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观的古代名人事件

关于乐观的古代名人事件,第1张

1、古希腊的大哲学者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一栋大楼里。这栋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子,也感到高兴吗?”

“是啊!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力气;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

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的花儿,种一畦一畦的菜,这些乐趣啊,数之不尽啊!”苏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的一层的房间给了一们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可是他每天仍是快快乐乐的。

那人又故意问他:“先生,住七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啊?”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可真不少呢!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就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啊!”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乎环境,而在于心境。”

2、拿破仑在一次与敌军作战时,遭遇顽强的抵抗,队伍损失惨重,形势非常危险。拿破仑也因一时不慎掉入泥潭中,被弄得满身泥巴,狼狈不堪。

可此时的拿破仑浑然不顾,内心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打赢这战斗。只听他大吼一声,“冲啊!”

他手下的士兵见到他那副滑稽模样,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但同时也被拿破仑的乐观自信所鼓舞。一时间,战士们群情激昂、奋勇当先,终于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

无论在任何危急的困境中,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你的自信,可以感染到无数你接触到的人。有没有乐观自信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的成败与否。

3、北宋文学家苏轼一生可谓宦海沉浮,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极其卑微,苏轼也十分心灰意冷,但他终究没有消极厌世。在贬黄州期间,他和家人一起躬耕,“东坡居士”的称号便是此时取的。

他多次到黄州赤壁游览,并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在这些作品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表现了豪放的胸襟。

4、陶渊明,字元亮,生于东晋,晋宋易代之后,改名潜。他是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当他降临人间之时家道已经中落,可他却是刻苦好学,胸怀兼济天下大志之人。

他在《杂诗》中云:“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表达了他在青少年时期昂扬乐观,踌躇满志的精神面貌。陶渊明由于家贫,为谋生已经年近三十岁才谋个一官半职,先后当过佐僚、参军和彭泽令。

陶渊明任彭泽令仅仅八十天就“自解”而归赋《归去来兮辞》,究其原因是“不堪吏治”。陶渊明为什么不喜欢官场呢在他看来,官场是一个巨大的“尘网”,肮脏污浊,又像是牢笼,严严实实罩住他,使他扭曲了人的自由自在的本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真性情的流露。

大约四十岁,陶渊明终于突破“尘网”和“樊笼”回归田园。在《归去来兮辞》中,他亲身体验田园劳动是何等的轻松愉悦!你看他躬耕于南亩,种豆于山下,看好风助长禾苗,秋天在西天收获稻谷,身体虽然疲劳,精神却十分放松。

农闲之时,又与里曲把酒话桑麻,这是何等的洒脱愉快!与当官相比,隐居深山躬耕田野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陶渊明在倡导真性情的时代大背景下对爱情和美好生活也有自己的追求。在《闲情赋》中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以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比作不同的物象表达自己的亲近,不愿有片刻分离的心情。

在此诗中,陶渊明摇身一变,化为爱人的鞋子,“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诗人陶潜不仅活的潇洒飘逸,而且对爱情、对美好事物毫不掩饰的追求在那个年代,率真的个性和惬意的生活是他孜孜以求的。

面对生死陶渊明是非常坦然的,他不仅为程氏妹和从弟敬远写祭文,而且为自己写祭文。《自祭文》是陶渊明临死之前对自己坎坷一生的肯定与总结。

在深秋之夜他将离开钟爱的田园,此刻,他对命运依然淡定,视死亡如旅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真与美。

其实陶渊明也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也有对死亡的忧虑、恐惧和思考,但是他豁达乐观的个性以及“质本洁来还洁去”顺应自然,顺应本性的人格追求成为他的终极价值。

陶渊明已经远离我们很久远了,但是我们品读他的文集又仿佛见到他,就好像一位知己。在这样的秋日,当我们走进陶渊明,倒满一杯红酒慢慢品尝,我们与他侃侃而谈,感受田园生活乐趣,聊聊爱情和品味人生,又何尝不是豁达之人生呢?

5、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德,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同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赞誉为“诗豪”。这位诗豪却一生颠沛流离,很不顺利。

尽是刘郎去后栽。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21岁时与柳宗元同中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应吏部取士科的考试合格,授太子校书,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十多年后,唐德宗去世,身患重病的唐顺宗李诵继位。在唐顺宗支持下,王叔文执政并大胆革新,罢黜了一些贪官污吏。

免除了百姓所欠租赋,提出废除宫市,不准以皇宫名义到市场低价强买,放出宫女三百人与教坊乐女九百人,还准备削弱藩镇和宦官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柳宗元、刘禹锡等都积极参与。

这次革新遭到了宦官、藩镇势力的镇压。王叔文被害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谪到偏远的地区,只进行了146天的“永贞革新”就这样夭折了。

刘禹锡先被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县)司马。在偏僻的朗州,他写下了一系列的寓言诗、讽刺诗,对政敌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如在《聚蚊谣》中,就把他们比作渺小而可恶的蚊虫。

近十年之后,刘禹锡才被召回京城。此时的朝廷中并没有任何新气象。一天,他到街上散步,听到很多人都在谈论去道士庙“玄都观”赏桃花的事,联想起这些年来保守派大力培植起自己的势力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诗表面上是写赏花,实际上却是在讽刺当局。“玄都观”暗指朝廷,“桃千树”喻指那些投机取巧新得势的权贵。而纷纷去看桃花的人正是趋炎附势,奔走权贵门下的小人。

这诗很快就传开了,刘禹锡因此很快又被发落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此后,又先后被迁为夔州(四川奉节一带)及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一直在外十多年。直到唐敬宗宝历二年,大臣裴度向皇帝推荐刘禹锡,他才第二次被召回京城。

在回京的途中,刘禹锡来到了扬州,正巧遇上了老朋友白居易。白居易感慨万千,写了一首诗送给了刘禹锡: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可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的大意是,你为我斟酒让我畅饮,我与你用筷子叩击着盘碟唱歌。你才华横溢写诗堪称国手,命运不济却无可奈何。放眼看是风光无限,而你却是那样的寂寞。

满朝人员都在晋升官职,而你却那样坎坷蹉跎。我也知道这是因为你的才华、名声而受到的打击,但二十三年的打击也太过分了。

刘禹锡也当场赋诗一首回赠白居易: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全诗的大意是,巴山楚水那些荒凉的地方,23年来我就像被抛弃在路旁一样。想起老朋友时,只有吟起那《思旧赋》,估计回乡之后,反而会像那烂柯人一样啊。沉船的旁边,千帆在竞发;病树的前头,万树在争春。今天听了您的这首诗歌,我将借着酒劲更加振奋起精神。

这首诗既写了自己的遭遇,更表达了那奋发向上的精神。特别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写得乐观豪放,形象生动。

很快,刘禹锡又回到了长安,这时宪宗、穆宗、敬宗皇帝都已经过世,朝廷里大批人又换了。这年春天,刘禹锡又来到了玄都观,他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象,后两句寓意双关,借问道士归何处,问那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如今又到哪里去了,我不随波逐流,虽受尽挫折,但今天还是回来了。

刘禹锡乐观豁达,这从他被贬后的诗文中也可以看出。他曾经写有一篇极短的散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寥寥81字,写出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表现了他身陷逆境却处之泰然,身居陋室却心态安然。因为他坚持理想,不改初衷,强调的是一种“唯吾德馨”的境界。

他写的《秋词两首》也是这样:

一首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另一首是:“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悲秋,从来就是文人吟唱的主题,一般写得凄清而肃杀,刘禹锡却在这两首诗中把秋天描绘得豪情似火,气势如虹,一反悲秋的老调。他赞美秋天的生气勃勃,告诉人们“秋日胜春朝”。

晚年的刘禹锡回到了洛阳,担任太子宾客,又加检校礼部尚书衔。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他依然乐观开朗。他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的最后两句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意思是,不要说已经是桑榆晚景了,而那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通红啊。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的比喻,表达出了一种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到了晚年,一个个朋友相继去世,他读到白居易的悼念亡友的诗作后,就回赠了一首。其中第五、六句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以树叶的更新、波浪的更替作比喻,说明了新陈代谢是普遍的自然规律,人的生命也不会例外。

这就告诉人们,朋友去世自然伤感,但也不必无尽地悲伤,新的必然要替代旧的。这既是对白居易的安慰,也阐述了正确的生命观。

刘禹锡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文,留下了壮阔的胸襟和雄伟的气魄。他告诉人们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对待人生。

区域地层序列中标志性的地层沉积间断是了解盆地类型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的重要参数。由于该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与大洋板块的作用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有理由把该区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板块构造相互作用的连续与非连续性变化联系起来,正是这种连续或非连续性的构造作用对盆地的形成和改造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岩石地层序列中的5个区域性构造不整合界面揭示出在早三叠世末、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末和古近纪末发生5次区域性沉积间断事件。其中:早三叠世末和晚侏罗世为大规模剥蚀夷平事件,之后的3次为挤压反转事件。

(一)早三叠世末剥蚀夷平事件

早三叠世末剥蚀夷平事件之前,松辽盆地及其以西地区和东部地区构造环境明显不同,说明松辽盆地东缘和东部地区之间存在一重要的构造界线。这一构造线导致以西地区发育并较好地保存了早-中侏罗世的煤系地层,而东部持续处于隆升剥蚀环境,东缘上三叠统南双鸭山组海陆交互相沉积的存在说明,东部地区的东缘当时处于大陆边缘环境。

(二)晚侏罗世剥蚀夷平事件

全区晚侏罗世沉积缺失,仅在东部三江盆地发育绥滨组和东荣组海陆交互相沉积,这进一步说明该区东缘仍处于大陆边缘环境。

晚侏罗世剥蚀夷平事件之后,虽然全区都接受了相同时代的早白垩世沉积,但东部和西部盆地的充填岩相特征明显不同。从岩相特征上,东、西岩相组合的差异似乎以大杨树断陷为界。西部盆地以火山岩和湖相(油页岩)沉积为主,而东部盆地以含煤建造为主,火山活动较西部弱,尤其是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明显不同于西部。这种岩相特征表明,该区当时整体处于伸展构造背景,西部伸展作用强,属于大陆内部环境,而东部伸展较弱,属于近海大陆边缘环境。

(三)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反转事件

早白垩世大规模盆地形成之后的第一次区域性的构造反转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营城组与登楼库组沉积期之间),这次事件使该区构造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部、中部和东部完全不同的构造样式和沉积环境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西部地区持续处于隆升剥蚀,中部的松辽盆地处于持续沉降,接受沉积,表现出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此时具有良好的盆山耦合关系。而东部地区经较长时间沉积间断后(早白垩世晚期东山组与猴石沟组沉积期之间),在晚白垩世早期形成了一套快速充填的杂色砂岩、砾岩及泥岩组合。这一特征说明,东部此时经历了快速的构造抬升,也意味着对早期统一盆地发生了强烈的破坏改造,东部地区控制盆地南界的一系列近东西走向、向北逆冲的构造可能与此事件有关。由于这套快速堆积的杂色砂砾岩和砾岩均分布在牡丹江断裂以东地区(最西出现在宁安盆地东端),所以,此次构造抬升(或逆冲)事件并未影响到牡丹江断裂以西的盆地。

(四)白垩世末构造反转事件

第二次区域性的构造反转发生在晚白垩世末期(明水组与依安组沉积期之间)。由于西部持续处于隆升状态,所以这次事件只表现在松辽盆地及其以东地区。此次事件之后,以佳-依断裂为代表的古近纪地堑系开始形成,使东部地区普遍发育了以煤和油页岩为代表的湖沼相沉积。

(五)古近纪末构造反转事件

第三次区域性的构造反转发生在古近纪末期,此次事件波及全区。反映全区已处于整体抬升环境,之上被残坡积砂砾岩和大面积玄武岩覆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806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