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一生共创作了多少部歌剧?

普契尼一生共创作了多少部歌剧?,第1张

普契尼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出生于音乐家庭,曾在米兰音乐学院学习。他一生写了十二部歌剧。只有《托斯卡》(1900)及《三联剧》(1918)、《外套》(1918)等带有真实主义歌剧的特点。但是由于他生活年代的关系,我们把他放在这里介绍。

普契尼他的代表作是反映巴黎拉丁区的现实主义歌剧《艺术家的生涯》(1896)、反映日本妇女悲剧的《蝴蝶夫人》(1904)及表现中国宫廷传说的《图兰朵》(1926,未完成)等。

作为一个优秀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比他同时代的意大利同行更能恰到好处地处理戏剧剧情与音乐的关系,注意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部环境,并且掌握人声的特点和发音规律,从而以高度的技巧谱写了演员上口、听众欣赏的歌剧作品。原始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等

原始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大约从1920年代开始形成一个运动。其特点是反对浪漫主义那种将音乐与其他艺术相结合的做法,而企图从这种结合中挣脱出来,集中注意音乐本身及其逻辑、形式、语言、秩序等方面的处理。它与浪漫主义那种强调个人主观的感情抒发正相反,主张抑制情感,讲求作品的平衡与完美;在形式方面采用浪漫时期之前的曲式,如古典时期、巴罗克时期甚至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形式与体裁;在调性上多数作品使用明确的大、小调体系,不过运用得比较自由;喜欢采用复调形式,如赋格、大协奏曲等线条性的织体;乐队作品的配器追求简单、清晰。当时新古典主义的口号是“回归巴赫”。他们不写标题音乐而写“纯音乐”。当然,这不等于他们的创作又回到了古代,相反,只要我们听一下就可知道,这些作曲家的作品虽然采用了古代的形式,但他们的音乐完全是现代的。

呈示部由方正式二段式乐段构成,调性为降G大调,音乐极富有歌唱性,情感真挚。

中段为综合性质,交替运用咏叹调和宣叙调的旋律形态,刻画了蝴蝶夫人的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向往和盼望丈夫归来的那种迫切又矛盾的心情,因而篇幅长、大,由三个段落构成,调性变化频繁。

再现段调性回归全曲的高潮,尾声由人声和器乐构成,两者呈现交错,把音乐作品融入到了歌词中。

网上有的,而且还可以去知网下载相关论文。

在普契尼之前至少已有4位作曲家曾依相同的故事题材作曲,他们分别是韦伯、布梭尼、享德密特以及普契尼的恩师巴沙尼。据说普契尼是因看过布梭尼的同名剧才激起作曲的兴趣的。

普契尼在1920年的夏天已正式决定要把描述男女之间爱与憎的《图兰朵公主》改写为歌剧,他请剧作家阿达米和记者席莫尼着手改写剧本。其中西蒙尼曾在1912年被《晚间邮报》派驻至中国北京一段时间,对中国的风俗有些了解。《图兰朵公主》剧本中不少令人感到惊讶、贴切的中国背景,也是他所提供的,而3位大臣于第二幕第一景的剧本可能完全出自他的手笔。

作曲家特地选取了18世纪末英国人巴罗的《中国游记》中用五线谱所记录的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作为歌剧《图兰朵》的重要音乐主题之一。普契尼还要求与他合作的剧作家西蒙尼和阿达米在编撰脚本时“要将图兰朵被埋藏在无上尊荣里的如此长久的热情极力挖掘出来”。作曲家本人则在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上,对人物情感与心理的提示做得特别细致而又深刻,故事展现得扣人心弦,波澜壮阔。这的确只有普契尼这位独具天才的舞台戏剧感、深谙音乐戏剧性之道的大师才能做到。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对萨克斯曲《茉莉花》的点评 5 [ 标签:萨克斯 茉莉花,萨克斯,点评 ] 广播介绍能用的 问题补充 2009-04-13 16:20 要长一些的 ,至少5分钟的 林清 回答:3 人气:3 解决时间:2009-04-14 21:09 检举 这一首是肯尼 ·G的萨克斯名曲《茉莉花》,由于萨克斯本身声音悠扬清亮,而这首乐曲把缥缈缠绵的意境表现得相当到位,在音质不好的播放器上往往会将声音表现成刺耳的高音,意境皆无。面对难以完美再现的萨克斯,尤其是清纯悠扬的清音效果和抒情的高音时,应该表现的完满而到位。层次感清晰分明,音质柔和不显刺耳,却极富穿透力。

《茉莉花》中萨克斯的质感光可照人,铜味十足,回味无穷的音效性毫无保留的再现出来。

一种真实感直冲而来,美丽,清秀,无杂的超空间立体感,尤其是里面的莎鼓和金锤等重金属的敲击声,细腻刚硬,延伸很远。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扬州附近的仪征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咪咪的告别歌词大意是分别吧,保重自己。咪咪的告别歌词是来到你身旁,你的爱情曾召唤我来到你身旁,如今病弱的咪咪要重回冷清的空房,再绣起美丽的花朵,度过寂寞时光。意思是分别以后也自己保重。咪咪的告别选自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是一首女高音咏叹调,这首咏叹调是女主角咪咪的经典唱段之一,充分表现出了咪咪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1858年11月23日生于卢卡

姓名:贾科莫·普契尼

出生年代:1858—1924

国家:意大利

生平简介:贾科莫·普契尼(Puccini Giacomao,1858—1924年),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普契尼1858年11月23日生于卢卡,1924年11月29日卒于布鲁塞尔。父亲米凯莱从事作曲、演奏、教学活动,在普契尼6岁时就去世了。普契尼童年时并没有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或兴趣,由于亲人的希望和母亲的鼓励,进入卢卡音乐学院,师从作曲家C.安杰洛尼学习后,才逐渐显露出音乐才华。16岁参加管风琴比赛获得第一名,19岁担任圣马丁教堂合唱队长和管风琴师。他生活贫困,当邻近城市上演G.威尔第的《阿依达》时,他徒步往返去听歌剧。这部歌剧使他十分震动,并立志要成为一名歌剧作曲家。1880年普契尼入米兰音乐学院,师从A.蓬基耶利和A.巴齐尼学习。1883年毕业,他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获得好评。他的老师蓬基耶利看出他的才华更适于舞台音乐的创作,于是请人根据《吉赛尔》的题材为他编写歌剧脚本,参加歌剧创作比赛。普契尼写成独幕剧《群妖围舞》,虽然落选,但在米兰上演时却获得好评。他的第二部歌剧《埃德加》由于脚本不佳,以失败告终。他由此认识到,歌剧的成功有赖于好的脚本,它应该吸引人、感动人。这种追求,成为他后来作品的戏剧结构的重要特色。1893年,普契尼根据法国古典名著《曼侬·莱斯戈》写了一部同名歌剧,在都灵上演。虽然这部作品不如法国作曲家J.马斯内写的同名歌剧成熟,但是许多方面标志着作者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和思想倾向正在形成。作为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普契尼在创作题材和内容方面,致力于表现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真实地揭露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将满腔同情寄予那些心灵美好却遭遇悲惨的小人物。他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是一系列感情丰富,悲剧性的妇女形象。《曼侬·莱斯戈》的结构灵活,采用多变的朗诵调和管弦乐交织而成的贯串发展手段,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和地位,音乐的地方色彩浓郁。作者从此一举成名。以后,普契尼连续创作了3部最重要的作品。《艺术家的生涯》(又名《波希米亚人》)是为普契尼奠定国际声誉的一部名歌剧。素材取自法国作家亨利·缪尔杰(1822—1861)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1896年,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在都灵首演。这部为世人所热爱的作品,首演时尽管并未成功,但两个月后在巴勒莫再度演出时,却获得狂热的欢迎,确立了普契尼的世界性地位。在这部作品中,普契尼的着眼点不在于描绘巴黎拉丁区落魄的艺术家们放荡不羁的生活,而在于描述绣花女咪咪与诗人鲁道夫的纯真爱情的悲剧。剧中没有戏剧性展开的大段咏叹调、重唱、合唱,而是在贯穿发展的织体中加进篇幅不大的独白、灵活的歌唱性的朗诵调和尽情吟唱的段落。他用主导动机巩固各场之间的联系,并且初次运用印象派的色彩和声。这部歌剧很受听众欢迎。1900年,以V萨尔杜的剧本改编的歌剧《托斯卡》在罗马上演,受到凯旋般的喝彩。这部歌剧是以法国大歌剧风格写的,它反映了历史英雄的题材。主导动机发展丰富,有充分展开的大段二重唱,和声复杂,终场写得很富于效果。此剧可以说是普契尼后期作品中典型的真实主义杰作。1904年,普契尼根据D.贝拉斯科的剧本写的歌剧《蝴蝶夫人》在米兰拉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作品又回到室内风格的抒情歌剧上来,不追求描述外在事件的舞台效果,集中刻画女主人公的复杂心理。由于剧情的社会背景是日本,在音乐上渲染了东方情调,运用了真正的日本曲调和五声音阶,而在配器上则借鉴了印象派的音响造型手法。上述3部歌剧,被搬上世界各国舞台,至今盛演不衰。 普契尼后期的作品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追求离奇的情节、刺激性,或表现暴力。如1910年在纽约上演的《西部女郎》,运用了美国黑人的拉格泰姆音乐和印第安的歌词,美国西部音乐色彩浓郁,戏剧矛盾跌宕起伏,使这段暴力故事更带有刺激性和自然主义色彩。但场面与音乐的联系不紧密,如今很少演出。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取材于C.戈齐的神话剧,在这部作品里他坚持了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摆脱了原著的象征性,使全剧充满生活气息,人物都是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他在这里一反过去常采取的抒情室内风格,恢复了几乎被人忘却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有雄伟的合唱、辉煌的独唱段落、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等。由于戏剧的背景是古代中国,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但其他方面并无中国特色。他在剧中广泛运用了欧洲的古调式,有些表现性强的场面,运用现代和声,形成不协和的多调性结合。可惜写到第三幕时普契尼因病逝世,剩下的部分由他的学生F.阿尔法诺根据他的草稿完成。1926年4月,当《图兰朵》在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在第三幕临近结尾时放下指挥棒,转向观众低声宣布:“大师的作品在这里结束。”普契尼一生共创作了12部歌剧,至今仍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经常演出的主要有4部:《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和《图兰朵》。纵观普契尼的歌剧作品,虽然都与爱情相关,但是透过丰富的管弦乐法和音乐美学,再配合张力十足的戏剧情节,他塑造了歌剧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从温柔抒情的咪咪(《艺术家的生涯》)、柳儿(《图兰朵》)、巧巧桑(《蝴蝶夫人》)到个性刚烈的托斯卡、杜兰朵以及游戏爱情的穆塞塔(《艺术家的生涯》)、曼侬·莱斯戈等等,普契尼为歌剧舞台树立了经典的女性角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普契尼领导歌剧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取得了国际性的成功。普契尼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大胆地将意大利传统中自由的旋律和现代音乐的新要素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色彩丰富、细腻婉转的管弦乐。普契尼发展了威尔第晚期的艺术成就,不断探索革新艺术表现手法。他借鉴各民族乐派的成就,顺应时代的潮流,兼收并蓄了当代和声、管弦乐法、曲式等方面的新技巧,创造了意大利歌剧新的形象性的朗诵和咏叙风格,乐队担负戏剧性布局的作用,积极参加到舞台情节的发展中去。他力求使歌剧的戏剧性布局动力化,其作品充满异国情调,剧情紧凑,题材罕见而又吸引观众,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普契尼的创作和艺术实践对20世纪的歌剧发展有巨大影响。在普契尼的推动下,意大利作曲家们创作出了大批以各地乡村生活为主题,具有新的演唱风格的真实主义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48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