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三种组成成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态度主要特点如下:
1、社会性。态度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一定的体验后积累经验形成,因而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环境和关系的影响。
2、具体性。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所谓特定是指具体的态度对象,针对某一件事,某一件事,或某一观念而言。
3、协调性。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这三种成分是相互影响,协调一致的,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
扩展资料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也叫适应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如孩子们对父母的态度就是适应功能的最好表现。
2、认知功能
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的信念,以利于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和正确的定向行为。充当图式和心理框架的作用。
——态度
态度包括情感、行为意向和认知三个基本部分:
1、认知成分
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2、情感成分
情感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尊敬——蔑视,同情——冷漠,喜欢——厌恶等。
3、行为意向成分
意向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态度的成分是1认知成分:是其余组成成分的基础
2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和关键,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影响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但不是最终行为
态度是由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三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人内部的系统。
认知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是人对于对象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
情感性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的或情感性体验。
行为倾向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向外显示的准备状态和持续状态。
以上三种成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其他两种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了解、判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性成分对态度起着调节和支持作用;行为倾向成分则制约着行为的方向性。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改变的。
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