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历史名人有哪些

宁化历史名人有哪些,第1张

巫罗俊:巫罗俊,字定生,号青州。罗俊先祖巫暹,东晋末年由山西省平阳郡夏县,避乱到山东兖州,后管福建南平。隋大业间,罗俊随父再迁居宁化

罗令纪:又名毓政,号维纲。其曾祖父罗万发,于隋开皇年间,由沙县徙居黄连峒。此后,协同巫罗俊率众辟地垦荒、开山伐木,致力开发黄连,使黄连于唐乾封二年建镇,开元十三年升镇为县,天宝元年更黄连县为宁化县。罗令纪是升镇为县的开县功臣。

李世熊:字元仲,号媿庵,自号塞支道人,福建宁化泉上里龙乡人。5岁入童子试第一,16岁入县学,23岁以郡试第四成廪生。自后怀才不遇,屡试不第。但他是饱学之士,无不贯通,尤爱钻研韩非、屈原、韩愈等人之作。自有更深造诣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石壁客家祖地的祭祖活动,是建立在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和寻根求源的基础上的传承古老传统的祭祀礼仪。一年一度的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是当地最隆重的祭祖仪式。来自海内外的客家乡亲身穿黄马褂,在古装仪仗队的引导下,沿着“客家之路”,依次来到客家公祠前。三通鼓响后,客家乡亲虔诚地拈香顶礼膜拜,表达对祖先的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闽、赣边界的宁化县城,是个四野开阔的水城。偌大一条翠江携其众多支流穿城而过,隋末唐初开县先驱巫罗俊的祠堂附近,更是家家流水、户户垂杨,一弯弯古雅的小桥底下,水声潺潺,水色青青,长长的荇草在水中飘荡,恍惚间,似乎走进了滇西的名城丽江。石壁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西、闽赣边界武夷山的东麓,距县城25公里,现属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是一片比较开阔的盆地。历史上,曾由于战乱、饥荒、兵灾及外地经济的引诱等因素,有大批的中原汉人南迁。这些南迁的汉人史称客家人。客家流迁始于东晋,但构成民系则在五代以后。五代以后流迁的被称为正宗的客家人,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流迁中,大多经过宁华石壁(今名“石碧”)。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数代乃至数百年后,又陆续辗转迁往闽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及香港、台湾、东南亚各地。所以他们多称一世祖出自石壁,石壁便自然地成为这些客家人的第二祖籍。当地人说,客家人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宁化(石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条件。石壁是一个拥有200平方公里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客家人主流是经江西来,闽赣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它闽赣交界的隘口更为低矮,交通方便,且宁化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水路交通便利。二是人为条件。宁化,特别是石壁,开发较早,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无战乱,社会安定。唐末黄巢起义军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进入福建、广东,而又北上江西,转了一大圈,并未进入宁化,宁化便成为“世外桃源”。迁居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环境里生息繁衍数百年,他们把中原汉人的文化、语言同当地的文化、语言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既保留中原古风又有新变化的一种文化、语言,被称为客家文化、客家话,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据考证,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宁化(或石壁)不仅被称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称为“客家文化、语言的摇篮”。宁化的居民十之八九为客家人。如今的石壁村,已成为全世界五大洲两百多姓一亿多客家人公认的祖地,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的传统美德。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客裔子孙来此寻根问祖。参拜客家公祠,是客家子孙来此必行之礼,大殿立柱前的一副对联特别耀眼:“确保祖乡声音居家永讲客家话,坚持民族气节出国自称中国人。”客家人四海为家、爱国爱乡的深厚传统,由此可见一斑。

和最好朋友吵架,道歉没有反应,这个问题个人看法如下:首先,既然吵架你的好朋友在情感上受到了伤害,她一时不能接受也是正常的。给她一点时间,只要你道歉态度明确她应该能够感受到。其次,建议你认真分析吵架原因,找出分歧点,避免以后在出现同样问题。最后,建议你找个你俩共同朋友帮忙缓和一下,有了互动尴尬更容易化解。

《曾氏妇晏氏》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曾氏妇晏氏》人物故事小传

曾氏妇晏氏,汀州宁化人。早年守寡,抚育幼子,遭绍定年间贼患,自领田丁据山寨拒敌,多有战功,邻近相依求安的百姓越来越多。晏氏不但勇敢聪慧,还能体察下情,上级发下来的物资和银钱,她都分给部下,自己不沾半分。她的事迹为皇帝所知,特诏封她为恭人,御赐冠帔。

〔正史〕

曾氏妇晏,汀州宁化人。夫死,守幼子不嫁。绍定①间,寇破宁化县,令佐俱逃;将乐县宰黄垺②令土豪王万全、王伦结约诸砦③以拒贼,晏首助兵给粮,多所杀获。贼忿其败,结集愈众,诸砦不能御,晏乃依黄牛山傍,自为一砦。

一日,贼遣数十人来索妇女金帛,晏召其田丁谕曰:“汝曹衣食我家,贼求妇女,意实在我。汝念主母,各当用命,不胜即杀我。”因解首饰悉与田丁,田丁感激思奋。晏自搥鼓,使诸婢鸣金,以作其勇。贼复退败。邻乡知其可依,挈家依黄牛山避难者甚众。有不能自给者,晏悉以家粮助之。于是聚众日广,复与伦、万全共措置,析黄牛山为五砦,选少壮为义丁,有急则互相应援以为掎角④,贼屡攻弗克。所活老幼数万人。

知南剑州⑤陈韡遣人遗以金帛,晏悉散给其下;又遗楮币⑥以劳五砦之义丁,且借补其子,名其砦曰万安。事闻,诏特封晏为恭人,仍赐冠帔⑦,其子特与补承信郎。

《宋史·列女传》卷四六○

〔注 释〕

①绍定:宋理宗年号,自公元1228年至公元1234年。②县宰黄垺:县令黄垺。县宰,官名,即县令。黄垺,人名;垺(pou)。③砦(zhai):防守用的栅栏。④掎角:即犄角。⑤知南剑州:南剑州知州。南剑州,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改剑州置,治所在剑浦县(今福建南平市)。⑥楮币:宋金元三代发行的纸币。也叫楮券。楮,音zhu。⑦冠帔:冠,帽子;帔,妇女披在肩背上的服饰;披肩。

福建:土笋冻在福建闽南一带,有一种名为“土笋冻”的地方特色美食。土笋冻看着似乎和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实则与笋毫无关系。土笋的学名叫“星虫”,所以土笋冻其实是用一种沙虫做的冻状食物。对于闽南人来说,土笋冻是他们从小吃到大的美味,而对于外地人来说,实在是无法接受“虫子”在嘴里咀嚼。所以外地游客来到福建闽南,鼓起勇气想要尝尝土笋冻,最后也有不少人打了退堂鼓。南京:活珠子活珠子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就算没有吃过也看不少人吃过。活珠子是南京的特产美食,也就是尚未成形的小鸡,鸡蛋里已经形成了清晰可见的鸡翅膀、鸡头、鸡爪。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想要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老南京人,带他去吃活珠子就知道了。南京人对活珠子可以说是深入骨子里的爱!活珠子从清朝就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存在。不过话说回来了,外地人说实话对活珠子是无法接受的,毕竟让你吃一个雏形渐成的小鸡,怎么能下得去口?宁化:老鼠干从古至今,老鼠除了在十二生肖中占得一席之地之外,关于老鼠的风评一直很差。主要是因为老鼠常年生活于环境肮脏的地方,还会偷吃庄稼和家里的食物。换句话说,老鼠就是“脏”字的代名词。然而,福建宁化人对老鼠干却是情有独钟!你没有听错!老鼠真的可以吃。只不过他们吃的老鼠干是田鼠,并不是下水沟里的老鼠。除了宁化,福建闽北地区对老鼠干也是颇为喜爱,一盘白萝卜丝炒老鼠干,是多少人心心念念的下酒菜,一斤老鼠干售价不菲,60元左右。不用多说,让外地人吃老鼠干他们是万万做不到的事!江苏:丹豆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对于江苏连云港灌云县的人来说,他们种豆想要得到的却是生长在植株叶子上的虫子。丹豆,也叫豆虫,也就是变种之前的“洋辣子”毛毛虫。听着就让人鸡皮疙瘩起一身就没有?丹豆是江苏连云港灌云县的特色美食,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特产。丹豆这种虫子属于纯天然的无毒虫类,口感柔软细腻,吃着还有一股豆香味,本地人特别喜欢吃。而对于外地人而言,尤其是本身看到毛毛虫就毛骨悚然的人来说,有多远躲多远的节奏,更甭提吃进嘴里了。广宁:竹虫竹虫,从字面理解就知道是竹子里的虫子了,是广宁人颇为喜爱的一种特色美食。素有“竹子之乡”的广宁,竹林覆盖率甚广,高达100多万亩,毛竹的种类颇丰,广阔的竹林孕育出一种名为竹虫的天然美食,当地人称之为“竹蛆”。对于我们福建闽

对于我们福建闽北人而言,深知竹虫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无公害虫类,不过不知道广宁人对竹虫的喜爱有那么深切。竹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炸过后外酥里嫩,颇为爽口。不过外地人想必对竹虫表示无法接受,毕竟敢于吃虫子的人并不多!

贵州:牛瘪

听说过牛肉火锅,却未曾听过牛瘪火锅!在贵州一带颇为流行。何为“牛瘪”?简而言之就是牛胃里还未完全消化的草,味道微苦,还伴随着一股“牛粪”的味道,可说是名副其实的“奇怪”美食了。不过却深受贵州人的喜爱!

我们都知道牛百叶是涮火锅的必点食材,而贵州人却偏爱牛瘪火锅。说实话,外地人要是知道“牛瘪”是牛胃里的食物残渣,或者说看见了牛瘪火锅的制作过程,说什么也不会接受!对于这样的美食,我表示只能敬而远之了。

凉山:包腊

我们都知道,四川人对腊肉、腊肠情有独钟,当地人也偏爱这种可以长时间保存的风干腊味。然而在四川凉山彝族有一种名为“包腊”的特色美食,却以“奇怪”的外形和制作方式而得名。

偶依在秋色的廊窗前,只见几颗年轻的桂花树开着金**的细花瓣,在优扬的轻风中飘呀飘呀,阵阵暗香浮动,芬芳荡漾,沁人肺腑。不由得让我久久的凝望远方发呆,思绪融入到了一个出生的地方。眷恋起为我点过无数次灯的母亲,有神的双目是泪花,非凡的心智是怀念。

母亲!你的儿子在深深的想你,想你点的灯啊!今日在小夜中,感觉是那样的柔亮与那样的舒缓静谧。

天底下,母爱如佛;她是你远行的船,泊停的港,挡风的树,生命的源。无论你是怎样的卑微与落泊,甚至于犯了弥天大罪,真正可以宽恕包容的是你的母亲,唯有她决不会弃你而去,在失意忧伤、无助无奈甚至绝望时,带给你的总是光明与希望。

每当我遇到困难、病痛或无法吐诉的喜乐与哀愁,就会想起和千万个母亲一样普通而又平凡的我的母亲,想起母亲为我点的灯!这灯光就像不经意的预言融入了我的生命,演变成了我希望的生命之树!

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结束不久和带血醒味的文化革命刚开始,整个国家物质馈乏、人民生活极端贫穷的一个充满忧郁的不平静的年代。幸运的是当时没有计划生育的限制,母亲很伟大,饱尽了所有生活的艰苦,在与老三相隔十七个月后的一九六四年农历十月初六太阳升起的时候,母亲把我从她的身体中逐出,生下了我这个小跟跟虫。不知道当初母亲是如何度过的。按现在一家一胎的情况,似乎想都不敢想。

我哭喊着来到人间后,母亲用她的浮汁与全心的关爱,伴随我渐渐长大,让看懂了外面精彩的世界,让我品出了人间的酸甜,也让我渐渐理解和明白了爱唠叨、喜欢和父亲吵架,但生活俭朴、很会持家,从不让子女有过受苦挨冻的母亲的爱与辛劳。

最让我永远怀念的是从有一天能记忆起事物到中学毕业的日子里;每当我感冒高烧时,每当我饥饿、口渴时,每当我夜梦中惊哭时,以及每天夜里大小便时,母亲总会起床为我点灯,起初点的是煤油灯,后来是拉线的电灯,几乎天天如此的重复着。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母亲为我点的灯已深深的印在了脑海中,就是现在也时会在睡梦中喊“母亲,点灯!”

母亲除了为我点灯,还为自己点灯,而且点的灯似乎很柔亮;无数次的灯影下!见到母亲深夜为我盖被子,天未亮就为我上学煮早饭;见到母亲在织布、做衣服、缝补儿女们上学的书包;炎夏里,灯下母亲总在旁边用蒲扇使劲的给我们扇风和赶蚊子。影响最深的是有一年夏季最炎热的一天,母亲在农田中汗流满面的喷药水,溅出的药水湿透整个衣服,因太疲劳而忘记洗手,结果农药中毒晕倒,吃饭时引起剧烈的反胃,可那天深夜,还照常为我点灯赶蚊子;

多少次平常而又平常的点灯,送走一个个平平淡淡的日子,多少次胜过她生命的一点一滴的关爱与呵护,让我已把亮丽的灯与母亲相连。再黑的夜,只要有母亲在身边,眼前的一切就会很亮很亮。母亲成了我心中的长夜明灯!

灯就在母亲的手指间不断的重复点亮,母亲也在点灯中放弃了一个又一个安稳之夜。一个个儿女们也在母亲的点灯中长大成人。

母亲!你该可以享点清福了!然而,老天不公,病魔却把你推向死亡的边缘。平时,母亲自己有一点小病从不去医院,这次得病你还是习以为常,没上医院检查医治,结果拖到后来已是晚期了,在病床上最后的日子,苦苦的挣扎,如刀绞一般剧烈的痛,把你折磨得骨瘦如柴,没有一点文化的你,临别时也不懂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好凄苦的走向遥远的天国……

母亲啊!母亲!我对你没有好好的尽过一点孝心,我好有责任,恨自己平时只顾了小家,没有经常回家关心一下你的身体,每当想起你临走时剜心般的疼痛,我是多么的遗憾啊!

母亲!我想你会原谅我的,因为你和千万个母亲一样,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佛祖,奉献的爱是最原始的、最伟大的……

母亲!你知道吗?小小泥娃已变成一个能谙世理的有文才人。每当花开的季节,他会供上一点你喜欢的佳肴,会让你快乐安息在天堂!

轻轻的桂花香飘进了夜梦,柔柔的灯光仍在眼前闪动,母亲啊!你虽不能再亲自为儿点上那盏明灯,然却在儿心里点上了一盏永不泯灭的心灯,而且一天比一天清晰,一天又一天的照亮着我走的每一步……

清晨的太阳,映红飞鸟的翅膀,它的目光多暖和啊!多像我的母亲。想起了母亲,这阳光下熙熙攘攘的尘世,便下起了绵绵不断的阴雨。

不知不觉来到花店门前,眼睛忽然一亮,我记忆中的母亲,似乎与这鲜艳的花儿有关。店主笑吟吟地说:“先生,今天是母亲节,买一束花吧。”我心里一颤,啊,今天是母亲节,可我从来没有想起过。我这才确切地忆起母亲是很喜欢花的,各种各样的花儿都喜欢,我掏空了衣袋,一样一束的买了一大把。我把花儿紧紧地搂在怀里,低下头来看它会笑的神态。

我嗅到了春的暖融融的气息,像是童年的呼吸。迷人芬芳的童年,就像这花儿,但倘若没有了母亲,童年的花朵也就枯萎憔悴了。母亲是花朵上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是黑夜深处看不见的根。

街上的人来来往往,有抱着婴儿微笑的母亲;有拄着拐仗送儿子去闯天下的母亲。可我抱着花儿,不知该往何处去。世上所有的母亲,此时此刻在我的心中,是何等动人心魂啊!我的眼泪流了出来,因为我真的不知该去何处寻找母亲。

我最后一次,去探望母亲的时候,是我妹妹打来电话催促我去的,她说母亲,一连五天几乎没进食物。当时我吓了一大跳,第二天拖着还没开完散学典礼的儿子, 匆匆往家里赶。我万万没想到,母亲依然面带笑脸坐在椅子上看着我。吃完饭,仍去厨房洗刷碗筷,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第三天也就是2002年2月3日,我登上了由武昌开往深圳的火车。2002年2月10日下午5时左右,我接到了妹妹打来的电话,说母亲患了肝癌,要我快快赶回,跟母亲见上最后一面。我呆呆地握着电话发愣,这么多年了,我可从没听见母亲哼过一声啊!我简直不敢相信!

我忽然忆起母亲年轻时,对着脸盆吐血的一幕,那时我吓得快要哭了,她则平静地用一张纸,仔细地擦去唇边的血迹,手轻轻放在我的头上,抚弄着我的头发,然后五个手指头在我的头上重重地按了一下:“记住,不要告诉你爸爸。”一会儿,母亲似乎想起了什么似的,从床上跳了下来,随即一阵风似的出了门。母亲回来时,手上捧着一大把从山上采来的鲜花,插在床头上,插在阴暗的房间里,轻轻地触弄着花瓣,闻着花香,对着花儿喃喃地说着话儿。那时的我,竟以为我母亲就像这花朵,就像这春天,年年去了,年年有。

2月11日夜晚,坐在火车上,那远去异乡的灯火,仿佛是从母亲心灵里开出的花瓣,开在夜的脖子上,开在我寂寞人生的旅途上。上午7点时分,当我冲进家门时,母亲已停止了呼吸。跪在母亲的跟前,我泪如泉涌。

大妹用颤抖抽泣的声音告诉我,母亲在快要断气之前,仍没说上一声疼。更让所有的人惊异的是,母亲是自己起床洗澡,不声不响地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她的眼睛因为肝的恶变而几乎失明,上厕所时,却不使唤儿女,自己静静爬起来,扶着墙壁摸索着去卫生间。母亲生命垂危之际,吐血吐得厉害,可她都坚持撑起上半身,将口对着地下的盆子,一口一口地吐,床单没有弄脏,地下没有弄脏。母亲一生给儿女洗了无数件衣裳,堆起来足足有一座大山那么高,离开人世间却走得如此干干净净。

夜黑透了,四处静静静的,雨水滴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凄冷而响亮。蜡烛之光,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它的身子慢慢缩短着,一颗颗泪珠儿似的光明悄无声响地落下,滴在母亲的遗体旁,最后凝成一朵朵鲜红的花瓣,绽放在母亲的灵前。母亲是喜欢花的,我竟忘了在母亲灵前插上一朵鲜花。

我忆起这些片断,泪水打湿了衣衫。母亲是爱花的,可我从没有给我的母亲买上一束鲜花,即便是母亲弥留之际。今天是母亲节,我所忆起的母亲,已躺在冰冷的泥土之中。母亲从没有节日,只有那长年累月趴在盆前洗衣的情景,在我的心灵中闪现。鸟语花香,阳光灿烂,街上行人川流不息,我捧着鲜花,渴望将它送给我的母亲,然而母亲却永远嗅不出我手上的花香了。

我向一座山上走去,母亲的坟上,杂草丛生,呜呜的冷风吹过,草丛流水一般地响起。啊,母亲。在您生前,我没有给您买上一束鲜花,没有给您过一次生日,今天在您的墓前,我才想起了这些。我把鲜花一一插在母亲的坟上,花儿随风飘动,弥漫出的香气,仿佛母亲从我童年久远的巷子中,飘然而至。五彩缤纷的花朵,仿佛刚刚从童年的花园中,从母亲的花园中采摘下来的,带着湿润润露珠的清亮。

树林哗哗作响,一只鸟儿啼叫着划向深邃的天空,划向一颗太阳。我何以要在母亲的坟前,复活一个鲜艳欲滴的童年,复活我那可怜的母亲呢远望昼夜不息的江水,我恍然大悟:那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母亲河啊!一瞬间灵魂浸入了波涛滚滚的江水。

我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快十年了,她永远是我们当儿女的心中的思念。

母亲是一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人。善良、纯朴、节俭、宽于待人,是她一生的美德。母亲十九岁与父亲成家,从此进入到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小时候就听母亲说,在她结婚不久,我的外祖母就说过,说我母亲有四个婆婆。这四个婆婆分别是,我的祖母和曾祖母,父亲的伯母和堂嫂。我的祖母是位善良实诚的老人,她待母亲不错。余下的几位“婆婆”都不是太友好,特别是父亲的堂嫂,既懒惰待人又刻薄。

母亲是位小脚女人,对“三寸金莲”的称谓名副其实。记得小时候,只要看见母亲的鞋放在那儿,我们姐弟几个便争着缩紧了脚趾,去穿母亲的鞋,并踮着脚尖在地上来回走上几步。但要是被母亲看见了,她总是变着法儿的制止我们。等我长大后,才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说是小孩儿穿尖尖脚的鞋“钱窄”(前窄),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个个有钱花,都能过上好日子,不再象他们老一辈,日子整年都过得紧巴巴的。

有着三寸金莲的母亲,在这个大家庭中,挑水、做饭、针线活样样都得干。她每天凌晨很早就起床推磨、烙煎饼,晚上,等一大家人吃完了饭,还要刷筷子洗碗。等收拾停当,就已经很晚了,又得忙着准备第二天的饭。一家人吃的饭,几乎都由母亲来操持。大伯嫂子本应以长嫂的名分,带领妯娌去忙家务,但她却以孩子小为理由,对家里的活袖手旁观,什么事情都吩咐我母亲去做。母亲虽然为家务整日里忙忙碌碌,但只要稍有闪失,就会被堂嫂告到婆婆们那里去,所以,一天到晚总是提心吊胆的。那时候,家里没有钟表,母亲怕起床晚了耽误了推磨,晚上都是和衣而睡,一晚上不知要起来几次,到院子里去看星星。她从老人那里学到,以看星星的走向来推瘼时间的早晚。推磨的时候,有时候困的实在坚持不住,站在石磨旁边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毛驴拉着空的石磨,火星子从两片石头中间往外乱窜,母亲一个激灵醒过来,吓锝心里怦怦直跳,恐怕被婆婆们听见。

母亲年轻时身体单薄,加上脚又小,一对盛满了水的木桶,压在她的肩上就够辛苦了,但大伯嫂子还在一边说风凉话:看这杨柳细腰的,挑起水来也不好看。母亲擦着满脸的汗水,心里实在太委屈,可嘴上是不能说的。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好多年,后来才由大家分成了小家,母亲才如释重负的轻松了下来。

母亲是位勤俭持家,很节俭的人。我小的时候粮食不富裕,遇到灾年,粮食更显得金贵。每当新粮食下来,母亲总是把粮食计划好,菜粮搭配、粗细搭配,一年当中,把口粮匀开吃。小麦成熟了,生产队要按人头分配,因那时粮食产量低,一家人分不了多少。母亲精打细算,除了平时吃顿饺子和有应酬才用细粮外,一般都不舍得动用,想方设法总要留下一部分,等到春节时包饺子和做面食用。秋天分了棉花,母亲挑拣好了,轧好花,用纺车纺成线,让人织成布,染好了或印上花,给我们姐弟几个做衣裳,和添置家里的被褥。虽然是土布,但因母亲纺的线又细又匀,所以织出来的布就显得格外细密,做成的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邻家的孩子都非常羡慕。记得那时候,每到冬天,母亲晚上都要点着煤油灯,挑灯纺线,天天如此。有时我们一觉醒来,朦朦胧胧的睁开眼,看见母亲还在摇着纺车。她为我们这个家,为我们姐弟几个所付出的,是一生的劳累和辛苦。

母亲从不浪费一粒粮食,她经常告诫我们,“粒米不成面,滴水不成河”。哪怕是看见一粒粮食掉在地上,她都要捡起来,就是每天用的洗脸水,也从来都节省着用。因为她深深知道任何东西都来的不容易。但如果邻居有了困难,她会毫不犹豫的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在六十年代初生活困难的时候,当她看到邻家的孩子饿得直哭,她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家里本就不富裕的饭食,拿去给邻家的孩子吃。她还经常把自家节省下来的粮食,拿去接济别人。东院儿的奶奶没米下锅了,哪怕家里只有两碗米,母亲也会拿出一半给她送去。前街的大婶儿家没了咸菜,她会让我们送去自家腌的咸菜。我们的衣服、鞋子穿小了,母亲把它洗刷干净了,送给邻居家的孩子们穿。

母亲的手很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缝衣、做鞋、绣花、剪纸样样都会。那时针线活都要靠手工来做,母亲做的衣服,针脚精细,样子时尚,做好的衣服穿出去,引得好多人都要比着去做。母亲做的鞋,耐看又结实,母亲绣的花,针针紧扣,鲜活靓丽。还记得小时候母亲给我缝的帽子,帽子上缝着一朵大荷花,荷花是用粉红丝布剪好了贴上去的,在荷花瓣的边沿和顶端,母亲用红丝线把它绣的同真花瓣一样好看,荷花周围露出绿色的荷叶。帽子后面有两条漂亮的飘带,左右两旁各坠着一颗叮当响的小铃铛,好看极了。给我弟弟缝的“老虎帽子”,那老虎的鼻子、眉眼、耳朵,既卡通又活龙活现。我们戴上帽子到街上去玩儿,周围便围过来一群姑娘媳妇,她们指指点点、惊讶赞叹。记得有几个男孩儿、女孩儿,还匆匆忙忙跑回家,喊出了自己的母亲来看,好让母亲也比着给自己做一个。谁家的姑娘出嫁,谁家的儿子娶媳妇,都让母亲来剪喜字和窗花。说母亲心灵手巧,那是理所当然的。

母亲还裁了一手好衣服。街坊邻居的婶子大娘和姑娘们,都经常拿着各种各样的布,让母亲来裁衣服。母亲从不推辞,仔仔细细的量好尺寸,认认真真地给他们裁剪。遇上家里没有人缝衣服的,母亲还一针一线的帮着把衣服做好了,让我们给送过去。

说起裁衣服来,还有一段笑话呢。我的一位远房的二大妈,人很实在,但手又笨又拙,母亲把衣服给她裁好后,教给她怎么去做。她在家缝了好几天,实在缝不下去了,就带着衣服来找我母亲,还埋怨我母亲把衣服给裁坏了。母亲接过衣服,看了一眼,笑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后来好不容易忍住了笑说,你这个拙老婆,怎么把裤腿缝到裤裆上去了。最后,还是母亲帮她把衣服缝好了。一个远房叔叔,从小就没了妈,母亲只要有闲空,就帮着做双鞋或是帮着做件衣服,有时还帮着烙煎饼,或是把做好的饭让我们送去一些。直到现在,这位叔叔只要说起我母亲,心里还充满了感激。

母亲一生心肠好,乐于助人。街坊邻居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请母亲帮忙,母亲也从来都认为义不容辞,高兴得去帮助他们。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缺医少药,在长期的摸索中,母亲学会了一些以挑灸、推拿治疗常见小病的土办法,还会治小孩脱臼。一年四季,寒冬酷夏,无论是白天还是深更半夜,只要有病人找来,母亲都会认真地去给他们诊治。当她看到哇哇直哭的孩子,脱臼复位后连蹦带跳地走了,当她看到被病痛折磨的成年人,脸上露出了笑容,母亲便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诸如如上所述的这些事情,在母亲看来都是小事,可就是这些小事,贯穿了她的一生。

那年,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弟弟从家拍来电报,说母亲病重,让我回家探望。当我急匆匆赶到家的时候,母亲的病情已大有好转。我看到家中的房间里,堆满了乡亲们送来的各种各样的补品和点心。这些补品和点心,虽然都是土生土长的,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可代表着乡亲们的一片心。母亲说过:“行下春风下秋雨”,她这话是在给我们讲故事时,是说好人有好报的。虽然母亲做事从不允许别人答谢和报答,但她对乡亲们的好,大家都记在心里,他们怎能不感激母亲呢。

我的家乡在沂蒙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子弟兵和老区人民那种“鱼”与“水”的感情,母亲每当说起,都令我十分感动。母亲曾舍着我的姐姐,用自己的奶水,喂养过转战南北的子弟兵的后代。她积极参加“妇救会”、“识字班”,用自己的双手没白没黑得给解放军做军鞋、烙煎饼办给养。母亲做的军鞋,底子纳的结实,鞋面做的精细,每次交军鞋,都得到领导的好评和夸赞。她经常对姐妹们说,子弟兵是为咱老百姓的解放打仗的,他们一天行军上百里,鞋不结实急行军时破了怎么办,咱们只有把军鞋作好做结实了,才能对得起他们,对得起咱们自己的良心。所以,母亲对每一双军鞋,都认真、用心地去做,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母亲一生吃了很多苦。在大家庭时的劳累,小家庭的操劳,就是在“坐月子”时,也都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过。生我那年,父亲参加担架队去“淮海战役”支前了,阴历十一月中旬的晚上,母亲在床前的地上生下了我,冻得浑身发抖。收拾停当后,她喊醒了我大姐,想让她到灶房里拿些柴火来烤烤暖和。被喊醒了的大姐,听见我的哭声吓得哇哇大哭,她这一哭不要紧,被她哭声惊醒了的二姐和三姐也一齐哭起来。母亲只好作罢,自己爬到床上躺下。那一夜,不知母亲是怎么度过的。第二天就起床烙煎饼给区公所办给养、做针线活。她还说,那个月子,一共吃了九个鸡蛋。前街的大妈送来了两个,后街的大婶拿来了一个,邻院的奶奶送了一个……。那时候各家都穷啊,邻居有的一个,多的两个,七凑八凑,一共九个鸡蛋,那都是大家的心意。这件事我听母亲说过多次,我知道,母亲是在用这种方式感激乡亲们。我每次听了,心里都特别难过。现在的年轻人生孩子,鸡蛋算什么呀,专挑有营养的东西吃。可母亲那个年代哪有这个条件,她们那代人受的苦,真是够多的了。

母亲生我弟弟时,是一九五四年的春天,那时节,几乎年年闹饥荒。阴历四月,正是粮食青黄不接的季节,家里没了粮食,几天都揭不开锅,小弟哇哇待哺,母亲饭都吃不上,哪来的奶水。父亲赶集买回来一把葱,母亲摘下一些葱叶,一个一个地往嘴里吃,父亲在一边只有落泪。听母亲说,每次坐月子,别说好好养,就是想休息也没有时间,除了忙家务,空闲的时候还要做鞋卖,好换取一点油盐钱,贴补家用。所以母亲落了一身的病,从我记事起,母亲就一直病病殃殃的,整天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不舒服,都是年轻的时候操劳、受累和月子里伤了身子。我最小的妹妹,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给母亲捏捏脖子,柔柔肩膀,然后才去睡。这是小妹每天都要做的工作,直到小妹结婚到了外地。

母亲一共生了九个孩子,由于当时没有什么医疗条件,有三个夭折了。在夭折的三个孩子中,其中有两个已经有五六岁了,每当提起,母亲的心情就显得格外沉重。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啊,怎能不叫她揪心呢。

母亲的六个孩子中,只有老六,我们的小弟是个男孩儿。四十五岁的母亲生了个老生儿子,按说是让她最心疼、最娇惯的。可母亲不这样认为,她没偏没向,和对五个女儿一样去心疼、去对待。所以我的弟弟在母亲的教导下,从小就很懂事,知道心疼父母。到现在,小弟也已经五十四岁了,他仍然是我们姐弟中,最孝顺的一个。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腊月,是母亲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日子,特别是等过了腊月十五,母亲更是忙个不停。那时候没有机械化,什么粮食都要靠在石磨上磨和用碾子压。母亲要带领着我们磨面和压年糕粉,她要亲手蒸年糕、发糕、粗面卷子,做豆腐,还要生绿豆芽和黄豆芽,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母亲虽然很累,但她忙得很高兴,我们也都很开心。那时我最喜欢吃的菜,是父亲做的“黄豆芽炖豆腐”。豆芽是母亲亲手生的,豆腐是母亲亲手做的,都是纯天然食品,做好的菜口感特棒,每当我回想起来总念念不忘。现在日子过得好了,可到哪里再去找这么纯正天然的食品呢?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是清明节那天到沙滩上去“滚鸡蛋”。家里养了几只鸡,每年清明节前,无论家里怎么困难,母亲都不舍得把鸡蛋卖掉,她要把鸡蛋攒起来,等到清明节的时候,给我们姐弟几个每人煮五个鸡蛋。这也是邻居家的孩子们既嫉妒又羡慕的一件事。记得清明节那天,母亲早早起床,等我们起来的时候,她已经把鸡蛋煮好了。摸着热乎乎的鸡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三姐把鸡蛋给我们染成红的、绿的,或是把鸡蛋上画上一些花,或是画上一些红、黄、绿相间的小格子, 总之是五颜六色。然后姐弟几个便每人怀揣五个鸡蛋,到河边的沙滩上去滚鸡蛋,大家玩得不亦乐乎。三姐还用柳条或杨树条给我们做一些哨子,大家边吹哨边在沙滩上打滚儿,嬉闹声、哨声响成一片,那是我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一生都没穿过几件好衣服。记得我小的时候,夏天,母亲一件粗布中式短袖上衣,那是用一件穿坏了的长袖衣服改的。已经穿过好多年了,上面早就打了好多补丁,可她还不舍得丢掉,被汗水浸湿了,洗洗晾干了,再穿在身上。母亲说,夏天穿衣服没好歹。可就看那衣服上面的补丁,就知道穿上有多热了。我生孩子的那年,爱人从省城带回来一块浅灰色的“的确良”布,我送给母亲,让她做一件上衣。那时,要是能穿上一件的确良布做的衣服,是件很荣耀的事。母亲不舍得自己穿,想留给我做衣服,推来让去,在我的说服下,她很高兴得接受了。可正好我婆婆也来伺候月子,母亲就把这块布料让给了我婆婆。其实她是在为我长脸。母亲就是这样,自己再喜欢的东西,只要觉得别人需要,她会高兴的先人后己。

母亲非常爱清洁,一年四季屋里屋外,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这种习惯,一生都伴随着她,就是在她年迈的时候,还是一丝不苟。那年我探亲回家,看到年近九十岁的母亲,每天仍擦澡洗涮,穿戴的依然利利索索。衣服穿脏了,自己去洗,洗好晾干后,叠整齐了放起来。母亲不光自己爱清洁整齐,她对孩子们也是这样要求。我们小时候,日子过的再紧,每到春节,母亲总要千方百计,给我们做新衣裳穿着过年,实在没钱买布,就用自制的土布给我们做。平日里,我们的衣服就是补了补丁,也总是给我们洗得干干净净的,才让我们穿在身上,从来不让孩子们穿的拖拖拉拉。她常说,衣裳旧点破点不要紧,可要收拾利索了,穿到外面,那可是代表着一个家的形象。

母亲一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她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着我们。孩子们同邻居家的孩子争吵了,母亲先来管教自家的孩子,从不护犊子。我们要是受邻家的孩子欺负了,她总是先问明情况,等事情平息了一阵子,再悄悄跟家长说明真情。她不管做什么事情,能方便别人的,尽量的去方便别人,能迁就别人的,尽量的去迁就别人。“吃亏是福”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时候,我不懂这句话的道理,现在回味起来,无不是一句朴素的格言。只要不是原则问题,谦让一些,迁就一点,吃点亏,就避免了一些是非和争端,换来的却是友好与和睦,这与母亲经常说得“望人和福自和福”同是一个道理。中国人讲求一个“和”字,和气、和善、和睦,“万事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大家友好、和睦相处,共同享受平静的生活与快乐,其乐融融,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那可是以任何东西都难以置换的无价之宝啊。

母亲还经常教育我们: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母亲虽然识不了多少字,但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在她心里是根深蒂固的,这对我们子女来说受益匪浅。我们是听着母亲“做诚实孩子”的话长大的,她的话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长大后,成了我们的座右铭。现在,将来,都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也会用母亲的这些最古朴的话去教育、鼓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脚踏实地得去工作,光明磊落的做老老实实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母亲在她九十岁的时候,以踏踏实实的步履,走完了她平凡的一生。母亲走了,但她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宽于待人的美德,时刻铭记在我们心里——

母亲,我的吃苦、受累、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您的儿女永远怀念您。

福建人以吃出名,但是有一些美食只有当地的人能够接受,外地人根本就吃不下,下面就给大家分享几道这种独特的福建美食。

1、老鼠干

老鼠干是福建宁化特有的一种食物,主要食材就是野外的田鼠,这种食物在宁化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到现在还是很是流行。秋天的时候,宁化人会想各种办法抓田地里的肥硕的田鼠,一方面为庄稼除鼠害,另一方面为老鼠干的制作储备原料。这种田鼠因为平时吃的都是粮食,相对还是比较干净的。用这种田鼠做成的老鼠干是宁化人的最爱,小朋友把它当成零食,成年人把它当成一种下酒菜,不管宁化人怎么爱吃老鼠干,反正我是吃不下去的。

2、猪血糕

猪血糕是流行于闽南和台湾地区的一道美食,其实这道做出来的美食味道并不可怕,主要是制作过程让人不忍直视。制作猪血糕时,先将糯米浸泡一段时间,再加入新鲜、未凝固的猪血搅拌均匀,这个过程非常血腥,估计外地人看到这个过程后,不管猪血糕多么美味也吃不进去了。蒸熟的猪血糕在油锅中煎炸一下,蘸上甜辣酱,咬一口便有香、脆、咸、甜等诸般滋味。

3、鸡仔胎

鸡仔胎其实就是鸡蛋在孵化过程中受到不当的温度、湿度或者是某些病菌的影响,导致鸡胚发育停止,死在蛋壳内尚未成熟的小鸡,有的地方称之为毛鸡蛋。因为已是成型的胚胎,已显露出小鸡雏形,有的还能看到细细的绒毛和鸡骨头,所以很多外地人根本就接受不了这道美食。

4、尿蛋和尿肉

所谓的尿蛋就是用煮茶叶蛋的方法煮鸡蛋,只是把茶叶水换成了童子尿,所以尿蛋也被称为童子蛋。当地人认为这种用童子尿煮出来的鸡蛋是大补,所以很多人喜欢吃。尿肉也是这样做出来的,按照正常的做法炖肉,然后用童子尿浇肉上,煮熟了就是尿肉。外地人根本就接受不了用尿来做吃的这种操作的。

5、土笋冻

福建这种被称为土笋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虫子,但并不是我们认为的沙虫。这种虫子外形长得有些像蚯蚓,抓到它以后用特殊方法清洗干净做成的土笋冻,是福建沿海不少城市的特色美食,但是很多外地人看到是蚯蚓样的虫子做的,根本就没有勇气去尝试,但说实话,土笋冻的味道还是不错的。

6、海蜈蚣

海蜈蚣是海边特有的一种虫子,现在已经实现了大量养殖。既然叫做海蜈蚣,其形状和蜈蚣相似,所以一看到它的样子,很多人就根本不敢吃了。福建人很喜欢吃海蜈蚣,经常用来做汤、煲粥,煎鸡蛋,味道鲜美,口感绵软细润,营养丰富。不管别人怎么说好吃,我是根本吃不下去这道菜的,连动筷子都不敢。

以上6道美食是福建人眼中的美味,外地人打死都不敢吃。这些独特的美味你吃过吗?你有什么感受?欢迎大家留言说说你的感受。

我是孤尘一粒沙,致力于给大家推荐各地美食,喜欢我就关注我,你的关注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374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