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母勉夫教子的故事出自哪部文献

苏母勉夫教子的故事出自哪部文献,第1张

勉夫教子,眉山留佳话

——苏轼母亲的故事(上)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父子兄弟三人齐名于世者可谓是凤毛麟角。东汉末年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而宋代则有“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三苏”之名,齐列于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欧阳修在读到年仅二十岁的苏轼的文章《刑赏忠厚论》后,也不禁拍案叫绝,并说:“不意后生能达斯理也。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正是在欧阳修的竭力推荐下,苏氏兄弟得以同科进士及第,父亲苏洵则因为自己的文章才气和两个儿子的名声而得到皇帝的赏识,并得了官。父子三人一时名动京师。

“三苏”的作品,风格各异苏洵的诗文,风格峻健,工于议论;苏辙的作品,沉稳厚重,富有情味。尤其是苏轼,不仅文章盖世,诗词书画,无一不精,都达到了当时代的艺术颠峰。一曲“大江东去”,醉倒了多少诗人墨客,一扫词坛的縻縻之音,开创了豪放词一派。传唱近千年,至今不衰。

人们在谈到“三苏”之时,却往往忘记一个人,一个在“三苏”的背后,默默地为他们操劳,给丈夫以鼓励和支持,给儿子以精心的培育,把一切都贡献给了他们的女人。这个人就是苏洵的夫人、苏轼苏辙兄弟的母亲程氏。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贤妻良母,我们却连她的名字也没有留下来。

“三苏”是四川眉山人。苏程二家都是眉山的望族,程家富裕,在眉山首屈一指。而苏家到苏洵这一代已渐式微,因为苏洵的父亲苏序虽然也知书达理,但不大会管理产业,喜欢过隐居式的生活。他一生薄于为己而厚以为人,与人交往,不论贫贱,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简朴。可是待人却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据记载,苏序曾将收获的稻谷换成小米存放着,多达几千石。人们感到奇怪,问他,也总是笑笑不答。不久,眉山大旱,几乎颗粒无收。苏序就开仓,用这些储存的小米救济乡人,活人无数,自己的家道反而因之中落了。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要储粟?他说因为粟性坚耐久,故广储以备荒年。苏序的这种远见卓识和高尚的品德,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很大。在祖父的性格中,苏轼可以说继承了很大一部分。

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洵是老三。老大苏澹,是个读书人,身体不大好,死得比较早。老二苏涣,在1024年苏洵十六岁时进士及第,随即外出为官,政声很好。与苏涣同时中进士的还有程家的公子程浚。苏程二家同时接到儿子高中的消息,程家大事铺张,而苏序却亲自骑着个小毛驴到郊外去迎接封诰,草草地带回家中。

三年后,苏洵十九岁,也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回乡以后,就与程家的女儿成亲了。这年他的妻子程氏十八岁。程氏从小聪明过人,好学明礼,不仅能持家,而且读过不少书,婚后小两口的感情很好。此时,苏程两家贫富的差异已经很大,所以能联姻,大约与苏涣的中进士有很大关系。

不过,这种希望很快就变成失望。苏洵是家中的小儿子,父母大约也不怎么管束他。所以他从小就不喜欢读书,聪明而顽皮,好交游和四处游历。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写的“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成家以后,有所收敛,但积习难移。程氏虽忧于心,但也不好太多的指责。何况,家中父母年高,长兄体弱,二兄又为官在外,一家人的生计也得靠苏洵来料理。

在我国古代的一本童蒙读物《三字经》中有提到苏洵的一段话:“苏老泉(苏洵的号),二十七。始发愤,读书藉。”欧阳修在《苏明允墓志铭》中也记载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二十七岁,苏洵结婚已有九年了。苏洵所以能发愤读书,原因当然很多,但与妻子程氏的劝导绝对是分不开的。苏洵在《祭亡妻文》中追思这段日子,曾这样写道:“昔予少年,游荡不学。予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予心,忧我泯没。”正是这种“忧我泯没”的不断的担忧,促使苏洵的思想逐步改变。

这时,苏洵的父母亲都还健在。苏洵老母为人比较严厉,家里人走路脚步重了,都要受到训斥,因此大家都有些怕她。唯有程家来的这个媳妇,举止得体,深得其心,爱逾有加。因为这个媳妇,虽出身巨富之家,却能安于苏家的比较贫寒的生活,没有任何一点骄倨作态,深得全家上下的喜爱。

有人曾劝过程氏,你娘家那么富裕,,对你又如掌上明珠,为何甘此蔬粝的日子,不向父母亲求助呢?程氏说,如果我向父母求助,当然没有问题。但这样一来,别人就会笑话我丈夫没有本事,要依靠岳家资助,才能养家糊口,这是我绝对不愿意的。我宁愿过此蔬粝的生活,就是再穷再苦,我也不愿向爸爸妈妈去开这个口。而且我也相信,我家相公也不会久居人下的

根据司马光的《程夫人墓志铭》中记载,就在苏洵二十七岁这一年,有一天晚上,夫妻俩有过一次谈话。苏洵叹口气说:“我自视自己的才智,现在开始好好读书,去考个进士什么的也不算太晚。但这一大家的生计怎么办?想想真好为难。”

程氏说:“相公才智过人,如果能专心于学问,像二哥一样考个进士,确也不是难事。说实在的,劝你好好读书的话我老早就想说了,但我不想让人说你是因为怕老婆才发愤读书的。从现在起,如果你真有这个志气,一家人的生计交给我来料理好了,你尽可以放心,我决不会让大家锇着的。”

从此,程氏为了让丈夫能安心读书,真的接过了整个家庭这副生活的重担。她卖掉了所有自己的陪嫁和东西以治生计,而且比苏洵更能干,不到数年,家里比过去富裕了许多。而她又不是一个守财奴,认为家中钱财太多,反而累及子孙,使他们不肯好好上进。于是她看看家中有余财了,就帮助族人中的贫困人家,凡婚丧嫁娶有困难的,都给予赈助,大有苏洵父亲苏序之风,因此得到远近乡人的称赞。

苏洵天性爱好自由,文章也崇尚自然,因此向来不喜欢钻研专为了科举考试而设立的“属对声律”之类的学问。但为了考进士,又不得不学习他不喜欢的东西。二十九岁,他再一次赴京赶考,文章虽写得出众,但仍不合考官人要求,再一次名落孙山。直到1057年,四十九岁的苏洵与两个儿子一起进京,才得以自己的文章才学名满京师

勉夫教子,眉山留佳话

——苏轼母亲的故事(下)

从苏洵二十九岁再次考进士不举以后,到1057年的的二十年间,他经常外出游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也开始与一些有才有识之士交往,在家的时候不多。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却在慢慢长大了。苏洵父亲苏序年事已高,也从来不大管家中之事,因此两个儿子的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在他们的母亲程氏的身上。

程氏好学,头脑冷静而清晰,尤其爱读《史记》、《汉书》一类书藉,对古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能说得清楚明白。她还能能按照两个儿子不同的性格,施以教育。两个儿子虽一样聪明,但苏轼好动,苏辙爱静,两人的功课母亲就安排得不一样。为了要好动的苏轼能安下心来,母亲就要他抄写《史记》、《汉书》。大量的抄书,既能学文字,还能学做人,对学习书法也很有好处。苏轼的一生中,据他与朋友说,仅《汉书》就抄过六遍。

从小父亲要苏轼学王羲之的书法,但苏轼自己却更喜欢颜真卿书法气魄雄伟。抄书时,他能一册用王字,另一册用颜字,后来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宋代的书法家称苏、黄、米、蔡四大家,苏轼名列第一,同他从小就练成扎实的书法功底有很大关系,这不能不说他母亲有一份功劳。

对两个儿子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程氏更为严格。往往用古代名节操守高尚的人的事迹来教育他们。并说,你们将来如果能正直地做人,即使为直道而死,我做母亲的就没有任何遗憾了。在司马光的《程氏墓志铭》和苏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中,都记载着程氏教苏轼兄弟读《范滂传》时的一段感人至深的事迹。

那年苏轼十岁,苏辙七岁。母亲教他们读《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末年河南确山人,当时宦官当权,迫害忠直的官吏,贪官横行,盗贼四起,百姓流离失所,社会一片混乱。范滂从小好学,对母亲十分孝顺。被郡人举为孝廉,并为上司委以查处贪官的职责。范滂登车四顾,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贪官们听说他的到来,纷纷逃走,两年的时间,政绩卓著。他官做得不大,但敢于仗义执言,不畏权贵,一连弹劾高官二十余人,因此名声远播,几乎和当时的党人首领李膺、杜密齐名,也因此为人所忌。汉灵帝登基做皇帝时年纪甚小,完全为宦官所控制,再一次屠戮党人,李膺被害,杜密自杀,范滂也为之牵连。

这时,范滂在自己家乡。汝州的督邮收到捉拿范滂的命令,关门大哭。范滂听说此事,对人说,这一定是督邮不愿抓我才哭的。于是就自己跑到县里去投案。县令郭揖也是个清廉正直之人,准备弃官与范滂一起逃走。范滂不愿,说我死后,也许朝庭会把杀害党人的事停止下来,而且我母亲已经老了,经不起风浪,我一走,岂不要连累她老人家流离失所。

郭揖只得将范滂收监,并通知他的家人。范滂的母亲带了孙子来到监狱探望。范滂对老母说:“儿子不孝,不能再孝敬您老人家了。幸而弟弟仲博孝顺。我死后,您老不要太过悲伤。”范母听了说:“儿啊,你能和李(膺)、杜(密)一样留下好名声,我已经足够满意了。即使死了,也还有什么遗恨呢!世上的事那有这么十全十美的,既有了好名声,又要能长寿,你也不用太难过了。”范滂跪下接受母亲最后的这番教诲不久,范滂在狱中遇害,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苏轼和苏辙兄弟静静地听母亲将《范滂传》读完,母亲的眼角已含着泪花。停了停,母亲又对内容作了一番讲解。这时,思想敏捷的苏轼突然问母亲说:“妈妈,要是我也像范滂一样,做一番大事,却被奸臣所害,你能允许吗?”

苏轼的母亲听了儿子还带有稚气的话,破颜而笑了。然后又严肃地说:“如果你能做范滂,我就一定能做范滂的母亲!”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苏轼的母亲从小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是多么的精心。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也没有辜负母亲的培育,后来果然在政坛和文坛上都有很大的作为。他们一生正直为官,为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特别是苏轼,他直言敢谏,得罪了许多权要人物,“乌台诗案”几乎冤死狱中。幸亏这时苏轼的母亲早已去世,否则又要演一场范滂母子在狱中相见的悲剧了。

苏轼的母亲长期以来既要管一家的生计,又要负责对两个儿子的教育,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公元1057年的农历四月八日,苏轼兄弟在京城正通过殿试,点为进士,从此名扬天下。而他们在四川眉山家中的母亲,却已油尽灯枯,离开了人世。在她的身边只有苏轼的妻子王弗。她还来不及听到苏洵父子三人的好消息传来,就匆匆地走了。不过她逝世时,心情一定地十分平静的。她信任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们,因为这父子三人的每一分成就中,都凝结着她的心血。她是可以死而无憾的。

苏洵父子听到这个消息,从成功的狂喜中一下子陷入深深的悲哀。他们立即赶回家乡。苏洵在妻子灵前写下了情深无限的《祭亡妻文》,只能以文字来告慰妻子,告诉她两个儿子功成名就的消息:“与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弃我而先。我徂京师,不远当还。嗟子之去,曾不须臾。子去不返,我怀永哀。惟轼与辙,既冠且昏。教以学问,孰知子勤?提携东去,出门迟迟。今来不捷,后何以归?亦既荐名,试于南宫。文字炜炜,惊服群公。二子嘉跃,我知母心。非官实好,要以文称。归来堂空,哭不见人。伤心故物,感涕殷勤。”

司马光为苏洵的妻子程氏写了墓志铭,最后几句话,高度总括她的一生:“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问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寿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

在我国古代的妇女中有几个能得到这样的赞词。她也许不是才女,但她鼓励和支持自己的丈夫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华,更培养两个儿子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双璀灿的明星,我们不能不说,她既是一位贤惠的妻子,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国民党“五中全会”前后顽固派发动的磨擦和“第一次反共高潮”

  随着武汉会战的结束,抗日战局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算是相对获得了安稳的局面,反共顽固派们就又开始挑事了。

  1939年1月,国民党“五中全会”召开,会议主题之一就是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共方针,制定《限制异党活动办法》。这个方针在蒋介石的会议讲语中被解释为“要严正—管束—教训—保育—现在要溶共—不是容共”。蒋对国共合作抗日的动摇开始表面化了。此后,国民党又发布了一系列反共文件,如1939年6月的《共党问题处置办法》,大肆散布反共舆论,制造多起反共磨擦和惨案。而且事实上,在1938年夏季,磨擦就已经开始了

  (一)各地针对八路军的“磨擦”

  自1938年夏季到1939年秋,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山东、陕西等地制造多起磨擦、惨案,陕西,胡宗南部制造了残杀八路军伤残干部和打死打伤八路军谈判代表的“旬邑事件”等150起反共磨擦;而以河北、山东最为严重,里面出了两个“磨擦专家”张荫梧、秦启荣。

  同志于1939年9月16日在“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中说:“张荫梧、秦启荣,是两位磨擦专家。张荫梧在河北,秦启荣在山东,简直是无法无天,和汉奸的行为很少区别。他们打敌人的时候少,打八路军的时候多。有许多铁的证据,如像张荫梧给其部下进攻八路军的命令等,我们已送给蒋委员长了。” 并宣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鹿钟麟和张荫梧在河北地区挑起的“磨擦”

  河北省沦陷后,***八路军又是发动群众,又是举行暴动,收复大片领土,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紧跟着,蒋介石任命鹿钟麟为河北省主席,对他的上任,我八路军采取了一种欢迎和合作的态度。上任前,途经晋东南八路军总部时,彭总还与其进行了长谈,议定冀南和冀中的行政区***选暂照八路军任命的不变。在鹿钟麟前往河北时,八路军还派专人护送。可是,没想到,鹿钟麟一到河北,马上就改变了态度。

  仅9月中、下旬就发生了3起事件,即:12日,王子耀部将尧山县抗日县长沈铁民扣押;13日,国民党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率部进攻驻博野、安国的我军,冀中二分区政委宋振桓、县委书/记何昆山等4位同志惨遭杀害;30 日,鹿钟麟收编的游杂武装胡和道部,勾结枣强县的“六离会”、“黄沙会”进攻驻在姚屯的我东进纵队独/立团的1个连,杀害战士13名,抢走步枪17支。

  1938年11月中旬,驻河北的日军趁华南日军回师之际,向冀南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针对日军多用汽车、骑兵作战,在平原上机动能力大的特点,我八路军转入乡村组织反扫荡,冀南的党政军机关也随部队撤出了南宫。可是,鹿钟麟也就借此机会说,日军到来,冀南行政公署不知去向,难为民众办事,便下令取消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撤去杨秀峰的主任职务,还免了一批经过选举产生的专员、县长。并且立即向各地委派了一批专员、县长……特别是河北省民政厅长兼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积极追随鹿钟麟来反共搞磨擦,他也站出来委派专员、县长等职,并指示他的这些县长们向各村各户要款要丁,逼得老百姓叫苦连天。日伪军也乘机而入,开始搞维持,并委派伪县长……

  短短的时间里,把八路军开辟的根据地,搅得乌烟瘴气。

  ***方面以大局为重,由彭德怀、刘伯承、等人多次向鹿交涉,38年5月彭德怀和鹿钟麟谈判前,蒋介石也致电彭德怀,让彭 “速即前往,与瑞伯(鹿钟麟字)会谈,精诚相见,亲爱合作,共同杀敌”。可惜,这些努力根本没有得到鹿钟麟有诚意的回应,在1939年甚至变本加厉地挑起磨擦,杀害八路军官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1939年2月1日,鹿钟麟甚至派人给一二九师送来公函,内容是转达蒋介石命令:“八路军按下列办法‘调整’之:一、所在地方行政权应一律交还各地政府,以统一政权;二、在冀察鲁豫之各部队及游击队应分别受所在战区司令长官或总司令指挥,绝对服从命令。” 不久,蒋介石又加委石友三、庞炳勋为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并令石“在万难中拿住冀局,以对付八路军。”这里也可以看出蒋介石思想上的变化。

  张荫梧,字桐轩,河北博野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后投靠阎锡山,曾任晋军山西教导团团长、师长、北平市长、北平警备司令等职。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时,张荫梧曾任第一路军总指挥。冯、阎在中原大战失败后,张荫梧与阎锡山脱离了关系,回到河北省,在博野、蠡县、安国、安平等县搞乡村自治。1929年张荫梧在博野夺取了“四存小学”校长的职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荫梧退到了河南和山西的交界处林县、陵川一带,以“四存中学”的教员和学生为核心建立了“河北民军”。蒋介石任命张荫梧为保定行营民训处处长及河北民军总指挥。抗战初期,张荫梧打着抗日的旗号,与八路军有一定的联系,他请来***员温健公任河北民军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

  但张荫梧是骨子里是反共的,1938年夏,张荫梧在武汉受到陈诚(张与陈诚是保定军校的同学)召见时,陈诚即任命他为河北省三青团总干事及民政厅长。从此,张荫梧开始公开反共反八路军,千方百计地进行反共活动,甚至喊出了“专打八路军”的口号。 他也是曲线救国发明者。

  1938年12月,他发动了反共的“博野兵变”。1939年2月,张荫梧策反了原为八路军冀中军区独/立二支队司令的柴恩波,不久,柴恩波投日当了伪军,张荫梧竟为其辩解说是“曲线救国,仍为本党做抗建工作”云云。1939年6月11日,张荫梧在河北深县杀害了八路军后方官兵四百余人,这就是著名的“深县惨案”。

  1939年6月22日,为惩罚张的反动行径,八路军发动了对张部的进攻,在河北省深县南部张骞寺村把张荫梧的部队团团围住,予以歼灭,张荫梧只带几个卫兵侥幸逃脱。但张仍不悔悟,继续反共磨擦,在8月16日~24日遭到我129师所部歼灭性打击后,狼狈逃窜、一蹶不振。1939年9月19日,蒋介石在无可奈何之下明令“着张荫梧停职查办”(到10月24日正式“撤职查办”),但蒋介石仍暗地里让人捎信给张荫梧,要他忍耐,以后还要重用他的。

  1940年2月,国民党军委会组织全国军以上参谋长会议,叶剑英在会上,就以在战斗中缴获的张荫梧日记、电报稿、密信,揭露张荫梧策划部队投降日军,杀害八路军后方留守人员的行径,驳斥蒋“游而不击、袭击友军,包庇叛军、杀害地方政府官员,破坏抗战、制造摩擦”等无耻滥言。白纸黑字,事实俱在,蒋介石哑口无言。

  1941年,蒋介石任命张荫梧为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九分校主任,由于国民党的军政部和军训部的干涉,没有建成。这时,蒋介石一直把张荫梧留在重庆,每月给他优厚的待遇。1943年春,张荫梧以河北支团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三民主义青年团(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为中央干事会干事。1945年5月,张荫梧以三青团的资格参加了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北平和平解放后,张荫梧仍私藏大量武器弹药,阴谋破坏,被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逮捕,1949年5月因癌症病死。

  2、山东沈鸿烈、秦启荣挑起的“磨擦”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发出《致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的一封信》,提出解决国共合作的形式问题,拟订适用于山东特殊条件的共同遵守的统一战线纲领,但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方面一直采取敷衍和拒绝态度。1939年2月5日,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召开全省军政会议,决定“统一划分防线”,把八路军分在滕县、泗水日伪密集的狭小地区,企图借日伪力量消灭八路军。并提出“枪不离人,人不离乡”、“统一行政、军不干政”、“给养粮秣、统筹统支”等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包含祸心的主张。会后,磨擦事件不断发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秦启荣制造“博山惨案”(又称“太河惨案”)

  1939年3月,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在鲁北清河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奉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之命,选派62名干部、战士去鲁南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组成约210人的护送营负责护送。为避免冲突,第三支队首先派人与驻博山太河镇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五纵队司令秦启荣所属王尚志部联系,说明从此路过的意图,王尚志当时表示可以通过。但当队伍于30日途经太河镇时,王尚志却背信弃义,利用地形伏击第三支队的干部战士。护送部队营长吕乙亭等2人中弹牺牲。除60人突围外,其余200余人均被囚禁,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鲍辉、团长潘建军等8人被杀害。

  “博山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对国民党顽固派予以坚决反击,歼灭了王尚志的警卫大队,收复了太河镇,救出了部分被囚禁人员。秦启荣、王尚志遭到***的严厉谴责和军事上的反击,在山东国民党内部也普遍受到批评和指责。

  然而,正当他们十分孤立和被动的时候,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下令嘉奖秦、王二人,赞扬其“能战敢为”。同时,国民党中央驻山东党务特派员裴鸣守也一再表示坚决支持秦启荣、王尚志在太河的举动。国民党上层的这种做法,对山东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不少原来与***有合作关系或保持中立态度的国民党人,纷纷向右转,沈鸿烈、秦启荣等顽固派反共气焰更为嚣张,提出了“宁伪化,不赤化”,“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的反动口号,反共“磨擦”更加频繁剧烈。

  继续坚持反共立场的秦启荣,8月率部突袭驻莱芜县北部雪野村的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后方机关,制造了“雪野事件”,第四支队干部、战士伤亡29人。接着,秦启荣又率部围攻驻淄河流域的山东纵队第三、四支队各一部达十余日,制造了“淄河事件”。在鲁西,国民党顽军王金祥、卢翼之、齐子修等部接连挑起武装冲突;在胶东,以国民党顽军赵保原部为首组织了近3万人的“抗八联军”,专门攻打八路军;在鲁南,顽军阎丽天、王化云部联合向八路军武装挑衅。据统计,仅此半年内,山东国民党军队向八路军山东纵队所属部队进攻达90多次,杀害扣押八路军干部战士2000余人。

  在这种情况下,山东***组织及其武装以抗日大局为重,既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又保持必要的忍让,尽力维护山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在策略上,根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原则,把沈鸿烈和于学忠(苏鲁战区总司令)这两个国民党在山东的代表人物加以区别,制定了“拥护于学忠,联合东北军,孤立沈鸿烈,打击秦启荣”的方针。成功地建立并维持了与于学忠的统战关系,使山东国民党正规军在“磨擦”与反“磨擦”斗争中基本上保持了中立。

  (二)各地针对新四军的摩擦“磨擦”

  国民党顽固派除了针对八路军以外,对新四军也发动了多次“磨擦”,制造了多起惨案,其中“确山惨案”和“平江惨案”广为人知。在延安讨汪大会上严正指出:“对于那些敢于闹‘平江惨案’、‘确山惨案’的人,对于那些敢于打击进步军队、进步团体、进步人员的人,我们是决不能容忍的,是必定要还击的,是决不让步的。”

  1、平江惨案

  1939年5月30日,蒋给徐永昌的密电说“据报中共在平江嘉义岭一带大肆活动……请查核办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于是,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驻湘鄂边第27集团军总司令部派特务营一个连,突然包围了新四军驻湖南平江县嘉义镇的通讯处,并将新四军高级参谋涂正坤(同时是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新四军司令部少校秘书曾金声2人当场枪杀。晚上,又将八路军少校副官罗梓铭、通讯处秘书吴渊、家属吴泽众、赵禄英等4人活埋于平江县的黄金洞。通讯处财物及长短枪10余支、子弹1000余发被洗劫一空,8名通讯兵亦被抓走。

  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当局置若罔闻,同志在延安追悼大会上愤怒地说:“这样一件杀死抗日同志的大事情,有谁出来问呢?自从6月12日下午3时杀了人之后,到今已是8月1日了,我们看见谁来过问了呢?……只是***出来过问这件事情。”随后,他又对国民党《限制异党活动办法》作了揭露和批判。

  蒋介石迫于压力,不得不通令薛岳、杨森将肇事连长捉拿法办(找了个替罪羊),还发了5000元抚恤金,但是对反共的秘密文件则根本没有要取消的意思。

  2、确山惨案

  “确山惨案”历史上又称“竹沟惨案”,是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一起屠杀新四军将士和抗日爱国人士的大惨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抗日战争初期,竹沟镇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留守处及中共竹沟地委、县委所在地,成为我党领导华中地区抗战的战略支撑点。它的存在和发展,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极大恐慌,多次蓄意制造摩擦,企图把新四军留守处挤走或就地取缔。

  1939年10月,驻南阳的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汤恩伯亲拟进攻竹沟的方案,任命该集团军司令部少将参议耿明轩(确山人)为进攻竹沟的总指挥。耿明轩受命后,调集确、泌、信三县民团16个中队计1800多人围攻竹沟。

  11月11日拂晓,耿明轩亲自坐镇指挥开始进攻。13日上午,竹沟被攻占,国民党随即开始了一场血腥屠杀和抢掠。确山常备队抓到一名新战士,耿明轩亲自下令将其处决。卫生队女护士熊香被拖至荒郊,活活饿死。中原局印刷厂工务科副科长张潮音、女工武桂花等20多名重伤员均遭杀害,后勤机关掉队的30余人被集体枪杀。河南省委统战部部长王恩九(留守处交际副官)奉命去确山与县长交涉,被确山县警备队曹懋臣部残杀于确山西南的孤山冲。确山顽军还在瓦岗西山尖屠杀新四军家属20余家,新四军4支队8团团长周骏鸣家产也被抄。在这场事变中,新四军干部、战士、伤病员、家属及革命群众共200多人被杀害。

  3、程汝怀及“夏家山反共事件”

  抗战时期,国民党鄂东挺进军第十七纵队司令程汝怀、副司令王啸峰,不仅不抗日,反而把枪口对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1939年5月我新四军江北游击第八大队成立不久程汝怀及桂军即加以袭击,并在七八月间进行围剿,使得第八大队损失殆尽,同时还残杀***员及我地方干部等200余人。

  1939年8月中旬,国民党顽固派鄂东游击总指挥程汝怀勾结桂系一七二师师长程树芬围剿独/立游击第五大队(为了利用第五战区与程汝怀之间的矛盾,争取“合法”存在,解决给养问题,中共鄂豫皖区党委于12月主动与国民党第21集团军谈判,确定在保持我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和抗日行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将新四军第四支队所辖“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下辖四个中队,大队长张体学)驻地夏家山,调集十倍于五大队的兵力对五大队形成重重包围。25日,程汝怀“命令”五大队开往宋岐公路一线,扬言要来夏家山接防,逼迫五大队退出夏家山根据地。当时,大队长张体学在黄冈贾庙一带,部队通知他回到夏家山研究对策。30日晚,军政委员会在夏家山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31日全部突围。

  就在他们突围时,国民党顽军向他们开枪发起进攻,张体学带着警卫队、手枪队翻山越岭,穿过层层封锁线,于次日到达麻西陈家大湾,而张的妻子戴醒群被敌人抓去,不幸遇难。在夏家山事件中,五大队及中共黄冈中心县委机关,损失惨重,牺牲500余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夏家山反共事件”。

  此外,在确山惨案发生前后,蒋介石还曾密令骑兵第6军和第8师对新四军豫皖苏根据地制造磨擦,安徽省主席命令135师和地方部队对新四军驻地新兴集进攻,企图摧毁彭雪枫游击支队司令部

人口:约50万人

人口密度:280人/km2

确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西依桐柏、伏牛两山余脉,东眺黄淮平原,位于郑州与武汉之间,历史上被誉为“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确山县属驻马店市,以县城东南六里的确山为名。全县总面积1783平方千米,总人口50万人(2002年),邮编:463200 代码:411725 区号:0396 拼音:Queshan Xian,县政府设在盘龙镇。

确山县交通运输发达,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南北。

自然地理

确山县系浅山丘陵地带,全县地势西南高隆,东北低平,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各占三分之一。西部山区重峦叠嶂,东部平原一望无际,山间盆地及山区平原过渡地带广布丘陵,山地面积548平方公里,丘陵面积707平方公里,平原面积768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耕地197亩。境内有淮河、臻头河等大小河流14条,大中小型水库52座,坑塘堰坝星罗棋布,全县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资源总量8987亿立方米。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已探明的有40多种,其中花岗岩(462亿立方米)、大理石(52万立方米)、石灰岩、萤石的储量和品位均居河南省第一位,其它矿藏储量达109亿吨,是豫南最大的建材生产基地。

本区属亚热带气候和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51°C,年降水量971毫米,无霜期248天。本区农林牧业兴旺发达,是河南省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享有“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烟叶生产基地县、油料生产百强县”等名号。全县林业用地96万亩,林木蓄积量1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9%;现有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近30万亩,其中板栗面积175万亩,1993年被林业部定为优质板栗示范县;肉类总产量6万吨,禽蛋产量13万吨,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4%。确山板栗、确山瘦肉型猪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行政区划

确山县辖7个镇、6个乡:盘龙镇、竹沟镇、任店镇、新安店镇、留庄镇、刘店镇、蚁蜂镇、三里河乡、石滚河乡、瓦岗乡、李新店乡、双河乡、普会寺乡。县人民政府驻盘龙镇。

盘龙镇 代码:411725100 

2006年,辖7个居委会:新生街居委会、西郊居委会、北关居委会、生产街居委会、官庄居委会、东郊居委会、和平街居委会。

竹沟镇 代码:411725101 

2006年,辖15个村委会:竹沟村、西李楼村、杨庄村、陈楼村、后李河村、匡庄村、堰塘村、河东村、关沟村、徐庄村、肖庄村、四棵树村、西王楼村、鲍棚村、王岗村。

任店镇 代码:411725102 

2006年,辖24个村委会:任店村、巩庄村、蒋庄村、胡寨村、曹庄村、下岗村、王班庄村、吴湾村、黄山坡村、黄店村、吕庄村、小王庄村、前巩庄村、张冲村、赵湾村、大王楼村、木寨村、陈门店村、陈庄村、猴庙村、和尚庄村、薄庄村、杨集村、倪庄村。

新安店镇 代码:411725103 

2006年,辖22个村委会:新安店村、槐树庙村、段庄村、三山村、郭庄村、周庄村、余冲村、后堡村、郝岗村、熊庄村、朱庄村、戴楼村、顺山店村、阚庄村、申河村、李塔村、崔岗村、古庄村、阎庄村、丁楼村、陈桥村、卞楼村。

留庄镇 代码:411725104 

2006年,辖20个村委会:留庄村、张里山村、石庄村、后营村、毛绳村、谭楼村、汪庄村、大赵楼村、邢河村、梅庄村、潘古洞村、刘大桥村、崔楼村、三宗寺村、李庄村、梁庄村、黑刘庄村、戴庄村、柴庄村、刘寨村。

刘店镇 代码:411725105 

2006年,辖18个村委会:刘店村、侯楼村、大孙庄村、赵洼村、前曹村、双楼村、黄楼村、姚楼村、鲍庄村、李楼村、路庄村、伍桥村、独山村、后山村、大刘庄村、董埠口村、四座楼村、彭庄村。

蚁蜂镇 代码:411725106 

2006年,辖13个村委会:蚁蜂村、老庄村、大子房村、宋冲村、赵台村、聂湾村、橡林村、小邓庄村、南老庄村、庞阁村、鲁湾村、彭楼村、胡楼村。

三里河乡 代码:411725200 

2006年,辖16个村委会:马庄村、莲花村、宋庄村、赵庄村、八里岔村、尚庄村、秀山村、中店村、刘庄村、南泉村、后楼村、董庄村、盘龙村、周湾村、罗岗村、贯山村。

石滚河乡 代码:411725203 

2006年,辖12个村委会:石滚河村、赵楼村、聂庄村、何大庙村、袁棚村、陈冲村、刘楼村、斩龙庙村、毛家棚村、小谢庄村、南王楼村、辛庄村。

瓦岗乡 代码:411725204 

2006年,辖15个村委会:瓦岗村、刘老庄村、孙岗村、叶老庄村、田畈村、泽沟村、常庄村、芦庄村、冲口村、贯台村、黑风寺村、邢店村、林庄村、下沟村、邓庄村。

李新店乡 代码:411725205 

2006年,辖13个村委会:李新店村、杨湾村、夏湾村、大杨庄村、谢庄村、邵楼村、二道河村、胡岗村、潘集村、洛庙村、吴庄村、王楼村、武棚村。

双河乡 代码:411725206 

2006年,辖23个村委会:双河村、邢庄村、夏庙村、凌楼村、陈上庄村、王老庄村、大徐庄村、金沟村、陈店村、张店村、马坡村、余庄村、王堂村、杨店村、施庄村、蔡庄村、韩楼村、蔡楼村、张楼村、刘龙集村、唐庄村、大邓庄村、大戴庄村。

普会寺乡 代码:411725209 

2006年,辖10个村委会:普会寺村、白山村、张营村、钱沟村、姚庄村、樊店村、宋楼村、马沟村、袁庄村、台子坡村。

历史沿革

确山,很早就有远古先民在浅山和平原地带生息繁衍。乐山东打石山,有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曹庄、朱庄、橡林等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迨至西周,县境北部为道国,东南一隅属江国。春秋属楚,秦属颍川郡。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 203 年),置朗陵县,治所在今溱头河北岸的任店,属汝南郡。公元前 25 年,县西北境建安昌侯国;公元前 7 年,东北境又建阳安侯国。东汉省安昌入朗陵。西晋时,复于西南置安昌县。南北朝时,随形势消长时南时北,县名、疆域与归属变更频繁。公元 421 年,南朝刘宋于县境建初安郡。 528 年、 547 年,南梁两次进据淮北,废初安郡,侨治陈州。北魏复占后,废州仍置郡县,改称安昌县。 556 年,北齐废郡县,侨治荆州。北周时,改为威州。隋初,废州复置安昌县,于 583 年迁县治于横列如屏、林壑清幽的盘龙山下,改名为朗山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年)因避讳改朗山县为确山县,因史载城南有泉入窦、声若_米的确山而名县。元相沿未变。明初一度省入汝阳,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后送不变。元明清三朝均属汝宁府。民国初属汝阳道,后撤道,直属省辖。建国后,属信阳专区,1965年改属驻马店专区,至今不变。

2000年,确山县辖7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53157人,其中:盘龙镇 39945人、竹沟镇 24542人、任店镇 43886人、新安店镇 23161人、留庄镇 47529人、刘店镇 47776人、蚁蜂镇 19190人、三里河乡 50337人、朱古洞乡 25633人、胡庙乡 36839人、石滚河乡 18661人、瓦岗乡 23254人、李新店乡 22304人、双河乡 27248人、杨店乡 19078人、顺山店乡 23486人、普会寺乡 23893人、古城乡 36395人。

2001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172号)将确山县的古城乡、朱古洞乡、胡庙乡划归驻马店市驿城区管辖。

2005年,确山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杨店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双河乡管辖,双河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顺山店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新安店镇管辖,新安店镇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5年12月31日,确山县辖7个镇、6个乡:盘龙镇、任店镇、留庄镇、刘店镇、竹沟镇、蚁蜂镇、新安店镇;三里河乡、普会寺乡、石滚河乡、瓦岗乡、李新店乡、双河乡。

确山名人

三国时期

姓名 古代籍贯 现今地名

荀_ 朗陵 河南确山

荀攸 朗陵 河南确山

明清进士

姓 名 年 代 名 次 备 注

李 鸾 明成化五年(1469) 第3甲 126 名

程 文 明成化十七年(1481) 第3甲 38 名

刘大实 明嘉靖十七年(1538) 第3甲 118 名

刘浑成 嘉靖四明十四年(1565) 第3甲 247 名

王存敬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第3甲 165 名

陈 琚 明成化十一年(1475) 第3甲 78 名

张守约 明嘉靖五年(1526) 第3甲 199 名

陈耀文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第3甲 159 名

刘竟成 明隆庆二年(1568) 第3甲 117 名

曹 坦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 第3甲 145 名

近代留学生

姓 名 别 名 留学国家院校及学习专业 出国年代 归国年代 备注

张化宇 日本明治大学 政经科毕业 1934年 1937年

邹鲁德 美国 学习眼科专业 1948年

段重希 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 1934年 1937年

陈世禄 美国 1946年

张人监 照宇 美国科罗拉度矿物大学采矿工程师 1918年 1923年

刘文彬 雅均 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林科毕业 1924年

现代 探索"黑洞"奥秘的人 ----著名华裔天文学家张双南

张双南1962年12月出生于确山县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9年,张双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老区确山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1984年大学毕业后,张双南又考入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1986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物理系开展一项技术合作项目,我国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张双南和一位副研究员一同赴英国进行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项目完成后,张双南被留在英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英国皇家奖学金。同时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SOUTH HAMPTOA UNI-VERSITY)获得天文博士学位。1989年年底,张双南从英国应聘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同年底到美国航天局太空总署马歇尔飞行中心进行天体物理研究。1994年他发现的两个天体(黑洞)分别被命名为_GRO1655-40和GRO--1915+105。1997年华裔天文学家张双南、崔伟和陈莞的研究成果:率先观察黑洞的自转现象 在美国《天体物理学》发表,引起世界天体物理学界的轰动,该研究成果被认为是现代天体物理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抗日英雄 杨靖宇

杨靖宇将军原名马尚德,号骥生。1905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1923年秋,他考入河南省开封织染学校;1926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奉党团组织的指示,回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四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即“确山暴动”,组织了五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长王少渠,建立了中国***领导的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6月1日在确山县城关镇老虎笼(地名)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员。7月15日国民党武汉政府叛变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权遭到确山县地方顽固势力的反对,杨靖宇和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部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斗争,开辟新的根据地。9月30日他和李鸣岐、张家铎、张耀昶等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重新组织中国***确山县委员会,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豫南游击队,杨靖宇任总指挥。这一时期曾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武装的进攻和地方顽固势力的骚扰。这支部队当时控制了东至马乡、南至明港、西至县城、北至水屯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为了开展长期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把胜利引向全国,后来部队离开平原,奔赴山区,开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秋末冬初杨靖宇调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均被党营救获释,随转上海。不久由上海调往东北。他在东北期间先后曾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反日总同盟会会长、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等职。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即现在的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日伪军激战中阵亡,年仅三十五岁。杨靖宇的头颅与躯体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园。

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

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位于驻马店市南5公里,京广铁路东侧的驿城区古城乡的李湾村,始建于1966年秋,后在十年动乱中停工,1981年扩建后开放,建筑面积为4466平方米。馆门朝北,砖石结构,建筑宏伟壮观,双檐斗拱,琉璃绿瓦面顶。门楣上书:“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背面有朱德委员长题写的“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十三个遒劲的大字。馆内陈设杨靖宇将军照片、图表、文献、书籍等101件,着重介绍了杨靖宇青少年时代的革命活动,尤其是他领导豫南农民革命时期的革命文物保存较为完整,其中有豫南农民暴动时所用的旗帜、步枪、手枪、大刀、长矛等。还有任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时用过的搪瓷碗、军用锅、切菜板、皮袄、皮褥等军用物品以及将军幼年学习用具30余件。这些珍贵文物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和将军光辉的一生。

革命志士

李鸣岐(1905年—1931年):1905年6月生。河南确山县城关人。出生于贫民家庭。原名李瑞凤,曾用名李鸣。年幼丧父。16岁在确山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因家贫失学。1923 年夏考入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夏加入中国***。同年秋由党组织推荐,考人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1926年6月从广州返回确山,不久去江西、武汉等地做兵运工作。1927年4月担任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治安总队长。确山暴动后担任国民党确山县党部宣传部部长。1927年7月至8月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队长。1927年8月至9月任中共河南省驻马店市委员会书记。9月中旬任中共豫南特委委员兼驻马店办事处主任。11 月和张家铎、马尚德率领农民武装举行了豫南确山刘店起义,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确山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兼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和党代表,豫南工农革命军党代表,豫南革命委员会宣传、财政部部长。1928 年2 月至4 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中共驻马店市委书记。1928年5月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国***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7月中旬大会闭幕后,留苏联学习。1928年10月从苏联回国后,1928年10月至1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部长。1929年1月至4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员会秘书。1930年10月至1931年4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宣传部宣传委员。1931年2月至4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1931年2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1 年5 月9 日被枪杀于河南开封市北门外。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周骏鸣(1902-2003): 河南确山人。早年加入冯玉祥部西北军。后在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任营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在红五军团任团长。1932年经朱德总司令谈话同意回原籍开展工作。1933年7月加入中国***。不久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斗争。1934年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省委军事委员会书记。同年夏到鄂豫边界游击根据地,任中共鄂豫边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军事工作。1935年秋任中共鄂豫边省委军事部部长。1936年1月参与领导成立鄂豫边红军游击队,任政治指导员,3月后改任队长。率领游击队建立发展鄂豫边游击根据地,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1937年7月游击队扩编为鄂豫边红军游击大队,任大队长。同年冬游击大队迅速扩大,改称为豫南抗日独立团,任团长。抗日战争初期所部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任团长,率部东进抗日。1939年7月以八团为基础扩编成立新四军第五支队,任副支队长兼第八团团长。1941年1月任新四军第二师参谋长。1942年2月任第二师兼淮南军区参谋长。率部参加开辟巩固发展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和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春起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初期任淮南军区司令员兼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华中军区参谋长。1947年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1948年秋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等职。率部参加华东解放战争的作战和负责淮海、渡江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国务院水利部副部长、林业部副部长,黑龙江省农牧厅副厅长,河南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等职。曾被选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2003年11月9日在郑州逝世。

徐子荣(1907~1969620 ):河南确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曾任中共确山县区委书记、县委书记。1927年10月参加确山农民起义。1928年考入北平(今北京)民国大学并从事中共秘密工作。1932年8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斗争。1936年出狱后被中共组织派赴山西,任中共太原市委委员、山西工委秘书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太行区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1943年起任中共太行区第5地委书记兼太行军区第5分区政治委员。1944年8月任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皮定均率部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以嵩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1旅政治委员。1946年6月中原突围时,为掩护主力转移,和旅长皮定均率部向东突围,经20余天孤军奋战,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后任华中野战军独立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13纵队政治委员,第18兵团61军政治委员。参加了涟水、莱芜、孟良崮、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办公厅主任兼人事局局长,公安部副部长,国务院内务办公室副主任。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严重迫害,于1969年6月20日逝世。

张孔修:河南确山人。1938 年加入中国***,次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第五师连指导员、营教导员,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保卫科科长,中南军区航空办事处主任。建国后,任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航空处处长,空军团长、副师长,空军航空学校校长。1958 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空军系。后历任空军军校部副部长、基建工程兵副主任兼参谋长。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王国华,1890年12月7日生,河南省确山县韩庄乡大王庄人。中共七大正式代表。雇农出身。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春组织农民协会和红枪会会员参加确山农民暴动,攻占县城,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农工政权。1931年组织农民开展声势浩大的抢粮分粮斗争。同年任确山县中区苏维埃主席。1932年加入中国***。先后担任确山县大王庄党支部书记、中区区委书记。1933年6月任中共河南省工委巡视员。参加指导各游击队由抢粮斗争迅速转向武装斗争。9月至11月任中共河南省确山县委书记。10月作为河南省农民代表前往中央苏区参加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34年1月被选为全苏大会主席团成员。7月至1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在中央苏区期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接见,毛泽东亲笔为其题写“党不离枪”。在中央党校和红军大学各学习3个月。后派到长胜县任县委副书记。1935年春从中央苏区回到豫南,迅速恢复党组织。同年8月至1937年12月任中共鄂豫边省委委员、宣传部部长(至1936年4月)。1936年4月至12月任中共鄂豫边省委组织部部长。同年12月至1937年7月任中共鄂豫边省委书记。1937年7月至9月任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指导员。同年10月至1938年1月任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政治委员。1937年12月任中共鄂豫边特委副书记。1938年1月至4月、同年6月至1939年1月任中共鄂豫边特委书记。1938年3月至1939年1月任中共河南(豫皖苏)省委委员。1938年3 月至9月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竹沟留守处主任,3月至6月兼政治委员。同年10月至1939年11月任新四军驻河南竹沟留守处主任兼司令部司令员。 1939年1月至10月任中共豫南省委(亦称豫鄂边省委、区委)委员、民运部部长(至同年5月)。5月至10月任中共豫南省委军事部部长。10月任中共豫南省委委员、民运部部长。大量发展抗日武装,为中原敌后培养大批党政军干部和技术人员。11月竹沟惨案发生后,率部突围到豫鄂边抗日根据地,继续领导边区的民运工作。1940年2月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农民领袖”,“我们的王老汉”。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秋后任晋冀鲁豫中央局民运部副部长。1947年12月至1949年2月任中共桐柏区委委员、农民协会主席兼第二专署专员。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任中共桐柏区委第二地委书记、桐柏军区第二军分区第一政治委员(至1949年3月)。1949年3月至6月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委员。3月至8月任河南军区确山军分区司令员。8月任信阳军分区司令员兼信阳市军管会主任。1950年1月任河南农协筹备委员会主任,后当选河南省农协副主席兼河南省土改委主任。1955年2月至1959年2月任河南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1956年11月至1958年12月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59年2月至1964年9月任河南省第二届政协副主席。1964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河南省第三届政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0年2月8日在郑州含冤逝世。1980年中共中央为其彻底平反,在河南召开了追悼大会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确山县位列第346名。

2021年1月,第四批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名单出炉,确山县上榜。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确山县入选。

2020年6月,确山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鄂豫皖片区)。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确山县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9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确山县榜上有名。

2019年3月,确山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05年,确山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75名。

1、叶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1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1938年,叶挺亲率部粉碎了日军对皖南的“扫荡”,得到了蒋介石的致电嘉奖。他坚持华中敌后抗战,但在抗日大局以及周恩来的劝导下最终返回新四军军部。

2、朱德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3、狼牙山五壮士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4、杨靖宇

杨靖宇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5、赵一曼

1933年赵一曼参加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罢工斗争。为掩护身份,1934年春,赵一曼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后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

-叶挺

-朱德

-狼牙山五壮士

-杨靖宇

-赵一曼

1、王二小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2、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3、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4、张自忠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1891年,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49岁。张自忠戎马三十余载,竭尽微忱。自抗战事起,命运起落无常。曾被污为汉奸,备受责难。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

5、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确山人。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找村落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杨靖宇明白了一切。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凶手迄今仍苟活人世;特工队的领队叛徒、原抗联1军1师师长程斌于抗战胜利后混入山西省的八路军队伍,并于1950年代初被发现镇压。

6、赵尚志

1934年3月底,赵尚志邀集十几支义勇军的首领,共同商议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大家选赵尚志为司令。1934年6月28日,珠河反日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队伍扩大到450多人。哈东支队成立后,兵分3路,攻打了五常、宾县、方正等县城。三岔河激战两天一夜,歼敌百余。在肖田地,赵尚志率200余骑兵突遭500多日伪军的包围。他沉着指挥部队反击,双方一直激战到晚上。趁夜黑敌疲,他派出精兵携带30余马匹,突出敌人的结合部,敌误认主力突围,急忙尾追,留在原地的我军主力突袭其背后,歼敌130多人,赵尚志率部从容突出重围。

  1942年2月12日凌晨,赵尚志在特务刘德山的引诱下,带领小分队去袭击梧桐河伪警察分所途中,被刘开枪击伤。赵尚志回手击毙了刘德山。他命令队员携带文件转移,自己忍着伤痛开枪掩护。最后,赵尚志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在昏迷中被俘。赵尚志在生命垂危时刻,不吃不喝,怒斥敌人,宁死不屈。2月12日9时,年仅34岁的赵尚志闭上了眼睛。凶狠的敌人把赵尚志的头割下来送到长春请功,把他的躯体扔到松花江的冰窟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29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