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戏曲资料发我一份。请问有经典京剧剧目的视频资料么,有请发我一份,我更需要经典京剧剧目的视频

请将戏曲资料发我一份。请问有经典京剧剧目的视频资料么,有请发我一份,我更需要经典京剧剧目的视频,第1张

为方便广大戏曲爱好者,本人一直在收集压缩整理了各类金典戏曲MP3及视频资源,并不定期的对已搜集的戏曲剧种进行补充,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方式打包发送给大家。坚持为朋友们省心、省时,无需在繁杂的网络中苦苦寻

觅,从而浪费宝贵的时间!

现已收集整理的各剧种现分类如下:

1、秦腔MP3压缩包rar(332G)+秦腔MP3补充包1rar (329G)+各种格式秦腔视频26G

   包括230个秦腔全本、折子MP3(66G),秦腔视频350(折)部26G。

2、京剧MP3压缩包rar(93G)+京剧MP3补充包1(样板戏集)rar(104G)+各种格式京剧视频16G

   包括91个京剧全本MP3(103G),京剧视频110余(折)部16G。

3、越剧MP3压缩包rar(354G )+各种格式越剧视频103G

   包括200余个越剧全本、折子MP3(354G),越剧视频70余(折)部103G。

4、黄梅戏MP3压缩包(全本)rar(40G )+黄梅戏MP3压缩包(选段)rar(106M)+各种格式黄梅戏视频187G

   包括100多个黄梅戏全本、折子MP3(41G),黄梅戏视频100余(折)部187G。

5、河北梆子MP3压缩包rar(38G )+河北梆子视频156G

   包括100多个河北梆子全本、折子MP3(38G),河北梆子视频100余(折)部156G。

所有资源都在百度网盘中,现提供下载外链,外链无需注册即可下载,但是为了保证下载质量,提高下载效率,笔者建议使用百度网盘客户端下载,一键分享,永久保存!

MP3资源为方便都制作成了压缩包,戏曲视频也在网盘里,文件量大,为下载方便没有制作压缩包,可选择性下载!

各类MP3资料都会不定期更新补充新的内容,有需要请关注发布页面!

索取方式:发送邮件到“dsk_dsk艾特126com”即可,或在百度搜索输入“秦腔MP3打包下载”,确认分享者为eagle3700后点击头像下方所有分享即可找到!

        贾平凹在小说后序中说,我们是农业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农民善良和勤劳。但是长期以来农村却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当国家实行起改革,社会发生转型,首先从农村开始,他的伟大功绩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虽然我们都知道像中国这样的变化没有前史可鉴,一切都充满了生气,一切又都混乱着,人搅着事,事搅着人,只能扑扑腾腾往前拥着走。

    《秦腔》里展现了农村的落后和苦难,清风街一带连续五年干旱,随之又是洪涝,墙倒屋塌,老主任夏天义就被七里沟的泥石流吞没,农民世世代代与困难共存。老年人无助,中年人困顿,年轻人迷茫,纠纷矛盾不断。恋爱矛盾,如三踅和白娥,陈星和翠翠;出轨丑闻,如庆金和黑娥,上善和金莲;婚姻不合,如夏风和白雪。

这里想特别说说白雪,夏风以“门不当户不对”没有共同话语为由,最终与白雪离婚。实则他是一个逃兵,他不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他无法接受肢体有残缺的女儿,他甚至想遗弃这个没有肛门的女婴。与夏风相比,白雪的苦难更加深重,身处困难,面对苦难,她始终非常坚强,她自尊独立,面对夏风的冷淡和嫌弃,她果决离婚,没有纠缠和哭闹,正如夏天智所说的那样:“有苦不给人说。”她选择默默承担。去省城给女儿做手术,不顺利,女儿肛门得插个管子排便,直到十二三岁才能造个人造肛门。

在白雪带孩子在省城治疗期间,夏风天天和她吵架,同去的白雪娘和腊八看不下去,都提前回家了。治疗结束后,白雪抱着孩子自己回的家,夏风没有送。

孩子出生落地,父母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孩子能够健全健康,一旦孩子有什么残缺,这对父母而言无异于剖腹挖心般痛苦。女儿生下来没有肛门,这个时候的白雪应该是最难受最脆弱最需要别人安慰关爱的吧,即便如此,从省城回来时,白雪却不忘给婆婆及三个婶娘买鞋子相送。这就是白雪,有苦也不向人说,时时不忘关照他人。在公公夏天智的葬礼上,想起酷爱秦腔的公公生前想听她唱一段秦腔,因为一些事情耽搁,一直未能如愿,但是她惦记着此事,为了却公公的遗愿,在公公的灵前,她克制悲伤,唱了长长的一段秦腔。她总是恪尽本分,竭力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怎奈命运总是跟人意想不到的打击。她热爱秦腔艺术,可是秦腔剧团的生存举步维艰,最终解散;她善良,给二叔缝补衣服,提议带瞎了的二婶去治白内障,遭到二婶媳妇们的阻挠和嘲讽;她乐于助人,想给王老师录光碟,却得不到夏风的支持和帮助;她勤劳,在家悉心照顾公婆和孩子,丈夫夏风却嫌她没什么文化,对她态度冷淡。

夏天智说:“有了苦不要给人说,忍着就是。灾难既然躲不过,咱都要学会接受。”

        苦难,可以是随波逐流的借口,也可以是逆风翻盘的鞭策。面对逆境和绝望,白雪的隐忍带着坚韧的光芒,她选择不卑不亢地拼尽全力。白雪离婚了,夏天智认她作女儿,并将房产分一半给她,让她依然住在夏家。

        只要不服输地死磕到底,就有机会走出困境,在人生的旅途中后来居上。唾手可得的人生固然轻松,但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去打拼,注定更加精彩纷呈。

发源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西路乱弹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语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东路乱弹在京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传播

秦腔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

唱腔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总归称是六大板头、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秦腔曲牌分为弦索类、击乐类、唢呐类、笙管类、海笛类、套曲类共6种。早期乐队分文、武两部6人。

角色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

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贫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喷火、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獠牙、帽翅功等。

脸谱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题材

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现省艺术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统计仅存约3000多本。这些剧目主要以反映历史事件的悲剧、正剧居多,表现民间生活、婚姻爱情的剧目有占有一定比例。历史剧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其中三国戏有108个,杨家将戏有85个。其他题材还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辛亥革命后,西安易俗社30多位剧作家共编辑出了550多个剧本,其中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李桐轩、李约祉五人成就最高,这些剧目中,《三回头》、《三滴血》、《夺锦楼》、《双锦衣》、《软玉屏》、《柜中缘》、《小姑贤》、《庚娘传》、《韩宝英》等成为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另外,在革命边区也涌现出了一批秦腔现代戏剧作家,创作剧本计有200多个,其中以马建翎成就最高,代表剧目有《血泪仇》、《一家人》、《穷人恨》等等。建国后整理、改编的剧目有《游龟山》、《游西湖》、《三滴血》、《赵氏孤儿》、《窦娥冤》、《铡美案》、《破宁国》、《四进士》、《白蛇传》、《法门寺》、《烈火扬州》等,创作的现代戏中以《三世仇》、《祝福》、《西安事变》等影响较大。

唱词

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

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也即打板节奏从慢到略快、快、极快、结束以前的渐慢、最终结束的过程。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那么如何来改变节奏的快慢呢?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剧种,有二六板、慢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两个“六板”,一个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强拍。其它各种板式都是将二六板加快、减慢、自由、转板等变化而成的。这样艺术家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情感了。

伴奏

秦腔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代表人物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任哲中,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华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和家彦、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

八大绝技:

吹火

亦称喷火,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秦腔《游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吹火的方法是先将松香研成粉末,用箩过滤,再用一种纤维长、拉力强的白麻纸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后剪去纸头。演员吹火前将松香包噙在口里。用气吹动松香包,使松香末飞向火把,燃烧腾起火焰。

常见的形式有: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状可分为;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蘑菇云火等。

单口火:即一口一口吹火。主要用鼻子吸气,丹田用气,冲着火把的火苗直吹。

连火:用气方法与单口火相同。吹时要连紧一些。在火头上吹第一口火,乘其未灭时,紧接着在第一口火上再吹一口火,使火延续不灭。

翻身火:踏左步,半卧鱼势,从火头上引火(即借吹出的火苗再连续喷出松香末,使火苗不断延续长达四、五尺)翻身,转一圈后,火仍然连续不断。

一条龙:半卧鱼势俯冲火把头吹火,然后离开火把,均匀地一口气吹的引过火来,使火苗不断延续长达数尺,犹如一条火龙一样摆过去。

磨菇云火:半卧鱼势,在“一条龙”火的龙尾上紧接着再摆回来,重重地一口一口吹火,即成一朵一朵的磨菇状(也叫天女散花或火中凤凰。后来吹这种火时,还可将火的颜色变成雪青色)。以上是最基本的几中吹法,还可根据剧情需要和舞蹈动作的变化而变化。秦腔党甘亭、何振中、李正敏、马蓝鱼、张咏华、孙利群、张燕;同州梆子王德元;西府秦腔曾鉴堂、李嘉宝等均擅长此技。马蓝鱼的“鬼吹火”(《游西湖·救裴生》中的李慧娘之鬼魂吹火)享誉全国。她能吹出各种形状的火,且能一口气吹到四十多口火,堪称绝技。她曾向全国,如北京、上海等省市的很多剧种的演员传授过此技。

变脸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等剧种的生、旦、丑行皆有此特技。其变法有“变脸型”和“吹面灰”两种。

变脸型:《三人头·揭墓》中用此技。揭墓贼用腰带做好套圈,一端套在僵尸脖子上,另一端挂在自己脖子上,扶起僵尸脱衣时,感情变化复杂,面部表情也随之变化。他发现死者衣着豪华时,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嘴角翘到了鼻子两侧,喜得浑身发抖。当尸体的盖脸怕飞落,露出阴森可怖面孔时,他被吓得脖子一缩,裂开大嘴,瞪着两眼,眉毛不住地跳动。揭墓贼为了抑制心中的恐惧情绪,忽地眉头一耸,圆鼓双眼,翘起鼻翼,眦着牙,显出凶残之相。死者穿了七套衣服,每旋转一次尸体,就脱掉一件衣服,同时还要穿在自己身上,并要变化—次脸型。他一时变得憨傻痴呆,一会儿又变得机智勇敢;一会儿扯长脖子,收起下巴,舌尖顶住下唇,把头和脖子拉成一体,变成又长又细的脸型;一会儿皱起双眉,缩着下颚,撅着下巴,变成两腮无肉的险恶者;一会儿又鼓起两腮,松开双肩,变成大胖子;一会儿缩着头,收起下巴,变成瘦子……形态百出,变化无穷,全靠一张脸的功夫。汉调桄桄演员田兴华精于此特技。

吹面灰:演员给自己脸上吹灰,使之变化。西安乱弹《毒二娘》、汉调桄桄《药毒武大郎》等,皆用此法。武大郎一时毒酒下肚,腹疼难忍,指骂潘金莲。潘下狠心猛扑过去,用被子捂住武大郎,到潘起身坐在被子上时,面灰已吹上脸,一副阴森黑煞之脸相。《太和城》中孙武也有变脸的情节。

顶灯

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赌博被其妻处罚顶

灯。常天保头顶油灯,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均很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这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秦腔丑角演员刘省三、晋福长和汉调桄桄演员王半截、赵安学及汉调二簧演员蔡安今等,均擅长此技。王半截还能自己将头顶之灯吹灭。

打碗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及汉调二簧等剧种演神庙会戏时常用的打鬼特技。《打台》的天官,《太和城》的孙武子等净角、须生也用此技,其表演方法是将一碗掷于空中飞转,用另一只碗飞出击打,两碗同在空中粉碎。打碗表演有平打、斜打两种打法。平打:先将一碗底朝下平掷于空中飞转,再将另一碗底朝上掷出,两只碗底对击相撞,破碎落下。斜打;两手各拿一碗,碗底相对转磨,打时先将碗侧立掷出,使其在空中如车轮滚行状旋转,然后将第二个碗如法掷出,以碗底边撞击而破碎。西府秦腔须生王彦魁、唐二瓜、司东纪、吕明发,西安秦腔演员陆顺子、和家彦、刘立杰、阎国斌等,均擅长此技。

鞭扫灯花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净、旦行的表演特技。有鞭扫灯花和“纸摆子”(把纸拧成绳子一样的条子)扫灯花两种。鞭扫灯 花:《太和城》中的孙武子与《黄河阵》中的闻仲用此技。其表演法是:先用黄表纸在鞭梢扎成约四寸多长的纸花,然后加足灯油,拉长灯捻(用纸裹香做成),使其多出灯花。演员在兵卒下场后,跨右腿,左转身,躜步,左前弓后箭,面向观众,对着舞台左前角吊的油灯,在打击乐《脚底风》伴奏中,双鞭从下向上,反手交叉挽面花,双鞭梢前面的纸花,反复扫向灯捻上所结的灯花,使其扩散,洒向空中。接着,跨左腿,右转身躜步,右前弓后箭,面向观众,对着吊在舞台右前角的油灯,动作要求与锣鼓经同上,只是方向不同。接着,舞一套双鞭,在《倒四锤》中,到舞台右前角扎势亮相。这时,舞台空间火星闪闪,四下飘落,忽明忽暗,扑朔迷离。靠近演员亮相的那盏灯,因灯花被扫掉而灯光由暗转亮,使观众清晰地看到演员面部的表情与眼神。扫灯花,在添油、拨捻子、结灯花、扫灯花上,均需掌握好时间,恰到好处,配合默契,才能显示出技巧的高超。旧时演出用清油灯照明,用此特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照明条件的改变,此特技已无人使用。

踩跷

秦腔、汉调二簧旦角表演特技。跷子是木制脚垫,尖而小,约三寸长,外面套绣花小鞋。演员只能用两个脚指穿假鞋,而且要将鞋绑在脚指上,因此,称之为扎跷。扎跷之后,演员只能凭两个脚的脚指行走,脚跟高高提起,扎跷演员则始终都得用二指着地。戏演完后方可解跷休息。更难的是,不仅要求模仿三寸金莲的步子和形态,还有特为扎跷设计的高难动作,如:踩跷走凳、踩跷过桌、踩跷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显出演员的踩跷技巧来。清乾隆时,秦腔旦角魏长生在北京演出后,“名动京师”,踩跷之技从此推广到全国各兄弟剧种。魏长生之后,踩跷著名者有朱怡堂。

牙技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等剧种中毛净所用的一种特技。牙技分为“咬牙”和“耍牙”两种。咬牙:也叫磨牙,毛净常用此技。演员用上、下牙齿咬紧磨动,发出咯吱吱的声音,表示咬牙切齿的恨。这一技巧主要在于控制,咬响并不难,难点在于声音要响并要传得远,还不能有疹人的噪音。秦腔名演员彦娃、刘金录、范仲魁、华启民、陈西秦、周辅国等在《反长沙》、《虎头桥》、《祭灯》、《淤泥河》、《八义图》等剧中,扮演魏延、盖苏文、屠岸贾等,均用此技。

耍牙:即将牙含在口中使其活动。所耍的牙有两种。一是将两颗较长的猪牙洗净,空根郭灌铅,外部刻细槽,扎上细丝线,使两牙相连,演出时含于口中,以舌操纵;一种是用牛骨磨制而成的。从前汉调桄恍演员用这种牙。耍牙有六种七个样式。(一)阴阳齿。即左边牙尖朝上弯,右边牙尖朝下弯,或相反;(二)獠牙。即两颗牙齿同时向上,并微向外撇,呈倒八字形;(三)鼻孔齿。即两颗牙齿同时向上,将牙尖仲进两个鼻孔内,根部微撇,呈正八字形;(四)一字齿。即两颗牙齿分别从嘴两边出,伸向两边腮部,同嘴唇呈一字形。(五)巨齿:即巨灵神的齿形,两颗牙齿从嘴角两侧向下斜仲,在下巴两侧呈倒八字形;(六)疵牙。即两颗牙齿由口中向下伸直,呈“ll”形状。西府秦腔艺人谢德奎、温良民、赵文国、焦定国等常用此技。主要用于番王、判官、鬼怪—类脚色。汉调二簧艺人刘呜祥,汉调桄桄名净马忠福、张同福、华天堂,西安乱弹的王化民,后起之秀雷艺强,富平阿宫腔的柏福荣等均擅长此技。

用2-4颗洗净的长猪牙空其根部灌铅,绕根部外围刻一道细渠,用约二寸长的线分头扎在渠里,衔在嘴内用舌操作。表演时,嘴唇、牙齿配合舌尖顶来拉去,使其吐出各种形态的“耍牙”技巧。唱念时,用舌将牙顶到唇内牙外两边即可,功夫深的演员经常牙不离口,并唱念清晰。此表演技巧难度特大,具有和高的欣赏价值!秦腔有史以来能活泛用用此表演技巧的实属凤毛麟角。(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刘凤鸣老艺人的“耍牙”表演堪称一绝。五十年代的王华民也有此技巧。后起者雷艺强“耍牙”表演自如,并能准确的配合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富平“阿宫腔”净角演员柏福荣尚能“耍牙”,六十年代他表演的《活捉王魁》一戏中的判官,把“吐火”巧改“耍牙”,颇有声誉!此后再无有演员掌握“耍牙"技巧真是秦腔界的遗憾! “耍牙”技巧,在秦腔传统戏中一般表现相貌凶恶的角色。周仓、判官、王白超、龙须虎、邓忠等都用耍牙表演。不管阳世三间,阴曹地府,还是天际神界,皆有用之。其代表作为《淤泥河》中的盖苏文。

尸吊

亦称“大上吊”[刘全进瓜],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眉户等剧种均有此特技。演出前,先将一根长吊杆,平绑于入场口的柱子上,杆的一端在台口,另一端藏于台内侧。剧中人上吊时,站椅上,将白绫吊圈绑于杆头,然后将吊圈套在脖子,蹬倒椅子。这时台内即将吊杆一端压下,右移,使杆头上翘并伸出台口,使上吊者高高吊于台前。演员在化妆时,腰里扎一椭圆形铁裹肚,上端有两个铁钩,由胸部直通脖颈。上吊时,往脖子上套的吊圈一定要套在铁钩上,然后将一水袖绕脖搭肩,以作掩饰,另一水袖下垂,呈现出活人被吊死的景象。至今已不用此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1952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