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31《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二章读书笔记

20200131《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二章读书笔记,第1张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第二章《寻找第六阶段》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摘录:

1老师往往会犯下我们班称为“第二阶段思维”的错误。……孩子们因为良好行为而得到奖赏之后,就会大大提高重复我们所认可之行为的可能性。无论奖赏是糖果、玩具,还是延长体育活动的时间,在眼前晃呀晃的奖赏的确是良好行为的有力诱因。

2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固然很好,毕竟我们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用工作赚取报酬——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指导,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感悟:

今天的内容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可爱男生安安。安安有一次来学来了一盒卡片,我随口问他谁给你买的。他说:“我自己买的。”说后可能是怕我怀疑是他私自拿家里大人的钱买的,他还特意强调:

“老师,这是用我的钱买的。”

“嗯?你从哪儿来的钱?”

“我挣来的呀!”

“你怎么还会挣钱?”

“当然会了。我在家拖地、洗碗都可以挣钱的。”

我当时听了就很愕然,今天读了书的这部分内容,就更觉得安安爸爸妈妈做的不对了。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本应该有一份家庭责任感的,家是我的家,我要好好去爱它。为自己的家,为亲爱的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是应该的,这是不需要任何奖赏的。可安安的爸爸妈妈怎么能用金钱来换取孩子的良好行为呢?

我,作为老师,我要把这些内容传递给安安的爸爸妈妈。

根据你的表述得知,你是一个19岁正处于叛逆期的女孩,在这期间父女间有矛盾,有争执很正常。因为你有自己想法,再也不是爸爸眼中那个乖巧听话的女儿了,所以让爸爸感到失望。没关系,爸爸的失望是暂时的,你永远是爸爸的骄傲,爸爸肯定还是爱你的。好好跟爸爸道个歉,认个错,求得爸爸原谅。要注意以后遇到事情,一定要和爸爸好好沟通,不要由着自己的脾气一意孤行,学会站在爸爸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你们父女之间就能和睦相处了。

科学。改变孩子的行为,先了解他的心)试读:

前言

活泼的身影、甜美的笑容、清脆的笑声,稚嫩的童音……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都像是上天赐予的可爱天使,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绚烂的色彩,给我们的人生以厚度和延续。可随着孩子的长大,一切都变了,特别是孩子3岁之后,父母会感觉越来越头痛。原来的小天使,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小魔怪!他发脾气、顶嘴、打人、脏话连篇、说谎、无理取闹、动辄哭泣、任性、暴躁……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他却正在“练习”新的坏习惯!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觉得孩子小时候的坏毛病,不可小觑。因为,6岁以前,孩子正处于建立是非观念、形成规则意识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生活、学习与思维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孩子坏的行为和意识,不加以约束,就会形成习惯,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非常幸运的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坏的行为的纠正,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尤其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

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家长的纠正方法是不科学的,这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

一、家长依靠粗暴的方法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使得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情感交流、亲子关系等等遭受粗暴的破坏。这使得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敢请教家长,同时这种情感交流的匮乏直接加重了青春期的叛逆与孤立。

二、家长的不科学管教只向孩子传达出了“你不行、你真笨、你错了”,却没有传达正确的方法。在这种管教中,孩子不仅没有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还使得自己的自信、勇气遭受沉重的打击。

所以,不要再想当然地去教育,你需要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而且每一个问题都与其心理、成长特点有关。父母们之所以觉得孩子难相处,难对付,是由于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与成长特点。

本书从孩子的种种错误行为入手,详细分析孩子这些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心理上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更加科学的、能够被孩子所理解和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指导父母正确地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引导孩子去纠正。

本书在体例上设置了四大版块。第一版块为案例部分,引出孩子的不良行为,具有抛砖引玉的功能;第二版块为深度案例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孩子某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第三版块为心理学家支招,为父母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第四版块为他山之石,是一些父母成功的教子经验,可提供借鉴。

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了解孩子的父母。要想做一个好父母,就从本书出发吧!

Part1 关闭孩子的暴力门

宝宝暴力倾向测试

想知道宝宝有没有暴力倾向吗?宝宝暴力倾向的程度怎样呢?先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1宝宝是否总是对你“大打出手”?

A是   B否

2宝宝是否经常莫名其妙地“雷霆大怒”,并伴有长时间的哭闹?

A是   B否

3宝宝是否经常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

A是   B否

4宝宝是否经常故意把你刚刚收拾好的东西搞乱,看着你忙忙碌碌的样子,他却在一旁自得其乐?

A是   B否

5宝宝是否经常对自己“施暴”,以此来博得你的疼爱?

A是   B否

6宝宝是否对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特别感兴趣,甚至超过了对其他玩具和游戏的兴趣?

A是   B否

7宝宝是否经常模仿其他宝宝之间、成人之间或影片里的暴力行为?

A是   B否

8宝宝在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是否会对别人“发怒”?

A是   B否

测试结果:“暴力型”宝宝:A项出现6~8次,妈妈需要对宝宝的暴力行为引起高度重视。“准暴力型”宝宝:A项出现3~5次,你的宝宝已经有了暴力的苗头,不过还要再观察一段时间才能作最后结论。“安静型”宝宝:A项出现1~2次,妈妈大可放心,你的宝宝暂时还没有与暴力亲密接触。

1安安欺负小朋友——如何纠正敌意型攻击

周四下午,张强去幼儿园接5岁的儿子安安放学。可刚进幼儿园,安安班上的王老师就把他请到了办公室——看来安安又惹事了。

最近安安的脾气非常大,动不动就动粗。上周,安安就因为抢玩具把同班的小朋友珍珍打哭了。这次,儿子又惹什么事了?张强忐忑不安地进了王老师的办公室。“安安爸,今天安安又打人了,把班上的东东打哭了。这孩子最近已经打了好几个小朋友了。我想和你聊聊,看看怎么帮助孩子改掉打人的毛病。”“唉,这小子,越来越不像话了。回家我好好收拾他!”听说儿子又打人,张强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王老师一听急了,说:“安安打别的孩子不对,但你也不能打他、骂他啊!以暴制暴,可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张强点点头,说:“王老师,我也知道打孩子不对,可有的时候孩子把我气急了,就忍不住给他两巴掌。尤其是最近,孩子越大越不听话,挨的打就多了。”

王老师听后,点点头说:“这就找到原因了。孩子最近在幼儿园的打人行为,就是因为在家里挨了打。家长要和孩子多沟通,别打孩子。越打越纠正不了坏毛病。”

张强听了惭愧地点点头:“好,老师,我听你的!”

……

在教室里见到安安,孩子正被老师罚一个人坐在角落里5分钟,不准说话和走动,也不准别的小朋友和他说话。张强到教室的时候,惩罚的时间还没到。安安看到爸爸,小脸绷着,低着头不敢看爸爸的眼睛。

这一次,张强没有不顾孩子的面子当着别的小朋友的面训斥他,而是坐在一边的椅子上安静地等儿子的惩罚结束,而后父子两人一起回家了。

路上,张强问安安为什么打人,安安说:“我只是看他不顺眼,我不喜欢他。”

张强忍了几次,终于忍住了没发火动手打安安,但心里却对孩子的暴力行为百思不得其解:不喜欢别人就打人?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这么小就这么暴力,长大了怎么办?

案例深度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W哈特普曾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两种,即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常在年龄小的儿童身上出现,表现为争抢玩具和其他物品,这种攻击性行为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消失。

但有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表现出以人为中心的攻击,这种攻击不是为了抢夺物品,目的是对人造成伤害。这种攻击性行为就是敌意性攻击。比如,故事中安安因为看别人不顺眼而打人的行为就属于敌意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显然比工具性攻击更加恶劣,但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不管是哪类攻击行为,都不能列为品德问题。所以,家长不要过于着急。只要引导得当,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可以得到削减。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呢?

从儿童心理学来看,这种行为是一种必然。儿童两三岁时,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识较强。这一时期,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好玩的玩具与美食都是自己的。因为不懂得分享、合作,所以,争抢玩具与美食的事时有发生。在争抢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产生打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

同时,这一时期,是孩子在自己所属群体中探究与人交往、摸索各自特点、体验交流方式方法,以及学习如何做人的时期。在与其他孩子交往或在一起玩耍游戏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误解,产生矛盾,出现争吵、打斗等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随着孩子的长大、获得经验的增多,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自然就会逐渐减少。

但有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比较“顽固”,甚至出现安安那样无故打人的行为。这时,家长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了。

1.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比如,父母经常打架,就会影响孩子,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有可能动手打人。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或使用体罚来惩罚孩子,也会给孩子负面效应,诱发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

2.不良环境的影响

有的孩子有攻击性行为,也有可能是因为他长期处于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时间长了,必然会心理失衡。比如,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或忌妒心理,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受到老师或父母批评时,心里觉得很委屈、失落,并由此产生自卑感。而此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受到赞赏,他必然会对得到表扬的一方产生忌妒心理。如果得到表扬的小朋友再嘲笑他,就可能诱发孩子深藏在心底的自卑,进而对对方大打出手。

电视媒介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孩子经常看《晶码战士》《迪加·奥特曼》等有打斗内容的动画片。看得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模仿,会学着动画片中的人物,攻击自己不喜欢的小朋友。

3.不良情绪的影响

很多孩子的攻击行为,是因为心中有不良情绪,比如,愤怒、委屈、烦躁,而又找不到合理的发泄渠道,或得不到父母的帮助或疏导,长时间郁积在心中。时间一长,必然会引发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冲突。此时,与其说孩子打人,不如说他在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为恰当。

4.缺少良好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孩子打人的目的不是要攻击对方,而是不知如何与其相处。尤其是1~3岁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知如何与对方沟通,或向对方表示友好。于是,就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用手拍小朋友一下,或撞小朋友一下。他的行为看上去很像打架,其实,他只是想引起小朋友的注意而已。

心理学家支招

3岁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正常行为。3岁后,如果孩子还有这种行为,父母就应该加以引导了。如果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听之任之,既会影响其个性的发展,又会影响其人际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观察。如发现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出现,应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其纠正。

1.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之间或与亲戚、朋友有了矛盾,一定要注意处理方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大声争论。特别是爱争吵、打架的父母,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平和的方式解决争执,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犯了错误,不要打骂或体罚孩子。对于孩子错误行为的改正,打骂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通过讲道理,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行为为什么错了,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孩子获得进步。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比如,受了小朋友的欺负或老师的不公正批评而生气或委屈时,家长要及时安抚与疏导。父母的爱是最有效的良药。

2.避免孩子接触暴力环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尽可能避免孩子接触暴力环境,如看有暴力情节的电视节目或玩暴力血腥的电脑游戏等。父母要尽可能帮孩子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或其他电视节目。

如果孩子坚持要看这类有暴力情节的电视节目,父母要陪孩子一起看。一边看,一边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暴力行为是不可模仿的。

3.教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

幼儿时期的交往,多以自我为中心,从三四岁开始,孩子才有分享、合作等意识。所以父母要适时对孩子的分享精神、合作精神进行引导,让孩子懂得谦让,体验给予、分享的快乐。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幼儿园或邻居家的小朋友到自己家里做客,让孩子当主人。让孩子学习礼貌待客,主动把家里好玩的、好吃的拿出来,招待小朋友。这样,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有了分享意识,也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了。

4.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时,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忽视。良好的语言氛围是宝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爸爸妈妈平时要多用平和温柔的语言和宝宝交流,尽量为他提供语言表达和申辩的机会。多鼓励宝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需求,鼓励宝宝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让宝宝体会到用语言表达的效果和乐趣。

5.增强孩子的同理心

对于3岁以上的宝宝来说,家长可适时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时,家长要告诉他,用力打小朋友,小朋友会很疼的,就像你自己不小心摔倒或撞到桌子上那样疼。

6.巧用“爱抚效应”

心理学上有“爱抚效应”,是指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让人神经系统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人的不良情绪。

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而生气或与小朋友发生争执而暴躁不安时,父母可以借用爱抚效应,抚摸一下孩子的头或者抱抱孩子,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绪。而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就不会再打人了。

7.屡教不改的孩子可用身体约束法

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家长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措施,比如用“身体约束法”来制止孩子“施暴”。

具体做法是,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1分钟后松开。这之后,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使用这种约束法,就能见效。

8.爸爸妈妈不能做的三件事

孩子施暴之后,家长切忌做以下三件事:

不要训斥打人的宝宝,有时候宝宝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训斥,这样只会加重宝宝的暴力倾向。

不要因为宝宝打人,就让他也尝尝挨打的滋味,这样只能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

不要鼓励宝宝报复打击其他小朋友。

他山之石

妈妈姓名:王小丽

职业:公司职员

儿子姓名:浩浩,7岁

我家浩浩今年7岁了,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人见人爱。可一年前这孩子可是一个混世魔王,大人小孩都不喜欢他,因为他总打人。

浩浩的暴力行为最早出现在他两岁左右,和小朋友抢玩具,因为抢不过,最后动手打了对方。发现浩浩打人之后,我和浩浩爸爸没少给他讲道理。虽然每次他都答应再也不打人了,可一与小朋友发生矛盾,他的小拳头就又不老实了。

尤其是上了幼儿园之后,浩浩对于集体生活非常不习惯,与小朋友争执、冲突更是常事,所以几乎每天他都动手打人。最后老师提出,希望我们能给浩浩转园。浩浩爸爸又急又气,就动手打了浩浩。挨了打的浩浩只安分了两天,过后依然我行我素。

显然我们的方法不给力。怎么办呢?

一个周末,浩浩在公园里遇见了邻居家的小朋友思思。两人先还玩得好好的,可不知为什么就起了争执,浩浩举起了小拳头,我见状赶紧上前捉住了他的手。这次我没有生气,而是温和地对浩浩说:“浩浩,思思是女生,是吧?男生要保护女生!”我一面紧紧拉着他的手,搂着他的肩膀,等待他的怒气消失,一面告诉他,思思是你的好朋友,可以与你一起做游戏,一起玩耍。不管思思做了什么,都不能动手打思思。过了几分钟,浩浩的情绪平静了下来。他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还主动向思思道了歉。我夸张地表扬了他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及事后主动道歉的行为。

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就把这个方法告诉了老师,希望老师在浩浩发怒时能够协助他平息怒气。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一个月后,浩浩已经能够在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时主动走开,到一边冷静自己的情绪了。几个月后,浩浩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顺畅,也懂得分享和合作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叫转移法。当孩子打人时,先抓住他的手或按他的肩膀,让他感受到你的爱,同时找一些话题,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孩子的情绪就会平静下来,并主动控制住自己的暴力行为。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暴力行为,我建议你,不管孩子是由于什么原因,一定要理解他,同时信任他,耐心地帮助他纠正。

2小秋又发飙了——如何安抚动辄哭闹的宝宝

“妈妈,妈妈,我要妈妈,你在哪儿啊!”“秋秋,妈妈去洗手间了。别哭了,爸爸在这呢!”一听孩子哭闹,秋秋爸以最快的速度,从厨房跑到了卧室的床边。没想到,自己的热脸却贴到了秋秋的冷屁股:“不,不要爸爸,就要妈妈!妈妈!妈妈……”秋秋大哭不止,还把枕头扔到了地上。

看着涕泪横流的儿子,爸爸只能在一边干着急。好不容易,妈妈从洗手间出来了。秋秋一看妈妈来了,哭声更大了,一边哭,一边喊:“坏爸爸,坏爸爸!”“唉,这孩子!无法无天了,气死人了!”爸爸也生气了。“哎,你怎么跟孩子计较!你先洗脸去,我来哄他。”妈妈也有点儿不耐烦了。

不一会儿,秋秋不哭了,去玩玩具去了。秋秋爸叹气:“唉,没见过这样能哭闹的孩子!”“是啊,你看这孩子刚上幼儿园两个月,学识没见长,脾气却越来越大,稍有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孩子长期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妈妈也心力交瘁。“唉!真是让人伤透脑筋,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教育这个孩子,看来我们要多想办法了。”

案例深度解析

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就像一个脆弱的“小气球”,家长感觉伤不起。

为什么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呢?面对动辄哭闹的孩子,家长要怎么安抚呢?

首先你要记住一点,尽管发脾气的孩子一点儿也不可爱,但是0~6岁的孩子,很少会为了气家长而发脾气。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是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的。他们发脾气多半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以此要求家长顺从。

一般来说,这个时期孩子的哭闹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除了吃好穿暖,孩子还有很多的心理需求。当其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大发脾气。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在4个月时就有了发脾气、表达不良情绪的能力。而随着其生理、心理的发育,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不过孩子对于自己所接触的事物,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做出理性的认识或决策,而是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或行动。可是他的认识或行动,却常常遇到父母的阻挠。孩子当然不会意识到父母的阻挠自有父母的道理,而是每遇到父母的阻挠或受到挫折打击时,都会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抗议,比如哭闹、摔东西等。秋秋就是这样,睡醒时,见妈妈没在身边,于是就大发脾气,甚至迁怒于别人。

2.负面环境的效应

孩子脾气大,有很多原因,比如,不良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既包括家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

先说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比如,父母经常争吵或平时说话总是大声喧哗,像吵架一样,这些会给宝宝的心灵造成伤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遇到困难、处理问题时,就会习惯采用简单暴力的方法。反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和美的家庭,父母之间遇到问题,总是心平气和地讨论或协商,平时说话也轻声慢语,那么孩子说话就不会粗声大气,遇到问题时也不会大喊大叫。

孩子成长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孩子。比如生活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孩子吃不好、睡不着,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就会脾气暴躁、动辄哭闹。如果生活环境悠然娴静,孩子的心情也会很平静。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不容易成为动辄哭闹的问题孩子。

3.身体不适

除了心理需求与不良环境的影响,孩子的情绪也会受身体健康程度的影响。因而,当孩子身体劳累或不适时,孩子脾气也大。特别是2~3岁的孩子,常常因贪玩而不睡午觉,结果导致睡眠不足、疲劳过度,从而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此时,孩子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另外孩子肚子饿了或生病了,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导致孩子情绪失控而发脾气。

4.其他原因

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孩子脾气大。

比如孩子生病时,如果家长百依百顺,当孩子病好之后,家长就取消了对孩子的特殊待遇,孩子往往会因此而感觉愤怒,大发脾气。

心理学家支招

事实上,孩子发脾气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是成长的征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合理”的,是好事。

但是面对“小气球”宝宝,很多父母会表现出急躁、烦恼,有些父母甚至会因此而向孩子发火,打骂叫嚷。所以,经常见到孩子在哭闹、家长在旁边训斥的情景。初时孩子还可能会因为家长的恼火而安静下来,但长期之后,孩子便会变本加厉。家长发火更会激化矛盾,对平息孩子的怒气是毫无意义的。

那么该怎么办呢?找到孩子哭闹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小气球”的气就可平稳地放出来了。

1.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绝大多数时候,孩子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大哭大闹。这时,家长要本着“爱与自由”的原则,分析孩子的需求是不是合理的。对于孩子的合理需求,尽可能满足,就可有效解决孩子的哭闹。

如果孩子经常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家长就要进行自我检查,看是不是自己管得太多,给孩子的束缚太多了。很多时候孩子的需求都是合理的。比如想玩水、玩泥巴、玩土、玩螺丝刀等。家长往往觉得孩子会把衣服弄脏而拒绝孩子的要求,进而使得孩子大哭大闹。实际上,这种亲子之间的冲突完全可以避免。孩子想玩就让他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玩好了。所以,不要为了让自己少洗几件衣服或者浪费一点儿水而取消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多给孩子自由,就可以有效减少孩子的哭闹次数。

当然孩子也有提出不合理需求的时候,比如想摸带电的插口等。这时家长不要武断地拒绝,而要平心静气地告诉孩子,这些东西是危险的。还可以给孩子讲讲电的原理、用电的注意事项等,甚至可以请小区的电力维修工到家里来给孩子讲不安全用电的危害。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孩子不再提出这方面的不合理需求,还使孩子学到了科学知识,一举两得。

2.给孩子一个平和的人文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遇到事情时,要学会控制愤怒的情绪。夫妻间有矛盾,尽量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不要大吵大闹。平时还要经常开开玩笑,给孩子一个开放、轻松、平和的人文环境。这样,孩子遇事就会沉着应对,而不是火冒三丈、大发脾气。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发脾气时,可以用转移法。用他感兴趣的游戏或物品吸引他,转移他的情绪。比如,让孩子听一些欢快的音乐或带孩子去安静的地方散步。安静的环境可以使孩子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143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