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乐爸按:又到了小升初的面试阶段,都会有朋友在微信和公众号问小升初以及小乐上的英特学校的情况,发现这文章每年可以分享一次。
PS幼儿园上小学的面试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孩子一般都是直接回答简短答案,需要老师多问一句”,而面试的老师一般批量很难都顾到,所以参考下也会有帮助,当然幼升小的阶段孩子认知和问题不同,需要进一步变通。
上周小乐参加了一所民办中学的面试锻炼,但并没有收到第二轮面试的通知。我们并没有困惑于人家为什么不选我们,而是想了想自己可能需要改进的问题,继续为下一个自己想去的学校的面试而做准备。
最近乐爸比较忙,匆匆抽早上吃饭的时间和女儿聊,因为时间有限,所以大多他主讲。
乐爸:“所有的面试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三步。第一步是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一般会要求控制在3分钟之内,可能中文或英文,你就把它当成是一次类似TED的演讲,前面的介绍事先可以准备,但最后一点演讲需要练习。”
乐爸举了以前给乐乐看过的TED中的一个魔术表演:“演讲的人是面对观众的,但配合的魔术视频是事先录制好播放的!”
乐乐很惊叹:“啊,我以为是他变出来的!”
“不是,他通过练习,知道后一秒会是什么,分秒不差,这些都是通过练习才达到的。”乐爸继续说道:“在自我介绍时,要注意很重要的一点:自信,比如会不会微笑?眼神是不是有交流?”
乐爸:“面试的第二步是什么呢?”
乐乐:“回答问题。”
乐爸:“对,第二步是回答问题;但别忘了第三步,就是问问题。要记住,面试中你不要把自己当成是弱者,好像只能被他们选。所有的面试选择"
乐乐接道:“互相的!”
乐爸:“棒,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并不是你去了之后,就是一只待宰的羔羊,不能因为我们姓杨,我们杨家也是有选择的,所以除了答之外,还可以有问!问代表着你想知道什么?”
乐乐:“童老师讲义里这个也有的,(乐在寒假参加过越读馆的面试技巧培训)当时我们就脑洞大开想了很多问题。然后我说我想问他们食堂怎么样?但是我想问食堂怎么样会不会很失礼?”(乐乐平时很注意礼仪,这可能和我以前规矩太多有关,好处和坏处都有,好处是有教养,坏处是敏感,着想的太多)
乐爸:“问了食堂怎么样后,你真正想知道的是什么呢?问这个问题,有可能会造成主考官认为这个孩子是不是很贪吃呀?怎么只想着吃呢?所以你在问这个问题前,要想办法避免造成他有这样的印象。在所有的答和问都要注意一点什么呢?”
乐乐:“避免造成不良印象!”
乐爸:“对,但这句话太空,不知道怎么样才能避免造成不良印象?有一个技巧就是:别太短!太短的话别人根本不知道你想要表达什么,完全就靠自己去理解。太短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是太抽象,或者说太高大上,不接地气。比如你说‘避免造成不良印象’后面,知道该怎么做吗?所以要说的长一点,要说的具体点。你在当时回答时,可能会紧张,不知道从何说起,所以你可以去讲一些故事。这个故事是在你身边实际发生的,和这个问题有关的事情。给你举一个例子,面试时很多时候会问‘你喜欢什么呀?’你会说‘我喜欢阅读’,然后呢?接下来老师可能会分很多种,有些老师会等着你继续回答,有些老师会马上再问你一个问题,如‘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你可能会说‘我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然后老师又会问你‘你喜欢哪本呀?’你可能会说‘我喜欢《神雕侠侣》”
乐乐插了一句:“我就问'你看过吗,我们来聊聊!”
乐爸:“对,但你想想爸爸所讲的例子,那个老师在问了三个或四个问题时,你才回答到了这里。很可能有很多老师,在问了第一个问题后,他就在等着你讲,你如果不讲,就不再往下问了。这样从第一问题,你回答完‘阅读’后就没了,那就是回答太短了。如果问十个孩子,十个孩子都这么回答的话,每个孩子所表现的情况就是一模一样,只不过有的回答‘阅读’有的回答‘写作’而已。那怎么样才让回答变长呢?也就是你怎么才能表现出你喜欢阅读呢?”
乐乐:“我花很多时间在阅读上!”
乐爸:“太短,继续!”
乐妈:“‘很多时间’,什么叫很多?怎么让人家知道这个很多到底有多少多?”
乐爸:“讲一些故事,讲你身上发生的故事!”
乐乐还是觉得有些困惑,不知道具体说什么。
乐爸:”爸爸给你举个例子启发一下好不好?爸爸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这个暑假小乐看的书》,你还记不记得我给你拍的几张照片?那你接下来可以怎么讲呢,我喜欢阅读,爸爸有个公众号叫父与女,专门记录我阅读的故事,有一次暑假里的时候,我看了很多很多的书,爸爸给我记录一共看了有61本书。还有一次我把所有的书叠起来,都要到我的肩膀了。这是不是就具体了,充分体现了你喜欢阅读。再举个例子,你怎么爱阅读”
乐乐:“我还为阅读跟老爸吵过一架!”
乐爸:“这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乐乐:“人家会不会想这是个不孝敬父母的孩子?”
乐爸:“这又要你脑洞大开了,在这里你想要表达的是你和老爸吵架吗?不是,你如果只说了‘为阅读和老爸吵架’,就又说短了,你还是要讲一个故事,那个故事是什么呢?你和老爸吵过几次架?”
乐乐:“一次!”
乐爸:“对,我们吵了一次唯一的架!这次吵架就是为了阅读,当然老师有可能会问,也有可能不问!”
乐乐:“继续讲!”
乐妈:“对,你千万不能完全等着让人家去猜,那可能会猜歪了,跟你想表达的就不一样了!”
乐乐:“我是不是不要先整体的说?”
乐爸:“不用去考虑整体,面试的时候你会紧张,不像今天。你可以想到一件事后,一点点说出来!”
乐乐:“恩,有一次我在看《波西杰克逊》,我看到最后一章了,很紧张,很想把它看完,然后爸爸说要睡觉了,太晚了,我不肯,爸爸来抢我的书,我就有点火了,就和他抢书。”
乐爸:“可以,你就是把核心的一句话如何铺垫地说出来。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
乐妈:“你现在在做的,看完书在豆瓣上做记录!”
乐爸:“我已经在豆瓣上记录了多少本书;我和爸爸每个月会都在父与女上推荐我所阅读过的十本书;非常受大家的喜欢,怎么受大家喜欢呢?”
乐乐:”这个我就不知道了!“(这个怪我们,没有把每次大家的反馈告诉她)
乐妈:“有些朋友会说‘收了’,然后也会买给自己的孩子看!”
乐爸:“还有家长会的时候”
乐乐:“啊,我还上台讲了我的阅读!我讲的是靠阅读学好语文。”
乐爸:“对,所以并不是你回答一句‘我喜欢阅读’就好了!”
乐乐:“但是,我如果把所有的都讲了,会不会太占时间了”(还是替人家着想,往往把自己退到一边,需要有人引导她问答,反之就会认为不好交流。)
乐妈:“对,所以你可以观察面试官的表情,他如果很有兴趣,就多说点,如果你觉得说的差不多了,就可以收口了,这个要自己把握!”
乐爸:“这就是前面讲的,你们要有眼神的交流!这些是回答要注意的点,那提问其实也一样,围绕着你所关注的事情,要跟这个学校有关。一定要记住你们是‘双向的’。你前面说想问‘食堂怎么样?’可以问,但你要想怎么让这个问题真正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含义,不会造成人家的误解。比如你有很多爱好,你会关心你的爱好在学校中能不能发挥出来!”
乐乐:“像你们的篮球场大不大?”
乐爸:“对,但这个问题,又带出了另外一点,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乐乐:“我喜欢打篮球!”
乐爸:“那你可以先告诉人家!对吧?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很关键,你可以说‘我很喜欢打篮球,我从三年级就开始打篮球了,我一直是学校的篮球主力,到了中学我也一直想打的。所以才关心篮球场大不大呀?学校有没有篮球队呀?这些是你真正想要关心的,再比如,你很喜欢弹钢琴,学校有没有弹钢琴的地方呀,学校在音乐艺术方向是如何引导的呢?你很想学日语,因为喜欢《海贼王》呀?你们能不能开日语课呀?当然他们有可能会说有,也有可能会说没有。比如说篮球,他们可能会说有女子篮球队或没有。如果他说没有女子队,那这时候你怎么办?”
乐乐:“那我们就创一个吧!”
乐爸:“非常好,充分表现出‘自信’,不怯懦,不要人家一说没有,你就没话说了。不是这样的,人家回答‘有’或‘没有’,你都可以继续再问。比如你说‘创一个’,那这个创也不是你在说大话,像班里以前只有你一个女孩子打篮球,后来你们不有好几个女生一起训练,还打比赛,对吧!那如果人家说有,你怎么办?”
乐乐:“再继续锻炼自己,继续加入篮球队!但是我还不知道进不进得了这个学校,所以还是觉得有怪!”
乐爸:“你可以继续问他!”
乐乐:“我是不是问他们成绩怎么样,但我觉得问成绩又不太好!”(又替人家着想了,怕人家成绩不光彩会伤心,觉得问地唐突)
乐爸:“那除了问成绩之外,还可以问什么呢?”
乐妈:“如果你已经在学校了,有女子篮球队,因为你是新生,人家不知道你以前的水平,所以没有人来找你,但这时你又很想去,你会怎么做?是不是可以问,怎么加入篮球队?是老师来选?还是自己报名?”
乐爸:“就像苏格拉底三步问答,当然你不要把人家问的要自杀奥。但千万别敷衍地问一个,好,完了!”
乐爸:“面谈是灵活的,是人和人之间双向的交流,有的人会启发式地问,会不断地问你问题,让你把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说出来!”
乐乐:“但有些老师不是!”
乐爸:“对,许多人不是。交流一直是双向的,选择也是,所以你不能完全把责任推给对方,当人家没有具备的时候,你也可以主动起来。当你想到这是双向的时候,你就不会有‘我来就是被你们问的’这个想法。不要让自己像砧板上的肉,你也可以反过来,拿人家来当肉!”
乐乐:“那人家会不会觉得我好可怕!”
乐妈:“那要看你怎么问?在问之前是怎么想的?比如你想问食堂,如果没有任何铺垫,不了解你的人就会认为你只知道吃。你如何在问这个问题前不让别人产生突兀的感觉?你可以介绍一个你们现在学校的几个菜样,像什么’面粉裹面粉‘的大排呀。如果有了这些铺垫就会好很多,人家才会了解你为什么会关心食堂。”
乐爸:“当你讲细节时,就会变生动!怎么和别人聊天,这也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自我介绍是演讲,是一个人在表达,当然听众也需要顾到,你不能一个人嗨了去了!不是吹嘘,有些人在面试可能会去吹,但我们要注重真实!真实的你都可以大胆拿出来讲。”
乐妈:“像在说你昨天把哈波第6本看完了,你可以真实描述自己怎么辛苦地看下来,花了多少时间,怎么看的,生词怎么处理!”
乐乐:“恩,还背单词!”
乐妈:“对,你详细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在做的,老师就会知道‘奥,原来她在看有难度的书时,会自主学习,而能自主学习才是更有意义的!你不能一句’我看完了‘就好了,人家觉得很轻松,单词都认识”
乐乐:“怎么可能都认识!”
乐妈:“对,但如果你不说清楚事实时,会造成人家误解,你需要告诉别人你的英文阅读是如何一点点积累上去的。同时也可以在说自学英语时,引出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的原因,对吧?!”
乐爸:“你还可以说说你们以前的英语四人小组!你们当时是怎么一起学习的!”
乐乐:“我们有背单词,配音,还会自导自演小剧场,演一些英文歌曲。”
乐爸:“恩,可以微笑些,不要这么严肃!还可以加点细节,像背单词,你们搞了一个背单词游戏!”
乐妈:“你们还会在背出单词后,‘罚’吃零食!”
乐乐:“恩,有一次还差点把我们乌龟给喂的吃死了!”
乐爸:”对,就讲这些生动的细节!“
闹铃响了,到乐乐上学的时间了,我们的对话也就结束了。
每个孩子都不同,有的孩子善于表达,不过乐乐并非如此,在面试时还不知道如何应对。如果看过《海贼王》的,会觉得她像极了妮可罗宾:话不多、理性、喜欢看书。每次我看她在写作业时的专注神情,就觉得她像个学者,像极了考古学家罗宾,而罗宾恰恰也是乐乐最喜欢的角色。不管怎么说,乐乐都是父母心中那个优秀的孩子,她只是还欠缺这方面的技能,需要练习。虽说面试有它的局限性,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过我们也需要把盖在自己身上的尘埃抖掉,才能让人看到发光的金子。
下一步就是让我们一起为下一个面试做准备。
面试后的故事:
第二次面试小乐就放松了,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且也进入了自己的学校。如今我们在英特外国语学校已经是初二了。我把有关小升初我们的面试经历、等待以及对英特的记录一起放在下面,便于参考。
真正用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真正称心的孩子。
——乐爸
来源 | 网络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过:
的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教育。
但层次高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做这4件事:
01
不当着孩子的面抱怨生活的苦
鑫鑫爸爸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主管,混了这么多年,终于成为了一个小领导。
但是在家里鑫鑫从来感觉不到爸爸临危不变的处事能力和说话高超的技巧。
鑫鑫说,每次爸爸回家,都是抱怨自己工作多么辛苦,心累,手底下的人多么划水,部门的业绩目标又要黄了,月底报告该怎么写
心情不好,连带着鑫鑫在家里也学会了抱怨,说自己作业好多,老师好严厉,今天打扫卫生又轮到自己值日了
鑫鑫爸爸听到儿子这样抱怨,马上火气上来,提着儿子就去罚站。
一边瘫在沙发上一边生气的对儿子说:“你有什么累的,每天除了念点书,除了吃就是睡,你再累能有我累吗?
我还要挣钱养家,还要操心你这个混账小子,你这点分数什么时候才能提上来?给你花那么多补习费都白费了。”
鑫鑫站在墙角,默不作声。
妈妈回家,提着菜就开始准备做饭,一边做一边开始抱怨摔东西,自己天天上班辛苦,回家还要做饭。
天天父子俩像大爷一样,只知道张嘴,不知道干活。
刚说完,儿子和老公又开始抱怨起来,说自己是多么辛苦
每天回家都上演一出抱怨的连环戏。
爸爸抱怨完,儿子抱怨,儿子抱怨完,妈妈开始抱怨。
妈妈抱怨完,父子俩又开始抱怨。
爱抱怨的父母,孩子也开始学会肆无忌惮的抱怨。
抱怨完又怎么样,该做的事情一样不能落,反而在家里慢慢形成了抱怨的风气。
影响家庭和睦,影响孩子 健康 的成长氛围。
抱怨的人生很难获得幸福感,即使你已经有很好的生活。
高层次的父母,不会让自己辛苦经营的幸福家庭败在了自己无聊又无用的抱怨上。
更加不会在孩子和家人的面前,怨天尤人。
02
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每个人在童年时光,应该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父母在自己面前吵架的场景。
当时的心情是不安的、恐惧的、伤心的、复杂的。
曾经在一条帖子上,看到一个网友这样的分享。
她说自己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曾经教的孩子中遇到过这样的一个情况:
一个小男孩,拉着老师询问:“老师,在五楼跳下去会不会摔死。”
老师很惊讶的问小男孩:“你为什么这样问呢,不管几楼,跳下去都是有危险的呀!”
小男孩默默的扣着手指说道:
“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经常会说要死一起从五楼跳下去。要是他们死了,我也和他们一起死掉,这样就不会留下我一个人了。”
听着小男孩冷静的回答,此时老师已经开始冒起了冷汗。
赶紧安慰孩子:“爸爸妈妈都是那么爱你,都是一时吵架的气话,永远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哦。”
孩子无法理解亲密的人之间为什么要用最恶毒的语言伤害对方、用最可怕的语言诅咒对方。
低层次的父母总是喜欢用自己的坏情绪伤害孩子,高层次的父母会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引领孩子。
每对父母都不是刚开始就能做到高层次的教养,更多的是在后天的教养中不断学习进步,找到平衡自己和孩子的最佳方式。
03
不在孩子面前做“哭穷”教育
因为以前艰苦奋斗的精神,老一辈的父母喜欢教育孩子艰苦奋斗,吃苦在前,享福在后。
其实道理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到后来很多家长把这样的教育曲解成,不管家里什么条件,都要孩子多吃苦。
喜欢“哭穷”的父母,很容易把孩子教育成真正的心穷。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新闻:
女孩年年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学会省钱,不能乱买东西。
家里的钱花完,就要吃不上饭了。
不管玩具还是衣服几乎都是用的是其他人家剩下的。
女孩被父母影响,知道自己家里很穷,就开始慢慢不找家里要钱买零食,玩具也不要了。
一开始女孩妈妈很开心,但是时间一长发现:
女儿竟然开始蹭其他孩子的零食吃,每次回家在路边看到空瓶子都会捡回家。
自己没有玩具就每天巴巴的去朋友家里看,甚至开始省下早餐钱去偷偷买零食吃。
慢慢的女儿变得不自信,不爱说话,甚至在朋友之间,表现出谄媚奉承的样子,就为了能够吃到一点零食,玩到一点玩具。
明明好好的孩子,却被哭穷教育,逼成了一个内心自卑,讨好谄媚的人格。
04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撒谎
成年人的世界很复杂,有时候不得不去做一些善意的谎言。
交际处世之道,没有必要让孩子很小就懂得。
我们一开始需要给孩子打下诚实守信的品格。
长大以后他们自然懂得判断谎言的正确使用场合,但是一开始不要挑战孩子内心的底线。
作为父母,我们有时候会想要避免一些社交尴尬,就会找一些看似“合理”的借口去推脱,但是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进行。
因为成年人的处世之道,孩子是没有办法理解的,解释不了,不如明智的避开。
如果无所顾忌的在孩子面前撒谎,很容易导致这样的情况。
“妈妈欺骗阿姨自己生病不去吃饭,为什么自己就不可以欺骗老师说自己生病不去学校呢?”
“为什么别人去找妈妈借钱,明明家里有钱,却要说家里要买房子挪不开呢?”
父母经常说谎,而要求孩子不说谎,表里不一,再铿锵的说辞也是苍白无力。
层次高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面撒谎,因为诚信才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底色。
最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视频中爷爷奶奶接孩子回家,孩子总是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半天都没走动一步。
即便爷爷奶奶在身后不断地催促孩子快点走,要回家做饭了,但孩子就像是没听到一样,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可是,当孩子的妈妈过来之后,仅仅只说了一句“快点走”,孩子立马就跑回家了,基本上没有停留。
不少父母看到这个视频后,都留言,简直太真实不过了。
为什么孩子在父母面前很听话,却在爷爷奶奶甚至是长辈面前没那么听话了,主要还是因为踩了“红白教育”这个大坑。
01、
红白教育的意思就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简单一点说,就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一个扮演严厉的一方狠狠的教育孩子,一个扮演安慰的一方温柔地哄孩子,这种教育方式看似能够教育到孩子,但其实存在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会导致孩子“看人下菜”,面对不同的人,表现出来两面性。
比如面对严厉的父母就表现出来小白兔的一面,当面对宠溺的爷爷奶奶时,就表现出大灰狼的一面。
其实孩子这种行为,有一个心里词语可以解释,叫做“萨盖定理”,也叫做“手表定律”。”
英国的心理学家萨盖曾提出来,一个人不能拥有两块手表,否则就不能帮助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
同样道理,如果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的话,那么那个人的行为也将陷于混乱。
这应用在家庭教育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说一个家庭教育里,如果存在两种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他无法判断哪一种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哪一种教育方式是错的。更加无法确定自己的行为到底哪一种是错误的,哪一种是正确的。
孩子更多的是根据大人的行为准则来核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或者错误的判断。
所以,如果一个家庭中存在红白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时,就会给孩子造成错误的判断。
孩子都是聪明的,也懂得趋利避害,往往会选择那个对他有利的教育方式,但实际上他并不明白哪一种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所以当大人一方对孩子很好,一方对孩子很严厉的话,孩子更喜欢谁对他好的那一方。
自然,也就造成了孩子的两面性,面对父母时是小白兔,面对老人时则是大灰狼。
正如《正面管教》里所说的: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关注问题的解决。孩子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02、
红白教育的方式很多家庭都会采坑,就如乐妈家也是一样。
平时在家,乐妈和乐爸对孩子总是严厉些,但是姥姥对孩子就宠溺一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姥姥总是吐槽乐娃只欺负她。
其实想要避免这种教育弊端,父母们可以这样做:
1、 统一教育方式
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一定要统一教育方式,不要一个严厉的批评孩子,一个又在旁边哄孩子,这样无法让孩子反而无法明白对于错。
2、 意见不统一时,不要当着孩子吵架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尤其是与父母一起照顾孩子的时候,这种时刻经常会遇到。
就比如让孩子独立这一件事情,在父母眼中觉得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应该的,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鞋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理好。
但是在长辈尤其是父母辈眼中就会觉得孩子还太小,根本就做不好,而且因为孩子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比较慢,往往很多长辈就会直接代劳,让孩子完全没有自我成长的机会。
所以往往因为这些小事情会和长辈爆发矛盾,这个时候,遇到这种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大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可以关起门来协商一条结果出来,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
分享方法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两个小场景,虽然很常见,但也是引起很多家长头疼的场景
场景一:
大家都坐下准备吃饭,唯独小乐还在客厅看电视。
朋友叫了几句,小乐没有理睬。
朋友又叫了几句语气能听出来比较严肃,不过孩子还是没反应。
小乐爸看了看我,然后也催了小乐几声,小乐答应了马上来,但没有任何行动。
于是奶奶就带头说,饭还热着呢,让她先看吧,我过会端过去喂她。
大家笑了笑,没吱声。
场景二:
瑶瑶每周六下午有两节少儿英语补习课,所以在2点左右的时候,瑶瑶妈会让孩子先复习和预习15-20分钟。
瑶瑶正在看小猪佩奇,瑶瑶妈就和她商量,这集看完就不能再看了,我们得遵守承诺,妈妈和你一起看看英语书好吧。
瑶瑶不愿意,直接粘到了爸爸身上撒娇。
瑶瑶爸就维护了几句,说孩子好不容易有个周末,还上课,一点童年都没有,而且一节课都在做游戏,不预习也没事。
奶奶也顺着爸爸的话迎合。
但在学习方面,瑶瑶妈没有松口,还是硬把孩子拉进去卧室了。
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夫妻两个教育理念不一致。而且,也观察到:瑶瑶对于妈妈,多是回避的态度,甚至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是给爸爸和奶奶。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当你正在一脸严肃地教育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你的另一半或者家中的老人,在旁边不断插科打诨,或者同仇敌忾,帮着孩子说话。
几个回合下来,让你身心俱疲。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一家人意见有分歧,是一件太正常不过的事情。
曾经看过一则调查:“你会因为教育观点不同与另一半产生分歧吗?”
结果,80%以上的父母都曾表示这已经成为困扰夫妻关系的“难题”。
一般来说,教育孩子时,家人拆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硬碰硬,遇到问题一定要争个对错;另一种是自己服软,任由孩子去了。
不管是哪一种,对孩子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第一种:硬碰硬,一定要争个对错
有个朋友跟我诉苦,说夫妻两个人在没有孩子的时候,很少吵架,有了孩子之后,一个月吵架的次数,抵得上谈恋爱的那几年。
上次因为孩子挑食的事情,她又和老公大吵一架。朋友正耐心地劝孩子多吃点蔬菜,老公在旁边来一句:“谁没有个挑食的毛病啊,你不也挑食,总逼孩子干嘛!”
朋友气的不行,甚至考虑这日子还要不要过了,再看看孩子,在一旁吓得大哭。
教育孩子,不怕夫妻双方教育理念不同,怕就怕两个人都笃定自己是对的,然后为了证明自己,当着孩子的面,争得面红耳赤,慢慢的吵出了情绪,上升到人身攻击,这才是最坏的影响。
在孩子眼里,爸妈没完没了的吵架甚至打架,内心会惶恐不安,甚至觉得都是自己不好,惹得爸爸妈妈吵架生气,从而产生恐惧焦虑、悲伤无助等情绪。
第二种:软碰硬,在孩子面前失去权威
大人管教孩子,最忌讳的是当着孩子面有分歧,常常使双方的教育都失灵,很容易让孩子钻到空子。
比如妈妈让孩子早点睡觉,爷爷奶奶却不这么想,孩子一闹,就满脸心疼地哄:“不哭啊宝贝,不想睡就不睡。爷爷我陪你看,你妈妈管不着!”
这样一来,妈妈的权威就受到了挑战。
任性娇纵就是这么来的。
1、知识水平的差异
父母双方可能所受的教育水平不一样,文化程度不一,进而造成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不一样。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爱孩子,但实施的表现行为却不一样。文化程度稍微浅面的父母认为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宠溺孩子、对孩子的日常罗嗦、希望通过一些外在的行为来警醒自己的孩子,而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认为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讲求方式的,要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去教育,这些父母会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2、父母双方沟通甚少
父母双方个体都是不一样的,那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想法都不统一的,而父母的教育执行都是通过自己的想法而完成的。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沟通甚少,所以教育理念达不到统一,父母双方应 针对孩子的问题说一说各自的想法,怎么教育孩子,到最后商量出来一个双方都认可的结果,互相配合着教育孩子。
3、总有一方选择溺爱孩子
孩子小,还不懂事、不要总罗嗦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就知道些道理来这些话语在家庭中也是经常出现。父母觉得孩子小,说太多孩子也不是很理解,就由着孩子来。还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可谓是有求必应,溺爱孩子。还有些是听见孩子哭了,或者不愿意自己的挨打挨骂就出现了护短的现象,这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假象,让孩子认不清自己。
当一个在教育,一个在惯着,这样也会使孩子不知所措,或者更倾向于护他的那一方,也并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也会根据父母的表现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去对待父母双方,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双面人。
1、伤及亲子关系
孩子一般都倾向于好的,对于严厉或者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孩子是一定拒绝的,而去接受另一方的教育行为。但对于出现一边是教育,一边是宠溺或者惯着孩子,那孩子更多倾向的是这边,而且会更喜欢这一方的父母,而疏远另一方,不利于发展孩子与双方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不利于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
2、孩子对自我认知产生怀疑
自我认知是孩子对于自身的言语行为以及各方面有一个认识。孩子是在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孩子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教育理念有严重冲突时就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孩子不知道要接受哪一边的教育,还有可能对父母双方都抗拒抵触,这样就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3、对孩子身心发展具有影响
首先是身体发展,若孩子并不受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就会感受到劳累过度,虽然这种身体发展的影响在我们看来不是那么的彰显,但也还是具有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心理活动,而这些内容也是根据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态度而产生的,教育理念的不一致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困扰。
教育理念的不统一到最后还是苦了孩子本身,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的朝向是好的,就是没有统一理念而致使孩子无法选择哪一个教育方式,父母需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统一理念。
1、父母要尊重对方
虽然可能知识水平不一样,又或者是看待的角度不一样而导致教育理念不统一,但是双方出发点是好的,父母双方要相互尊重,要认真聆听双方的教育观点和想法,不要以一种不平等的态度对待,比如你就要听我的。而且父母双方的和谐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好的关系就有好的沟通与交流。
2、父母要求同存异
教育理念不一样,并不是说一定要听哪一方的,而是双方阐述并坚持自己的观点下,听取他人的想法,有没有共鸣的,或者是正确的,要讲求求同存异,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能够在坚持自己的情况下还能获取对方的优点,对于缺点一起解决,将劣势化为优势,整合出一种适合孩子,也适合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
每一个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双方统一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书是至关重要的,也只是一种双倍的加强教育,效果甚佳。互相不统一甚至对立的家庭教育理念,带给孩子的只有伤害。
3、父母“结盟”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手表定律。即当一个人只带一块手表时,他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但当他带着两块或更多的表在身上时,却难以确定准确的时间,同时也失去了对准确时间把握的信心。
这个定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家人之间只有相互“结盟“,在大是大非上立场一致,孩子才能分清对错,不断成长。
教育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不好孩子。
重要的是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统一战线, 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立场一致,抓大放小。
比如孩子应该养成哪些好的习惯、如何喂养孩子才是最好的、哪些教育问题是底线等等,这些问题一家人要达成共识。
有了大前提,教育孩子会少去很多麻烦。
其次,两人的分歧,最后不要直接展示在孩子面前。 因为同一个问题,两种说法,很容易让孩子不知所措。
即使当时的情况,你不赞成另一半的做法,也尽量不要插手,事后再沟通。
一个家庭,如果谁都说了算,就是谁都说了不算。相反,如果夫妻恩爱,彼此尊重,绝不相互拆台,孩子就会慢慢形成成熟的是非观。
所以,父母们,请记住,拆台式育儿,千万使不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