梵希的品牌大使,将纪梵希时装设计的精髓传到了世界各地。她美丽的剪影,完美诠释着纪梵希时装的细致与高贵。

提到纪梵希除了他的时尚帝国,始终绕不过的是他和传世女神奥黛丽·赫本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引领了一个世纪的时尚风潮。纪梵希生前曾为奥黛丽·赫本设计多套服装。直到现在赫本仍是时尚圈中不可替代的,而她曾说过:“是纪梵希创造了我”。

英国女演员,舞台剧演员奥黛丽赫本,在舞台上她以其无与伦比的美貌,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高贵气质征服无数的影迷。可是在生活中,一直渴望家庭的她,却一次次受到情感的摧残。

1929年,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一个贵族后裔家庭。但是六岁的时候,奥黛丽赫本的父亲突然抛下了她和母亲。1939年9月欧战爆发,赫本跟随母亲回到了荷兰,进入荷兰安恒音乐学院学习芭蕾舞。

1940年宣称中立的荷兰被纳粹德国占领,当纳粹侵占了安恒以后,由于谣传赫本母亲的家族,带有犹太血统,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视为第三帝国的敌人。不但财产被占领军没收,奥黛丽赫本的舅舅也被纳粹处决。赫本母女俩被迫过着贫困的生活。

1948年战后,奥黛丽赫本与母亲带着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00英镑去到了英国伦敦,她在那里一边打工,一边寻找深造的机会,进入当地的学校学习芭蕾舞。经过数月训练后,由于年龄和身高以及早年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发育的原因,她被告知不适合当芭蕾舞者。但是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压力,她转而兼职模特,并且主动去参与歌舞团的演出赚钱来交学费。

1948年赫本出演了纪录短片荷兰七课,同年赫本击败了众多的应征者,成为音乐剧《高跟鞋》的合唱团员。1951年奥黛丽赫本首次于英国**《天堂里的笑声》中露脸,由此正式成为一名**演员。随后奥黛丽赫本接演了众多**,凭借其出色的演出,渐渐在**界站稳了脚步。

赫本在进入好莱坞之前有过一个未婚夫,他叫吉米汉森,是个英国贵族。他也是一个时常混迹女演员群体的花花公子。赫本骨子里一直是一个家庭型的女人,汉森英俊高大,能说会道,家庭地位与赫本的家庭也十分相配。

因为想和他结婚,赫本甚至都不想去参加《罗马假日》的试镜,但当时她被所属公司强迫去参加试镜。另外她那个时候还参与了一部《蒙特卡罗宝贝》的拍摄,赫本希望结束这两部戏就结婚。于是演到第四场的时候,就对外宣布巡演结束就与汉森结婚。不久该剧就轰动了百老汇,然后她去意大利拍摄了《罗马假日》。事业突然如日中天的赫本理智地放弃了与汉森的婚约。

赫本参演《罗马假日》与之搭档的派克是好莱坞最有名的绅士。在《罗马假日》上映之前派克发现海报上他的名字赫然醒目,但是赫本的名字却很小,而且藏在一个角落里。他特地通知制片方,把赫本改为主演。

《罗马假日》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赫本的名字迅速传遍世界。那个夜晚,大喜过望的赫本站在领奖台上激动地语无伦次。她的明眸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即便紧张得手足无措,却没有忘记告诉全世界:“这是派克送给我的礼物。”

在《罗马假日》首映式结束后的晚会上,派克特意介绍赫本认识了好莱坞著名导演、演员兼作家费勒。费勒是派克相知多年的朋友,慧眼识珠的派克认为也就只有费勒,才能匹敌赫本的耀眼光华。

费勒和赫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和赫本一样都很瘦,都会多国语言,都是以舞蹈演员的身份开始的表演生涯。费勒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西班牙人,和赫本一样都是欧洲血统的混血儿,有人说他和赫本在一起的相片更像兄妹而多过像夫妻。

他是那种赫本一直佩服的意志力特别坚强的人,他喜欢讨论深层次的东西,他不愿意别人把他当作演员,他认为自己应该是导演或者是制作人。事实上他确实也兼有那样的身份和才华。不过费勒有些地方很不讨人们的喜欢,在同事眼里费勒独断专行,精明狡猾不和善。与赫本南辕北辙,然而费勒非常符合赫本在年轻时代的择偶标准。

1954年,赫本与费勒在瑞士一个小教堂举行了婚礼。赫本声名鹊起,她的风采远远覆盖了费勒的才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他们完全不配,暴躁的费勒,就是在欺骗蒙蔽赫本。占有控制她沾她的光。在外界看来,赫本就像费勒的傀儡一样对他言听计从。

1960年,经过两次流产的赫本生下了儿子西恩·赫本·费勒,一向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赫本,为了照顾孩子,拒绝各种片约和应酬。然而他们的婚姻仍然无法对抗天性的差异和外在的悬殊。后来费勒出轨,1967年赫本与费勒宣布离婚,赫本去世之后费勒去参加了她的葬礼,哭得老泪纵横,费勒仍然是深爱赫本的。

1968年,赫本出游希腊途中与意大利精神专家安德烈·多蒂博士邂逅,多蒂在与赫本熟悉之后,迅速地展开了攻势,深陷在婚姻失败痛苦中的赫本被多蒂的热情和关怀打动了。1969年1月18日,赫本和多蒂在意大利举行了婚礼,1970年2月8日赫本诞下次子卢卡·多蒂。为维系家庭,赫本息影,专心经营家庭生活。多蒂却常年流连花丛,热衷夜场。但一直想要家庭生活的赫本仍然宣布息影。

这次明显不合适的婚姻仍然在赫本的坚持之下维持了11年。当赫本收到多蒂的离婚文件时,她颤抖地在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的时候,绝望的赫本甚至认为她是一个不配得到幸福眷顾的女人。她是有多渴望爱和家庭的完整,但却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伤害。

1980年51岁的奥黛丽赫本与罗伯特相识于朋友的书房,对婚姻感到失望的赫本与刚经历丧妻之痛的罗伯特互相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每天罗伯特会花大把的时间和赫本一起散步,遛狗,游泳,过着跟其他夫妻一样安逸幸福的生活,罗伯特从来没有想过要逼赫本跟自己结婚,她已经在婚姻中受了太多伤。在赫本生命中最后的12年,罗伯特不仅一直陪在他身边,还一直鼓励着赫本。

1992年赫本被查出患有结肠癌,虽然做了手术,但是医生估计只能再维持一年多的生命,赫本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回到了故乡,在1993年1月20日离开了人世。

再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奥黛丽·赫本那样,给我一种非常强大的情感能量。 纪梵希

于贝尔·德·纪梵希,1927年2月21日出生于法国诺曼底Beauvais一个很富有的家庭,于1952年创建"纪梵希工作室"后,一步步成了法国著名的时装设计师。从1953年延续到90年代,"奥黛丽·赫本"式晚礼服一直是纪梵希服饰的象征与标志。 纪梵希高大帅气风度翩翩,可是却一生未婚,让很多人都感到遗憾。

不知道纪梵希未婚有没有赫本的因素,但是纪梵希对赫本的深情却是世人皆知。赫本如小鹿般偶然闯入纪梵希的世界后,就在纪梵希的心里驻扎生根,开枝散叶,再也没有离开过。

赫本被誉为史上最美女人的荧屏天使,却在感情上屡屡受伤,几次婚姻失败。纪梵希几次给赫本设计婚纱,新郎都不是他。42年里,纪梵希无名无分,却不离不弃守护赫本到终老。赫本去世后,纪梵希抬着灵柩护送她最后一程,还给她出了一本书。虽然没有结婚,可是纪梵希却用一生守护自己的女神赫本。 纪梵希无名无分,却无怨无悔。这种深情即使无关风月,却也一定是最深情的。

赫本的美丽,是我旗下任何一个模特都无法比拟的,是她让我看到了服装的新生命。纪梵希

1953年,纪梵希26岁,赫本24岁,两人相识。

1927年2月21日,纪梵希出生于法国诺曼底Beauvais一个很富有的家庭,父亲是矿主。家人都希望他做律师,但是10岁那年,他在看了巴黎万国博览会的服装馆后对服装设计有了兴趣。

纪梵希去巴黎艺术学校读书,去和雅克·法斯等顶级设计师学习。1952年,纪梵希在巴黎创办了于自己的时装工作室,在时装界初露锋芒。

1953年,纪梵希接到电话,说有个叫赫本的人要来合作。纪梵希非常开心,他以为是大明星凯瑟琳·赫本找自己合作,但是他等来的却是新人奥黛丽·赫本。纪梵希对初次见面的赫本的评价并不高:

赫本个子太高,又太瘦,平平的胸,大大的脚都与性感不沾边。

纪梵希很是失望,赫本希望纪梵希为自己的**《龙凤配》设计戏服,纪梵希也拒绝了。但是赫本却说现在没时间设计用以前的服装也可以,纪梵希就不忍心也不好意思拒绝了。

赫本挑了三套服装穿上,纪梵希惊呆了,自己的服装就像是为赫本量身设计的,穿上去非常美丽。

纪梵希优雅、简单的服装,给予了我**角色应有的美感和生命,让我进入角色中。(赫本)

《龙凤配》赢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但是因为纪梵希只是时装界的新人,所以功劳都算在了其他设计师身上。面对失落的纪梵希,赫本站了出来 :“以后我的每一部**,都要由纪梵希为我设计!”

赫本真的是一诺千金,她从默默无闻到惊艳世界,她的戏服80%都是来自纪梵希。赫本穿着纪梵希出现在银幕上和各大重要的场合。

1954年,奥黛丽·赫本以《罗马假日》夺得奥斯卡影后桂冠,穿着纪梵希的小白裙去领奖。1957年,赫本在**《甜姐儿》中穿着一套红色的纪梵希礼服从卢浮宫的阶梯上一步步走下,惊艳世界。1961年,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中穿着纪梵希设计的小黑裙,成为永远的经典。

纪梵希后来设计了香水,但是他的第一支香水是为赫本设计的。这支前三年里,只有赫本一个人能使用,三年之后才公开销售。而赫本不仅为香水免费拍了宣传片,自己一生也都只用这一款香水。

有一些人是深深爱过的,纪梵希是我所认识的人里最正直的一个,穿上他设计的服装,有一种被保护的感觉。奥黛丽赫本

纪梵希和赫本两个人的感情让很多人动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却没有结婚。纪梵希终身未婚,但是赫本却有过三次婚姻,前两次婚姻都是以丈夫出轨结束,赫本的婚姻并不幸福。

即使没有婚姻,纪梵希却还是一直陪在赫本身边,戏里给她设计服装,戏外为她做“嫁衣”。

晚年的赫本已经没了往日的光芒,但是赫本还是陪着她,两个人常常漫步在塞纳河畔谈心。

晚年,病重的赫本想要回到瑞士但是却无法乘坐普通飞机,纪梵希用自己的私人飞机送她回瑞典。赫本一踏进机舱,发现机舱内满满都是纪梵希为她准备的鲜花。赫本问他: “为什么你知道我需要这些?” 纪梵希回答: “因为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1993年1月20日,一代世纪佳人赫本离开了人世。纪梵希再次来到了她的身边,他和赫本的丈夫和儿子抬着赫本灵柩,陪着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赫本去世前,留给纪梵希一件大衣,她说: “当你觉得孤独,穿上这件大衣,就好像我紧紧拥抱着你。”

赫本走后,纪梵希一直保留着赫本试穿衣服的人体模特

2015年,赫本逝世22年,退隐多年的纪梵希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白发苍苍的他再次出来是为了给赫本出一本书,《给奥黛丽的爱》。

2018年3月13日,纪梵希在睡梦中离世。

纪梵希和赫本都走了,但是两个人的感情却让无数人动容。有人说两个人是知己,有人说两个人之间是真正的爱情。不管有没有爱情,即使无关风月,但是纪梵希的默默陪伴一定是最深情的告白。

在纪梵希的心中,赫本的位置一定是最特别的。

最是无暇的外表,遮住了她更加熠熠生辉的内里。赫本活在70年前,那个杂糅着时尚、美感与奢华的时代,在恒久的喧嚣中,她仍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优雅和克制。不论是在斑斓的荧幕上,还是在瑞士的“和平之邸”,甚至在战乱不安的第三世界,她从未停止对爱的付出和追寻。“没有,我没有遗憾……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

1953年,出演《罗马假日》安妮公主一角的赫本声名鹊起,精致的五官、高挑的眉毛和出众的气质,让她清流般地从英国流向世界,成为无数女人争相模仿的对象。在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她还化着刚刚演出完的妆容来不及卸掉,勾起的唇角难掩眼中的惊喜和些许的无措。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和镜头,赫本无奈地找不见自己的奖杯,只得向工作人员借另一个来合影。这场完全出乎意料的获奖,是她唯一一次站在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

下一次是在她去世的那一年,为奖励她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贡献,奥斯卡颁发给她人道主义奖。还是那个奖台,可是人,却远了。

几个月前,91岁的法国顶级时装设计大师纪梵希,那个以《蒂凡尼早餐》中黑色连衣裙为代表的“赫本风”名流的创造者,在巴黎逝世。赫本同纪梵希,惺惺相惜40载,赫本曾给予他无数创作的灵感,而最后一次的赠予却是在赫本临终前,赫本将自己的一件大衣交给他,“当你觉得孤独时,穿上这件大衣,就好像我紧紧拥抱着你。”

这个世界和赫本的联系越来越少,留在荧幕里的影像到底还是略显苍白和无力。许多对她不甚了解的人都只记得她精致的外表和飞扬的笑容,可当这一点成为她令人敬仰的魅力的坚固糖衣,不曾有过的争议也悄然而至。

为什么那么多长相出众且演技不俗的明星都不如赫本的认知度高?为什么那么多明星都做慈善而只有赫本被人铭记?赫本到底是否被大众过度推崇?

在极速便捷的新媒体时代,表层信息的大量涌入和人工智能的算法推荐,造成的却是受众闭合式的接收和简单化的归因。赫本的美丽易被众人所知,但剥开这层外壳那充满爱意的内里却少有人究。这个探知过程,无疑是将荧幕上的形象从真正的赫本身上剥离开来。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贵族后裔家庭。在她很小时,她的父亲便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将她和她的母亲送往了荷兰。和父亲的这一别,也是赫本在未来20年中对父亲最后的记忆。

二战的动乱让当时无数的家庭遭受着苦难和恐惧,赫本亲眼看着自己身边的伙伴被捕,看着炸弹在自己身后爆炸,看着自己的哥哥和流浪狗抢食物。所有人都在饥饿中求生,赫本便在那时患上了严重的营养不良。

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进驻赫本所在的城市,用公益的力量给当地的孩子带去了希望,其中就包括赫本。可能那时赫本自己也没意识到,这件事成为她日后投身慈善事业的最大契机。

赫本的父亲缺席了她所有的孩童时光,也没能在她最需要父爱的时候给予她一个拥抱。甚至于在整个二战时期,这个男人都被自己的母亲抱怨着。可赫本依然想要再见他一面,依然想知道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几十年来,她从未放弃过对父亲的寻找,也无数次想象过和父亲重逢的场景。她有很多话想对这位迟到的父亲说。可当她和父亲20年后终于重逢时,场面却是十分的平静。

“他就像座雕像一样站在那里,没有走上前来,也没有张开双臂,他根本没有拥抱我母亲的打算。这个我母亲整个童年时代都在渴望见到、扑进他的怀抱、享受甜蜜爱抚的人,情感交流上却存在着难以弥补的缺陷。终于,我母亲主动走上前去,拥抱了他,就像其他那些幸福的女儿拥抱自己慈祥的父亲一样。这就是结果,我母亲选择了宽恕他,她并不需要亲生父亲的道歉,她想要的只是一份如愿以偿。”

赫本的儿子肖恩这样写道。我无法感知那种和亲生父亲如此疏离的痛苦,以至于我在看到赫本流泪的镜头时,都不禁联想她是否回忆起了这段往事。但即便和父亲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交集,赫本也从未放弃过对父亲的赡养,陪伴他走完了他生命最后的旅程。

赫本说,每个人都要做到自己应该做的,不论她曾经被伤害到什么程度也不能例外。

赫本最初的梦想是能够成为芭蕾舞团的首席女演员,她多年来一直不间断地练习芭蕾,即便在战争时期也没停过,但因为她错过了练习芭蕾最适合的年龄,使她不得不放弃这个梦想而走上演艺的道路。

但不论是当芭蕾舞者还是做一名演员,赫本都秉承同样的原则:努力工作、遵守纪律和拥有职业精神。

赫本创造了太多经典的角色,那些流传至今的影视作品让她时至今日都依然能够获得上万观众的喜爱。她能够凭着自己对剧本出色的解读和对人物敏锐的感觉将角色和自己融为一体。

在**《黄昏之恋》中,赫本和加里·库珀扮演一对情侣,库珀的角色是一个富有却不为任何女人停留的花花公子。所以纵使两人深爱对方,但却不得不在火车站分手。

赫本扮演的角色为了能够让对方相信自己与他一样的坚强和独立而表现得十分沉静,似乎不会因分手而痛苦。当列车缓缓开动后,她的眼睛中闪烁着泪光,可是嘴里还在说着关于其他追求她的男人的轶事,说着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人是如何痴迷于她。

这时候火车开得越来越快,她在站台上奔跑,泪水终于滚滚地落下。火车的汽笛声越来越大,她必须大声喊叫才能让他听见自己的话,她还在努力使他相信自己会过得很好,但不舍之情却溢于言表。最后,他将她抱上了火车。

“ 母亲的表演非常成功,这个镜头成为很多影评家心中的经典。她找到了一种方式将剧本中不存在的痛苦和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获得前所未有的融合,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出色的剧本,出色的理解,出色的演技,也许还需要有出色的面部肌肉控制能力,可是对于母亲来说,这并不难。只要你经历过,感受过,你就可以表演出来。生活本来就是一场充满喜怒哀乐的戏剧。 ”

赫本经历过战争,看过人世间最残忍的最痛苦的分别。但是她从来不把这种痛苦带给爱她的人们,她总是向大家展示着她的美和快乐。

她创造的银幕形象获得了当时著名的作曲家亨利·曼奇尼、摄影师塞希尔·比顿和时尚设计师休伯特·纪梵希的欣赏和钟爱。但如果你说是这些外在的搭配让赫本在观众面前更加出彩,倒不如说是赫本成就了这些大师手中的作品。

正如赫本所唱的《Moon River》,它的创作灵感便正是赫本带给亨利·曼奇尼的,整首歌曲中都明显带有着奥黛丽强烈的个人气质——淡淡的忧伤。

而赫本独特的声音特质加上她对这首歌深刻的体会,都使《Moon River》的灵魂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毕竟没有人能够比她更能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赫本的穿衣哲学也正如她做人一般,简单却不失优雅,休闲却不失质感。她的风格就是她为人原则的延伸,她信奉简单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就能够将任何事情都还原到本质。

你可能看过赫本所有的影视角色,但论出色,所有角色的优点都比不上赫本自身的魅力;论精彩,所有演绎的故事都不及赫本的人生经历。

她信仰爱,信仰自然力量的奇迹,信仰生命中的美好,正是这些信仰让她在儿子长大成人后毅然投身于慈善事业,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赫本从很小的时候便喜欢孩子,拥有两个出色的儿子是她最为骄傲和幸福的事。她对生命和爱的渴望也是她晚年坚持慈善工作的不竭动力。

1988年4月,赫本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慈善大使,期间她去过埃塞俄比亚,去过索马里,去过苏丹。她用双脚走过多个受难的国家,她用双手怀抱过无数个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儿童。

她深入到难民的生活中,去感受和思考。她不停地奔波在发达国家和难民国之间,用切身行动去为第三世界的妇女儿童呐喊、呼吁和募捐。与其说她在做慈善,倒不如说她更像是一位母亲,在拼尽全力救助自己的孩子。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摄影师罗比和约翰·埃萨克回忆:

“在一次访问的最后,这位女子在离开前走进了一座简陋的建筑物里,那儿有许多饥饿的孩子,他们排成长长的一队,领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给他们准备的食物,当时索马里的情况极端恶劣,只能用麦片粥充饥。她走上前去与那位正在散发食物的联合国官员交谈。在长长的队伍中,有一位小女孩显得很特别。饥饿使她看起来有些虚弱无力,她焦急地不断向前探望,当她的目光触及到那个女子时,她似乎呆住了,也许这个女子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温柔和母性令她在一瞬间产生了一种冲动。她扔下手中的盘子,向那名女子跑过来,紧紧地抱住了她。这个女子非常安静,也紧紧地拥住了小女孩。那一刻,感情的需要超过了生存的需要。女孩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那个神秘女子怀中得到的温暖和希望。”

赫本有时上午还在洛杉矶参加慈善演讲进行募捐,下午便马不停蹄地赶往非洲国家进行救助。而去往难民国的路往往没有直达的飞机可以到达,便经常要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进行转机。

就是在这种疲劳的工作状态下,赫本坚持了四年,直到1992年年末。

1992年11月,赫本的腹腔内发现了癌细胞,这种癌细胞使赫本经常饱受病痛的折磨。而医生推测,赫本是在五年前,也就是她在投身慈善事业前,便已身患癌症。对那时的她来说,慈善的高负荷工作无疑是一种致命的催化剂。

手术和化疗已然无法阻止赫本体内癌细胞的扩散。当赫本意识到自己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时,她选择了一种平和的方式去面对死亡。

她在罗伯特和儿子的陪伴下,回到了家里。那是一栋坐落在日内瓦湖畔的山顶农舍,春天里能看到满眼的樱树花,黄昏中能感受到落落的夕阳。她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个圣诞节。

1993年1月20日,赫本病情加重,一直沉睡不醒。

“我走进她的房间。我们都知道,母亲就要离开我们了。周围一切都是安静的。一束温和的金**的阳光照进来。我低头看着她。她是那么平静安详,以致我忘记了她是个病人。

我整夜都守着她。半夜时分,她醒了过来,躺在床上,看着远处。我问她想要什么和感觉如何,有没有什么想说的。我问她想念外婆吗?她没有回答。一会儿,我问她有没有什么遗憾的。

她说:‘没有,我没有遗憾,……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

这是她再次睡去前,说的最后的话。”

赫本曾在演讲中说道:“儿童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是我们对未来的希望。我们不止应该保证儿童能够维持生命的存活,还应该使他们远离感情的、社会的和身体上的虐待。”

赫本不惧怕死亡,她信仰着爱,信仰着生命,信仰着自然,而死亡正是生命与自然的一部分。

她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

赫本去世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

赫本从来都不止是一名演员,她更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将整个生命投入到人道主义的博爱的母亲。

她用宽容的心原谅了缺席20年的父亲,坚守着自己做人的原则;她用专注的心成为了一名演员,生动的诠释着每一个角色;而在生命的最后,她又用自己柔软的心呵护了无数个孩童,用心中的大爱安抚了无数受伤的灵魂。

我仍然记得著名导演比利·威尔德说的那句话:

“上帝亲吻了一个小女孩儿的脸颊,于是赫本诞生了”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豪华宅邸里,赫本的父亲是英国人,名约瑟·安东尼·赫本·拉斯东,是英格兰银行布塞尔分行的总经理;母亲是荷兰人,埃拉·冯·希姆斯特拉,何兰驻圭亚那总督的女儿,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的后裔,所以在名字后还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称号。 

为了让赫本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她四岁就被送往英国一所私立学校。赫本从小就非常文静,从小就喜欢音乐,对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她简直是如醉如痴。然而与音乐相比,她更喜爱舞蹈,看蕾舞剧对赫本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她是她那一伙同龄少女的典型,梦想成为一名演员或芭蕾舞蹈家。6岁时她父母的离异使她觉得分外不幸,但是,舞蹈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她。9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庄重,她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最终成为舞星。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9月,欧战爆发,赫本随母亲来到荷兰,结果,这一决定使赫本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期间,她强烈地感受了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和贫穷而凄苦的流浪生活。这段时期,她正值她10-15岁的发育阶段,由于食品短缺,许多人营良不良,赫本1米7的个子,仅剩下一付骨头架子。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造成她贫血、消瘦、股肉单薄无力,并且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长,“战争把人变成囚徒,不论从肉体上还是从精神上说都是如此。我周围有同龄人,却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想法和我不一样。我不知怎的,在枪炮声和杀戮面前,努力坚守首我自幼的梦想――音乐,芭蕾。”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的确从来未放弃对芭蕾的追求。在战争结束后,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个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加斯开尔处学习,索尼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颧骨,秀气的鼻子,方方的肩头、苗条的躯干和修长的腿,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个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动作也不借,有很好的基本功。可是索尼亚对芭蕾有许多新的见解,但得不到荷兰政府的支持,她的学校被迫停办。于是赫本转到伦敦,找到了一份在教会夜班的工作。

同时:她一边当广告模特,一边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女士的舞蹈学校。年已60岁的舞蹈家兰柏女士对赫本很好,但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术不如别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没有担任舞剧主角的前途。同时,多年的饥饿侵蚀了她的身体,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不足。主要的是,这个时候,赫本忽然明白了兰柏对她讲的肺腑之言。兰柏女士的话是“你缺少芭蕾舞蹈家应具备的天才。”

至此,赫本终于明白了,干芭蕾这行,她永远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的愿望。此时,她19岁。

当不成舞星,就要面对现实,当时,伦敦要拍摄一部40分钟的**长片,是一部关于旅行风光介绍短片,片中需要一名会英、德两种语言的少女,装扮成空中**向观众讲解风景物。经朋友介绍,赫本前往应试。十八九岁的她,长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两位导演行后接见了她。导演林登后来回忆说:“奥黛丽·赫本**光彩照人,愉快、亲切,很有教养。她象小鸟似的叽叽喳喳,讲她的芭蕾舞训练。我呢,立刻打电话把助手叫来。记行当时我对助后‘快来!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看见了。’” 

这部短片,虽然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但赫本却第一次跟演**打上了交道。她体会到拍片的激动和乐趣。这件事也许正是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开端。

1948年,奥黛丽·赫本进入英国伦敦的玛莉·蓝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学校学习,由于年龄和身高以及早年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发育的原因,她被告知,她无法成为一流的芭蕾舞者。 之后,她做了一些模特工作,拍摄了一些广告,也参加了一些舞台剧的演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罗马假日》剧组的演员试镜,从这以后奥黛丽·赫本走上了演艺道路。

1954年,赫本与梅尔·费拉结婚。虽然,水银灯下,她总是与英俊潇洒的男星们谈情说爱,浪漫多情。然而一旦回到现实,她却是一个一心热爱丈夫与孩子的贤妻良母。1963年之后,奥黛丽在四年时间一直是深居简出,精心照顾着病弱体衰的费拉。然而费拉对并非投桃报李。1967年,赫本拍完由丈夫担任制片的《等到天黑》之后,竟发现费拉爱上了一个西班牙女郎,真诚的奥黛丽无法容忍这种欺骗与伤害,与费拉一刀两断。

1969年,奥黛丽与罗马心理医生安德列亚·道蒂结婚了。赫本极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为此她决定放弃自己的热爱的影艺事来,她对跟在身后的记者宣布:“我不再是奥黛丽·赫本了,我是奥黛丽·道蒂”。但俩人的婚姻最终以悲剧告结束。这时候,赫本重返影坛,并与道蒂办理了分居手续。单身的凄苦和晚年的孤寂使赫本很想找一个男子作生活伴侣。朋友们对此很关心。其中一个好友为她介绍了一个男子――英俊的演员罗伯·瓦尔达兹。

1981年,罗伯走了大胆一步,他住进赫本在瑞士的家,开始了二人的同居生活。尔后,两人正式结婚,赫本与丈夫住在风景幽美的瑞士共度晚年。赫本在罗伯身边找到了幸福。 

1992年,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身份前往索马里访问的赫本突感腹痛如绞,随即送往洛杉机的西达兹塞尼医院诊治,一代巨星身患结肠癌。 

12月,奥黛丽自知病情难复,向医生请求回乡看最后一眼瑞士的白雪。1993年1月20日,克林顿就任美国第四十二届总统的当天, 一代巨星奥黛丽·赫本在罗伯·瓦尔达兹及儿子们的看护里闭上了双眼。 

赫本的父亲名为约瑟夫·维克特·安瑟尼·赫本-鲁斯顿,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总经理,母亲名为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男爵夫人、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后裔。

赫本母亲的第一次婚姻嫁给了荷兰贵族,生下了两个儿子。第二次婚姻对象即赫本生父,生下了赫本。母亲从小有着演**唱歌剧的梦想,父亲因工作原因往来三地(英国、布鲁塞尔、荷兰),致使一家人鲜有团聚。

赫本之父倾向纳粹甚至信仰法西斯主义,似乎是两人婚姻关系的致命一击。在女儿六岁时,父亲抛下了妻子离家出走,母亲一夜白头。随后欧战爆发(19399),赫本跟随母亲来到荷兰。由于奥黛丽这名字并不常见,为保护女儿,母亲将其临时改写为Edda以求平安度世。

战乱饥荒,家庭的贫困并没有阻挡母亲对女儿的爱与支持,战争结束,母亲把赫本送到了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加斯开尔处学习。多年来借口不见女儿的父亲在其从艺后曾给她写过不少信,但都被母亲秘密拦截。母亲想让赫本忘记父亲,并告诉她,她的父亲从未改变“当初的信仰”。

成名后的赫本曾专程去看望孤身一人的父亲,但不欢而散,父亲表示不愿再次相见。肖恩(赫本长子)曾表示外祖父患有情感交流障碍,终其一生,赫本都对父亲的失踪感到遗憾,称之为“生命中最大的创伤”  。最后十年母亲与赫本同住在和平之邸,受到悉心照料,于1984年8月26日逝世

赫本的长子名为西恩·赫本·费勒,为赫本与梅尔所生,出生于1960年7月17日,从事**行业,涉足后期、制片、推广等。建管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著有赫本传记《天使在人间》。西恩与第二任妻子乔凡娜及两个儿子住在美国加州的圣莫尼卡和意大利的托斯卡纳。

次子卢卡·多蒂,为赫本与多蒂所生,出生于1970年2月8日,与哥哥共同管理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

——奥黛丽赫本

奥黛丽·赫本没有中国丈夫,赫本她一共结过两次婚,因此只有两个丈夫,分别是第一任丈夫来自美国的梅尔·费勒以及第二任丈夫来自意大利的安德烈·多蒂。

这两任丈夫都没有中国人,因此赫本并没有中国丈夫,关于中国丈夫只是网上的谣传。

扩展资料:

在赫本与第一任丈夫梅尔·费勒结婚之前,赫本还有过一个初恋兼未婚夫,那是发生在赫本21岁的时候,赫本的初恋对象兼未婚夫是29岁的詹姆斯·汉森。

在1952年的时候,《吉吉》首演了四场之后,赫本和汉森旋即宣布他们两个将会在巡演结束后便结婚,在此期间《罗马假日》上映大获成功。

只不过由于演艺事业的腾飞致使两人聚少离多,加之母亲的坚持反对,在《吉吉》的芝加哥首演式上,赫本又再次宣布与未婚夫汉森解除婚约,就这样赫本结束了她的初恋。

参考资料:

奥黛丽·赫本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33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