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之一,是明清皇帝孟春祈谷和冬至祭天的场所,遇上干旱少雨的年份,帝王们还会在圜丘进行祈雨。可以说,天坛是作为皇帝的天子与天沟通交流的场所,是天子离天最近的地方。如今,天坛变成了普通民众休闲怡情的公园,寻常百姓皆可以尽情饱览祭天建筑的风骨气势,可以尽情呼吸丛林间新鲜和畅的气息。
清晨,沐着清新明丽的晨光,我们由北向南进入了天坛公园。满园皆是高耸参天、郁郁葱葱的柏树,多数森森古柏皆是明清时栽植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树干黑褐,清癯苍古,树荫如盖,遮天蔽日。柏树丛下全是养人眼的青青草坪,草香暗暗浮动,这里的草坪裁剪得短小整齐,承接了柏树枝柯间洒下的斑斑驳驳的阳光和点点滴滴的雨露,一丁点儿枯黄的草叶都没有。青草的翠嫩与松柏的墨绿相映衬,叠加成了靓丽与厚重的和谐统一。石子、水泥铺就的林间道路皆纯净光洁,清雅幽深。园中有各种各样毛羽缤纷、形态不一的鸟儿啁啁啾啾,更显环境的清静了。我们穿行林间,随处可以看到园中晨练的情景,人们步履稳健,神态安详地散步、打拳、舞剑、耍三节棍、踢毽子、跳扇子舞等等,锻炼的形式不一而足。其中有好些八九十岁至百岁的寿星,鹤发童颜,清奇磊骨,精神矍铄,苍老的脸上刻画着淡定从容印痕。处在如此清静优雅的环境中,吐故纳新,人怎能不长寿呢?
天坛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体现“天”的至高无上。天坛主要建筑的布局,从南向北排列在中轴线上。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为内坛和外坛,整体造型像个汉字“回”字。建筑整体以圆和方为主,两重坛墙的南侧为方形的,北侧为圆弧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理念。
我们先游览了天坛内坛的主体建筑——南面的祈年殿。祈年殿坐落于高六米的三层汉白玉圆形栏杆之上。它的整体造型是三重檐鎏金宝顶的圆形大殿,由于蓝色象征蓝天,所以祈年殿檐被漆成了深蓝色,铺砌也用蓝色的琉璃瓦,显得高大巍峨,气势非凡。祈年殿底座是圆形的祈谷坛,明清皇帝每年春季在这里进行“祈谷大典”,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进入祈年殿内,可以看到天花板雕饰了彩绘的“九龙藻井”,有雕刻得神态生动活泼的“龙凤呈祥”的图案,行云流水般的精细雕饰令人不禁赞叹古代工匠技艺的妙绝。祈年殿的修建蕴涵了许多层意思:殿顶周长达三十丈,代表一个月有三十天;殿中央矗立的四根沥粉堆金的壮观大柱叫通天柱,代表一年有四季;中层耸立的十二根金色大柱,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外层有檐柱十二根,代表一日有十二时辰;中外层柱数相加为二十四根,代表一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三层的柱子相加共二十八根,代表了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加上柱顶的八根短(童)柱,为三十六根柱子,代表了三十六天罡;宝顶下的雷公短柱,是皇帝一统天下的象征。
继续向南前行,便到了坐北朝南,圆形围墙的皇穹宇,它的南边还设了三座琉璃门。皇穹宇主要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是鎏金宝顶单檐攒尖顶建筑,用蓝色琉璃瓦铺设屋顶,象征青天。大殿由八根雕花的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错落有致,匠心独运。殿中央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的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的牌位。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光洁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有三块石板,关闭皇穹宇的门窗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音;在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两声回音;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音,这就是著名的三音石。皇穹宇的围墙是回音壁,墙的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砌成的,墙面光滑齐整,墙的弧度规则划一。如果两个人分别贴墙站在东、西配殿后,一个人靠着墙向北边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传播,传到一、二百米墙的另一端,不管说话声音多小,都可以清清楚楚地从对面听到,声音悠长清晰,富有情趣,这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回音壁”。
天坛的北面是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形圆象天的露天三层石坛,是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的地方。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扩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中心是一块圆石,外面铺着扇面形的九圈石块,内圈也是九块,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皆用“天数”,即九的倍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九重天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至高无上,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显示天子的皇威。圜丘坛的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上层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为一年360周天的度数。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游览完天坛南北中轴线上的三大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之后,我们又穿行于森森柏木丛里,观瞻了皴枝嶙峋,仿若九条栩栩如生的虬龙攀附缠绕的九龙柏。游人们惊讶于天坛集众柏之大成,争相与各种虬枝蜷曲、奇形怪状的古柏合影。
最后,在柏林荫翳,芳草绵延的天坛西边,我们又浏览了城濠环绕的一宫室,它是皇帝祈谷、祈天前居住并斋戒沐浴的斋宫,梁枋斗拱皆富丽堂皇。接着,又来到了管理祭祀乐舞的神乐署和圈养祭祀牲畜的“牺牲所”。
迷蒙阵雨飘飘洒洒,浸润着雨雾缭绕中的天坛各殿,滋养着苍老的柏树和茵茵芳草,大约是游人们的欢悦祈祷带来了雨吧,今年风调雨顺,年景不错,我似乎闻到了稻谷的馨香。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环境优美,建筑特色奇妙的天坛公园。 -
首先画一个长方形,两侧用锯齿形组成天坛的围栏,再用梯形画出台阶通道处~
上方先画出天坛第一层,用弧线画出房檐,正中心加上长方形门口~
继续同样方式画稍微小一些的第二层~
接下来画第三次和天坛塔尖,用圆形和圆锥体还有长方形组合,完整勾勒出天坛的轮廓~
然后上色,屋顶用浅蓝色,主体部分用紫色上色~
第一层和两侧围栏涂上红色,一层的门用深红色装饰,台阶和屋顶以及三层的门用**涂色。最后在天坛周围点缀上绽放的烟花~
今天我们来到了天坛。
天坛又叫祈年殿,是祈求丰收的大殿。走上高高的台阶,每层台阶立有柱子,下面的柱子叫云柱,中间的柱子叫凤柱,上面的柱子叫龙柱。上面出水叫龙出水,中间出水叫凤出水,下面出水叫云出水。相对应的台阶正面都雕刻着龙,凤,云的图案。天坛像一顶蓝色的大帽子,从下往上数有三层“帽”檐。在第三层帽檐下有一块金匾,上书“祈年殿”三个大字。再往上,闪闪发光的金顶耸立在帽子正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天坛真是威严壮观。我走到大殿门口,探头往里瞧:只见大殿两旁供奉着牛,羊等牲畜。就是在这里,皇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来到回音壁,我在这一边喊:妈妈。妈妈在远远的另一边听到了。嘻嘻真好玩!
出了天坛大门,我想:天坛真是个有意思的地方!
坐落于北京东南部的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尤其以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三大声学奇迹驰名中外。
天坛第一声学奇迹是回音壁。回音壁是一个圆环形的围墙,高约372米,直径为615米。这个奇迹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语音的波长只有10~300厘米,比回音壁半径要小得多,因此在这种场合下可以认为声波是直线前进的。语言在甲、乙两处之间传播,一部分以束状沿围墙连续反射前进,全程有129米;一部分沿直线直接通过空气绕播,全程才45米。因为墙面相当坚硬光洁,对声音的吸收小,是声音的优良反射体,而且在回音壁的具体条件下,声波沿墙面连续反射都是全反射,没有穿入墙体内部发生折射的部分,所以声音在传播中衰减很小。两个人在甲、乙两处发出的轻声细语,通过墙面传播的声波,尽管走了129米,对方还能听清楚,就像打电话一样;而直接通过空气传播的细语声波却衰减很快,只走6米左右就消失了,根本传不到几十米外。这就是神秘的回音壁的声学原理。
天坛的第二声学奇迹是回音壁内的三音石。它安在从皇穹宇通往围墙门口的一条石路上,从皇穹宇台阶沿这条路数到第三块石头便是。在这里,你只要鼓一下掌,就可以听到五六次回声。因为三音石正好在回音壁内圆心上,鼓掌声沿着四面八方的直径在墙间来回反射,又因为围墙为圆形,每次声波从围墙反射回来在圆心会聚,便是一次回声。只是由于声波在来回反射的过程中逐步衰减,因此回声一次比一次微弱,五六次后,便微弱到听不出来了。
天坛的第三声学奇迹是圜丘。人们站在圜丘的圆心石上讲话,声音听起来特别洪亮。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圜丘的台顶不是水平的,而是从中央往四周坡下去。人们站在台中央喊话,声波从栏杆上反射到台面,再从台面反射回耳边来,或者反过来,声波从台面反射到栏杆上,再从栏杆反射回来;又因为圜丘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比原声延迟时间短,以致相混。据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的时间只有007秒。说话者无法分辨它的原音与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上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但是站在圆心以外说话,或者站在圆心以外听起来,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可以说,天坛的声学奇迹是我国古代建筑匠师的卓越创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