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间,频繁地争吵会给孩子脆弱幼小的内心留下抹不去的阴影。最明显的影响有以下几点,作为父母的不妨多看看!1、性格暴躁易怒、孤僻夫妻之间经常吵架,说实话受到伤害的无非就是孩子了,长时间这样是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原本乖巧懂事的小宝宝,如果经常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自己面前吵架,性格也会变得比较容易激动、易怒,甚至变得脾气暴躁,孤僻。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会常常想到别人的家庭都那么和和美美的,慢慢形成在同学面前不善言语,孤僻等。还有很多的言行举止在模仿咱们大人,因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倘若当着孩子面吵架的这种恶性行为,那么,在争吵时的神情举止,孩子也都会看在眼里,更会记在心里,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非常暴躁。2、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相信有很多不理智的父母,脑袋一热就不顾谁在身边就开始大吵大叫,孩子看到肯定是吓得大哭,害怕,甚至还会想到你们会不会分开,那以后就可能缺少妈妈或者宝宝的陪伴等等。家长在孩子面前吵架,最好这种具有很伤人的吵架的画面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因为这会让孩子的心理感觉到非常恐惧和无助,看见父母一次一次争吵让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其实这时候的孩子内心是非常脆弱和柔软的。看过一篇相关统计,百分之八十的恐惧婚姻的成年人,在幼年都有父母感情不和或经常吵架的经历,对婚姻失望,甚至恐惧,这是在他们幼年的心理就形成的一种不安全因素,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影响的。3、学以己用、不孝顺导致宝宝不孝顺一点都不假,常常看到父母的争吵或者行为举止,通常都是会传染给孩子的,看不惯父母每次的争吵,当自己也有情绪或者是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小家伙也是有脾气的,甚至对父母发脾气,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不孝顺,不懂得感恩,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问题,根源在于父母,真不该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啊。建议:其实父母的爱是会遗传的,如果一个家庭里面和和睦睦从不吵架,孩子是会感受到父母的爱,也是会效仿的,让孩子未来对婚姻充满期待,更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内心有爱、温暖自信的人。其实,给小宝宝很好的教育而不是花钱多就是好,也不是学多少知识,而是爸爸疼妈妈,妈妈爱爸爸,并将这种爱传递给孩子,对孩子的一生方方面面都会起到积极的帮助。
作为父母,在宝宝出生后都希望能尽快听到宝宝喊爸爸妈妈,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情,所以很多父母会关注宝宝说话的时间,但宝宝开始说话不是从说爸爸妈妈开始的,而且先从发出啊哦之类的声音开始说话。有些新手父母对宝宝这方面的发育时间不了解。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婴儿多久会啊哦的聊天,婴儿对话语音。
婴儿一般等三四个月的时候会啊哦的聊天,而且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以此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而等宝宝七八个月的时候,宝宝就可以喊出爸爸妈妈了。当然不是绝对的,大多数的宝宝是这样,也有宝宝要晚一些,因为不同的宝宝发育情况和生活环境不同,有些宝宝说话早,还有一些宝宝说话晚,家长如果希望宝宝能尽快的会说话,平时要多和宝宝对话,还有多给宝宝讲故事,以此来刺激宝宝的说话欲望。
婴儿之间的对话能否听懂,要看婴儿说的啥,如果只是啊哦之类的,是互相听不懂的,一般都是婴儿之间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感受,这种相互对话婴儿只是觉得有趣,但如果是正常说一些文字,互相也是能听懂的。
这是来自BBC一个特别棒的婴幼儿特别节目:《Babies-Their Wonderful World》《北鼻的异想世界》
一共有三集:
儿科专家古蒂·辛格博士带领了一个由世界顶级儿童发展专家组成的团队,以研究婴儿的早期发展及其重要的影响。在搭建的婴儿实验室里,以及英国诸多家庭的跟踪探访中他们探索了婴儿的多种行为:发脾气、大笑、共鸣、学习,了解人际关系、环境和成长的影响。200多名婴儿和学步阶段的幼儿共同参加了这些实验。
这些幼儿研究专家们采用了多种新型的浸入式技术,开展了一系列有趣的科学研究,探索婴儿的大脑在这个时期的变化。这真的是我近些年看到的最棒的幼儿教育题材的纪录片,没有之一。很多宝爸宝妈或者幼儿教育者不想花太多时间看视频,也可以跟着我的文章了解一下。
第一集:讲述了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是怎么样开始成长的。第二集:讲述了宝宝的社会性如何发展。第三集:讲述了宝宝的独立性如何产生。
最后一集调查了幼儿迈向独立阶段高潮和低谷。一个婴儿发到两岁,是如何变成有自主想法的宝宝的呢?科学家们研究了关于宝宝“发脾气”的问题,这场为独立而引发的终极战争向我们揭示了幼儿的内心变化。迈出第一步时,对宝宝方式的改变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当宝宝能够证明自己可以独立行动,又将面临进行团队协作的挑战,这些发现将完全改变我们看待宝宝以及我们人类自己的方式。
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孩子们爬行到行走会产生哪些影响?孩子们如何应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关于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第三集中寻找到。运动及语言的发展,改变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为他们的独立一步步做了铺垫。两年的成长,都有哪些特别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Being Independent产生独立性
(1)视觉悬崖实验-关于视觉感知
(2)在脑海中保持心智图像的能力-关于记忆力、分离焦虑
(3)通过发脾气强调他们的独立性
(4)如何帮助幼儿解决负面情绪,让他们不发脾气?
(5)从爬行到走,一段新的“独立”旅程
(6)什么是与婴儿交谈的最佳方式?
(7)学习新语言,为什么成人比婴儿难那么多?
(8)婴儿何时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
(9)关于“合作”的测试
1、实验:视觉悬崖实验
新生婴儿最无助,无法自己移动,也意味不会闹翻天。在他们最初的时候,婴儿要完全依赖周围的人,不能选去哪里,和谁在一起,就是说没有自由,然而当他们开始爬行,世界都不一样了。爬行让婴儿尝到了真正独立的滋味,随之而来的就是危险。研究表明,爬行引发了对世界及其危害的新认识。
第一个实验是著名的视崖实验。
视觉悬崖(VisualCliff)是沃克和吉布森(Walk&Gibson,1961)曾进行了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
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还没有定论。
实验室里又重做了一次这个实验。该项测试旨在观察婴儿是否能够识别和应对迫在眉睫的危险,他们会前进还是后退呢?
伊丽莎白希尔教授的研究是婴儿如何在环境中开展行动,这对他们的信心和世界动作方式的理解有何影响。
实验结果:
1、刚会爬几天的婴儿:接近悬崖时,前进了(还不明白这样的高度可能造成的危险)。所有刚学会爬行的婴儿,都直接爬过去了,无视“悬崖”的存在。这是因为他们对深度还没有建立视觉感知。这与记忆及注意力有关,他们还不具备高阶认知能力,还不会产生恐怖感,无法意识到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2、已经爬行了两周或更长时间的婴儿:他们学会了向前看,并且都很害怕,确定了这是危险的,即使爸爸妈妈在前面鼓励和引导,他们也不为所动。
这说明:几周爬行对婴儿了解周围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了爬行经验的婴儿能够理解深度和距离这样的概念。
实验结论:
爬行对于儿童发育方面具有深远影响。2-4周的爬行宝宝的改变是巨大的,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这些关键技能意味着婴儿可以自行探索世界了,标志着他们开始独立的旅程。爬行对婴儿来说非常重要,它使人有机会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周围环境中的风险、挑战和机遇。它赋予了他们独立性,这是之前所没有的。我们必须鼓励婴儿在合理范围内探索世界。
显而易见的是,爬行不仅是婴儿必经之路,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大脑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孩子驾驭世界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在宝宝1岁之前,不仅是身体上逐渐获得独立,也在学习独立思考。科学家认为,这方面的关键在于记忆力。因此,又引发了下面的实验,用于寻找保持记忆的第一阶段,即在脑海中保持心智图像的能力。
2、实验:在脑海中保持心智图像的能力
这个实验,用于寻找保持记忆的第一阶段。比如把玩具放在宝宝面前,然后用布盖住,他们是否会寻找?
实验结果:
(1)6个月的Monty:能看到的就是存在的。让球消失后Monty就对那个球失去了兴趣。也就是说,当他无法看到球,就无法维持对这个物体的心智图像。(2)10个月的Raffi:看不到球时,他拿走了红布。(3)11个月的Legasiah:同上。
实验结论:
在约8个月大时,我们经历了前额皮层的生长突增,这是与记忆力相关的大脑区域,它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它还可以触发一种新的强大情绪:分离焦虑。
这是因为,妈妈消失时,不会从我们脑海中消失,我们记得她,希望她回来。这种分离焦虑情绪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情感。很多妈妈都经历过甚至连厕所、洗澡都不能的阶段。突然之间他们就要你回来了。离开房间时,他会有明显的反应,大哭大闹等。虽然父母可能会因此筋疲力尽,但是这种对分离的理解是宝宝变得独立的关键环节。
3、实验:通过“发脾气”强调他们的独立性
第二年,宝宝走向独立的旅程越来越有挑战性,他们希望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而当他们无法实现时,他们通常会通过“发脾气”来强调他们的独立性。比如,当妈妈说不,或者不给他想要的糖果,或者把东西拿走时,他们就会发脾气。
比如对于18个月的Amaya来说,外出是一个挑战,这个年龄这样的行为完全正常。因为大脑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开始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移,然而当无法达成心愿,还不会自我控制。
心理学家Emily Jones博士来到Amaya家,调查Amaya发生脾气时,身体会有自己样的变化。他们戴着记录传感器,以记录孩子的心率。测试之前,让Amaya像平常一样玩耍,以确认平静状态的基准读数。
实验结果:
对于越来越独立的幼儿来说,当他们无法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标时,就会发脾气。比如无法把圆形积木放进方桶,她开始发脾气。Amaya的心率从130上升到160再到180。
实验结论:
压力激素,比如皮质醇,已被释放到大脑中,心率上升。他们不能脱离这个循环,越生气,释放的皮质醇就越多,导致她压力更大,心率再次上升,压力又更大,变得更加沮丧。在Amaya的这个年纪,是需要我们帮助他们的。他们自己无法跳出这个循环。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呢?
4、实验:如何帮助幼儿调节“坏脾气”?
那么,如何帮助宝宝为实现独立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情感呢?Emily在实验室中建立了一个场景,复制了宝宝们可能面临的日常挫折(就是通过他们不能达到的目标让他们发脾气)。在宝宝发脾气时,她会指导父母使用一些不同策略,通过心率传感器的检测,对比哪个策略更有效。是安抚,还是转移注意力?
实验过程:
Emily准备了一个拼图盒,把纽扣巧克力被放在很难拿到的小隔里。孩子们拿不到,自然就开始发脾气了。
策略1:抚慰,对孩子说“你还好吗?”,给孩子拥抱。
策略2:转移注意力。
实验结果:
(1)18个月大的Black:只能看不能拿的糖果让他很伤心,心率直线上升,产生了严重的沮丧情绪。(2)18个月的Amaya:同上。(3)22个月大的Sophie:虽然很难过,但是她尝试远离让她难过的痛苦来源。
实验结论:
在宝宝18个月左右时,拥抱和安抚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转移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但是到了22个月的时候,已经学会通过分散注意力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努力让自己平解下来,自己对自己做了“干预”。他们正在练习调节情绪和抚慰自己的能力,父母渐渐不再安慰他们,他们最后就掌握了这项能力。发脾气很常见,但是每个发脾气的婴儿其实都在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而这也是他们一生中都在学习的事情。
个人认为,这个实验可以给予我们很大的提示。别说是孩子,学习调节情绪和控制情绪是我们一生的功课,成年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孩子了。很多时候我们总因为孩子们发脾气,有强烈的情绪而不知所措,甚至是采取非常严厉的的方式去指责,这都是因为我们不够理解他们。
如果能够了解他们的成长,了解他们情绪发展,那么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绪发生,并学习如何引导和帮助他们。孩子的坏脾气不是他们想这样,生理因素很关键。重要的还是我们要如何处理和帮助。
5、实验:从爬行到走,一段新的“独立”旅程
学习是需要高级思维能力的。那么这是何时发展的呢?当宝宝们证明自己可以单独行动时,我们又想看看,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会怎样。他们已经掌握了爬行技巧,是时候把独立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了。所有父母都在等待里程碑的时刻:宝宝迈出的第一步!走!
实验过程:
这个实验通过新技术,探索从爬行到行走,宝宝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如何变化的。Katherine博士用一种先进的眼动追踪装置记录宝宝的新视角。要知道,会走路后,他们看到的可不一样了哦!爬行时主要是看地板,可是走路后世界就更丰富了。眼动仪可以记录孩子看到的每个细节以及他的互动情况。
实验结果:
11个月Theon:三周前开始迈出第一步,正在享受刚刚实现的独立。爬行时主要看地板,很有局限性。站起来走后,在他的视角中有很多信息,他注意到了聪明豆,为了得到他们,蹒跚地穿过房间。他对鱼感兴趣,就带着鱼爬行,但是发现有点挑战,就站了起来,带着玩具鱼走路。
实验结论:
行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爬行时完全不同的视角,也开发了孩子们将一个物品拿到另一个地方的功能,这能够引发他们与父母或者其他小伙伴发生社交互动。因此,可以说,步行能够改变婴儿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可以更好控制自己去哪里,以及做什么。对婴儿来说,从爬行到步行,标志着他们身体独立的巨大飞跃。
6、实验:什么是与婴儿交谈的最佳方式?
这个时期,也结合了一项重要的技能发育,即“说话”。
科学家们认为,当他们有能力离开照顾者时,语言交流变得特别重要。学习说话,是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他们日后会掌握30000左右的单词量(这里指的是英语哈)。不过,首先大脑要先学会处理语音。科学家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与婴儿交谈的方式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提高孩子自行思考和学习能力。
剑桥大学Usha Goswami开展了一项实验,以找出与婴儿交谈的最佳方式。
实验过程:
实验在受控条件下的绝缘的不受干扰的小房间里进行(防止电子产品干扰这些高度敏感的婴儿大脑扫描仪)。18个月的Elsie带着实验装置,看着屏幕里的妈妈和她说话。测试婴儿在听到父母语时,他们的大脑内部会发生什么。要知道,父母总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在和婴儿说话。婴儿的父母们会自动会切换一种特殊说话方式--即我们所说的父母语。父母语,是一种提高音调,拖长词语发音,节奏清晰的说话方式。
实验结果:
Elsie很仔细地听着父母语,但是当听到正常语音语调时很快就失去兴趣。这种结果得到了其他行为研究的支持,即婴儿更愿意倾听父母语。那么,大脑里是什么情况?
实验结论:
脑电波是实时变化的。在分析数据时,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发现。婴儿大脑中的电子信号,基本上是随着那些大的节奏模式跳动的,这种模拟显示了大脑同步的情况。Usha博士的实验团队是全球首次指出父母语包含这些大节奏变调的团队。这对婴儿的大脑发育很重要,这实际上是直接语音信号中的那些大峰值,被大脑以极好的同步方式接收了。
父母语强调了词语的节奏,所以大脑才会有这个反应。在输出父母语时,为大脑提供了最佳输入,增强了大脑需要锁定的那种声学界标,以便继续处理语音的其余部分,这是大脑最为复杂的功能。父母会自然地使用父母语。实验证明,这种交流方式对婴儿来说是好的。父母语能让婴儿积极地学习语言。
所以,我们和婴儿交流时,尽量用父母语哦!他们的回答就会更好。这就是我们和婴儿交谈的最佳方式。
7、实验:学习新语言,为什么成人比婴儿难那么多?
当婴儿学说话时,他们需要掌握周围人交流时需要使用的具体语言,很多宝宝必须学习的语言并不是只有一种。(在英国有古吉拉特语、印地语、东非的斯瓦希里语;在深圳除了普通话,还有英语、广东话,其他家乡话之类的)很多语言家庭在家里都用不同语言的组合。
一般来说,学习新语言时,成年人通常要花费很多心力,婴儿则毫无压力。这是为什么呢?
实验背景:
Caroline Floccia教授研究为何婴儿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用不同语言进行交流?答案可能是:婴儿能够察觉出不同语言中的存在的不同语音。例如Baby这个词,由4个语音组成,每个语音都用其各自的符号表示:b-ei-b-i。这些语音被称为音素。英语中有44个音素,不过世界所有语言的音素有数百种之多。
实验过程:
实验是为了测试更擅长识别不同语言中的语音的,是成年人还是婴儿。
(1)研究者会训练婴儿,让他们在听到两种不同声音间的变化时,将头转向玩具猴子。两种声音是:b和t。如果他们正常地别出了声音的改变,作为奖,玩具猴就会发光。为了确保他们不会随意看,一位研究人员会同时玩杯子塔游戏,保持视觉注意力。很快所有婴儿都学会了在发现声音变化时转头。
(2)发现印地语中两个不同的语音t和t。不熟悉的几乎是分辨不出来的。
实验结果:
成年人闭上眼睛听,对非印度语使用者来说非常困难。但是,12个月以前的婴儿可以。即使是从未听过印度语的婴儿,也能辨别不同的语音。可惜的是,这种超级语言能力在他们12个月后就消失了。
实验发现:
这种超级语言能力在他们12个月后就消失了,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当婴儿出生时,无论在哪里,都有可能接触6000多种语言,他们学习准备好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准备,在1岁末时,婴儿开始失去这些能力,这是因为知觉窄化。
他们只关注了那些对他们母语中重要的语音。这说明大脑学会了专注于与特定语言相关的内容,忽略了不重要的东西,事实上,许多连接正在得到加强,他们正在逐渐被激活。一些不重要的与该语言无关连接正在逐渐被信用。这就是大脑专业化。是我们能够流利使用d在很小时接触的语言的原因。它解释了成年人学习新语言比婴儿更难的原因。
8、实验:婴儿何时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
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的技能在婴儿所有学习中都起着关键作用。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至少3岁时才会有这种灵活的思维方式,有些认为是6或者7岁。
Nathalia GJerso博士想知道是否更早一些。于是,她对5个2岁月宝宝进行了“湿兔测试”。
实验过程:
他们找到两只长得一模一样的兔子。实验对象来了后,会给他们介绍,这只兔子叫Lucy。然后,孩子会被带到另外一个房间,准备了一些玩具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时,研究者拿了一盆水,说要去另外一个房间打扫,并让孩子们碰了一下水。在屏风后面,研究者把Lucy兔子弄得湿透。回来告诉孩子,她把兔子弄湿了,Lucy和长得一模一样的另一只兔子放在一起,看孩子是否还能记得Lucy。也就是说,他们是否能够更新心智图像。
实验结果:
5个两岁的宝宝中有2个能够认出,但是另外3名则坚持事实原本的形式,认为湿了的兔子就不是Lucy了。
实验发现:
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的技能其实比我们认为的要早的多。我们面对他们时,总觉得他们幼稚,没有什么意识,但实验表明,孩子们中的思想中和的很多东西,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推理了,他们与世界的接触是很丰富的。
我们在这种复杂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在脑海里保存图像并操纵图像的能力是儿童情绪以及智力发展的基石之一。因此,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促进和支持他们的学习。
对于婴儿和父母来说,独立之旅是一个坎坷的旅程。婴儿往往在享受新发现的自由和不得不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学习关于现实和生活限制的观其教训之间挣扎。显而易见的是,这是一个关键的发展时间,也是我们学习生活中重要技能的时候。
9、实验:关于“合作”的测试?
2岁时,宝宝更能适应单独行动。和他这个年龄许多幼儿一样,一个巨大的变化正在发生。他们进入了托儿所。
妈妈们都会经历一些复杂情绪,难过于他们的离开,但也开心于他们独立的变化。这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独立,父母不再为他做任保时,需要与他人合作。可以说,合作是帮助我们走向世界的关键。
实验目的:测试幼儿在独立时所需的基本技能:沟通、协调和合作。
实验过程:
研究者设置了一些棘手的谜题,让2岁左右的幼儿参加测试。
(1)合作才能让小狗摇尾巴(两个手柄,拉一个没反应,一定是拉两个才能摇起来);
(2)电梯任务:合作才能把玩具从箱子里拿出(需要在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行动,以便达到共同的目标,即一个把玩具向上推,另一个从另一侧取出来)。
实验结果:
第一个任务基本上孩子都能完成,但是电梯任务是比较难的。
实验发现:
2岁时孩子能够做出互相响应的事情,观察其他人正在做什么,将他们的动作考虑在内,查看是否处于正确位置。这是我们在童年发展中真实合作最早的证据。
那么,有多少是学来的,有多少是天生的呢?其实,在这么小的时候,就有积极性和认知力,懂得合作行动、联合行动,这表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他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
独立并非独自行动,当婴儿体验到学习走路、说话以及思考的惊险刺激时,他们也在学习与他人合作。这是他们能够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技能。婴儿实验室里的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婴儿身体和心灵的新见解。
他们大脑感受这些经历的神经通道,往往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发现我们的性格类型是与生俱来的,基因和经历开始塑造我们的个性,从凭我们的兴趣来决定一切,直到有技术影响我们运动技巧的方式,甚至我们如何理解性别,我们收集到了我们如何成为会社交的成年的人的新证据,我们发现新生儿的大脑已经准备好对其他人作出反应,笑声不只是意味着有趣。
他揭示了我们是何时意识到自我以及别人。从我们的第一次呼吸,到我们迈出的第一步以及更多,我们得了很多惊人的发现。人生最初的两年,也许是我们所经历的最重要的时间,因为在那时,我们为我们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家人经常吵架对婴儿有一定的影响,婴儿越小,影响越大,具体有以下影响:
1、受到惊吓:家长吵架时通常声音分贝较高,容易导致婴儿受到惊吓,影响日常生活,对外界环境异常敏感,可能引起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睡眠会受到一定影响,导致睡眠不安稳,频繁夜间惊醒;
2、产生自卑心理:家长吵架时婴儿会觉得是在责备自己,长此以往会缺乏安全感,觉得家长不喜欢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3、影响心理发育:如果家长经常在婴儿面前吵架,会影响婴儿心理发育,逐渐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意与家长说话,沟通交流,甚至会出现性格异常,导致自闭症或孤独症。
因此家长经常吵架对于婴儿的身心健康不利,最好不要在婴儿面前吵架。
2-3月婴儿开始按照物体的不同距离来调节视焦距,这是婴儿看的能力的一次质的飞跃。父母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锻炼婴儿的视觉能力。当宝宝觉醒时,要通过变化物体的距离,锻炼宝宝调节视焦距的能力。颜色的偏爱程度依次是:红、黄、绿、橙、蓝满两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对某些不同的波长做出区分,到了近三个月,颜色视觉基本功能已经和成人接近了。对颜色的偏爱程度依次是:
红、黄、绿、橙、蓝。父母不要认为刚刚两三个月的宝宝对颜色的认识能力还很差,不给宝宝看多彩的图案,这就削弱了宝宝这个时期视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父母要利用不同的颜色,锻炼宝宝色彩分辨能力。
听力:已经能初步区别音乐的音高
这个时期的婴儿已经能够区分语言和非语言,还能区分不同的语音,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是父母难以想象的,这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初步区别音乐的音高。父母应该了解宝宝听力发展的规律和具备的
能力,父母不要在婴儿面前吵架,这种吵架的语气婴儿能够辨别出来,会表现出厌烦的情绪,对宝宝的情感发育是不利的。多给宝宝听优美的音乐,和宝宝交谈时要用不同的语气、语速,提高宝宝的听力水平。
积极而又简单的发音
两个月的宝宝对说话时的情绪表现似乎有所反应,如果妈妈爸爸用严厉怒斥的语气和宝宝说话,宝宝会哭;用和蔼亲切的语音和宝宝说话,宝宝会笑,四肢还会愉快地舞动,露出欢快的神情。两三个月是婴儿简单发音阶段。婴儿出生后第一声啼哭,就是最早的发音,满月后的哭就是在和别人交流了,但都属于“说”的消极状态。到了这个月,婴儿开始有了积极要“说”的表示,妈妈可以听到婴儿舒服、高兴时的发音,如阿、哦、噢等。婴儿越高兴,发音就越多。给宝宝创造舒适的环境,宝宝就会不断练习发音,这是语言学习的开始。语言的发育不是孤立的,听、看、闻、摸、运动等能力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要综合训练宝宝说话的能力。
能嗅到刺激性气味
这个月的婴儿,嗅到有特殊刺激性的气味时,会有受到轻微惊吓的反应;慢慢地就学会了回避不好的气味,如转头。人类嗅的能力没有动物发达,这是因为生后没有特意训练嗅的能力,使其逐渐萎缩了。
天生喜欢甜味
味觉是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整个婴儿期也都非常发达。小婴儿对甜味表现出天生的积极态度,而对咸、苦、辣、酸的态度是消极的,是不喜欢的。宝宝不喜欢喝白开水,而喜欢喝加糖的水,这是宝宝的天性。如果妈妈用奶瓶给宝宝喂糖水,再用奶瓶喂白开水,宝宝就不喝了;如果拿奶瓶给宝宝喂药,再拿奶瓶给宝宝喂水,宝宝也会拒绝奶瓶,因为他记住了奶瓶里的东西是苦的。当你把奶瓶中的糖水滴入宝宝的嘴里时,宝宝尝到了甜味,才会重新吸吮奶瓶。妈妈知道了这个道理,遇到这种情况就有办法应对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