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屡见不鲜。2006年10月25日晚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寄宿制学生晚自习结束后,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45名学生受伤。16日上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第二中学附属小学学生在下楼参加升国旗仪式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1名学生死亡,12名学生受伤; 11月7日凌晨,重庆市奉节县一无牌无证客货两用车在私自运送27名学生返校途中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车辆翻坠下高坡,造成奉节县吐祥中学、龙泉中学共5名学生死亡,3名重伤。
11月14日6时许,山西长治黎城县白龙汽车运输公司驾驶人李孝波,驾驶晋D13513号大货车,行至沁源县境内222省道118公里加206米处,因疲劳驾驶导致车辆失控,冲入正在公路上出早操的沁源二中学生队伍中,造成21人死亡,其中学生20人、教师1人,18人受伤。
16日,广东恩平市沙湖镇一所小学部分学生在学校吃早餐后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至当日中午先后有70人住院接受治疗观察,院方表示其中有19人出现中毒症状,另外数十人主要基于心理影响要求住院。
11月14日早6时左右,山西省沁源县境内发生交通事故。据沁源县交警大队介绍,至少已有21人死亡,18人受伤。其中多数为学生和教师。沁源县交警大队办公室主任南新燕介绍,事故发生在沁源县一段乡村公路。一辆大货车撞向路边的师生导致事故。
时代的警钟在向我们呼唤,危险时时演绎,络绎的人生里,我们需要安全!
——题记
安全重如泰山,尤其对我们中学生而言,没有安全 一切都是空虚的,是飘渺的,是幻想的!然而,我们却时常能看到一些有关中学生安全事故的报导。
事例一
在州市纳溪县观音砣发生重大恶性交通事故。据不完全统计,车祸已经造成四人死亡和十三人受伤。
一辆泸州当地车牌由泸县开往敦梓的大客车左侧中尾部被撞得面目全非,车窗玻璃散落一地,现场鲜血淋漓惨不忍睹。不远处一辆贵重牌照的大货车车头则已完全变形。
据现场目击群众介绍,车祸是由于大客车与货车相撞所致。据当地群众称,当时准载三十人的大客车上乘坐了二十七名泸县一中和五中五一放假回家的学生。死亡学生中有三男一女都是青年学生,而受伤的十三名学生已全部送往医院救治。
事例二
去年3月8日至5月4日,短短57天内,海南各地已有17名学生溺水死亡。
8日下午5点多,刚考完期末考试,6名中学学生相约到一水塘边捕鱼。结果发生溺水事故。当晚,市有关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赶赴现场指挥打捞。学生暑假安全问题再度敲响警钟。
据悉,6个学生中的3个因为下水到对岸取鱼网时,由于过度慌张,2个不幸遇难,一个勉强游回岸上。当游回来的王某呼救时,为时已晚,2个学生已沉入水底。
看着这一段段惨痛的经历,我们不禁开始颤抖,开始哭泣,开始落泪……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当我想象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时,忍不住的辛酸。曾经或许他是个很优异的孩子,全家人以他为傲,可是却因为一场意外而结束了自己年幼的生命;或许他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会把别人的门玻璃打碎,但是总是有他的地方就欢声笑语,可是现在这笑声已成了哭泣声;或许他是一个正做着许多美好的梦,有着数不清的理想,有着天一般的高标,要努力去实现,不过却再也无法努力了……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所以我们必须珍惜。 不要因为一次的贪玩,一时的好奇,而去做一些永远都不能的挽回的事。不要让因为自己的事,而让养育自己父母亲,每天以泪洗面。就算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自己的父母的着想。难道怀胎十月,养你十几年,得来的就是一滴滴眼泪吗?好好想想人生之路还很漫长,你们愿意就这样离去吗?五彩缤纷发世界,难道就不想看了吗?生成命诚可贵,不知道,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杭州人确实是从来看不起上海人的,甚至我们小时候就有童谣是讽刺上海人的,至今我还记得一些。虽然这样是不好的,但是上海人在全国确实是被很多人不喜欢的(不仅杭州),这是事实。也许是因为上海人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吧,一方水土一方人。其实上海人本身也是经常看不起其他地方人的。
至于萧山,本来是不属于杭州城区的,后来才并入杭州,也许由于一些城里人的劣根性作祟,有时候杭州人还是对萧山另眼相看。
不过作为现在杭州的一般年轻人,还是比较能够接受各地人的,每个人都明白不应该看不起任何地方的人,每个地方的人都有独特的特点。
临浦小马灯:尽显传统民间文化
临浦镇横一村的龙马灯表演起源于1945年春节,延续至今。在该村,村民们几乎人人都参与龙马灯表演。如今,在萧山举办的各种大型文艺活动中,这支业余龙马灯表演队频频亮相,如在今年元宵节活动以及刚刚结束的党山庙会上,都有他们的精彩表演。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说,一个村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十分难得
烧蝗虫
在历代《萧山县志》中,凡元宵节,几乎都是张灯结彩的风俗记载。其实在北部沙地,元宵节从来没有张灯的习俗;其独特的节日事像是烧蝗虫、接紫姑、吃油菜蕻炒年糕。这里谈谈烧蝗虫。
60年代,沙地蚕桑业已经衰落,请紫姑以占“蚕花”收成的习俗也已基本消失,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烧蝗虫仍然是十分热闹的。
所谓烧蝗虫,是在正月十四的夜里,烧塘边的芦苇,烧埂上的茅草,或者以自家的络麻秆、稻草等扎一个火把,在田野上边跑边烧,又大声高呼:“哗啦嗬――!哗啦嗬――!哗啦嗬嗬嗬嗬嗬――!”如此兴高采烈地放火烧草,据说为的是烧死虫卵,以兆丰年,故叫烧蝗虫。
烧蝗虫者多为小男孩、小伙子,年纪稍大一些的如三四十岁的男人就比较少。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动员,至多是兴奋不已的孩子们在白天相互撺掇、怂恿而已,而到得天色将暗未暗之际,广袤的沙地平原上,已有星星点点的火把、火堆亮了起来,“哗啦嗬嗬嗬”的吼声渐渐响起,随之火点越来越多,叫声越来越响。转眼间,遍野已是流动的火把。烧蝗虫的柴薪,主要是塘埂边那些残剩的芦苇、茅草。谁要是出门较晚,轮不到烧残芦剩茅,那就破费一点自家的柴草。有的小孩为了让火把耐燃一些,则束缚两三把竹梢,甚至浇以煤油柴油,这样便可以高举火把,在麦地上尽情地呼喊奔跑。
沙地多年烧蝗虫的活动中,不曾听说有人家因此而失火的。或许正因为沙地人家多草舍,即使小孩,烧蝗虫反而更注意火患了。偶或听到有人在骂骂咧咧,那只不过是顽皮的孩子烧了他的稻草堆或捧走了他的几捆络麻秆而已,但这在烧蝗虫似乎是应该的,没有人会同情他的骂。
烧蝗虫之得以成为节令风俗,与沙地历史上蝗灾频仍分不开。有史记载的1929年萧山特大蝗灾,也发生在沙地。蝗虫,形似大头蚱蜢,后肢发达,善于跳跃和飞行。它以禾本科植物为食,坚硬的口器能将整株棉花、玉米吃得只剩一根光杆儿。它们又具有群栖的习性,且繁殖力极强,干旱季节,蔓延特别迅速,常常是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飞行,所到之处,大片农作物遭受毁灭。以前没有农药治虫,唯一的办法是用人工捕捉。而蝗虫是以短而弯曲的产卵管凿土产卵的,卵又是成块产在庄稼的根部,大家除掉卵巢的办法主要就是用火烧。元宵节,春节活动至此而尽,春耕生产即将开始。将烧蝗虫列为元宵节的一项内容,自然寓有不忘蝗灾、以农为本的用意。
旧县志皆云:“东土之民多敦朴而或失之鄙琐,西土之民多褥礼而或失之虚文。”作为萧山东土的沙地,烧蝗虫或因鄙琐而为志书撰述者所不屑,其实,它充分透露着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敦朴”;相比之下,西土的灯笼倒真有点失之“虚文”了。
萧邑民俗语特色的龙舟庙会
东汉时期上虞曹家堡有一女名曹娥,母亲系萧山金家浜村人。其父曹盱于东汉汉安二年端午节在舜江主持祭祀伍子胥时,不幸落水身亡。曹娥沿江恸哭寻觅17昼夜而不得,于五月廿二这天毅然跳江寻父。相传5天后她背负父尸浮出水顺,孝行感动乡里,历史上曾建庙祀奉曹娥,表为孝女。萧山金家浜为其外婆家,出于对这位外孙女孝行的推崇,于每年农历五月廿二曹娥投江之是,划龙舟纪念她,形成了独具萧邑民俗语特色的龙舟庙会。龙舟庙会为期三天,以五月廿二为高潮。
马灯
马灯是浙江省流传甚广的一大舞种。从平原到山区、海岛,几乎各县市都有它活动的足迹,戴村镇尖山下村就有一个有50年扎马灯历史的马灯协会。马灯的形式有“竹马”、“跑五马”、“高跷竹马”、“车马灯”、“马灯戏”、“手马灯”、“小马灯”、“马灯”等。表演中夹唱民歌小调。有的马灯有马夫作翻、滚、洗马、驯马等舞蹈表演。
年夜饭。
年三十晚,合家团聚,在一起吃的饭叫年夜饭。不在家吃这顿饭,就不算在家过年。所以,大家都要赶回去吃这顿饭。因而交通紧张,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一顿饭是很隆重的,且有一定的程序,丝毫差错不得。
首先请灶神菩萨。在厨房间灶台上,斟三盅酒,盛三碗饭,放三双筷子,供奉三荤三素(也有四荤二素的)小菜,点一对蜡烛,燃一柱香,化一盆元宝(黄纸折的)。主妇三拜,礼毕,撤下。
然后,在客堂正中祭祖(萧山话叫作“做庚饭”)。旧时是八仙桌,现多为圆台。放桌子是有讲究的,桌子的纹路(木板拼接的线条)要正对南北,称为直摆。千万不能东西向,横放(东西向是请菩萨用的)。一对蜡烛要放在南边(请菩萨在北边),斟十二盅酒(农历有闰月的斟十三盅,下同),放在东、北、西三边;盛四碗饭,放在四角;十二双筷子摆在酒盅边;供菜至少十碗以上,八荤二素或六荤四素,多不限,但需成双,干果、水果均可。酒需三斟,呼列祖列宗上座享用。大人小孩依次叩拜。礼毕,化纸钱。
化纸钱也有规矩。一般有四盆:一是外客的,二是列祖列宗,三是当家的同辈古人,四是已古小一辈的。先化外客的,放在门口化,意为拿了钱快走。后依次化钱,先是黄纸元宝,再放银锭,考究的还有佛经,经龛。一时间,纸灰满天飞舞,粘在了菜肴之间,更添色彩。
最后,围坐一起吃年夜饭。其时,菜肴早就凉了。可大人小孩已经饥肠咕噜,顾不得这许多了。呼五吆六,把盅论盏。你给我盛饭,我给你夹菜,很是热闹。席间,高谈阔论。国是农事,家长里短,经济收入,企业发展等等,无话不谈,畅所欲言。这浓浓的乡土情怀,这浓浓的亲情眷恋,是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比拟的。早先,酒只有黄酒,散装的绍兴元红酒。现在品种多了,什么样的都有,近年流行红酒了。菜肴有三荤一素是必备的:荤菜其一,元宝鱼(红烧整条鱼,最好是鲤鱼,鲫鱼亦可),取年年有余之意。其二,腊笋烧肉,荤素相伴。其三,虾油鸡(或鲞烹鸡),有滋有味。素菜叫八宝菜,由黄豆芽、冬笋、腌白菜等八种炒制而成。按萧山话来说,叫做有鱼有肉,不算委曲。这当然是几个传统的家常菜了,现在呢?说不清楚啊!
吃完饭,发红包(压岁钱),嗑瓜子,搓汤团,守岁到子时,放鞭炮,迭好新衣新裤,放在床边,睡觉。现在呢?一般看春晚,也有的打牌,搓麻将(小搞搞,赢了固然高兴,输了也开心。这和赌博的心态是绝然不同的),卡拉OK等等,年轻一点的开摩托、轿车去转转的也有。
新潮一族的,出外旅游,或邀三朋四友下馆子,包房在宾馆吃饭过夜,省去了一番程序,倒也逍遥自在。只是缺少了一点过年吃年夜饭的韵味
半年节
楼塔的半年节,民风奇特。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村民们杀鸡杀鸭,庆贺半年节。无独有偶,广西桂北地区也有此习俗,但时间为农历六月初一。想是半年总结,犒劳三军。一来祝贺已取得的收成,二来祈祷下半年有更好的成绩。该民俗少为人知,推广尚需假以时日。
萧山人也有过“七月半”的民风民俗。民谚说:七月十三夜,丰都鬼门开。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十三(今年是公历8月6日,星期天,就是今天),丰都鬼城放假五天,阎王准许群鬼放风外出,按时尚的话说大约就是阴间的“黄金周”了。群鬼在阳间有家有子孙的,回家享用祭祀;无家可归的则四处游荡,甚至为祸作乱。所以,长辈们常常告诫子孙:在这个时间,要小心做事,不要犯错;夜间不要外出,以免遭殃。当然,这很有迷信的色彩了。但是,长辈的拳拳之心还是可以理解的。
这七月半的来历,据说是汉代末期,有个“五斗米道”,供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正月十五为天官的生日,谓正元节;七月十五为地官的生日,谓中元节;十月十五为水官的生日,谓下元节。因此,七月半也叫中元节。民间祭祀供奉,既是祝贺地官生日,也是祈祷列祖列宗、先人们赦罪赐福,早日脱离苦海,重返人道。
这个中元节,萧山人俗称“过七月半”,父母、兄弟姐妹全家人择日聚集一起(七月十五前后几天均可,当然是早点为好),鸡鸭鱼肉,时鲜菜肴,荤素搭配,点香燃烛。循例依次敬灶神、祖宗、焚烧银锭元宝。后大家围坐一起,大快朵颐。
萧山是谁的萧山?我想看到这一问题的时候,大部分萧山人会理直气壮,毫不客气的回答我,当然是萧山人的萧山。的确,自从有了萧山这个地名,出生和成长在萧然大地上的民众,从骨子里便融入强烈的自我意识,一种萧山人的自我认同感。同理,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义乌、诸暨等地的老百姓,可能得到的答案也差不多类似!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萧山们”为何有强烈的地方认同呢?
坊间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不绝于耳,笔者也经常在一些场合听到人们的议论和看法,但不外乎就是说萧山经济发达,在过去20年里,始终位列浙江区县经济的龙头。因此,形成强烈的地方自豪感和荣誉感,对于自己是一名萧山人格外骄傲。或者说萧山自古属于绍兴管辖,直到1959年才改属杭州,因此两地民风相异,互不待见等。
现实而言,我们的确看到,即便是2001年撤市设区,成为杭州市区的一部分后,大部分萧山人还是别扭自己的身份认同。这里有几种情况,一是比较顽固的萧山主体论支持者和宣扬者,这部分人的言行自绝于杭州人认同之外,坚持萧山人不是杭州人;二是,模棱两可的认同。例如问:你是萧山人吗?
答:是。
问:你是杭州人吗?
答:不是。
问:你是杭州萧山人吗?
答:是。
第三种,在情感上接受自己是杭州人,但也会强调是萧山的杭州人。
行文于此,是不是觉得这一问题和“台湾人的中国人认同”很像。的确,有人开玩笑,说“萧独”的离心威力可以和“台独”匹敌。玩笑归玩笑,但这部分人的认同思维其实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笔者也经常思考,是不是年轻人的杭州认同会强于中老年人呢?于是,笔者尝试在某些场合开启过这一话题,但结果发现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区别度,很多萧山年轻人对杭州的认同感同样很低。
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按理萧山融杭已经迈入19个年头,再难啃的骨头也
应该消化的差不多了,但恰恰这一方面却没有明显的改善。除了GDP自我崇拜、历史关联性不强、文化差异和钱塘江的地理隔阂外,是否还存在某些疏忽的原因?
笔者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拿出来供大家讨论,对或不对,请大家指正:
(1)常年的“萧山、余杭除外”伤了人心
地方执政者可能没想到,过去的一句“萧山、余杭除外”因为实在出现的地方太多,出现的时间太长,伤了部分萧山人的心。他们愤懑不平,认为既然已是杭州一部分,为何经常要被除外?况且自己本身也不差,为何常常要热脸贴冷屁股。例如主城区的高中不能考(目前已开放等额互读);户口不能自由平迁(现在可以)、社保和医保等不同(目前已经一体化),此外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或者政府文件的各种除外(目前已换温和表述),都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坐实做强。长此以往,萧山人对杭州的隔阂和离心力有增无减。
(2)萧山教育自成一体,从小培养地方认同
萧山义务教育阶段长期与主城区是分开的,至今依旧如此。孩子们从学前一直到高中阶段,接受的身份认同里,首先强调的还是萧山人认同。特别是本地老师,输出的基本是萧山本土立场。特别是许多课外作业时,我们发现凡涉及地方文化、景观、民俗等时,大部分情况是仅局限于萧山境内,很少涉及全杭州。因此,自然而然,萧山人从小的认同感就建立起来,对杭州只有行政身份上的认同。
(3)城乡文明的冲突,让两地人结下”世仇“
当代萧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萧山,依赖萧山人敢闯敢拼的劲和吃苦耐劳的品格,硬是从创出一番天地,成为全国十强县、十强区和财神县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萧山文化至今还保留大量的农耕文化,萧山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老一辈观念和做派依旧保留典型的乡村风格,嗓门大,性格大大咧咧。相反,杭州建城历史达千年,市区的老杭州人长期生活在十门之内,不管是职业、教育,还是生活方式均与萧山有明显不同。两地民众因为生活作风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误解,形成冲突。这样的”世仇“一代传一代,至今还有互看不顺眼的情况。自然,也影响到萧山人的杭州认同。(写完此点,还是有些担心怕被拍砖。但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说,吴越文化的差异并不明显,相反城乡文明冲突才是根本)
(4)县域经济,”浙江萧山、中国萧山“的传统延续
浙江省县域经济发达,在全国是出了名的,不管是萧山、余杭,还是诸暨、义乌、鄞州等,经济实力基本不输主城区。因为浙江执行的”省管县“模式,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县级市都拥有部分地级市的特权,因此在财政、经济、商业、教育、医疗和生活方面自成一体,与主城区的联系不紧密。长期以来,不管是政府文件,还是民间自述,皆是”浙江萧山、中国萧山、浙江义乌、中国义乌“等称谓。萧山的这个传统依然延续至今,萧山政府官网依旧冠以”中国萧山“,并不是”杭州萧山“。可见,从上到下,有意无意地不强调民间的杭州认同,因此融合效果就大打折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