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面文章中介绍过, 期待12集之后上阳赋中章子怡的表现,没有失望章子怡妥妥的大女主。
为何前期看着有点怪,看后面的剧情就会有所了解,你看小阿芜一点点大,蒙着眼睛也能走对地图上所有的点。
也就是说,她在宫内一直在被培养为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
只是没有宣之于口而已,这就是后来为什么女主有能力,有魄力,有手段的能够陪着男主君临天下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萧綦欣赏女主,对女主倾心的原因。
绝对不是剧中,女主从墙上掉下来,男主来一个俗的要死的英雄救美,然后回家一直回味女主的样子,这么恶俗的桥段!
15岁的阿芜的确不喜欢皇储,和子澹约定私奔,最后三皇子并没有去。
大人们,包括自己爱人给的都不是她想要的。
所以看起来就是一枚郁郁寡欢的屌丝女。
而原著中的女主是比较有家族责任感的, 知道肩上的担子以后,就很快地接受了赐婚,根本没有什么跑去找皇帝要婚嫁自由,什么私奔这种情节的。
而且,原著中太子比女主大七八岁,太子可以娶妻的时候,阿妩才七八岁,根本就不可能做太子妃。
谢宛如和子隆之间虽然是怨偶,但是不是没有感情,这俩当了帝后还能天天吵架,没点感情的话, 哪家皇后敢天天跟皇帝吵架啊?
而且子隆其实暗戳戳是想维护皇权的,所以对王家很不满。
原著里面没太多描写儿女情长,主要是谋权,但绝对不是为了什么家国天下,没那么虚伪, 更多强调的是守护家族的荣耀和责任。
阿妩的姑姑和爸爸一开始就打算和萧綦联盟,萧綦需要上阳郡主家族在朝廷中的根基。
郡主家族需要借萧綦的兵权,赢得军中的支持,属于各取所需。
结果不知道,为什么剧里改成了,谢侯最开始想把谢宛如嫁给萧綦。
萧綦在婚前见都没见过阿妩,电视剧为了集数能又多一些,所以才加了这些。
原著情节更加紧凑,更多的是描写男主女主婚后的故事,如何相遇,磨合,互相欣赏,最后一起联手争夺权力。
最后女主用她的智谋, 和家族从小培养的能力帮着男主君临天下,男主也许给了女主一生一世一双人,也让女主的家族长盛不衰!
还有太子, 原著里面的太子,只是骄傲、贪玩、没什么责任心了一些,可是绝对不傻。
可是剧里面的太子, 简直就是个市井流氓的感觉,还有二殿下子律,子律我印象里,深爱的未婚妻被王夙抢了。
王夙就是跟人打赌娶的桓宓,根本没人在意子律和桓宓的感受,小说里娶了又苛待人家,搞得桓宓 郁郁而终,子律抱憾终身,电视剧加了这一对,一直在偷情。
小说里面是 孤傲的,人狠话不多的那种,最后反叛王氏,也算是维护了皇室尊严的一位皇子,所以一直看王家超级不爽,争斗失败死了。
子隆能力不足,但是实际上是想跟王家斗一斗的,也死了,谢宛如被逼抛下子女殉葬。
可是剧里拍的和太子两个人一起,就像是地主家的两个傻儿子。
对了,男女主之所以放子澹归隐,是先杀掉了子澹刚刚出生儿子。
然后男主君临天下,女主也想陪着男主看着男主君临天下,是一部比较现实,不做作不矫情的小说,但是电视剧就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儿了,然后想拍儿女情长可是颜值不过关,想拍家国天下,可是剧情改编的不伦不类,所以就你懂的
女主的姑姑多厉害的人物啊,家族杰出的女性****, 结果电视剧拍的是个啥,尤其是偷偷派自己的侍女,骗女主和自己儿子在一起,就为了满足自己儿子的愿望,那里简直是没脑子!
在小说里,她是有心爱之人的,是那个温宗慎丞相,为了家族利益离开了他,然后温一直心怀怨恨,最后皇后亲自把他赐死了,但是皇后临死想得还是他,完全不在乎皇帝。
其实这对情侣描述很少,前期只能看出来皇后和丞相不对付,还把丞相搞死了,因为皇后死前还拿着年少时的定情信物,女主认出是温宗慎墨宝,才发现的
我真的很喜欢子澹,原著子澹给我的印象就是君子淡如水,白月光一样的存在,王夙也是风流公子,是风流但不是猥琐呀! 我看小说的时候一直带入的是鹿晗,结果子澹出来是杨祐宁同学,我不是说他/她们没有演技,只是和小说形象相差太远。
后期的子澹好歹也是一国之君,就算是亡国之君,一个悲剧角色,还是有一份清贵和坚毅的,尤其原著里面有一段子澹和萧綦的对手戏, 是在狩猎场,是争锋相对的那种,鹿晗外貌可能是合适的,但气场还是差了!虽然子澹是温润的君主,但是在原著中和萧綦,一个是帝王,一个是权臣,虽然风格不同,但是子澹也不是输阵的,子澹输的是女主的心!
不谈演员,剧情确实太拖沓了 ,前面的内容原著里面一章都没用到,就几页纸的内容就完了,有空的话强烈推荐看一下原著, 剧情流畅紧凑,人物立体饱满,剧把人物拍得简单而蠢了,剧里面的人物,都是权利中心的人,都是复杂而心机深沉的,大部分都是朝廷斗争,权利争夺,很精彩,很大气!
本来男女主第一次见面是非常惊险,是女主被贺兰族人绑架,然后萧綦派人偷偷保护,女主看着娇小柔弱,却巾帼不让须眉,刺杀贺兰,很厉害,然后男主救女主的时候也很惊险,萧綦才发现女主 和他印象中的不一样,才有了后面的男主对女主的感情萌芽,这一改,萧綦对女主的感情立马落入俗套!
王家是百年 望族,就算没有嫡传孙,至少有儿子,有整个王氏宗族,他是王氏当家人要考虑的就是整个世家。
但是原著里的王氏也确实是第一外戚家族,但是没有剧里十几个皇后那么夸张,最多几个。
至于王蔺不愿意把女儿嫁给皇室是因为 ,王家不缺与皇家的联姻,而且太子顽劣,二殿下出身不高,三殿下是王家的对头谢家的人,女主嫁给谁都是亏。
而当时的权贵,因为长期养尊处优在朝堂上已经出现颓势,而且国家当时并不太平,内忧外患一堆,权贵子弟又没有能力保家卫国。
这个时候才有了,萧綦这种寒门子弟,靠着一身血肉搏出来的功名利禄。
而女主有两个姑姑,一个姑姑是皇后, 另外一个就是嫁给了执掌军权的庆阳王 ,就是因为王家的另 外一个女儿是庆阳王妃,才为王家赢得了一些军中的支持,这是兵权啊,
但是这个姑姑死了好久了,王氏为了再度赢得军中的支持,这才把女主嫁给萧綦,
而且女主的父亲是真的一个老谋深算的权臣,他看出来了朝廷的门阀世家早就开始不行了,
想要王氏依旧保持着第一贵族的名头,就必须重新找依仗,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
他要女儿嫁给萧是为了兵权,萧綦不被王拉拢就要被谢拉拢,谢氏家族又是皇帝的人,当然要把萧变成自己的人才能防止皇帝和谢家联手削弱王氏。 王蔺一开始就和皇后说,如果朝堂后宫都是王氏皇帝不会安心,他应该是一开始就不打算要阿妩嫁给太子的。
可能这就是琅琊王氏的目的和底气吧,就算没有第十三位皇后又如何?
军权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军权,一个皇后之位算什么?
真正的士族总感觉是要蔑视皇权的,谁要上赶着嫁女儿给皇室? 王蔺是个务实的人,皇帝忌惮他,女儿嫁皇子没好处,谢家在剧里和他有根本冲突三皇子不行也没有好处,萧有兵权就是最好的人选。
作为王氏家族之主,守住兵权扩大兵权才最重要。印象小说里矛盾最大的应该是寒门和衰弱的皇族和世家,世家本身和皇族的矛盾倒退居其次了吧。男主要称帝,还因此和世家皇族出身的女主产生了一定矛盾来着。
所以,原著的内容是立得住脚的,但是电视剧没有拍出来这个内容,所以就会觉得拍得乱七八糟,很多地方没道理。
帝王业的翻拍如果失败了,并不乖张章子怡一个人,每个人选角都不太对,和剧情的推进都有关系。
实话说女主 不是个少女人设,但是前期给了太多空间去讲述了,缩短下直接结婚不香吗。
章是有演技的,现在结婚了,在外过了几年守寡日子的王女士,我觉得她演蛮好。
其实,大家嘲章子怡并不一定是在嘲她的演技,而是在表达对她双标的不满。
她自己之前一直在用类似于演不好或者角色不适合就别上之类的话骂人,这本身就已经很不食肉糜了。
再加上她自己后来也接了并不那么适合自己的剧,前几集也没演好,还要让营销号别吹自己的角色有少女感了说什么自己知道自己多大年纪了,可自己年纪大为什么要接呢,自己不是经常拿这点说事么。综上就有很多人来骂。
你说的不是电视剧,是 王刚讲故事的周末版,叫大明嫔妃,一共有10部,每集大概一个多小时,分别是:《大明嫔妃之选秀》
皇太子争选太子妃,兰心本有所爱,奴婢梅儿为了好姐妹兰心代替她进入太子府。不料被揭穿。兰心则不得不进到太子府,因为才华出众,深得皇太子和王恭妃的喜爱,兰心被嫉妒和排挤,在太子府里受尽磨难!亏梅儿以身为其遭受苦难。 其实一切阴谋都是秀女姚芊芊设计的,姚芊芊是郑贵妃的人,自己参选秀女就是为了接近太子,协助郑贵妃铲除太子,虽然她心中也另有所爱,但不得不去争选太子妃,铲除一切阻碍自己当上太子妃的秀女。 姚芊芊陷害兰心通奸,差点害的兰心被赐死,关键时刻兰心被梅儿所救。几日后公布太子妃人选之时,王恭妃为了顾全大局,还是让姚芊芊当上了太子妃,姚芊芊十分痛苦内心挣扎,兰心、梅儿、金碧瑶当上侧妃,大家各怀想法。
《大明嫔妃之争宠》
大婚之夜,太子独自喝醉,留下姚芊芊盛装独坐到天亮。太子本宣兰心侍寝,却传来画室失火的消息,太子走后,兰心因为担心张清远也尾随而去,却被张清远告知火是他放的,两人终于决定私奔。梅儿故意告知兰心私奔的错误时间,致使兰心在雪中冻了一夜,被太子发现救回。 姚芊芊跟郑贵妃抱怨遭冷落,正逢三皇子前来,两人暗通款曲并有了身孕。为了掩饰,她不得不通过郑贵妃向王恭妃施压,使得太子终于与她圆房,并择定时间宣布自己有孕。 金碧瑶因被姚芊芊掌掴而与兰心、梅儿交好,并告知从姚芊芊处偷取了可助怀孕的药,梅儿因为想争宠而不顾兰心劝告将药粉放入酒中并让太子喝下,太子却突然倒下,兰心赶到并宣太医医治,原来,药粉是一种媚药,若与酒一起服用便可致人于死地。王恭妃勃然大怒,下令搜府,却从兰心处搜出药粉。原来,一切都是姚芊芊与金碧瑶的诡计。而金碧瑶也因为太子中毒认清了姚芊芊的真面目。 郑贵妃拷打兰心,逼她签写败坏太子声誉的供词,兰心誓死不从。关键时刻,太子及时赶到并带走兰心,却在路上晕倒,兰心感动不已。 姚芊芊收买了丫鬟向张清远报信,让他以为兰心被太子害死,并用调虎离山计调离了兰心。兰心在路上感觉不对,匆匆往回赶,正好看见张清远持刀向太子刺去。兰心以身相代,并控制不住问张清远为何不守信约,张清远却因为刺中兰心而心神恍惚。太子终于知道了兰心眼中的忧郁从何而来,又为何独自在雪中待了一夜。 兰心幸好没有被刺中要害,活了下来。太子正想审讯张清远,却已发现张清远吊死在横梁上,并留下了给兰心的生死诀别书。
《大明嫔妃之攻心》
张清远死后兰心终日郁郁寡欢,太子误以为她还深爱张清远,嫉妒不已,故意亲近其她妃子来刺激和报复兰心。兰心本已对太子暗生情愫,见状却只能伤怀。 姚芊芊明白了四面楚歌的危险,为保腹中孩子,她四处笼络人心,颇见成效。 王恭妃查出了兰心和张清远的私情,盛怒之下将兰心打入冷宫。太子偷偷潜入冷宫和兰心相见,两人终于明白了对方的深情,情动之下有了一夜温存…… 后来,兰心被诊出怀有身孕,王恭妃却根本不相信这个孩子是太子的……
《大明嫔妃之离间》
姚芊芊腹中的孩子即将足月,为了让大家相信孩子是太子的,郑贵妃命她带兰心去郊外寺庙进香,自己则安排手下装作歹徒袭击二人,让姚芊芊有理由“受惊早产”,并想伺机除掉兰心。谁知,姚芊芊真的受惊动了胎气,幸有兰心全力相助,这才九死一生,在途中产下一子。从此,姚芊芊视兰心为生死之交,王恭妃见状,却误以为兰心被郑贵妃收买。王恭妃明白梅儿和兰心情同手足,为防止梅儿随兰心一同倒戈,她开始用各种方式离间两人的关系 梅儿原是上官大人与歌女李月棠之女,实为兰心之妹
《大明嫔妃之杀机》
一名刺客手持木棍闯进太子府,行刺未果,却散布谣言,说自己握有太子谋反的证据。三皇子声称要助太子调查案情,进驻太子府,实际却命锦衣卫将太子府团团围住,任何人不得出入。太子明白自己又一次陷入郑贵妃精心布下的圈套中,面对渐渐显露的杀机,他无从化解……而此时,王恭妃却执意要将兰心梅儿贬黜回家,任她如何哭泣哀求也不愿收回成命。王恭妃究竟是在为太子雪上加霜,还是另有隐衷?
《大明嫔妃之反攻》
因为太子在“朝鲜之役”上所表现出的高瞻远瞩的智慧,万历对太子的态度大大改观,率众人到太子府看望自己的皇长孙。宴席之上,三皇子主动要求速速离开京城,到洛阳就封,众人大感疑惑。辞行宴上三皇子早早酒醉,原来是想借此机会带姚芊芊私奔,不想被金碧瑶破坏。知道三皇子和姚芊芊私情的王恭妃决定有所行动。王恭妃设计让金碧瑶假怀孕,姚芊芊在郑贵妃的胁迫下打算除掉金碧瑶腹中骨肉,却掉入王恭妃的陷阱。王恭妃以“善妒”为由,废掉了姚芊芊的太子妃。而一时间关于太子妃红杏出墙的传闻又弥漫京城,万历要王恭妃彻查此事,王恭妃巧妙的将太极推给了郑贵妃,姚芊芊命悬一线,而郑贵妃面对王恭妃步步为营的反攻,已回天乏术,她打算弃车保帅……姚芊芊驾鹤西去,三皇子悲伤不已。郑贵妃准备杖毙朱由桦。兰心为了保孩子周全,不惜与太子吵架。太子生气之下和梅儿一夜缠绵,认为梅儿是最懂他的人。深夜,当太子醒后,发现梅儿不在身边,而在月下伫立,宛若仙女
《大明嫔妃之逐鹿》
处死朱由桦的当天,朱由桦离奇失踪,梅儿和兰心都因此受到责罚。兰心不顾太子反对,执意要将朱由桦送还给三皇子,却发现马车上的孩子竟然不翼而飞。兰心和太子感情出现嫌隙,梅儿和金碧瑶使出浑身解数争得太子宠爱。太子和万历等人到郊外狩猎,有人暗杀太子,梅儿为太子挡下一箭,生命垂危,太子深受感动,认为欠梅儿太多。上官鸿业调查太子行刺事件,却发现幕后的真凶并不是众人猜想的三皇子,而是梅儿!梅儿册封当天,郑贵妃揭出了梅儿乃娼妓之女的秘密,让梅儿不能受封。郑贵妃趁势发动自己的亲信弹劾上官鸿业,兰心救父心切,却误会太子,两人再次不欢而散。失踪多日的朱由桦突然出现在兰心房中,将朱由桦放入篮子中带入宫去,却被梅儿换成了旋儿,兰心带“朱由桦,”进宫,却和进宫为父亲求情的太子相遇,面对兰心的一次次“背叛”,太子怒不可数,做出了惊人之举,杀死了朱徽璇!兰心也疯了!兰心带幸存的朱由桦离去,太子策马追去,却寻不见踪影了。皇上以太子妃一位不可久缺为由,册封大学士王中泽之女王氏为太子妃。
《大明嫔妃之困斗》
十年之后,新太子妃因病去逝,留下一子朱由校,而梅儿和碧瑶并无子嗣,太子因失去兰心而消沉,王恭妃常年生病,金碧瑶利用丫鬟假扮兰心的魂魄迷惑太子,被梅儿识破,三皇子以萨尔浒之战为契机领兵回京,并被册封,姚芊芊并没有死,而是被囚禁在密室,赵妈妈告诉芊芊福王回来了……郑贵妃和三皇子并不知道芊芊并没有死,来到芊芊的坟前祭拜,郑贵妃劝福王为芊芊报仇,以及夺回太子之位。军营被烧,三皇子受伤,誓要夺取太子之位。 太子奉万历之命彻查军饷被挪用一案,但是太子仍然很消沉,王恭妃苦心劝说,最终发现原来挪用军饷的源头正来自于万历的大兴土木。太子直言上书,激怒万历,被罚监修吉壤,让他知道什么叫“孝道”。王恭妃得知太子的消息后昏倒,但是其实是积郁伤肝,而昏倒只是表象。郑贵妃趁机派出杀手伺机刺杀太子。 太子身边危机四伏,王恭妃心急如焚,情急之下,梅儿说出兰心并没有死,并回忆:梅儿去兰心的房间请求她的原谅,兰心却说放她走,原来兰心并没有疯,请求梅儿放她走,因为她无法面对太子,于是梅儿送走了兰心,并说出兰心这么多年一直住在郊外的莲花庵。解铃还需系铃人,梅儿去见兰心,并恳求她回宫,但兰心并没有答应她。王恭妃一行人送走了太子,并再次昏倒,醒来后竟然双目失明了,她唯一想的就是不要让太子知道。 太子来到吉壤,居住的地方条件很差,侍卫吵起来,太子说算了,然后从地上捡起脏被子,正在这时,侍卫禀报,有人要见太子,来人是梅儿。郑贵妃和三皇子主动请求调查国库亏空一事,郑贵妃派人放出风,说是要另立太子,郑贵妃以退为进,三皇子又立了大功。太子一行人正在奋力做工,太子心烦,想自己一个人静一静,突然从山上滚下石头,幸好手下相救才幸免一难,梅儿发现有一黑衣人逃跑…… 王恭妃不顾病体,拼死恳求兰心归来,因为只有她才能让太子重整旗鼓,兰心最终答应了王恭妃。王恭妃生病在床,嘱咐赵妈妈必要时让梅儿把姚芊芊带出来。兰心回到太子府,并来到王恭妃的床前……王恭妃掏出一块玉佩,等她死后让兰心交给万历,说万历看到玉佩时会念旧情救太子一命,并保住太子之位,随即王恭妃逝世 因为郑贵妃的安排,王恭妃的死讯万历并不知情。香罗国的国师来看望公主,碧瑶拖延时间,兰心趁机偷偷面见万历,掏出玉佩并告知王恭妃的死讯,最终兰心带着圣旨去了吉壤,郑贵妃吩咐下人叫吉壤的人快快动手。半夜三更,道士假装说是兰心托梦给他叫太子跟他走,其实是想刺杀太子,梅儿带着手下追踪,结果摔下山,兰心连夜赶路终于及时赶到,救了太子,但是太子晕迷,并从地上捡到一块玉佩,此时侍卫禀报说是在山下发现了梅儿,但是并没有死…… 兰心告诉梅儿王恭妃的死讯,商量对策,太子昏迷中叫兰心的名字,兰心来到太子的床前,太子醒后与兰心相认了,兰心和梅儿没有告诉母妃的死讯,只是告诉他病重了,太子不断地磕头请求菩萨保佑母妃,看到太子这样,兰心无意中说漏嘴,无奈告诉了太子事实的真相,太子伤心欲绝 万历把郑贵妃叫到跟前,斥责对王恭妃的死讯隐瞒不报,并且万历知道郑贵妃派人行刺一事, 郑贵妃被禁足。最终按皇贵妃的礼制厚葬了王恭妃
大明嫔妃之登基
太子在上朝时,建议由熊廷弼将军去攻金兵。万历在郑贵妃面前吐了血,太医说活不过一个月。万历心疼郑贵妃说,我要让你当皇后,我不让常洵当皇帝是因为,我想让他享清福,过平民生活,我10年不理朝政,就是为了这种生活,而郑贵妃心里却很生气。她不让大臣和皇太子觐见。三皇子要去攻打匈奴,而郑贵妃却说,要让常洵留京,否则太子会继位后杀他。三皇子领一万精兵,郑贵妃便要挟崔文生公公,把章印在假圣旨上,让其子留京。王安公公为保护传国玉玺,假意装疯。而其义子是郑贵妃的人,一心要拿玉玺,一夜,王安见他上吊,便将玉玺藏在花瓶里,谁知他诈死,拿走了玉玺。太子与大臣谈话,梅儿见苗头不对,便放出芊芊,芊芊与桦儿相认,痛哭不止。兰心和碧瑶去找王庭家的女眷,希望能救太子。万历夜里睡觉,要喝水,可是郑贵妃却去拿玉玺,万历驾崩了。太子有要事要进宫,而三皇子不让,芊芊趁机出来,三皇子同意了,还要跟芊芊远走高飞。进宫之后,知道皇帝驾崩,郑贵妃出八雄。而金碧瑶以江南绣娘的名义进宫,便让女眷与八雄斗。梅儿在让朱由校习武,郑贵妃派人活捉太子之子,梅儿灵敏聪慧,救了由校一命。王安去找总教头派御林军救驾,熊廷弼将军也回来了。芊芊为救太子,牺牲了。三皇子交出了令牌,太子答应芊芊封她为福亲王妃,芊芊便咽气了。太子继位,号泰昌,让民众减税,让壮士出征,喝了三大碗。封上官兰心为静贤妃,封金碧瑶为英德妃,而李梅儿为李选侍。
大明嫔妃之美人计
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后,他梦想与深爱的妻子上官兰心双宿双飞,白头到老。然而朱常洛却深感自己始终得不到兰心的真爱。面对后宫如云的佳丽,朱常洛开始寻欢作乐以解心头的愤懑。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早已陷入一个杀机重重的温柔乡里不能自拔,这一切的黑手依然是那个郑贵妃。最后郑贵妃的阴谋败露,朱常洛却也因为纵欲过度加乱食丹药而一命呜呼。这就是明历史上有名的“红丸案”。随着他的离去,那些深爱他和他深爱过的嫔妃们,也都香消玉殒如过眼云烟。金碧瑶在朱常洛死后选择自杀,梅儿去了寒露院,而兰心则出家为尼,只留下那一段段曲折哀婉的故事留于后人评说
84岁,最NB得是单枪匹马吓跑吐蕃,那时候回纥和吐蕃叛乱,郭子仪一个人跑到回纥阵营,吐蕃知道后,连夜跑了。
郭子仪晚年,他的儿子娶了公主,一次夫妻吵架,他儿子说,要没我父亲,早就没了你们大唐,公主跑到皇帝那里告状,这可是抄家的罪,但皇帝却说:“的确,没有郭家,就没有我大唐”
郭子仪可以说是功高震主的元帅、将军里面仅有的几个善始善终,富贵子孙的大将军
独任朔方无限功—大唐名将之郭子仪
提起郭子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打金枝》这出戏,联想到他对大唐帝国的忠诚和大度,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是一个既深情又痴情的男子,在感情上,他从未真正背叛过他的正妻王氏,一生相濡以沬,不离不弃,两人是一对真正的恩爱夫妻。郭子仪一生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个女儿都是王氏的嫡女,仅从生育的频率和数目就可推断两人的感情深度,从王氏的墓碑记载可知,郭暧是郭子仪和王氏的嫡子,后来成为升平公主的驸马,郭映是郭子仪最小的儿子,也是与王氏所生的幼子。王氏去世之时,郭子仪悲痛欲绝,不能自抑,停柩几近半年,不忍将爱妻下葬,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送爱妻入土为安,请名士杨绾撰写碑文,为王氏的一生写下深情的回忆。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门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复有何憾,她嫁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身长六尺有余,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时期就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左卫长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亲郭敬之历任五个州的刺史),唐代崇尚军功,重视武举制度,郭子仪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太原王氏的亲睐,15岁的王家**成为了郭子仪的妻子,虽然当时的郭子仪还只是一个潜力股,但是他拥有非常出众的资质,太原王氏慧眼如炬,没有放过这样的好小伙子。“安史之乱”爆发了,带给普通百姓的是无数的离乱和痛苦,带给郭子仪的则是鹏程万里、扬名青史的机遇。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谋已久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十五万叛军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占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惊恐之中。郭子仪临危受命,成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与训练有素的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较量,陆续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复常山郡的九个县城,严重威胁了安史叛军的归路,因为河北各郡是洛阳和安禄山老巢范阳的必经之地,安禄山不敢怠慢,让史思明带上几万人马攻打郭子仪和李光弼。郭子仪、李光弼的部队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史思明的部队如影随行,郭子仪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骑兵,引得敌军追了三天三夜,正当敌军精疲力竭之际,唐军趁势进攻,史思明大败,赶紧向安禄山乞求援军,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万人。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部队共有十万人,但郭子仪并不急于交战,“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让五万叛军疲于奔命却欲战不能,士气十分低落。郭子仪眼看时机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万对五万,斩首四万级,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脚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嘉山大捷,河北十多个郡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王师,叛军退路已被截断,人心浮动,唐将哥舒翰又坚守潼关天险,闭门不出,叛军进退维谷,形势对朝廷非常有利。在这个关键时刻,年纪老迈的唐玄宗却一意孤行,走出了一个遗恨千古的昏招。本来郭子仪主张坚守潼关,避敌锋芒,然后北图范阳,唐玄宗却严辞逼迫哥舒翰出潼关迎敌,潼关守军一战全军覆没,叛军直指长安,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长安、洛阳都落入安禄山的手中,大唐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郭子仪率领五万朔方军为其保驾护航,“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亲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不听安庆绪的调遣,安史集团分裂了。朝廷决定展开反击,皇子李俶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收复两京的重任落到了郭子仪的身上。安史叛军中的骑兵原是唐军部队中的精锐,一向勇不可挡,清渠之战中叛军9000骑兵列成长蛇之阵,两翼包抄,唐军溃败,只得退守武功(今陕西武功县)。郭子仪看到了双方实力上的差距,力主向回纥借兵,唐肃宗把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 4000回纥骑兵赶至凤翔助战,唐军集结了十五万人马,由郭子仪全权指挥,郭子仪向唐肃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获胜,臣将以死谢罪”。
唐军进兵长安城西,以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郭子仪自领中军,与安守忠、李归仁的十万叛军对阵。大战开始了,唐军初战不利,抵挡不出叛军的攻势,前军统帅李嗣业眼见情势危急,脱掉盔甲,袒露上身,挥刀斫杀,他大声呼喊,“今天不拼命死杀敌,我们就要全军覆没”,前军士兵手执大刀,所向披靡,唐军逐渐占据了格斗的上风。叛军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埋伏于阵东的叛军骑兵乘机杀出,偷袭唐军后方,唐军大将仆固怀恩率领4000回纥骑兵迎头痛击,叛军骑兵伤亡殆尽,李嗣业与回纥骑兵冲锋在前,又迂回敌后,中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奋勇杀敌,双方从中午一直战到晚上,唐军斩首六万余人,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大捷。安守忠、李归仁放弃长安,向东撤离。安庆绪再度集结叛军15万人,在新店(今河南陕县西)与唐军鏖战。
叛军依山列阵,占据有利地形,唐军正面进攻不顺,回纥骑兵迂回到敌后,将叛军伏兵尽数歼灭,然后从侧翼猛攻,郭子仪率领唐军正面夹击,叛军大败,一路东逃。安庆绪惊恐之下,只带了一千多步骑兵逃到邺城(今河南安阳),东都洛阳收复了,唐肃宗向郭子仪真情致谢,“国家再造,都是你的功劳啊”。两京光复,郭子仪因功封司徒和代国公,从此名扬四海。接下来,就是整顿队伍,讨伐河北的叛军。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路节度使奉诏讨伐安庆绪,其中郭子仪和李光弼功勋最著,唐肃宗没有指定元帅,仅由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负责协调军中大员。
郭子仪带兵从杏园(今河南汲县东南)渡河,包围卫州(今河南汲县)。安庆绪兵分三路,发兵七万增援。郭子仪在土垒后面布置了三千弓弩手,个个箭术精湛,郭子仪告诉他们,“我假装败退,敌军必然追赶至此,到时你们万箭齐发,射杀敌军”。交战之时,唐军后退,叛军果然追至土垒边上,伏兵箭如雨下,叛军心胆俱裂,唐军斩首四万级,获铠胄数十万,声威大振,安庆绪退回邺城(今河南安阳),坚守不出。
邺城被唐军重重包围,郭子仪引漳水灌城,邺城水漫金山,城内粮食吃完了,就吃野菜树皮,连一只老鼠都能卖到4000的天价。从冬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邺城还没有攻破。三月,史思明亲率五万精兵挑战唐军,激战中,忽然间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咫尺之间看不清东南西北。双方都阵营大乱,唐军向南溃退,叛军向北奔逃,辎械丢得漫山遍野,郭子仪带领朔方军退守河阳,拆毁了大桥。此战唐军缺乏统一指挥,损失惨重,各路王师只得撤回本镇。邺城失利,使宦官鱼朝恩找到了借口,把责任推在郭子仪身上。唐肃宗召郭子仪回朝,让李光弼代替他指挥朔方军。将士们哭着挽留郭子仪,郭子仪不敢违背皇命,怅然离去。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邙山战败,河阳失守。公元762年,太原、绎州(今山西新绎)两地驻军擅杀主帅,朝廷深以为忧。郭子仪被唐肃宗重新启用,晋封汾阳郡王,当时郭子仪已经年满六十六岁。
叛军方面,史思明杀安庆绪,拥兵几十万与朝廷周旋。唐肃宗又病重,卧塌之上,皇帝告诉郭子仪,“河东的事就全交给你了”。到了绛州,郭子仪按军法杀掉了王元振等数十人,军乱很快平息,郭子仪带兵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朝中形势变化,他又被罢免了军权。新继位的唐代宗李豫受宦官程元振的鼓惑,猜疑郭子仪,郭子仪为了表明心迹,把唐肃宗褒扬他的上千道诏书交给了唐代宗,唐代宗深受感动,向臣子表达了自己的惭愧之意。
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刚刚平定,长安兵力空虚,吐蕃起兵二十万,攻入长安,唐代宗逃到了陕州,作为关内副元帅的郭子仪收集了四千多亡散士兵,白天击鼓张旗,晚上遍地火把,让百姓告诉吐蕃人,“郭元帅的大军从商州(从今陕西商县)打来了”,吐蕃人信以为真,迅速撤出了长安,唐代宗被迎回了皇宫。他拉住郭子仪的手,感激万分,“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仆固怀恩不满朝廷封赏,纵兵劫掠,带领朔方军对抗朝廷。朔方兵以前都是郭子仪的部下,对郭子仪十分爱戴,当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到来时,朔方兵纷纷离开仆固怀恩,重归郭子仪帐下,仆固怀恩只得带上三百亲信逃到灵武(今宁夏灵武)避难。由于心有不甘,他招引回纥、吐蕃十万人马,进犯大唐,唐代宗派郭子仪率兵抵御,回纥、吐蕃心中无底,不战而退。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又招引回纥、吐蕃、党项三十万人马气势汹汹而来。郭子仪率领一万唐军刚到泾阳,就被回纥、吐蕃十多万人马团团围住,形势万分紧急。天佑大唐,在此关键时刻,仆固怀恩暴病而死,敌军阵营产生分化,郭子仪知道机不可失,决定单骑去见回纥主将药葛罗。
郭子仪出发之际,他的三儿子郭晞紧紧拽住父亲的马缰,“回纥人如狼似虎,父亲大人是堂堂元帅,怎么能自己送上门去当俘虏?”,郭子仪对告诉儿子,“现在敌强我弱,如果硬拼,我们父子都要战死,江山社稷就危险了。如果能与回纥谈判,说服他们倒戈,那就是黎民百姓的福气,扭转战局,在此一举”,他推开了儿子,向回纥军营策马而去。药葛罗听说郭子仪来了,将信将疑,他生怕有诈,命人弯弓搭箭,严阵以待。郭子仪摘下头盔,脱掉铠甲,放下兵器,缓缓而行。当他来到药葛罗面前时,回纥酋长们一起拜倒,表达了诚心诚意的欢迎。
郭子仪责备药葛罗,“昔日回纥军队远涉万里,帮助我们收复两京,大唐朝廷对你们很不错。今天你们背弃旧约,襄助叛臣,是何等愚蠢的举动。仆固怀恩背叛朝廷,遗弃母亲,这样的人对回纥有何益处?” 药葛罗十分惭愧,当即向郭子仪表明立场,“我们是被仆固怀恩骗了,他说天可汗已经驾崩,郭令公已经去世,中原无主,我们才兴兵来此,现在我们知道天可汗还好好地在长安城里,郭令公又统兵在此,仆固怀恩被上天所杀,我们怎能够再与大唐雄师做对呢?”,郭子仪见药葛罗如此态度,乘机鼓动他,“吐蕃与大唐本是甥舅之国,他们背信弃义,屡次犯境,抢走了无数牛羊马匹和金银珠宝,如果你们与唐军合兵,反戈一击,既可得到吐蕃抢走的财物,又可与唐朝继续友好下去,这是天赐良机,不能错过呀”。药葛罗马上表示同意,“我们被仆固怀恩骗到这里,已经愧对令公,我们愿意杀敌立功,将功折罪”。双方订好了合击吐蕃的计划,吐蕃军队大难临头了,在灵台西原赤山岭(今甘肃灵台县西),大唐和回纥联军雷霆出击,斩首五万级,俘虏万余人,夺回了被吐蕃抢走的工匠、妇女四千多人,缴获牛羊驼马数以万计。各路攻唐大军闻风丧胆,逃之夭夭。郭子仪单骑退兵,从此名震千古,传为佳话。
唐代宗大历年间,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守河中(今山西永济西)、邠州,数次击退吐蕃入寇,守卫着大唐帝国的平安。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李适继位,召郭子仪还朝,进封太尉、中书令,赐号尚父,免去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让年迈的老将军回家享福。建元二年(公元781年),八十五岁的郭子仪去世了,陪葬建陵(唐肃宗李亨墓,今陕西礼泉县),唐德宗亲往安福门哭送,赐谥号 “忠武”,按照礼仪制度,郭子仪的墓葬应有一丈八尺的高度,朝廷特意将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显郭子仪的盖世功勋。
纵观郭子仪的一生,身系天下安危近三十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旁人得其一尚且不易,郭子仪却是样样俱全,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异数。做上司,他为人宽简,善于培养发掘人才,他的部下,有数十人因功位至将相。
做臣子,他忠贯日月,此心无二。做父亲,他和王氏夫人严格教导子女,儿子女儿人品端方,才华出众,没有一人走上斜路。他的三儿子郭晞曾驻守邠州,协助邠州节度使白孝德防守吐蕃和回纥,郭晞手下有十几个士兵酗酒闹事,还拔刀刺伤了酒店主人,段秀实不徇情面,将这十多个士兵就地正法,在郭晞的军营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军士们准备宰了这个胆大妄为的老头。段秀实当面教训郭晞,“郭令公功劳盖世,人人敬仰,你作为他的儿子,却纵容士兵横行不法,胡作非为,这样下去,郭家的功名还保得住吗”,郭晞十分惭愧,向段秀实诚恳致谢,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他不准军士为难段秀实,段秀实在郭晞的军营里过夜,郭晞亲自为他站岗放哨,以防歹人加害。第二天,还和段秀实一起前往白孝德处赔礼道歉,郭晞为将如此,实在应归功于郭子仪夫妇教子有方、忠厚传家。郭子仪的女儿也是才女,有一次,两位著名画家为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像,画完之后,众人认为两幅画像不分高下,郭子仪的女儿语出惊人,得到众人一致的认可,她说韩姓画家“空得赵郎状貌”,周姓画家“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性情笑言之状”,如果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又如何能说出如此精辟的点评。郭晞和驸马郭暧都是王夫人的嫡子,在奉天之难中与唐德宗同生共死,浴血奋战,传承了郭子仪的忠烈家风。皇帝仰仗郭家,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表侄李纯,也就是后来的唐宪宗,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儿子郭鏦娶了自己的表侄女汉阳公主,郭鏦身长七尺(21米),相貌堂堂,如果不是人品出众,皇家又怎会如此热衷于“亲上加亲”。郭子仪福泽绵长,到了宋朝仁宗年间,皇帝还寻访到他的平民后裔,封以官职,以示忠义之士会荫庇后人。
做同僚,郭子仪洞悉世情,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一次,郭子仪的一名手下将领到外地任职,去汾阳郡王府辞行。在王府里,他看见堂堂的汾阳郡王正为夫人和女儿做奴仆,端着洗脸水,拿着手巾。郭子仪的儿子觉得脸上无光,一齐劝说父亲,希望父亲能够自重,不要让外人笑话,郭子仪给儿子们讲明道理,“我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风点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来灭族之祸,现在我打开府门,任人进出,即使有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儿子们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郭子仪晚年在家养老时,王侯将相前来拜访,郭子仪的姬妾从来不用回避。唐德宗的宠臣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众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当朝大臣。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险恶,如果姬妾见到他,肯定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完全应验了郭子仪的说法,一场大祸被郭子仪消弥得不着痕迹。
做敌人,除了单骑退敌的英雄虎胆,藩镇悍将也对郭子仪鞠躬如仪,一向桀骜不驯的藩镇田承嗣就说过,“我的膝盖很久没有跪人了,今特为郭令公一跪”。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福寿双全,名满天下,做臣子、做上司、做统帅、做同僚、做丈夫、做父亲、做敌人都几近完美,实在称得上是人臣的典范、军人的楷模,他娶得是五姓家的好女子,得妻若此,复有何求?人生至此,复有何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