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新旧唐书来看,唐玄宗把杨贵妃撵回家都是历史事实。但是想当年“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杨贵妃做错了什么,最后惹得唐玄宗发火?
其实关于第一次回娘家,正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说了被撵回家的情况。但是在野史上,却是有怎么一句话——太真妃常因妒媚,有语侵上,上怒甚,召高力士以辎送还其家。而三千宠爱在一身,他嫉妒的是谁?
杨贵妃的第一次回娘家就和梅妃有关。梅妃是一位有文采的女子,而且善舞蹈,今天说起来似乎存在感不高,但是她的一首诗和一段舞蹈却是流传极广的。这首诗是《谢赐珍珠》,说的是自己被冷落后的心情“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在小说《我的前半生》中,被涓生抛弃的子君就用到这句诗,电视剧里,也沿用了这个细节。
说回杨贵妃回娘家的事吧,她因为吃梅妃的醋,大闹了玄宗的寝宫而被赶回去。玄宗思念梅妃,担心太真吃醋,偷偷把梅妃接到自己寝殿相聚,早上,得知消息的贵妃怒气冲冲杀来,皇帝只好把梅妃抱起来藏到墙壁夹层。贵妃一进来就找人,玄宗支支吾吾,贵妃看到了梅妃的鞋子,于是更加咄咄逼人,玄宗一怒就把她赶回娘家。
两人和好后,女人的凤鞋成了他们的一个梗,贵妃一不开心就拿出来说事。第二次被赶回家和这件事也有关,玄宗和兄弟相聚,宁王吹完玉笛,贵妃马上拿起来把玩,还吹奏起来,玄宗认为,玉笛“口沫未干”,这样不和礼数,贵妃又把“女人的凤鞋”拿出来说事,这次戳中了痛点,又被送回去了。
第二次被逐出宫是天宝九年,《新唐书》中记载:“出入宫掖,恩宠声焰震天下。每命妇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让不敢就位,建平、信成二公主以与妃家忤,至追内封物,驸马都尉独孤明失官。”这是描述杨家借助杨贵妃的恩宠,如何“声焰震天下”。杨贵妃受宠后,应了那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她的姐姐们接进宫,皇帝的妹妹见到她姐姐都得给他们让座而不敢就座。建平、信成公主因为和杨贵妃家有矛盾,竟沦落到追回内府封赠东西,连驸马都失去了官职。更不论哥哥杨国忠把持朝政。唐明皇看在眼里,也试图挣脱杨贵妃那爱情的落网,显示下皇权。就又把杨贵妃赶回娘家了。这一回,时间比较长。
看到这里,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无趣,玄宗和贵妃就像是寻常的两口子,为一些口水、鞋子等等小事吵架伤神。贵妃得宠的原因大概也是这个,她和玄宗之间,不是君臣,是真的在过日子,她日常称呼玄宗“三郎”,也是寻常妻子称呼良人,由此可见一斑。
杨贵妃见皇帝派人来看她了,感动地泪流满面,马上伏地认错,还剪下了自己的一缕头发,献给玄宗。唐玄宗一看到贵妃的头发,不能自已,派高力士将杨贵妃接回了宫。杨贵妃再次回宫后,知道皇帝离不开她,杨家也更加有恃无恐,把持朝政,让大唐王朝一步步由盛而衰。
唐玄宗李隆基,原为“樊沂尉犁”人。他威严而英俊。开元时期,天下安定,国家富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局面。玄宗心宽体胖,满脸红光,比以前富裕多了。唐人以胖为美,女人也是,男人也是。
开元二十一年三月,玄宗无事。他在卧室照镜子。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样子后,他摇了摇头,不高兴了。此时的玄宗眼窝深陷,颧骨突出,脸颊消瘦,面容憔悴。为什么?都是被宰相韩秀“害”出来的。
韩秀是长安人,比玄宗大十三岁,有文采。历任中书侍郎、礼部侍郎、周国刺史、工部侍郎、右尚书。开元二十一年二月,侍中裴光庭病逝,玄宗命丞相、徐国公小宋举荐人才补缺。小宋和裴光庭同朝好几年,关系很不好。为了避免又一个刺头,小宋自作主张,推荐了韩秀。
那时候韩秀已经六十二岁了,他年纪更大。小宋觉得韩秀老气横秋,好驾驭。事实上,他错了。韩秀也不是省油的灯。当了几天宰相,小宋后悔了。他们两个经常打架,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当着玄宗的面吵架。小宋屡败屡战。
韩秀是个很古板的老人。他是“刚正不阿,不图利”和“刚正不阿”。连宋景这种资深宰相都不敢和他对着干,玄宗也有点怕他。玄宗是一个情商很高的皇帝。他平日喜欢在宫里大摆宴席,也喜欢去后院打猎放松。他放纵的时候,难免会做出一些不体面的事情。以前,没人敢管。自从韩秀做了宰相,玄宗就没那么舒服了。
没想到拜了个管家,玄宗很不爽,宴饮和游猎的次数明显少了。偶尔还得避开韩秀,怕他跳出来上网找茬。不经意间犯了一点小错误,玄宗觉得很紧张,所有人都急忙问身边的人,韩秀知道吗?以韩秀的折子为话,递了上去,语重心长地教育玄宗。
想吃不敢放开,想喝不敢张嘴,想玩不敢尽兴。半个月之内,玄宗被韩秀瘦了,每天唉声叹气,闷闷不乐。身边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劝玄宗说:“自从韩秀入朝,陛下就没有过一天开心的日子。你为什么不自怨自艾,不走开?”说吧,陛下,叹气有什么用?把韩秀辞退,开除出朝廷,就解决问题了!
玄宗叹曰:“吾虽瘦,天下必肥。”虽然我很瘦,但是世界上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变胖。不明白,玄宗又说,小宋来奏事之前,无论对错,都是听从我的劝告,而韩秀却主张凡事必有对错,说:“我用韩秀是为国之耳,不是为己之身。”有了韩秀,天下就稳了,我心里也能踏实了。明君就是明君,把臣民和国家看得比自己还重。难怪玄宗能创造“新世纪盛世”。
韩秀因为敢作敢为,被宋靖称赞为“仁者之勇”,实在了不起。当年10月,宋景退位,韩秀和小宋成为朝中主要辅佐大臣。韩和萧的性格和政治主张格格不入,水火不容。不久小宋辞职了。小宋既是朝廷官员,又是玄宗的亲家。虽然有很多缺点和缺陷,但是韩秀就是这么不愿意经营他,玄宗很不高兴。所以,小宋是尚书左丞相,韩秀是工部尚书。
从3月16日到10月24日,韩秀担任了7个多月的宰相,最终被罢免。革除韩秀是玄宗政治的转折点。韩秀之后,刚正不阿的张九龄当上了宰相,成为了第二个韩秀,但没几年,他也因为被李排挤而免了官。退休好,小人聚。从此,玄宗身边都是奸诈的小人,开始堕落,不务正业。“打开每一扇门,三郎太醉醺醺地回来了。九岁时,老汉休死,明朝再无回音。”宋朝官员晁硕之的这首诗,道出了玄宗后期的放荡。没有了韩秀等人的羁绊,玄宗又胖了,但天下臣民都要遭殃了。
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唐明皇的形象被深入地刻画,展现了他多面性和复杂的性格。
首先,唐明皇被描绘为一位有着英武之气的帝王。他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国家大事有着明智的决断。然而,他的性格中也有着风流倜傥和柔情似水的一面。他对杨贵妃的宠爱和迷恋,以及在长生殿的乞巧盟誓,都充分展示了他的感情丰富、富有浪漫情怀的一面。
唐明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他的刚愎自用。他因循守旧,听不进忠言逆耳,对于张九龄等人的劝谏,他一概不予理睬,甚至还对张九龄等人的建议予以贬斥。此外,他对安禄山的宠爱也显示了他的这个缺点。尽管安禄山表现出种种不稳定的迹象,但唐明皇还是选择袒护他,结果导致了大唐帝国的灾难。
再者,唐明皇还被描绘为一个在危难面前懦弱无助的人。当安禄山反叛的消息传来,他惊慌失措,失去了往日的英明和决断,甚至对自己的安全都感到担忧。他在逃亡的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他的懦弱和无奈。
最后,唐明皇也有着心狠手辣的一面。在马嵬驿,面对军士哗变,他为了自保,被迫赐死杨贵妃。这一幕充分展示了他冷酷无情的一面。
总的来说,元杂剧《梧桐雨》中的唐明皇是一个多面性的角色,既有英武之气的帝王形象,又有浪漫柔情的一面,同时也有刚愎自用、懦弱无助、心狠手辣等缺点。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立体,也使得这部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惊吓。
1、根据查询《钟馗捉鬼》剧情得知唐明皇从骊山狩猎回宫得了疟疾,神志昏迷时见一个小鬼吡牙咧嘴地进来戏弄,并称自己名叫钟馗,唐明皇吓得满头大汗。
2、《钟馗捉鬼》是黄岱自编自导,白燕、郑宝燕、胡戎、胡美伦、朱普泉主演的一部**,于1939年11月25日上映。
这两天在想看一本什么书的时候,无意中刷到了蒙曼老师的《唐玄宗》。发现自己似乎很久没有看这类型的书了。其实之前是很喜欢看人物传记,什么帝王传、宰相传、名人传……那个时候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单纯的喜欢历史,后来慢慢的看一些其他的,一方面是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成长的意愿,希望能够更多元一点。
但是那会儿很多也是把历史当作故事来读,单纯觉得有趣,会觉得当皇帝好爽,后宫佳丽三千人;当宰相好威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三品官好low,当官怎么着也得是一品、二品……现在想来真是觉得很可爱。
关于唐玄宗,我想但凡读过点书的中国人,都会有所耳闻。即使不知道他的历史功绩,但是至少也知道他,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杨玉环的爱情故事,知道白居易长恨歌的主角,“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知道他在戏剧界的影响……而我最初知道唐玄宗,大概是初中时候在《百家讲坛》,讲述的人刚好也是蒙曼老师,一个留着短发,穿着旗袍,声音很有特色的,当时我就听进去了,后开越听越觉得有意思,也越来越喜欢唐玄宗,现在看到了书不免勾起回忆,再看一遍。
与当初单纯的看故事不一样的是会关注内容的设置,包括语言风格是否活泼,逻辑条理是否能够让人觉得清晰,以及内容的设置,是否主次分明。看下来是那种大学里面好老师的课程设计,是我期待的样子。
我回顾了一下之前听完唐玄宗时候的印象,大概是这两个词:厉害、有才。厉害是因为他历经千辛万苦,夺得皇位;前期励精图治,将国家推向繁荣;有才是看到他多彩丰富的生活,可以自己作曲、编舞,被封为梨园鼻祖。
这一次看完之后,这两点我依旧不否认,也更加爱他。爱他的有为、有才、有情,也爱他的不完美。
有为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开元盛世。另外两个分别是汉武盛世和康乾盛世。在这三个盛世里,开元盛世之最为辉煌和璀璨的一个。虽然唐初经历了唐太宗和武则天两代皇帝的努力,国家开始逐步走向繁荣,但是武则天的上位杀伐之路和称帝之事对于整个封建王朝的颠覆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比她所缔造的繁荣小,尤其是对帝位的交接和政局的稳定这两件事情上。
而对于唐玄宗来说,帝位的获取并不顺利。先简单介绍一下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原名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武则天是他的奶奶,唐中宗李显是他的三伯。从这个履历来看,其实当皇帝基本没有他什么事,根本轮不到他,还多亏了武则天。当然并不是因为武则天有多么的青睐唐玄宗,是因为武则天当皇帝的铁血杀伐,有资格的人都杀的差不多了,留下的这些里唐玄宗是最果断、且最能把握时机的那一个。
武则天为唐高宗李治生下四个儿子,分别是李弘、李贤、李显、李旦。李弘、李贤先后被立为太子,可是都被自己的母亲害死,李显、李旦先后做了皇帝,都被自己的母亲废掉。晚年武则天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将帝位传于李唐家族,而非武氏子弟,因为大儿子和二儿子早已经死了,所以帝位是传到了李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多久李显就死了。
当时政坛上真正有影响的是两大势力——一支是以李显的争气韦皇后为首的后党,核心成员包括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另一支则是以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为首的李唐宗室,核心成员还有太平公主。这两大集团势均力敌,谁也不能把对方压倒。但是毕竟李显有儿子,即位是理所当然,韦皇后似乎势力更大一点,李旦被监视起来了,这个时候展现出来了李隆基的能力和魄力,他知道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如果是韦皇后上位,这也是一个意欲效仿武则天当皇帝的人,那李唐江山就真的没了,所以他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最后成功扳倒韦皇后。但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尚在,所以只能暂时先将帝位让于自己的父亲,而自己当了太子。
但是这个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当初一起发动政变的姑姑,同样也是一个想效仿自己母亲武则天当皇帝的人,所以在李隆基当太子这段时间里,不断挑拨父子关系,但李旦念着自己儿子的好,同时也明白,大唐的江山不能再次陷入风雨飘摇中,所以索性传位于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但是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免权依然把持在自己的手里。这就意味着真正的权利其实并没有完全交到唐玄宗手里,危机依然存在。而太平公主仍旧不死心,依旧在哥哥耳边吹风,李旦又觉得传位于儿子亏欠了自己的妹妹,所以妹妹要什么官给什么官,整个朝廷到处都是太平公主的势力,而李旦从九五之尊退下来,又多少免不了有点怀念,毕竟人可以一直在寒冷中待着,但是如果感受过温暖再回去寒冷中,就会很容易受不了,那这种心思就很容易被人利用,最终把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的矛盾,转变为太子和皇帝之间的矛盾。不得已他只能再次发生政变,从父亲手里完全夺回政权,让父亲做一个清闲的太上皇。
至此,唐玄宗正式开启属于自己的帝王之路,一个开元盛世逐渐向我们走来。前期的唐玄宗励精图治,选贤用能,先后用了姚崇、宋璟、张说等一批批有操守、有格局、有能力的宰相。那个时候,对于这些人心中充满崇拜,觉得他们是好人,而李林甫和后来的杨国忠,这两个就是坏人。当然从他们的为政和为人的心胸格局上,现在依然是这样觉得的,但是不同的是,不再认为他们是完全的好人或者是完全的坏人,好人也有为了自己的私利去做不光彩的事情,而坏人也可能因为私心或者偶尔的恻隐之心,做一些于人有利的的好事。
有才。中国古代从秦到清,几百个皇帝,其中当然不乏有为之士。但是,就像毛主席在《沁园春·雪》里讲的那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大多数有为的皇帝都只具备政治才华。当然,皇帝之中也不乏才子,像南唐后主李煜,所填之词就独步千古,号称“粗服乱头,不掩国色”。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创始人,宫廷画家的知己,号称书画双绝。可是,他们治国的本领又都太差了。谁能像唐玄宗那样又能治国,又多才多艺呢?
他不仅能创造开元盛世,还能写诗,能作曲,能弹琵琶,能打羯鼓,骑马打猎、挥杆打球也不在话下。他设立梨园,亲自“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最终成为戏曲界尊奉的梨园鼻祖。过去艺人们演出之前,都要给“老郎神”上香,所谓的老郎神其实就是唐玄宗。帝王活着的时候作威作福,大家司空见惯,但是,能够在千载之下还享受民间自发祭祀的,除了唐玄宗,恐怕再没有别人了!
但是,不要以为唐玄宗只有艺术才华,在思想领域,唐玄宗也不乏创造。他曾亲自为《孝经》《老子》《金刚经》作注。《孝经》是儒家经典,《老子》是道家经典,《金刚经》是佛教经典,儒、释、道三家也正是当时中国最主流的思想体系。而唐玄宗为其作注的原因也是体现三教并重,三教合流的思想。
有这样风雅的皇帝,有这样风雅的社会风气,唐代人才辈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情。说到有情,大家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白居易《长恨歌》里所描述的爱情故事,这当然是我们要探讨的,但是除了爱情之外,他的有情还体现在其他方面:爱兄弟。因为皇权的独尊性,所以皇家少真情,即使是兄弟之间,也常常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手刃兄弟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可是,类似的事情在唐玄宗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唐玄宗兄弟一共五个,他排行老三,经历了少年时期的同甘共苦后,唐玄宗对兄弟一直表现得眷眷深情。特别是大哥李宪(李成器),虽然位居嫡长子之尊,但是,在李隆基当皇帝这个问题上谦退恬淡,全力相助,更让玄宗感激。李宪病逝时,唐玄宗亲自写了祭文,放在大哥灵前。在这篇祭文中,把大哥封为皇帝,虽然奇特,却并不能真正让人感动。但是,一个皇帝,能够记得自己还是大哥的弟弟,却真正显示出了人性的光辉!
讲到唐玄宗的情,更有光辉的还不是爱兄弟,而是爱百姓。我们讲过潼关失守,唐玄宗从长安出逃四川,经过储存钱帛的左藏库时,杨国忠说:“无为贼守。”想要把它烧毁。唐玄宗愀然不乐,说:“贼来不得,必更敛于百姓;不如与之,无重困吾赤子。”经过便桥之后,杨国忠为了截住追兵,就让人放火烧桥。唐玄宗回头看见火光,明白怎么回事后,马上让高力士带人把火扑灭了。他说:“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唐玄宗固然对“安史之乱”的爆发要负责任,但是,一个皇帝,在后有追兵、前途未卜的逃难路上还能想到百姓的利益,也算难能可贵了。有人说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标准,不是看平时的云淡风轻,而是看他在经历挫折、痛苦、磨难的时候,是不是依然能够保持一如既往的淡定和对于身边的人的关心。
最后,我们再来说和杨贵妃的爱情。或许大家都知道,杨贵妃最初其实并不是唐玄宗的妃子,而是他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在他们结婚五年之后,唐玄宗因为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借口让杨贵妃去道观出家,一年之后顺利收到自己的后宫,这件事情不管是放在当时还是当下,从伦理的角度讲其实都不能为人所接受,但是正因为即使如此不被接受,而他作为皇帝也一定可以有其他的很多选择,但是他这样做了,只选择了这一个,我想一定是真的喜欢。
而这种喜欢,也体现在他们之后的幸福生活里。白居易的长恨歌这一段描写的特别唯美:“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如果单纯只有这些,其实并不能证明唐玄宗对杨贵妃有多宠爱,和他的爱有多独特,任何一个沉溺于美色的皇帝恩爱时都可以轻易做到这些。而不同的是怎么对待吵架。我想在一个男权的社会里,尤其是这种处于士大夫以上层级,受过严格的礼制训练的人来说,夫妻吵架这件事情基本上不存在的,或者说吵架就是丈夫教训妻子,哪里有妻子申辩的机会,但是最为一代帝王唐玄宗,在那个时代里说一不二,掌握天下人生死的人来说,会因为吵架茶饭不思,会给妻子台阶是极其难得的。最有意思的是他们发生过两次大的矛盾,明显的体现就是杨贵妃被送回娘家,这在古代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第一次送回去 ,玄宗茶饭不思,很快就后悔了,但是又要面子,身边的太监高力士看出来,当然得为皇帝排忧解难,所以找了台阶给玄宗,玄宗主动去慰问,当晚就接回来了,回来杨贵妃认个错,两个人反而更加恩爱。第二次回家具体原因今天不得而知,但是对比第一次玄宗的态度,似乎这次杨贵妃做的真的让玄宗不高兴了,但是最后也还是接回来了,只是时间相对久一点。这在我们今天,大家觉得不是很正常嘛,但是在古代,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这样实则不易。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马嵬坡下,贵妃殒命,玄宗无奈南逃。后来以太上皇的身份,再次回到皇宫的时候,物是人非,看着眼前的一切,不免悲从中来。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却无绝期。
最后再来看他的不完美。首先我们要承认:人有不完美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情,但凡是个人就不会是完美的,皇帝也不例外。前半生励精图治,在政治斗争中辗转求生,终于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可是于自己而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自己的价值感找到了着落,可是自己归属在哪里?自己的才情、自己的爱情要怎样去实现?于是,五十多岁的唐玄宗开始了一场疯狂的爱情之旅,开启了自己的叛逆人生。
到后来,李林甫做宰相,把持朝政19年,再之后任命杨国忠,其实他们的种种不恰当行为,玄宗并非不知,只是他已经没有精力、也不愿再去管,他只要保证这个王朝能够继续这样维持下去就可以,包括后来的安禄山谋反,玄宗的决策也出现很大的问题,与年轻时那个锐意进取的他完全不一样。于时代而言、与百姓而言,他作为一个国家的帝王,是不负责任的。可是回归到一个人,他不做了,或者做错了,是正常。这并非是唐玄宗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是制度的悲哀,宰相可以轮换,官员可以调整,但是只有皇帝,到死了才能下班。唐玄宗是属于在位时间久的皇帝,而相较于那些其他伟大的帝王,他的政治迟暮之年是比较晚的了。
当然历史就是留给人去评述的,我无意支持谁,也不反对谁,更不是为谁站在不负责任的角度说什么平反的话,我只是在表达一个普通的后世之人,再次重温那段历史时的感慨,伟大的是帝王,可是不完美才是完整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