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前四句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旅夜书怀前四句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第1张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并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漂泊无依的孤寂,却正是对社会的评价,那个时候,那皇城,如此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辗转来到成都,却因为严武的离世,被迫离开,因为无重用他的人,无他的伯乐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如此,全诗也从侧面烘托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用了反问的语气,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明确方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详细说明)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表达情感)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 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 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 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 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 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 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杜甫的诗往往在结句上容易出毛病,特别是他的七律诗。这首《 旅夜书怀》如将“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这种“议论式”继续下去,结句恐怕也会枯燥乏味。可杜甫在这首诗里克服了这个毛病。 因此,这两首诗在艺术上是可以媲美的,都可以列为最好的五律诗。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是:(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甫的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和李白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岸的原野与天际的稀星互成动势,原野因星垂而寥阔,稀星因野阔而低垂。「星垂」,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地阔星低;「月涌」,月随波涌,目随浪走,大江奔流。这两句大笔勾勒,造出一种雄浑浩阔,但又寂寞空旷的意境,真有「涵盖干坤」(宗白华语)的大气象。如此宏阔奇丽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意有何关系呢?其实,这儿运用了以壮景乐景反衬悲苦之情的笔法。灿烂的星空、辽阔的原野和汹涌的江流,反衬出诗人的渺小和悲苦,甚至还有几分苍凉和恐惧。因此,杜甫这两句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也有写长江的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杜甫停舟细视不同,李白是飞舟瞥视,因此,才有一种自由奔放,神彩飞扬之感。检举

旅夜书怀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寄托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采用了比喻和衬托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突出沙鸥的孤独。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答设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也可)

旅夜书怀尾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尾联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2、《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注释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4、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旅夜书怀颔联写景有何特点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颔联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颔联写远景,意象显得雄浑阔大,以乐景写哀情,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首联颔联意象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旅夜书怀尾联是什么

尾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杜甫 《旅夜书怀 》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

(1)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所描绘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3分)

(2)诗歌第三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色?(4分)

(3)试分析尾联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4.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5分)

5.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 (6分

6请说说首联两句与诗题有着怎样的联系。

7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3分)作者选取了“落叶(木)、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 寒冷的深秋景象

评分建议:意象2分,景物特征1分。

(2)(4分) “乡泪客中尽”,直接抒情,直接点明了乡思情深,也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凄苦。而“归帆天际看”则虚写家人盼望自己,把思乡之情写得更加真写感人。这两句虚实结合,极富表现力。

评分建议: “直接抒情”1分,虚写或虚实结合1分,分析各1分

(3)(3分)尾联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迷茫与愁苦之情。“迷津欲有问”,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评分建议:点出感情1分,分析一句1分

4.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点明名意象2分,赏析3分)

5.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

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手法、情感、赏析各2分,如果赏析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出一种给3分)

旅夜书怀尾联哪个字体现全诗感情基调

尾联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如果是尾联的话,应该是“一”,天地和沙鸥,一大一小的明显对比,静夜孤舟,自己宛如天地间一渺小的沙鸥,无所依存,表达出了漂泊的伤感。

旅夜书怀,诗人写的什么感情?

感伤之情。

旅夜书怀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手法?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对仗或对偶 描写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对仗或对偶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反问(有问无答) 议论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比喻 设问(有问有答) 抒情

整首诗应该可以说是比兴 由景色入笔 转入议论抒情 对仗这种修辞手法一般排在后面 因为太普遍也太简单了 大体分析一下 希望能帮到你

旅夜书怀 杜甫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旅夜书怀》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190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