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烟》描写了七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如烟世态。人物的某种宿命结局和飘忽不定的情态关系带给我们一种潮湿、阴沉、难以捉摸的感觉。人物和景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关系又都是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小说的基调阴沉,节奏飘忽,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诡异多端。
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每夜与她十七岁的孙子同床共枕,后来竟然怀了孕,但是她不知道怀得究竟是她的女儿还是重孙;生养了五个儿,已经被他卖掉了四个,正盘算着如何将他最出色的小女儿———十六岁的少女卖一个好价钱。
年近九十的算命先生,坚信自己的高寿是建立在自己晚辈们的短寿基础之上,其中包括他的五个先后死去的子女,为了继续他的寿命,他不惜一切卑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花季少女因此而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世事如烟》中,余华不仅展示了对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娴熟借鉴,也呈现出他对“意识流”所表现出来的领悟力和操作能力。余华用先锋派的手法,表现了超越人类感觉的另一种真实,同时也是具有无可抗拒的魔力的真实: 命运。他认为人生的命运是“命中注定”的,命运是强大有力而不可避免的。
余华在《世事如烟》的创作里, 对人类自身对命运之神的无可奈何, 进行了令人惊叹的寓言式描述。这一主题在余华此后的作品里也被多次表现, 既体现出作者本人在哲学和人生观上的变化, 也从根本上提高了作家作品的层次。
然而, 余华用他独特的“零度情感叙述”在向人们展示一个个怪诞诡谲的“非理性世界”的同时(如《世事如烟》中符号为名字的人物走向死亡的麻木与坚决) , 读者也发现自己似乎走进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世界, 一切都是如此惨酷、恐怖甚至令人恶心。余华把自己对世界的感觉极端化了, 他使自己执着地沉浸在孤独的内心体验之中。
由《世事如烟》可见, 余华前期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范畴还是从形式探索上说, 都是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同调的:
即以本体论为核心观念去体察世界, 形成了一种以无选择性、片断式、精神分裂式文本结构为特征的叙事风格, 他蔑视秩序的存在, 消解绝对信仰与终极价值, 到偶然和本能自我中去寻找法度, 在这个非理性的虚无的世界中, 恶与暴力便不可扼止地流溢出来。
话语通常是指用来构建知识领域和社会实践领域的言语方式。在此, 话语既反映和描述文学本身和社会本质, 也会“构成”社会和文学的实体关系。通常情况下, 小说话语隶属于知识领域, 而新闻话语则隶属于社会实践领域。
余华曾用“一个人从高楼上跳下来”与“那个从高楼上跳下来自杀身亡的人, 由于剧烈的冲击使他的牛仔裤都崩裂了”两个语言实例来区分现实事件与文学语言现实, 前者只是让现实事件进入了语言的叙述系统, 进入了社会实践领域, 成为具有实用交际功能的一般话语;后者则将一般陈述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话语, 进入了知识的文学的领域。
《第七天》无疑对这两种话语进行置换, 体现出市场逻辑和新闻法则对于文学自主性的消解, 小说话语无限制靠拢新闻话语使得审美话语所需的距离感大打折扣, 导致艺术性原则稀释。
写伍超蜗居地下室等待配型结果, 余华用的笔触非常克制简洁, 和新闻话语维度相近, 是一种“零度情感”的间接性表达。
伍超先是“上缴身份证”“签署协议”……然后进驻地下室, “有人一天两次送便宜的香烟、送两次饭”“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余华主要采用白描手法, 一五一十讲述卖肾过程, 各类动词和名词占据主要篇幅, 整个话语体系格外清汤寡水, 这在习惯了被辞藻浓烈的“重口味”灌溉的读者看来, 自然有些不合口味。
但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和“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研讨会上, 余华却亲自捍卫新作语言:“有人说语言怎么苍白, 语言枯燥无味, 白开水一样的语言, 我确实没有想到语言也有人骂, 因为这个小说的语言我非常讲究的, 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 尤其到一校、二校的时候, 改动的全是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该情节大多显得干净冷漠, 但又无意识显露出余华续写温情路线的潜在功底。在卖肾最后叙述语言峰回路转, 弥漫着淡淡的悲凉与温暖, “那些地下的邻居都来探望他, 给他送一些吃的……几个邻居说要把他送到医院去……”在昏迷中醒来的伍超一直说自己听到了“鸟叫”, 这正是他幻想中希望的化身和标志。
改革开放后, 尤其是新世纪以来, 新闻话语体系面临着新变革。新闻不断被类似小说的私人化话语侵蚀, 存在于正式和不正式的话语体系之间的沟壑被大众媒体填充, 具体表现为严肃新闻的娱乐化、碎片化和表面化。
私人的情感叙事模式不断替代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卖肾事件的书写正是底层新闻折射文学的缩影。《第七天》的话语凸显出新闻话语追求的现场感, 余华速写了一幅一个年轻人为爱卖肾走向死亡的悲剧图景。如今身处丰沛的新闻文化场, 谁都无法保证能在新闻中全身而退。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新世纪小说是否涉及到现实的某一侧面并传达其现场感, 而在于它们更多地是站在某一特定阶层的暧昧立场上满足于对局部生存现场的描摹, 满足于根据现实生存的逻辑来新闻化、功利式地“再现”生活。实际当小说融入如此密集的社会新闻后, 公共话语与私人话语间的二元对立受到消解与弱化。
2020年5月24日, 加拿大女作家协会邀请会员也是加拿大实力派作家山眼分享中篇小说《逃无可逃》创作经验,因此有幸读到这部小说。
山眼在分享会上说过,希望写出多义性小说,小说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所以力求可以做到绕梁三日,让读者读后三日可以回味。早在2020年5月初读这部小说,这次为写书评,再次重读几遍,每次重读都有惊喜,再次感受到文笔中的隐忍后的张力,冰山下的人性,架构设计暗线恰到好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活生生将一部女性题材的小说差不多要成了悬疑片,可见作者用心独到,技巧老辣!
《逃无可逃》描写一个被 性侵的女子雅丽的人生悲剧。故事大致脉络如下:
雅丽,清秀佳人,眸似深潭,美若王祖贤,与天勇是校园恋人。
雅丽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广告设计人员,不幸被客户老总吴嘉雄蹂躏,身体受损恐影响生育。雅丽报警,警方敷衍了事。天勇获悉内情选择分手。雅丽也失去工作,陷入生存困境,选择逃离,移民温哥华。
温哥华单身女子凯琳,在一次相亲派对中结识地产经纪贾永航,后随贾永航参观豪宅意外发现房子的主人是吴嘉雄,只是挂名在远房表亲郎军名下,吴嘉雄与郎军及妻子、女儿斯嘉丽住在一起。之后吴嘉雄离奇被杀,嫌疑人锁定郎军。
凯琳决定移居多伦多。
两地、两个女人都与一个富商相关,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下面来解析一下这部小说的特点:
一是,叙事风格深情浅露
作者惜字如金,笔调克制,不动声色,貌似平淡却让读者浮想联翩,人物的情绪是以通过场景、对话、动作以冷静的笔触呈现,绝无夸张强烈的形容词,深层的人性则隐藏在冰山之下。
比如,性侵之后,雅丽的痛苦,天勇的退缩,天勇妈的蔑视,未全然说出,但读者已经深深感受,人性的弱点渐显。
这种深情浅露、零度情感的叙事风格,与美国作家海明威,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风格类似。据山眼说,爱丽丝·门罗是她的至爱,看来应是得此真传。
二是,小说架构扑朔迷离,暗线深藏不露
很多名作家都有提到,不要低估读者的智商,不必什么都说透。山眼应是深谙此道,而且精于运用。
本书的小说架构,感觉作者好似一个聪明且调皮的孩子,将过去与现在的故事把玩成一个个球,然后随意抛散开来,形成时空错乱,扑朔迷离,充满阅读张力与趣味性。
坦白地说,一开始真看得云里雾里,读第一遍真没有完全看懂。毕竟,这世间还有我这种智商较低的读者。
看到第二遍才完全明白。想说,作者真是太聪明了,看似有点乱,实则暗线深藏,内在逻辑清晰。读者若想快餐式阅读,极可能忽视关键细节,然后不明就理。
原来,凯琳与雅丽是同一个人。(要是我来写,八成会加一句,雅丽到了温哥华就起了个洋名叫凯琳)
原来,那“散发一种奇怪的香水味,有点甜蜜,还很浓烈,甚至有苦味和莫名其妙的辣椒味”,就是前段在豪宅见过的斯嘉丽。(要是我来写,可能会这样:这种香水,好奇怪,似曾相识,苦思冥想,原来是上次在豪宅见过的斯嘉丽。又生怕读者忘了,再说明斯嘉丽就是朗军的女儿唉,瞧我这啰里八嗦的大妈!)
小说末尾,这样写道:凯琳写了一封信给“加拿大辉煌家业发展有限公司”朗军,只写了几个字,印在白色打印纸上。这是一个充满悬疑的开放式结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信与吴嘉雄被杀有什么关联?直到注意到这节的第一句话“那还是春开的时候”,而吴嘉雄被杀是在七月中旬某天。搞清楚这个时间差,才开始顿悟,这封信那简短的内容与吴嘉雄被杀应是相关,进而理解为何凯琳为何要移居多伦多。
所以说,作者真是既聪明又调皮,不断挑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还要逼得你非认真仔细阅读,主动参与探秘。反之,象我这种啥事都想说透说明,读者的阅读乐趣必会降低很多。
三是小说意义多维,内核深远
作为现实题材的小说,本书反映了一个多维度的现实。例如:富豪财路不明,荒*无度;技术移民生活窘迫;单身男女择偶困窘、造化弄人因果报应、性侵悲剧等等。
这里主要分析两点。先谈谈造化弄人因果报应。
雅丽在毕业第二年夏天未婚先孕,天勇又外派非洲,就吃了堕胎药。据说堕胎的婴灵四处流浪,会报复父母,会很倒霉,诸如丢财、生病、生不出娃。雅丽就这样受到了报应。一旦出现一个错误,就什么都是错,永世难逃。
吴嘉雄生前风流快活,做尽丧天害理的事,虽然财富滚滚,可落得死无全尸。算是恶有恶报!
小说揭示了因果,或者就是“命”,逃无可逃,逃不出命运那只无形的手。
再进一步思考,认为并不只是这么简单,这就是下面要分析的第二点。
雅丽,一个单纯漂亮的大学生,不幸遭遇强奸。是选择沉默,还是报警?
如果沉默,苦水自己吞,天勇不知内情,或许不会选择离开,但会纵容恶棍继续作恶。
选择报警,名声臭了。本小说中,恶棍并未受到法律制裁,那是体制漏洞,有钱能使鬼推磨。报了警确实出口气,爱情仍未能留住,工作也丢了,结局似乎更惨。
一个被恶魔夺去贞操的女子该选择怎样一种活法?法制上如何保证?伦理道德上如何对待?
余华老师说过:“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控诉或揭露,而应该展示高尚。这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人生必要走过艰难、苦痛、欢乐、悲伤,这就是活着。 ”
作者描绘雅丽这样一个遭性侵的悲剧人生,应是想唤醒大众、社会对性侵的关注与重视。在小说中雅丽再次选择出逃前往多伦多发展。那是一种对新生活的追求,也是一种顽强活着的姿态,是一种生的希望!
这部小说的故事原型,据山眼说,取材于温哥华一起华人富商碎尸案。作者匠心独具,将这起谋杀案与性侵天衣无缝地嫁接在一起。写作就是与自我对话,与世界对话的心路历程,作品是每一个作家精神世界的展现。由此可见,作者不仅具有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触角,还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想探讨一个问题,个人以为,本书中关于性的描写,值得商榷。
在当今较为开明时代,关于性的描写,并非一个禁忌的话题。不象早期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会被当作小黄书给禁了。如今渡边纯一的欲情类小说成为畅销书,甚至成为年轻人性启蒙教材。
我以为,小说艺术当然可以写性,性是人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小说一个重要使命是刻画出不同的人物个性。因此,针对不同个体,少年天勇的性,恶魔吴嘉雄的性,相亲偶遇单身男人贾庆琳的性,不应是较为趋同的的赤裸低俗,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以丰富各自不同的人物性格。
总之,对于本书中性的描写,我的直觉观感不太舒服。或者是作者想表达一个观点,雅丽就是遇人不淑,所遇见的男人都是一丘之貉?
以上仅是个人一点拙见,且作交流探讨。
山眼拥有一份全职工作,以电力项目经理为职业,还要照顾家小,却一直笔耕不辍,创作颇丰,让人钦佩。2020年,山眼的新书《行医者》闪亮登场,是一部纪实文学,描写中国最早的女留学康成和石美玉,出生在民生凋敝的晚清,民间讳忌西医,卫生知识极度匮乏,她们建起医院、孤儿院、护士学校、中小学……成为医疗、女子教育与宣教的开拓者,在动荡时代发出的不巧的光芒。本书将留待下期再作解读。
附作者简介: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题及答案(最新)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健康的调适包括了解自己的需要。参考答案:正确2、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在与社会的交往中产生的对自己整体身心状态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察觉和认知。参考答案:正确3、过去20年不断增加的研究已经表明,压力与近80%的主要身体疾病有关。参考答案:正确4、人际关系的构成要素-认知、行为。参考答案:错误5、专业技术人员的界定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参考答案:正确6、人格源于拉丁文,指面纱的意思。参考答案:错误7、沟通是指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参考答案:正确8、口语在协调的具体过程中用得较多,协调结果一旦形成则无需要用书面语予以确定。参考答案:错误9、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参考答案:正确10、冲突是由于某种(认识的,利益的)差异而引起的双方或多方出现的意见、情绪、态度、行为的对立状态。参考答案:正确二、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心理层面的减压能帮助自己0A、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B.健康饮食要注意c、每日作息要定时参考答案:A、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2、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0A、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B、心理疾病、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C、心理障碍、不良状态、心理疾病、健康状态D、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健康状态参考答案:A、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3、怎样克服自我中心?0A.要以平常心来看待成功和失败B、应该学会乐观自我,重塑思维C、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对这个事情怎么看参考答案:C、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对这个事情怎么看4、网络依赖症发展过程0A、上网其乐无穷、心理依赖症、躯体依赖、网络成瘾、躯体问题、心理情绪B.上网其乐无穷、心理依赖、躯体依赖、心理情绪问题、躯体问题、网络成瘾c、躯体问题、心理情绪、心理依赖参考答案:B、上网其乐无穷、心理依赖、躯体依赖、心理情绪问题、躯体问题、网络成瘾5、人格障碍指的是什么0A、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B、良好的人格特征表现为:乐观、自尊、自信、开朗、热情、宽容、认真、独立、主动、积极、充满希望.C、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参考答案:A、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提升与培养人际协调能力的原则0A主动原则B、被动原则c、宽容原则D.itR参考答案:B、被动原则7、如何掌握与同级讲话分寸的技巧0A办公室互诉心事B.随意使用语言c、相互传播"耳语"D、办公室不辩论参考答案:D、办公室不辩论8、0的概念是指协调者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协调过程中,利用或者依靠一切外在条件。A、刚性协调B、借权用力C、权势力D、舆论力参考答案:B、借权用力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与下级沟通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内容A、相互默契B、不用明确认识上下级C.职责明确D、树立结果导向文化参考答案:B、不用明确认识上下级10、按照现代冲突观来看,冲突的作用有积极性的,建设性作用和0的破坏作用。A、目的性B.明确性c、结果D、消极性参考答案:D、消极性三、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精英标准评价体系代表人物0A、马斯洛B、费洛姆C、奥尔波特D、罗杰斯参考答案:A、马斯洛,B费洛姆,C奥尔波特,D.罗杰斯2、压力的定义0A、指刺激与反应的交互关系B、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如失业、天灾、贫困等C、指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参考答案:A、指刺激与反应的交互关系,B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如失业、天灾、贫困等,C指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3、自我认识的表现0A.社会自我B、生理自我C.心理自我参考答案:A、社会自,B生理自我,C心理自我4、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发展的影响0A.可以满足情感的需要B、有助于提高工作学习效率c、可以深化自我认识D、可以曾近身心健康参考答案:A、可以满足情感的需要,B有助于提高工作学习效率,C可以深化自我认识,D.可以曾近身心健康5、网络依赖症的危害0A、情绪反应机能失调,心理空虚感加剧3、心理封闭,显示人际交往淡c、价值判断模糊,"零度情感"泛化参考答案:A、情绪反应机能失调,心理空虚感加剧,B心理封闭,显示人际交往淡漠,C价值判断模糊,"零度情感"泛化6、办公室的身体语言通常有着一定的0,察言观色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必学技巧。A、目的B、内涵C、心态D、思考参考答案:A、目的,B内涵7、同级沟通的重要性0A.减少部门之间的冲突B、促进部门间达成共识C、节省时间,方便协调,D消除上下沟通的障碍8、人际协调障碍的表现有哪些0A、文化因素障碍B、集体因素障碍C、个体因素障碍D、社会因素障碍参考答案:A、文化因素障碍,C个体因素障碍,D社会因素障碍9、与媒体沟通的原则包括0A.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尊重记者工作责任和职业特性B、建立长期的友谊与合作c、真实坦诚D、用引导代替对媒体的支控参考答案:A、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尊重记者工作责任和职业特性,B建立长期的友谊与合作,C真实坦诚,D用引导代替对媒体的支控10、自我认知偏差类型0A、自我中心B、缺乏目标和意义c、过度自卑与自负D、盲目从众与虚荣参考答案:A、自我中心,B缺乏目标和意义,C过度自卑与自负,D盲目从众与虚荣
12343谢谢
中国的GDP未来肯定超过美国,支撑中国GDP超越美国的一个重要基础是
主要思想
以陕北地方文化韵味为特色,通过描写主要由白、鹿两姓人家居住的白鹿原近百年来风云变幻、几度易主控制的历史事实,深刻反映了家族式争斗的狭隘性,反映了宗法制度、门第思想在贫困地区的根深蒂固,更深刻体现了“和”才是促进地方适应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这一作者对政局的思考。
作品解析
《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它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以前的革命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强调政治观念,要求比生活更为集中、更为突出地反映所谓“生活本质”,在人物塑造上有类型化和两极化倾向。这样往往偏离生活的常态,从而陷入政治图解式的叙述。
《白鹿原》力图展示生活原生态,揭示出纷繁社会中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规律,它通过设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把具体的人物命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连结起来,从而使历史呈现出某种浑沌的状态,具有了生命的灵气。
在具体的创作中,陈忠实大量借鉴了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识、性本能等现代主义手法,从而使情节愈显曲折,突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臆测。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国传统农村的直观思维中也可以找到根源,农村中那种融主观和客观、生与死于一体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论世界观,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温床。
陈忠实正是通过这种魔幻描写,模糊了生者与死者、冥界与人间的界壁,在人与鬼的冲突中来展示人性深处的东西,揭示人性的悲剧、人生的苦难。同时,这种手法还给所叙述的历史带来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性,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仿佛冥冥中有一只巨大的手掌握着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
但是,《白鹿原》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曾流行一时的“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强调“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现实的“原生态”,将“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达到了“毛茸茸”的程度。
《白鹿原》虽然没去图解历史,注重原生态的生活和细节真实,但它并不是纯粹客观地还原生活,而是力图通过各种势力在原上的冲突和发展,揭示出传统文化的命运走向。陈忠实也并没有坚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扩展资料
创作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潮流在此后逐步泛化为80年代的一种普遍的文学精神。这种精神影响到90年代的长篇创作,90年代的不少长篇创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这种精神靠拢,这也使得这期间的长篇创作,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陈忠实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思潮之中,有了对《白鹿原》的创作欲念,并且完成了这部能够代表这种反思新高度的史诗作品。
创作经历
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蒋村,年少时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陈忠实都再熟悉不过了。陈忠实了解白鹿原昨天的办法,一方面是走访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他们的记忆中去找寻家族历史记忆的残片。另一方面,他仔细查阅有关白鹿原的县志。
尤其是当他看到二十多卷的县志,竟然有四五个卷本是有关“贞妇烈女”时,感到既惊讶又费解。那些记述着某村某某氏的简短介绍,昭示着贞节的崇高和沉重。县志里往往是某女十五六岁出嫁,隔一二年生子,不幸丧夫,抚养孩子成人,侍奉公婆,守节守志,直到终了,族人亲友感念其高风亮节,送烫金大匾牌悬挂于门首。
这些布满了几个卷本密密麻麻的贞节女人们,用她们活泼的生命,坚守着道德规章里专门给她们设置的“志”和“节”的条律,经历过漫长残酷的煎熬,才换取了在县志上几厘米长的位置,这让陈忠实产生了逆反式的怨念。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陈忠实脑海中浮现出来的。
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子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每天陈忠实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陈忠实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1992年3月25日,近50万字的《白鹿原》终于画上了句号。
-《白鹿原》
内容简介
小说叙写的是当代生活中一个小职员极其平庸琐碎且窘困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小林本是踌躇满怀、心比人高,有着高品味的追求的大学生,分配到国家某部委机关上班,接受社会大环境的磨砺。
小林为了买豆腐而耽误了单位的班车,又因赶公车而忘了把豆腐放进冰柜,致使豆腐变馊,为此和老婆小李争吵起来,当争吵即将升级时,查水表的瘸老头来警告他们说有人举报他们晚上偷水,小林夫妻马上想到了对门自称长得像印度人的女人告的密。小李晚上又想到了最近调动工作的事,本来小林已经托人了,可由于心急,让人事处的头头知道了调动工作的事也搁置下来。小林的老家在农村,家乡人来北京都到小林家,时候长了,引起了小李的不满。小林的孩子感冒了,由于小李在单位开的药还没有吃完,因此省了不少钱,为此一家人很高兴,晚上还商量九月份孩子入托后辞去保姆。九月份,小李的单位开通了班车,小李不用在调动单位了,但因为是头头的小姨子搬家才加开这线班车时,心里有些别扭,但想到不用调动工作,又高兴起来。但孩子入托又面临困难,好的幼稚园不能去,而这时保姆又辞职了,家里很乱,可在这时对门印度女人的丈夫却给了他们一个好幼稚园的名额,后来才知道是让自己的孩子当陪读。小林在菜市场碰到了卖鸭子的大学同学“小李白”,“小李白”让小林帮他卖十天的鸭子,每天20元,开始小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可是每天能捏200块钱,又感觉好了些,当同学回来后,自己还有些恋恋不舍。元旦过后,由于没给幼稚园的老师送礼物,女儿闹著不肯去,于是小林跑遍全城高价买下了女儿指定的炭火。晚上,小林梦见自己盖著一堆鸡毛睡觉。
人物介绍小林
小林29岁,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单位,已经四年了。 他觉得这四年在单位比上四年大学学的东西还多。刚来单位时他还耍 大学生脾气,孩子似地对什么都不在乎,但现在他不敢那么做了。你能 不住房子吗 你要住房子你就得提职,你要想提职你就得在单位好好 混,你就得争取入党,你就得按时上下班,你就得积极打开水、扫地, 你就得一本正经不开玩笑,你就得定期找党小组长汇报思想。小林这个 处的党小组长是女老乔,女老乔54岁,身上有狐臭,最近子宫又出了 毛病,脾气不太好。但小林为了入党,还得忍受狐臭和女老乔靠得很近 谈心,还得在"五一"节用孩子订牛奶的钱买了个果脯、带上母亲从老 家捎来的香油去拜访女老乔。
小林老婆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那时她言语不多,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头毛长长的。通过同学介绍,小林与她恋爱。她见人有些腼腆,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那时连小林都开始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了。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 两个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奋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在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
查水表的瘸腿老头
查水表的老头是个瘸子,每月来查一次水表。老头子腿瘸,爬楼很不方便,到每一个人家都累得满头大汗,先喘一阵气,再查水表。但老头工作积极性很高,有时不该查水表也来,说来看看水表是否运转正常。可老头一在谁家坐下,就是高谈阔论一番,说说他年轻时候的事。他说他年轻时曾给某位死去的大领导喂过马。小林初次听他讲,还有些兴趣,问了他一些细节,看他一副瘸样,年轻时竟还和大领导接触过 但后来听得多了,心里就不耐烦。但因为他是查水表的,你还不能得罪他。他一不高兴,就敢给你整个门洞停水。老头子手里就提着管水闸的扳手。看着他手里的扳手,你就得听他讲喂马。
老张
小林单位的副局长老张是小林同学,小林帮老张搬过家,十分卖力,老张对小林看法不错。老张自与女老乔犯过作风问题以后,夹着尾巴做人,对下边同志特别关心,肯帮助人,只要有事去求他,他都认真帮忙。
女老乔
小林这个处的党小组长是女老乔,女老乔54岁,身上有狐臭,最近子宫又出了 毛病,脾气不太好。但小林为了入党,还得忍受狐臭和女老乔靠得很近 谈心,还得在"五一"节用孩子订牛奶的钱买了个果脯、带上母亲从老 家捎来的香油去拜访女老乔。好在功夫没有白费,女老乔已答应发展他入党。
创作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全面深刻的变革。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处于一种类似“围城”似的境地之中,既艳羡物欲横流的生活,又抛不下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生活中奋斗挣扎淹没于世俗中,它们放弃了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无望的融入民间,成为世俗小市民。在这一总体格局背景下产生的新写实小说,反映了民众生存状态和生活中的价值追求,尤其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挣扎与沉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写《一地鸡毛》时作者才20多岁,纯粹一个毛头小伙,所以作者把看到的都记录下来,从人的身体出发忠实记录人的日常生活。 刘震云的写作是在批评和非难声中成长起来的,写《一地鸡毛》时不少老前辈教导作者说,“小说要有故事、有情节,怎么能这样写。”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人生存困境
作家对人生存困境主题的揭示主要是通过两个意象来实现的:“馊豆腐”和“一地鸡毛”。小说开篇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豆腐是日常不起眼又离不开的生活食品,而作者让它变坏,就拉开了整篇鄙俗、黯淡、让人喘不过气的烦琐序幕。由“馊豆腐”生发出小林上班迟到的不快,小保姆推卸责任的辩驳,小李的指责唠叨,打破花瓶、暖水瓶陈年旧事的积怨重提,把情绪的焦躁、不安激发到无法抑制的怨恨宣泄上,个人承受的负担之重已经转化为对他人的苛责厌恶。平息怨气的也非人物自身的反省调解,而要依靠他者———查水老头的介入,解决家庭战争的方法多亏偷水这一外在问题的掩盖转移,小林阿Q式自我安慰对老头心生感激之意。事情还没有结束,“馊豆腐”是影响家庭氛围的导火索,它一刻不扔,小林心理就不得安稳,直到晚上睡觉时,小林还觉得它像个定时炸弹那样使人不安。即使具体实在的“馊豆腐”消失了,可是无形的“馊豆腐”又接二连三地浮出水面。妻子上班的辛苦,孩子生病的焦急,晒白菜的得不偿失,对付保姆心理耗损,这些都是开篇出现“馊豆腐”意想的延续。每天早上买豆腐是小林程式化生活的开端,在这里“豆腐”除了喻指人生存不可缺少的粮食层面外,还代指那日复一日的花样繁多的生活琐事。小林的一天以“买豆腐”催促起床开始,以担心明日“买豆腐”早睡结束,这种一成不变、乏味的生活便是小林存在意义。豆腐的变质则折射出人在承受世俗琐事下的不堪重负的焦虑无力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冲突关系,从而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人低微、孤独的生存处境。另一个意象“一地鸡毛”,更加给人丑陋、卑琐的厌恶感。小说以“一地鸡毛”为标题,却未在它上面大写特写,直到篇末作品才出现“一地鸡毛”这个意象,“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著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小林正是借梦中鸡毛的覆盖来表达他对生活矛盾复杂的认识:即让人饱受无休止的这样、那样烦恼的折磨,同时又享受着生活本身施舍给人的抚慰般的舒适。当然“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人只能怀着卑微的愿望在艰难的境遇中求得无奈自嘲的心理满足。尽管“一地鸡毛”的意象仅出现一次,可是整篇作品到处充斥着鸡毛般的凌乱、令人不快的紧张情绪。鸡毛烦乱、无关痛痒又扰人不安的特征,与张爱玲在《天才梦》“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中的“蚤子”意象相得益彰,它们细小、无法撇清的齧咬人的共性传达出两位作家对人生无法摆脱世俗掌控下烦恼、怨气的认同。不同的是,张爱玲借“蚤子”表达了一种现实生活未曾圆满的苍凉感,刘震云则重在突出世俗毁灭人性自尊、骄傲后甘于流俗的卑微感。纵然国家政策不明、计画经济的禁锢的政治因素也是造成小林生活窘态的因素之一,但根本原因还是生存自身的矛盾致使的。即使没有排队买豆腐的耗时拥挤,也会有“馊豆腐”引发的夫妻争吵;即使没有小保姆的多次失职,也会有小林夫妇对她的种种不满;即使没有晾晒大白菜的心理损耗,也会有占小便宜的争先恐后;即使没有拉蜂窝煤的重任,也会有无法看球的其他原因。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小林不断地改变适应着,也以个性的丧失、崇高的消解为代价换取生存的筹码。最终因此而致的人性的屈尊和丑陋的放大,增添了当代人存在的灰色和黯淡。
通过上面对《一地鸡毛》中“馊豆腐”和“一地鸡毛”两个主要意象的解读,能让人们体会到现代人在残酷的客观环境下的被动、无力,尤其是作家对在此境遇下个体主体性、自由性丧失的关注,正契合了西方存在主义重视“人”的理念。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也称为“人学”,他认为自由是个人存在的基础,自由是人的一切,是人的本质属性,否定了人的自由,也就否定了人本身的存在,这种自由性表现在活动的任意性、可塑性、无限性、主动性、想像性等诸方面。人在现实世界中“非自由性”的痛苦,人与人之间的“他人就是地狱”不断冲突,深刻体现出世俗人生的荒诞与苦闷,作家借对当代人尴尬境遇的呈现来表达对个人存在状态的深情关怀,以及探寻自由人性可能途径的思考。自由人与无情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人无法把握自己生命的不定悲剧色彩,让人对惨澹的凡人世界深感绝望,但最让人绝望的却是主体的不想反抗与无能反抗的完全接受。尽管作品中不时提到小林对自己绝情、小气、自私、市侩的自责与懊悔,而这一瞬间的人性回归又被巨大的世俗风浪所吞噬,转而小林又投入到千人一律的同化洪流中,正如摩罗所说:“不是愚弄本身,而是民众对于愚弄的认可和承受。”这种主体心理上的接纳认同毁灭了希冀人自由自在的最后奢望,使人深感生存的无望、虚无。透过新写实作家原生态的冷漠基调,读者还是能感受到深隐于“零度情感”介入下的强烈“批判意识”。
艺术手法 反讽结构反讽
《一地鸡毛》单从题目上看就很具有讽刺和幽默的意味,开篇以“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引发小林与妻子的家庭争吵,续而向读者展开了小人物林林总总的家庭琐事、摩擦和纠纷。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刘震云把那些处境和人们最相近的人的不幸打入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一地鸡毛》除了其来自深刻的生活写实的艺术魅力外,也有来自它叙述的动人和富有特色。刘震云用反讽的手法将小职员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自然连缀起来,不断出现问题又被出其不意地解决。正如博尔赫斯所言:“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全方位地来观察世界,描绘氛围和网结人和事,打破依靠因果、性格的刻画来平面叙述小说故事的模式。”《一地鸡毛》中刘震云塑造了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小知识分子形象,通过对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的叙述,展现了现实生活在官权和物质双重压力下的不可对抗性,刘震云运用反讽的手法对现实和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反讽正是由于词语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的对立的言语现象。”
情景反讽
《一地鸡毛》中的人物心理活动,运用了“自由间接引语”即“以第三人称从人物的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感受、思想的话语模式。它呈现的是客观叙述的形式,表现为叙述者的描述,但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是人物的声音、动作和心境”。刘震云以冷静、客观的叙述态度,不做直接的主体介入,只将事件以艺术的手法呈现出来,让读者去领悟个中奥妙。《一地鸡毛》中写到了不少典型的社会现象,“送礼”和“走后门”成为托人办事必不可少的程式。中国是一个“官本位”历史悠久的国家,2000年的封建专制将权力推到了最高地位。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改革开放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转型必然导致人们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的转型,这些也势必对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一地鸡毛》中查水表的老头、小保姆和幼稚园的老师都有其可悲之处,但是他们都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而且他们身上带着人们所处社会的烙印。这些“小人物”丝毫没有抵抗权力庸俗化的意识,甚至无意识地充当着权力的世俗帮凶,因为权力的运作根本无法抗拒,它在每个人的生活的每一个点都可以产生,人们自觉地认同权力,不仅仅在心理认可、屈从于它,一旦自己掌握了权力便会自觉的使用,以权谋私。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安插,看似不经意,实则有著作家深层的含义隐在其中。刘震云把生活的真相告诉读者,将小人物磕磕碰碰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呈现出来,勾勒出社会中各种丑恶面。
人物反讽
刘震云在揭露社会弊端反庸俗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时代大英雄作为主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里有分配到机关单位的大学生,有十几岁就外出打工的小保姆,有在官场上浮浮沉沉的倚老卖老熬工龄的老孙、老季们。刘震云以反讽的叙事手法,以“小”写“大”,从小人物的小生活写出了大时代大背景。鲁迅曾提到“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至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至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刘震云正是通过“几乎无事”的小人物的悲哀中直刺社会的灵魂。揭示了在物质和权力影响下的懦弱、虚荣、逆来顺受的国民劣根性,从而达到“反庸俗”的批判。最后小林已经不再憧憬什么,唯一渴望的是“老婆用微波炉给自己烤半只鸡,喝瓶啤酒”,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看似平淡无奇的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是一个安于现状以“混世”为人生态度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此,隐而不露。只有把握住“反讽”的艺术手法,就不难看出作者隐藏的那些深刻的讽刺与批判。如果说小林等小人物同体制的抗争到屈服到最后变为体制的一部分,这是中国式的悲剧,那么“官本位”立场则是对人身权利的肆意践踏和对权力的崇拜与畏惧的复杂结合的产物。
平淡的叙述《一地鸡毛》可看做是对小林性格变化过程的如实记录。在叙述这些平淡琐碎的生活事件时,刘震云始终以冷静客观的口吻叙述小林遭遇的各项生活琐事,这叙述看来如同现实生活本身:油盐酱醋、鸡毛蒜皮、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完全按照真实的日常生活逻辑,依次地呈现出大大小小的各种事件。在对家长里短、针头线脑的叙述中却极少有主观意义的评论,主体情感的传达被弱化到一笔带过的程度。作者所叙述的内容,完全来自于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经验:小林经历的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国中国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几乎每个普通家庭都曾遇到过的一些事件。而这些事件还会在读者的生活中不断地重复或者以其他面目出现。这样,刘震云写出了一个人人都会认同又都会感到无奈的社会生活现象。
这正是《一地鸡毛》的美学价值之所在——通过平淡琐碎的现实生活,反映客观、真实的社会人生。同时,这也是作者以接近零度的写作姿态书写生活而能够给读者所制造的独特的阅读 和审美新体验。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是与作者对现实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客观冷静的创作风格分不开的。刘震云是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面对现实生活持一种理解、同情和贴近的姿态,他沉潜于生活的底层,对那些艰难地生活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普通人,以一种比传统现实主义更开放的眼光和更理性的认识进行审视和表现。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的庸俗、丑陋以及人性中难免的属于魔鬼的那些现象,也都会成为他关注的焦点。但作者在叙述时只老老实实地担负起讲故事的职责,对原生态中的生活现象从不妄加评议,生活是什么样子,就按什么样子去叙述。可以说,作者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冷峻、客观、也更真实的“零度”叙事态度。这样,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所遭遇的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等生活细节,被一个冷峻、不露声色的叙述者客观、细腻、精确地叙述了出来。这种冷静、客观、充满理性的“零度”叙事态度赋予了新写实小说更为真实的艺术魅力和一种独特的审美品格。尽管小林夫妇庸俗、琐碎、斤斤计较等令人们感到丑陋和厌恶,但是,人们却从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原生态中,悟出作者对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所持的严肃无情的批判态度,以及作者对平凡小人物的日常悲剧所寄予的同情态度。《一地鸡毛》确实是平淡的、琐碎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极简单的,但又的确是真实可感、耐人寻味的。平常的小人物,一些生活当中很常见的甚至留不下什么印象的小事情,小人物小事情后面虽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作者却以其独特的手法和风格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这正是《一地鸡毛》的平淡琐碎之美。
作品评价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以人生切片的形式,从几个层面展示了主人公小林困顿、琐碎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代社会底层人灰色的原生态生活样貌。这种生活样貌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小人物的生活图景。创作中显示出作家对现实生活诗意的无奈寻求和深切期盼。——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刘彬
刘震云有意让《一地鸡毛》里的小林担当这种困境中的符号。他惯用琐碎的日常生活描写了一个曾经怀着儒家“修身、齐家、平天下“立人思想的人沉浸在威权话语下的弱势地位中。从严格意义上讲,小说的主人公小林身上和行为之事都成为了这种声讨式话语的符号,人物在刘震云的笔下不过是“自我”的符号而已,对威权(权威)的批判显得比故事更为重要。——上饶电子工业学校教师徐云芝
作者简介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2011年8月20日,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刘震云以1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6位,引发广泛关注。2016年1月29日,刘震云获埃及文化荣誉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